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梁配筋精细化设计原则及统一技术规定编制指导(共12页).docx

    • 资源ID:16760988       资源大小:150.61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梁配筋精细化设计原则及统一技术规定编制指导(共12页).docx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梁配筋精细化设计原则及统一技术规定编制指导0. 总则0.1 本指导列举了梁配筋设计的精细化设计原则及统一做法。专业负责人编写项目技术统一规定时可以选用本文中列举的做法,亦可自行制定。本文未提及的部分,均应按照相关规范、标准、图集、规定执行。相关规范标准效力大于本指导,当有矛盾时,一般应满足规范规定的要求,强制性条文必须满足规范要求;当有充足理由、保证结构安全合理的情况时,可以寻求变通做法。1. 总体信息1.1 抗震等级的注写一般情况比较简单,但应注意有时同一单体或连接部位有不同情况,应在表格或提资图中明确。比如:框架剪力墙、框支剪力墙、框支层位置较高、塔楼与裙房部位、错层部位、裙房或车库的影响范围等等。另外,对部分工程,抗震等级与抗震构造措施的等级也可能不同,此时图中应区别注明。1.2 梁编号规则1.2.1 梁属性编号框架梁/屋面框架梁KL/WKL6连梁LL平台梁L6框支梁KZL井字梁JZL5悬挑梁XL两端支座为柱1 ;一端支座为柱另一端支座为主梁两端均与剪力墙平行相连,且跨高比不大于52两端支座均为主梁主梁或者次梁托起上部剪力墙4井字布置的协同受力次梁仅一端为支座,且支座为平面内的墙或柱一端支座为与剪力墙平行相连,另一端支座为剪力墙垂直相连或为主梁剪力墙结构转角窗处双悬挑梁(两向支座均为平行剪力墙),此时图面注明为水平折梁一端支座为主梁,另一端支座为垂直相交的剪力墙两端支座均与剪力墙平行相连,且跨高比大于52两端支座均为垂直相交的剪力墙(墙平面外刚度较小)3两端支座均为垂直相交的剪力墙(墙平面外刚度较大)31 柱包含框架柱、端柱、壁柱2 连梁跨高比明显大于5时,按照框架梁设计。当连梁跨高比略大于5且受力有明显连梁性状时,亦应允许按连梁设计;当连梁中部有次梁搁置时,建议编号为KL,但满足连梁构造,如箍筋全长加密等。3 两端平面外剪力墙作为支座,墙体的厚度较大,平面外刚度较大(如墙厚不小于300mm),以至于梁明显提供抗侧力作用时,宜按照框架梁设计,计算不应假定梁端铰接。反之则按照平台梁设计,此时梁中内力不应有明显抗侧力成分或计算中假定梁端铰接。4 框支梁特指托起剪力墙的梁。托柱梁不应定义为KZL,而应该定义为(W)KL。(当托柱处某一方向的梁,两端支座均为梁支座,但其设置的目的是平衡被托柱柱底该方向的弯矩,此时该梁也应编号为KL)5 一般情况下,井字梁也可以“L”编号注写,但需注意正确注写跨数。如果按照JZL编号,则应注意在图中表达支座负筋的延伸长度。6 如果框架梁和平台梁在某点相连为连续梁,此时应在分界点两侧根据各自属性分开注写(W)KL和L,确定不同的钢筋构造,并注明分界位置。此时注意:分界点两侧两根梁的支座负筋应分别注写,且负筋配置需方便拉通。7 有明显水平折梁作用的梁,应特别注明为“水平折梁”,并正确注写跨数;8 框剪结构中的边框梁编号BKL;暗梁编号AL9 连续梁有悬挑段时在跨数后增加A或B;LL不注写跨数、不应有悬挑段;纯悬挑梁XL不注写跨数,默认为一跨;10 除框架梁KL外,其他屋面梁编号前面不需要加“W”;1.2.2 当X,Y向梁分开编号时,配筋注写应区分图层。除连梁外,其余梁应增加前缀“X-”和“Y-”。连梁一般不分方向注写。1.2.3 如需对编号注写增加其他前缀或后缀时,应由专负明确。(比如增加分区前缀、楼层前缀等)1.2.4 按照图纸布局的默认梁顺号次序为先X向后Y向,梁顺序号应有规律,同一项目的顺序号规则应一致。1.2.5 当一侧某梁与另一侧某梁为对称关系时(针对垂直对称轴的梁),可以利用其对称性,但应注意不能简单拷贝编号。若如此,则编号内隐含的支座负筋的位置则可能错误。此时,应在编号后增加记号“*”,并在说明中注明“带*的梁编号配筋与不带*的梁配筋为对称配置”。如“KL12(2)*”表示与对称轴另侧“KL12(2)”为对称配筋。1.2.6 默认位于露台、屋面的框架梁均以WKL表示。如项目规定不增加“W”前缀,则应明确并注意以图纸说明表达此信息。1.3 梁跨数判断及注写对于交叉协同受力的梁,不能简单以几何分割作为跨数判断的依据,而应该根据实际受力情况定义跨度的起止位置。以下列举几种常见情况: a) 井字交叉次梁 b) 十字交叉次梁 c) 交叉主梁 d) 类似“内挑梁”与其他梁交叉 e) “半框梁”交叉对于标准的井字、十字次梁比较容易判断。如上图a)、b),根据弯矩图可以看出主梁之间明显为一跨;对于其他的简单情况,如图c)、e),可以根据两向交叉梁梁底的正弯矩分布判断其为一跨;对于图d)状况,Y向梁有挑梁性状,但并不足以完全支撑X向梁,两者仍为协同受力,故X向梁应为一跨。以上情况只是一些简单示例,实际工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当梁交叉,决定梁是否协同受力,应编号为一跨时,不是简单的根据截面大小和梁长短判断,而是根据其各自的线刚度和支座条件确定。可以通过弯矩图(配筋简图)进行判断,一般情况下,在竖向向下荷载作用时,梁交叉点弯矩为正弯矩(底部受拉)时,则该交叉点不能作为该梁的跨数分界点。1.4 梁截面、标高注写方式1.4.1 “集中标注优先”是指按照平法图集的示例,在梁平法图中集中标注注写梁截面,有变化时才写到原位。多跨连续梁,有条件时,集中标注应尽量标注在第一跨。若模板图已经注写截面,仍应在平法图中注写截面,并一一核对,核对完毕后将模板图中截面的图层关闭。“原位参照模板”是指截面信息由模板图注写,梁平法图外部参照模板图,梁平法图不重新注写。但梁平法图仍应核对计算截面和模板标注截面的一致性。1.4.2 “参照模板标高”平法图不重新注写标高,由外部参照模板图表达标高信息。此时,模板图应按照平法制图要求一一注写梁标高。“重新注写”是指平法图按照法图集的示例注写标高。若模板图已经注写标高,仍应在平法图中注写并一一核对,核对完毕后将模板图中梁标高的图层关闭。“不注写”是指平法图不注写标高,梁标高信息由模板图表达。此时,平法图中必须说明所有的梁标高信息见模板图。1.5 标准层配筋竖向归并1.5.1 当某建筑有很多个布置相同的标准层时,梁配筋应根据层数和各层之间配筋变化设置若干个归并的标准层分段。“区别配筋”和“连梁区别配筋”是指在同一标准层分段内,若某些梁各层的配筋变化较大时,对这些梁根据楼层区分配筋。如某标准段为312层,其中KL6(1)在38层配筋较大,912层配筋较小,在原位或引出区分38层的912层的配筋。(提示:连梁和较短的框架梁在同一标准段的配筋会有一定的变化;列表表达的连梁比较容易按楼层区分配筋,故建议连梁列表表达。)“按本段包络配筋” 是指在同一标准层分段内,不论某些梁各层的配筋变化是否较大,均按本段最大值包络配筋。这样操作简单快速,但不经济,故不推荐。1.5.2 纯次梁: 在布置和竖向荷载相同的各标准层内,纯次梁的配筋应没有较大的变化(当然,各层计算结果可能有微小的差别),因此各层纯次梁的配筋应一致。2. 富余度控制2.1 正常的住宅框架梁、平台梁一般裂缝不会有太大问题,所以配筋时梁筋不宜刻意放大。但考虑到对电算调整的适应性,有些梁的纵筋比计算结果增加12cm2也是可以接受的。专业负责人应根据具体项目情况制定导则。2.2 考虑到强剪弱弯,使连梁在中震或大震下先产生塑性铰,连梁纵筋不宜放大。2.3 梁支座负筋考虑板筋贡献,是一种很经济的做法。若项目要求考虑,专业负责人需根据考虑的楼板宽度配筋率等因素,确定支座负筋计算值可以减小多少cm2的配筋量配置。(需注意的是,如此做法可能会造成审查的压力,也将使作业时间和加长,所以一般不推荐)3. 裂缝、挠度控制3.1 专业负责人在此制定裂缝、挠度控制的统一原则。对于住宅,一般情况下裂缝、挠度不会出现问题,但特殊之处应指出;车库、商业一般需要专业负责人根据环境类别确定裂缝控制大小,并给出考虑裂缝的方法。4. 纵筋规定4.1 纵筋选筋范围及排布:4.1.1 按照纵筋排布按照附表“梁单排钢筋最大根数排布表”剪力墙结构和异形柱结构设计中应注意,当梁与墙肢和柱肢平行相连时(梁宽=肢厚),端部纵筋应锚入竖向构件角筋内侧,此时,该梁端支座的纵筋排布宜按照梁宽减小3050mm(扣除两根暗柱纵筋直径)计算或查表:200宽的墙支座,梁纵筋单排不宜超过两根,d18时,单排纵筋不应超过两根。 250宽的墙支座,单排不宜超过3根。4.1.2 梁顶通长筋与支座负筋的关系对于2肢箍的抗震框架梁(必须有一定量的贯通纵筋),可以采取以下各种做法节约贯通筋:1) 减小贯通纵筋的直径,该贯通纵筋也贯通支座,支座不足时再附加一定量的支座负筋;2) 减小贯通纵筋的直径,当小直径贯通筋对支座配筋而言太小时,支座纵筋替换为大直径的钢筋,与贯通纵筋在跨度1/3处搭接或连接(机械连接、焊接)。对住宅而言,以单跨、少跨梁为主,上述做法1)更合适。因为如果采用受力搭接的时候,搭接区域箍筋需要加密、受拉搭接长度较长,一般情况下,这两部分增加的钢筋量反而大于贯通筋变小直径而节约的钢筋,而且增加施工的难度。对多跨连续框架梁,选择做法1)和做法2)孰优孰劣,则与具体的钢筋直径匹配、钢筋连接方式相关。尚不能严格的给出那种方式经济性最优、施工最方便。此时需要专业负责人根据实际工程情况进行约定。(提示:采用机械连接时,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搭接区的箍筋增量;等径的机械接头目前比变径的机械接头应用广泛)当为了满足锚固要求,框架梁中选择小直径的钢筋与大直径的钢筋按受拉搭接是推荐的当条件允许可以采用架立筋时,采用架立筋总是经济的,这并不增加施工难度。架立筋一般用于有一定长度的次梁和3、4肢箍及以上的框架梁中。(次梁多肢箍时,可均采用架立筋)。规范规定(砼规9.2.6-2)架立筋的最小直径:梁跨度<4m时架立筋直径8mm;4m梁跨度6m时架立筋直径10mm;梁跨度>6m时架立筋直径12mm。项目统一技术规定制定时,务必注意此条。综上所述:梁顶通长筋的选择对梁配筋经济性影响的偏差最大,一般情况下应尽量选择较小直径的通长筋。1) 对于框架梁,贯通筋的最小配置应遵守抗规6.3.4条。2) 对于框架梁,穿过中柱的纵筋(含底筋)直径应遵守抗规6.3.4条。3) 框架梁住宅中的较窄的框架梁(200250mm宽),总配筋量不太大,单排可以排布的纵筋根数不多。梁不太短时:贯通筋的配筋量宜为支座筋的配筋量的1/21/3,同时控制支座钢筋排数不要过多(分排布置时第一排钢筋量不宜小于第二排钢筋,当第一排钢筋量小于第二排时,应按下述第(5)条复核承载力);支座附加钢筋的直径与梁顶贯通纵筋级别差建议不要超过三级。梁较短时,可通长配筋。配置两肢箍时,商业中的单跨框架梁做法同上。4) 对于商业和车库中配置2肢箍的连续多跨框架梁(如300mm宽),专业负责人应约定贯通筋的选择原则,决定是否采用“受力搭接”的做法:a) 采用较小直径的贯通纵筋并贯通支座,支座附加较大直径纵筋,两者钢筋级别差不宜大于三级。一般情况下,两根贯通筋为支座配筋量的约1/4时经济性还不错;b) 采用较小直径的贯通纵筋,不贯通支座,与大直径的贯通纵筋受力搭接。此时连续梁的跨度宜不小于6m,贯通筋宜按照规范的较小值确定,其直径与支座筋的直径差宜不小于三级。以上两种做法,均需要注意以下几点:贯通纵筋对于一、二级框架,应保证通长筋的配筋量不小于两侧支座负筋较大值的1/4(与底筋大小无关);梁较短时,可通长配筋。5) 当梁受力纵筋多排排布时,应注意纵筋合力点力臂的损失对实际承载力的影响,必要时需对总配筋量进行一定程度的放大,尤其是第一排配筋量明显小于第2、3排纵筋配筋量的时候。(当梁顶面有完整楼板,计算和配筋尚未考虑楼板内纵筋的弥补或楼板作为T形截面对受压区高度的有利作用时,可适当控制配筋的放大程度)6) 对于住宅、商业和车库中宽度较大的框架梁,如果采用的4肢箍,则一般情况下应采用两根通长筋与两根架立筋结合的方式,如220+(212)。采用三肢箍时,则用两根通长筋与一根架立筋结合。注意:对于一、二级框架,应保证通长筋的配筋量不小于两侧支座负筋较大值的1/4。(此时,两根通长筋宜贯通支座)7) 对于次梁,当有一定长度时,宜采用架立筋。8) 连梁一般上下均贯通配筋,当上下配筋结果相差不大时,上下配筋应一致。当连梁高度较高时,纵筋宜分排布置。9) 如下图a),当某多跨连续梁,一部分跨度较大、受力较大(示意图分界线左侧),而另一部分跨度和受力较小(示意图分界线右侧),此时宜减小受力较小处的贯通筋配置。下图中,较小的贯通筋仅需在分界线右侧支座处与受力筋进行一次搭接,则右侧其余各跨配筋趋于经济合理;反之若整根梁均以25mm直径的钢筋贯通则浪费较多。(建议项目中对梁顶贯通纵筋的原位标注增加下划线,以便与支座负筋的原位标注做区分,并在图纸说明中明确含义,即如下图所示)。此时,务必注意:贯通筋和支座负筋的比例关系须满足受力和规范的要求。同样的情况,也可以按照图b)方法表达:分界线左右两侧分别用两个不同的梁编号,各自的集中标注标明不同的贯通纵筋。此时,务必注意:每个编号应标注该段梁的起止位置;在分界处(图中4轴),支座负筋原位标注须注写两遍(分属每根梁的支座负筋均要标注);分界处的支座两侧负筋直径应选择一致,便于拉通;注意贯通筋和支座负筋的比例关系须满足受力和规范的要求。a)b)10) 当次梁较长时,应优先采用架立筋。统一技术规定应给出是否采用架立筋的界限。一般来说,次梁长度不小于3.6m,架立筋直径与支座筋直径相差两个级别或以上时,选择架立筋是更好的选择。11) 悬挑梁一般支座筋贯通悬挑段,按照平法图集示例(11G101-1 P34),悬挑段的贯通纵筋应标注,不应仅标注支座处负筋。如下图:悬挑段的贯通纵筋标注同支座筋。4.1.3 经常忽略的问题1) 在不均匀布置的结构中,需要注意平法表达方法的应用。对框架梁、次梁,明显的大小跨相连会引起很多容易忽略的问题。(以下所述大小跨,指跨度有较大差距,跨度变化不大的不在其列)如下图a,以左边两跨,跨度较均匀,第三跨跨度突然变小,第四跨跨度再恢复正常。从弯矩图可以看出,第一、二、四跨均可采用较小的顶部贯通纵筋,但第三跨跨中有较大的负弯矩,因此需要较大的贯通纵筋,考虑到钢筋截断点弯矩包络等问题,C点的贯通纵筋应与B、D点的支座负筋一致,应特别标注。(11G101-1的图4.2.4-1就是一个示例)2) 如图b,大小跨相连,小跨支座弯矩较大,下降速率较缓,几乎全跨上表面受拉。此时应注意小跨顶部贯通筋的大小是否可以满足弯矩包络的要求。要求该跨贯通顶筋至少包络“支座负筋截断位置支座B范围”的弯矩(支座负筋截断伸出长度一般为支座两侧较大净跨的1/3,但实际考察弯矩包络时需注意纵筋截断的位置要求,见砼规9.2.3条)。如果是次梁大小跨相接,则小跨不能采用架立筋,且次梁小跨的贯通筋应满足弯矩包络的要求。由于跨度较短,图面挤,此时如果单独标注贯通纵筋,应避免引起施工单位对标注位置的误解。(11G101-1中P34的示例中,KL1(4)大小跨相接,其小跨贯通纵筋采用了同支座筋相同的配置。) (a) (b)3) 在住宅结构中,经常会出现类似下图的结构布置。如前所述,一端与剪力墙平行相连,一端支座为梁者,编号为KL。但此梁跨度较短,其线刚度较大,而Y向的梁刚度也较大,于是产生协同受力、相互支撑的关系。此时在竖向荷载下其受力特点是:X向的梁全长几乎全部为负弯矩,即使有正弯矩也会很小,正弯矩分布区靠近A点一侧;Y向梁梁底正弯矩在A点处仍较为明显,但有一些上抬。X向梁产生类似悬挑的作用,Y向梁仍应为一跨。如下图中可以看出,此时X向梁仍编号为KLXX(1),但设计中注意:此时梁顶纵筋应全全部贯通,跨高比不大于4时箍筋全长加密,并应原位绘出附加钢筋(宜配置三个方向的附加箍筋)。另:反之,当Y向梁线刚度较小,X向梁明显支撑Y向梁时(不产生协同受力,相互支撑关系时),X向的梁应编号为XL。 4.2 支座筋的锚固:框架梁、次梁端支座为垂直剪力墙或截面较小的柱时,按照规范及图集要求,梁钢筋的最大直径受到直锚段长度的限制。当梁端固接或铰接时,满足锚固要求的钢筋直径限值相见附表XX。对住宅,墙厚、柱截面一般较小,也很难按照高规图7.1.6设置凸头,所以限制梁的钢筋直径也不宜过大。因此,对与剪力墙平面外相交梁的端支座,当计算配筋略大时,宜计算简化为铰接。实际工程中,铰接也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因此,具体项目中专业负责人可以选择是否可适当放松最大直径限值。若选择放松,则一般放松的幅度在一级左右,不要超过两级。同时应注意:对于重要的部位,如抗侧的关键部位,应尽量设置壁柱以满足规范要求。剪力墙住宅中可能会出现如下图a),b)的情况:a)当某框架梁较长时,宜采用较小直径的贯通筋,以满足垂直相交剪力墙处的锚固条件,平行剪力墙支座一侧可选用较大直径负筋,与贯通纵筋受拉搭接。建议如此处理类似问题;b) 当某框架梁较短时,即便将与墙垂直相交的支座铰接计算,需要的贯通筋量仍较大,而这么短的梁纵筋不贯通也是很麻烦的,除了垂直剪力墙支座处点铰,适当放松此处支座的锚固条件,似乎没有其他太好的办法。 a) 梁较长 b) 梁较短4.3 计算简化的配筋处理:4.3.1 如下图所示A处,梁端铰接时,支座处仍应配置一定的受拉纵筋。此处负筋的要求为:满足梁的最小受拉配筋率,满足底部配筋量的1/4,满足锚固要求;如下图所示B处(中间支座),由于左右两侧高差较大,计算将右侧梁B处铰接(左侧梁C处未铰接)时,B节点梁实际上仍会有一定的负弯矩。此时,B处支座的受拉负筋除满足上条要求外,尚宜参照C处计算结果配筋。4.3.2 连续梁支座两端高差较小,计算不应铰接,此时配筋计算结果与实际相符,不需人为调整。当连续梁支座两端高差不太小也不太大时,高差两侧梁弯矩仍能连续,计算不宜铰接。但此时,宜对两侧梁进行一些人为调整:高差处支座(B)配筋不宜比计算结果放大、第一跨梁底正筋(D、E)宜稍许放大、两侧梁第一支座负筋(A、C)也可稍许放大。4.3.3 地下车库地震作用小,不属于高层建筑,可以选择底部纵筋部分不伸入支座。由于梁柱节点复杂,车库顶板的框架梁底部钢筋配置较大,且多排,所以当选择此种做法时,也往往选择在车库顶板的框架梁执行。是否采用,由专业负责人指定,并根据项目实际情况约定不锚入的钢筋数量。如:“框架梁底部第三排不锚入柱”;“按平法图集标注不锚入的数量,且不锚入的比例不大于30%”;“第二排纵筋大于两根时,除外侧两根以外,第二排纵筋不锚入柱”等。5. 箍筋规定5.1 直径等级选择:一般情况下,同一类构件中同一类型钢筋的同一直径钢筋不建议采用不同等级。如梁箍筋中同时出现8和8从设计上讲是不方便的。但当项目经济性要求较高时,箍筋计算值较大时由8升至8是比较节约的(这时,应更加注意遵守强制性条文:“梁端受拉纵筋配筋率大于2%时箍筋直径需要提高一个等级”)。专业负责人可以据此原则约定箍筋直径与等级的关系。当项目对经济性要求很高时,当箍筋计算超过计算值,不变直径而直接采用更高等级的钢筋是有利的。如果可以做到同直径的不同等级钢筋现场很容易区分(如HPB300的8和HRB400的8一种是光圆钢筋一种是带肋钢筋),这种做法也是允许的。对一级抗震的框架梁和连梁,注意规范要求的最小直径为10mm。对截面高度不大于300mm的梁,注意箍筋间距砼规表9.2.9:当需要箍筋承受剪力时,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50mm。5.2 箍筋肢数规定:常规来讲,200300mm宽的梁,一般选择两肢箍;350600mm宽的梁,一般选择4肢箍;对于600mm宽度以上的梁(如框支梁),在满足肢距的要求的前提下,应优先增大箍筋直径,而不宜随意加大箍筋肢数。设计中对三肢箍、五肢箍的应用较不普遍。对一级抗震的框架梁的加密区和连梁,当梁宽为300时,应选择3肢箍(注意框架梁顶面可以有一根架立筋)。5.3 箍筋配置约定:5.3.1 箍筋间距档次不宜简单应用100、150、200等,应允许适当增加间距的档次。在应用某些自动生成配筋软件时,也可如此定义输入参数。5.3.2 三级、四级框架梁高较大时,比如600高,纵筋直径20mm,此时加密区采用150mm的间距也可满足规范要求(连梁类似)。但住宅中,由于经常选用的纵筋直径较小,可能选择100mm为最大限值更为方便一些。当项目的经济性要求较高时,专业负责人可以指定加密区最大箍筋间距的上限,如120mm、150mm等,当最大间距上限大于100mm时,设计应特别注意箍筋间距与梁高和纵筋直径的关系是否满足规范要求。5.3.3 框梁箍筋加密区和连梁箍筋的间距,必须时刻注意hb/4的要求。5.3.4 当二、三、四级框架梁和连梁纵筋直径选择12时,应注意100mm的箍筋间距无法满足8d的要求;当一级抗震的框架梁纵筋选择16mm时,应注意100mm的箍筋间距无法满足6d的要求。5.3.5 梁局部箍筋计算较大时,优先采用局部提高箍筋配置的方法。如下左图所示;如果框架梁需要局部提高箍筋配置的长度处于加密范围内,且加密区配置的箍筋量可以满足其计算结果,也可以不注,如下右图。以上两种情况在设计中经常出现。5.3.6 PKPM软件中,次梁按照主梁输入时,计算结果仍然按照框架梁输出加密区和非加密区的箍筋计算结果。对支撑关系明确的次梁,如地下车库、规则商业,次梁较长,端部和中部计算的箍筋也往往会有差别。若统一按照一跨内箍筋计算的最大值配置全长的箍筋,是相当浪费的。“非加密区”长度毕竟较短毕竟是整个梁的大部分。此时,如果采用框架梁的箍筋表达方法,区分“加密区”和“非加密区”的箍筋,从计算上和软件假定相符,会得到很好的经济性。如下图a)、b)、c)。应用此条时,图纸需要在说明中明确图中表达加密区的含义以及何为次梁的加密区范围是多大或给出示意图。注写箍筋时,次梁加密区的箍筋不需要符合框架梁的箍筋规定(如图a中采用了150mm的箍筋间距)。住宅中较长的次梁亦可应用此条。应注意,相互支撑关系不明确的次梁交接时应慎重,需查看剪力包络图。 (a) (b) (c)6. 腰筋规定6.1 抗扭配筋:PKPM软件中计算的抗扭纵筋“VT6-0.3”是指均匀分布在梁周边的抗扭纵筋量,当计算值较小时,可均匀分配给梁四角纵筋(即梁顶面和底面)。当另配置有抗扭纵筋时,则需满足梁侧构造腰筋的最小要求。PKPM软件中计算的抗扭箍筋“VT6-0.3”其中的“0.3”是指箍筋的外箍单肢面积,且与计算约定的箍筋间距相关。比如计算箍筋计算间距约定为100mm,该处外箍实配箍筋8100,则外箍单肢面积0.5cm2可以满足计算要求;如果该处外箍实配箍筋8200,则外箍单肢面积0.5cm2不能满足计算要求(0.3x200/100=0.6cm2),需要减小箍筋间距或加大直径。而梁上方所注的箍筋值“G1.3-1.3”已经叠加了抗扭箍筋,所以不必再叠加抗扭箍筋。如其他软件假定与此不符、或有其他原因需要叠加抗扭箍筋计算值至箍筋总量时,需明确。6.2 连梁腰筋:连梁腰筋按照高规7.2.27-4条执行。注意,当另外配置连梁腰筋时(剪力墙水平筋无法贯通或不足),应按照连梁全截面高度控制腰筋间距(与普通梁的侧面构造筋和抗扭筋不同,不能仅考虑hw,不扣板厚);配筋率不小于剪力墙水平分布筋的配筋率,当跨高比小于2.5时,配筋率尚不应小于0.3%;连梁腰筋不能标注为“G”。另需注意:多排分布筋的较厚墙体,可以计入腰筋配筋率的仅为最外侧的两排钢筋。砼规11.7.11-5规定连梁hw(此处的hw是扣板厚的)不小于450mm时,需要设置不小于d10-200的侧面钢筋,这项要求对经济性有一定影响,也不利于剪力墙水平分布筋作为连梁腰筋。专业负责人可根据项目情况酌情考虑。7. 附加钢筋7.1 一般应首选附加箍筋,附加箍筋不足时再增加吊筋。图纸说明若不明确吊筋角度时,应注意11G101-1中60度和45度是按照主梁高度是否大于800mm区分的。7.2 协同受力的交叉梁系,交点四面均设置附加箍筋,对于规则布置交叉梁系(井字次梁、十字次梁)的车库、商业,可以在图纸说明中明确此项事宜;对于住宅结构中的协同受力梁(包含协同受力的主梁),如果简单的以文字说明表达,可能施工单位不能完全理解,建议原位绘出交叉处的附加箍筋。7.3 梁顶面作用集中荷载,如梁上托柱,梁上托墙时,不设置附加箍筋;梁侧面、底面作用集中荷载,如埋件、吊挂、吊钩等,按计算设置附加钢筋。8. 特殊部位 (本处为对统一技术规定的编制指导和示例,其中的内容不具任何普遍意义,仅供参考。需专业负责人根据实际工程情况进行具体规定)实际工程的特殊情况多种多样,不可能全部罗列并形成一成不变的标准,即便全部罗列,可能某工程只牵涉其中某几条,这样便失去了统一规定的现实意义。专业负责/子项负责人应该对确定项目的特殊情况作出具体的规定,以便配筋设计有所依据。规定不限于项目统一规定中文字表达,亦可以批注提资图等方式进行。8.1 错层处交界梁,如地下车库顶板与塔楼±0.00楼板交界大梁外箍配筋不小于10100/150,腰筋不小于12200且腰筋配筋率不小于0.3%。顶部贯通纵筋不小于支座负筋的1/2。8.2 转交窗转角窗LL(折梁)箍筋全长加密,箍筋直径不小于8,箍筋实配比计算放大1.2倍;上下纵筋贯通配置,宜相当,比计算放大1.1倍。8.3 楼梯相关住宅核心筒双跑楼梯梯梁(跨度小于2.6m),纵筋不小于216; 218,且底筋比计算放大1.1倍;箍筋不小于8100,扭筋不小于214住宅核心筒剪刀梯梯梁(跨度小于2.6m),纵筋不小于216; 220,且底筋比计算放大1.1倍;箍筋不小于8100,扭筋不小于214支撑梯柱的楼层梁,箍筋不小于8100,扭筋不小于214,梁底纵筋比计算放大1.2倍。8.4 框支梁箍筋不小于12100,腰筋不小于16200; 纵筋比计算放大1.1倍;梁顶贯通纵筋不小于支座负筋的1/2。8.5 转换梁-托柱梁箍筋不小于10100,腰筋不小于14200; 顶筋比计算放大1.1倍,底筋比计算放大1.1倍;梁顶贯通纵筋不小于支座负筋的1/3。8.6 大跨度梁住宅中跨度大于5m的梁需要验算挠度和裂缝,裂缝按照0.3mm控制,挠度按照1/300控制;大于7m的梁应在图纸中强调起拱要求。8.7 坡屋面折梁坡屋面折梁贯通纵筋适当加强;折角附加箍筋需验算并在图中列表给出;折梁均应给出立面放样,可按1:100绘制一跨内转折较多时,非加密区箍筋间距不大于150mm。8.8 坡屋面外圈梁没有“闷顶”,斜屋面会对层坡屋面外圈梁产生一定的水平推力,因此坡屋面外圈梁均配置腰筋,腰筋不小于412,跨度大于4m者不小于414;有“闷顶”,层,建模时屋面梁建立于闷顶层,斜屋面竖向荷载由密排“虚柱”传至边界梁上。由于实际截面比计算截面略大,故纵筋、箍筋均不放大。8.9 带边框剪力墙中边框梁(暗梁)边框梁设置箍筋加密区暗梁高度取2倍墙厚,配筋构造按框架梁构造要求配置,但箍筋不设加密区。(暗梁设置位置由设计提资指出)8.10 上翻梁住宅上翻梁支座构造详图由模板图绘制,构造措施与计算假定应相符。上翻梁与非上翻梁交叉并协同受力时,由模板图绘制吊筋详图,并提资指明该处交叉梁的跨度划分。8.11 竖向加腋梁表达及配筋要求竖向加腋按11G101-1表达,斜筋大小由计算设计师指定后由平法表达,配筋设计师绘制几何详图(不反映配筋)8.12 水平加腋梁表达及配筋要求水平加腋处,斜筋按11G101-1,可不表达。平腋尺寸按平法表达。8.13 设置交叉斜筋或暗撑的连梁由计算设计师明确斜筋布置方式、斜筋大小和箍筋大小8.14 错洞墙连梁错洞墙连梁的加强由专负约定8.15 梁侧开洞由计算设计师给出加强的约定9. 本项目易违反的条文、强条,易出现的错误 (本处为对统一技术规定的编制指导和示例,其中的内容不具任何普遍意义,仅供参考。需专业负责人根据实际工程情况进行具体规定)由专业负责结合项目实际情况列出易犯的错误,做到事前提示。格式不限。例如:9.1 梁高不大于400mm时箍筋间距不满足hb/49.2 专心-专注-专业

    注意事项

    本文(梁配筋精细化设计原则及统一技术规定编制指导(共12页).docx)为本站会员(飞****2)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