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初中语文九上《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 (12).ppt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学习目标:,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重点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重难点 3. 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德育,第一课时,辅助环节:引入: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之而后天下平。展示学习目标1、掌握文章生字新词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1、了解作者丁肇中2、掌握文中重要字词(1)、注音:丁肇( )中 不知所措( ) 彷()徨()(2)释词: 格物: 致知: 袖手旁观: 不知所措: 彷徨: 3、整体感知课文(1)、本文的论题、论点各是什么?(2)、本文的结论是什么?(3)、作者怎样解释“格物致知”?(4)、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先学后教(先学方法提示:听读课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完成)(15分钟),后教:(10分钟左右),小组成果展示:小组差生展示;中等生展示或优生展示;教师导(兵教兵),丁肇中(1936),美籍华 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 获得者。生于美国密执安州安 阿伯,1962年获物理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 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 中发现新粒子(J/粒子),并 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 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走近作者,1、注音:丁肇( )中 不知所措( ) 彷()徨(),2、释词: 格物: 致知: 袖手旁观: 不知所措: 彷徨:,zh ào,cuò,推究事物的原理。,获得知识。,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小组成果展示:,páng,huáng,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论点,结论,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格物致知 含义,解释: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致知,获得知识。含义: “格物致知” :推究事物,方能获得事物的知识。格物致知精神:实验精神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积极的、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后教,全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2段):提出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第二部分(35段):举例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第三部分(612段):理例结合,证明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精神。第四部分(第13段):强调我们要培养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课堂小结:,作者以学生学习自然科学话题, 从解释大学 “格物致知”入手(第2段),再用道理和事实论证剖析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端,(第3-5段)。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作者再用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论证了大力提倡实验精神的原因:()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中国学生学习上的弱点所决定的()应付今天世界环境的需要。(第7-13段)。 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的两个意义并寄予了希望。,当堂训练:(20分钟左右),4、听写并注音5、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孜孜不倦 一番风顺 模式 B、根深蒂固 不言而喻 修身 C、袖手旁观 不知所措 汲取 D、格物致知 实验精神 诚意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尽管他们怎么造谣、诽谤,铁的事实是改变不了的。B我虽然下决心学好数学,成绩总是提不高,老师也总是给我个别辅导。C有的同学,由于对语文无兴趣,因而对数学很爱好。D只要学习目的明确,只要肯刻苦努力并讲究学习方法,我们就能把学习搞好;否则,我们就不能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A,D,当堂训练,7、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积极的、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第二课时,展示学习目标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第二课时,辅助环节复习引入展示学习目标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先学后教:先学:精读课文完成(15分钟左右),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有什么作用?),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有什么作用?),理论论证(引用论证):第二段引用大学,指出“格物致知”的基本意思,第三段引用大学介绍“格物致知”的目的,解释“格物致知”真意被埋没的原因。,后教:(10分钟左右),后教:(10分钟左右),举例论证借王阳明“格”竹苦思头痛的失败的事例,论述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借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论述实验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借中国学生成绩好而面临研究工作却束手无策的事例论述了中国学生偏向于理论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借作者的亲身经历论述以埋头苦读应付一切对于实际需要毫无帮助。,后教:,对比论证: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体验和自我检讨,与科学进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的对比;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把探究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终因头痛失败的事例,与通过科学实验了解竹子的性质的事例进行对比,突出知识的获得只能通过实验。,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和对比论证,大家要掌握这些论证方法和它们的作用,这是以后学习议论文的基础。,训练反馈:,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问题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节选) 杨振宁 今天,大家在讲科技的时候都要讲创新。“创新”在中国已经是一个非常流行的名词,在报上经常可以看到。究竟怎样才能鼓励创新呢?这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个人有深深的感受。因为我是在中国出生、成长,念完了中学、大学,还拿到了一个硕士学位之后才到美国去的;博士学位是在美国拿的,然后做研究、教书,到现在已经五十多年。我觉得自己对中国、美国的教育哲学都有相当深入的认识。这两个教育哲学是相当不一样的,这两个不同的教育哲学在怎样鼓励创新这件事情上的差异,值得我们深思。,训练反馈:,到底这两种教育哲学哪个好?这乙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要用辩证的方法来仔细了解。我认为,这两种教育哲学都能够鼓励创新,不过它们各自对不同类型的学生产生的最大效应是不一样的。我觉得,美国的教育哲学对排在前面30%40%的学生明益的,因为这些学生不需要按部就班地训练,他们可以跳跃式学习,给了他自由,他可以自己发展出很多东西,当然他的知识不可避免地会有很多漏洞,但如果他真是很聪明的话,将来他自己可以弥补这些漏洞。所以这种学生受到美国式的教育训练,会比较快、比较容易成功。可是亚洲的教育哲学对排在后面30%40%的学生有益处。为什么?因为这些学生通过按部就班的训练,可以成才,而且成才之后可以跟比他聪明的学生竞争;因为他有扎扎实实的知识,可以了解很多不是几天就可以学会的东西。这方面我有亲身的体验。 新课标第一网。,训练反馈:(学生独立完成)(20分钟左右),记得我刚到美国芝加哥大学念研究院,两三天后就看见很多同学都非常聪明,随便讲什么题目好像都知道,当时我觉得美国的学生很厉害。可是过了两个月之后,我发现不是那么一回事了,因为他们对名词知道得很多,可是如果你连问他三个问题,他就回答不上来了。所以到了考试的时候,我们的分数比他们的高得多。 回到刚才那个问题上,究竟哪一种教育哲学比较好呢?或者说,对于学生来讲,应该着重哪一种教育哲学?我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你讨论的是一个美国的学生,那就要鼓励他多进行一些有规则的训练;如果你讨论的是一个亚洲学生,他的教育是从亚洲开始的,那么就需要多鼓励他去挑战权威,以免他太胆怯。,训练反馈:,15、文章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找出来分别说说它们的作用?(1)对比论证。充分证明了美国教育哲学和亚洲教育哲学各有益处。通过对比,使美国教育哲学和亚洲教育哲学各有益处的观点透彻而鲜明,具体而确凿。(2)举例论证。 充分证明了美国教育哲学和亚洲教育哲学各有益处这一论点。用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例,典型有代表性,具体确凿地阐明了事理。,如何写议论文:(学生讨论),1、先明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2、明写法一般开头先提出论点再分析论点:围绕中心论点进行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最后解决问题(论点):发出号照、提出期望或解决办法。,创作园地:阅读下面短文,请从文中丁肇中教授所谈四个体会中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写一个议论性小片断,至少运用一种论证方法来证明你的观点。(10分钟左右),丁肇中在中科院讲故事 在中国科学院建院50周年中外著名学者学术报告会上,丁肇中我所经历的20世纪的实验物理学的报告尤为引人注目。他讲了4个故事,谈了4个体会。 第一个故事是测量电子半径。根据量子电动力学,电子的半径为零。1964年,哈佛大学和康奈尔大学的著名科学家进行了哈佛一康奈尔实验,其实验结果与这种理论不相符。丁肇中认为这个实验很重要,他们于1966年在德国用不同的方法重复了实验,得到的结果则是电子确实小到不可以测量。他由此得出的体会是:不要盲信专家的结论 第二个故事是发现新粒子家族。1970年,人们认为基本粒子都可以归纳为3种夸克。丁肇中对此持怀疑态度,但他想进行实验的想法却遭到了几乎所有国家大型实验室的反对。最终,他们在美国布鲁海文国家实验宣开展了实验,发现了一种全新的夸克。由此得到的体会是: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做你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第三个故事是发现胶子。光子传播原子之间的力,胶予传播夸克之间的力。丁肇中与中科院唐孝威等科学家合作,在1979年发现了胶子,而这一结果是他们事先没有料到的。由此得出的体会是:要对意料之外的现象有充分的准备。 第四个故事是寻找反物质。在地面上不可能找到反物质,国际大空站上的阿尔法磁谱仪担当起了研究太空反物质、物质和暗物质的任务。去年,发现号将实验仪器送上了太空。这是人类第一次在天上测量带电粒子。丁肇中得出的体会是:要实现你的目标,最重要的是好奇心,对所做的工作要有兴趣,要勤奋地工作。(科学时报2001年11月4日),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