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田煤矿2012年防治水计划(共49页).doc
-
资源ID:16769109
资源大小:1.87MB
全文页数:4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马家田煤矿2012年防治水计划(共49页).doc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贵州织金马家田煤业有限责任公司马家田煤矿2012年矿井防治水计划编制单位:马家田煤矿总工办审 核:主 任:总工程师: 马家田煤矿 2012年2月3日马家田煤矿2012年防治水计划为了切实做好2012年防治水工作,全面落实“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十六字方针,认真吸取以往地测防治水工作的经验、教训,制定好我矿“探、防、堵、截、排”的综合防治措施,使我矿地测防治水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特编制2012年防治水计划。第一章矿井水文地质概况第一节 井田概况一、交通位置马家田煤矿位于织金县城南西267°,距织金县城直线距离约24km,行政区划属织金县后寨乡管辖。其地理座标:东经105°3000105°3300、北纬26°383026°4000。矿区由9个拐点圈定,其形状为一近东西向展布的不规则多边形,矿区面积11.51km2。矿区有公路经三塘、后寨与织金县城相通。矿区中部大炉塘至三塘为乡村公路,里程16km;大炉塘至后寨乡为乡村公路,里程20Km(即务小公路,务:指务安即后寨乡政府所在地;小:指小炉塘,在大炉塘西北直线距离约4Km);三塘至织金县道里程32km。织金县有省道通贵阳、安顺等地,公路交通相对方便。井田交通位置详见图111。图111 井田交通位置图二、地形地貌本井田属构造剥蚀侵蚀中低山地貌类型,区域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底;总体由北东向南西倾斜。总体地貌形态受构造、岩性控制明显,具背斜成岭、向斜成谷的特征。最高点在井田西部的大尖山,标高2212.5m,最低点在井田中部长菁河出境处,标高1800m。区域地表分水岭在井田北侧,总体呈SENW向延伸。山脊连线标高19002200m。北东向脊状山梁与“V”形侵蚀谷地平行相间展布,北东向脊状山梁和侵蚀沟谷分别构成了本井田的局部分水岭和当地侵蚀基准面,标高分别为20002100m和18001850m。大部分煤层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下。井田处于乌江水系三岔河支流长箐河的源头部位。地表水系呈树枝状分布,总体展布方向以北东南西向为主,其次为北西向和近东西向。主流为长箐河。汇水面积约 6 Km2第二节 地质特征一、地层井田内出露地层从老至新为二叠系中统茅口组(P2m)、峨眉山玄武岩(P3)、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3l)、二叠系上统长兴+大隆组(P3c+ d)、三叠系下统夜郎组(T1y)、第四系(Q),见表3-2-1。其分布与岩性特征由老到新分述如下:井田地层简表 表3-2-1系统组厚度(m)平 均(m)第四系0.5010.58三叠系下统夜郎组(T1y)0454.58(残厚)二叠系上统长兴组(P3c)4.1010.56 7.09龙潭组(P3l)301.01341.31317.67峨眉山玄武岩(P3)钻孔揭露厚度0.9125.31中统茅口组(P2m)出露厚度大于30m,钻孔未揭露区域厚度>100(一)二叠系中统茅口组(P2m)出露于井田北部边缘。为灰色厚层至块状细晶灰岩,局部含少量燧石结核及白云质斑块。出露厚度大于30m。目前为止,井田范围内钻探没有钻孔揭露该组地层。(二)峨眉山玄武岩组(P3)井田西北部,在龙潭组(P3l)与茅口组(P2m)之间出露有层状峨眉山玄武岩和辉绿岩,与上、下地层间均为假整合接触。出露区厚度平均大于300m。井田范围内所竣工钻孔多数揭露了峨眉山玄武岩上部最大揭露厚度25.31m,物性特征:视电阻率曲线呈中高阻幅值变化的锯齿状反映,密度变化较小曲线幅值较低,自然伽玛和中子孔隙度曲线幅值较低,低于上部地层,呈明显的台阶变化。(三)二叠系上统(P3)本井田二叠系上统地层有龙潭组(P3l)、长兴组(P3c),自下而上叙述如下:1、龙潭组(P3l)为本井田的含煤地层。该组为一套海陆交互相、多旋迥沉积组成。厚度为301.01341.31m,平均厚度为317.67m。出露于本井田西部,出露范围内局部为第四系覆盖。本组为一套海陆交互相、多旋迥沉积组成的含煤岩系,由灰深灰、灰黑色泥岩、泥质灰岩、生物碎屑灰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灰褐灰色细砂岩、灰黑色炭质泥岩及煤层组成。据本井田已有资料,本组地层含煤一般2937层,M2、M6、M14、M16、M30煤层为本井田的重要可采或局部可采煤层,其它煤层均不稳定、零星可采或不可采。根据煤系地层的岩性,岩相组合及含煤性特征,可将含煤地层自下而上划分为第一段(P3l1)、第二段(P3l2)和第二段(P3l3)。(1)第一段(P3l1)从P3顶界至B7(标志层)顶界,厚度为83.00107.61m,平均为93.61m。上部为浅灰至灰薄层状含铁粉砂岩、含铁细砂岩夹深灰色薄层状粘土岩及煤层;中下部为灰至深灰色薄层状粘土岩、粉砂质粘土岩、粘土质粉砂岩、浅灰色薄层粉砂岩、细砂岩互层夹炭质粘土岩及煤层;下部夹灰色薄至中厚层灰岩;底部为1.5m左右厚的灰白色铝土岩、铝土质粘土岩,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全段含煤10层。图3-2-1 二叠系龙潭组物性特征物性特征:该段发育主要的主要煤层17层(M20、M22、M23、M24、M25、26上、M26、26中、M26下、M27、M28、M28下、M29、M30、M32、M32下、M35煤层),其中M26、M28、M30、M32、M35五层煤为较稳定的煤层;该段地层主要发育有B7、B10两个稳定的标志层,岩性以灰岩为主,其中B7作为P3l 1和P3l 2的划分标志,B7 有时相变为钙质砂岩。M26、M26下煤层的顶、底围岩都含有较高的放射性,所以在自然伽玛曲线上具有较高幅值的物性特征;在M32煤层的顶部发育B10 (石灰岩),这层石灰岩与M32煤层顶板在自然伽玛曲线上组成一个石灰岩低幅值、煤层顶板高幅值的物性组合特征,该组合特征无论该层石灰岩距煤层近与远,或该石灰岩是否发育,其物性特征是明显的,是确定M32煤层的良好物性标志层(图3-2-1)。(2)第二段(P3l2)从B7顶界至B4底界,厚度134.55164.34m,平均厚度142.79m。中上部以灰色薄层粉砂质粘土岩为主,夹浅灰色薄层细砂岩、菱铁质细砂岩、菱铁质粉砂岩、灰色厚层状粘土岩及煤层,下部灰色薄层状粘土质粉砂岩为主夹灰白色薄层状粗砂岩及煤层。一般含煤14层,其中可采煤层1层(M16),局部可采煤层1层(M14下)。物性特征:该段地层主要M7上、M7、M7下、M8、M8下、M9、M14、M14下、M15、M16、M16下、M17、M18、M19等煤层,煤层以M14、M16、M18、M19较稳定。在M18、M19煤层的底板发育有一层较高放射性的泥岩,它是判定M18、M19煤层层位的物性标志,同时在M19煤层的下部发育有全区稳定的B7标志层,无论是从地层层序上,还是物性特征上都是确定M19煤层的标志层。在M14煤层的顶、底部自然放射性物质含量较多,所以在自然伽玛曲线上有明显的高异常,这是确定M14煤层的良好物性标志层(图3-2-1)。(3)第三段(P3l3)从B4底板至P3c底界,厚度68.8397.41m,平均厚度81.28m。上部浅灰至灰色薄层状细砂岩、灰至深灰色薄层状粉砂质粘土岩夹灰色薄层状粘土质粉砂岩、灰色中至厚层状细晶灰岩、浅灰色薄至中厚层中砂岩及煤层;下部为菱铁质粉砂岩、菱铁质粘土岩夹煤层及炭质粘土岩;底部为浅灰至灰色薄层菱铁质中粒砂岩(B4),为P3l3与P3l2的分界标志层。含煤7层,其中基本全区可采煤层1层(M6)、局部可采煤层1层(M2)。物性特征:该段地层主要M1、M2、M3、M4、M5、M6上、M6等煤层,煤层以M2、M6较稳定。该段地层发育有B1、B2、B3、B4四个稳定的标志层,岩性以灰岩为主,其中B4作为P3l2和P313的划分标志。B1为M1煤层的直接或间接顶板,M2煤层上部发育有B2,M5、M6煤层的上、下部分别发育有B3、B4两个稳定的标志层,它们是判定M5、M6煤层层位的物性标志,煤层在各参数曲线上反映明显,定性定厚可靠,由于标志层(石灰岩)发育较稳定,煤层层位的确定也比较可靠。煤层具有较高的电阻率、较低的自然伽玛、较小的密度和较高的中子孔隙度的物性特征与其它岩性易于区分 (图3-2-1)。 图3-2-2 夜郎组、长兴组物性特征(四)长兴组(P3c)出露于井田北部。上部为灰至深灰色薄至中厚层泥晶硅质岩、硅质灰岩、硅质泥岩夹数层蒙脱石粘土岩,产菊石类化石。厚4.1010.56m,平均7.09m。本组地层的厚度稳定,是良好的物性标志层(图3-2-2)。因井田内大隆组地层不甚发育,以下将长兴组(P3c)与大隆组合并叙述,统称为P3c。(五)夜郎组(T1y)该组按岩性特征由下往上分为5个岩性段,钻探揭露最大厚度454.58m。分述如下:1、三叠系下统夜郎组一段(T1y1)出露于井田中部。由灰、灰绿、兰灰色薄至中厚层状粉砂质粘土岩、细砂岩、粉砂岩、粘土质粉砂岩及钙质粉砂岩等组成,具水平层理。上部夹12层泥灰岩,单层厚15m左右,底部夹12层暗黄色蒙脱石粘土岩,单层厚23m。厚109.40138.89m,平均128.47m左右。本段厚度稳定,是良好的物性标志层2、三叠系下统夜郎组二段(T1y2)出露于井田中南部。灰、浅灰色薄至厚层、块状灰岩,质纯。上部以中厚层至厚层为主,近顶部为厚层至块状鲕粒灰岩。厚度9.9822.40m;中下部夹一层黄绿色、灰紫色钙质粘土岩及钙质粉砂岩,厚1226m,顶部一有13m厚的泥质灰岩,局部厚可达8m,其下部的鲕粒灰岩则相应变薄。厚140m左右,在7线附近增厚至180m左右,由东向西变薄的趋势。地貌上表现为陡坡、陡坎。顶部落水洞发育。本段厚度稳定,是良好的物性标志层。3、三叠系下统夜郎组三段(T1y3)分布在井田的南部。灰、灰绿、灰紫色薄至厚层状钙质粘土岩夹泥灰岩。具水平层理。中下部夹泥质灰岩和灰岩34层,灰岩单层厚19m,底部为泥灰岩和钙质泥岩。厚90.00m左右。有西厚东薄趋势,地貌上多呈陡坎。4、三叠系下统夜郎组四段(T1y4)分布在井田的南部。岩性为灰色薄至中厚层泥晶灰岩。上部一般以块状灰岩为主,质纯;中部夹数层泥灰岩,中下部以泥灰岩为主,夹灰岩及泥质灰岩。厚100.00m左右。地貌上多呈陡崖,溶槽、溶沟等发育。5、三叠系下统夜郎组五段(T1y5)零星分布在井田南部的较高山顶上。岩性为紫、紫红色薄层状粉砂质粘土岩、钙质粘土岩组成。大部剥蚀,保留厚度大于5m。(六)第四系(Q)第四系(Q):零星分布在较稳定平缓斜坡上或沟谷中,不整合在各地层之上。主要为含碎石土、砂质土、残积土及少量河床相堆积层。厚013.20m。二、构 造本井田位于三塘背斜的西翼,井田构造形态受区域构造影响,井田内地层走向,褶曲轴向和断裂构造走向基本与三塘背斜轴走向一致。全井田总体呈一走向NEE、倾向SSE的单斜构造,并伴有9条规模不大走向与地层走向基本一致的断层。井田的南东边缘,发育有次一级褶皱带,由两个较幅度较小的向斜(蜂子岩向斜、公鸡山向斜)和两个幅度较小的背斜(六子塘背斜、杀鸡坡背斜)组合而成,褶曲轴走向近NE,轴面略向南东倾,两翼地层倾角在一般在518°之间,幅度一般在35m以下。井田北部煤系地层出露一带倾角较陡,一般2535°,向南逐渐变缓,井田中部至南部倾角616°。总体上井田构造复杂程度属简单偏中等类型。井田内褶曲和断层叙述如下:(一)褶皱构造1、蜂子岩向斜位于井田东南部,F3断层以北,轴部沿郑家冲头轿子山一带展布,轴向近NE,总体向NE向倾伏。北翼地层倾角较缓,一般在48°之间,南翼地层倾角较陡且变化较大,一般为824°,井田内延展长度2.1km,由地质填图和ZK902钻孔及第4、5、7三条勘探线控制,为查明褶曲构造。2、六子塘背斜位于井田东南部,F3断层以南,轴部沿陈家坟梁子上附近一带展布,轴向近NE,总体向NE向倾伏。井田范围内北翼地层倾角214°,东部地层较为平缓;南翼地层倾角一般514度。井田内延展长度1km,由地质填图和ZK903钻孔控制及第5、7两条勘探线控制,为基本查明褶曲构造。3、公鸡山向斜位于井田东南部,ZK903孔以南,轴向与六子塘背斜基本一致。井田范围内北翼地层倾角810°;南翼地层倾角一般514度。井田内延展长度1km,由地质填图和ZK903钻孔控制及第5、7两条勘探线控制,为基本查明褶曲构造。4、杀鸡坡背斜位于井田东南角附近,公鸡山向斜以南,轴向与公鸡山向斜基本一致。井田范围内北翼地层倾角410°;南翼地层倾角一般47度。井田内延展长度0.5km,由地质填图和第7勘探线控制,为基本查明褶曲构造。(二)断裂构造至本次补充勘探结束,井田范围内共发现断层9条。走向多为NE向或NEE向,与区域构造形态一致。断层落差一般在30m以下。井田内断层情况见表3-2-2,简述如下:1、F5断层:位于井田内背后寨村西,正断层,走向NE,倾向NW,倾角70°,落差025m,延展长度0.8km。有1个钻孔(ZK401)和两条勘探线控制,隐伏于第四系下,地表无控制,为初步查明断层。2、F1断层:分布于井田中部,正断层,走向N45°E, 倾向NW,倾角7075°。两端均延出井田外,经大丫口、马家田、小黑冲呈北东南西延伸,走向长大于4.5km,井田内近3.0km。断层经过地段,地貌上形成一北东向的沟槽。破碎带宽1.011.92m,主要由构造角砾岩组成。角砾成棱角状,粒径2×350×70mm,含量6580%,杂乱无序。角砾成分较复杂,有灰岩、砂岩、粉砂岩及粉砂质粘土岩等。胶结物主要为泥质物,胶结程度为疏松至较紧密。上盘地层为P3l2T1y2,下盘地层为P3l1T1y2。断层落差1040m,一般在25m左右。为查明断层。3、F6断层:位于大寿地村北,走向基本与F1断层一致,倾向NW,倾角78°左右,落差010m。有1个钻孔控制(B204),B204钻孔中M16煤层断缺,地表无出露。延展长度0.5km。为初步查明断层。4、F7断层: ZK502穿过该断层。逆断层,走向与F1断层基本一致,倾向NW,倾角72°,落差016m。井田内延展长度0.4km,地表未出露。为初步查明断层。5、F2断层:位于井田南东部,逆断层,走向N45°E,倾向SE,倾角80°。南西端延出井田外,北东端止于井田内石旮旯附近,走向长约大于2.3km,井田内约2.3km。破碎带宽3.0m左右,主要由构造角砾岩组成。角砾在棱角状至次棱角状,粒径1×38×11mm,含量8595%,大致呈定向排列,长轴方向与断面倾向基本一致。角砾成分主要为灰岩,少量泥质灰岩。胶结物成分主要为钙质,其次为方解石脉,胶结紧密。上盘地层为T1y1T1y2,下盘地层为T1y2,上盘地层上升。落差10m左右。为查明断层。6、F3断层:分布井田的南东边缘,正断层,走向N35°E。南西端延出井田外,北东端止于井田内桥子山以东,走向长大于2.5km,井田内大于1.3km。断面倾向北西,井田内倾角64°。断层破碎带宽1.33.4m,由角砾岩带及碎裂岩带组成。角砾岩带位于破碎带的中部,宽0.31.2m。角砾呈棱角状,含量约6590%,大小不一,粒径0.3×0.57×11cm,杂乱无序,成分以灰岩为主,少量粉砂岩、钙质粉砂岩。胶结物为钙质或泥质,少量方解石脉发育,胶结紧密。碎裂岩分布于角砾岩带两侧,宽02.7m,主要分布在T1y2灰岩中,碎块大小不一,其间充填方解石脉,胶结紧密。两般地层均为T1y2T1y3。北西般下降。落差25m左右。为查明断层。7、F4断层:位于井田西南角,逆断层,走向NNE,倾向NW,倾角86°,井田范围内落差05m,井田范围内延展长度小于0.2km。8、F8断层:位于ZK504钻孔附近,正断层,走向NE,倾向NW,倾角80°,井田范围内落差05m,ZK504钻孔内B4层位断缺,井田范围内延展长度0.2km。9、F10断层:位于ZK401钻孔附近,正断层,走向NE,倾向NW,倾角70°,井田范围内落差015m,井田范围内延展长度0.8km。断层情况一览表 表3-2-2断层名称位置性质产状要素落差(m)井田内延展长度(km)走向(°)倾向(°)倾角(°)F1分布于井田的中部正断层N45°ENW707510403.0F2分布于井田的南东部逆断层N45°ESE80102.3F3分布井田的南东边缘正断层N35°ENW64252.5F4位于井田西南角逆断层NNENW865<0.2F5位于井田内背后寨村西正断层NENW700250.8F6位于大寿地村北正断层N45°ENW780100.5F7ZK502附近逆断层N45°ENW720160.4F8ZK504附近正断层NENE8005F10位于ZK401钻孔附近正断层NENW700150.8第三节 区域水文地质概况 一气象本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年均气温14.1,年均最高气温14.9(1987年),年均最低气温13.2(1976年),月均最高29.7(1990年8月),月均最低气温零下1(1977年1月),日极端最高气温34(1988年5月6日),日极端最低气温零下12.1(1977年2月9日)。年平均降雨量1444.1mm,年最大降雨量1819.60mm(1971年),年最小降雨量936.70mm(1990年),月最大降雨量575mm(1980年6月),月最小降雨量4.5mm(1977年12月),日最大降雨量186.10mm(1983年5月25日),最长连续降雨25天(1988年2月13日3月8日)。冬春干旱少雨,夏季降雨集中,四至九月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82.3%,其中六至八月降雨量占年降雨量的48%。夏季多暴雨和冰雹,秋季阴雨潮湿天气居多,冬季有凌冻灾害天气。根据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本区位于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 分区,本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 度区。二水系马家田井田位于区域地下水的补给、迳流区,包含了部分区域中低山粘土岩、粉砂质粘土岩、粉砂岩、薄层灰岩裂隙水区(IB)和大部分中低山碎屑岩为主的裂隙水、风化裂隙水区()。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在井田的西南及东南部发育较多的溶斗、竖井、落水洞等。最高点在井田西部的大尖山,标高2212.5m,最低点在井田中部长菁河出境处,标高1800m,为井田内最低侵蚀基准面,相对高差412.50m。井田地处乌江水系,三岔河支流长菁河的源头部位。地表水系呈树枝状分布,总体展布方向以北东南西向为主,其次为北西向和近东西向。主流为长菁河。长菁河:发源于井田北侧大芦塘之西的双羊垭口和大芦塘北东方向的缺牙冲一带,源头标高19402160m。主河段由北向南从井田中部穿过,流经地层有P3l1T1y2,流距2750m。河谷形态呈U字形,切割深度65165m,河床标高18681785m,落差83m,比降3%。沿途接受其它溪流的补给,汇水面积约6km2。马家田溪沟:常年性地表溪流,发源于井田西部的大尖山一带,源头标高21452180m。总体由西向东流,在井田中部汇入长菁河。流经地层为T1y1,流距约2.0km。河谷形态呈V字形,切割深度4080m,河床标高19951830m,落差165m,比降8%。入河口枯季流量一般27L/s,溪水流量季节性强,受降雨量的影响较大。沿途为地下水补给地表水。小黑冲溪沟:常年性地表溪流,发源于井田北东侧漏风垭为附近,源头标高1950m。流向南西,在井田中部汇入长菁河。沿途流经地层T1y1,流距1.052km。溪谷呈V字形,切割深度1555m。溪床标高19501830m,落差120m,纵坡降11%。入河口枯季流量0.66L/s。溪水流量季节性强,受降雨量的影响较大。沿途地下水补给地表水。石旮旯溪沟:常年性地表溪流,发源于井田北东侧白脚冲附近,源头标高19601965m。流向南西,在石旮旯附近潜入地下,转为伏流,在长菁附近长菁河河谷出露地表,转为明流汇入长菁河。沿途流经地层为T1y1T1y2,流距约1.5km。溪谷呈V字形,切割深度50165m。溪床标高19501865m,落差85m,纵坡降6%。入河口枯季流量6.984L/s。溪水流量季节性强,受降雨量影响较大。沿途均为地下水补给地表水。本井田出露的地层由新到老主要有:第四系(Q,主要覆盖于龙潭组地层之上),三叠系下统夜郎组(T1y)、二叠系上统长兴+大隆组(P3c+ d)、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3l)、峨眉山玄武岩组(P3)、二叠系中统茅口组(P2m)。本区河溪流量暴涨暴落,根据洪痕和观测资料,暴雨洪峰流量大于枯季流量百倍以上。(参考:地测组2009年10月2010年10月水文地质长期观测资料)三、含水层与隔水层(一)含水层1、第四系(Q)孔隙含水层主要分布于南部的三塘镇、麻窝寨一带,岩性以坡残积粘土含角砾为主,块石土、碎石土在河谷谷坡及坡脚地带呈带状分布;河床、漫滩地带断续分布砂质粘土、淤泥质粘土,结构松散,透水不含水,泉水流量0.5L/s,多呈渗出或浸出状态。2、三叠系下统永宁镇组第三五段(T1yn35)溶洞暗河含水层分布于三塘向斜轴部,以薄至厚层泥质白云岩、白云岩、溶塌角砾白云岩及中厚层泥晶灰岩为主,上部有少量不稳定粘土岩夹层。以碳酸盐岩为主,岩溶洼地、漏斗、落水洞、溶洞普遍发育。区内最大一条暗河发育在该层,暗河长度达15km,在K03明流段目估流量1500L/s。泉水流量一般为2.55.0L/s,以溶洞暗河为主体构成本区唯一富水区。3、三叠系下统永宁镇组第一段(T1yn1)岩溶裂隙含水层分布于三塘向斜两翼,以中厚层灰岩为主,厚度150m,溶洞、条形洼地、落水洞多沿该层顶部与T1yn2接触带分布,落水洞注入量40872.02L/s。4、三叠系下统夜郎组第四段(T1y4)岩溶裂隙含水层主要分布于南部,三塘向斜的北西翼。岩性以灰岩为主。厚度100m左右。地层倾向南南东,倾角北陡南缓,西缓东陡(受褶皱构造影响较大)。属岩溶裂隙含水层。较大泉点和岩溶洼地、漏斗多分布在复式向斜轴部。泉流量0.013.0L/s。地处地下水迳流区,富水性较弱。5、三叠系下统夜郎组第二段(T1y2)岩溶裂隙含水层呈带状分布于南东侧。上部为厚层、块状灰岩,中下部以中厚层灰岩为主,夹钙质粘土岩、粉砂岩。厚度140m左右。总体属岩溶裂隙含水层。泉水流量5.74760.00L/s。构成区域及井田的强富水带。6、二叠系中统茅口组(P2m)溶洞暗河含水层主要分布于区域地表分水岭部位。以厚层至块状细晶灰岩为主,质纯、层厚,总厚度200m。岩溶裂隙、溶洞发育,含溶洞暗河水,含水丰富但极不均一,外围暗河流量500L/s。(二)隔水层1、三叠系下统永宁镇组第二段(T1yn2)隔水层主要由砂质粘土岩、钙质粘土岩组成,厚度50m。岩性阻水,夹薄层泥灰岩、泥晶白云岩含少量岩溶裂隙水。区内无泉水出露。2、三叠系下统夜郎组第五段(T1y5)隔水层由薄层粉砂岩、粘土质粉砂岩、粉砂质粘土岩、粘土岩组成,厚度100m左右。浅部含少量风化裂隙水,泉水流量0.7551.243L/s。岩性阻水,分布连续,构成区域溶蚀界面。地表水系往往流经该层后在上覆岩溶裂隙含水层底部潜入地下转为伏流。3、三叠系下统夜郎组三段(T1y3)隔水层主要由钙质粘土岩夹泥灰岩组成,厚90m左右。含少量裂隙水,泉水流量0.1L/s。总体视为相对隔水层。在该层底部,往往有伏流溢出地表转为明流,或呈泉群的形式涌出地表。4、三叠系下统夜郎组第一段与二叠系上统龙潭组、长兴组、大隆组(T1y1+P3d+P3c+P3l)隔水层龙潭煤系与夜郎组第一段裂隙层状承压含水层,富水性弱,区域视为隔水层,长兴与大隆组虽含岩溶裂隙水,但绝大部分厚度小(8m左右),富水性弱,故在区域上将其与上覆夜郎组第一段和下伏龙潭组视为统一的相对隔水层。泉水点较多,流量一般1L/s。四、地下水补给、迳流、排泄条件1、地下水的补给特征本区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碎屑岩分布区以渗入补给为主,碳酸盐岩分布区则由雨季地表散流注入各类岩溶,平时的长年地表溪流经岩溶洼地、漏斗、落水洞等灌入式补给。按年降水量1444.1mm和各落水洞的积雨面积、落水洞口流量估算,本区的降水渗入系数约为0.317左右。2、地下水的迳流特征图6-1-1 马家田井田区域水文地质示意图本区地下水的迳流特征受构造控制,与岩性关系密切。根据野外调查和图面分析,总体认为本区的各类构造形迹均是在近南北向反扭力偶的构造应力作用下的产物。一系列北东向相互平行的褶皱轴面、断层面均为压扭性结构面,在碳酸盐岩分布区表现为一系列岩溶发育带;北西向构造形迹可认为是张性结构面;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构造形迹,均可认为是扭性结构面,构成裂隙发育带,裂隙面平直,走向稳定,延伸远,密集平行出现。裂隙、溶隙、溶洞为地下水提供了运移途径和埋藏空间。地下水运动,在浅部受当地侵蚀基准面控制,具山高水高特征,深部地下水则追踪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扭性结构面运动,总体由北西向南东运动,向三塘向斜轴部汇流,地下水活动(循环)下限受三塘向斜谷地标高控制(见图6-1-1,详见附图)。3、地下水的排泄特征区域地表分水岭之南,地下水的排泄区在三塘向斜谷地,地下水由岩溶泉或暗河出口排出地表(见图6-1-1);区域地表分水岭(认为地表分水岭与地下分水岭基本一致)之北,地下水由南西流向北东,其排泄受六冲河支流武佐河区域侵蚀基准面控制。排泄基准面最低标高980m。由暗河排入武佐河。五、水文地质分区依据地貌、构造、含水层岩性及富水特征,分为三个水文地质区,五个水文地质亚区(见图6-1-1)。各区特征如下:(一)区(中低山白云岩灰岩岩溶水及粘土岩、粉砂质粘土岩、粉砂岩、薄层灰岩裂隙水水文地质区)1、A强富水区标高13211700m,地处三塘向斜与大寨向斜轴部及两翼,由三叠系下统永宁镇组膏溶角砾岩、薄至中厚层白云岩、白云质灰岩、蠕虫状灰岩以及三叠系下统夜郎组第二、三、四、五段薄至厚层灰岩夹少量碎屑岩组成,总厚度413857m。岩溶发育,富含裂隙溶洞水,受大气降水及相邻含水层地下水补给。地下水埋深030m,泉流量3.025.0L/s;暗河流量60.02000.0L/s。水化学类型HCO3-Ca·Mg型,矿化度0.3060.235g/l,PH值7.107.35。2、B中等富水区本区标高17802050m,主要分布在三塘向斜北西翼,地处地下水迳流区。主要由三叠系下统夜郎组第二、三、四、五段薄至厚层灰岩和不稳定粉砂质粘土岩、粉砂岩、和薄层泥质岩组成。总厚度353.0644.0m。其间T1y5、T1y3粘土岩类具相对隔水性,总体属岩溶裂隙含水层。泉水点多沿碳酸盐岩与碎屑岩接触界面分布,泉水流量1.025.0 L/s。地表岩溶以漏斗、落水洞为主。3、C弱富水区本区标高18002064m。主要分布在后寨背斜轴部。由二叠系上统龙潭煤系地层、长兴组、大隆组的粘土岩、硅质岩、灰岩与三叠系下统夜郎组第一段的粘土岩、粘土质粉砂岩、薄层泥灰岩等岩石组合而成。总厚度161.5395.0m。含水段、隔水段间互出现,总体属非均质裂隙层状含水层。含层间裂隙水和岩溶裂隙水。泉流量0.0013.00L/s。(二)区(中低山碎屑岩为主的裂隙水、风化裂隙水水文地质区)本区标高18502169m。大部处于区域地表分水岭地带的地下水补给区。由二叠系上统龙潭组煤系地层、长兴组、大隆组的粘土岩、粘土质粉砂岩、薄层泥灰岩组成。总厚度161.5395.0m。其中粘土岩、粉砂质粘土岩段具相对隔水性,粉砂岩、细砂岩、灰岩段含裂隙水和岩溶裂隙水,沿地层倾向,由自由水过渡为承压水。钻孔单位涌水量0.000370.0419L/s.m,渗透系数0.01780.0087m/d。水化学类型为SO4·HCO3Ca·Mg或SO4Ca·Mg型。(三)区(中低山灰岩、白云岩岩溶水及碎屑岩裂隙水水文地质区)1、A强富水区本区标高16601880m。大部分处于区域地表分水岭北侧的地下水补给迳流区。主要由二叠系中统栖霞组、茅口组的中厚层生物屑灰岩、厚层结晶灰岩组成,含溶洞暗河水。岩溶泉流量5.0040.00L/s。水化学类型HCO3Ca·Mg型,矿化度0.1660.622g/l,PH值7.107.35,总硬度155.80502.21mg/l。2、B中等富水区标高16602183m。大部分地段位于区域地表分水岭北侧,地处地下水补给迳流区。以粘土化玄武岩、玄武岩、辉绿岩、凝灰岩为主。二叠系中统梁山组粘土岩、石炭系下统摆佐组至上统马平灰岩、白云岩与寒武系下统明心寺组、牛蹄塘组粘土岩、碎屑岩零星分布。除摆佐组属岩溶裂隙含水层外,其它均可视为相对隔水层。泉流量0.0505.122 L/s。多为风化裂隙下降泉。第四 节 井田水文地质条件马家田井田位于区域地下水的补给、迳流区,包含了部分区域中低山粘土岩、粉砂质粘土岩、粉砂岩、薄层灰岩裂隙水区(IB)和大部分中低山碎屑岩为主的裂隙水、风化裂隙水区()。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在井田的西南及东南部发育较多的溶斗、竖井、落水洞等。最高点在井田西部的大尖山,标高2212.5m,最低点在井田中部长菁河出境处,标高1800m,为井田内最低侵蚀基准面,相对高差412.50m。井田地处乌江水系,三岔河支流长菁河的源头部位。地表水系呈树枝状分布,总体展布方向以北东南西向为主,其次为北西向和近东西向。主流为长菁河。长菁河:发源于井田北侧大芦塘之西的双羊垭口和大芦塘北东方向的缺牙冲一带,源头标高19402160m。主河段由北向南从井田中部穿过,流经地层有P3l1T1y2,流距2750m。河谷形态呈U字形,切割深度65165m,河床标高18681785m,落差83m,比降3%。沿途接受其它溪流的补给,汇水面积约6km2。马家田溪沟:常年性地表溪流,发源于井田西部的大尖山一带,源头标高21452180m。总体由西向东流,在井田中部汇入长菁河。流经地层为T1y1,流距约2000m。河谷形态呈V字形,切割深度4080m,河床标高19951830m,落差165m,比降8%。入河口枯季流量一般27L/s,溪水流量季节性强,受降雨量的影响较大。沿途为地下水补给地表水。小黑冲溪沟:常年性地表溪流,发源于井田北东侧漏风垭为附近,源头标高1950m。流向南西,在井田中部汇入长菁河。沿途流经地层T1y1,流距1.052km。溪谷呈V字形,切割深度1555m。溪床标高19501830m,落差120m,纵坡降11%。入河口枯季流量0.66L/s。溪水流量季节性强,受降雨量的影响较大。沿途地下水补给地表水。石旮旯溪沟:常年性地表溪流,发源于井田北东侧白脚冲附近,源头标高19601965m。流向南西,在石旮旯附近潜入地下,转为伏流,在长菁附近长菁河河谷出露地表,转为明流汇入长菁河。沿途流经地层为T1y1T1y2,流距约1.5km。溪谷呈V字形,切割深度50165m。溪床标高19501865m,落差85m,纵坡降6%。入河口枯季流量6.984L/s。溪水流量季节性强,受降雨量影响较大。沿途均为地下水补给地表水。本井田出露的地层由新到老主要有:第四系(Q,主要覆盖于龙潭组地层之上),三叠系下统夜郎组(T1y)、二叠系上统长兴+大隆组(P3c+ d)、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3l)、峨眉山玄武岩组(P3)、二叠系中统茅口组(P2m)。二、含水层1、第四系(Q)孔隙含水层井田北部的大芦塘、平河一带大面积分布。厚度013.20m,其他地段零星分布于残丘、坡地、岩溶洼地和河谷地带,主要由残坡积粘土、粘土含(混)碎石角砾,冲洪积砂质土,崩积块石、碎石土等,厚度02.84m。大部透水不含水,局部相对阻水。总体为孔隙含水层,泉水流量0.081.00L/s,。2、三叠系下统夜郎组第二段(T1y2)岩溶裂隙含水层包含夜郎组三段底部的灰岩、泥质灰岩段和夜郎组一段顶部的灰岩段,在井田中部、南部广泛分布。为厚层状至块状灰岩夹泥质灰岩及钙质粉砂岩、钙质粘土岩,井田内钻孔揭露最大厚度216.93m(ZK903),底板分布标高16702015m。岩溶发育,地表型岩溶以洼地、漏斗、落水洞为主,岩溶洼地、漏斗平面展布方向为北东南西向;地下型岩溶以溶隙、溶洞为主,深洞长轴方向以南北向为主。钻孔钻进中回次水位波动较大,钻孔内地下活动及岩溶发育的下限标高为1766.56m。泉水流量0.0256.184L/s,一般小于1.0L/s。钻孔单位涌水量0.00039L/s.m,渗透系数0.0028m/d。本次补勘B204孔,在T1y2段施工至孔深32.10m时开始涌水,在孔深63.71m,进行简易放水试验4.5小时,水头高出地表4.25m,水位标高1913.41m,涌水量0.16L/s。该含水层属岩溶裂隙含水层,富水性强。为煤系顶板间接充水含水层。3、三叠系上统长兴组、大隆组(P3c+d)岩溶裂隙含水层分布在井田北部。上部大隆组为薄至中厚层硅质灰岩、硅质岩,夹薄层粉砂质粘土岩;下部长兴组为厚层生物屑灰岩。P3c+d总厚度4.1010.56m,平均7.09m。硅质岩质坚性脆,裂隙结构面发育,灰岩浅部受构造影响岩溶裂隙发育,含岩溶裂隙水,但不均一,本次补勘所施工的两孔均有涌水现象。ZK501漏水,漏水深度15.4022.45m,漏失量>3.12m3/h。ZK202孔施工至孔深9.26m时开始涌水,孔深12.47m时简易放水试验4小时,水头高出地表2.87m,水位标高1984.57m,涌水量0.055L/s。地表未见泉点分布。为煤系地层的直接顶板,是煤层开采的直接充水含水层。4、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3l)裂隙含水层呈北东向带状分布在井田的北部。根据岩性特征分三个岩性段,各岩性段水文地质特征及分层情况如下:P3l3:为细砂岩、粉砂岩、粉砂质粘土岩、粘土岩与煤层组成韵律互层,上部夹23层中厚层状灰岩,底部为菱铁质中粒砂岩(B5)。含煤7层,主要煤层有M2、M5、M6。总厚度68.8397.41m,平均厚度约81.28m。P3l2为菱铁质细砂岩、粉砂岩、粉砂质粘土岩、粘土岩与煤层组成韵律互层。厚度134.55164.34m,平均厚度约142.79m。含煤1214层,主要煤层有M14、M16。P3l1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