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游戏在幼儿成长中的重要性]浅谈幼儿教育的重要性.docx
浅谈游戏在幼儿成长中的重要性浅谈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浅谈游戏在幼儿成长中的重要性【内容摘要】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游戏同时又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就像人体的维生素一样必不可少,是适合孩子人格健全发展的活动。从平常的游戏活动的实践中,我得出了我得出了五点结论:1、游戏能促进幼儿身体的发展2、游戏能促进幼儿有意识行为的发展3、游戏能促进幼儿良好行为品质的形成4、游戏能促进幼儿美感的创造力的发展5、游戏能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教师应该从这3个方面去指导幼儿:1、让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2、为幼儿创造良好的游戏环境3、注意材料选择的循序渐进性。总之,幼儿教育离不开游戏,幼儿的认识发展水平、身体发育状态决定了他们不能进入到正规的学习和社会实践中去。 【关键词】游戏儿童重要性促进儿童生活在梦想之中,游戏是他们进行梦想的手段和场所。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是幼儿生活的基本活动。这是由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特点决定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提出了“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和指导游戏,应因地制宜地为幼儿创设游戏环境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教育的重要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游戏的利用也越来越充分。根据幼儿科学教育的要求,游戏应该成为学龄前幼儿的主导活动。那么游戏究竟具有哪些特点,在幼儿成长中起到哪些重要作用呢?一、游戏的概念人们对游戏概念的界定大部分集中在生物学起源、社会起源和文化起源等三个角度。而在这三个角度中,大部分研究者又将视角集中在第二个角度,即把游戏与教育学和心理学密切联系起来。有学者指出,由于游戏定义取决于各个定义者对游戏的理解,加之游戏并非儿童所孤立的行为或动作群,它包含的内容要丰富得多,因而“要提出一个正式的游戏定义是很困难的”。 英国学者加维(Gawey.C.1997)把游戏概括出五种特征:游戏是令人愉快、有趣的活动; 游戏没有外在目标; 游戏是自发自愿的; 游戏包括对游戏者的积极约束; 游戏与非游戏活动之间有着某种系统性的联系。荷兰学者鲁宾法因等(Rubin.K.H.Fein.G.G)把游戏描述为三种特征:游戏是一种意向(diposition); 游戏是可观察的行为(oberserliblebehavior); 游戏即情境(context)。国内具有影响的观点把游戏的特征描述为:是儿童主动自愿的; 游戏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生活的; 游戏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不直接创造财富; 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 二、游戏的特点(一)、游戏是幼儿自愿、自主的活动幼儿从事游戏,是出于自己的兴趣和愿望,由于游戏形式、材料和过程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要求,使他们对游戏产生兴趣,主动去进行游戏。在游戏中,幼儿的各种活动几乎没有什么限制,他们可以自由地充分活动,从中得到快乐,并得到发展。在幼儿游戏中,自愿和自主是两个重要条件,游戏的形式、材料以及游戏的开始、结束都应由幼儿自己掌握,按照他们自己意愿、体力、智力来进行。例如:有一次,我们组织了一次玩面游戏活动,有的孩子用手反复的揉成团,有的孩子用手搓,并逐步发现搓长后一折一拧就成了花卷,有的幼儿还把花卷做成了他们常吃的蝴蝶状,有的幼儿自己找来玩具党"擀面杖"来擀皮包饺子,是孩子们在玩面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各种技巧,而且学会了主动的探索,使幼儿各方面的能力在游戏中得以发展.正因为游戏是幼儿自主的活动,幼儿在游戏中的态度是积极主动的,反之,如果游戏失去了自主性的这一特征,而是由教师来精心安排的,幼儿只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被动地参加游戏,担任某一角色,从表面上看,幼儿是在参加游戏,实际上幼儿并没有真正地玩游戏,他们认为是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也就失去游戏的积极性。所以,只有充分尊重游戏者的心愿,发挥游戏者的主动性,才是真正的游戏当然,从另一方面来看,幼儿在游戏中,会受到环境条件以及成人和同伴的影响,出自完全的主动是比较少的。但是在游戏过程中,这些影响要求易于为幼儿所接受,易于转变为幼儿自己的愿望和动机。(二)、幼儿游戏具有虚构性游戏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真实的活动,具有明显的虚构性。游戏的成分、角色、情节、行动以及幼儿玩具或游戏材料,往往是象征性的,幼儿的游戏是现实生活与想象活动结合的结果。可以超越现实,按照他们的想象改变现实。他们一会儿是“妈妈”,一会儿又是“教师”; 一会儿是“炊事员”,一会儿又是“驾驶员”。缺少道具时,一块积木可以当电话,也可以当面包,可以是肥皂或者任何一样需要的物品,以便毫不为难地持续他们的游戏。游戏的这种假想性特点,使幼儿可以不受具体条件的限制,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把想象中的情节发展下去。没有假想性,游戏就无法进行。正因为游戏的假想性特点,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才能充分表现。手里若有一根竹竿,孩子一会儿把它当“枪”,用来瞄准“敌人”,一会儿又用它当“马”骑,奔跑向前。 (三)、幼儿游戏具有趣味性趣味性是游戏自身固有的特征,每种游戏都含有趣味性,正是游戏的这一特征,给幼儿的精神和身体带来舒适、愉快,使他们喜欢游戏。游戏与其它活动不同,它不是强制性的社会义务,也没有实用的社会生产价值,它是一种娱乐活动。它以本身的趣味性,激起幼儿良好的情绪和积极从事活动的力量。趣味性是游戏的必要条件,因为有趣味才吸引幼儿主动参加,并在游戏过程中获得愉快和发展。在幼儿那里,首先吸引他们的是饶有趣味的游戏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逐渐对游戏的结果感兴趣。教师可根据幼儿的这种特点,正确地进行指导。如表演木偶戏“拔萝卜”,他们在游戏中,自由自在地活动,心情舒畅,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这时是幼儿接受教育的最佳状态。如果游戏呆板无趣,他们很快就会终止或转移目标。在幼儿不感兴趣时进行教育,必然是无效的。 (四)、幼儿游戏具有具体性幼儿的游戏是非常具体的,表现在游戏一般都有角色、有游戏材料和游戏动作,有游戏内容、情节和语言。游戏角色本身就是具体的形象,如孩子当妈妈时,她头脑中的形象可能就是妈妈。离开了这些具体的角色、内容、情节、动作、语言及玩具或者材料,幼儿的游戏就无法顺利进行。 (五)、幼儿游戏具有社会性幼儿并不是天生就会做游戏,游戏不是幼儿的本能活动,只有当他们的体力、智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积累了一定的知识检验,才会做游戏。时代、文化、地区、习俗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会影响幼儿的游戏,幼儿的游戏归根到底是周围生活的反映。但幼儿的游戏并不是将周围生活的翻版,而是通过想象,将日常生活中的表象形成新的形象,用新的动作方式去重演别人的活动。幼儿的游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与戏剧反映现实生活相近似。三、游戏对幼儿成长的作用(一)、游戏能促进幼儿身体的发展学龄前幼儿正处在意识、记忆、思维、想象等各种高级心理机能及个性形成与发展的时期,儿童在游戏中常常需要将视觉信息、听觉信息以及主观感受、愿望或要求转换成语言,从而游戏能激发幼儿语言交往的积极性。如游戏“可爱的小乌龟”,教师扮乌龟妈妈,幼儿扮小乌龟,在欢快的音乐中,“小乌龟”跟着“妈妈”(爬着)散步。音乐节奏时快时慢,“小乌龟们”随节奏的快慢而运动。又如游戏“小猫钓鱼”,幼儿扮小花猫,教师将活动场地一端布置成小河,河内“放”上“小鱼”,“小猫”和“猫妈妈”到河边去钓鱼。再如游戏“你学谁”,发挥幼儿的主体性,请幼儿说一说哪些动物有四条腿,再请幼儿自愿扮演角色,然后进行爬行比赛。在游戏中,幼儿的各器官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游戏不仅促进了各器官的发育,而且可以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幼儿游戏时总是欢乐的,情绪处于积极状态,对身心健康的发展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游戏能促进幼儿有意识行为的发展游戏对于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手、眼、脑动作的协调能力和他们智力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幼儿从外界吸取知识经验,丰富想象表达出来,游戏能够满足幼儿的这种需要。创造能使游戏顺利开展、是游戏发展的动力,游戏能调动幼儿的创造力,同时也能够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所以幼儿对感兴趣的活动,会有较长时间的注意力和控制力,这是培养幼儿有意识行为发展的非常重要的手段。 (三)、游戏能促进幼儿良好行为品质的形成把握好幼儿个性自发形成的关键期,使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就可为幼儿未来个性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因此,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应从幼儿期开始。游戏是幼儿自由结伴进行的,它能给幼儿带来欢乐和满足。让孩子们自由发挥,充分开展游戏,能帮助幼儿了解到社会分工、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会热情地为别人服务和对别人为自己的服务表示谢意。游戏可以缩短幼儿掌握道德行为的过程,幼儿在游戏中通过扮演角色,反复地模仿,提高了他们的道德认识,激发了道德情感,实践了社会道德行为规则,有利于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掌握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品质。 (四)、游戏能促进幼儿美感的创造力的发展游戏是一种创造性的反映活动。在游戏中幼儿反映着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美好形象,使用艺术语言,从事着音乐与美术的活动,这些都是增进幼儿美感的活动。在游戏中幼儿还时常依据自己的意愿去美化游戏的环境,并用语言、动作歌舞等方式去表现美、创造美。这都有利于幼儿审美能力和美的创造力的发展。 (五)、游戏能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培养幼儿创新意识才能让幼儿完全自由地感知、接触周围众多的事物,大大激发他们广泛而又强烈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展开想象力。在游戏中,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学会自我成长是相当重要的。幼儿在实现游戏过程中会不断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他们需要面对不同的问题,进行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体会其中乐趣,使游戏得以继续下去,愿意得以最终实现。通过游戏,幼儿的思维活跃了,因而自主性、探索性、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经常开展游戏活动可培养儿童的判断是非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这将大大促进幼儿社会化的发展进程。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游戏同时又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就像人体的维生素一样必不可少,是适合孩子人格健全发展的活动。幼儿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游戏是促进学龄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最好活动形式,是让幼儿获得快乐的、满足需要和愿望的、自发的、不同寻常的一种行为。在游戏活动中,儿童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品质发展能够得到更好和更快地发展。游戏虽是孩子喜欢的活动,但游戏种类繁多,方式多,十分复杂,这就要孩子“会”玩。怎样让孩子学会玩?怎样达到教育的效果呢?这还必须依靠教师的指导,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去指导幼儿才能充分发挥游戏的作用?具体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一、让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从游戏的本质来看游戏是游戏者自己决定的,是轻松而愉快的活动,应该让幼儿有自主感、责任感,也就是说,幼儿应是游戏的主人,不要轻易地去打断幼儿的游戏,更不能包办代替或导演幼儿的游戏。教师应该从全方位的角度去看待幼儿的游戏自主权,让幼儿自己确定想玩什么、怎么样玩、和谁一起玩、在什么地方玩等等,但同时也存在少数内向、胆小的幼儿坐在那里静静的看着老师,不敢大胆的发表自己的看法,而是被动的等着老师的安排。为了调动这部分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老师就要根据幼儿的平时的表现情况,去用心了解幼儿是如何想的,从实际出发引导生活及自理能力强的幼儿讨论确定主题,进行游戏,或启发有某种生活经验的幼儿去帮助和指导没有这种生活经验的幼儿去玩他们的游戏,从而体现了幼儿的自主性及自主性的培养。 二、为幼儿创造良好的游戏环境创造良好的游戏环境是幼儿进行好游戏的前提。从幼儿的心理需求上来说,轻松自由的气氛,家长和教师对孩子的关爱,只要给幼儿创建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才能够激发孩子们对游戏的兴趣。我们应该在幼儿每次游戏时去认真地观察,并把观察到的情况记录下来,从中去分析幼儿在游戏中情绪、情感并且要去了解幼儿游戏的兴趣和需求,那么我们才能更好的给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孩子们在这种良好的环境下成为游戏的主人,充分表现自我,真正让孩子享受到游戏的乐趣。 三、注意材料选择的循序渐进性幼儿了解新鲜物,接受新玩法都需要一个过程,所以要注意循序渐进。例如,我们本学期开展的汽车修理店就是让孩子先摸索,然后再请专业师傅讲解和参观汽车修理厂,为孩子们提供更多的选择性和参与的可能性。小班幼儿一般独立游戏和平行游戏为主,而中大班幼儿随着知识经验的丰富及语言和抽象概括能力的提高,幼儿的创新意识有所发展,因此中大班幼儿的游戏材料从品种上要有所增加。对大班幼儿来讲,在熟悉的有意义的,来源于真实生活情况中,特别是参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真实的任务和活动,比采用玩具形素材,在活动区里做游戏,更能激发他们的积极让幼儿进行实际的社会生活活动,效果更好。总之,幼儿教育离不开游戏,幼儿的认识发展水平、身体发育状态决定了他们不能进入到正规的学习和社会实践中去。游戏对幼儿各方面的发展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它是教师向幼儿进行全面教育的有力手段,所以要求幼儿教师要从实际出发,使游戏能发挥最大的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1、J.丹纳赫.理解福柯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2、黄人颂.学前教育参考资料(下)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3、瞿保奎.课外校外活动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4、刘焱.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第 11 页 共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