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毕业论文范文-精品文档.docx
中医学毕业论文范文毕业论文按一门课程计,是普通中等专业学校、高等专科学校、本科院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及研究生学历专业教育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为对本专业学生集中进行科学研究训练而要求学生在毕业前总结性独立作业、撰写的论文。从文体而言,它也是对某一专业领域的现实问题或理论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探索的具有一定意义的论文。一般安排在修业的最后一学年学期进行。中医学毕业论文范文1原发性痛经(PD)又称功能性痛经,是妇科常见的疾病之一,中医又称“经行腹痛.西医以为原发痛经,是由内在的子宫功能障碍所引起的1.传统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表现、病因病机、防治措施多有研究,在长期的临床医疗实践中积累丰富的诊疗经历,本文对近年研究进展进行综述。1内治法1.1朱小南先生治疗痛经,不仅重视辨证分型,而且以为把握医治机会也很重要。虚寒气滞型痛经,在行经初期,小腹不畅时用药最为妥当。与寒证治疗机会一样,则为血瘀型痛经,两者又有气滞血阻,也应在行经初期,经水涩滞、腹痛剧烈、夹有瘀块时服药。常用活血调经药如山楂、枳壳、川芎、当归尾、乳香、没药、青皮、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通经止痛。至于虚性痛经无论是气虚、血虚、还是冲任虚弱,都是由于身体虚弱引起,以致经来腹痛,因而体虚是本,经痛是标。此证合适平常服药,气虚用人参、黄芪、白术、茯苓;血虚用当归、地黄、川芎、芍药;冲任虚弱用紫河车、鹿角霜、巴戟肉、仙灵脾等药;再略加苏梗、陈皮、木香、砂仁等行气醒脾药。到行经期间不一定要服药,痛经也会逐步缓解。1.2刘奉五先生以为引起痛经的因素比拟复杂,而且互相交织或重复出现,常见证型为:(1)肝郁气滞,由于忧思郁怒,气机不得宣畅,气滞则血瘀,滞与胞宫而作痛;(2)血瘀气阻,血不循经,阻滞于胞中构成瘀血,阻碍气机流畅,前者以气滞为主,后者以血瘀为主;(3)寒湿凝滞,经期淋雨感寒或过食生冷,寒湿客于胞中,凝聚而不行;(4)肝郁血热,肝郁日久化热,气血郁结,不能宣通,聚于胞中;(5)湿热下注,湿热博结,阻碍气血不得通畅;(6)气血亏虚,胞脉空虚,运行不畅,经血瘀滞;(7)脾胃虚寒,气血生化之源缺乏,血脉虚寒,经来寒气客于脾胃。刘老4以为脾胃虚寒是痛经最重之证型,其症状特点一是痛泄,一是脐周痛甚(脐周属太阴脾经,此证型的病因病机是中焦虚寒、气血化源缺乏、冲任失调受阻。综刘老的经历,以附子理中汤为主方,温中散寒治其本,用沉香取其辛香温化,元胡、香附等温经舒气,共奏温通降气止痛之效。1.3何少山治疗痛经常从脾胃着手,注重阳明。何老根据阳明经与冲任在生理上密切联络,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如感寒饮冷,脾胃受损,阳气不振,寒湿搏击冲任则病痛经。临证以淡吴萸、乌拉草、干姜、高良姜温中散寒,以振脾胃之阳;面色萎黄加党参益气健脾,当归身、白芍和营,以充生化之源;呕吐泄泻佐以砂仁化湿行气,温脾止泻;并用理气之品,如乌药、制香附以解寒郁之滞,忌用苦寒、滋腻、酸浊之品,以免遏阻中阳,更伐阳明。对于膜样痛经,何老多用温经消膜法。何老以为本病的发生寒是最多见的病因之一,瘀乃是其主要病机。故临证以桂枝温经,寒乃自散;花蕊石、生山楂祛瘀膜自消;如大块难下,其痛甚剧,失笑散合三七、血竭以助活血消膜,寒甚加淡附片助桂枝温散;挟虚加黄芪寓补于通。1.4李京枝等强调肝在女子生理、病理上的重要作用,以为妇女数伤于血,气分偏盛,肝失条达而肝气郁结,血为气滞,瘀而不畅,血阻冲任,不通则痛,发为痛经。另由于肝郁常挟湿、挟热,又可致血瘀。故疏肝解郁须与其他治法有机结合,拟定疏肝理气、活血调经、清热利湿为治疗大法。选用经历方木香调经胶囊治疗痛经,方中主要成分为:木香、香附、延胡索、五灵脂、制大黄。全方共奏疏肝理气、活血调经兼清热除湿之效。1.5杨成鹏,秦忠以为女子以肝为先天,以血为本,以气为用,气血与月经直接有关,它促使冲任血海的旺盛与通达,在月经周期性的规律变化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假如素体禀赋缺乏,阳虚于内,胞宫失于温煦,或饮寒涉冷,重伤阳气,而致寒凝冷结;或情志不畅,肝气郁结碍滞失于条达,都可导致冲任胞脉气血活动受阻而致痛经的发生。在治疗此类型痛经时,除止痛之外,必须注重对肝血的养护。1.6夏桂成以为原发性痛经与经间期阴阳消长转化不利或经前期阳长不及有关,治疗上重在补肾调周治未病。夏老把月经周期分七个时期来调整:行经期活血调经祛瘀,方选越鞠丸加五味调经散加减;经后初期养血滋阴,归芍地黄汤加越鞠丸加减;经后中期养血滋阴,佐以助阳,方选滋肾生肝饮加异功散加减;经后末期滋阴助阳,方选补天五子种玉丹加减;经间排卵期活血补肾,重在促新,方选补肾促排卵方加减;经前期补肾助阳,维持阳长,方选毓麟珠加越鞠丸加减;经前后半期助阳健脾,疏肝理气。夏老尤其重视排卵期的治疗,以为在此期促进阴阳转化,维持高温相的时间与形式,阳足则助瘀浊排清,经行通利。1.7孙桂芳等人发现,少腹逐瘀汤是很多医家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经典方剂。具有活血化瘀、温经止痛的成效,常用于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现代医家运用本方时有如下特点:化裁多样、剂量灵敏、服用时间以经前3到7天给药,经后第3天停药较好,剂型多样,以汤剂为主。1.8张萍青以为,原发性痛经纯虚纯实者较少,以本虚标实多见,病机多以冲任受损为本,寒凝气滞血瘀为标。在治疗上以活血化瘀为主,并兼以补肾、健脾、调肝、散寒。常用四物汤配伍理气化瘀止痛以及温通之品以调经止痛。并顺应阴阳,分期用药。1.9黄虹、周晶冰等人用温经补肾方(桂枝10克、茯苓15克、吴茱萸6g、小茴香6g、菟丝子15g、车前子12g、覆盆子12g、熟地20g、川楝子12g、延胡索15g、葛根30g、白芷10g)治疗原发性痛经100例,总有效率90.0%.2外治法2.1常云鹏、耿瑞荣等人采用推拿配合艾灸治疗原发性痛经69例,效果满意。取穴关元、曲骨、天枢(双侧)、地机(双侧)、三阴交(双侧)、太冲(双侧)。患者排空小便,仰卧位,用中指和食指按揉关元、曲骨、天枢(双侧)各1分钟;用拇指指腹点按下肢双侧的地机、三阴交、太冲各1分钟,然后取艾条采用温和灸法灸关元、曲骨、天枢(双侧)各5分钟。每于月经来潮前7d开场治疗,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即止。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2.2吴薇、刘念通过对某高校116名患痛经的女大学生进行统一的八段锦功法练习配合推拿治疗,讨论其对痛经的疗效。每日早晨和黄昏统一进行八段锦功法练习,下午课后进行推拿治疗,推拿手法套路由笔者进行针对性编排。观察结果显示:八段锦功法和推拿的综合治疗相对于单一方法治疗,效果更显着。2.3李敏、李庆华以为血瘀寒凝是痛经的主要病理机制。采用足浴方法治疗痛经,应用自拟中药方泡脚(桂枝、益母草、柴胡、当归、甘草、白芍等)临床疗效明显。将中药加水浸泡20分钟,煮沸后再煮10分钟,待药液温度降至35°到40°时开场泡足,水面至踝关节10厘米以上,每次浸泡30分钟到40分钟,并给予适当的物理刺激,如推拿、捏脚、搓脚等。天天1次,经前期连续3到5天,连续3个月经周期。3讨论近代医家对原发性痛经病因病机认识如下:多数原发性痛经患者体质偏虚,饮食生活不规律,卫外功能减弱,寒入胞宫,寒气收引凝聚,故引发痛经。冲任虚损,胞宫失于濡养,气虚血弱无力,进一步加重痛经15.气血运行不畅是原发性痛经最主要的病理基础。人体生殖发育的根本在肾,肾阴是产生月经的物质基础,肾阳则有舒发肝气、温煦胞宫的功能,是月经正常排泄的功能支持者,而女子以肝为先天,以血为本,以气为用,气血与月经直接有关,它促使冲任血海的旺盛与通达,在月经周期性的规律变化中起着关键作用。近代医者以为对原发性痛经的治疗,首先要辨明寒热虚实。再分类论治,以及根据证型,选择适当的时间用药。可根据详细情况选用汤药、中成药、足浴、艾灸、推拿、导引、特色火攻等疗法。除此之外,应注意精神调养,少食或不食生冷或刺激性的食物,注意保暖。从当代研究看来,原发性痛经无论是西医还是中医,多是以缓解症状为主,而难以彻底治愈。希望以后会有更方便、实用、有效的治疗方法问世。参考文献1嵇波,任晓暄,赵雅芳,等。原发性痛经发病机制与防治研究述评J.中国当代医学杂志,20xx,13:1856-1858+1862.2朱小南。朱小南妇科经历选M.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8:5.李广德,马继松。朱小南运用奇经理论辨治妇科病经历述要J.广西中医药,1988,02:20-23.3北京中医医院。刘奉五妇科经历M.人民卫生出版社,1977,5:1554任占敏。刘奉五妇科经历临症心得J.北京中医,1992,05:41-43.5陈颖异。何少山治疗痛经的经历J.江西中医药,1996,27(5):10-11.6李京枝,田春玲,梁艳。木香调经胶囊治疗肝郁气滞型月经后期60例J.中国中医药当代远程教育,20xx,8(17):25-27.7杨成鹏,秦忠。养血理肝法治疗痛经的体会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xx,33(6):119-120.8张元。夏桂成教授调周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经历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xx,32(6):17-18.9孙桂芳。少腹逐瘀汤治疗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xx.10赵洁瑾,朱云,李晓丽。张萍青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经历J.江苏中医药,20xx,45(3):16-17.11黄虹,周晶冰。温经补肾法治疗原发性痛经100例J.湖北中医杂志,20xx,4:58.12常云鹏,耿瑞荣,刘素清。推拿配合艾灸治疗原发性痛经69例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xx,16:64.13吴薇,刘念。八段锦配合推拿治疗女大学生原发性痛经疗效观察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xx,3(10):14-17.14李敏,李庆华。中药足浴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分析J.护理研究,20xx,03:251-252.15黄兆强.朱小南、朱南孙膏方医案选J.中医文献杂志,20xx,02:40-42.中医学毕业论文范文2摘要:藏象学讲是和一定的社会思潮与社会发展现状相关联的,在此经过中大致经历了六个阶段,在各个发展时期医学家发展完善基础上构成了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二十世纪尤其是建国后通过与西医融会贯穿,对藏象学讲的也愈加深化,同时也将其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实践,构成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关键词:中医临床治疗藏象学讲脏腑辫证藏象学讲在中医临床治疗中最为丰富珍贵的治疗方法就是将脏腑学讲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脏腑辫证作为最常用、最实用的辫证方法,是祖国医学各种辫证方法中比拟详细的辫证方法,辫治疾病,最终要落实到损及何脏腑,这样才可将病因病机阐述得更为透彻,更能明确地指导治疗;这样在用药时才能有鲜明的针对性。1肝胆学讲调畅气化以治肝病。由于张锡纯强调肝主气化,肝病多关系气化,因而治疗肝病必须调畅气化。调畅气化的关健是个“通字,肝虚补之以通,肝实泻之以通,疥则活之以通,疾则化之以通。万变之中,无非疏通气化,气化一通则诸病皆除,如肝虚助人生发之气,黄茂振奋肝气,补益肝气;肝郁以柴胡升举。不任升举,代之以茵陈、生麦芽条畅;若肝郁、肝火,则或培中宫,或位金平木,皆以条畅气化为务。敛肝救脱。脱证系指阴阳相离,其气脱越,生命垂危的病理反映。张氏主张以山芡肉浓煎顿服以敛肝救脱,并立有既济汤,来复汤等方,皆重用山芙主将。山芙肉“大能收敛元气,振作精神,固湿滑脱故善救脱。可见,张氏在救治脱证方面独具一格,在肝胆学讲上开阔了视野,拓宽了境界。肝胆同治。施氏观察111例慢性肝炎患者,超声影像学检查提示胆囊增大者23例,胆囊壁增厚、毛糙者37例,胆囊区回声加强、出现光团者8例,胆囊S型扭曲11例,胆囊姜缩17例。根据肝胆同治、疏肝利胆原则治疗后,患者肝功能改善的同时,超声波检查所见胆囊病变亦相应好转。严氏等发现353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合并胆囊异常者占64.02%,治疗结果显示肝胆兼治组较单纯治肝组疗效为佳。2脾胃学讲蒲辅周以为凡病之发生、转归莫不与脾胃有关。提出:察病先察脾胃强弱,治病先顾脾胃盛衰,假如脾胃生气受找,则损怯难复,所以治疗外感、杂病,处处要注意保护胃气。谆告:胃气的存亡是病者生死的关键,而在治疗中,能否保住胃气,是衡量一个医生优劣的标准。施今墨治内伤病,在崇尚东垣学讲,重视脾胃气机升降的基础上,自拟治脾胃十法,即温、清、补、消、通、泻、涩、降、和、生等。以上十法,临证时,当结合有关详细情况,可“数法并合。务求辫证准确,方药无误,才能奏效。董德愚对脾胃学讲深有研究,且多有阐发,治病以调理脾胃为主,以量老先生为代表应用脾胃学讲自成一家。董氏执简驭繁,便于把握,将脾胃病治疗分为益气、养阴、升举、温中、清热、理气、祛湿、攻下、消导、固涩十法。根据临床详细证候,每法又分为数法,或数法合用。十法以益气为首,针对脾胃气虚,首先当以益气为法,主以四君子汤。益气之为用,非止一端,及脾为生化之源,五脏之本,故益气亦可生血,益气亦生精,益气亦可固脱。益气之法,化栽活用,层出不穷。而后升举法,养阴法针对脾胃阴虚、以养阴为法,针对脾阳缺乏、以温中为法等十法。至于肝脾不和、心脾两亏、脾肾两虚、脾病及肺、肝气犯胃等脏腑相关病机,或调他脏以治脾,或治脾以调他脏,或两者并调,皆贵在审证求因,治病求本,标本先后,轻重缓急,均应胸有成竹,有条不紊,方可收到预期效果。3肾命学讲因“心本于肾,故心血管系统中的肺心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常出现肾阳衰、肾气缺乏,肾阴虚或肾阴阳两虚等病理现象,可用温肾命,或滋肾阴,以及阴阳双补等治法。北京西苑医院综述肺心病治疗中指出:肾命虚型是常见的类型,而温补肾命等法,是治疗肺心病水肿、哮喘的常用方法。运用肾命相火理论,在妇科很多疾病中,都可用益肾的方法治疗。有学者提出:月经不调、闭经、子宫功能性出血、带下、不孕、先天流产等疾病都与肾命有密切关系,而用滋补肾命的治法获得疗效。上海有人报导用地黄丸为主,治疗无排卵性功血100例,全部病例均获控制周期,有72.8%出现排卵,有23.2%怀孕。绝经期综合症,有人用温肾清上汤治疗,获得较好的疗效。4脏腑相关理论的使用从50年代开场已用中医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当时以补气养血为主;60年代始从脾肾论治,至70年代探索出以补肾为中心治疗疗效最佳。脾肾二者关系密切,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主运化水谷精微,需借肾中阳气的温煦;肾藏精气又有赖于水谷精微的不断补充与化生。脾与肾是后天与先天互相赞助和互相促进的关系。因而,在补肾为主治疗再障的同时,绝不能忽视脾的作用。若脾失健运,即便投以补药,药效也很难发挥效用,由于药物必须由脾来转达,补脾药既可使脾气健运,以增加药物的利用率,又可侠患者的食欲增加,精血生化有源。所以,补肾应兼顾健脾,投补脾药以多少为度,唐容川的“血家属虚劳门,未有不议补者也。当补脾者特别之三四,当补肾者十之五六的阐述仍有实用价值。此外,近年对老年性痴呆(SDAT)的治疗,根据其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衡的病因病机,而分别从心、从肾、从肝等论治,均获得了一定的疗效;以心为本,五脏相关治疗冠心病,邓铁涛教授以为,冠心病其病位在心,但与他脏相关密切,治一脏能够调四脏,调四脏能够治一脏,此即张景岳五脏之气互为相使之意;邓教授治疗心衰的两个中药制剂-暖心胶囊、养心胶囊,就是在“以心为本,五脏相关的理论指导下研制的,广东省中医院内科六病区运用邓教授上述方药,以理脾法治疗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并发症初步获得良好疗效,并成为治疗常规。参考文献1吴华强,藏象学讲研究进展述评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xx,052盛岩松,(黄帝内经)藏象理论的构成及对临床诊病的影响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