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旅游规划原理复习(共9页).doc

    • 资源ID:16759540       资源大小:69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旅游规划原理复习(共9页).doc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1章 绪 论国外旅游规划发展阶段:初始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初);过渡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深入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国内旅游规划发展阶段:资源导向型旅游规划(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市场导向型旅游规划(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期);形象导向型旅游规划(20世纪90年代);生态导向型旅游规划(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发展现状: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旅游规划从无到有,从非专业化到专业化,从不重视到重视,实现了根本性转变,对指导旅游开发建设,保证旅游业快速健康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成就:政府重视;规划力量不断壮大;管理体系逐渐形成;国际交流加快推进;规划质量迅速提高。问题:规划市场混乱;规划人才缺乏;规划理论滞后;实施力量薄弱。发展趋势:规划空间:区域规划总体规划控制性规划建筑性规划。规划内容:更加重视规划是否符合当地客观实际,是否科学合理,重视规划的前瞻性与可操作性相统一。规划周期:规划的制订、修编周期缩短。规划利益:要求同时满足游客、当地居民与开发商的利益,更多地关注游客的个性化要求,强调人与环境和谐相处,不但关注当代人的利益,而且关注后代人的利益。旅游规划概念:旅游规划是预测与调节系统内的变化,以促进有序开发,从而扩大开发过程的社会经济与环境效益(urphy,1985)。旅游规划是在调查、评价的基础上,寻求旅游业对人类福利和环境质量的最优贡献的过程(Getz,1987)。旅游规划是为实现既定的旅游发展目标而预先谋划的行动布置,也是不断地将人类价值付诸行动的实践过程(吴人韦,1999)。旅游规划是以旅游市场变化和发展为出发点,以旅游项目设计为重点,按照国民经济发展要求和当地旅游业发展基础,对旅游消费六大要素发展及相关行业进行科学安排和部署的一种行为(孙文昌,1999)。旅游规划是为了促进和保障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对旅游相关要素进行全面系统谋划的一种新兴的、多学科融合的应用型技术。 旅游规划对象:旅游活动安排;旅游目的地;旅游业;旅游系统(旅游系统是一个以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为核心,以人流的异地移动性为特征,以闲暇消费为手段,具有较稳定的结构和功能的一种现代经济、社会、环境的边缘组合系统。) 旅游规划总目标:对旅游发展未来应该达到目的的总体说明,规定了旅游规划对象的发展总水平和总方向。子目标:市场目标满足旅游市场需求,提升游客满意度;经济目标经济效益持续提高;社会目标社区和行业整合,共兴共荣;环境目标保护旅游资源。旅游规划的主要任务:对规划区进行全面考察,分析旅游发展的宏观与微观背景,做好资源、客源的分析与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规划区旅游发展目标与战略,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确定旅游开发重点项目,进行投资效益分析,并对相关基础与服务设施进行配套规划,以保障旅游规划顺利实施,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第2章 旅游规划层次和类型国外旅游规划层次和类型。因斯克普分类: 国际旅游规划(国际交通服务业;旅游流;不同国度旅游者旅游规划;周边国家主要吸引物和设施联动开发;多国市场营销和促销战略。);国家旅游规划(游政策;结构计划;其他主要基础设施;旅游住宿、设施、服务的数量和质量的总体标准;主要旅游线路;旅游组织机构、法规和投资政策;旅游营销战略和促销计划;教育培训计划;设施开发和设计标准;社会文化、环境和经济影响分析;旅游规划实施技术,包括发展阶段、近期发展和项目计划。);区域旅游规划(区域政策;区域交通网络、设施和服务网络;旅游吸引物类型和区位;旅游开发区的区位;旅游住宿、设施、服务的数量、质量、类型和区位;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的区域影响;教育和培训计划;营销战略和促销计划;组织机构、法规和投资政策;实施技术、发展阶段、项目计划。);旅游开发区规划;旅游设施的场址规划。世界旅游组织分类: 全国和区域规划;社区、度假区和开发区规划;景点规划;建筑、景观和工程设计。冈恩分类: 区域尺度(包括国家级、省级或州级)规划(包括旅游发展政策和开发规划,主要内容是,确定主要旅游吸引物和活动;确定重点保护区或开发区;确定主要旅游市场细分;确定旅游者入境口岸、旅游区或旅游带、交通网络;确定与社会有关的主要因素。);目的地尺度规划(包括旅游开发区、度假地和旅游吸引物的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和其他社区的旅游规划,综合考虑旅游业作为当地整体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该层次也对主要旅游吸引物和相关旅游设施进行规划。);场址规划(建筑物及其他构造物;停车场所;景观;娱乐设施;各类相关设施的选址和布局等)。冈恩的分类我国旅游规划的层次和类型。国内学者的分类:陈传康、孙文昌等指出旅游规划从规模角度可分为国际的协调规划、国家的全面规划、地区的综合规划以及小区域或项目的具体规划。就其可操作性而言,可分为宏观规划和实施规划。就其包含内容而言,可分为旅游业各组成环节的规划。就旅游业发展进程而言,可分为初期开发规划、接力开发规划和后续发展规划。吴必虎从空间和时间结合的角度,将所有旅游规划归纳为时空二维体系。空间维度分为区域旅游规划和社区旅游规划,强调二者在空间范围、土地利用布局、旅游产品功能及支持系统构建等方面的差异性。从时间维度来看,无论是区域规划还是社区规划,根据旅游发展阶段不同,可分为初期开发规划和成熟期管理规划。刘滨谊提出了旅游规划三元论。旅游规划三元论的核心是指新一代的旅游规划应从实践深度、实践内容、理论研究等角度从一元向三元的扩展。实践深度要从宏观策划的一元走向宏观策划、时空规划、单体设计的三元;实践内容要从以客源市场为主的一元扩展为客源市场、生态环保、美景创造的三元;理论研究要从产业经济为主的一元扩展为产业经济、旅游者心理行为、时空形态格局的三元。吴承照从三维层次性的角度对旅游规划层次进行了划分。从规划范围把旅游规划分为国际旅游规划、国家旅游规划、区域旅游规划(省际、省、地区)、市县级旅游规划、旅游地或旅游开发区规划五个层次,强调了不同层次旅游规划的侧重点。从规划内容角度把旅游规划分为发展规划、空间规划与市场营销规划。旅游规划通则的分类:旅游业发展规划,是根据旅游业的历史、现状和市场要素的变化所制定的目标体系,以及为实现目标体系在特定条件下对旅游发展的要素所做的安排。旅游业发展规划按规划的范围和政府管理层次分为全国旅游业发展规划、区域旅游业发展规划和地方旅游业发展规划。旅游业发展规划一般为期限五年以上的中、长期规划。它属于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专项规划。旅游区规划,指为了保护、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旅游区,使其发挥各种功能和作用而进行的各项旅游要素的统筹部署和具体安排。包括旅游区总体规划,旅游区控制性、修建性详细规划,旅游线路规划和旅游项目开发规划等。 规划层次的划分标准:空间标准:国家旅游规划;省级旅游规划;地县级旅游规划;目的地旅游规划;景点旅游规划。时间标准:远期规划、中期规划、近期规划、短期规划。属性标准:区域旅游规划;目的地旅游规划;景点旅游规划。 不同层次旅游规划的比较。区域旅游规划侧重于旅游的发展,属中长期规划。区域旅游规划空间组成要素主要包括:确定旅游区域的边界;规划社区吸引物综合体;规划客源地到目的地的交通与旅游区的内部交通;设计非吸引物的腹地;规划主要交通入口。区域旅游规划的具体规划要素包括:旅游业的规划;旅游吸引物的规划;旅游通达性规划;旅游系统规划。区域旅游规划的特征:体现综合性;注重竞合性;突出战略性;能识别最有潜力目的地;具有法律效度。旅游目的地规划简称旅游地规划,又称旅游社区规划、社区级的旅游规划,兼顾发展与建设,属于近中期旅游规划。目的地旅游规划根据国家旅游政策和规划框架制定,侧重旅游产品、旅游功能的规划,也包括对旅游目的地开发项目和设施建设的规划。旅游地规划特征:战略和设计相结合的特征;管理规划的特征;综合性;突出地方性;社区参与性;加强承载力管理的特征。景区(点)的旅游规划侧重旅游景区(点)的设计与建设的规划,属于近短期规划。景点旅游规划的特征:旅游资源分布集中程度高;规划和设计相结合;地方特色;短期性;符合生态原理;塑造性;效益性;多方参与性。旅游规划层次之间的关系:同层次和不同范围的旅游发展规划应相互衔接,相互协调,遵循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局部规划服从全局规划的原则。旅游规划层次之间的纵向关系,主要指从同一个角度划分的层次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指高级层次规划对低级层次规划具有指导作用,低级层次规划应该服从高级层次规划,高级层次规划应抽象、灵活,低级层次规划应具体、固定。旅游规划层次之间横向关系,指从不同角度划分的旅游规划在同一层次上的关系。旅游地以上旅游规划或中远期旅游规划偏重于旅游发展战略规划,旅游地以下旅游规划和短近期规划偏重于旅游设计规划。第3章 旅游规划的理论基础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突出强调的是发展;可持续发展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联系,互为因果;每个人都享有正当的环境权利;要求人们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加快环境保护新技术的研制和普及,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是指维持文化完整、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人们对经济、社会和审美的需求。系统: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属性:系统整体性;系统相关性;系统功能性和目标性;系统层次性和相对性;系统复杂性和随机性;系统适应性。系统分类:按规模分为小型系统、中型系统、大型系统和巨型系统;按组成要素性质分为自然系统、人造系统和复合系统;按系统与环境关系分为开放系统、封闭系统和孤立系统。按学科领域可分成自然系统、社会系统和思维系统;按范围分为宏观系统、微观系统;按状态分为静态系统和动态系统。 旅游系统:旅游系统是处在一定环境中,由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体等要素构成的开放系统。旅游系统组成:旅游功能系统;旅游空间系统;旅游经济系统。旅游系统特点:整体性;层次性;复杂性;开放性;动态性;地域性。系统思维及方法在旅游规划实践中的应用:系统思维在旅游规划实践中的体现。在旅游规划实践中,首先规划人员应该具有系统观念,将规划的对象看做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结合旅游系统的特性,分析对象的属性及其与外界环境的关系,完善其内部构成要素,理顺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使其健康有序协调地发展。同时,旅游系统的动态性决定了旅游规划的过程性,每次规划的时间间隔不宜很长。系统方法在旅游规划实践中的应用。用系统论方法研究问题一般要经历以下步骤:系统地提出问题;明确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构建逻辑和数学模型;根据问题的性质和研究目标,分析系统的特点和研究采用的具体方法;根据要求选择最佳方案;确立系统结构的组成和相互关系。旅游经济学与旅游规划:旅游需求:是具有一定支付能力和余暇时间的人们在一定时间内,愿意按照一定价格而购买某一旅游产品的数量。旅游需求影响因素:外部因素和市场驱动力。其中外部要素是指与旅游业不直接相关,却影响旅游者对旅游活动的需求程度与形式的因素,如经济、金融、人口、社会、基础设施等。市场驱动力则是指与旅游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及供给直接相关的因素。主要旅游需求指标:衡量来访旅游者实际状况的指标,如旅游人次、人均消费等;衡量客源市场需求潜力的指标,如出游率、重游率等。旅游供给:旅游目的地在一定时期内以一定的价格向旅游市场提供的旅游产品的数量。 影响旅游供给的主要因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环境容量以及当地政府对发展旅游业的态度和政策。旅游社会学研究:社会学是研究社会运行、发展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社会科学,研究整个社会以及构成社会整体的各种社会现象,揭示这些社会现象的结构及其发展规律。旅游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四个领域:旅游者,即动机、态度、反应和角色;旅游者和旅游地主人的关系;旅游系统的结构和运行;旅游的社会经济后果和社会文化影响(王宁,1999)。 旅游社会学把旅游现象放在更广的社会背景(包括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趋势、社会变迁、文化传统、人口和地理环境等)和更为一般的社会关系、社会互动过程中进行考察。社会学在旅游规划中的意义和应用。意义:社会学为旅游规划提出了一个多学科参与的规划路径;社会学为旅游规划师提出了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规划思想;社会调查方法在旅游社会影响研究、旅游资源调查、旅游市场调查等方面的广泛应用,为旅游规划提供实证依据,提高旅游规划的科学性。应用:结构功能主义;符号互动论;社会交换论;冲突论。文化人类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文化变迁理论。文化变迁是指由于民族社会内部的发展,或由于不同民族之间的接触,因而引起一个民族的文化的改变。文化变迁有外部的原因,也有内部的原因,文化接触是引起文化变迁的最主要的原因(外部)。由于外来旅游者与旅游地居民的接触,给旅游地文化带来了正面和负面影响,引起了旅游地社会的文化变迁,人类学者加入旅游研究似乎也源于这种对文化变迁的兴趣。田野调查方法。文化人类学最常使用的研究方法被称之为田野调查方法,即实地开展人类社会调查的方法,是文化人类学者的基本功。实际上田野调查方法是对观察法、社会调查法等方法的一种综合运用,它通过实地考察人类社会来获得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并验证各种假设。文化人类学在旅游规划中的作用: 人类学研究有助于规划者了解旅游系统和目的地的详细情况;人类学研究有助于预测旅游规划的影响,并提供相应调控措施;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有助于旅游规划者开展调查研究工作;人类学的研究分析方法有助于旅游规划者更好地分析说明问题。 旅游规划中的社区参与:社区参与成为新时期旅游规划的明确导向,主要效应表现在:社区参与和以人为本的旅游规划理念;提高游客体验的真实性;促进当地社会文化保护与发展。社区居民参核心内容包括:了解本地社会文化发展的未来状态;参与讨论重大旅游项目的立项、设计;共同商定旅游开发的利益分配方案;协助制定面向当地居民的就业政策。旅游生态学的研究内容:旅游生态学主要研究由各种旅游活动及与旅游活动相关的各种经营开发性活动对旅游环境资源所造成的生态破坏性分析、旅游地的景观格局对旅游者的行为和心理的影响、旅游生态负荷、旅游生态区划与规划和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的旅游管理,因而旅游生态学是研究人类旅游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旅游生态学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旅游环境与旅游规划;旅游容量与旅游规划;生态区划与旅游规划;旅游生态足迹、生态位与旅游规划。景观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景观结构;景观功能;景观动态。景观生态学将景观空间结构抽象成三种基本单元,葩嵌(patch,又称斑块)、廊道(corridor)、基质(matrix,又称基底),简称斑廊基结构。一些学者在斑廊基之外增加了新的要素缘。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景观结构与功能理论;生态整体性与空间异质性理论;景观多样性与稳定性理论;景观变化理论。旅游规划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意义:旅游生态学理论指导旅游规划实行旅游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反之,旅游规划通过对旅游区旅游业发展现状的分析和未来发展的规划,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管理也具有重要影响与意义。旅游活动以一定的环境条件为前提,并对环境产生影响,旅游规划通过对整体环境整治及单元景观环境包括陆地景观、水体景观、视觉景观、建筑环境、风景植被与景观植物环境等的设计,使旅游区环境协调有序,有利于为旅游者创造良好的旅游空间。旅游规划制定旅游环境保护措施,使旅游地环境保护有章可循;同时旅游规划制定管理措施,使旅游地对环境问题的处理“有法可依”。旅游目的地形象:Fakeye、crompton 在Gunn 的基础上提出将形象分为三类:原生形象、引致形象和复合形象。原生形象是旅游者头脑中已有由经验和教育形成的目的地形象,引致形象是由广告宣传推动产生的形象,复合形象是旅游者实地旅行后形成的更综合的形象。这三种形象的形成过程解释了整个目的地形象的形成过程。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形成模型: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形成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第一是个人因素,包括心理因素(如价值、动机、个性)和社会因素(如年龄、教育水平、婚姻状况);第二是刺激因素,包括信息源的数量和类型、先前的经历和分销渠道。目的地形象概念总体上被看做态度的结构,包括认知形象、情感形象和整体形象。旅游信息寻求:外在信息寻求数量和来源。外在信息的最主要来源是个人来源,即亲戚朋友,其次是中性的来源,如旅行俱乐部、旅行手册和旅行社;试验性的来源,如考察、购前参观;卖主导向的来源,如广告等。信息寻求影响因素。旅游者充分考虑的作为备选产品的数量、可用于旅游计划的时间的长短、旅行的距离、重复旅游的次数等。 区位理论在区域旅游规划中的应用意义:确定旅游空间组织层次与规划层次;制定旅游发展战略;寻求区位优势;集聚效应;旅游线路设计;场所选择。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增长极理论:一定时期增长势头往往集中于某主导经济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行业,而这些行业部门由于追求外部经济效果,一般趋于向最佳区位聚集,从而对周围地区产生一定的吸引力和向心力,使周边地区资源向极点集聚。核心边缘理论:随着区域经济的增长,按照区域经济自工业化前阶段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化成熟阶段工业化后期及后工业化时期的演进顺序,区域空间结构相应地呈现出自离散型空间结构聚集型空间结构扩散型空间结构均衡型空间结构演替次序。该理论试图解释区域如何由互不关联、孤立发展,变成彼此联系、发展不平衡,又由极不平衡发展变为相互关联的平衡发展区域系统。点轴渐进扩散理论:理论认为空间扩散是由社会经济空间结构不均衡引起的,由于存在着梯度和压力差,就会形成空间扩散,扩散的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作用于附近区域,与区域生产力相结合,形成新的生产力,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最终导致区域空间结构均衡化。圈层结构理论:城市郊区的农业布局呈圈层分布,以城市为中心,分别为自由农作区、林业区、轮作农业区、谷草农作区、三圃农作区和畜牧业区。这种圈层空间结构模式被誉为杜能环。 第4章 旅游规划的基本内容旅游规划的主要组成要素:自然、文化和社会经济环境:旅游区的自然区位、经济区位、气候条件、历史文化、社会经济、旅游交通、旅游资源等。住宿接待设施:一般指旅游者在旅行途中过夜的饭店及其他类型的住宿设施和相关服务。旅游吸引物和活动:旅游地主要的旅游吸引物及旅游产品。交通条件:进入一个国家、地区或开发区的交通设施及区内连接景点的内部交通系统,包括各类陆路、水路和空中交通设施。基础设施:供水、供电、污水垃圾处理、给排水和通讯等。其他设施和服务:餐厅及其他类型的餐饮供应设施、手工艺纪念品及特殊商品零售店等相关服务设施。社会因素:旅游开发和管理机构,人力资源规划和教育培训计划、营销战略和促销计划等。客源市场群体:客源市场范围、客源地、客源规模、客源结构和消费水平。旅游规划的指导思想:以旅游资源为基础;以客源市场为导向;以规划区域社会经济实力及区位条件为依托。旅游规划的基本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生态效益原则;前瞻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特色性原则;协调性原则;最优化原则;科学性原则;经济效益原则。旅游规划的编制程序:国外旅游规划编制程序(研究准备;目标确定;实地调查;分析和综合;政策和规划的形成;实施与调整。);我国旅游规划编制程序(规划准备阶段;方案编制阶段;方案的优选与实施阶段;规划成果保障阶段。)。旅游规划编制要求(旅游规划通则2003):以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为依据,以旅游业发展方针、政策及法规为基础,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相适应,与其他相关规划相协调;根据国民经济形势,对上述规划提出改进的要求;坚持以旅游市场为导向,以旅游资源为基础,以旅游产品为主体,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方针;突出地方特色,注重区域协同,强调空间一体化发展,避免近距离不合理重复建设,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减少旅游资源的浪费;鼓励采用先进方法和技术;编制工作所采用的勘察、测量方法和图件、资料,要符合相关国家标准和技术规范;旅游规划技术指标应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长远需要,具有适度超前性;编制人员应有比较广泛的专业构成,如旅游、经济、资源、环境、城市规划、建筑等方面。规划编制技术分异:经济学界专家编制特色:经济学界专家编制的旅游规划往往以宏观层次分析为主,以中、微观层次分析为辅。地理学界专家编制特色:地理学界旅游规划人员编制的旅游规划,往往以中观层次的空间分析、功能分区和产业分析为主,以宏观和微观层次的分析为辅。 风景园林、城市规划学界专家编制特色:风景园林、城市规划学界旅游规划人员编制的旅游规划常依据微观层次的旅游区吸引源、设施、服务综合体组合分析,进行旅游服务设施规划、旅游基础设施规划、旅游景区空间组织规划、旅游景观意象规划、旅游区环境容量以及旅游景观保护规划、绿化规划、旅游线路规划。区域旅游规划编制结构:区域旅游规划主要是从宏观上把握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旅游概况,综合考虑各种情况,保证旅游区域完整性,保证规划的可操作性。同时,区域旅游规划尤其强调区域的潜力分析评估,重视区域旅游未来发展方向。规划建立在旅游要素供给和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强调旅游需求及旅游发展要素对区域发展的作用。区域旅游规划文本内容包括:旅游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目标和依据 ;旅游业发展战略 ;旅游产业现状分析 ;旅游资源调查 ;旅游资源评价与旅游发展潜力评估 ;旅游产品与线路规划 ;旅游市场分析与促销规划 ;旅游接待设施与服务发展规划 ;旅游商品开发规划 ;旅游环境建设规划 ;旅游规划的实施与保障等 。第5章 区域旅游规划区域旅游规划的概念:区域旅游规划是指在一个特定区域,对未来一段时期(一般为520年)旅游发展所做出的科学安排和总体部署,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适时进行调整,以寻求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最优化的过程。区域旅游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过程,需要不断地修订和完善,规划内容既要遵循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又要反映区域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的特征,并根据区域内外社会、经济、文化以及旅游发展趋势,对规划的内容及时修订和调整。 区域旅游规划技术流程:确定目标>展开调查>问题诊断>战略运筹>形成产品>规划形成。 区域旅游规划调查方法:文献调查法;实地考察法(访问座谈法,野外实地勘察,发放调查表格,专家咨询法);问卷调查法(访谈式问卷调查,邮寄式问卷调查,留置式问卷调查,电话采访式问卷调查);网络资源查询法(搜索引擎检索法,关键词检索,专业电子资料检索法,);其他调查方法(全面调查,非全面调查)。 区域旅游规划调查内容:旅游资源调查(旅游资源类型、规模、特征;开发现状、组合结构);旅游市场调查(主要客源国(地)宏观环境调查;现实旅游市场和潜在客源市场;区域旅游市场竞争与合作;旅游市场营销调查);自然环境调查(调查区概况;地质地貌要素;水体要素;气象气候要素;动植物要素;环境质量);人文环境调查(历史沿革;社会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状况;土地利用总体状况与权属关系)政策法规环境调查(国际上相关的旅游发展规章;国家与旅游有关的法律法规;国家相关部门的政策;区域内的政策法规)。区域旅游发展潜力评估。评估模型:旅游地评价因子模型(保继刚等,1999) 。区域旅游等级开发体系。等级开发内涵:根据旅游资源的质量、地区集散程度、开发难易程度、投资规模、客源市场、开发的综合效益等诸多方面分析,运用定性、定量方法,按一定程序进行对比论证而确定的开发顺序。等级开发措施:旅游发展潜力评估确定了区域旅游开发的先后级别,一般分为三级,不同级别开发措施不同。 区域旅游空间布局影响因素:旅游资源因素(旅游资源数量、质量、分布状况);区位条件(旅游区与外部客源地间的区位关系;旅游区的内部区位条件;旅游区与旅游区之间的空间关系);市场因素(目前,国内旅游者在我国旅游市场中仍占主体地位,国际客源对区域旅游规划布局的影响有限,国内旅游需求对旅游布局影响较大);社会经济因素(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为旅游发展提供的有利或不利条件,直接关系到区域旅游发展和空间规划布局。空间布局主要模式:区域旅游空间布局的演化:根据区域旅游业发展水平,可将区域旅游空间布局发展阶段分为生成阶段、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依据DianneDredge (1999)提出的目的地空间结构模型,三个阶段分别对应三种不同的旅游空间规划布局模式,即单节点(旅游空间成长的第一阶段)、多节点(随着旅游业发展,一些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或深层次的历史文化资源得以开发,多节点并存的旅游区开始出现,形成多节点旅游空间规划布局模式。)及链状节点布局模式(随着区域旅游持续发展,旅游节点越来越多,不同性质的旅游地开始出现,旅游区日益呈现出多极的空间增长格局,区域旅游体系从发展阶段发展到成熟阶段,成熟的标志是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稳定性好的旅游网络。)。区域旅游空间布局主要模式:区域旅游空间布局因地而异,变化多样,但综合起来主要有增长极布局模式、点轴布局模式和圈层布局模式,其他的布局模式大多建立在这三种模式的基础上或是其变形。 区域旅游线路设计原则及影响因素:设计原则: 旅游线路的主题必须明确突出,充分展现线路上各景点的景观,有吸引力和号召力;旅游线路的内容必须充实,活动安排应有节奏韵律感;旅游线路设计应该经济,路程尽量不重复,应体现出为游客提供经济、实用、安全、舒适、服务的主题思想;旅游线路设计必须以旅游中心城市为依托,发挥区域旅游功能,与区域旅游供给系统相配套。影响因素: 供给方面包括区域内城市布局,自然地理特征,旅游资源类型、分布状况,交通及其他相应的旅游设施条件等;需求方面包括旅游者的旅游目的,旅游主体的生理条件,旅游者的经济和时间购买力,旅游者的爱好等。旅游行为空间模式:Campbell模式(度假路径、游憩性度假路径以及游憩路径);Stewart-Vogt多目的地旅行模式(单一目的地旅行模式;线形旅行模式;营区基地模式;旅行链模式;区域游模式);Mings-Mchugh模式(直游式;直游周游式;周游式;飞行/驾驶式);楚义芳模式(周游型;逗留型)第6章 旅游目的地规划旅游目的地概念:郭来喜(1982)认为:旅游地是具有一定经济结构和形态的旅游对象的地域组合。保继刚(1993)认为:一定地理空间上的旅游资源同旅游专用设施、旅游基础设施以及相关的其他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旅游者停留和活动的目的地,即旅游地。Gunn(1994)认为:旅游地是一个具有大量取悦旅游者的旅游活动项目的地理区域。旅游地的组成要素有:吸引力综合体(attraction complexes)、入口(gate-way)、进出通道(corridor)、服务中心(services center)、区内连接路径(linkage)、外部环境(external environment)等。Pearce认为:旅游目的地是一个地方所有产品和服务的集合体。它对游客的吸引力可以超越空间距离的限制。质量和价值是产品(目的地)的衡量标准。Buhalis认为:旅游目的地是一个特定的地理区域,被旅游者公认为是一个独立完整的个体,有统一的旅游业管理和规划的政策司法体系,也就是说由统一的目的地管理机构进行管理的区域。旅游目的地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它包含区位条件;旅游资源;旅游服务设施;旅游目的地管理;旅游目的地形象;旅游目的是体验;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等多个因素。旅游目的地社区化:近年来,旅游目的地社区发展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旅游目的地建设的社区化已成为当前旅游开发的趋势。在旅游社区开发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旅游社区开发应维护和突出社区的整体形象;旅游社区在规划布局时,必须注重社区之间的互动过程;旅游社区管理应考虑旅游社区的进化;旅游社区开发应强调当地居民的参与。 旅游目的地规划概念:旅游目的地规划简称旅游地规划,又称旅游社区规划。它是一个国家或区域内的一个地方的旅游规划,它比区域旅游规划低一个层次,是区域旅游规划的进一步落实。规划应根据现行的国家或区域旅游政策和规划框架制定,与旅游产品具体形式和旅游区功能有具体联系,包括对旅游目的地开发项目和设施建设进行的设计安排。从空间和功能两个角度来看,与区域旅游规划相比,目的地旅游规划用地面积较小,在土地利用上以旅游功能为主要指向,其他非旅游用地占较小比例;规划年限一般较短,属于近中期规划。从规划要素角度来看,旅游目的地规划更侧重于地方政策、地方可进入性、基础设施、景点类型规模、项目设计、环境影响和实施方式等要素。旅游目的地规划类型:根据目的地产品性质和景观类型、国家有关管理部门的从属关系,以及它们的接待和服务功能,旅游目的地规划可分为风景名胜区规划、历史文化名城(镇)规划、旅游城市(镇)规划、旅游度假区规划、自然保护区规划和森林公园规划等。从规划要求和等级来看,旅游目的地规划可分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等。如果旅游地的情况比较复杂或地位重要,则需要编制规划大纲,提出发展战略。从规划的内容来看,旅游目的地规划可分为项目开发规划、旅游线路规划、旅游地建设规划、旅游营销规划、旅游区保护规划等功能性专项规划,以及专题研究等。 旅游目的地规划原则:强调目的地类型及其环境独特性;重视当地社区与居民参与;旅游目的地空间关系的适宜性;旅游目的地规划的阶段性。旅游目的地规划流程:建立领导机制;目的地资源分析;识别目的地发展机会和限制因素;制订行动方案和实施规划;后续发展评估和反馈。旅游目的地规划的基本模型:在区域旅游规划的指导下,目的地旅游规划的首要任务在于确定目的地的旅游发展现状及其存在问题。调查分析阶段应侧重于目的地的环境及承载力分析、用地需求分析、地方性特征分析。在综合调查分析基础上,应确定规划的组织框架、基本原则、依据、要求和阶段目标,进而编制相应的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及详细规划。在整个规划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应重视社区参与。旅游目的地规划需要一个良好的保障体系,包括效益评估、管理调控、政策支持、财务预算等,尤其强调旅游开发与管理并重。 旅游目的地地方性特征主要内容:自然环境特征;历史演变特征;社会经济文化特征;土地使用和基础设施特征;总体环境质量特征;位置及周边地区关系特征。旅游只有成为地方性旅游,才具有真正的意义和永久的吸引力。地方性研究是目的地旅游规划的重要基础工作,也是目的地寻求旅游发展机会的重要突破口之一。基本任务在于全面了解整个地区的背景特征,从而为进行各项与地方性有关的研究分析奠定基础。 旅游目的地规划的地方性分析:综合分析是在地方性特征分析基础上,对与旅游景点和旅游市场有关的各种要素的分析,也包括对自然、社会和经济要素的关联分析,如确定游客承载力以明确整个目的地总体旅游发展的限度等。综合分析的主要目的在于找出旅游目的地的主要机遇和发展瓶颈,这种机遇和制约因素分析是未来旅游发展决策的基础,是提出旅游开发或提高旅游业发展水平建议的基础。综合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自然要素分析、目的地承载力分析、土地使用权模式分析、经营模式分析、社会文化分析等。规划对旅游目的地的影响分析:环境影响:正面影响:有助于对重要的自然景区、国家公园或区域公园、野生动物及海洋环境的保护;有助于考古遗址、历史遗迹的保护和保存;有助于改善目的地环境质量,有效地控制空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和视觉污染;有助于改善基础设施,尤其是供水、排污和废物处理系统;有助于增强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尤其是年轻一代的环保意识。负面影响: 水污染;空气污染;噪声污染;视觉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生态系统破坏问题;土地使用问题。社会文化影响:益处: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为完善社区设施和服务提供资金;有助于对当地文化遗产的保护,如当地传统音乐、舞蹈、戏剧、服装、艺术、风俗、生活方式、传统经济活动和建筑风格等文化形式;有助于对博物馆、剧院和其他文化场所的维护和发展;有助于唤醒和加深当地居民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有助于促进游客和当地居民的跨文化交流。问题:由于游客过度拥挤而给本地居民的生活带来不便,本地居民由此对旅游业产生不满甚至敌对情绪;由于地方风俗、仪式、音乐、舞蹈等文化形式不恰当地向游客展示,而导致本土文化的过度商业化甚至丧失真实性;有可能造成文化的退步和文化认同感的削弱;由于游客的过度使用,重要的考古遗址和历史遗迹遭到破坏;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而导致游客和居民之间发生某种误解和冲突;很多社会问题如吸毒、酗酒、犯罪和卖淫等也会伴随旅游业的发展而恶化。经济影响:正面经济影响:包括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直接经济效益包括创造就业,带来收入和外汇(对国际旅游而言),这些收入和外汇可以直接改善当地社区的生活水平并带动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间接经济效益是旅游业可以创造一些产品和服务从而带动经济部门的发展和扩张,这些经济部门包括农业、渔业、建筑业、部分制造业和手工艺制造业。负面经济影响:包括潜在经济效益的损失、经济结构的扭曲、就业结构的扭曲。旅游目的地承载力分析:马西森、沃尔(1982)认为,承载力是可以使用一个地区而又不会造成当地无法接受的自然环境改变和游客体验质量巨大下降的人数最大极限。不会对旅游区造成令人无法接受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负面影响。承载力分析是目的地旅游规划的重要内容,也是任何层面的旅游规划都要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待开发旅游区和已开发旅游区都需要进行承载力分析,有些地区的开发程度可能已经超饱和。承载力分析要反馈给市场分析,市场分析要据此对市场预测或目标进行相应的调整。承载力分析不能代替规划的后续发展评估,也不能取代旅游影响的监测。目的地规划的社区参与分析:社区参与旅游规划是将社区作为旅游发展的主体纳入旅游规划等涉及旅游发展重大事宜的决策、执行体系中。作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和评判依据,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社区参与分析是在上述环境影响分析及承载力分析的基础上,将社区作为支持旅游发展的最基层单元,通过社区组织的建立和目标活动的开展,达到综合整治与共同参与建设旅游地的目的。居民利益分析是社区参与分析中的重要内容,居民利益调控也是目的地旅游规划的主要内容。旅游目的地规划的形象分析:旅游形象认知(目的地类型形象的认知;目的地地方性形象的认知;目的地形象形成阶段的认知)。形象建立方法及步骤:目的地形象调查;目的地形象定位;目的地形象系统构建;目的地形象推广与传播。基于地方性的旅游标志设计:旅游标志的使命:作为旅游形象识别系统的核心部分,旅游标志不仅具有标识的提示功能,其创意和表现也与旅游目的地本身的象征性紧密相连,能够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延伸想象空间。旅游标志是旅游目的地文化的浓缩载体,是旅游目的地精神内涵的反映,能够扩大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唤起当地居民的荣誉感与归属感,从而为旅游业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旅游标志设计的内容定位:旅游标志设计一般思维路径为文脉关联;地脉关联;特色旅游资源关联;旅游属性关联;美感关联。 目的地旅游用地:旅游用地基本特点:旅游生存和发展的客观物质基础;自然-经济的地域综合体;旅游用地的持续性;旅游用地的多效益性。旅游用地结构分析:旅游服务用地;基础设施用地;生产管理用地。旅游用地利用原则:可持续性原则;特色原则;效益原则。旅游用地规模预测:旅游用地规模预测主要是旅游服务用地和基础设施用地规模的预测,具体而言就是关于游览用地、旅游设施用地和交通用地规模的预测。目的地旅游功能分区:目的地旅游用地评价:对目的地的旅游用地做出客观评价,为确定旅游开发规模及旅游地性质提供依据,使旅游地开发收到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目的地旅游功能区划: 旅游功能区以用地功能划分,据此可以将旅游地划分为游览区、旅游接待区、休疗养区、野营区、行政管理区、居民区、商业服务区、文化娱乐中心、农林园艺场(包括副食品供应基地)

    注意事项

    本文(旅游规划原理复习(共9页).doc)为本站会员(飞****2)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