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中国经济论文-精品文档.docx
有关中国经济论文标签:经济学时间:2019-01-21【yjbys-经济学】一、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内涵劳动力市场是市场体系的组成部分,是交换劳动力的场所,即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与生产经营中使用劳动力的经济主体之间进行交换的场所,是通过市场配置劳动力的经济关系的总和。劳动力市场交换关系表现为劳动力和货币的交换。劳动力市场与产品市场昀大的不同在于介入交易的对象是人的劳动,但是,劳动是依附于人而存在的,因而,企业对劳动的需求只能是对劳动力本身和劳动生产率的需求。同样,劳动供应也在于劳动力所提供的劳动本身。由于劳动力供应与需求的互相作用,再加上中国劳动力市场制度的不断完善,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率越来越高,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本身表现出其特殊性。在目前劳动力供求互相匹配的经过中,会由于劳动力总量与构造两个方面匹配不到位,使得劳动力供求呈现着相应的特点。二、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的现状和特点近年来,中国劳动力市场供求态势发生了重要转变。一方面,由于持续的经济增长产生了旺盛的劳动力需求;另一方面,人口转变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开场显现。因而,中国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无限供应的时代趋于结束。从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情况看,市场机制日益完善,劳动力市场环境有所改善,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程度也在逐步提高。但由于劳动力市场转折是长期趋势的开场,因而,需要从劳动介入、人力资本积累和劳动力市场发育等方面积极地应对劳动力市场出现的新变化。劳动力供应的年龄相对高龄化。从总的水平上考察,在给定人口数量的情况下,决定劳动力供应的主要因素之一是总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所占的比重,而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又和以前的生育率水平变化有着直接的联络。由21世纪上半叶人口年龄构造的变化和劳动力供应趋势变动能够得出这样的基本结论:劳动力供应总量的边际递减现象已经发生,劳动力供应绝对数量的减少也将很快出现。迄今为止,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的总量以及占总人口的比重一直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成为劳动力市场供应不断增加的基本源泉。这不仅构成了中国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也成为近20年来“人口红利的主要来源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然而,根据昀新的预测,中国人口高峰将在比预期早得多的时候,即大约2030年前后在14.4亿左右的水平上到达,劳动年龄人口从2013年左右开场上升趋势就特别平缓,2016年到达昀高峰后开场绝对减少,而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率目前已经是逐年降低,并且下降速度趋于加快。从目前劳动力市场供应年龄构造来看,45-59岁和60-64岁相对高龄的劳动年龄人口在将来20年里将迅速增加,45-59岁劳动年龄人口由2000年的19227万增加到2010年26151万,再增加到峰值年(2025年)的32642万人,其后缓慢减少;60-64岁老年劳动年龄人口由2000年的4136万增加到2010年的5693万,到2030年前后到达11000万以上。这期间相对高龄劳动力人口的'年平均增长速度远大于这一时期人口和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速度。从2007年第四季度我国94个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来看,16-24岁求职人数较2006年有降低2%,25-34岁求职人数则增加2.9%,45岁以上求职人数增加0.9%,从中能够看出这种劳动力供应的年龄构造变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