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六年级数学教案认识分数的本质精品教育(共7页).doc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六年级数学教案认识分数的本质一、分数产生的现实背景之一-测量从数学发展史看,分数产生于人类的测量活动,而且人类认识分数是从认识分数单位开始的。测量一张三人沙发的长度,如果没有现成的尺子,可以自选一个度量单位,如用一条领带的长为度量单位进行测量,测得三人沙发的长恰好等于这条领带长的2倍,即三人沙发的长领带的长22(领带的长)。量度量单位量数。测量一张单人沙发的长度,发现它还不足一条领带的长。怎么办呢?办法是缩小度量单位。把这条领带对折两次,即以这条领带长度的四分之一()为度量单位时,单人沙发的长恰好等于它的3倍,即单人沙发的长领带的长的3(领带的长)量度量单位量数。在测量单人沙发时,我们用到了比自然数1更小的度量单位(把自然数1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一份的数是)。这里,分数和表示不同的长度(量),其中,是分数单位,表示3个,或的3倍。所以,用分数单位度量一个量时,所得的结果一般是用分数表示的。也可以说,分数是由量与分数单位(度量单位)的倍比关系产生的。分数单位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想一想:已知用1为单位度量三人沙发的长时,量数是2,沙发的长是多少?那么用为单位度量这张三人沙发的长,量数是几?这张三人沙发的长度是几分之几?如果用为单位去度量这张三人沙发的长呢?下面的表格,同样可以表征上述数学问题:三人沙发的长度度量单位量数12下面双重刻度的线段,也可以表征上述的数学问题:经过上述作业,能充分体验量、度量单位、量数三者的基本关系:量度量单位量数;同时,还会发现:2。再想一想:用为单位去度量一张双人沙发的长,如果所得的量数是6,那么这张双人沙发的长度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上面这个数学问题,用线段图表征如下:二、分数产生的现实背景之二-分物用自然数1表示1个物体,把它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用自然数1表示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时,把它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也是分数单位吗?把8个饼平均分成4份,其中每份都有2个饼。如果把2(部分量)作为度量单位,去度量8(整体)时,量数是4;也就是说,8是2的4倍。如果把8作为单位1,去度量2时,量数是;这个分数描述的是同一个量中整体与部分的倍比关系,它本身不是一个量,当然也就不具有充当分数单位的资格。所以,同一个分数,具有两种不同的意义:一可以用来表示一个量,当它表示量时,它还是计量的单位(分数单位);二是可以用来表示量数,即表示两个量(整体与部分)的倍比关系。事实上任何分数都具有这两种意义。笼统地,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这个定义的科学性是值得商榷的。如果把9个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几个饼?这个实际问题通常被抽象为下面的数学问题:9平均分成4份,每份多少?解法一:因为1平均分成4份,其中一份是;所以,9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9个,即。算法如下:949(14)9解法二:942.1,14,22,所以,942。上述两种算法,都涉及到一个基本的运算:14量量数度量单位。在教材中,是通过图形的直观操作得到结果的,但缺乏对操作过程的内涵抽象与概括,使学生不能看到分数与除法之间的本质联系。因此,学生的思维只能停留在经验的层面,他们的理论思维得不到应有的培养和发展。值得指出的是,当我们把实际问题中的4个人抽象成4份的时候,其中4的意义,从表示量(人数)变换成表示量数(份数)了。当我们掌握了比的概念后,上述的实际问题还可以抽象成下面的数学问题:9与4的比的比值是多少?其中9与4的实际意义都没有改变,它们分别表示两个不同的量。解:941。回到实际问题的情境,解释比值的实际意义,即表示每个人分得个饼。从这个例子,也许可以领略到一点产生比的概念的必要性。三、分数产生的现实背景之三-比较两个量的比较有两种图式:一是两个量的差比关系(第一学段学习的内容);二是两个量的倍比关系(第二学段学习的内容)。一束鲜花,其中5朵白花,10朵红花。如果以白花的朵数为基准量进行比较,那么红花的朵数是白花的2倍;如果以红花的朵数为基准量进行比较,那么白花的朵数是红花的。这里,2和都是量数,都表示两个量的倍比关系。上述量与量数之间的对应关系,也可以用下面的线段图直观表示:测量中的量、度量单位与量数之间的基本关系,可以衍变为在比较中的量、基准量、量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即量基准量量数。按下面的两种方法配制橙汁饮料:A4杯纯橙汁、3杯矿泉水;B5杯纯橙汁、4杯矿泉水。A、B两种橙汁饮料,哪种更甜一些?解决这类实际问题一般都有下列两种思维图式:求每杯水平均掺入几杯纯橙汁,掺入纯橙汗较多的饮料更甜一些。根据这种思维图式,以水的杯数为基准量,求纯橙汁的杯数是水的几倍。因此,从实际问题抽象出的数学问题是:比较分数与的大小。解法一:,。因为,所以。这个结果说明A种橙汁饮料更甜一些。解法二:1.33,1.25。因为1.331.25,所以。求每杯纯橙汁平均掺入几杯水,掺入水较少的饮料更甜一些。根据这种思维图式,以纯橙汁的杯数为基准量,求水的杯数是纯橙汁的几倍。因此,从实际问题抽象出的数学问题是,比较分数与的大小。解答这个数学问题也有类似于中的两种方法,结果是,说明A种饮料掺入的水较少,因此更甜一些。综上,从分数产生的三种现实背景,可以清楚地看到分数产生于量的倍比关系。分数概念的核心是量、度量单位(基准量)与量数的基本关系,即量度量单位(基准量)量数。因此,分数具有两种不同的意义:1分数可以表示量。表示量的分数,它或者是分数单位,或者是分数单位的整数倍。2分数可以表示量数。量数是以一个量为基准量去度量另一个量所得的结果,它是描述两个量倍比关系的一个数(自然数或分数)。两个量的倍比关系又有下面四种类型:一个量中整体与部分的倍比关系;同类的两个量的倍比关系;一个量中各组成部分的倍比关系;不同类的两个量的倍比关系。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从类型和,可以衍生出百分数的概念;从类型和可以衍生出比的概念。量基准量量数,这一基本关系有下面两个等价的形式: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量基准量量数;量量数基准量。从形式上看,和都是两个数相除,但只有的情形才可以称为两个量的比。各种版本教材关于比都是这样定义的: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这个定义令人困惑,一些学生也提出质疑:既然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那么为什么还要学习比呢?问的教师无言以对。其实,是这个比的定义有问题,它错误地扩大了比的概念的外延。比的定义似乎应该是:两个量相除,叫做这两个量的比。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