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体积砼施工方案(共15页).doc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方案一、 目的确保基础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严格按计划、程序进行,符合设计要求,控制裂缝的产生和开展,克服质量通病,保证工程施工质量,搞好安全文明生产,满足后继工序开展需要。二、适用范围适用本工程3#、4#吸收塔、事故浆液箱、石灰石粉仓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三、编制依据3.1 塔山脱硫工程施工组织总设计;3.2 3#、4#吸收塔、事故浆液箱、石灰石粉仓基础施工图3.3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2011年版)GB50204-20113.4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程GB50119-20033.5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评价标准GB/T50375-20063.6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20113.7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411-20073.8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GB 50496- 20093.9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3.10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3.11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T50107-20103.12建筑工程冬期施工规程JGJ/T104-20113.13冷轧带肋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95-20113.14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53.15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T23-20113.16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20113.17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JGJ162-20083.18清水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 169 -20093.19建筑施工现场环境与卫生标准JGJ146-20043.20建筑施工作业劳动防护用品配备及使用标准JGJ184-2009四、工程概况本工程吸收塔基础及事故浆灌基础,±0.000相当于绝对高程1075.10.50m;石灰石粉仓基础,±0.000相当于绝对高程1075.60m。3#、4#吸收塔、石灰石粉仓、事故浆液箱基础,分别为多桩承台基础。钢筋采用HPB300及HRB400钢筋,钢筋的连接采用机械连接,接头百分率为50%,接头必须相互错开35d。基础垫层为C15混凝土,基础混凝土为C30,二次灌浆采用C35无收缩细石混凝土。基础混凝土分二层施工,第二层施工时由安装单位安装后进行二次C35细石混凝土灌浆。吸收塔基础直径21.4米、厚度2.008米;事故浆灌基础直径15.6米,厚度1.89米;石灰石仓基础直径16.8米、厚度1.3米。根据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及条文说明对大体积混凝土的定义:混凝土结构物最小几何尺寸不下于1M的大体量混凝土,或预计会因混凝土中胶凝材料水化引起的温度变化和收缩而导致的有害裂缝产生的混凝土。所以吸收塔、事故浆液箱、石灰石粉仓基础均属大体积混凝土。钢筋保护层厚度:1#、2#吸收塔基础、1#、2#事故浆液箱、石灰石仓基础均为40mm。大体积混凝土基础方量统计表序号编号基础底标高基础截面面积m2基础厚度m单个基础方量m3基础个数1吸收塔-2.1359.72.08875222事故浆液箱-1.9191.131.8936313石灰石粉仓-2.1221.671.32892五、 施工方法1、施工准备1.1作业负责人职责:熟悉并领会理解作业指导书和内容,合理控制施工进度,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及时提出设计图纸的问题,合理组织施工,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及时提出合理化建议,保证施工严格按程序有序进行。1.2 操作人员职责:在作业负责人的指挥下,严格按作业指导书上的操作程序进行施工。 1.3 验收人员职责:验收人员按照设计图纸、施工规范和质量验评标准进行各道工序的检验,并做好记录工作,对不符合规范或设计要求的检查项目及时提出并且督促改正。2 、作业条件准备 2.1施工员以及有关人员应熟悉施工图样,明确操作程序和方法。作业人员表:序号工 种人 数资 格1管理负责人2持有上岗证2技术负责人1能统筹指挥现场施工3施 工 员1持有上岗证4电 工1持有上岗证、操作证5混凝土工6能熟练操作6钢 筋 工10能熟练操作7木 工10能熟练操作8杂 工10身体素质好,能适应现场施工9安 全 员2持有上岗证、操作证10材料保管员12.2 主要施工机具配备:经纬仪和水准仪各一台、手推车一辆。插入振捣器2台。移动式金卤灯5套(1KW)及固定式新光源(1KW)2套。2.3 技术交底:施工作业指导书经项目经理批准后,由技术负责人主持召开安全和技术交底会议,施工队依据本作业指导书向班组进行技术交底后,方可进行基础工程施工。2.4上道工序要求:吸收塔基础、事故浆液箱、石灰石粉仓基础土方开挖工程施工完毕,经监理、设计工代及甲方验槽合格,方可进行下道工序。3、作业程序及施工方法3.1 基础施工顺序:定位、放线土方开挖修理边坡桩头处理、浇筑垫层测量放样基础扎筋、立模地脚螺栓盒安装(吸收塔)验收浇砼砼养护、拆模(验收砼外观)回填土方。 3.2 施工方法(1)土方开挖 开挖施工前,应放出外放控制灰线和水准标志。放灰线时应按施工规范要求放出边坡宽度。灰线、标高、轴线应进行复核检查无误后,方可进行挖土施工。 挖土采用机械挖土,开挖基础,不得挖至设计标高以下,可在设计标高以上暂留一层土不挖,等基础施工时挖出,以防雨季积水.基坑四周修建挡水沿。 施工时如遇地下管线、接地装置等情况,应及时通知监理、业主有关人员协商解决。 基坑开发后,应通知监理、业主单位验槽签证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2)砼垫层 在基础土方开挖达到设计标高后,人工把地基清理干净,经监理、业主基槽验收合格后,再进行基础垫层的浇筑。在进行基底清理前就必须准备好浇筑使用的振捣器、溜槽、手推车等工器具及材料。砼由搅拌站集中拌制,砼运送车运至现场,停靠在基坑外。浇筑具体方法:浇筑垫层砼时,砼运输车将砼运至工作面,倒入溜桶下料到基坑,基坑内人工用斗车接料运至各个垫层浇筑区域进行垫层砼浇筑。(3)钢筋工程钢筋进场应有质保书及出厂合格证、并进行抽样复检,同批次同规格以60t为一批,抽取1组做拉伸和冷弯试验。复检合格后方可使用,并挂好标识牌,进行钢筋跟踪管理。 钢筋制作在加工厂内进行,加工人员按设计施工图配料加工成半成品,制作好的钢筋分类存放整齐,并挂好标识牌,标识牌应标明钢筋型号、规格、数量及使用部位等。施工人员根据工程现场施工进度需要领取加工好的钢筋,领料时应进行半成品的验收,杜绝加工不合格的半成品运到现场绑扎。加工好的钢筋在现场半成品堆放场地分类堆放整齐,然后由人工运至安装部位,钢筋严格按设计和规范要求进行安装。在浇筑砼前,钢筋应逐级进行隐蔽检查作好检查记录。 基底钢筋:基础钢筋采用-HPB235和-HRB400;为达到抗震设防要求,所有圆钢均应末端带135度的弯钩,其直线长度不小于10d且不少于75mm。钢筋采用梅花形绑扎,绑扎前在砼垫层上用粉笔画出每根钢筋的位置,保证基础钢筋横、竖一条线,间距相等。钢筋接头:对于d14mm的受力钢筋现场接头采用绑扎搭接,搭接长度为1.4*30d,受力钢筋应避免在受拉区搭接。所有钢筋在同一断面上钢筋接头截面积不大于钢筋总截面积的50%,且第二次接头错开1.3*35d的搭接长度。对于14d22mm的受力钢筋拟采用闪光对焊连接,在用于基础前必须做好工艺试验及见证取样。如现场需要搭接时,在同一断面上钢筋接头截面积不大于钢筋总截面积的50%。钢筋保护层:根据设计要求严格控制钢筋保护层厚度。底板钢筋采用预制同标号砼垫块支垫钢筋,在垫块上预埋扎丝,以利绑扎到钢筋上,防止垫块偏移。面层钢筋:基础厚度在1.4米以上者,可以采用钢筋马凳600支撑形式支撑面筋。保证钢筋面层的稳定性及水平。钢筋验收:绑扎好的钢筋在浇筑混凝土以前应进行全面检查,先三级自检合格后,再报监理,办理隐蔽工程检查手续,经监理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进入下道工序。成品保护:基础的钢筋施工时,应注意保持钢筋的清洁,若有泥浆污染及时进行清理,钢筋的堆放做到下垫上盖。模板采用1.2cm厚的覆膜大模板,内拉外撑、三道钢管抱箍的加固方式,支撑系统主要采用木枋及钢筋对拉,钢管脚手架作外支撑,主要起加固及稳定作用;木枋规格为100×50 mm,对拉拉杆采用12螺杆,对拉螺杆间距一般设为600mm,基础沿厚度方向布置3道钢管抱箍。模板外侧用脚手管作斜支撑,支撑的间距为1m,并且布置要均匀,为防止模板局部变形,木枋要求刨出两个光面,以便贴紧模板。钢管脚手架斜支撑与钢管地锚连接,地锚纵向间距1m。 基础模板的拆除应在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模板拆除以不损坏基础棱角为准,零米以下基础模板拆除后应将对拉螺栓头切除,并及时防腐处理。(4)预埋插筋的安装箱、罐基础的预埋插筋的安装:1)由测量人员用全站仪在基础顶面上放样标注出纵横轴线,安装人员用钢板尺放样出各预埋插筋中心线。单根插筋就位后,用钢板尺测出预埋插筋的顶标高,确定完毕后,将插筋与吸收塔基础面筋点焊。再用拉结筋纵横向将预埋插筋顶部绑扎牢固。2)由监理、甲方及安装单位共同对预埋插筋的各项精度进行验收检查,并签字确认。要求安装单位与我方施工过程中所用的钢尺应相同。(5)预埋件的安装箱、罐基础面预埋件较多,保证预埋件与砼平整一致和位置准确,是检验砼质量的一个重要条件。固定方法为:安装时,先在测量放出轴线位置,在基础钢筋面上标出预埋件位置,埋件就位后,用水准仪校正标高,再与钢筋焊接牢固。预埋件安装应由专业班组负责,预埋件制作要求表面平整,无毛刺和翘曲变形。(6) 基础测温点的埋设为了解吸收塔基础水化热造成不同深度处的温度变化,随时监测混凝土内部温度情况,以便有效的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确保工程质量,现采用测温技术进行信息化施工,在吸收塔基础混凝土内的不同位置埋设温度传感器,用建筑电子测温仪测温。根据基础形状,在混凝土浇筑前选取有代表性的位置布置测温点,并按要求埋设测温仪,各基础测温点布置详见(附图一)。(7) 混凝土浇筑前准备为了控制裂缝的开展,着重从控制温升、延缓降温速率、减少混凝土的收缩、提高混凝土的极限拉伸、改善约束程度等方面采取下列技术措施:(1)选用42.5级硅酸盐水泥,用量控制在小于330kg/m3;(2)选择粗细骨料时,优先采用自然连续级配的粗骨料,尽量选用粒径较大、级配良好的石子,粗骨料中的针、片状颗粒按重量计不大于15%。细骨料采用中粗砂,细度模数大于2.4,石子的含泥量应<1%,砂的含泥量应<2%。(3)在混凝土级配中采用双掺技术,既在混凝土内掺加一定量的磨细粉煤灰和UEA高效膨胀剂,进一步改善混凝土的塌落度和粘塑性,满足可泵性的要求,同时初凝时间可以调节为810小时。(8) 混凝土浇筑8.1 浇筑方法按大体积砼要求进行温度及裂缝控制。混凝土浇筑采用“分段定点、一个坡度、薄层浇筑、循序推进、一次到顶”的施工方案,由混凝土自然流淌形成斜坡,根据以往施工经验,混凝土自然流淌坡度一般为1:8。混凝土浇筑时,在顶头浇筑至设计标高后顺着混凝土浇筑时自然流淌形成的斜坡,向后倒退浇筑,直至浇筑完,每一层的浇筑厚度500mm。8.2 基础底板混凝土全部由搅拌站集中拌制,混凝土搅拌车运输至现场,然后由泵车输送入模。为了加快浇筑速度,不使产生施工冷缝,混凝土每小时最低供应量应在60 m3左右,初凝时间在10小时以上,入泵塌落度为1618cm。浇筑时采用分层、分条、分段、薄层浇筑,时间越短越好。8.3混凝土浇筑顺序为了保证新浇的混凝土不出现冷缝,采用一个浇筑带斜面分层浇筑,每层厚度不超过50cm,浇筑时分段定点,一个坡度,薄层浇筑,循序推进,一次到顶,保证上层混凝土盖住已浇筑好的下层混凝土,上下层混凝土之间浇筑间歇时间不应超过6小时。泵车的第一个卸料点布置在距离基础顶部1.5m的地方,以后每个布料点离前一个布料点34m,混凝土浇筑时从靠模板侧边开始向中间推进。为防止混凝土底部浮浆大量积聚而骨料较少现象,在斜坡成型前先在坡底下部分料,再堆积成坡,同时要加强振捣。为降低混凝土的入模温度,每台泵车的入料口均设置遮阳设施,用保温棉包裹水平管并浇水湿润,以防止混凝土高温下过快的水化反应。8.4 混凝土振捣根据汽车泵送时形成一个自然的坡度的情况,在每一个浇筑带的前、中、后布置三道振动器,每道23个振动器,每个振动器控制24m范围。第一道布置在混凝土的卸料点,主要解决上部混凝土的捣实;第二道布置在混凝土坡的中间处,确保中部混凝土的密实;第三道布置在混凝土坡脚处,确保下部混凝土的密实。随着混凝土浇筑的向前推进,振动器也相应跟上,确保整个高度的混凝土的质量。振捣砼时应由下至上按“快插慢拔”的方法振捣。振捣棒应避免碰撞钢筋,并应与模板保持一定的距离。在确认砼已完全沉实或表面不出现浮浆且不再有气泡冒出方可停止振捣。8.5 混凝土泌水处理由于泵送混凝土的塌落度较大,在浇筑过程中有许多泌水和浮浆顺着混凝土的坡面流到坑底。因此在浇筑过程中,应控制好各辆泵车的浇灌速度,要求中间的泵车先行推进,两侧的略落后于中间的泵车,使浇筑的混凝土形成弧形向前推进,在两侧的找平层以及基础两侧的找平层上预留出水口,以便水可以从预留的出水口中流出,排至基础外的排水沟。对于浇筑到最后在混凝土上表面与侧模间形成的积水坑内的泌水和浮浆应用人工或水泵排出。8.6混凝土表面处理和拟采用的养护方式在混凝土浇筑完后先用刮尺刮平,再用木蟹打磨压实23遍,以闭合水裂纹,然后及时在上表面及侧边覆盖2层保温棉,再在保温棉上盖1层塑料薄膜,用于保温。根据监测的温差情况,必要时再用油布包裹一层。养护过程中,当发现覆盖砼的塑料薄膜下凝结水不足时,必须进行适当补水。在拆模后要及时用保温棉重新覆盖保温,混凝土养护不得少于14昼夜。(9)二次灌浆安装单位把环梁安装就位并移交后:1)将基础表面应进行凿毛处理。清扫设备基础表面,不得有碎石、浮浆、浮灰、油污和脱模剂等杂物。灌浆前24小时,设备基础表面应充分湿润。灌浆前1小时,清除积水。2)按施工图支设模板。模板与基础、模板与模板间的接缝处用胶带等封缝,达到整体模板不漏水的程度。3)模板顶部标高应高出灌浆面50mm。 4)灌浆中如出现跑浆现象,应及时处理。5)灌浆料二次灌浆时,应从一侧或相邻的两侧多点进行灌浆,直至从另一侧溢出为止,以利于灌浆过程中的排气。不得从四侧同时进行灌浆。 6)灌浆开始后,必须连续进行,不能间断。并尽可能缩短灌浆时间。 7)在灌浆过程中严禁振捣器振捣。必要时可用灌浆助推器沿灌浆层底部推动灌浆料,严禁从灌浆层的中、上部推动,以确保灌浆层的匀质性。 8)灌浆后36小时用抹刀将灌浆层表面压光抄平,控制在±3mm。六、强制性条文 根据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_房屋建筑部分(2009年版)第九篇 施工质量规定:4.1.1条、模板及其支架应根据工程结构形式、荷载大小、地基土类别、施工设备和材料供应等条件进行设计。模板及其支架应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刚度和稳定性能可靠地承受浇筑混凝土的重量、侧压力以及施工荷载。 4.1.2条、在浇筑混凝土之前,应对模板工程进行验收。模板安装和浇筑混凝土时,应对模板及其支架进行观察和维护。发生异常情况时,应按施工技术方案及时进行处理。 4.1.3条、模板及其支架拆除的顺序及安全措施应按施工技术方案执行。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的规定:4.1.3条、在工程开工正式焊接之前,参与该项施焊的焊工应进行现场条件下的焊接工艺试验,并试验合格后,方可正式生产。试验结果应符合质量检验与验收时的要求。4.2.2 水泥进场时应对其品种、级别、包装或散装仓号、出厂日期等进行检查,并应对其强度、安定性、凝结时间、水化热及其他必要的性能指标进行复检,其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GB175的规定。4.3.1.4. 粉煤灰掺量不宜超过胶凝材料用量的40%;矿渣粉的掺量不宜超过胶凝材料用量的50%;粉煤灰和矿渣粉掺合料的总量不宜大于混凝土中胶凝材料用量的50%;4.2.3 骨料的选择,除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的有关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1、细骨料宜采用中砂,其细度宜大于2.3,含泥量不大于3%;2、粗骨料宜选用粒径531.5mm,并连续级配,含泥量不大于1%;3、应选用非碱活性的骨料5.5.1.3 保温覆盖层的拆除应分层进行,当砼的表面温度与环境最大温差小于20时,可全部拆除。5.6.25.6.3 炎热天气施工时砼入模温度宜控制在30以下。6.0.1 砼测温每昼夜可不应少于4次,入模温度每台班不少于2次。6.0.2.1 监测点的布置范围以所选混凝土浇筑体平面图对称轴线的半条轴线为测试区,在测试区内监测点按平面分层布置;6.0.2.3 在基础平面对称轴线上,监测点位宜不少于4处。7.4.1条、结构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必须符合设计要求。用于检查结构构件混凝土强度的试件.应在混凝土的浇筑地点随机抽取。取样与试件留置应符含下列规定:1、每拌制100盘且不超过100m3的同配合比的混凝土,取样不得少于一次.2、每工作班拌制的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不足100盘时.取样不得少于一次;3、当一次连续浇筑超过1000m3时.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每200m3取样不得少于一次;4、每一楼层、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取样不得少于一次;5、每次取样应至少留置一组标准养护试件,同条件养护试件的留置组数应根据实际需要确定。4.3.4条、侧模拆除时的混凝土强度应能保证其表面及棱角不受损伤。七、质量保证措施1、质量体系的执行1.1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法规、标准、规范及建设部、电力部现行有关规定、标准和规范。严格执行技术交底制度。1.2 实施有效的工程质量监督检查机制,通过质量管理网络图所明确的质量职责要求,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的检查和监督管理体系。1.3加强人员的培训,提高施工管理和技术人员的素质,克服质量通病。1.4加强施工机械的日常保养和维护,确保机械设备运转正常。1.5 建立材质跟踪制度,主材应有质保书,严把原材料关。1.6 施工全过程应加强对混凝土配料质量的检测,不合格材料杜绝使用。对于混凝土的拌制应准确计量。1.7 严格控制工程测量质量,按测量规范进行,确保测量仪器和测量人员符合要求,对立模的测量从严控制,采取两次监测控制的办法,保证模板尺寸准确。1.8合理控制混凝土的入仓顺序,浇筑速度、温控措施的落实、浇筑厚度等。1.9 认真接受业主代表、及监理人员的质量监督和检查,积极听取意见,保证及时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1.10 施工过程中我方将严格按照ISO9002标准进行各项管理,对施工过程中的技术资料及时报送和整理归档。1.11 每次浇筑完成后,及时冲洗混凝土输送泵及泵管。1.12加强对砼的成品保护。1.13施工中应执行“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2、施工质量通病防治措施(1)、质量通病防治 使用熟练的混凝土工,加强混凝土的振捣,杜绝蜂窝麻面、裂缝、表面拉裂。使用光滑密封性好的模板,立模整齐、标准,通过测量复检来精确测量监控模板尺寸,杜绝漏浆、几何尺寸不准确的通病发生。基础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控制好入仓顺序,在四周均衡下料并振捣,防止模板偏移。 模板表面应清理干净,浇筑前应浇水湿润,接缝处严密,防止表面局部出现麻面现象。浇筑前,对钢筋及其保护层厚度进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予以调整;砼垫块的间隔不超过1米,且应牢固的绑扎在钢筋上,防止露筋现象的出现。混凝土浇筑自由倾落高度不得超过2米,否则须设置溜筒,防止混凝土离析,砂浆分离,导致空隙过多,形成蜂窝孔洞。混凝土振捣插入点应均匀排列,每次移动的距离约在45-60cm,做到快插慢拔,提高砼的浇筑质量。3、施工预控及其它应急措施(1)、混凝土浇筑预控措施针对混凝土浇筑施工活动中可能出现或容易出现的质量问题,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和对策,对施工项目质量主动控制。针对本工程砼浇筑的特点,结合以往的施工经验,特指定以下预控措施:可能出现的问题预 控 措 施机械故障1、预备易损零部件。2、备用振捣器。漏振棒棒相接不漏振。出现冷缝1、上下层浇筑间隔时间不能超过规定初凝时间2、如果出现初凝现象必须按施工缝处理养护不符合要求,有裂缝专人负责,定期养护,浇完12h开始24h养护。跑模1、浇筑时,木工必须在浇筑时关注模板的状态,加强值班。2、当出现轻微跑模时,立刻停止该部位的下料,同时采用钢管、槽钢、千斤顶等进行顶压。施工过程中停水、停电1、浇筑时,搅拌站应储存搅拌所需用水,以防施工过程中停水;2、浇筑工程中停电,在搅拌站准备备用的发电机以搅拌使用,施工现场备用发电机以备振捣器以使用;(3)、 冬、雨季施工措施加强气象预报工作,合理安排施工,尽量利用非雨天进行砼浇筑,尤其是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施工防护措施上,采用防雨布对已浇筑完成的混凝土表面进行覆盖保护。平时储备防雨布,以防突下大雨时用来防护新浇筑的混凝土面。以免混凝土面被淋坏。如果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或浇筑后终凝前遇雨,导致表面受到破坏,应将这部分混凝土及时凿至密实层,然后再进行修补处理。雨季施工中对混凝土搅拌站的粗、细骨料含水率进行的测定和监控,及时调整砼的配合比。 加工成型的木胶板堆放应垫起,防止其浸泡在水中,雨天进行覆盖保护。 为克服雨天钢筋沾上泥浆,所有堆放的钢筋下部应用枕木或砖墩垫起。基础施工时,在基槽周围做好截水沟或土埂,防止地面雨水流入;基坑内设置雨水井,采用水泵抽排;边坡进行喷浆护坡,同时对降雨量进行观测。同时作好排水设施。雨天施工的基础工作面不宜过大,应该分段完成,开挖到设计标高后及时验收浇筑垫层。雨季前组织电气人员对现场所有电气设施(设备、线路、漏电保护装置)进行检查,及时处理解决绝缘不好的部位;露天使用的电气设备都应有防雨、防潮措施。 尽早完善场内排水系统,包括排水沟的砌筑及检查清理、硬化路面的成型及临时道路的铺填加固,使雨水能及时排入排水沟,并排至场外,保证路面及场内主要施工区域不积水。八、安全文明施工措施1、 坚持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规、标准、规定、规程、制度,依据建设安全施工管理规定,建立以各级行政正职为第一责任人的各级规章制度的施工劳动纪律,严格执行安全工作规程,规范施工行为,使安全施工的安全措施和设施规范化、标准化,使安全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程序化施工。2、项目经理为本项目的安全第一责任人,对本项目的安全施工负直接领导责任。项目技术负责人对本项目的安全技术工作负全面领导责任。3、制订完善、落实各级安全施工责任制。4、 开展全员安全教育活动,力求全员安全素质的提高。施工人员必须经过三级安全教育,特殊工种必须经过有关部门培训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5、贯彻实施施工安全检查制度。每季度至少进行一次安全检查,项目部每月进行一次安全检查,班组每周进行一次安全检查。根据施工情况还可以进行阶段性、专业性和季节性检查。检查时要围绕查领导、查制度、查思想、查隐患、查事故五个方面开展。6、 施工用电的布置应经专业人员设计,并符合当地供电部门的有关规定,要做到“一机一闸一漏、三箱五线”的原则。现场应设置集中控制的开关柜或配电箱,设置的地点应平整,附近不得堆放杂物。开关柜或配电箱内的配线应绝缘良好,排列整齐,绑扎成束并固定在盘内,开关柜或配电箱应加锁,并由专业人员管理,设置警告标志,对地电压在127V及以上的电气设备及设施均应设接地或接零保护,施工电源使用毕后应及时拆除。7、 现场施测人员应加强对周边环境的观察,测量仪器落脚处应牢固可靠,加强对仪器及人员的保护。对于公路附近的测设,应尽量避开交通干通,注意设置较醒目的标识,并派专人监护。8、 主要施工机械应距有到基坑边不小于3m4m的安全距离,以保证机械和人员安全。基坑外围设置警戒线及标识牌,派人监护以防止人员、机械落入基坑。9、悬挂安全作业牌和施工标志、操作规程,并严格按照其要求实施。10、 雨天设有防雨设施,夜间照明充足。11、施工现场及生活区备有必要的消防设施。12、施工现场所有工作人员必须正确佩戴安全帽;13、文明施工,杜绝野蛮施工,不做有损企业形象的事。14 、施工现场保持整洁,废料及时清运,做到工完、料净、场地清。15、土方机械进出场时,派专人清理弃土污染,保持施工道路清洁畅通专心-专注-专业附表: 基础中心与表面及保温棉内外温度变化记录表时 间月 日 时月 日 时 月 日 时月 日 时月 日 时位 置ABCDABCDABCDABCDABCD中心温度()表面温度()上下大气温度()混凝土中心与表面温差()混凝土中心与大气温差()混凝土表面与大气温差()备 注附录C(规范性附录)施工方案审批表名称审核·会签·批准意见施工部门审核人: 年 月 日安监部门会签人: 年 月 日工程管理 部门 审核人: 年 月日总工程师 总工程师: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