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总体规划-期末考试知识点(共6页).doc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七章1.城市道路交通主要特征:(1) 在吸引点之间的车辆行人交通虽错综交织,但从其运输对象来说可以分为客流与货流两类,各有特点;(2) 各类交通的流动路线,流动数量随时间而变化,而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3) 城市道路交通由于交通工具(方式)的不同,而对道路系统提出不同要求;(4) 城市道路交通(车流人流)的交叉组织是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重点,对于提高道路通过能力至关重要;(5)静态交通(包括公共交通停靠站、停车场等)是城市道路交通的组成部分,必须在城市道路系统规划中统一考虑2.城市道路系统布置的基本要求(一) 在合理的城市用地功能布局基础上,组织完整的道路系统。(二) 按交通性质区分不同功能的道路。(三) 充分利用地形、减少工程量。(四) 要考虑城市环境和城市面貌的要求。(五) 要满足敷设各种管线及与人防工程相结合的要求。干道网密度:即每平方公里城市用地面积内平均所具有的干道长度。一般认为干道恰当的间距为6001000m,相应的干道网密度为2-3km/2.城市道路按交通性质分为:快速道、主干道、次干道、支路。城市道路系统按道路的性质、区分不同功能分为:交通性道路、生活性道路。城市道路的形式:方格棋盘式(方格网)、环形放射式、自由式、混合式道路系统。城市道路横断面的基本形式:分一块板、两块板、三块板三种形式。3.城市对外交通规划的基本原则:(1) 按照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运营特点、货流条件与地区条件,综合利用他们的设备,使之共同发展、互相协作、互相补充、各尽其长、各尽其用。合理组织城市对外交通综合运输。(2)为了发挥各种交通设施的效能,在布置时,应在城市总体合理布局的前提下,尽量满足他们的技术经济要求。(3)充分照顾城市整体利益,尽量减少对城市环境、交通等方面的干扰,尽量为城市的生产与生活创造便利条件。(4)保证城市与交通运输密切配合,有计划按比例的共同发展。在布局上,应使城市与各类交通均具备发展的可能性,互不影响。4.客运站的位置:客运站的服务对象是旅客,为方便旅客,位置要适中,靠近中心。在中、小城市,可位于市区边缘,大城市则必须深入城市,位于市中心区边缘。5.客运站的数量:我国绝大数城市只设一个客运站,管理使用都方便。但是在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由于用地范围大,旅客多,只设一个客运站,旅客过于集中,且影响到市内交通;另外,因自然地形(如山、河)的影响,城市布局分散或呈狭长带形时,只设一个客运站也不便于整个城市的使用。因此,这类城市客运站宜分设两个或两个以上为好,或者以一个客运站为主,再加其他车站(如中间站或或货运站兼办客运)作为辅助。6.货运站的位置:P301在小城市,一般设置一个综合性货运站和货场即可满足货运量的需求;在大城市则需根据城市的性质、规模、运输量、城市布局(如工业、仓库的分布情况)等实际情况,分设若干综合性与专业性货运站以及综合、专业相结合的货运站、其位置一方面要满足货物运输的经济、合理性要求(即加快装卸速度,缩短运输距离);另一方面也要尽量 减少对城市的干扰。(1)货运站应按其性质分别设于服务区内,一到发为主的综合性货运站(特别是零担货场),一般应深入市区,接近货源和消费地区;以某几种大宗货物为主的专业性货运站,应接近其供应的工业区、仓库区等大宗货物集散点,一般应在市区外围;不为本市服务的中转货物装卸站则应设在郊区,接近编组站和水陆联运码头;危险品(易燃、易爆有毒)及有碍卫生(如牲畜货场)的货运站,应设在市郊,并有一定安全隔离地带,还应与其主要使用单位储存仓库在城同一侧,以免造成穿越城市区的主要交通。(2)货运站应与城市道路系统紧密配合,应有城市货运干道联系。货运站的引入线应与城市干道平行,并尽量采用尽端式布置,以避免与城市交通的互相干扰。(3)货运站应与室内运输系统紧密配合,在其附近应有相应的室内交通运输站场、设备与停车场(4)货运站与编组站之间应有便捷的联系,以缩短地方车流的运行里程,节省运费,并加速车辆周转。(5)货运站应充分利用城市地形、地貌等条件,并考虑留有发展余地。7.航空港的位置选择所考虑主要因素:1、 净空限制要求;2、 噪声干扰影响;3、 用地条件4、 通讯导航要求5、 气象条件6、 生态学影响7、 在地区中的位置关系8、 公用设施条件8.城市客运交通组织: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是我国城市客运的主要交通方式,实行“公交优先”的管理模式,自行道与机动道分开。第八章城市规划中的工程规划1.给水水源种类:地下水源、地表水源2.给水水源选择:要有充沛的水量,能满足城市近期和远期发展的需要,要综合考虑工农,生活用水的总量及分配。要有较好的水质,处理过程可简化,即可降低成本。可以用一个水源也可多个水源,城市布局分散,可多个水源。3.城市给水工程按其工作过程可分三部分:取水工程、净水工程、输水工程4.给水管网的布置形式:树枝状和环状5.排水制度分类:分流制,合流制6.排水系统的布置形式:截流布置、扇形布置、分区布置、分散布置7.燃气管网在城市中布置的原则:(1)为了使主要燃气管道供应可靠,应按逐步形成环状管网进行设计。(2)燃气管道避免埋在交通频繁的干道下,以免干道检修困难和承受很大的动荷载。(3)不允许将燃气管和自来水管、雨水管、污水管、热力管、电力及通讯电缆放在同一个地沟内;如要同沟敷设,需采取保护措施。(4)在道路红线内埋设燃气管道时,可以单侧,也可以双侧。道路如宽于20m,在单位长度内如果连接用户管很多情况下,可以采用用双侧敷设。(5)燃气管不能在地下穿过房屋及其他建筑物。(6)燃气管通过铁路或不可中断的干道时,应敷设在涵洞或套管内。(7)燃气管道穿过河流时,可以用燃气管专用桥,也可附于钢筋混凝土桥。不允许设在铁路上,或经铁路隧道。(8)室外架空的燃气管(在居住区一般不允许,有时可允许用于工业区),可以沿建筑物外墙架空支架,管道底距离人行道垂直净距离不小于2.2m,距厂区路面不小于4.5m。(9)地下燃气管道应埋设在土壤冰冻线以下。8.城市防灾规划的内容:包括城市防洪规划、城市防火(消防)规划、城市减轻灾害规划及城市人民防空规划。9.城市防洪标准:防洪标准应根据城市的重要性确定。重要的城镇、工业中心、大城市应按100年一遇的洪水位来定标准,并以200年一遇特大校核。一般城镇,可按2050年一遇洪水频率考虑。10.城市防洪措施:1、 以蓄为主的防洪措施,有水土保持、植树造林、控制径流及流沙,还有建水库蓄洪及滞洪。2、 以排为主的防洪措施,有修筑提防,整治河道等。处于河道上游、中游的城市,多采用以蓄为主的防洪措施。处于下游的城市,多采用以排为主的防洪措施。11.城市防洪对策:1、 在平原地区,当河流贯穿城市或从一侧通过,城市低于洪水位,应修建防洪堤。2、 当河流贯穿城市,河床较深,易引起洪水对河岸的冲刷,应用挡土墙等护岸工程,也可与滨河路相结合。3、 城市位于山前区,地面坡度大,山洪出山沟口多,可以采用排(截)洪沟。4、 当城市上游有大中型水库,应提高水库的设计标准。5、 城市地处盆地,低地,暴雨时易发生内涝,应在城市外围见防洪堤,并修泵站排涝。6、 位于海边城市,易受海潮及飓风的袭击,应建海岸堤及防风林带。城市防洪措施有排洪沟、截洪沟、防洪堤、排涝设施等。12.城市减轻震灾规划内容:(1)避震疏散规划,包括疏散通道及疏散场地的安排。(2)城市生命系统的保护,包括城市交通、通讯、给水、燃气、消防、医疗系统等。(3)震前准备及震后抢险救灾指挥系统的布局。(4)次生灾害的防治。13.城市抗震及减灾的相应对策:(1)在城市布局时应考虑抗震因素,用地应避开滑坡、塌陷。断裂带地区,避开软土及液化土层地带。(2)城市布局采用组团式,组织楔形绿地插入城中,可以提供避震疏散之用。(3)安排疏散路线及疏散空间,居住区可就近疏散至公园、运动场地等处。(4)疏散通道要有足够的宽度,即使两旁建筑物倒塌,也不至于阻断通行。(5)医疗单位应重点保护,抗震结构标准要高一些,一些重点保护单位要标明,如变电所、易燃易爆仓库、煤气以及燃气罐储藏地等。(6)烈度在8度以上城市,建筑密度易低于20%,100万人口以上大城市,应有两条不经过市区的过境公路。14.工程管线的种类:按工程管线性能和用途分类:(1)给水管道(2)排水管道(3)电力线路(4)电信线路(5)热力管线(6)可燃或助燃气体(7)天气管道(8)灰渣管道(9)城市垃圾输送管道(10)液体燃料管道(11)工业生产专用管道按工程管线输送方式分类:(1)压力管线(2)重力自流管线按工程管线敷设方式分类:(1)架空线(2)地铺管线(3)地埋管线按工程管线弯曲程度分类:(1)可弯曲管线(2)不易弯曲管线15.城市工程管线综合布置的一般原则:P352(1)规划中,各种管线的位置都要采用统一的城市坐标系统及标高系统,厂内的管线也可以采用自己定出的坐标系统,但厂界、管线进出口则应与城市管线的坐标一致。(2)管线综合布置与总平面布置、竖向设计和绿化布置统一进行。(3)管线敷设方式应根据管线内介质的性质、地形、生产安全、交通运输、施工检修等因素,经济技术比较后择优确定。(4)管道内的介质具有有毒性和可燃、易燃、易爆性质时,严禁穿越与其无关的建筑物、构筑物、生产装置及贮罐区等。(5)管线内的布置应与道路或建筑红线平行。同一管线不宜自道路转到另一侧。(6)必须在满足生产、安全、检修的条件下节约用地。当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应共架、共沟布置。(7)应减少管线与铁路、道路及其他干线的交叉。当其交叉时,应为正交。在困难情况下,其交叉角不宜小于450。(8)在山区,管线敷设应处分利用地形,并应避免山洪、泥石流及其他不良地质的危害。(9)当规划区分期建设时,干线布置应全面规划,近期集中,近远期结合。进气管道穿越远期用地时,不得影响远期用地的使用。(10)管线综合布置时,干管应布置在用户较多的一侧,或管线分类布置在道路两侧。(11)综合不知地下管线产生矛盾时,应按如下避让原则处理(见下一题)(12)充分利用现状管线。(13)工程管线与建筑物、构筑物之间以及工程管线之间水平距离应符合有关规定。(14)管线共沟敷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热力管不应与电力、通信电缆和压力管道共沟。2)排水管道应布置在沟底。当沟内有腐蚀性介质管道时,排水管道应位于其上面。3)腐蚀性介质管道的标高应低于沟内其他管线。4)火灾危险性属于甲、乙、丙类的液体,液化石油气、可燃气体、毒性气体和液体以及腐蚀性介质管道不应共沟敷设,并严禁与消防水管共沟敷设。5)凡有困难产生相互影响的管线,不应共沟敷设。(15)敷设主管道干线的综合管沟应在车行道下,其覆土深度必须根据道路施工和行车荷载的要求、综合管沟的结构强度以及当地的冰冻深度等确定。敷设支管的综合管沟应在人行道下,其埋设深度可较浅。综合布置地下管线产生矛盾时避让原则:1)压力管让自流管。2)管径小的让管径大的。3)易弯曲的让不易弯曲的。4)临时性的让永久性的。5)工程量小的让工程量大的。6)新建的让现有的。7)检修次数少的、方便的,让检修次数多的、不方便的。16.城市用地竖向规划工作的基本内容:(1)结合城市用地选择,分析研究自然地形,充分利用地形,尽量少占或不占良田。(2)结合解决城市规划用地的各项控制标高问题,如防护堤(3)使城市道路的纵坡度既能配合地形又能满足交通上的要求。(4)合理地组织城市用地的地面排水。(5)合理地、经济地组织好城市用地的土方工程,考虑到填方、挖方平衡、避免填方土无土源,挖方土无出路,或填土方运距过大。(6)适当地考虑配合地形,注意城市环境的立体空间美感要求。第九章居住区规划1.居住区的用地组成: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公共绿地。2.居住区规模:包括人口及用地两个方面。3.居住区规模影响因素:(再详写一下)1、 公共设施的经济性和合理的服务半径。配套设置居住区级商业服务、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的经济性和合理的服务半径,是影响居住区人口规模的重要因素。所谓合理的服务半径,是指居民到达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放大步行距离,一般为8001000m,在地形起伏的地区可适当减少。2、 城市道路交通方面的影响。现代城市交通的发展要求城市干道之间要有合理的间距,以保证城市交通的安全、快速和畅通。3.现代居住区规划结构理论:首先由美国建筑师西萨·佩里提出了“邻里单位”的理论。.4.邻里关系的六条基本原则:(1)邻里单位周围为城市道路系统所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内部;(2)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一般应采用尽端式,以保持内部的安静、安全和交通量少的居住气氛;(3)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使小学生上学不必穿越过城市道路,一般邻里单位的规模约5000人左右,规模小的30004000人;(4)邻里单位的中心建筑是小学小,它与其他的邻里服务设施一起布置在中心公共广场或绿地上;(5)邻里单位约占地160亩,每英亩10户,保证儿童上学距离不超过半英亩;(6)邻里单位内的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5.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基本形式:1、 以居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居住小区的人口规模为500010000人,用地为1020h.2、 以居住组团为基本单位组织居住区。住宅组团的规模一般为300800户,10003000人。3、 以住宅组团和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开组织居住区。6.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使用要求、卫生要求、安全要求、经济要求、美观要求7.住宅类型:编号住宅类型用的特点123独院式并联式联排式每户一般都有独用院落,层数13层,占地较多456梯间式内廊式外廊式一般都用于多层和高层,特别是梯间式用得较多7内天井式8点式9越廊式8.住宅群体平面组合的基本形式:行列布置、周边布置、混合布置、自由式布置9.住宅群体的组合方式:成组成团的组合方式、成街成坊的组合方式、整体式组合方式10住宅群体的空间组合:对比、韵律和节奏、比例和尺度、色彩、绿化、道路、建筑小品11.住宅群体提高自然通风和防风效果的规划设计措施:规划布局、建筑组合、利用绿化12.住宅群体噪声防治的规划设计措施:合理布局、利用绿化、利用人工屏障壁13.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按其实用性质分类:(1)教育包括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学等(2)医疗卫生包括医院、诊所、卫生室等(3)商业,服务包括食品、菜场、服装、棉布、鞋帽、家具、五金、交电、眼镜、钟表等(4)文化、教育电影院、俱乐部、图书馆、游泳池、体育场等(5)金融邮电银行、储蓄所、邮电局证券交易所等(6)行政管理商业管理、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派出所物业管理等(7)市政公用公共厕所、变电所、消防站、垃圾站、水泵房、煤气调压站(8)其他居民区内和街道的工业。手工业等14.规划布置的基本要求:(1).便于居民使用. 各级公共服务设施应有合理的服务半径,一般为:居住区级800-1000m,居住小区级:400500m,居住组团级150200m。(2)应设在交通比较方便人流比较集中的地段,并要考虑职工上下班的走向。(3)如为独立的工矿区或地处市郊的居住区,则应考虑在附近地区和农村使用方便的同时,还要保持居住区内部的安宁。(4)各级公共服务中心宜与相应的公共绿地相邻布置,或靠近河湖水面等一些能较好体现出城市建筑面貌的地段。15规划布置得方式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置得方式基本上可分为两种,即按两级或三级布置。第一级居住区级,第二级居住小区级,第三级居住组团级,第二级和第三级的公共服务设施都是居民日常必需的,通称为基层公共服务设施,这些公共服务设施可以分为两级,也可部分。16.居住区内部道路的功能要求:(1)居住区日常生活方面的交通活动,是主要的,也是大量的。我国目前以步行,自行车交通为主。(2)通行清除垃圾,递送邮件等市政公用车辆。(3)居住区内公共服务设施和工厂的货运车辆通行。(4)满足铺设各种工程管线的需要。(5)道路的走向和线型是组织居住区建筑群体景观的重要手段,也是居民相互交往的重要场所。(特别是一些以步行为主的道路)。,除此之外,还要考虑一些特殊情况,如供救护,消防和搬运家具等车辆的通行。17.根据功能要求和居住区规模的大小,居住区道路一般可分为三级或四级。第一级,居住区级道路,是居住区的主要道路,用以解决居住区内外交通联系,道路红线宽度一般为2030m。第二级,居住小区级道路,是居住区的次要道路,用以解决居住区内部的交通联系。道路红线宽度一般为1014m。第三级,住宅组团级道路,是居住区内的支路,用以解决住宅组群的内外交通联系,车行道宽度一般为46m.。第四级,宅前小路,通向个户或各单元门前的小路,一般宽度不小于2.6m.18.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1)居住区内部道路主要为本居住区服务。为保证居住区内居民的的安全和安宁,不应有过境交通穿越居住区,同时,不宜有过多的车道出口通向城市交通干道。(2)道路走向要便于职工上下班,尽量减少返向交通。(3)应充分利用和结合地形,如尽可能结合自然分水线和汇水线,以利雨水排除。(4)在进行旧居住区改建时,应充分利用原有道路和工程设施。(5)车行道一般应通至住宅建筑的入口处,建筑物外墙面与人行道边缘的距离应不小于1.5m,与车行道边缘的距离不小于3m。(6)尽端式道路长度不宜超过120m,在尽端处应能便于回车。(7)如车道宽度为单车道时,则每隔150m左右应设置车辆互让处。(8)道路宽度应考虑工程管线的合理敷设。(9)道路的线型,断面等应与整个居住区规划结构和建筑群体的布置有机的结合。(10)应考虑为残疾人设计无障碍通道。19.居住区绿地的功能:改善小气候:净化空气:遮阳:隔声:防风,防尘:杀菌防病:提供户外活动场地,美化居住环境。29.居住区绿地系统的组成。公共绿地:公共建筑和公用设施附属绿地:宅旁和庭院绿地:街道绿地。21。居住区公共绿地可采用二级或三级的布置方式:居住区公园:居住小区游园:小块公共绿地。22居住区外部环境设计的内容:(1)居住区整体环境的色彩(包括建筑的外部色彩)。(2)绿地的设计(3)道路与广场的铺设材料和方式(4)各类场地和设施的设计(5)竖向设计(6)室外照明设计(7)环境设施小品的布置和造型设计,环境设施小品包括:1)建筑小品休息厅,廊,书报亭,售货亭,钟塔,门卫等、2)装饰性小品雕塑,喷水池,叠石,壁画,花台,花盆等3)公用设施小品电话亭,自行车或小汽车存车存车棚,垃圾箱,废物箱,公共厕所,4)市政设施小品水泵房。煤气调压站,变电站,电话交换站、消防栓、灯柱、灯具等;5)工程设施小品斜坡和护坡、堤岸、台阶、挡土墙、道路原石、雨水口、路障、驼峰、窖井盖、管线支架等;6)铺地车行道、步行道、存车场、休息广场等;7)游憩健身设施小品戏水池、儿童游戏器械、沙坑、座椅、座凳、桌子、体育场地、健身器械等;(一)平均层数=住宅总建筑面积住宅基层总面积(层)(二)住宅建筑净密度=住宅建筑基地总面积住宅用地面积×(%)(三)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住宅总建筑面积住宅用地面积(m2hm2)(四)住宅建筑面积毛密度=住宅总建筑面积居住用地面积(m2hm2)(五)人口净密度=规划人口住宅用地总面积(人hm2)(六)人口毛密度=规划人口居住用地总面积(人hm2)(七)容积率(又称建筑面积密度)=总建筑面积总用地面积,即总建筑面积(毛)密度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