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思维的心理操作模型.ppt
创造性思维的心理操作模型,北京师范大学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何克抗 Hekkbnu.edu.cnhttp:/www.etc.edu.cn/学者专访/何克抗,创造性思维的心理操作模型,一、创造性思维的分类与定义 二、随意创造思维的加工方式与心理操作模型 三、非随意创造思维的加工方式与心理操作模型,一、创造性思维的分类与定义,1、创造性思维的分类 (1)随意创造思维 (2)非随意创造思维2、创造性思维的定义,一、创造性思维的分类与定义,1、创造性思维的分类 (1) 随意创造思维 这种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事先没有很明确的创造目标,也没有拟订关于创造过程的详细计划、步骤,思维过程比较随意;所产生的思维成果是与众不同的,因而有新颖性;这种思维成果对于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不一定有直接的关系与影响,也不一定能转化为有价值的精神产品或物质产品,但是对思维主体自身可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与价值(作为资料保存或对其今后工作有帮助)。,一、创造性思维的分类与定义,1、创造性思维的分类 (2)非随意创造思维 非随意创造思维是具有明确创造目标的思维,根据思维成果的创造性大小,它又可分为“一般创造思维”和“高级创造思维”两种: 一般创造思维这种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事先有明确的创造目标,为实现此目标事先有比较周密的计划和准备;所产生的思维成果是与众不同和前所未有的,因而具有创新性;这种思维成果对于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并可转化为具有一定价值的精神产品或物质产品。 高级创造思维这种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和“一般创造思维”基本相同,只是加工机制更复杂些,而且其思维成果对于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具有较大(或重大)的意义,因而有可能转化为具有较大(或重大)价值的精神产品或物质产品。在高级创造思维中,有一些思维成果是前所未有的新事物,有一些则是新发现对前人未曾揭示过的事物之间内在联系规律的发现。,一、创造性思维的分类与定义,2、创造性思维的定义 如前所述,思维的定义为:“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规律性所作出的概括与间接的反映。” 这样的定义虽然能涵盖人类的一般思维形式,却还不能把创造性思维包括在内。创造性思维的目的是要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有价值的精神产品或物质产品。既然是“前所未有的”全新事物或全新发现,那就不可能仅仅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本质或事物之间内在联系规律的概括与间接的反映创造出来。也就是说,除了“概括与间接的反映”以外,还应增加一种“能动的”反映,才能满足创造性思维的要求。这种“能动性”体现在:思维不应受原有事物的局限,思维不应当仅仅是客观事物的被动反映,还应当能动地反作用于客观事物的表象,即思维可以通过对表象的操作引起表象的整合、改造乃至重构,从而创造出全新的事物属性表象或关系表象,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精神产品与物质产品。因此,若把创造性思维考虑在内,我们认为应当把思维定义为:“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规律所作出的概括、间接与能动的反映。”,二、随意创造思维加工方式与心理操作模型,1、随意创造思维的加工方式 串并存线性加工2、随意创造思维的心理操作模型 3、研究随意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意义,二、随意创造思维加工方式与心理操作模型,1、随意创造思维的加工方式串并存线性加工 随意创造思维和再造想象的成果很相近,甚至难以区分(二者的差别只在于:再造想象的思维成果是别人或前人已经认识到并已描述过的,而随意创造思维的成果则是新颖的、与众不同的);二者的思维加工过程也大体相同都是靠发散思维打开思路、扩展视野,靠联想提供丰富的加工材料,最后运用大胆而合理的想象(即对联想所得到的各种表象作进一步的重组、整合、改造,乃至重新建构)形成新的表象,如图(a)所示。 随意创造思维中还有另外一类其思维成果不是反映新事物性质的“属性表象”(客体表象),而是反映事物之间内在联系规律的“空间关系表象”。这时的随意创造思维加工过程也由三个环节组成,但是第三个环节不是“再造想象”而是“直觉判断”(即通过 直观透视、 空间整合、 模式 匹配) ,如图(b)所示。 随意创造思维的两种加工方式,(a),(b),应当指出,在图(a)(b)中虽未包含“逻辑思维”环节,但不等于逻辑思维在随意创造思维过程中不起作用。事实上,任何形象思维或直觉思维都是与逻辑思维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即在图(a)(b)的联想、想象、直觉等各个环节中都要受逻辑思维的指引与调控。只是由于这种情况下的思维是随意的,并无明确的创造目标,这时的逻辑思维作用相对较弱,所以才没有在图(a)(b)中把它表示出来。,(a),(b),二、随意创造思维加工方式与心理操作模型,2、随意创造思维的心理操作模型 由上面的图(a)(b)可见,随意创造思维的两种加工方式似乎都是串行线性加工,事实上,这是不确实的。图(a)(b)只是简化的示意图,未能把具体的思维加工过程反映出来。例如在“联想”思维环节中,当我们联想起某个熟悉物体的时候,有关这一物体的多种属性的表象往往是同时呈现的,即存在多种感知觉通道同时并存加工的情况,这里使用“并存加工”术语而不用通常所说的“并行加工”,是为了能够把加工通路之间可能发生的相互作用也包括在内。在“再造想象”环节和“直觉判断”环节中也是如此因为这两个环节所涉及的加工对象和前面的“联想”环节是一样的,都是反映事物不同属性的“属性表象”(在图a的情况下),或是反映事物之间不同关系的“关系表象”(在图b的情况下),只是二者的加工方式是不同而已。这就表明,图(a)(b)所示的两种加工方式实际上是“串并存的线性加工方式”:三个环节之间是串行加工,后两个环节(联想与想象,或联想与直觉判断)的内部则是并存加工,如下图所示。,随意创造思维的心理模型,二、随意创造思维加工方式与心理操作模型,3、研究随意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意义 第一,它为我们提供了一座由一般形象思维(再造想象)平滑过度到创造性思维的天然“桥梁”,使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创造性思维与一般形象思维的自然联系,从而有助于破除对创造性思维的神秘感。 第二,根据随意创造思维的加工机制可以为基础教育(尤其是小学阶段的教育)找到如何在小学低、中年级段初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上图所示的两组串并存线性加工环节,既是随意创造思维机制的直观图示,又是培养这种创造思维能力的操作流程的具体说明。 第三,随意创造思维能力是高级创造思维能力的基础,不打好这个基础,高级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将会成为空中楼阁。只要遵循两种加工机制、紧紧抓住三个环节、按串并存线性流程操作即可。令人遗憾的是,多年来我们的教育界在这个问题上至少存在两个方面的失误: 一是不重视青少年学生的“随意创造思维”的培养。 二是对“随意创造思维”心理加工机制的研究采取孤立、割裂的态度。,三、非随意创造思维加工方式与心理操作模型,1、非随意创造性思维的加工方式 2、非随意创造思维的心理操作模型,三、非随意创造思维加工方式与心理操作模型,1、非随意创造性思维的加工方式 非随意创造思维与随意创造思维相比有两点是很不一样的:一是非随意性,即创造目标明确,事先有较周密的计划和准备;二是思维成果具有较高的创造性,需要通过比较复杂的心理加工过程与加工方式才有可能完成。 为了实现创造性思维离不开两个关键环节:创造想象思维和复杂直觉思维,前者用来创造前所未有的全新事物的表象,或是用来发现新事物的本质属性;后者则用来发现未曾被人认识的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规律。 由于时间逻辑思维和空间结构思维之间(即时间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直觉思维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而创造想象思维和复杂直觉思维分别是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的高级阶段,所以这两个阶段和时间逻辑思维之间,显然也应当满足这种相互依存关系。这就表明,非随意性创造思维的心理加工机制应如下图所示的环形非线性结构。,非随意创造思维的加工方式,环A 与环B 以及环A 与环C 之间的不同方向箭头有两重含义: 一是体现时间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直觉思维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二是表征时间逻辑思维对创造想象和复杂直觉思维的方向和过程有指引、调控作用,对创造想象和复杂直觉思维的成果则有论证与检验作用。,三、非随意创造思维加工方式与心理操作模型,2、非随意创造思维的心理操作模型 非随意创造思维的心理加工方式及操作过程(参看下图): 步骤1:运用时间逻辑思维对当前非随意创造思维的目标进行逻辑分析,从而得出为实现该创造目标所应解决的一个或若干个关键问题,每个关键问题称为一个主题,分别用T1,T2,Tn表示。将这些主题存入主题表,从主题表中取出最前面的一个(T1)作为当前主题,然后转向步骤2。 步骤2:将当前主题作为加工指令送入环B或环C:如果当前主题是与探索新事物的本质属性有关,则转入进行创造想象思维的环B去处理,即转向步骤3;如果当前主题是与发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关,则转入进行复杂直觉思维的环C去处理,即转向步骤4。,三、非随意创造思维加工方式与心理操作模型,步骤3:这一步骤主要是在环B中进行创造想象思维活动,其加工方式 如下图所示。,2、非随意创造思维的心理操作模型,环B中的加工方式,(1)来自环A的指令送入环B 后,要先进行判别:看是否能通过直觉思维更简便地来实现当前指令(如发现阿基米德定律的例子),如果是,则将该指令转送至环C,这相当于转向步骤4。否则由本环节B 处理, 即转入 “发散”“联想” “想象”等模块,按当前指令要求进行串并存加工。 由于当前有来自环A指令的指引与调控(该指令反映环A中某个主题的要求),所以这种加工过程尽管沿用了随意创造思维的加工机制,但其实质并不是随意的,而是有明确目的性,这种目的性即由指令体现。,环B中的加工方式,(2)正是由于这种非随意性或者说由于环A指令的调控,在创造想象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这是因为:当前的目标是要创造新事物(或发现新事物的本质属性),而通过联想得到的材料皆是已知事物的表象,不可能有关于新事物的表象(即反映新事物本质属性的表象)。可见,仅仅通过对原有已知表象的简单重组或整合,不可能达到创造新事物表象的要求,只有通过对原有表象进行改造或重构才有可能。那么,应如何改造与重构原有的表象呢?环A的指令就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给出改造与重构的目标、方向,从而减少加工的盲目性。,环B中的加工方式,(3)创造新事物并不是轻而易举的,尤其是当事物性质非常复杂的情况下,难度就更大。在加工的开始阶段,往往出现这种情况:加工指令发出后,由于联想环节不能联想出符合要求的表象来作为改造与重构的材料,随意创造思维模块将无法加工出能满足要求(或接近要求)的新表象。这时在形象思维的工作记忆区会出现空白现象,这时将没有信息反馈到环A,思维过程出现了中断这就是所谓“潜意识思维状态”。之所以把这种状态称为“潜意识”而不是“无意识”,是因为这时在环A(即逻辑思维区)的工作记忆中并不空白,仍保持着与创造性思维目标有关的某个主题,即当前的加工指令。而且该指令又持续地作用于环B 的输入端,从而不断地激发环B 中的“随意创造思维模块”。每一次激发都引起一次“发散思维”、“联想思维”和“再造想象” 。,环B中的加工方式,(4)正是由于环A中的工作记忆不会出现空白,使环B的输入端有经常不断的激励,才使得潜意识思维不会长期持续下去。如上所述,每一次输入激励都要引起一次由“发散思维”“联想思维”“再造想象”等三个环节组成的一次探索(由于当前这种探索是在“潜意识”中进行,所以就称之为“潜意识探索”)。随着探索次数的增加,发散思维所提供的思路愈来愈多,视野愈来愈宽;所加工出的表象也愈来愈完整、丰富,在以后的某一次探索中就可能变失败为成功所加工出的新表象符合或接近指令的要求。由于这种新表象是在“想象”过程中完成的,所以必然保留在形象思维的工作记忆中(不再空白),并被回送到环A。由于在此之前有较长一段时间环A未能从环B的输出中得到反馈信息,环A多次发出指令(即多次激发潜意识探索)皆无回音,问题长期悬而未决。现在突然收到了这种符合主题要求的信息内容,使问题迎刃而解。这就相当于出现了灵感或顿悟。步骤3至此完成,下面转入步骤5。,2、非随意创造思维的心理操作模型 步骤4:这一步骤主要是在环C中进行复杂直觉思维活动,其加工方式如下图所示。,三、非随意创造思维的加工方式与心理操作模型,环C中的加工方式,(1)由图可见,这一步骤的加工过程与步骤3中基本相同。来自环A 的指令送入环C 后,在输入部分要先进行判别,看是否能通过形象思维更方便地实现当前指令的要求(如发现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例子) 。如果是,则把指令转送至环B,也就是转向步骤3。否则,进入 “发散”“联想”“直觉判断”等模块按当前指令要求进行串并存线性加工。由于有来自环A指令的指引与调控,所以这种加工过程尽管沿用了随意创造思维的加工方式,但实质上并不是随意的,而是有明确的目的性。,环C中的加工方式,环C中的加工方式,环C中的加工方式,(2)反映这种未知规律的空间结构关系表象,不可能通过联想思维在长时记忆的关系表象子系统中直接找到。这时也会有一段时间象步骤3中那样,使工作记忆区为空白,即也会出现“潜意识思维”状态和“潜意识探索”过程。当前的潜意识探索也是由来自环A 的加工指令所激发,但其加工方式则由“发散思维”“联想思维”“直觉判断”等三个环节组成。在潜意识探索过程中,发散思维仍起打开思路、开阔视野的作用,联想思维则通过多种联想方式,从长时记忆的空间关系表象子系统中尽可能联想出符合主题要求或与主题相近的表象。,环C中的加工方式,(3)在开始阶段,这种努力也往往难以奏效找不到合适的关系表象,或是找到的表象被“直觉判断”所否定。直至潜意识探索进行过许多次以后,对事物之间内在联系规律的认识愈来愈接近客观实际时,才使问题得到解决,从而表现出灵感或顿悟。,三、非随意创造思维加工方式与心理操作模型,2、非随意创造思维的心理操作模型 在实现对当前主题的灵感或顿悟以后,步骤4 即告完成,下面应转入 步骤5,这一步骤 是在环A中进行, 如下图所示。,环A中的加工方式,环A中的加工方式,步骤5:在环 A中,通过逻辑分析、推理对顿悟的结果(由步骤3或步骤4得出的结果)进行论证与检验。如果检验通过则转入步骤6;否则应回到步骤3或步骤4,按原来主题的要求,通过潜意识探索去重新创造新事物的表象或重新去发现未知规律。,环A中的加工方式,步骤6:从主题表中取出下一个主题(与此同时,原先的主题被清除),若取出的主题为空,表明整个非随意创造思维的过程已经完成,可以转入步骤7;否则转向步骤2去继续处理下一个主题。 步骤7:结束。,步骤1.2.5.6等心理操作均属于时间逻辑思维范畴并在环A中进行;步骤3在环B中进行;步骤4则在环C。在此基础上,就可以得出非随意创造思维心理操作模型的完整图解如右图所示。,非随意创造思维的心理操作模型,END 北京师范大学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何克抗 Hekkbnu.edu.cn http:/www.etc.edu.cn/学者专访/何克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