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学中劳动教育渗透浅议(共5151字).doc
-
资源ID:16482522
资源大小:19.50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高中生物教学中劳动教育渗透浅议(共5151字).doc
高中生物教学中劳动教育渗透浅议(共5151字)摘要:教育与劳动相结合是新课程改革所遵循的重要原则,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劳动教育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基于核心素养角度开展高中生物教学,科学渗透劳动教育,是高中生物教师需要潜心研究的课题。文章结合教学实践,对高中生物教学中劳动教育的渗透策略进行探究,以发挥学科的育人作用,为学生成长成才奠定基础。关键词:高中生物;劳动教育;渗透;育人;成长;成才;核心素养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在高中阶段的教育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文化成绩,还要致力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劳动教育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热爱生活的优秀品质,因此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劳动教育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基于此,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高中生物教学中劳动教育的渗透策略进行探究,以充分发挥学科的育人作用,为学生成长成才奠定基础。一、高中生物课程核心素养基本内容1.生命观念素养生命是源于自然随机事件且能在与环境互作中保留下来的具有新陈代谢和自我复制特征的物质形态,生命是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体,无贵贱之分。生命观念是指对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及相互关系或特性进行解释后的抽象,是经过实证后的想法或观点,有助于理解或解释较大范围的相关事件和现象。生命观念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呢?新课标列出了几个重要的生命观念,如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稳态与平衡观、物质与能量观。其向学生传递的是:生物处于一个持续适应新环境、不断发展的过程,隐含着物竞天择的原理,让学生了解大千世界的多样性、稳定性与统一性,培养学生探究的习惯,从而使学生对更多的生物规律进行感知。2.理性思维素养要使学生崇尚并形成科学思维的习惯,能够运用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等方法探讨生命现象及规律,审视或论证生物学社会议题。理性思维属于逻辑性思维,它集行为、认知、品质、动机、方式为一体。生物学科中的理性思维整体性强,灵活多变。要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教师就要尊重客观事实,不断引导学生探索新知。3.科学探究素养要使学生能够发现现实世界中的生物学问题,针对特定的生物学现象,进行观察、提问、实验设计、方案实施以及结果的交流与讨论。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素养,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存在的不足,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以弥补学生存在的不足。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够得到有效发展,这对培养学生生物核心素养意义重大。4.社会责任素养生物学科的社会责任是指基于生物学的认识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作出理性解释和判断,尝试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的担当和能力。学生应能够关注涉及生物学的社会议题,参与讨论并作出理性解释,辨别迷信和伪科学;主动向他人宣传健康生活、关爱生命和保护环境等相关知识;结合本地资源开展科学实践,尝试解决现实生活中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二、劳动教育融入高中生物学科的意义1.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方法新课程改革以来,教育理念发生重要变化,教育重心转向立德树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精神品质,使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2.与学科教学目标相吻合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学会利用所学生物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高中生物教学渗透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目标相吻合,符合新课改教学理念。因此,教师要积极渗透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3.处理现实问题所需高中生物教学不能只是单一地记忆与理解知识,还要在实践与生活中应用知识,做到学以致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生物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在教学“物质跨膜运输”的相关知识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解释制作果脯、科学施肥等问题。在教学“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光照角度解释光合午休、间作套种、科学密植等现象。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这是大势所趋,是处理现实问题所需。4.推动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在新时期的国民教育体系中,劳动教育属于重要内容,是学生发展的关键一环,有着育美、强体、树德、增智的综合效能。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能培养学生的品德,锻炼学生的品质和意志,发展学生思维,开阔学生视野,强健学生体魄,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魅力。三、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生物教学中劳动教育渗透的策略1.基于教材内容,渗透劳动知识课堂是开展劳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要以教材为依据。高中生物教材中有很多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知识,这些知识是渗透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为此,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生物知识,并进行归纳与整理,在生物教学中科学合理地加以运用。这有利于学生获取相关的农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观,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学生通过学习,能明确劳动的含义、价值和作用,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例如,在“光合作用原理与应用”这一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可将课堂教学与农业生产的有关知识相结合,开展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对以下问题进行探究: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有哪些?光合作用速率和光照强度有何关联?越强的光照光合作用就越好吗?在种植农作物时,农民进行间作和套种的原因是什么?实施合理密植的意义是什么?施农家肥、正其行、通其风的根据是什么?教师从核心素养培养的角度出发,将与农业有关的问题融入课堂教学,能提升学生学科素养,让学生对农业生产知识有全新的认知,明确生物知识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2.借助实验教学,强化劳动技术培养实验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生物实验有助于学生对劳动技能的掌握。教师可将基本的实验技能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设计与开展实验活动,能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过程,并将所学生物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中,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能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探究态度,提升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实现劳动教育的有效渗透。例如,在“酵母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探究中,教师可让学生按照实验方案组装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的实验设备,强化学生劳动技能,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可提出问题:二氧化碳在空气中排出,对实验结果有哪些影响?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在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可让学生自主探究在将酵母菌放到空气中以前,先利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的现象。一些学生在探究中提出建议,对是否能把二氧化碳吸收干净进行检测。为此,在实验开展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将一个盛有澄清石灰水的容器放在酵母菌与氢氧化钠溶液之间,将空气中二氧化碳带来的干扰排除掉,以取得更为精准的实验结果。3.发挥榜样作用,使学生树立科学劳动价值观科学史是珍贵的教育资源,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众多杰出的科学家名列其中,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帮助学生树立科学劳动价值观的有效素材。比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就投身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工作中,立志解决中国人的吃粮问题。一株杂交水稻的偶然发现,使他坚信水稻可以杂交。自此,他开始怀疑权威“水稻自花传粉不宜杂交,没有杂交优势”的理论。之后,袁隆平在栽培的水稻中检验了几十万株水稻,开展海量的野外勘察,最终一株不育的雄性水稻被他发现。教师有效利用这些历史事件,能引导学生感受袁隆平多年以来研究杂交水稻所付出的艰辛。袁隆平的付出来自于他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感悟到劳动能创造美好生活、创造价值、创造财富的道理,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在我国生态学研究中,马世骏是重要的奠基人之一,为了解决蝗灾问题,他不畏艰辛,深入蝗虫灾害区,经过不懈努力,圆满完成任务。教师讲述科学家们的故事,能让学生深刻体会科学家们善于思索、勇敢勤奋、不畏艰辛的劳动品质,明确成功需要付出汗水和心血,需要勇敢探索和锲而不舍的精神。4.实施科学的教学评价,肯定学生的劳动成果新课标对学生主体性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点,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实施科学的评价,对学生的劳动成果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实施科学的教学评价,有利于教师及时改进和完善教学,使劳动教育与生物教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比如,教师在教学中可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类型的实验活动,且这些实验活动选取的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内容。实验结束,教师要对学生的实验内容、实验方法和实验过程进行总结和点评。这样,不仅会使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还会让学生进行相应的改进。此外,教师还需要注意的是评价内容不能局限在学习上,而要向人文性延伸,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劳动和付出给予肯定和表扬,以增强学生实验的积极性。5.发挥实践基地作用,引领学生践行劳动精神参加劳动是劳动教育开展的前提,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带着问题与所学知识,走向劳动生产场所,开展创造、体验。在一些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创设一些实践基地,方便学生开展相关实践性的活动,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劳动教育的价值。只有让学生亲身经历劳动,方可感受劳动创造的价值以及艰辛过程,从而崇尚与尊重劳动。比如,孟德尔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应用数学统计法,学生如果没有切身体会,就会很难理解。教师可利用校内环境,搭建实践场所,将全班学生组织起来划分成若干小组,分别杂交实验豌豆的七对相对性状。在实验场地,教师可以让学生独立开荒撒种,施肥、浇水、除草,并对最后的收成进行统计,引导学生对其中的遗传规律进行深入分析,清楚孟德尔遗传规律发现中数学统计发挥的作用。学生能从中体会到劳动的艰辛与丰收的喜悦,对孟德尔假说的超前思维有了进一步领悟,体会到他一丝不苟、严谨的科学态度。在教学“生态环境保护”这一章节后,教师可联系环卫部门,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调查,对一年内当地居民生活垃圾量、无害化处理情况进行了解,让他们感受劳动的意义,增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勤俭节约意识以及垃圾分类意识。如果学校条件允许,可组织学生到植物工厂参观,引导学生搜集和植物工厂有关的知识。人工设计是植物工厂的工作基础,能精密地控制植物生长期间的温度、光照、pH、二氧化碳浓度以及营养液成分等,以促进农作物生长。与传统的农业相比,当代农业的进步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意义以及科技的进步对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开始敬畏技术与科学,增强劳动教育的时代性。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比如,在每年的禁毒宣传日与防艾宣传日,可把学生组织起来担任志愿者,为社区群众讲解毒品和艾滋病的危害。志愿者服务活动,能提升学生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总之,教育与劳动相结合是新课程改革所遵循的重要原则,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劳动教育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基于核心素养角度开展高中生物教学,科学渗透劳动教育,是高中生物教师需要潜心研究的课题。教师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要基于教材内容,渗透劳动知识;借助实验教学,强化劳动技术培养;发挥榜样作用,使学生树立科学劳动价值观;实施科学的教学评价,肯定学生的劳动成果,发挥实践基地作用,引领学生践行劳动精神,以充分发挥学科的育人作用,为学生成长成才奠定基础。第 10 页 共 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