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复习要点(共7页).doc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哲学复习要点 唯物论(也叫辩证唯物论、唯物主义观点、唯物的观点)主要原理 必背名称内容方法论意义运用及关键词自然界客观性原理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承认自然的客观性是人类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在利用、改造自然时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环境,问题;生态保护问题。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达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意识。坚持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一切主观东西的提出,出现依据、根据、顺应、立足、针对、从、面临、面对、提出、原来人们是什么思想,现在是什么思想、中国(地方)特色,修订法律、调整政策等,国情、省情等,本地优势。在指导下,树立观念,实施战略等,贯彻、坚持(弘扬)精神、文化、方针等,转变观念,提高思想素质,深入开展学习等。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原理认识和利用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和基础。人们是否按客观规律办事,决定着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否收到积极的效果。要求我们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相统一。国家宏观调控(主观能动性)要遵循价值规律,生态、环境问题,既要有热情,又要讲科学,天气预报、人工降雨,国家重大工程,重大科技项目(如嫦娥工程、基因工程),防治疾病等。超载,过渡, 急功近利,滥致使,预见、预测,符合、遵循取得成功,拼搏、艰苦奋斗、反复试验、百折不挠,发扬精神。重要概念和知识1、物质。(1)含义: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叫做物质。(2)属性:唯一特性(本质、共同属性)是客观实在性。根本属性是运动。其他属性:可知性、永恒性、无限性。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之间的关系:区别:物质是对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属性的抽象和概括,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永恒的、不灭的;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暂时的和可以消失的。联系:物质是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抽象和概括出来的。没有物质的具体形态,就没有物质。物质只能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之中,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客观实在是指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喜欢不喜欢、知道不知道,它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的特性。它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和现象共同特性的抽象和概括,相对于意识来说,它是第一性的东西,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客观存在是相对于主观而言,它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对于任何人来说,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之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 2、意识。起源: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本质: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生理基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突出表现在对客观事物具有反作用。3、主观的东西有:思想、意识、观念、观点、认识、政策、方针、路线、方案、方法、计划、规则、规划、对策,法律等。4、导致人们形成不同意识的原因有哪些?客观因素:最根本的是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特别是社会实践所能达到的广度和深度的制约。主观因素:立场不同(“立场”指利益立足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一定对);世界观不同,人生观不同,思维方法不同;知识构成不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二者都对)。如何获得正确意识?只要我们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为指导,不断充实我们的科学知识,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我们就一定能够在正确认识世界的道路上不断前进。5、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哲学依据是什么?有何地位?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1)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2)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依据是:世界统一于物质。(3)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要求;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前提;使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出发点。(4)反对主观主义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要从变化发展的实际出发,做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与当地的实际)历史的(与当时的实际)统一;要从全面的、整体的实际出发,不是从孤立的实际出发;要做到实事求是,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6、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主要思想有哪些?“元气是构成世界的本体。”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心之官则思;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气者,理之依也。”“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一天一地,并生万物,万物之生,俱得一气。”“太虚即气”、“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五行之气、天与人相交胜。”“水是万物的始基。”“万物都从火产生,也都消灭而复归于火。”“原子是世界的共同基础。”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主观意识主宰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命运。主要思想如:“万物皆备于我。”“万物与我为一。”“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包万物,心包万理。”“万物皆在吾心。”“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我思故我在。”“存在就是被感知。”“物质是观念的集合”“物是感觉的复合。”自由选择的意志高于一切。”“意志是世界的物自体,是世界的本质。”“意志是一切存在和运动的根源。”“经验是世界的最终构成要素。”“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经验。”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有一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主宰着自然和人类的命运,如,理念、绝对真理、绝对精神、神灵天意等。主要思想有:“道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万物。”“万物皆是一理”,“有理则有气”,“天者,理也”。“有是理,后生是气”,“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理在物先,理在事先”。“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物质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外化”,“绝对理念是万事万物的本源。”“理念世界”,“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人为天命所主宰。”7、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具体科学是研究某一特定领域事物的性质和规律的学科,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并随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哲学对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具体科学的研究具有指导作用。8、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世界观人人都有,但只是零散的、朴素的,哲学是关系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二者既相区别又相互联系。9、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伟大的认识工具。10、朴素唯物主义:用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如,金、木、水、火、土、气等)来解释世界的本原的哲学学说。唯物主义发展的最初历史形态。它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把世界的本原归根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试图从中找到具有无限多样性的自然现象的统一。机械唯物主义:把自然科学中的原子看成是世界的本原,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承认物质决定意识,但否认一是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在历史观上坚持唯心主义观点。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解释世界,通过实践实现主观与客观的有机结合。判断题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错)。2、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错)。3、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错)。3、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促进(阻碍)作用(错)。4、意识能够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错)。5、人类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需要去改造自然(错)。6、人的智慧具有创造物质的能力(错)。7、意识能够直接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错)。8、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无条件的,规律是永恒不变的(错,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是不断变化的,事物不同阶段的规律也是不同的)。9、实事求是是按规律办事的前提(错,应该反过来讲)。10、是否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办事情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错)。11、规律是正确的,对客观事物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错)。12、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物质与意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不可分割、相互依存的(错)。13、科学理论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出发点(错)。14、意识总是落后于客观事物(×,意识一切主观都具有相对独立性)。15、客观存在一定是客观实在(错,客观存在既可能是物质现象,也可能是精神现象)。16、社会活动是人有意识的活动,所以,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错)。唯物辩证法(也叫辩证法观点、辩证的观点)主要原理 必背内容方法论意义运用及关键词联系的观点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原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不能否认和割断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也不能主观臆造联系。联系是有条件的。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根据事物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改变条件创造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要具体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五个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经济全球化,结合、协调、统一、影响、意义、有利于、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关、处理关系,同时、统一整体、导致、造成、引起,后果、离不开、一致性、连续性、空间相邻、左邻右舍。经济学、政治学中的各种关系均体现了联系的观点。材料中涉及二者以上关系。因果联系原理任何事物都处于因果联系之中。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由于、因为、所以、结果、造成、导致、预见、所有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整体决定部分,整体的性能状态会影响到部分性能状态及其变化。当各部分以合理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会大于部分之和。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部分也制约着整体,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1、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2、要优化结构(系统要素)组合。3、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田忌赛马,“国兴则家昌,国破则家忘”,“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坐井观天,盲人摸象,东、中、西部与全国,组成部分,环节,全局、大局、局部、要素、战略、长远、高度,三农与全国工作,地区分割、地方保护主义,中央与地方,分裂、独立等,一切结构(如经济结构、产业结构)问题,系统工程,资产重组,优化组合等。发展的观点发展的普遍性原理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把事物如实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创新型国家、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创新、更新、刷新、发展、提高,新产品,新思路,新方案,新局面,新形势,长远规划,长远利益,战略高度,从到的发展过程,面对未来,可持续发展,前瞻性,科学预测,推陈出新,新陈代谢等。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要求我们观察、分析问题时要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自主创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扩大开放的关系;个人成长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关键要靠自身努力,同时需要外部力量的支持;企业要练好内功;个人要注重主观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既自力更生、又对外开放,自身(自主、自我、主观)努力、修养,他人帮助,顺境、逆境,扩大内需,近朱近墨,不怨天、不尤人,“桔、枳”,机遇、条件、环境。量变与质变关系原理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数量上的增减,即事物大小、速度、程度、规模等,事物结构和排列秩序的变化)。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坚持适度原则(为什么)。要重视量的积累和学会“优化结构”(为什么)。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为什么)。量的增减,逐步,长期努力,防微杜渐,事物构成要素的排列方式(次序)。过犹不及,好事向坏事转化。奋力一搏,瞻前顾后。数量、一切结构问题、要素、度、适度、性质、飞跃、有步骤、分阶段,从做起,脚踏实地,循序渐进,一蹴而就,急于求成,一次次,“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防微杜渐等。事物发展趋势原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要求我们既要坚定信心,又要正确对待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困难和曲折。国际形势总的是趋向缓和、美好的未来、前途光明,困难与挫折,严峻挑战、逆境,道路曲折、曲折过程、反复、风雨过后见彩虹、病树前头万木春、艰苦奋斗。矛盾的观点矛盾对立统一原理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要求我们要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坚持两分法、两点论。既又,利与弊,双刃剑,机遇与挑战,优势与劣势,优点与缺点,和而不同,变成、转化为,居安思危,正视、化解矛盾,面对现实等。垃圾变废为宝。矛盾的普遍性原理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分法即全面观点。既-又-、同时、但也要,双刃剑,利弊、优缺点、机遇与挑战、和而不同,居安思危,正视、化解矛盾,面对现实等。即有题目中有没有对立统一双方。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矛盾具有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事物矛盾双方各有其特点。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中央政策与地方实际结合。各项政策和制度的制定和完善,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根据特点、针对、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法、手段,根据当时当地实际,符合事物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比较优势,独特、多样性,区别、差异,量身定做、量体裁衣,同病异治、国情、省情等,中国等特色,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律、一概、一刀切、一风吹、统一标准,不以时间条件场合为转移则忽视了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二者在不同场合可以相互转化。要求我们掌握由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掌握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抓好典型”等科学工作方法。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把别国、别人的经验与本地、本人实际相结合,搞试点(先行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借鉴的经验,典型示范,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在理论、思想、政策、精神的指导下,根据当地实际,不照搬照抄、死搬硬套,同与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把中央政策、上级政策、别个地方的经验与当地实际结合起来。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原理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解决得好坏,对主要矛盾的解决也会产生影响。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要恰当处理次要矛盾。中心(如经济建设)、核心(如中共的地位)、重点、要害、关键、着力点、要务、首要任务、牛鼻子、节骨眼主题、突破口、第一等抓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关系原理物的性质主要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着重抓住主流。看问题不能忽视支流。分析形势,巨大成绩存在不足(困难和问题),主流、主体、支流,利大于弊,判断性质、辨清方向、识大局(大体),总体上、总的来看,还有问题,评价人的功与过,防微杜渐。一国两制,不会改变我国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制度并存,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关系。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原理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要求我们应该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主要知识1、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2、因果联系的特征:既是现行后续的关系,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3、运动就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运动与物质的关系是: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生命在于运动。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刻舟求剑(离开运动谈物质,是机械唯物主义即形而上学)。“万物都在运动,但只在概念中运动。”“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是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4、运动与静止的关系: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包括一定时期内事物的空间位置保持不变;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基本不变。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一切事物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5、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判断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是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没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运动既包括量的改变,也包括质的改变,而变化侧重于事物状态和性质的改变,发展只是事物向上的、前进的变化。所以,发展一定是变化,但变化不一定是发展。判断新旧事物的错误标准:是以事物出现的先后顺序为标准,认为后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是以力量的强弱、发展快慢为标准,认为力量强大的、发展快的事物就是新事物。是以事物成熟的程度为标准,认为成熟、完美的事物就是新事物。是以表面的新旧(名称、旗号)为标准,认为形式上新颖的事物就是新事物。6、规律相关知识: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人们可惜认识和利用规律。人们要取得成功,必须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做到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相统一。7、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次要矛盾。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8、内因: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它通过内因起作用。量变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和场所的更换。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飞跃。9、新事物为什么必定战胜旧事物(新事物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新事物(对旧事物进行了扬弃)优越于旧事物;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为什么新事物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在其萌发、成长的初期,还是比较弱小和不完善的;旧事物在一定时期里还有相当大的力量,旧事物不会心甘情愿地被新事物所代替的;在社会领域里,新事物出现之后,还要经过被人们认识、理解、接受和支持的过程。10、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孤立地、静止的地、片面地看问题。判断题1、事物的联系是偶然的、不确定的(错)。2、整体功能总是小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错)。3、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随着人们的认识的深化而不断发展(错)。4、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错)。5、凡是具有先行后续特点的关系都是因果联系(错)。6、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联系(错)。7、联系是客观的,人们无法改变(错)。8、发展一定是质变,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所有的质变都是发展(错)。9、事物的联系不具有客观性,人们可以创造(错)。10、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因果联系(错)。11、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对整体具有决定作用(对)。12、发展属于变化,变化也是发展(错)。13、运动是相对有条件的,静止是绝对无条件的(错)。14、只要解决了主要矛盾,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错)。15、矛盾是无法克服的(错)。16、矛盾可以调和,不可以缓和(错,应该反过来)。17、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性质没有影响(错)。18、矛盾的主次方面是凝固不变的(错)。19、任何事物都存在两个方面,都具有其优点和缺点(错)。20、矛盾分析法就是一分为二看问题(错)。21、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并通过普遍性表现出来(错)。22、只要有量变存在,就必然发生质变(错)。23、外因推动着事物的发展(错)。24外因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对)。25、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根本动力和根本原因(错,内因)。26、外部条件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错)。27、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决定的(错)。28、发展是新事物全盘否定旧事物(错)(应为辩证否定或称扬弃)。29、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对).30、普遍性是特殊性的总和(错)。31、矛盾是一种联系,没有联系就没有矛盾(对)。32、矛盾是辩证法的核心,否认了矛盾,就必然否认了事物的联系和发展(对)。33、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错)。34、主要矛盾就是要首先解决的矛盾(错)认识论主要原理 必背原理名称原理内容方法论运用举例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和活动。包括想、做、精神状态三个方面。人们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所建树,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时体现出的精神、意志、努力、艰苦奋斗、决心、顽强、百折不挠、“两军想遇勇者胜”、有志者事竟成、人才战略、攻克重大难题。现象和本质的关系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现象和本质密不可分,任何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我们要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腐败现象、法轮功邪教的本质、台独的本质、美国言行的本质。认识要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任何一个具体的认识只是对整个世界一个层次、一个方面、一个发展阶段上的认识,而世界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无限的。认识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深化、扩展、向前推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对非公有制政策的变化;理论创新。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四点),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为什么),错误的认识和理论则会把人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要求我们既要积极投身实践,又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三农”的政策、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创新;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列主义,各种正确主观思想。认识的根本任务原理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要求发挥主观能动性,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并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认识国际现象的本质,台独等的实质。1、怎样才能正确地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制约,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同时还要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端正主观动机,其利益的出发点要有益于人类、国家、集体。2、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什么?为什么?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为:从现象与本质、规律的区别来说,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说,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认识的作用来看,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3、青年学生如何提高创新能力?关键是要培养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要善于发现问题;要敢于超越;务必积累知识,把握已知规律;要正确对待灵感和顿悟;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区别: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它反映的是事物的具体特性和外部联系,具有直接性和形象性的特点,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感性认识材料的抽象和概括,它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的特点,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联系: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 5、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两个必备条件:占有十分丰富的符合实际的感性材料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前提;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关键。6、分析与综合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与综合密不可分,二者是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要在综合的指导下深入分析,又要在分析的基础上综合。我们要坚持分析与综合相结合。 7、合理的科学的想象:立足已知事实,根据已知规律,充分发挥人的思维潜能,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是一种令人吃惊的思维能力,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极为有益的。创造性思维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创新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它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新理论和新方法,为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其表现是敢于打破常规,进行逆向思维。8、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其基本特征: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9、实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对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起决定作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革命,改革,变革,制度、体制创新)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科学实验是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相关知识还不够完善判断题1、感性认识是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是本质(错)。2、感性认识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错)。3、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目的(错,认识的目的是指导实践)。4、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错,依赖于)。5、认识既来源于直接经验,也来源于间接经验(错)。6、错觉就是假象,是客观的(错)7、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人类认识的总的发展过程也是无限的(对)。8、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是整个认识的起点(对)9、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关键(对)。10、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错)。11、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错)。12、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错)。13、假象是错误的认识(错)。14、事物的现象(假象、真象)、本质和规律都是客观的,无所谓正确与错误之分(对)。15、人不能感知的东西就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错)。16、只有理性认识可靠,感性认识不可靠(错)。17、认识(意识等主观的东西)的来源和对象都是客观事物(错,来源是实践)。18、假象不反映事物的本质(错,是歪曲反映)。19、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对事物的发展起作用(错)。20、现象是主观的,本质是客观的(错,都是客观的)。21、感性认识来自于客观事物,理性认识来自于人脑(错)。22、理性认识都是正确可靠的(错)。23、认识的目的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获得真理(错)。24、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一切事物(错)。25、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深刻、更可靠(错,正确的)。26、理论是系统化的科学认识(错,理论有正误之分)。真理是符合人民利益或绝大多数人利益的正确认识(错)27、主观因素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否取得积极效果(错)。28、改造客观世界本身就是改造主观世界(错)。价值观、人生观原理(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必背原理名原理内容方法论运用举例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辨证关系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错误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阻碍作用。我们既要从客观存在的社会实际情况出发,又要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克服错误的社会意识。诚信建设、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对未成年人的教育。荣辱观。观念更新。价值观导向作用原理价值观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评价就不同;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的指向就不同。价值观对人生选择和人生道路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价值观阻碍事物的发展。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克服错误的价值观。坚持科学发展观和生态价值观,反对个人主义、小团体主义。正确消费观、金钱观、生命观等,诚实信用观。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二者本质上是一致的,互为前提而存在;互相促进而共同发展。二者也有矛盾。要求在实现集体利益的基础上(首位),维护个人正当利益;在二者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个人主义、小团体主义、地方保护主义的危害。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 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首先,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当个人活动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时,就能对社会发展进步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就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其次,个人活动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按社会规律办事,根据现有条件去创造新的条件,更好地推动社会发展。分析先进、杰出、模范人物对社会的影响。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两方面。贡献和索取两方面密不可分。在人生价值的两方面中,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居于首位的,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既要讲贡献,也不否认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提高自身素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分析先进人物;实现人生价值,走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误区。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因而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要求我们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做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执政为民、以人为本、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人民群众、公民、农民、学生、工人、劳动者消费者、民族、弱势群体等反映普通民众的句子及与老百姓生活、权利密切相关的内容。1、判断正确价值观的最高标准:正确的价值观要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和人类的根本利益。2、 为什么要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集体主义价值观反映了公有制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地解决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是我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力量源泉。3、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的总要求是:心中有他人、有集体、有国家。具体要求:要正确处理个人和他人的关系。(要尊重他人;主动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的正当利益。)要顾全大局,反对小团体主义;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4、集体主义为什么是正确的价值取向?集体主义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集体主义能正确地解决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从社会意识的反作用看,集体主义是我国人民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力量源泉。5、为什么集体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目的、要求在经济活动中坚持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建立,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矛盾,需要集体主义进行调节。6、贡献和索取的关系:二者密不可分。个人对社会做出了贡献,推动了社会发展,就为个人索取打下了基础;个人从社会那里得到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东西,又会激发起更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7、为什么说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要求,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是先进人物的主要特色。8、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既要看物质贡献,又要看精神贡献。在一定条件下,精神贡献可以转化为物质贡献。9、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1)需要社会提供一定的客观条件。(2)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必要的主观条件: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埋头实干,发挥聪明才智;要有百折不挠、不怕失败的顽强奋斗精神。10、为什么说人性自私论从理论到实践都是错误的?违反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把动物的自保性混同于自私;把个人正当利益与自私混为一谈。不符合历史和现实。11、为什么要坚持诚信?诚信是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黄金规则,是现代市场交易的基本精神,是市场经济有序发展的基础,也是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诚信是一种道德行为,也是一种正确的社会意识和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正确的导向作用。诚信体现了关心人、尊重人、尊重他人的正当利益,有利于他人、社会和自己,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12、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但社会性是人的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属性。这是由于社会性揭示了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殊本质,是人类特有的属性,并且制约着人的自然性。因而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的社会性制约着人的自然属性。13、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通过自觉改造主观世界,又能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人生观部分:1、价值观是社会存在的如实反映(错)。2、集体主义原则对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决定作用(错)。3、发扬集体主义,必须放弃个人利益(错,个人正当利益不应放弃)。4、提倡集体主义价值观会压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错)。5、在社会主义社会,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实现了集体利益也就实现了个人利益(错)。6、价值观对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错)。7、先进人物只贡献不索取,因而人生价值大(错)。8、贡献是人生价值的主要方面,索取可有可无(错)。9、要实现人生价值就要牺牲个人利益(错)。10、理想对人生对社会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错)。11、要实现人的社会价值,最好先实现自我价值(错)。12、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物质贡献比精神贡献重要或者二者同等重要)总是统一的(错)。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