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审计师-审计理论与实务-冲刺串讲班讲义-全(共34页).doc
-
资源ID:16306566
资源大小:206.50KB
全文页数:3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11年审计师-审计理论与实务-冲刺串讲班讲义-全(共34页).doc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2011年审计师-审计理论与实务-冲刺串讲班讲义-全第一部分审计理论与方法 前言一、重点分布与复习要点站在考试的角度按照分值的分布情况,我们可以将审计理论与实务全书的十九章内容划分为,非常重要、比较重要、一般章(基础知识)、一般章(独立知识)四个层次:重要程度近三年章平均分值所属章节非常重要1516第二部分第一章、第二章比较重要79第二部分第三章、第六章一般章(基础知识)35第一部分第三、四、五、六、七、八章一般章(独立知识)35第一部分第一、二、九、十、十一、十二章第二部分第四、五、七章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的的是必须要掌握的,而且都涉及到审计实务环节,集中在第二部分。但这一部分并不是独立的环节,需要结合一般章中属于基础知识进行学习和掌握,所以第三个层次一般章(基础知识)的掌握也是很重要的。最后,一般章节的独立知识部分可以在会判断的层次上理解掌握。所以在冲刺班授课中,第四层次的知识点就不展开讲解了,仅点出知识点。在复习中的时间需要合理安排,把精力集中在重点章节和重要的知识点上。二、应试技巧考试时间两个半小时,一共65道题,单选30道每道1分、多选20道每道2分、案例分析题15小问每问2分。在这三种题中,单选题是最简单的而且也是做的最快的,要尽量多得分;多选题难度稍大,多选和错选不得分少选得0.5分,对于基础知识考查的题目要掌握,对于没有足够把握的题目尽量不要多选,做到少失分;对于案例分析题,因为是不定向选择,而且要结合一些会计实务,难度最大,需要多花时间仔细推敲。总体上时间控制,单选题30分钟到40分钟,多选题40分钟到50分钟,案例分析题1小时左右。对于这三类题型有一个共同需注意的问题:一定要认真读懂题干的要求,很多错选可能并不是因为不会,而是没有看清,或没有理解题目中叙述的意思。另外对于选项关键是把选项分为两类,例如很常见的一类题型问什么是实质性审查(测试),只要会区分实质性审查和控制测试就可以选对。最后,做模拟题掌握一下时间。第一章总论(第4层次)第一节概述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2010年7月8日已经审计署审计长会议通过,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教材第6页) 审计的定义:审计主体、审计客体、审计对象。独立性是审计的本质特征,也是审计区别于其他管理活动的独特之处。表现在组织机构、业务工作、经济来源和人员上的独立等多方面。第二节审计的职能、地位和作用15 审计具有经济监督、经济评价和经济鉴证职能。(要会区别)第三节审计分类20 按审计主体分类国家审计的主要特点是(3);内部审计的特点是 (3);社会审计的特点是(3)。 按审计内容分类1.财政财务审计:(1)财政审计(2)财务审计2.财经法纪审计3.效益审计 按审计范围分类1.全部审计2.局部审计 按审计时间分类(会区分判断)1.按实施审计的时间:(1)事前审计。(2)事中审计。(3)事后审计。2.按实施审计的周期:(1)定期审计。(2)不定期审计。3.按审计是否为初次实施,可以将审计划分为初次审计和再次审计。第二章审计组织与审计法律责任 (第4层次)第一节国家审计机关29 国家审计机关的设置:4类,特点是什么,我国属于什么类型 国家审计机关的基本任务:检查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监督。具体任务有:6方面。 国家审计机关的权限:7条包括取证权限、依法处理、公布审计结果。 国家审计机关的职责:14条在职责范围内监督国家的钱、资产、人,指导和监督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机构工作国家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是以行政责任为主的法律责任,也包括相应的刑事责任,但不包括民事责任。第二节内部审计机构35内部审计机构的权限:10条参与权、检查权、处理权、建议权第三节社会审计组织37 社会审计组织的业务范围:1.审计业务:(审计业务属于法定业务)审查企业财务报表;验证企业资本;办理企业合并、分立、清算及其他事项中的审计业务;办理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审计业务。2.会计咨询和会计服务业务。第三章审计准则、质量控制标准和职业道德(第3层次)第一节审计准则45 审计准则的含义:审计准则是对审计业务中一般公认的惯例加以归纳而形成的,是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是评价审计质量的重要依据。 审计准则的作用:4另外,审计准则的颁布也为解决审计争议提供了仲裁标准。 国家审计准则:新国家审计准则正文分为七章,即总则、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审计质量控制和责任、附则,共计200条。其中:4.审计实施对实施方案、审计证据、审计记录和重大违法行为检查进行了规定。其中,审计实施方案作为项目审计实施的第一个环节规定:一是明确了编制审计实施方案的实质性要求。(强调风险基础审计过程)1审计组应当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相关情况,包括相关内部控制及其执行情况和信息系统控制情况。2根据调查了解的情况,结合适用的标准,判断可能存在的问题,即风险领域或者风险点。3审计人员运用职业判断,根据可能存在的问题的性质、数额及其发生的具体环境,判断其重要性,评估可能存在重要问题,即重要风险领域或者重要风险点。4在前面的基础上,确定审计应对措施,编制审计实施方案。二是强调及时调整审计实施方案。审计人员应当持续关注已作出的重要性判断和对存在重要问题可能性的评估是否恰当,对原先不恰当判断和评估结果及时修正,并考虑其他情况变化,及时调整审计实施方案。不再将审计前调查作为项目审计工作的一个单独阶段。三是对审计实施方案的审批权限作出了规定。一般审计项目的审计实施方案应当经审计组组长审定,并及时报审计机关业务部门备案;重要审计项目的审计实施方案应当报经审计机关负责人审定。关于获取审计证据的要求,主要包括:一是从质量和数量两个方面,明确审计证据应当具有适当性(相关性和可靠性)和充分性。二是规定了审计人员可以在审计事项中选取全部项目进行审查(详查)或选取部分特定项目进行审查(抽查),也可以进行审计抽样。三是规定了审计人员可以采取检查、观察、询问、外部调查、重新计算、重新操作和分析等7种基本方法取证。审计人员应当围绕认定问题所依据的标准、实事、影响和原因4个方面获取证据。对审计记录作出的规定有:一是明确规定审计实施过程、结论和审计项目有关的重要管理事项作出记录,并将审计记录划分为3种类型,即调查了解记录、审计工作底稿和重要管理事项记录,取消了审计日记的做法。二是规范了各类记录的内容和要求。对检查重大违法行为作出了特别规定。第二节审计质量控制标准60审计质量是指审计组织从事各项工作的优劣程度,包括审计工作质量和审计项目质量。 审计质量控制的含义:审计质量控制就是由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依据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对各项审计工作,或具体审计项目全过程的质量进行自我约束的一项活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的要素:审计质量责任;审计职业道德;审计人力资源;审计业务执行;审计质量监控。 我国审计质量控制措施:1.对人员素质的控制2.对审计作业过程的控制3.审计机关的分级质量控制(新增)(1)审计组成员的工作职责包括:(做好具体工作。干活)(2)审计组组长的工作职责包括:(做好组织、监督、起草报告。项目指挥)(3)审计机关业务部门的工作职责包括:(分配工作、监督、复核)(4)审计机关审理机构的工作职责包括:(检查)(5)审计机关负责人的工作职责包括:(决策,总指挥)第三节审计职业道德65 国家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2010年审计署修订颁布的国家审计准则15条,对于国家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要求做出了规定:审计人员应当恪守严格依法、正直坦诚、客观公正、勤勉尽责、保守秘密的基本审计职业道德。其中比较有特点的条款:严格依法就是审计人员应当严格依照法定的审计职责、权限和程序进行审计监督,规范审计行为。正直坦诚就是审计人员应当坚持原则,不屈从于外部压力;不歪曲事实,不隐瞒审计发现的问题;廉洁自律,不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维护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 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2003年4月12日,中国内部审计协会颁布的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中对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的主要要求有:11项其中比较有特点的条款:10.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技能,妥善处理好与组织内外相关机构和人士的关系 社会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其中,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守则第1号职业道德基本原则规定:1.遵守诚信原则、客观和公正原则,在执行审计和审阅业务以及其他鉴证业务时保持独立性。2.获取和保持专业胜任能力,保持应有的关注,勤勉尽责。3.履行保密义务,对职业活动中获知的涉密信息保密。4.维护职业声誉,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特色)第四章审计目标和审计程序(第3层次)第一节审计目标69审计目标是审计的方向。不仅影响审计方案的制定,还影响审计的实施和报告。 审计目标通常可以划分为总体审计目标和具体审计目标。总体审计目标:是指实施审计要实现的最终目的。我国国家审计的总目标可以概括为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内部审计的总目标: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社会审计的总目标:一是对财务报表整体是否不存在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的重大错报获取合理保证,使得注册会计师能够对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发布审计意见;二是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根据审计结果对财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并与管理层和治理层沟通。具体审计目标:是总体审计目标的细化,是针对审计项目具体内容所确定的审计目的。具体审计目标包括一般审计目标和个别审计目标。一般审计目标是进行相关项目审计时均应达到的目标;个别审计目标是按每个审计项目分别确定的目标,只适用于特定的审计项目。财务审计项目而言,其一般审计目标与管理层财务报表认定密切相关。审计的过程就是获取支持管理层财务报表认定的审计证据的过程。管理层财务报表认定包括:存在或发生、完整性、权利和义务(资产、负债)、计价和分摊、反映和披露管理层财务报表认定可以归为三类:对各类业务(交易和事项)的认定;对期末账户余额的认定;对报表列报的认定。财务审计项目的一般审计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总体合理性:记录或列报的金额在总体上的正确性程度。通常是指审计人员使用分析性复核方法或实施适当的审计程序后对被审计单位所记录或列报的金额在总体上的正确性程度所做的估计。2.真实性:记录或列报的金额是实际存在或发生的。(没多计)3.完整性:实际存在或发生的金额均已记录或列报。(没少计)4.权利和义务:记录或列报的金额确属本单位所有或所欠。5.计价正确性:记录或列报的金额经过正确的计量、计算与分摊。(金额没错)6.截止期正确性:各类业务记录于正确的会计期间。(时间没错)7.过账和汇总正确性:记录或列报的金额经过正确的过账和汇总,勾稽关系正确。8.分类正确性:各类业务记录于恰当的账户,列报的金额经过恰当的分类和描述。(科目、报表项目没错)9.披露正确性:财务报表正确反映了记录的金额和有关的披露要求。10.合法性:记录的各类业务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第二节审计程序73 国家审计的审计程序国家审计程序通常包括制定审计项目计划、审计实施和审计报告三个阶段。(会区分不同阶段的任务,掌握其中涉及的专有名词)(一)审计计划阶段1.编制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审计机关编制步骤:第一步:调查审计需求,初步选择审计项目;第二步:对初选审计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确定备选审计项目及其优先顺序;第三步:评估审计机关可用审计资源,确定审计项目,编制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形式:文字、表格或者两者相结合2.编制审计工作方案,审计机关业务部门编制实施过程中情况的变化,可以申请对审计工作方案的内容进行调整,并按审计机关规定的程序报批。(二)审计实施阶段1.成立审计组,送达审计通知书;2.进行调查了解;3.编制审计实施方案;4.获取审计证据,进行审计记录;5.检查重大违法行为1.成立审计组,送达审计通知书审计组实行审计组组长负责制。成立审计组考虑三方面问题:(1)人员素质(2)保持连续性。必要时也需要轮换。(3)严格遵守回避制度2.进行调查了解第一,调查的内容(内部和外部的)(1)单位性质、组织结构;(2)职责范围或者经营范围、业务活动及其目标;(3)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及其执行情况;(4)财政财务管理体制和业务管理体制;(5)适用的业绩指标体系以及业绩评价情况;(6)相关内部控制及其执行情况;(7)相关信息系统及其电子数据情况;(8)经济环境、行业状况及其他外部因素;(9)以往接受审计和监管及其整改情况;(10)需要了解的其他情况。第二,调查的方法:(不包括重新计算、重新操作)询问、检查、观察、追踪有关业务的处理过程、分析相关数据。第三,调查的范围运用职业判断确定,重点调查了解已经发生变化的情况。第四,判断标准应当采用权威的和公认程度高的标准。第五,如何判断“重要问题”审计人员应当运用职业判断,根据可能存在问题的性质、数额及其发生的具体环境,判断其重要性。(在调查阶段需要做的)审计人员判断重要性时,可以关注下列因素:性质严重,金额大第六,应对措施(后面应该怎么查)(1)评估对内部控制的依赖程度,确定是否及如何测试相关内部控制的有效性;(2)评估对信息系统的依赖程度,确定是否及如何检查相关信息系统的有效性、安全性;(3)确定主要审计步骤和方法;(4)确定审计时间;(5)确定执行的审计人员;(6)其他必要措施。3.编制审计实施方案一般审计项目的审计实施方案应当经审计组组长审定,并及时报审计机关业务部门备案。重要审计项目的审计实施方案应当报经审计机关负责人审定。4.获取审计证据,进行审计记录审计人员应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获取审计证据,审计证据应当具有适当性和充分性。5.检查重大违法行为应当保持职业谨慎,充分关注可能存在的重大违法行为。(三)审计报告阶段1.编审、复核、审理、签发审计报告和审计决定;2.公布审计结果;3.检查审计整改情况。1.编审、复核、审理、签发审计报告和审计决定(注意各自的职责,文件的名称)(1)审计组在起草审计报告前,审计组组长应当确认审计证据的适当性和充分性。(2)审计组提出审计报告,审批后,以审计机关的名义征求有关单位、人员的意见。特殊情况,涉及的重大经济案件调查等特殊事项,经审计机关主要负责人批准,可以不征求。(3)有关单位、人员有异议的,审计组应当进一步核实,并根据核实情况对审计报告作出必要的修改。审计组应当对采纳意见或没提出意见都要说明。(4)对发现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依法应当由审计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作出处理处罚决定的,审计机关应当出具审计决定书。审计或者专项审计调查发现的依法需要移送其他有关主管机关或者单位纠正、处理处罚或者追究有关人员责任的事项,审计机关应当出具审计移送处理书。(5)审计组应当将下列材料报送审计机关业务部门复核:(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等审计过程中的所有资料)复核修改后的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等审计项目材料连同书面复核意见,报送审理机构审理。(6)审理机构将审理后的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连同审理意见书报送审计机关负责人。原则上应当由审计机关审计业务会议审定;特殊情况下,经审计机关主要负责人授权,可以由审计机关其他负责人审定。(7)签发后,送达:审计报告送达被审计单位、被调查单位;经济责任审计报告送达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人员;审计决定书送达被审计单位、被调查单位、被处罚的有关责任人员。(8)审计机关在审计中发现的下列事项(6项,重大问题),可以采用专题报告、审计信息等方式向本级政府、上一级审计机关报告2.公布审计结果应当指定专门机构统一办理,履行规定的保密审查和审核手续,报经审计机关主要负责人批准。原则上由负责该项目组织工作的审计机关统一对外公布。3.检查审计整改情况两个阶段:审计组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应当及时督促被审计单位整改审计发现的问题。审计机关在出具审计报告、作出审计决定后,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内检查或者了解被审计单位和其他有关单位的整改情况。对于定期审计项目,审计机关可以结合下一次审计,检查或者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整改情况。二、内部审计的审计程序三、社会审计的审计程序社会审计的审计程序由准备、实施和终结三个阶段组成。特点:一是由于社会审计是受托审计,因此社会审计通常不编制年度审计项目计划;二是由于社会审计组织不具有行政处理处罚权,因此社会审计在出具审计报告后,不做出审计处理处罚的决定。(一)准备阶段1.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2.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3.编制审计方案(二)实施阶段1.对内部控制进行内部控制测试2.对财务报表项目进行实质性测试如果在实施了必要的审计手续后,仍无法获取所需的审计证据,则注册会计师应出具保留意见或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3.重新确定重要性水平注册会计师应根据在准备阶段所确定的重要性标准,评价所发现的问题是否重要。由于在项目审计实施阶段,注册会计师往往会获得许多有关审计项目的意外信息,并且经常会受到许多诸如审计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重要性水可能会变化。(三)终结阶段1.复核审计工作底稿普遍采用的是主任会计师(所长或指定代理人)、部门经理(或签字注册会计师)和项目经理(或项目负责人)的三级复核制度。2.出具审计报告审计报告经会计师事务所签章后,即可报送委托人,无须经其他单位审定。3.建立审计档案审计工作底稿归类为永久性档案和当期档案加以分档保管。第五章审计标准、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第3层次)第一节审计标准89审计标准:是进行审计时判断审计事项是非、优劣的准绳,是作出审计决定的依据。(与审计准则区别) 审计标准的特点:1.层次性、2.时效性、3.地域性审计标准的选用应当考虑以下四个方面:客观性、适用性、相关性、公认性第二节审计证据92 审计证据是指审计人员获取的能够为审计结论提供合理基础的全部事实,包括审计人员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相关情况和对确定的审计事项进行审查所获取的证据。 审计证据的分类:按其形式不同分类:实物证据、书面证据、口头证据、视听或电子证据、鉴定和勘验证据和环境证据。按其来源不同分为:亲历证据、内部证据和外部证据。按其相互关系分类:基本证据和辅助证据。审计证据的质量特征: 审计证据的决策(变化大)审计证据的收集、鉴定、整理与分析构成了审计证据决策的全过程。1.收集:审计人员可以通过检查、监盘、观察、询问、函证、重新计算、重新操作和分析等方法收集审计证据。(第六章)2.鉴定(判断是否符合证据的质量特征):对审计证据的适当性(相关性、可靠性)、充分性进行鉴定,如果发现不符合要求的,应当进一步取证。相关性:(1)一种取证方法获取的审计证据可能只与某些具体审计目标相关,而与其他具体审计目标无关;(例如实物证据)(2)针对一项具体审计目标可以从不同来源获取审计证据或者获取不同形式的审计证据。(例如证明真实性目标)如果证据之间相互矛盾,就应收集更多的相关证据加以判断。对那些与审计目标无关的资料应予以舍弃。可靠性:(1)从被审计单位外部获取的审计证据比从内部获取的审计证据更可靠;(2)内部控制健全有效情况下形成的审计证据比内部控制缺失或者无效情况下形成的审计证据更可靠;(3)直接获取的审计证据比间接获取的审计证据更可靠;(4)从被审计单位财务会计资料中直接采集的审计证据比经被审计单位加工处理后提交的审计证据更可靠;(5)原件形式的审计证据比复制件形式的审计证据更可靠。不同来源和不同形式的审计证据相互印证时,审计证据比较可靠。不同来源和不同形式的审计证据存在不一致或者不能相互印证时,审计人员应当追加必要的审计措施,确定审计证据的可靠性。充分性:审计证据的质量越高,需要的审计证据数量可能越少,即审计证据的适当性会影响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尽管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相关,但如果审计证据的质量存在缺陷,那么审计人员仅靠获取更多的审计证据可能无法弥补其质量上的缺陷。3.整理分析方法有:1.分类2.计算3.比较4.小结5.综合决策的因素:1.风险因素2.成本效益因素3.重要性因素第三节审计工作底稿99 审计工作底稿作用:6方面 审计工作底稿的分类:审计记录包括调查了解记录、执行审计措施记录和重要管理事项记录。(会区别) 审计工作底稿的审核:(6)(审计组组长)审计组组长审核审计工作底稿,应当根据不同情况分别提出下列意见:(3)第六章审计取证方法(第3层次)第一节审计取证模式105审计取证模式的演变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账目基础审计阶段、制度基础审计阶段和风险基础审计阶段。(关注审计目标、方法、优缺点) 账目基础审计 制度基础审计审计目标: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审计方法:运用制度基础审计模式需要大量采用抽查方法。抽查测试中工作量的大小、样本容量的确定以及抽样方法的选择等是以内部控制系统的强弱以及对内部控制系统的检查和评价为基础的。优点:根据内部控制的测评结果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和深度,这种取证模式较好地适应了审计环境和审计目标的变化,提高了审计质量和效率,同时也减少了审计取证的盲目性,降低了审计风险。缺点:1.工作效率的改进不明显。2.由于不同被审计单位的差异,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整体评价缺少统一的标准。3.内部控制的可依赖程度与实质性测试所需要的检查工作之间缺乏量化关系。4.被审计单位虽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内部控制,如果其管理人员由于种种原因有意不予执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也难以保障。5.不能直接解决全部审计风险问题。 风险基础审计审计目标: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审计方法:风险基础审计立足于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不仅要对控制风险进行评价,而且要对审计各个环节的各种风险进行评价,并在评价的基础上运用相应的方法进行实质性测试。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1.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在设计审计程序以确定财务报表整体是否存在重大错报时,审计人员应当从财务报表层次和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考虑重大错报风险。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又可进一步细分为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固有风险是指假设不存在相关的内部控制,某一认定发生重大错报风险的可能性,无论该错报单独考虑,还是连同其他错报构成重大错报。控制风险是指某项认定发生了重大错报,无论该错报单独考虑,还是连同其他错报构成重大错报,而该错报没有被单位的内部控制及时预防、发现和纠正的可能性。2.检查风险是指某一认定存在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是重大的,但审计人员未能发现这种错报的可能性。审计人员应当评估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并根据既定的审计风险水平和评估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确定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检查风险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在既定的审计风险水平下,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与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结果呈反向关系。第二节审计取证的基本方法109 顺查法和逆查法(定义、优缺点、适用范围)1.顺查法:审计的取证顺序与反映经济业务的会计资料形成过程相一致的方法。优点:审计过程全面细致,审计质量较高。方法简单,所以易于掌握。缺点:不突出重点,工作量大,不利于提高审计工作效率。适用范围:于业务规模较小、会计资料较少、存在问题较多的被审计单位。2.逆查法:是指审计取证的顺序与反映经济业务的会计资料形成过程相反的方法。优点:在发现问题线索的基础上明确主攻方向,因而目的性、针对性比较强。提高审计工作效率。缺点:由于运用逆查法一般不需详细审查,因此可能遗漏重要错弊事项。此外,在技术上逆查法比顺查法要复杂,掌握起来难度比较大。适用范围:业务规模较大,内部控制系统比较健全,管理基础较好的被审计单位。 详查法和抽查法1.详查法:是指对被审计的某类经济业务和会计资料的全部内容毫无遗漏地进行全面详细审查的方法。2.抽查法:是指对被审计单位的部分经济业务和会计资料进行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推断总体状况的方法。抽查法可以分为统计抽样法和非统计抽样法(详见第八章)。抽查法不同于局部审计。局部审计不一定采用抽查法。优点:提高审计工作效率,节省审计资源,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缺点:以部分资料的检查结果去推断总体的状况,因而有可能对审计质量产生影响。尤其是对于那些发生频率不高的错弊行为,该方法的运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抽查法的适用范围:比较广泛,凡对规模较大、经济业务多、内部控制健全有效、会计基础工作较好、组织机构健全的单位进行审计,都可运用抽查法。第三节审计取证的具体方法111审计取证具体方法应用于审计程序的准备阶段和实施阶段。(7种方法的名称、定义)一、检查检查,是指对纸质、电子或者其他介质形式存在的文件、资料进行审查,或者对有形资产进行审查。包括检查记录或文件和检查有形资产两种类型。检查有形资产可为其存在性提供可靠的审计证据,但不一定能够为权利和义务或计价认定提供可靠的审计证据。因此,审计人员在检查有形资产之外,应对资产的计价和所有权另行审计。二、观察通过观察,审计人员可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获取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环境、生产状况、业务运行情况及内部控制遵循情况的证据。观察提供的审计证据仅限于观察发生的时点。三、询问询问,是指以书面或者口头方式向有关人员了解关于审计事项的信息。询问必须作成书面记录,并由答询人签字盖章。询问本身不足以发现认定层次存在的重大错报,也不足以测试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审计人员还应当实施其他审计程序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四、外部调查外部调查,是指向与审计事项有关的第三方进行调查。根据调查方式的不同,外部调查可分为现场调查和函证。五、重新计算可用于对以下资料的审查:1.原始凭证的计算2.记账凭证的计算3.账簿的计算4.报表的计算5.其他有关资料的计算。由于计算所获得的证据属于审计人员的亲历证据,因此通常被认为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六、重新操作重新操作,是指对有关业务程序或者控制活动独立进行重新操作验证。七、分析分析,是指研究财务数据之间、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之间可能存在的合理关系,对相关信息作出评价,并关注异常波动和差异。常用的方法有: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和趋势分析法。第七章内部控制及其测评(第3层次)第一节内部控制概述117 内部控制的含义:是指被审计单位为了维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保证其管理或者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并遵守有关法规,而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程序和措施的过程。内部控制的局限性1.内部控制的设置和运行受制于成本效益原则;2.内部控制一般仅针对常规业务活动而设置;3.即使是设置完善的内部控制,也可能因有关人员的疏忽、误解和判断错误而失效;4.内部控制可能因有关人员相互勾结、内外串通而失效;5.内部控制可能因执行人员滥用职权或屈从于外部压力而失效;6.内部控制可能因经营环境、业务性质的改变而削弱或失效。审计中总是存在一定的控制风险,即在审计风险模型中,控制风险始终大于零。内部控制测评不能代替实质性审查(必须做)。第二节内部控制要素120 内部控制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对控制的监督五个要素组成。 一、控制环境包括以下内容:1.管理当局的观念和经营风格2.组织结构的设置3.董事会及其所属审计委员会4.授权与分配责任的方式5.员工的素质6.人力资源制度7.外部影响。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指企业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应对策略。三、控制活动一般包括业务授权控制、职责分工控制、凭证与记录控制、实物控制和独立检查等内容。1.业务授权控制授权可以是一般授权,也可以是特别授权。一般授权是指经办常规业务的授权,如制定产品售价、顾客赊销限额的批准等。特别授权是指超出常规范围的例外或特殊业务的授权,它意味着该项业务必须经过特别准许方可执行,如重大的资产购置、股票的发行等。2.职责分工控制主要的职责分工包括:(1)业务的批准与执行相分工。例如,批准付款应与签发付款支票的职责相分离。(2)业务的执行与记录相分工。如采购员、售货员不能同时兼任记账、出纳工作。(3)各种会计责任之间相分工。例如,记录现金日记账的职责应与记录销售日记账的职责相分离,记录明细账、日记账的职责应与记录总账的职责相分离等。(4)资产的保管与会计相分工。例如,出纳员不得既负责保管现金,又负责登记现金总账和应收账款账,否则就会为出纳员发生舞弊行为创造条件。(5)资产的保管与账实核对相分工。负责账实核对的人员应由保管资产以外的人员来担任。(6)计算机信息系统部门内部,以及信息部门与使用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3.凭证与记录控制企业应设计和使用适当的凭证和记录,以确保所有的资产均能得到恰当的控制,以及所有的经济业务均能得以全面、完整和准确的记录。凭证与记录控制一般要求:(1)建立严格的凭证制度。(2)建立严格的簿记制度。(3)建立严格的定期核对、复核与盘点制度。4.实物控制实物控制是指对接触、使用资产和各种记录,均应当有适当的防范措施,以限制非相关人员接近资产或接近重要的记录,从而保护资产和记录的安全。5.独立检查独立检查是指对已记录的经济交易和事项由具体经办人之外的独立人员进行核对或验证,以及对与该项业务相关的内部控制程序的履行情况进行检查。四、信息与沟通就信息沟通系统的构成而言,它应包括会计系统、信息系统和传导机制等内容。五、对控制的监督对控制的监督是指由被审计单位内部特定人员对各项内部控制设计、职责及其履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它包括适当及时地评估内部控制的设置和执行情况,以及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对控制的监督分为: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第三节内部控制测评124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并保证其有效实施是被审计单位的责任。审计人员的责任是对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 内部控制测评的步骤和方法审计人员进行内部控制测评分为下列四个步骤:1.调查了解内部控制,并做出相应记录。(1)询问(2)检查(3)观察(4)追踪有关业务的处理过程。常用的方法有文字说明法、调查表法和流程图法。2.对内部控制进行初步评价,评估控制风险。初步评价的内容包括健全性和合理性两个方面3.如果决定依赖内部控制,实施内部控制测试。它是在调查了解内部控制设置状况的基础上,对其执行的有效性所进行的测试,因此也常被称为遵循性测试。(注意初步评价时针对健全性和合理性)(1)内部控制测试的方式。一是业务程序测试(简称业务测试)(纵向的内部控制测试);二是功能测试(横向的内部控制测试)(2)内部控制测试的范围。理论上讲,范围越大,提供的证据就越充分。但在审计实务中,内部控制测试的范围并不是越大越好,它要受到审计效率和审计成本的制约。(3)内部控制测试的方法。审计人员可以通过检查、询问、观察、重新操作等方法来测试内部控制是否得到有效执行。(没提到分析、重新计算)4.对内部控制进行再评价(1)低控制风险。此种情况表明内部控制健全且执行情况良好。审计人员可以较多地依赖、利用内部控制,并相应减少实质性审查的数量和范围。(2)中等控制风险。(3)高控制风险。此种情况表明内部控制设置极不健全,或虽设计了良好的内部控制,但却未予有效执行,从而导致经济业务和会计资料大部分失控。审计人员无法信赖该单位的内部控制。此时,审计人员通常要对经济业务和财务报表项目实施较为详细的实质性审查,以获得支持审计结论的足够证据。若审计人员认为内部控制完全不能预防或发现错误,就应将控制风险定为100%。 内部控制测评结果的利用1.确定实质性审查的性质、范围、重点和方法。这是审计人员运用内部控制、实施内部控制测试的直接原因,也是制度基础审计模式的要求。2.提出改进内部控制的建议。*第八章审计抽样(第3层次)第一节审计抽样概述(P133) 审计抽样的含义:是指审计人员从审计对象总体中选取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推断总体特征的一种审计方法,包括统计抽样方法和非统计抽样方法。审计抽样可在检查和函证中广泛运用,但通常不用于询问、观察和分析。 审计抽样通常不适用的情况(参考教材P133下面介绍的6种情况) 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审计人员可以对审计事项中的全部项目进行审查:(1)审计事项由少量大额项目构成的;(2)审计事项可能存在重要问题,而选取其中部分项目进行审查无法提供适当、充分的审计证据的;(3)对审计事项中的全部项目进行审查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 审计人员可以在审计事项中选取下列特定项目进行审查:(1)大额或者重要项目;(2)数量或者金额符合设定标准的项目;(3)其他特定项目。选取部分特定项目进行审查的结果,不能用于推断整个审计事项。二、审计抽样的种类 统计抽样:是指同时具备下列特征的抽样方法:(1)随机选取样本;(2)运用概率论评价样本结果,包括计量抽样风险。统计抽样的优点(参考教材P134中介绍的4点)缺点:但统计抽样又可能发生额外的成本,需要特殊的专业技能,而且也做不到绝对准确。 非统计抽样:也称判断抽样,一般是由审计人员根据专业判断来确定样本量、选取样本和对样本结果进行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