三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锦集六篇.docx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锦集六篇三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锦集六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数学说课稿6篇,欢迎大家分享。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篇1 说教材: 一、本单元的内容结构及其地位作用 本单元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第六册第六单元。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四部分: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这部分内容的结构如下: 这些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学好本单元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二、教材处理 本单元概念较多,也较重要。另外还有四个例题,分7课时进行教学。教学中注意对教材进行适当处理,以达到活用教材的目的。 1.变概念的机械学习为有意义学习。 在数学概念学习中,机械学习是指学生仅能记住数学概念的描述、符号,却不理解它们的内在涵义,更不理解与有关概念的联系。有意义学习是指学生不仅能记住所学概念的描述或符号,而且理解它们的内在涵义,了解与相关数学概念的实质性联系。通俗地说,也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概念。 2.加强直观教学,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提供直观往往是认识的起点,学习的开端。用好直观手段,加强直观教学,对于掌握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具有重要意义。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加强动手操作活动,发挥各种直观手段的优势,让学生通过手、口、眼、耳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特别是通过动手实验,在做中学,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有效地提高知识摄取的效果。 3.让学生探究,主动获取结论。 为了改变以往教学中,过于强调单纯的接受学习,而且是以被动接受为主的倾向,有必要选择适当的内容,提供一定的空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 4.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 估测尽管是一种粗略的测量方法,但在实际生活中有着比较广泛的应用。人们平时对面积进行估测的机会常常比精确测量更多。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中要重视对面积的估测如“估计本班教室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估计课本封面的面积,在小组中交流估计的方法。”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也有助于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说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和公顷,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面积的含义,初步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 2、比较面积单位的大小,及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之间的辨析。 教学难点; 1恰当选择面积单位,估计物体面积的大小。 2、给学生留有探究的空间,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探究中体验。 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过程教学,这是一个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此,设计科学、合理、有序的教学过程,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平台,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机会,使数学学习从“文本学习”走向“体验学习”,就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本单元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1、情景教学法。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情景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例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导入新课时,让学生说说多媒体教室和你的房间比较一下谁大一些?并问学生想不想知道多媒体教室到底有多大?比你的房间大多少?从而顺其自然的导入新课。这一环节的设计,创设了生活情景,体现了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和生活之中,拉近了本课的所学的内容与学生的认知之间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学习的积极性。 2.直观演示法 充分借助形象直观,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教学面积单位的进率时,利用媒体直观演示把1平方分米的大正方形划分成100个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帮助学生理解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说学法: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力求突破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与示范为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广泛参与操作实践,使学生的数学能力与数学情感得到发展。 (1)操作实验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 作和多种感官参与来激发学习兴趣。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学习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例如在认识“面积”这一概念时,首先让学生通过用手摸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的面和课桌的桌面,看电脑中的'两个镜框的画面,来感受物体表面有大有小。接着让学生画平面图形,让学生知道平面图形也有大有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想、议、说,给他们的大小起个名字,最后师生共同总结面积定义,教师板书。这一环节的设计,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已有的知识入手,通过眼看、手摸、口述、用脑思考等多种感观参与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在实践操作中丰富了学生的表象。在学习用单位面积测量物体表面的面积时,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问题,促进理论同实践的结合,进行了操作练习让学生去量一量橡皮、书本封面、课桌,并让学生学会估量黑板和教室地面的面积。 (2).自主探究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规律发现的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实验,自主探究的方法来学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让学生先用1cm2小正方形拼图形,在拼的过程中发现长方形的面积和它的长、宽有关系,再推导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不仅有助于理解面积的含义,面积公式的来源,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合作交流法 学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时,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小组合作,说说各自用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面积是多少,并作好记录。小组汇报拼摆结果,观察统计的数据,小组交流讨论自己的拼摆收获:通过摆一摆,你们有什么发现?猜一猜:长方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小组合作进行操作,验证猜想,讨论小结出长方形面计算的公式,在此基础上通过典型和有意义的材料,把一个长7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渐变成长5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边长5分米的正方形),让学生大胆猜想、自主探究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在活动中拼摆、观察、猜测、验证总结。这样,即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又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的拼摆猜测验证,让学生经历从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到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再创造,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学建议 本单元的概念较多,也较重要。为帮助学生建立概念,展现概念的形成过程,形成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强化概念的比较辨析,说说我的教学建议: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面积与面积单位。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初步形成这些单位的实际大小概念,学历运用各种估测方法比较面积大小。 教学重点难点:从物体表面大小和平面图形的大小两方面理解面积的大小。了解统一面积单位是必要性。 教学策略:面积的概念可以从比较物体表面积的大小和比较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方面引入。前者从学生身边的物体寻找直观比较的对象,如课桌桌面,课本封面,黑板大小,练习本封面等等,从中还能比较自然地引出两种直接比较物体表面或平面封闭图形大小的方法,一是观察比较,二是重叠比较。一般来说,当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大小差异明显时,可以观察比较;当大小相差不大难以观察得出结论,而物体又便于叠合时,则可以采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大小。 学习面积单位,先由第教材70页比较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创设问题情境,设计了一系列矛盾冲突。让学生理解引入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再介绍常用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规定,并通过多种活动:“哪个手指甲的面积最接近1平方厘米?”“用手比划1平方分米的大小。”“试一试,1平方米的正方形能站下几个同学?”让学生感知这些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长方形的长和宽,理解并掌握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会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2、通过量一量,算一算,议一议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比较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周长。 教学难点: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 课前准备:尺子、长方形纸片、照片、长方形框。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一件玩具衣服5元,一条玩具裤子3元,买两件衣服两条裤子一共需要多少钱? 学生独立思考,得出三种方法: 5+5+3+3=16(元) 5×2+3×2=16(元) (5+3)×2=16(元) 强调第三种算法,5+3就是一套衣服,有两套,所以要乘2。 二、谈话导入。 1、我拍了许多照片,其中有一张老师特别喜欢,想给它加个框保存起来。可是老师遇到了一个小麻烦,不知道该锯多长的木条才能刚好做个框,你们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 2、引导学生说出要求木条的长度,其实就是求长方形照片的周长。 3、师:在生活类似这样的问题很多,比如给礼盒加一圈花边,要算花边的长度,用彩带布置教室,要算彩带的长度,这些都要用到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长方形的周长的知识来解决。 4、板书课题:长方形的周长 三、探究新知。 (一)、认识长方形的长和宽。 1、向学生介绍在长方形中较长的边叫长,较短的边叫宽。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 通过改变长方形的摆放位置,让学生明确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它所处的位置无关,与长短有关。 2、让学生轮流向同桌摸出手上的长方形纸片的长和宽,另一个同学判断对错。 (二)、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1、让学生量出长方形纸片的长和宽,并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出它的周长。 2、集体汇报交流,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可能出现三种情况: 6+4+6+4=20(厘米) 6×2+4×2=20(厘米) (6+4)×2=20(厘米) 第三种方法中6+4表示什么?为什么要乘2? 通过与课前准备中的题目的类比,让学生明确长方形的长相当与衣服,宽相当与裤子,一条长加一条宽就相当与一套衣服,我们可以说是一套长和宽,有这样的两套,所以最后要乘2。 3、对比这三种方法,从中择出最优的方法,并归纳出: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四、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P42做一做第1。 2、完成课本P44第1题的第一个图形。 3、一块长方形菜地,长6米,宽3米,有一面靠墙,要围上篱笆,篱笆至少要多少米? 通过看图理解题意,让学生自己得出靠墙的那边不需要围篱笆,所以只要算两条宽和一条长,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4、计算这个图形的周长。 同桌交流,通过移补,让学生明确可以把这个图形看做长方形来计算。 五、回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以后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问题就要灵活运用,这样既能节省材料又避免不够时反工。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篇3 一、说教材 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82-83页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知道了面积的含义,初步认识面积单位,以及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方法。这节课就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本单元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方法打下坚实基础。于是,我对教材进行了认真地研究。 2.本课教材主要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教材例1通过先让学生用若干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成3个不同的长方形,并填好表格,让学生通过这个操作初步体会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与宽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例2通过测量面积及试一试,探索并归纳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第三部分从正方形与长方形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第四部分练一练主要目的在于巩固新知,让学生能利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的思维。 3.由此我根据教学内容把推导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作为教学重点,而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发现长方形的面积公式的过程又是教学的难点。 4.教学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我没有把它作为例题来教学,而是在练习中,先计算长方形面积,再演示宽不变,逐次缩短,最后演变成长与宽同样长。学生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迁移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二、教学目标 基于本课的教学内容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引导学生有序观察,动手实验,自主探究发现、验证并归纳出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会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利用知识的迁移由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推导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去发现问题的意识,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质疑、分析、解决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让学生在实验操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在合作与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能力,并通过实际应用的练习,将课内外的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三、教法与学法: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尽量运用直观教具、学具、操作、多媒体等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手、眼、脑)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我尽量多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他们去探索、去发现、去归纳,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启发者、引路人,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导者。 基于以上分析,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 (一)问题导入,激发兴趣: 在这里我安排了3道题,第1题用数面积单位的方法求面积。 第2题用面积单位去量的方法求面积。第3题出是一道既难数有难量面积单位的情景下引入新课,这样设计有梯度的问题层层导入,引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激发学习兴趣。 第二个环节 (二)实践探究,发现方法 1.动手操作。 先让学生用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小组合作,在纸上摆一摆,摆出3个你们最喜欢的长方形,并填写下表。 2反馈交流。 填完表后,老师带领学一起观察摆成的每个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用了多少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面积是多少? 老师着重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的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怎样的联系?谁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初步发现 学生通过观察初步发现:长与宽积正好等于长方形的面积 教师抓住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个发现进入第三个环节。 (三)动手实验、验证方法 师:这位同学的发现对不对呢?下面我们再来做第二实验。 请各小组测量例2的第一个长方形的长、宽, 再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去量,面积是多少? 学生操作完后小组交流 1、交流测量结果 长4厘米,宽3厘米,面积12平方厘米。 2、交流测量方法。你是怎样去测量的? (每排摆4个,摆3排,共有12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2平方厘米。可以沿着长摆一排,共可以摆4个小正方形,沿着宽摆3行.说明每行4个面积单位,可以摆3行,一共有12个面积单位,面积是12平方厘米),如果没有第二种测量方法,教师运用多媒体引导出第二种测量方法。 并比较哪种方法简便?(这里通过比较培养学生从多种方法中学会选择最佳方法。培养学生合理选择不同策略的能力。) 在出示例2的第二个长方形,要求学生量出长和宽后用简便的测量方法测量它的面积,并说出面积是多少? 让学生用这两个长方形的长乘宽是不是也等于它的面积 第四个环节 (四)归纳评价,总结方法 (1)通过刚才的验证,你们发现长方形的面积和什么有关呢?怎样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呢? 通过同学们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到: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随后老师介绍用字母表示公式。 接下来老师出示两道题,用刚刚学到的新知来解决。 1、第82页的试一试 2、解决一开始出现的求游泳池的面积题目。经过刚才的学习你有办法求出面积吗? 练习完毕后就进入第五个环节. (五)灵活应用,迁移方法 在推导正方形面积公式时,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没有把它作为例题来教学,而是在练习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时,把一个长7分米、宽3分米的长方形,渐变成长3分米、宽3分米的正方形,让学生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迁移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即长和宽相等时,就变成了边长×边长,从而总结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边长×边长。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紧接着我们进入第六个环节 (六)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1、出示书第83的第1题。 2、出示书第83的第2题。 本节课采用实验发现验证-归纳总结的教学模式。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动手操作,自己去实验发现,自己去求证,自己去总结,自己去推行,吸引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理解数学知识,积累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科学探究的方法,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和成功。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篇4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课题是毫米的认识,他是毫米与分米的认识的第一课时,毫米与分米的认识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子度量的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 二、说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从一下几个方面来定位 1.知识目标:让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的产生的实际意义,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能够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2.能力目标:使学生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的关系,并会进行简单的换算,同事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3.情感目标:使学生养成认真、细心的学习习惯。 三、说重难点: 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把认识1毫米的认识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借助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认识活动,学生在积极情感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下,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一系列的活动,互相合作、集体探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五、说教学过程 1设置疑念,导入新课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我抓住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设计了一个测量比赛,在这个比赛中学生会遇到一个问题,量到不是整厘米时,学生会有些茫然,不知所措,这时我不失时机抓住学生的心理,引入新课,学生自然全身心的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探究中。 2.观察实践,探索新知 新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的猜测能力。学生对毫米的感知并不是特别陌生,可以让学生在原有的经验上进行大胆猜测,在这节课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让他们提出问题,进行猜测、试验、探索验证,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新知识,发展了能力,明白了当测量的结果不能用整厘米表示时,可以用比厘米更小的单位毫米表示,还通过观察了解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在动手测量的基础上,感知1毫米有多长。在认识1毫米上,分三个不同的层次进行教学:1.观察尺子上的1毫米,体会一小格的长度就是一毫米,2.联系实际寻找实际生活中大学1毫米的舞台。3.用收拾表示1毫米的长度。 3.回顾总结,加深理解 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可以用毫米表示。1厘米=10毫米 4.巩固练习 课本第三页的做一做 5.联系生活,提高认识 在生活中那些物品测量时用毫米作单位?他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有多大?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篇5 小数的意义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是在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学习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意义,是这单元教学的重点,直接关系到小数的性质、单名数和复名数相互改写等相关知识。学生对小数意义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建构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学生主动投入学习活动,需要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实现认识的提升。当然,这一过程离不开教师及时而必要的指导。 教学重点和难点: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概念中较抽象,难理解的内容。一位小数是十分之几的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学生虽然对分数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学过长度单位、货币单位间的进率,但理解小数的含义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同时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小数方面出现的很多问题是属于小数概念不清。因此,理解小数的含义(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既是本课时的重点、又是难点。在教学中要注意抓住分数与小数的含义的关键。 教学目标: 从生活中了解小数,明确要用小数表示的必要性,经历观察、测量、猜想等学习活动,感受、体验小数产生于生活,感受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说出小数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并正确能读写小数;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理解、抽象小数的意义。通过观察、测量,让学生充分感受、体验小数产生于生活,从而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在合作与交流中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了解小数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及广泛运用,体验数学在身边,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和乐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创设情景,请学生说一说搜集到的生活中的小数,让学生自由说一说。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板书: 一张桌子的高度是0.7米; 教室窗户的宽是0.85米; 一份南京晨报价格是0.50元 每度电的价格是0.52元。 一棵包菜的重量是0.625千克。 奥运冠军刘翔的身高是1.89米,体重是74.11千克。 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在这些地方需要用小数来表示?让学生知道在生活中用小数来表示的必要性。 让学生在读一读这些小数,在读的过程之中,如果有错误,教师当即指导。 3、问:这些都是小数,你知道关于小数的哪些知识呢? 关于小数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今天我们就进一步研究小数的意义。(揭示课题) 这样的设计,旨在把枯燥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引发起学主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 二、新授部分 1、0.7米表示什么意义?谁来说说(借助课件,帮助学生理解) 师带领学生完整说:刚才我们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长1分米,就是1/10米,还可以写成0.1米。谁也来就像这样完整说一说。 师:这就是0.7米的意义。 师:对照板书中的分数和小数,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思考后再交流,十分之几可以写成一位小数,反之,一位小数也可以用十分之几表示。 问:十分之五等于多少?0.8等于多少? 2、像我们过去三年级所认识的0.1米、0.2米以及0.7米都是表示把一米平均分成10份得到的分数,那么1米还可以平均分成多少份呢? 每份长1厘米,就是1/100米,还可以写成0.01米. 问:谁愿意再来说说0.01米的意义。学生完整地说出: 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长1厘米,就是1/100米,还可以写成0.01米。 想一想0.85米表示什么? 重点让学生自己来说一说。 3、观察:对照板书,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得到:百分之几可以写成两位小数,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师:能举些例子吗? 师:现在我们如果将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多长?用分数、小数如何表示? 你又能发现什么呢?(得到:千分之几可以写成三位小数)请再举例。 师:如果将1米平均分成10000份呢?能再举例吗? 接着学习下面的几个小数:0.50元、0.52元、0.625千克 把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结合起来,使学生体验教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归纳抽象:刚才我们分的是1米、1元、1千克、一个图形等,都可以用整数“1”来表示,我们把整数1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还可以写成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 在本节课的导入部分让学生课前收集身边的小数,课的开始即让学生展示汇报生活中常见的小数,一方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学生在收集小数的过程中,会自然地思考这些小数的意义,激活了已有的初步认识小数的经验。之后,教师再展示生活中的一组关于小数的材料,用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题材,明确地提出了本节课的研究内容探究这些生活中常见的小数的意义。并让学生试着说明这些小数的意义,有助于教师探明教学的起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直观认识小数意义的基础上,认识抽象的小数意义。学生对小数意义的认识需要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可以进行适度的重组和补充。 原教材只是借助于1米、1元这两个计量单位,讲解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意义,这种认知表象感觉单一,不利于学生对“整体1”的完整认识,在设计时,增加了通过分“1千克、一个图形”得到小数的这一环节,在分1元时,让学生理解0.5元、0.52元所表示的意义;在分1千克时,让学生理解0.625千克所表示的意义;在分1个图形时,分别理解0.7、0.23、0.009所表示的意义,从而使得内容更加的饱满,也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开放。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能正确计算正方形的周长。能运用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情感目标:采用身边的实物来探究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能正确计算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 能运用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一些精美的图案,如:装饰图案,装饰后的地板等。 2在这些图案上,都有正方形。同学们,你们还在什么地方见过正方形吗? 3我们教室的地面就是由一块块正方形地砖拼成的。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研究地砖的周长。提示课题:地砖的周长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测量地砖的边长。 教室里有很多的地砖,我们可以随便选取一块。如果想知道它的周长,怎样才能算出来呢?必须先测量它的边长。要测量几条边呢? 请你用测量工具测量出你需要的数据。 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的。注意如果学生手中的尺子不够长,可以多测量几次。 2计算地砖的周长。 我们已经测量出我们需要的数据。你能算出这块地砖的周长吗?和你的同伴交流一下,看看你能不能完成这个任务。 方法1:把四条边的长度加起来。60+60+60+60=240(厘米) 方法2:用边长乘以4。 方法3:先把两条边长加起来,再乘以2。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独立完成教材第48页做一做。要求独立完成,再与同伴交流方法。 2讨论计算正方形的周长的方法有几种?哪一种最简单?你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吗? 3用你刚才选择的最简单方法完成教材第48页做一做。 第2题求篱笆的长度就是求正方形的周长。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说一说今天的数学课你有什么收获? 2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上你学会的知识?举例说一说。 五、布置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锦集六篇】第 27 页 共 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