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文化下的文化传播.docx
香文化下的文化传播【摘要】中国香文化历史悠久,经历了辉煌也遭遇了衰败,振兴中国香文化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反观日本,其香道源自中国,传承至今,其经历值得借鉴。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香文化发展历程的回首,同时借鉴日本香文化的经历,希望对中国文化传播能提供一些参考。【关键词】香文化;文化传播;日本香道傅京亮在(中国香文化)一书中讲到,中国的香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围绕香品的制作与使用而构成的,体现中华民族精神情质、民族传统、美学观念、思维形式与世界观之独特性的一系列物品、技术、方法、习惯、制度与观念。简单来讲,“香对应的是一种嗅觉艺术,对于每个人来讲都具有十分的意义。在嗅觉的驱使下,每个人对“香都有着不自觉的向往,于是“香与生活相联络后逐步演变成文化,被称之为“香文化。中国用香的源头能够追溯到先秦,后代人们对香药、香方、制香、用香等各方面进行系统完善,香文化也从贵族阶级走进了千家万户,“巷陌飘香,可谓上自朝堂,下至市井,皆习香事。香文化涉及的领域非常广,包括宫廷用香、文人用香、fo道用香、生活用香等,可见中国香文化确实有过辉煌的历史,并且在当时兴盛的时期进行了文化传播,日本香道就是在中国香文化的影响下建立并传承至今的。我国在传播上做出了奉献,但如今香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却举步维艰,由此可见文化的传播最终需要的是文化的传承。本文将以中国香文化的发展与传播为源,对中国文化传播与传承进行考虑。一、中国香文化的发展我国用香历史悠久,萌芽于先秦,发展于秦汉,演进于六朝,完备于唐代,在宋元时期到达昌盛,并在明清时期成为群众流行消费品。在中国,香文化一直保持着祭祀用香与生活用香并行。从祭祀用香来看,人们“燔木升烟的用香做法能够追溯到夏代。从汉字的角度来看,甲骨文中“柴就有“手持燃木祭祀的意思。(尚书舜典)曾记载:“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肆类于上帝,裎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辑五端。既月乃日,觐四岳群牧,班瑞于群后。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这段文字描写了舜帝登基之况,先秦时期舜继位尧,封禅泰山,燔烧柴木行祭。燔木升烟,告祭天地,这便是早期的祭祀用香。从生活用香来看,楚文化中也有焚香驱虫的风俗。屈原常以“香草比喻君子的德行,如(离骚)中的“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再如(九歌礼魂)中的“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诗经)中对于香药的记载颇丰,(国风王风采葛)记载的:“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其中所指的“萧即艾蒿,常用于社稷、宗庙的祭祀,用其焚香还有驱蚊、辟邪、止痒的成效。汉魏时期,中国社会国力渐长,中国的香文化也随之发展,逐步构成一定的规模,熏香文化开场在王室中流行开来,汉武帝对于香文化的发展功不可没。汉武帝时期,生活用香开场普及,如“置椒房储宠妃“郎官奏事口衔舌香都打破了原来的用香壁垒。有需求就会有发展,汉武帝时各类香器也随之改良,如“五层金博山香炉“九层博山香炉,都是人们在知足嗅觉的同时,改善视觉效果而为之。除了使用人群的扩大、香器的升级,汉代香药的品种在版图扩大的同时也有所增加。边陲地区、境外的香料如沉香、迷迭香等大量进入内地。(汉书)称:“安息国居和椟城,去洛阳二万五千里。北与康居接,南与乌弋山离接。地方数千里,小城数百,户口胜兵最为殷盛。其东界木鹿城,号为小安息,去洛阳二万里。经过六朝的演进,唐代香文化趋于完备。唐代将用香划入吏治,文人阶层已经从魏晋南北朝的初试用香发展为普遍用香。唐代香料充足,香品丰富,香具精良,并将香药使用领域继续扩大,将其应用于医疗。两宋时期更是昌盛,庞大的文人群体成为香文化的主导气力,洪刍的(香谱)也是现存北宋最早、保存较完好的香药谱录类著作,展现当时香文化的盛况。以上是对各朝香文化发展的扼要梳理,香文化的内涵和作用也在此发展经过中完善。(荀子礼论)曰:刍豢稻梁,五味调香,所以养口也。椒兰芬苾,所以养鼻也故礼者养也。“香气养性“香气养生的观念贯穿在香文化中。该观念使香脱离了简单的感官体验,赋予了更多生活气息,香才能从上层社会走进寻常百姓家。生活化、日常化也是文化扎稳根基的重要因素之一,进而香文化才能发展出精神层面的意境。我国传统文化强调修养身心,“性命相合性为本,所以香文化才会浸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二、中国香文化的传播以日本为例中国自汉武帝时版图扩大,西南、闽越、岭南这些生产香料的地区进入版图。西汉时期中国对外沟通也逐步增加,在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初探下,海外商贾贸易引进了大量异域的香料,如丁香、龙涎香、豆蔻、肉桂、乳香等。隋唐时,国人用香需求广,大批波斯商人定居番禺、珠海等港口城市进行西域香料的交易。这不仅为香文化的发展引进原料,而且促进了中外文化的沟通,在制香、用香等理念上也相互影响。中日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唐朝时期中日文化沟通兴盛,日本向唐朝派出遣唐使,唐代的鉴真和尚也几次东渡日本,为其带去了fo教文化,同时香文化也漂洋过海来到日本。沉香、檀香等珍贵香药,香品的使用方法,如合香、隔火熏香等技术随之传播到日本。紫式部的(源氏物语)中屡次提及熏香盛会,香文化在日本的传播可以见一斑。日本的香道在元明时期出现,流传至今已有一百多个流派,以“御家流和“志野流为主要代表。御家流是王室贵族的象征,除了香道外还包括茶道、花道等,是对上流社会高雅艺术的一个概称。御家流的本意是身份地位很高的贵族家庭或者有雄厚资产的封建大地主家族传承下来的仪式、固定的程式化流程仪轨。后来这个词逐步被用来特指艺术、艺道方面的仪轨。志野流相对于御家流而言,是武士流派的代表。志野流更重精神修养,香具俭朴,程式简中有刚。相较中国香文化,日本香道自成一派,虽进行分流,但并没有陷入流派之争,香道借此壮大,传播更广。他们将香作为一种“道来修行,注重仪式和经过。三、日本香文化对于中国文化传播的启示中国香文化在元朝后出现了断层现象,清末社会国势衰退,持续的动乱极大地影响了香药贸易、香品制作及国人熏香的情致。曾长期支持、推动香文化发展的文人阶层在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上发生了宏大的变化,他们不再有日常用香的习惯。如今提到香,大家所想到的却只是寺庙里的香火,曾经辉煌的香文化走向衰弱。而怎样将文化传播出去是当下的命题,文化的传承更是文化传播不可忽视的一方面。无论香文化,还是茶文化都不该被忽略。优秀传统文化应该回归国人的生活,重回群众视野。经过调研,能够从这些方面入手加强文化的传播:首先,加强仪式感。当代人追求时髦动感的快餐文化,导致人们缺少对经过和形式的重视。即便形式并非文化的核心内涵,但以之作为文化传播起点不失为一种思路。在感受经过的同时,去体会传统文化的深层含义。所以,在进行文化传播时直接将文化上升到精神层面进行输出将遭遇很大阻力。因而,从形式上宣传文化入手,或许更喜闻乐见。其次,让文化变成群众的艺术。日本香道从贵族专享发展到百姓分享,打破了阶级的限制,无论是町民、地主还是艺伎都将其作为一种喜好。这样文化不再是贵族的专属品、小众化,而是走向群众,走向普通人,对香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文化属于审美,当其不再禁锢在阶级里,而是作为一种社会审美出现时,文化才能真正流传。最后,让文化与国际接轨。既要兼顾本土化,又要与国际相结合。但文化折扣也是文化传播必须应对的问题。因而,需要找到中外共同认可的元素,如友谊、爱情等,加强文化的合作与沟通,发挥香文化心理认同,减少文化差异的影响。傅京亮在(中国香文化)再版序言中提道:怎样使中国文化落地成为文化中国,这才是文化复兴的意义所在。衰败的文化形式虽已经被时代无情地打碎,但数千年的根基犹存,只要雨露充沛的春天到来,在天地的运变之中,必将产生既合于时代,又血脉相连的新体系。正如这句话所讲,衰败的文化形式已经破碎,旧形式无法适应当前的社会,因而急需寻找新形式去承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国有过多值得传承、传播的文化,但文化传承、传播的道路,道阻且长,需要我们不断地创新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