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文《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优秀教案范文.doc
-
资源ID:16569069
资源大小:16.50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高中语文课文《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优秀教案范文.doc
高中语文课文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优秀教案范文高中语文课文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优秀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能识记文中出现的常见常用的重要生字词。(课前预习)2.品读文章,涵咏主旨,理解冯至先生在文中体现的富有现代意味、带有生命色彩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联系语境对文句的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课堂体悟)3. 让学生阅读鉴赏中陶冶性情,培养学生珍爱自然,珍爱生命,共创美好家园的思想感情。(课外延伸)教学重难点:1.领悟文中描写意象的丰富内涵。学习捕捉对自然万物独特的审美感悟,提升审美品位,并用美的形式把它们表达出来。2.学习散文的结构特征,体会优美散文的语言特色,琢磨它们的修辞技巧,体会文章浑然天成的意蕴。教法学法:作为一篇散文,反复诵读是增加积累、加深体悟、进入作者感情世界的一条捷径。为此,本文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 粗读 精读 研读 的品读鉴赏法,以读代讲,以读促思。学法:采取 总 分 总 交替推进的教学步骤实施教学,采用自主设疑、合作研讨、共同探究方式进行。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 现代散文家余秋雨先生曾在他的散文集千年一叹中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大自然的景物有百分之一能写进历史,千分之一能成为景观,万分之一能激发诗情。这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的神奇瑰丽之处。她繁富缤纷,延往续来,既孕育了万物生灵,又滋润了人类灵魂。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面对那即使是只有万分之一才能激发诗情的景物,寄怀感慨,与自然同悲喜、共哀乐。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作家冯至,聆听他与自然的心灵碰撞。二、了解作者,积累文学知识1.让学生自由发言,谈一谈他们对作者的了解。2.老师以资料投影展示方式再作整合补充,以便学生对作者有一个相对完整清晰的认识。冯至(1905-1993),现代著名诗人。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县人。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1923年后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开始发表新诗。1927年4月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1929年8月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记录自己大学毕业后的哈尔滨教书生活。1930年赴德国留学,其间受到德语诗人里尔克的影响。五年后获得哲学博士学位,返回战时偏安的昆明任教于西南联大任外语系教授。1941年他创作了一组后来结集为十四行集的诗作,影响甚大。冯至的小说与散文也均十分出色,小说的代表作有二十年代的蝉与晚秋、仲尼之将丧,四十年代的伍子胥等;散文则有1943年编的山水集。鲁迅称他是 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他的散文也写得清新明澈,别具一格。汉园诗人李广田也曾说:冯至先生的散文,那么明净,那么含蓄,在平凡事物中见出崇高,在朴素文字中见出华美,实在是散文中的精品。三、文本研习1.粗读全文,整体感知(1) 读 (目的是培养语感,让学生熟悉内容,为后面的质疑探究打基础)老师引导:好散文归结为三个因素:情、知、文。情即感情、真情,知即知识、学养,文就是独特的个性文字和与别人不一样的表达方式。冯至的散文就体现了这一美学特点。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诚挚坦白,抒情性强。请同学们打开书,放声朗读这篇文章。(2) 疑 (提出问题,展示在投影幕上,让学生带着问题熟悉课文)老师引导:本文侧重于对自然和人生的双重感悟。解读的着眼点应放在结合以下几个问题思考,进而理清文章思路,为探究文本的精髓作铺垫。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阅读课文、寻找答案的同时,就能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A作者猜想山村隐藏兴哀史的依据是什么?B作者描绘了哪些风物作为感怀的载体?C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人生感怀?(3) 谈 (学生就读后所感交流、质疑)分两步:A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B由学生自行提出问题,再由老师根据文本的写作旨趣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板书备用。2、精读局部,鉴赏品味 (该课教学重心,采用教师示范鉴赏与个性鉴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1)让学生反复诵读他们认为需要探究的文章内容。(2)教师示范鉴赏第5节关键点:描绘眼前小溪 想像曾养育昔日的人们 感悟人类声息相通。(3)启发思考:文章以下各节由眼前景生发了怎样的联想?感悟是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教师随机点拨评价,达到师生互动目的。)明确:第6节由小草感悟到生命的宁静之美;第7节由彩菌感悟到生命的美好;第8节由有加利树感悟到生命的渺小;第9节由野狗的嗥叫感悟到生命对于疾苦的恐惧;第10节由鹿子的嘶声感悟到死亡的可怕。(4)进一步探究:作者的描述或抒怀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这一问题的设计目的是在让学生深入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体会大自然在丰富人的生命体验时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起珍爱自然的情感,真正达到怡情悦性。)(5)怎样理解文末一段?明确:是文章的点晴之笔,概括了对自然的总体感悟 自然滋养人类,生命跨越时空,声息相通。3、研读文章,升华认识 (在精读的基础上探寻文题的深刻寓意。这是本文学习的难点。通过学生合作探究进行交流,教师注重相关内容的联系,巧妙点拨。引领时要注意问题的分解及问题设计的梯度。)(1)怎么理解文末 风雨如晦的时刻 这一句话的内涵?明确: 风雨如晦的时刻 即作者写作的年代:1942年,也是一个浩劫的年代。作者的感悟带有浓厚的时代色彩,寄予了珍爱自然,珍爱生命,珍爱和平,共创人类美好家园的愿望,这也是作者写作本文的用意所在(2)作者引用宋代诗人李之仪的卜算子中的诗句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的有何巧妙之处?一棵小小的鼠曲草、一些彩菌各承载了作者哪些丰富的联想?能够跨越历史时空的,除了看得见的自然事物,还有哪些是看不见的?(目的是让学生充分体验作者在这个山林所体验到的,让他们思考作者所思考到的,比如关于生存的意义的话题:生死、病苦、兴亡,等等。)4、仔细琢磨,领会冯至散文的特色投影展示:李广田曾对冯至的散文做出过很高的评价: 又如冯至先生,他近年来写了若干散文,实在都是诗的,那么明净,那么含蓄,在平凡事物中见出崇高,在朴素文字中见出华美,实在是散文中的精品。 司马长风在中国新文学史这样评价冯至: 无论文字的功力和火候,情趣的广度和深度,冯至都算得上是收获期最伟大的散文家。 老师陈述: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你认为精彩的语言,然后组织研讨交流。(引领学生研讨时,主要突出 明净、含蓄,在平凡事物中见出崇高,在朴素文字中见出华美 这一特点)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1、小结(老师引导)作者曾说过: 人不能为了无谓的喧嚣,而忘却生命的根蒂,要在寂寞中,在对草木鸟兽的观察中体验人生的意义。 我们学习完本文,要理解文章寄予的作者珍爱自然、珍爱生命、共创和平家园的美好愿望。2、作业表达与交流 组织一次亲近、体验大自然的活动,在活动中领悟自然之美,并表述这些感受。第 8 页 共 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