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说课稿(共4页).doc

    • 资源ID:16275032       资源大小:55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说课稿(共4页).doc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本节为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五节的内容,是脊椎动物中的古老动物,两栖动物是从水生开始向陆生过渡的一个类群,具有初步适应陆地生活的结构特征,是生物进化链条上承上启下不可缺少的一环,这样的教材编排体现了“先有两栖动物,再有爬行动物”的进化思想,体现了生物进化“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的自然进化规律。关于两栖动物,教材主要以青蛙为代表动物进行学习;关于爬行动物,教材则以蜥蜴为代表动物进行的学习。教学目标:八年级学生大多处在一个比较活泼好动的年龄阶段,他们的好奇心强,思维活跃,想象丰富,但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不喜欢老师的空洞说教。结合本节课的具体内容,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制订了如下的三维目标:知识目标:认识青蛙和蜥蜴的形态结构,概述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举例说明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能力目标:尝试观察、实验、资料分析等研究动物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综合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初步形成动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及生活习性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基本生物学观点。通过对两栖动物及爬行动物的学习,培养学生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难点:青蛙的观察实验。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解释为什么爬行动物是真正适应陆地环境的脊椎动物二、说教法基于上面对教材的分析,根据自己对研究性学习“启发式”的教学模式和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认识,结合学生实际,本节课在教法上,主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设问题情景,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欲,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二是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把教和学的方法综合起来,组织运用于教学过程中,以求获得最佳效果,方法的使用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触发学生的思维,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以思维教学代替单纯的记忆教学。三是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让学生在探索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领会常见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四是注意在探究问题时留给学生充分选择的空间和时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三、说学法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有效的学法指导应当渗透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进,并通过优化教学程序来增强学法指导的目的性和实效性。为了让学生成为学习上真正的主人,所以在本节课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的时候,我将着重强调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总结、自我检测多种学习方法相结合,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让学生在探索性实验中自己摸索方法,观察和分析现象,从而发现“新”的问题,探索出“新”的规律。四、说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我比较注重条理清晰、结构紧凑。各项活动的安排注重交流、沟通和互动,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主动性。我把本节课设置为三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趣味认知,层层深入;课堂小结,反思回顾。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一个良好的课堂导入是激发学生对新知识学习兴趣的关键环节,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我用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并引导学生回忆青蛙的发育过程,为下面学生对两位动物概念的理解做铺垫。2、 趣味认知,层层深入结合幻灯片,展示青蛙的发育历程,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青蛙的发育历程。然后教师抛出问题:青蛙是怎样适应这样的生活的,指导学生结合教材中的文字和幻灯片中给出的图片,从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上做以分析,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获取知识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在短暂的自主学习后,学生可以和组内的其他成员交流自己获得的信息,彼此合作,归纳总结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巡视,对学生的质疑及时指导,并对学生的优秀表现及时评价和肯定,使学生从中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后,在幻灯片中以图片的形式展示一些其他的两栖动物,如大鲵、蟾蜍和蝾螈等,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扩宽学生的视野。这是关于两栖动物的学习。用一个问题:“壁虎、鳄鱼和乌龟、蛇是两栖动物吗?”完成到爬行动物的过渡。这样不仅使课堂结构紧凑,同时也会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区别是什么。要进行区别,首先就要明确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由于爬行动物的代表动物是蜥蜴,不易在课上直接对实物进行观察,只能结合教材文字和图片进行学习。所以这部分知识的获得,我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式。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材中的文字阅读,在此之前我会给出相应的问题,如:蜥蜴的身体结构怎样,卵外坚韧的卵壳有什么作用,这对蜥蜴的繁殖有什么意义,爬行动物适应陆地生活的特征有哪些等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能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各小组展示自己的答案,总结出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在深入了解了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后,再对二者进行区别就不难了,学生们很容易就能做到,这样不仅保持了学生对生物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热情。最后,通过阅读教材P28的图文资料,了解爬行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五、说板书课后练习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既能在水中生活,又能在陆地上生活的动物,属于两栖动物。    (  ×)   (2)有的两栖动物终生生活在水中。    (    )  (3)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离不开水,爬行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摆脱了对水环境的依赖。 (  ) 2请将下列与青蛙、蜥蜴有关的叙述分别用线连起来。 3鱼的鳃、青蛙的肺和皮肤、蜥蜴的肺都能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答:它们在结构上的共同点是与外界环境接触的表面积较大,内部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4蛇没有四肢,但它属于爬行动物。这是为什么? 答:蛇虽然四肢退化,但身体表面覆有鳞片,用肺呼吸,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符合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所以蛇是爬行动物。 5“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句古诗对青蛙及其与农业生产的关系作了生动的描述。为什么现在许多稻田里听不到蛙声了呢? 答:现在,许多稻田里都施用农药以防治害虫,保证水稻的产量,但却造成了环境污染,不利于青蛙的生存。另外,乱捕滥杀及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水域面积缩减,也使得青蛙等两栖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减少。我们应当加大保护两栖动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力度,禁止乱捕滥杀,重现“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美景。     专心-专注-专业

    注意事项

    本文(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说课稿(共4页).doc)为本站会员(飞****2)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