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东坡传》有感.doc
读苏东坡传有感一蓑烟雨任平生读苏东坡传有感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滚滚长江湮没了无数英雄豪杰的惊世伟业。成也好,败也罢。英雄终究会变成一抔黄土。但我始终相信他们会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些许永恒。有这样一个人,他的身影在水光潋滟的西湖,在雨丝漫漫的沙湖,在麦穗金黄的东坡上,在林语堂的笔下,他就是苏轼。他还是年少轻狂时,初入仕途。正值“王安石变法”宋神宗的急于富国强兵,王安石的决断使变法加急的进行着。而苏轼丝毫不赞成变法,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说出来仿佛有骨头卡在喉咙里,不吐不快。他上书进谏。那么他是否是皇帝与朝廷眼中顽固的守旧派呢?不然,他并不是想阻碍进步,而是反对变法推进得过于急促,没有考虑到老百姓心中的感受啊!“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还是一样的平淡质朴,还是一样的细腻自然。当所有人卷入那如漩涡般的党派斗争时,为了个人利益据理力争时,只有他真正将心放在人民身上,将眼着在市井之中。好一个关心人民的苏东坡!他正是满腹愤恨,乌台诗案。“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其中满满不甘与讽刺,在苏东坡心中似有一团火在燃烧,想要为国家效力!然而就是因为他心中的这团火,这团火的火让小人抓住了把柄。乌台诗案将这么一个意气风发的天之骄子打入了地狱。这是他的精神炼狱,每天活着都是一种最大的施舍,可这样屈辱地困于潮湿的牢笼中对诗人的心灵一次又一次抽打。对亲友的怀念,自己政治才能未施展的不平,如千钧重负压在诗人心头,如万根细针扎在诗人的心尖。每天用手触摸的是冰冷生锈的门,苏东坡的心挣扎着。一想到自己满腹经纶却无法展现,这种痛苦,他应该是最深切的体验过。这无疑是一次最致命的打击!他劫后余生,贬官黄州。领教过朝廷的黑暗后,他踏上了去黄州的路。漫天飞雪打在他的脸上,一切往事,不过过眼烟云。刚至黄州,诗人每到深夜,便背着手在庭前来回渡步,如水的月光洒下,诗人研习佛家、道家,静心参禅,心灵上的伤痛也一点点儿地被抚平。在友人的帮助下,他买下东边的一块地决心开启自己的新生活当起了农民,乐得逍遥。他的确这样做了,用尽全力融入了农民圈,每天看着东坡上低着头的麦子,火辣的太阳,豆大的汗珠从额头滑落,他仍拿着农具在田野间乐在其中。读到这后,我的内心升起千万感慨,这真是个名副其实的乐天派。就是要这样!“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苏东坡就在这山重水复之际,山头斜照却相迎,这种如此豁达的精神上下五千年只有他一人。他不同于李白的“仙”,那太飘忽,太浪漫主义。他正如余光中所说:“如果出去旅行,不跟李白去,他太浪漫;不跟杜甫去,苦哈哈地,太现实;跟苏轼去,才是知心朋友。”苏轼也不像刘禹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他“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在漫漫田野、袅袅乡村中,苏轼原本词中的愤恨变为了能感人性,用人间温暖排解苦闷,这无疑使他取得更高的文学造诣,一种别具一格的“苏氏乐观”激励了多少人!好一个“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些也许是苏轼能被大师林语堂青睐的原因,在群星闪耀的夜空中,我若要摘星,定要摘这颗在逆境中要发光的星,因为他折射出的是最大的力量,留下的是最美的永恒!第 3 页 共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