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设计报告(共54页).doc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2010年贵州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规划设计报告项目承担单位:人民政府规划设计单位:编制日期:二一一年四月专心-专注-专业 2010年贵州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规划设计报告项目承担单位:人民政府负 责 人: 规划设计单位:负 责 人 : 戴 恒 勇复 核 人 : 蔡 仕 忠编 制 人 : 左 光 辉编制日期:二一一年四月目 录第一章 综合说明1.1项目背景及依据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在力建设高标准农田,按照统筹规划、分工协作、集中投入、连片推进的要求,加快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家田。重视耕地质量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安排中期政策性贷款,支持力田排灌、土地整治、土壤改良、机耕道路和农田林网建设,把800个产粮大县的基本农田加快建成高标准农田,建立稳固的商品粮基地。为贯彻国家关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相关政策,从2009年开始,贵州省农业综合开发启动了15个县市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2010年,根据贵州省2010年农业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计划批复及贵州省2010年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资金计划批复的精神,组织有关单位编制完成了贵州省2010年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实施方案。乐意村、天旺村耕地集中连片,水土资源条件好,生产潜力巨大,灌溉水源有保障。但由于项目区除30%的渠道进行过砼防渗外其余渠道均为土渠,渠系利用系数极低,到处有垮塌、淤积现象,渗漏严重,根本无法满足灌溉需要。因此造成灌区渠首水丰渠尾缺水干旱,农业生产水平低下、产量低且不稳定,制约了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粮食产量得不到保障,波动性大,农民怨声载道。县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县农发办严格执行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制度。因此,选择乐意村和天旺村共2个村作为进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项目区。1.2 综合说明1.2.1项目规模2010年贵州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计划建设高标准农田20000亩(水田14000亩,旱地6000亩),项目实施后新增灌面1320亩,改善灌面11600亩,新增除涝面积700亩,改善除涝面积6300亩。本次本工程的核心区域位于天旺村和乐意村,核心区域总面积为438.38公顷,建设规模347.47公顷,全部为农用地。不动工面积90.91公顷,包括农用地69.18公顷,建设用地14.87公顷,未利用地6.86公顷。1.2.2 项目类型项目类型为整合资金投资项目。1.2.3 项目性质项目性质为土地整理项目。1.2.4 项目地点项目区位于贵州省,地理位置为东经,北纬。距城25Km,项目区域属基本农田保护区。1.2.5 项目区地貌类型山地、丘陵、坝地错落分布,属中山丘陵地貌。项目区整理范围为坝地,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海拔在849947m。1.2.6 项目区土地权属状况(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土地权属为天旺村、乐意村集体所有。1.2.7 项目新增耕地面积、新增耕地比例项目区经过整理后新增耕地主要来源于田间道路和排水沟改建,以及对原耕地进行平整后减少的田坎,预计新增耕地面积11.38公顷,新增耕地率3.28%。1.2.8 项目建设工期项目建设工期为12个月,跨2个年度, 2010年12月2011年12月。1.2.9 项目投资预算项目总投资2336.88万元。其中:工程施工费2036.58万元,(其中:土地平整997.02万元,占工程施工费的48.96%;田间道路工程1039.55万元,占工程施工费的51.04%),占总投资的87.15%。其它费用254.49万元(前期工作经费117.92万元;工程监理费30.55万元;竣工验收费61.10万元;业主管理费44.92万元)占总投资的10.89%;不可预见费45.82万元,占总投资的1.96%。其中省级国土资金1140万元,市级国土资金954.10万元,其他整合资金242.78万元1.2.10 报告编制过程中的公众参与情况多年来,县农办实施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县国土局的指导下,镇政府也实施了许多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以及当地农民自发进行的土地治理,为以后项目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比较成熟的宝贵经验。项目规划制定之前,通过省、市、县、镇、村各级行政和业务主管部门领导多次研究分析,以及国土、农业、水利、财政等有关业务人员反复考察论证,并对项目区人民群众进行了各种形式的调查,当地干部群众对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积极性高,并且提出了很多合理化建议,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同时当地群众热切盼望将项目区建成高产、稳产的农作物生产示范基地,增加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当地自然生态环境。该项目实施是合理规划利用土地,通过整合各涉农部门资金,实施各种工程措施提高土地利用率,可提高项目区的抗洪抗旱能力,土地生产潜力将得到较充分的发挥,并确保社会、经济、环境三大效益良性循环的一项工程,它涉及到土地权属和承包关系的调整、利益分配等诸多关系千家万户农民切身利益问题;同时,该项目的实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除了国家、各级政府的资金支持外,还需要得到社会资金、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及农民投工投劳等多渠道的人力物力的投入,这就形成了该项目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利益指向分散化的特点,要在项目实施中保证广泛的公众参与,同时要使参与者积极性和目标的协调性得到保证,为此,必须要做好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艰苦细致的宣传工作。让广大群众都参与到项目中来,从而保障该项目的顺利完成。第二章 项目概况2.1 简况2.1.1 的地理位置项目区所在县位于贵州省的北部,行政隶属于市,东临,南接,西与,北靠。地理位置位于东经,北纬。地域面积约 4092.66km2。2.1.2 的自然条件2.1.2.1 地形地貌地处山脉南坡,大部分地区海拔1000m以上;最高点在北面与交界处仙人山,海拔1795m,最低处在河与河交汇点,海拔900m。地势呈西北高、中南低。县城镇海拔940m。2.1.2.2 气候属亚热带黔北温和湿润气候区,温和多雨。年平均气温13.515.0。最冷月1月均温3.7,最热月7月均温24.725.3。极端最高气温39.0,极端最低气温-10.0。年积温为40004800。无霜期为257290天。年平均日照2162小时,日照率为26%。年平均降水量为1097.8mm。春旱、冰雹、倒春寒、秋季细雨绵绵、低温等灾害性天气时有发生。2.1.2.3 土壤土壤为黄壤、石灰土、水稻土及旱作土为主,紫色土、黄棕壤也有零星分布。谷地多为黄壤;海拔8001400m为黄壤、石灰土交错分布;海拔1400m以上的山地上部出现黄棕壤;水稻土广泛分布于各个基本农田保护区,海拔8001000m;旱作土分布于高阶地和山丘坡地上,以西北部和南部丘陵河谷地带居多。2.1.3水文、地质境内地质构造线多呈东北向,属向斜构造。84%的地区为可溶性岩石分布。大娄山脉贯穿西北部,丛山绵延,岭谷相间,谷坡陡,为中山峡谷地貌。大娄山以北河谷深切,为中山、丘陵地貌。大娄山以南广大地区为岩溶高原丘陵洼地和槽谷地貌,地势起伏较缓,高差在200m左右。垄状丘陵和槽谷紧密相间,呈南北向延伸,还有许多成片岩溶盆地或缓丘谷地,农田广泛分布在岩溶盆地或缓丘谷地之间,是我省主要产粮区之一。南部边缘是深切峡谷。2.1.4 的社会经济情况全县土地总面积4092.66Km2,辖31个镇(乡), 据2009年末统计,全县总人口11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3万),国内生产总值65.65亿元,财政收入5.88亿元,农业总产值32.70亿元,农民年均收入2906元,粮油播种面积226万亩,粮食生产总量51万吨。2.1.5 的土地利用状况2.1.5.1 耕地利用现状根据2009年年末统计,全县耕地公顷,人均耕地0.12公顷。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2年-2020年)确定规划期内耕地保有量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公顷,保护率为85.50%。全县耕地中,灌溉水田36764公顷,望天田14865公顷,旱地72016公顷,菜地165公顷,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29.69%、12.01%、58.17%、0.13%。不同坡度级别耕地面积:小于和等于2°耕地,面积20992公顷;2°6°耕地,面积21027公顷;6°15°耕地,面积45258公顷;15°25°耕地,面积29003公顷;大于25°耕地,面积7530公顷,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16.95%、16.98%、36.55%、23.34%、6.08%。2.1.5.2 耕地质量根据土壤,全县耕地质量为:高产田土公顷,占耕地的18.1%;中产田土63391公顷,占耕地的51.2%;低产田土38009公顷,占耕地的30.7%。全县有6个集中连片的万亩基本农田,分布在三岔-龙坪、-苟江、新舟、枫香、西坪-团溪-茅栗、石板等十个镇,基本农田面积75667公顷;千亩大坝38个,分布在石板等二十个镇(乡),面积4554公顷。全县耕地利用现状详见表2.1.5。表2.1.5 耕地利用现状统计表 单位:公顷一级地类二级地类三级地类面 积(公顷)占总面积名 称名 称名 称编号的比例%农用地耕地灌溉水田11136764.0 29.69 望天田11214865.0 12.01 旱 地11472016.0 58.17 菜 地115165.0 0.13 小 计.0 100.00 2.2 项目区基本情况2.2.1自然条件2.2.1.1气象项目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其特点是:气候湿润、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热量资源丰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4.6,最高气温36.7,最低气温-4,无霜期283天,年日照时数1145小时,多年平均相对湿度82%,多年平均最大瞬时风速16m/s,项目区实测最大瞬时风速18m/s。年平均降雨量 1043mm,最大年降雨量 1391.3mm,最小年降雨量 781.6mm,5-9 月降雨相对集中,多年平均降雨量 697.7mm, 5-6 月分降雨量最为集中,多年降雨量 324mm,区内降雨年际变化不大,年内时空分布不均,光、热、雨同季利于作物生长。2.2.1.2地形地貌项目区位于北东东向褶皱变形区安底背斜翼部,地势平缓,是典型的缓丘洼地,白云质灰岩、壤土和砂质壤土广泛分布于流域内。项目区内出露三叠系中统关岭组杨柳井组(T2g-y)、下统茅草铺组(T1m)。主要岩性为灰岩、白云质灰岩、泥质灰岩等。地貌:海拔高程多在8751020米之间,平均海拔948m。工程区地势开阔,山脉受构造控制,多呈NE向展布,为中、低山丘原区,以丘陵、坝地和垄岗槽谷地貌为主,受地质构造控制,垄岗槽谷都顺其走向延伸,平行展步,石灰岩为槽谷边界。河流顺应地势,自西北向东南。2.2.1.3 水文、地质项目区位于乐民河一级阶地及两岸缓坡上,覆盖层0-7.0m,地下水赋存形式主要有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乐民河作为场区地下水排泄基准面,对区内地下水的补给、迳流、排泄条件产生重要影响。其中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孔隙水主要赋存于Q 层的粗粒土中,接受降水补给,与河水互为补、排关系。具含水层厚,分布面广,富水性好、透水性强,量丰,距河水补给源近等特点;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寒武系下、中统清虚洞组(1q)、高台组(1g)以及娄山关群(2-3Ls)基岩裂隙中,接受降水、河(沟)水和上覆松散堆积层地下水补给,向乐民河排泄。区内河漫滩、一级阶地地下水位受控于乐民河,基本与河水位涨落同步,根据河水位推测和坑探、土钻的揭露情况,勘察时地下水位埋深0.7-2.5m。据区域地下水资料,地下水水质主要为碳酸钙型水,少受生活、工业污水污染,水质较稳定,对钢筋砼基本无腐蚀性。根据人民政府2007年组织编制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项目区内无地质灾害点,项目区不属于地质灾害多发区域。2.2.1.4土壤土壤主要分布有多年强烈风化作用发育成的石灰土、水稻土、黄壤土。其东南部主要分布有石灰土,中部有水稻土,西北部主要分布有黄壤土。坡耕地多为黄粘土,山地土壤多为砂黄壤,土壤质地为壤土,通气透水。土壤腐质较深厚,土壤PH值58,呈酸性至微碱性,土层深度1米以上,上表层有机腐殖物厚度在20cm左右,中层经淋溶作用的土壤厚度在30cm;底层在50cm左右。2.2.1.5自然灾害项目区主要的自然灾害有暴雨、洪涝、雹灾及旱灾。根据气象资料统计,县境内暴雨日数年均2.4次,出现时间在每年的410月间,其中58月占全年暴雨日数的84%;由于县内河流多穿行于岩溶地区,伏流多,河流不畅,遭遇暴雨袭击,往往河水陡涨,而低洼地消水洞排泄不畅,酿成涝灾;雹灾一般发生在35月,据统计,解放以来出现雹灾38次,其中3月出现5次,占出现总数的13%,4月出现22次,占出现总数的58%,5月出现11次,占出现总数的29%。旱灾情况: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年季降雨受季风变化的制约,因季风不稳定,当青藏高压气旋东移与太平洋高压合并控制时,往往形成全县性干旱,其次是县境内坡地多,土层薄,地面森林覆盖少,土壤保水能力差,再次是水利基础设施薄弱,蓄水量不足,抗旱能力低。2.2.2 自然资源条件2.2.2.1光热资源项目区属于中亚热带气候,具有明显的高原季风湿润气候特点,四季分明,冬暖夏凉,雨量充沛,湿度大。年无霜期283天左右,年均温度14.6,年积温53005480,年均降雨量1043.4mm,年平均日照1145.7小时,是光热充足的区域。2.2.2.2水资源河流属、水系,境内河流为雨源型山区河流,坡陡流急,洪枯水变幅大。水面蒸发量9001000mm,陆面蒸发量700900mm。项目区以浒洋水水库为水源。浒洋水水库为中型水库,坝址以上集雨面积29.76km2,最大坝高26.5米,总库容1049万m3。另有几个地下泉眼以及多个小山塘也可作为项目区水源。2.2.2.3 生物资源项目区处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植被带,周边植被较好,森林覆盖率为28.6%,林草覆盖率为39.4%,植被有松木、柏木、杉木、冬青、苦竹、慈竹、斑竹等。项目区主要树种有杉木、松木、杉木等绿针叶乔木,分布在丘陵、坝子地带的刺槐、杨树、刺竹、冬青、苦竹、慈竹、斑竹。传统栽培的农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马铃薯、油菜、烤烟、小麦等。2.2.3 社会经济状况项目区总户数1350户,农业人口5922人,劳力2974个。该地区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种植业以及外出务工,其主要农作物和经济作物是水稻、油菜、烟叶。2009年项目区经济总收入2465万元,人均收入4162元,低于全县人均收入26元。2.2.3土地利用现状2.2.3.1土地利用结构项目区总面积为438.38公顷,其中:农用地416.65公顷,建设用地14.87公顷,未利用地6.86公顷。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详见表2.2.3-1。表2.2.3-1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面积统计表 单位:公顷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面积统计表一级地类二级地类三级地类天旺片区面积(公顷)乐意片区面积(公顷)合计(公顷)占地百分比农 用 地耕 地灌溉水田84.24 156.64 240.88 54.95 旱 地8.75 67.82 76.57 17.47 园地果园0.00 0.23 0.23 0.05 林 地有林地4.18 7.58 11.76 2.68 灌木林地0.51 20.11 20.62 4.70 疏林地0.12 0.43 0.55 0.13 未成林造林地0.00 4.33 4.33 0.99 其它农用地农村道路1.33 4.83 6.16 1.41 坑塘水面0.61 2.90 3.51 0.80 农田水利用地2.04 3.18 5.22 1.19 田 坎13.41 33.41 46.82 10.68 建设用地居民点用地农村居民点0.94 12.80 13.74 3.13 特殊用地墓葬地0.00 1.13 1.13 0.26 未利用地未利用土地荒草地0.00 0.34 0.34 0.08 裸岩石砾地0.20 6.32 6.52 1.49 合计116.33322.05438.38 100.00 现状面积根据国土资源局土地台帐得到。2.2.3.2土地利用程度根据表2.2.3-1,可以计算出该项目区整理前的土地利用程度,即:计算该区域的土地垦殖率和土地利用率。计算公式分别如下:=72.41%=98.44%=160.00%注:已利用土地面积农用地面积+建设用地面积416.65+14.87431.52(公顷)2.2.3.3耕地质量现状项目区现有耕地335.83 公顷,旱作土土壤类型为黄壤,水稻土以淹育型大土泥为主,土体较为深厚,自然土壤土层大于0.65m,质地轻粘至中粘,土壤的耕作层容重为1.4g/cm3左右,PH值4.88.0,有机质含量24%,全氮含量0.050.15%,全磷含量0.020.10%,全钾含量0.502.50%;旱作土土壤类型为黄壤,土壤熟化程度较好,土壤肥力中等。2.2.3.4土地利用经济效果反应项目区土地利用经济效果的指标是土地产出率。土地生产率是指土地在现有利用水平下土地的生产能力。土地生产率用实物型(单位面积产量)表示,也可用价值型(单位面积产值)表示,价值型也可用单位面积净产值(产值-消耗和生产资料价值)或单位面积纯收入(产值-生产成本)表示。根据天旺村村委会提供的数据,天旺村主要农作物现有平均产量及市场价格为:水稻:500公斤/亩,出米率70%,大米价格2.50元/公斤。玉米:350公斤/亩,玉米价格2.00元/公斤油菜:250公斤/亩,菜籽价格3.0元/公斤。土地利用现状耕地效益见下表2.2.3-2。表2.2.3-2 现状耕地效益表地类面积 (公顷)作物名称种植比例 (%)单产 (kg/公顷)产量 (kg)单价 (元/kg)毛收益(元)投入产出比净产值 (万元)水田240.88 水稻240.88 7500 2.50 12225.83 油菜240.88 3750 3.00 12.5108.40 旱地76.57玉米76.57 5250 2.00 1326.80 油菜76.57 3750 3.00 12.534.46 合计317.45 395.49 第三章 项目建设条件分析3.1基础设施条件3.1.1交通条件石板-公路由南向北贯穿整个项目区,从到天旺村仅需20分钟车程,天旺至乐意仅需5分钟车程,交通便利。各村民组基本上都有道路通达,交通较为便利,但有的通寨农村道路需要绕行,给当地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大不便,田间道、生产路走向紊乱,路面标准低,坑洼不平。3.1.2排灌设施状况项目区主要靠浒洋水水库进行灌溉,浒洋水水库属中型水库,总库容1049万m3,水源丰富、有保障。但渠系工程由于年久失修,支渠配套不完善,部分已经损坏,达不到灌溉要求,需进行维修和砼防渗处理;灌区排涝渠为土沟渠,堵塞严重,排水十分不畅,导致灌区效益不能正常发挥,需进行改造。田间渠系有30%的为砼防渗渠道,但由于实施已久,再加上原来防渗砼标号较低,目前多数存在渗漏,其余的渠道均为土渠。3.1.3 电力设施项目区有高压电网和变电设施,电力供应充足,能满足农副产品加工及照明用电的需求。3.1.4 其他设施状况截至2009年底,项目区内有各型农机具32台,目前耕地、播种基本实现半机械化。项目区附近有一小型石材加工厂,对项目区无影响。项目区边缘都是村庄及林地,没有单一的林网建设,但林木植被覆盖率较高。3.1.5 居民点发展建设现状项目区紧靠,由于项目区属基本农田保护区,区内居民点比较集中。有两座老式烟叶烤房需要拆除。3.2土地利用限制因素通过对影响项目区土地有效利用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限制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1)水资源充足,但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地势平坦易受涝灾,排灌设施老化,雨季灾毁严重,造成农作物产量低,土地产出率下降。(2)频繁的洪涝灾害,破坏了生产设施和当地的生态环境,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3)交通便利,但田间道、生产路路面标准低,坑洼不平,走向紊乱,不利耕作。(4)耕地单块面积小,田坎所占比例大,生产的基础设施欠缺,而且分散,极大地限制了农业机械化作业。(6)整体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较差,制约土地的有效利用。(5)地方政府底子薄,财力不足,不能进行统一规划和大规模综合治理。综上所述,项目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水资源充足,但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地势平坦,排、灌沟系占地较多,设施老化,雨季洪涝灾害严重;耕地单块面积小,田坎所占比率大,生产基础设施不配套;政府对农业生产的资金投入不足。3.3 土地适宜性评价项目区地处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雨水较充沛,无霜期长,雨热同季;土壤疏松,耕作层深厚,保水保肥能力强,利于耕作。根据综合农业区划和土地适宜性评价,项目区内土壤主要是旱作土、水稻土。旱作土属黄泥土为主,成土母质为石灰岩,熟化程度较高;水稻土以淹育型大土泥为主,成土母质为泥灰岩,自然土壤土层大于0.65m,土壤的耕作层容重为1.4g/cm3,PH值4.88.0,熟化程度较好,土壤肥力中等,土地适宜当地各种农作物的生长。通过整理,完善了田间道路,进行了排灌沟渠改造,项目区原有水田灌溉和排涝状况得以改善,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加了耕地有效面积,增强了农业后劲,提高了复种指数,同时将田土坎等改造为耕地,增加了耕地面积18.38公顷,有效缓解了人地矛盾。3.4 水土资源分析3.4.1 灌溉水源项目区主要靠浒洋水水库进行灌溉,浒洋水水库属中型水库,总库容1049万m,水源丰富、有保障。另有多个泉眼和山塘。多年平均降水量1043.4mm,年内分配不均,降水多集中在每年的58月,可利用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满足农作物灌溉需要,项目区集雨面积为7.8km2,地表水利用系数按0.15计算,P=85%时,乐民河流量为0.96m3/s,几个泉眼平均总流量0.10m3/s。3.4.2 灌溉设计标准按照土地开发整理标准规定,结合项目区的实际情况,该项灌溉保证率为80,永久性建筑物、渠系建筑物设计等级为级。3.4.3 需水量预测用水量分农作物需水、人蓄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及林业生态用水等部分。项目区无工业,所有的居民点均不是乡镇驻地,人蓄用水农户已基本解决,本项目的水量平衡计算不考虑这部分的用水。此外,林业生态发展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且林业生态用地面积比例小,需水量极少,因此,本项目的水量平衡计算只考虑农作物的需水。3.4.3.1项目区农作物组成农作物主要有水稻、油菜、烤烟、小麦等。3.4.3.2项目区农作物轮作制度农作物轮作制度,水田以水稻、油菜轮作;旱地以烤烟、小麦轮作。3.4.3.3项目区耕地复种指数项目整理前耕地复种指数为160%,整理后耕地复种指数为200.00%。3.4.3.4灌溉定额根据当地农业部门的分析成果 ,水田灌溉用水量为450m亩 (含蒸发量、输水损失),旱地补充浇灌定额为:浇灌为5m亩。3.4.3.5项目区需水量项目区整理后耕地主要是水田、旱地,农作物以水稻、油菜为主,旱地以烤烟、小麦为主计算需水量。农作物需水量见表3.4.3。表3.4.3 农作物需水量分析表名称灌溉面积(亩)灌溉定额(m3/亩)需水量(万m3)水稻3783.90450170.28油菜3783.9051.89玉米1148.5550.57油菜1148.5550.57合计173.31(注:需水量灌溉面积×灌溉定额)从表中不难看出,该项目区水资源需水总量为173.31(万m)。3.4.4 水资源平衡分析3.4.4.1可供水量估算可供水量即可利用水量,是指所有水利工程(包括蓄、引工程)可提供的水量,包括地表水量和地下水量。浒洋水库作为项目区主要的灌溉水源,为项目区大部分耕地提供灌溉用水,同时要为周边地区居民点提供生活用水。浒洋水库水量供需分析见表3.4.4-1。表3.4.4-1浒洋水库灌区P=80%水量供需平衡计算成果表月份入库径流生态用水库损项目实施后需水量月末兴利库容(万m3)弃水缺水(万m3)(万m3)(万m3)(万m3)(万m3)(万m3)10(月初兴利库容:0万m3)127.3211.661.276.49107.8911106.2711.661.0611.20190.23 1280.2611.660.8011.63246.41 170.6911.660.7111.69293.04 282.4511.660.8219.71343.29 370.6911.660.7171.32330.29 4127.0711.661.27106.84337.58 5284.0211.662.84179.69427.42 6179.0711.661.79248.93344.10 794.6211.660.95255.03171.09 890.1311.660.90239.019.64 9237.6311.662.3873.51159.72 全年1550.20139.9215.501235.063.4.4.2 水土资源供需平衡分析项目区水土资源供需平衡分析见表3.4.4-2。项目区供、需水量统计表 单位:万m名称可供水量需水量盈余水量备注项 目 区浒洋水库1394.78万m。173.31万m1221.47万m经水量平衡分析,项目区灌溉用水可以得到充分保障。3.6 新增耕地来源及计算3.6.1 新增耕地计算现阶段土地整理的主要目的,以“土地整理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题,通过开展以田、水、路、林、村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治理,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增强耕地排灌能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通过项目的实施,完善田间配套设施,提高灌溉保证率,使中低产田变为高产田,提高耕地质量,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标的实现。(1)原耕地平整总面积为110.33公顷(即1654.93亩),土地平整后将原有田土坎推平并新修规整的浆砌石坎,可新增得耕地面积为10.58公顷。(2)通过排水沟改造,可减少排水沟占用耕地1.89公顷,可新增耕地面积1.06公顷。(3)新修和改建道路新增占地面积1.09公顷。综上所述,项目区预计新增耕地11.38公顷,项目建设规模为347.47公顷,新增耕地率3.28%。3.6.2 预计新增耕地质量项目建成后,项目区农田基础设施得到完善,项目区地势平坦,土壤质地好,是粮食主产区,所以根据耕地等级标准,整理后项目区新增的耕地能达到贵州省土地开发整理技术指标标准的一等水田进行规划。3.7 公众参与项目在进行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阶段,得到了当地县、镇党委和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对本项目进行多次考查验证,采取各类座谈会、访谈、办信息栏公布项目信息等形式定期听取群众意见。项目规划制定之前,通过县、镇、村各级行政和业务主管部门领导多次研究分析,以及国土、农业、水利等有关业务人员反复考察论证,并对项目区人民群众进行了各种形式的调查,当地干部群众对进行土地整理积极性高,并且提出了很多合理化建议,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同时当地群众热切盼望将项目区建成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增加收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第四章 工程规划4.1工程规划目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提出要加快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及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步伐,到2010年,土地利用规划的总目标是全县和各乡镇要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努力提高耕地质量,并通过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来确保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和项目区社会经济条件、生态环境条件、土地的适宜性、土地整理的资金投入能力和社会动员能力,通过土地平整,归并田坎,排水沟改造,有效新增耕地面积,最终使项目区内耕地比率有大幅度提高;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灌溉用水保证率达85%,除涝标准达10年一遇,防洪标准达10年一遇,水利设施全面配套。本次规划的具体目标为:1、通过土地整理,把项目区内现有少量荒草地开发为耕地,区内大沟改造可整理为可利用的耕地,对部分原有耕地进行平整,归并田坎,减少田坎占地,同时合理规划布局项目区内道路,从而使项目区新增耕地11.38公顷,新增耕地率3.28。2、通过对道路工程的建设以及改建排水沟,增强项目区农作物的抗灾能力,增加项目区的排洪能力,保证项目区耕地产出能力,从而保证项目区的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改善项目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为今后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提高当地农民经济收入,保证项目区内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土地的可持续利用。3、合理解决土地权属关系,保障土地权属主体的合法权益,维护项目区所在地的社会稳定。4.2工程规划原则4.2.1 确保项目区新增耕地率不低于3.0,实现项目区田、水、路、林综合规划,切实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4.2.2 新修防洪墙必须达到保护新增的耕地和原有耕地的目的。4.2.3 尽量沿用原有农田水利设施,新修、改造水利灌排及配套水利设施,能够保障项目区耕地灌排,使项目区耕地成为高标准的高产、稳产农田。4.2.4 项目区道路设计为田间道和生产道,布置与公路相连;结合田块方向和方便田间耕作布设。4.3 工程规划设计依据4.3.1 工程规划设计相关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5) 国务院颁布的基本农田保护条例;(6)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7)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理;4.3.2 工程规划设计相关政策(1)财建 2005187号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关于结合土地开发整理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通知;(2)国土资发200321号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管理暂行办法;(3)国土资发2009168号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加强占补平衡补充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的通知;(4)国土资发199950号关于设立土地整理项目区的通知;(5)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文件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财建2005169号。4.3.3 工程规划设计技术标准(1)土地开发整理标准TD/T101110132000;(2)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3)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16453.61996);(4)水利工程水利计算规范(SL10495);(5)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试行)SDJ33889编制说明;(6)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SL7395);(7)贵州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试行)。4.3.4 工程规划设计相关基础资料(1)贵州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2)贵州省土地开发整理规划(20012010年);(3)贵州省综合农业区划;(4)贵州省水利志;(5)贵州省天旺村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6)贵州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区现状图;(7)水利、气象、农业、林业、物价、统计及乡镇等部门提供的基础资料。4.4 工程规划4.4.1 土地利用结构布局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利用问题分析,合理配置各类用地。项目区内未利用的荒草地、河道改造可复垦的河流水面及滩涂,通过整理复垦可变为水田。通过配套农田水利设施,使项目区农田得到充分灌溉。在项目区内布设灌溉沟渠、防洪墙、田间道、生产道和涵洞等农田基础设施。项目区建设规模内的的耕地面积由原来的317.45公顷增加到328.83公顷,新增耕地面积11.38公顷,项目区建设规模为347.47公顷,新增耕地率达到3.28%,土地利用结构发生变化,土地的利用结构更趋于合理。结构调整后,区内主要种植水稻、油菜、辣椒等农作物,主要地类为灌溉水田。整理前后地类面积变化详见表4.4.1。表4.4.1 整理前后面积对比表 单位: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