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广安区十三五质量发展规划(共21页).doc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广安市广安区“十三五”质量发展规划为深入实施质量强区战略,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切实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高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根据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广安市“十三五”质量发展规划和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规划。第一章 规划背景“十二五”期间,全区质量工作紧贴质量效益中心,紧密围绕质量强区建设,质量机制不断完善,质量基础不断夯实,质量安全有效保障,产业质量、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明显提升,质量竞争力大幅提升,有力服务了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一、“十二五”期间质量发展成效(一)产业质量明显提升。“十二五”期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23.1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从16.4:49.7:33.9调整为16.8:26.1:57.1,产业创新、融合、成链、集群发展趋势明显。创新驱动战略深入实施,全区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8.5亿元,共授权专利215项,科技进步和品牌培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明显提升,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二)产品质量稳步提高。到2015年,全区农产品、食品、药品、重点工业产品抽查合格率均达95%以上,成功争创省级地理标志保护示范区1个、申报国家级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1个,创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2个、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区1个、国家地理标志商标1件。(三)工程质量有效保障。“十二五”期间,工程质量保持好中有升的态势,工程质量监督全覆盖,新开工建筑工程质量监督覆盖率100%,大中型工程项目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100%。工程新技术和节约型、环保型等新材料广泛推广运用,实施质量标准样板引路制度,工程质量水平不断提高,建筑市场秩序日趋规范,文明施工管理成效明显。(四)服务质量大幅跃升。服务业蓬勃发展,文化旅游、商贸物流、医疗康复、电子商务、房地产、现代金融、网络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全区累计创建国家级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1个、3A级景区2个,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和公共服务用户满意度不断提高。(五)环境质量持续优化。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下降。“十二五”期间,我区空气环境质量总体良好。2015年,广安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 76.7%,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氮氧化物、臭氧等主要空气污染物年均值均优于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全区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0%。创建188个市级生态村、5个市级绿色小区、8个市级绿色社区,18个“省级生态乡镇”。二、“十三五”质量工作面临的形势(一)面临的问题1.质量意识有待强化。部分企业质量意识淡薄,重产量、轻质量,产品特色不突出,同质化严重,以规模化和低质低价参与市场竞争。消费者质量信息不对称,质量维权意识不强,质量监督参与度不高,一定程度为“假冒伪劣”提供了生存条件。2.质量基础相对薄弱。全区质量领域内,质量工作的手段、能力、基础还相对薄弱,标准、技术研发、检验检测等基础滞后。传统制造业、建筑业、传统服务业大多以低技能工人为主,大中型企业质量管理人员素质不高,一定程度影响了质量发展。3.质量安全有待加强。小作坊大量存在,风险防控面大点多;特种设备在用量大,公共安全面临考验;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落实不够到位,质量安全风险监控、预警、应急体系尚需健全,质量安全隐患仍然存在。4.质量水平总体不高。我区企业大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消耗型企业,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较少,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具有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大品牌不多。特色的优势品牌宣传推广力度不够,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有待提升。(二)面临的机遇1.从国际看,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全球产业分工和市场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以质量为核心要素的标准、人才、技术、市场、资源等竞争日趋激烈。2.从国内看,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需要坚实的质量基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特别是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需要可靠的质量支撑;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质量需求,也需要更强的质量保障能力。3.从全区看,“十三五”时期是深入实施“三大发展战略”、推进“两个跨越”奋斗目标的重要时期。大力发展新型产业,推动一批企业迈进全省制造业百强行列,实现“广安制造”向“广安创造”转变。实施产品强质工程,保护、传承和振兴老字号,促进战略性新兴产品规模化,培育开发一批潜力产品,打造一批“广安制造”名牌产品和知名品牌,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产品竞争新优势等政策措施。综合来看,虽然国内外宏观环境继续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但质量工作已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党中央、国务院更加重视质量工作,提出了把经济社会发展推向“质量时代”,质量工作发展的有利条件和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及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作出的“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论述,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推进质量强区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决定和企业主体作用,强化政府质量安全监管,改革创新质量工作机制,优化质量发展空间布局,大幅提升质量整体水平,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广安经济社会迈向“质量时代”,为广安向全面小康、经济强区跨越提供质量支撑。二、基本原则(一)坚持以人为本,质量惠民。坚持以人为本质量发展价值取向,强化质量安全保障,提高质量发展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使质量依靠于民,质量服务于民,质量惠及于民,使质量发展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二)坚持以质取胜,创新驱动。坚持以质取胜核心理念,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通过激发万众创新活力,提升创新引领能力,依靠质量和创新提升产业、企业、产品核心竞争力,增强市场竞争优势,获取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新优势。(三)坚持齐抓共管、放管结合。进一步深化改革,改善监管,形成“大胆放、精准管、多元治”质量监管格局。坚持市场导向,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动员全社会参与,健全“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企业主体、行业自律、社会参与”的大质量工作机制。(四)坚持技术进步,夯实基础。把夯实基础作为质量发展的保障条件,深化理论研究,夯实管理基础,加强质量人才培养,推进标准化、计量、认证认可及检测检验能力建设,不断完善有利于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五)坚持转型升级,企业为基。充分发挥企业在转型升级中的主体作用,引导企业走质量强企、质量强业的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之路。(六)坚持诚实守信,优化环境。增强质量诚信意识,完善质量诚信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营造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发展先进的质量文化。三、发展目标(一)总体目标到2020年,质量强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质量基础更加坚实,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更加完善,质量社会共治格局基本形成,质量总体水平明显提升,打造一批拥有国际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形成一批产品质量稳定可靠、技术工艺水平先进、服务平台完备、龙头企业带动和辐射作用突出、产业链和配套服务体系完善的产业集群。建立健全产品标准、服务标准体系,核心企业的技术质量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二)具体目标1.产业质量目标。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形成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格局,促进全区产业逐步由生产制造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产业园区,基本建成现代新型工业体系。2.产品质量目标。农业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超过30%,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重点食品企业技术装备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80%规模以上食品企业大力推行GB/T22000或危害分析的临界控制点(HACCP认证),食品质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医药产品生产过程全部达到新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或医疗器械质量管理规范要求,产品出厂检验合格率达到100%,国家评价性抽检合格率达到96%以上;产品质量市级以上监督抽查合格率稳定在95%以上,重大装备部分关键零部件、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等重点工业产品和重要消费类产品的技术质量指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3.工程质量目标。建筑、交通运输、水利电力、市政等重大建设工程的耐久性、安全性普遍增强,工程质量通病治理取得明显成效,竣工工程质量全面符合国家相关要求。大中型工程项目一次性验收合格率达到100%,其他工程一次性验收合格率达到98%以上。在建筑、交通基础设施、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市政等重要工程领域拥有一批核心技术,节能、环保、安全、信息技术含量明显增加。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住宅宜居性能明显增强,建筑工程节能效率和工业化建造比重不断提高。4.服务质量目标。在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商务服务、节能环保服务、服务外包等重点生产性服务领域,建成一批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在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旅游、社区服务、家庭服务、文化体育产业等生活性服务领域,建立健全服务标准体系。行业自律能力和质量诚信意识明显增强,生活性服务业顾客满意度达到75%以上。5.环境质量目标。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乡镇污水处理站实现全覆盖,污水收集处理率达70%以上,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到85%以上,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0%以上,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学需氧量、氮氧化物和氨氮排放控制在省下达指标之内。第三章 “十三五”质量发展重点任务一、促进五大质量提档升级围绕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要求,大力提升产业发展质量、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着力改善环境质量,全面提高质量供给水平,以质量升级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一)促进产业质量升级1.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优化产业要素配置和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加大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力度,加快机械、冶金、建材、轻工、纺织等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绿色化改造,淘汰落后产能,提升供给质量水平。坚持调整存量和优化增量并举,大力发展节能环保装备、信息安全等高端产业,发展壮大集成电路、信息通信设备、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巩固提升电子信息、油气化工、饮料食品等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科技服务、养老健康等新兴先导型服务业,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融合发展。2.提高产业层次。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科技成果标准化、产业化。加强互联网与产业发展跨界融合技术创新,推进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技术体系建设,构建完善的产业创新链,提升产业创新发展水平和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加快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推进制造业整体向中高端迈进,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融合发展,实现从依靠资源、加工、生产向形成品牌、标准、文化延伸,提升产业竞争力和附加值。3.改善产业要素。广泛开展“标准化+”行动,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关键原材料、电子元器件等重点领域建设高水平标准体系,形成一批广安主导的国家标准、国际标准,以先进标准引领产业升级,以强化标准实施倒逼产业提升。加强知名品牌示范区建设,打造一批知名企业,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推进优势产业关联、成链、集群发展。引导产业向适宜区域集聚发展,打造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和特色产业基地,实现产业集约聚变效应,提升产业单位产出效率,降低产业单位能耗水平,实现产业价值最大化。(二)促进产品质量升级1.保障产品质量安全性。严格执行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制度,加大对公共安全、人体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工业产品的监督检查力度,切实保障工业产品质量安全。全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兽药休药期规定,着力培育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全力推进龙安柚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建设,促进龙安柚产业提质增效,建设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体系和追溯体系,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严格食品及食品相关产品管理,强化食品质量控制,打造标杆食品企业。严格实施药品(保健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健全药品质量和供应保障体系,保障药品质量安全,让消费者吃得安心。2.提升产品质量竞争力。大力实施产品强质工程,开展质量品牌创建提升行动,加快培育本土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和区域品牌,不断提高广安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竞争力。强化全过程质量控制,严格质量检验检测,推行科学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广泛开展质量改进、质量攻关、质量比对、降废减损等活动,改善品种质量,主导优势产品质量达到国内或国际领先水平。密切跟踪国际国内先进技术,加快引进吸收转化,开发一批高质量、高效能、低能耗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加强绿色制造、智能制造,打造广安制造精品。紧跟市场需求变化,针对多元化消费,推动个性化定制与规模化生产相结合,提高广安造市场占有率和顾客满意度。3.增强产品质量可信度。加强对线上线下商品质量的一体化监管,加大对网络交易商品质量抽检力度,促进电子商务商品的质量提升。规范流通领域商品质量抽检结果的发布和商品质量违法案件信息公布,进一步发挥市场信用在商品质量监管执法的作用,提升监管执法效能。推动实现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提高进出口产品质量,让消费者不出国门就能买到出口品质的高质量商品,引导消费回流。加强旅游市场监管,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着力保障特种设备安全,严防公共场所电梯、游乐设施等安全事故发生。健全产品质量溯源机制,推进首负责任制,完善质量救济机制,鼓励质量投诉,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4.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完善培育品牌发展的制度措施,开展知名品牌培育创建工作。加大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保护力度,建设有利于品牌发展的长效机制和良好环境。按照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要求,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精细化工、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电力、建材等传统产业,培育发展名牌产品,创建一批具有较强行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品牌建设示范区。(三)促进工程质量升级1.严格建材质量管理。强化建材生产许可、市场准入、强制认证、监督抽查等质量监督管理制度。建立完善从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关键工序控制、出厂检验到市场销售的全过程质量安全保证体系,全面增强建材企业质量技术基础和创新能力。加强建材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一般建材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95%以上,涉及工程结构安全的主要建材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100%。严把工程建设进场材料质量关口,建立和完善进场材料采购、验收、检验、使用全过程追溯体系,杜绝不合格建材进入施工现场。2.推动绿色工程建设。推广应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提高施工技术管理水平和工程科技含量,力争全省重点工程质量达到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将“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对外部生态环境保护、对室内环境保护”作为评价工程质量优劣的重要标准,大力推广绿色设计、绿色施工、绿色建材。3.强化重点工程保障。加强铁路大通道、高速公路通道以及水利、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管理,落实重点项目工程实体质量检查制度,确保重大工程质量。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水平和空间利用效率,加快住房产业现代化,提升住宅综合品质。强化对工程建设、勘察、设计、施工及工程监理单位的资质管理和行为监督,强化工程质量通病治理,严格落实工程建设各主体质量责任,加大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力度。健全设备监理制度,提高工程项目管理水平,减少和预防项目风险。(四)促进服务质量升级1.增强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度。加强现代物流、现代金融、人力资源服务、研发设计、信息服务、会展、商务服务、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质量管理,大力提升生产性服务业高端化、专业化、标准化水平,打造一批四川一流的生产性服务业品牌,创建一批全国领先的生产性服务业示范项目。开展服务业质量信用等级评价,建立生产性服务业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加大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力度,引进先进服务理念,塑造广安生产性服务业的核心竞争力和良好形象。2.提高生活性服务业满意度。在交通运输、旅游住宿、邮政通讯等重点领域,开展服务质量满意度提升活动。开展重点服务行业满意度统计监测,建立部门通报和社会公开制度,定期评估分析服务领域质量状况。鼓励企业公示服务质量标准,做出优质服务承诺,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信用水平。不断夯实服务标准、服务统计、服务管理等基础工作,推进服务质量整体提升。围绕旅游强区建设,实施“服务标杆”引领和游客满意度提升计划,遴选和公布一批质量领先、管理严格、公众满意、适宜推广的服务标杆。3.提升公共服务和政务服务标准化水平。提升公共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服务、医疗卫生、住房保障、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的标准化水平,加快城乡公共服务制度一体化建设,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切实加强基层公共服务机构设施和能力建设,促进资源共建共享,全面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创新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引入竞争机制,积极采取购买服务等方式,形成多元参与、公平竞争的格局,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加强政务服务标准化、行政审批标准化、社会管理标准化步伐,打造公开透明的阳光政务,提高政府治理水平,建设人民满意政府。(五)促进环境质量升级1.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充分尊重自然规律,保护自然资源和自然生态系统。加强森林、草原、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退耕还林还草,沙化和石漠化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努力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推动产品供给向优质环保转变、生活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变。实施资源环境生态红线管控制度,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全面推进全区生态文明建设。2.加强治污减排力度。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行动计划,开展工业污染源自行监测和信息公开,排查并公开未达标工业污染源名单,实施重点行业企业限期达标排放改造,实施工业园区污染专项治理。深入推进重点污染物减排,实施差别化污染物总量控制管理,推进造纸、纺织、印染、屠宰等重点行业专项整治,开展水泥、玻璃、有色金属等重点行业脱硫、脱硝、除尘综合整治,实施重点地区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总量控制,让广安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3.加强居住环境改善。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实现城乡环境协调共享。实施城市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加快完善城镇污水处理系统,实现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实施达到全覆盖。继续推进城镇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强城镇噪声污染防治,综合控制城市交通污染,完善城市地下管网收集系统,推广海绵城市建设。着力推进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畜禽和水产养殖污染防治,积极推进农村河道、沟渠、湖库、塘坝水环境综合治理,强化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常态化,推进形成整洁、优美、文明的城乡人居环境。二、加强质量基础建设(一)推进质量创新能力建设。将质量创新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手段,充分发挥企业研发投入、技术创新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作用,突出科技与产业融合,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集中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技术创新和核心竞争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健全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质量技术创新体系。突出培养吸引科技创新人才,为质量创新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围绕官盛新区建设,建立重点突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质量创新保障体系,推动实施重大质量改进和技术改造项目,培育形成以技术、标准、品牌、服务为核心的质量发展新优势。(二)提升标准化工作水平。加快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标准体系建设。紧紧围绕发展特色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建立完善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领域以及农业社会化服务等方面农业标准体系。抓好金融保险、交通运输、现代物流、科技信息、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和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文化旅游、房地产业、家庭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建设。组织好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新兴产业领域的标准制定,完善产业发展急需的标准体系。积极推动我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成为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产业集群,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强化计量基础支撑作用。围绕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节能减排、贸易公平、改善民生等方面的计量新需求,建立科学合理、先进适用、满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量值传递和测量溯源体系。大力推进法制计量,规范全区计量检定校准市场,推进以诚信计量建设为重点的民生计量工作,提高计量监督工作的有效性,提升商业、服务业计量管理水平。围绕我区经济发展和重点建设项目,全面加强工业计量,强化能源计量监管,积极拓展工程计量,推动企业进一步加强生产、科研和经营管理的计量基础工作。加快大力值计量、高压计量、大口径流量计量、大型医疗设备计量能力建设,完善计量技术服务体系,提升全区计量技术整体水平。(四)加强认证推广及监管工作。进一步加大认证推广力度,鼓励更多企业根据自身实际和发展需要,开展自愿性认证活动,积极推进产品质量、食品安全、环境保护、职业健康安全、社会责任管理体系认证。推动制造业特别是新能源产业有序开展产品质量和重点用能企业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加大认证执法监管力度,切实提高认证有效性,促进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档次提升。(五)深入推进检测检测机构改革。大力加强公共检验检测平台建设,推动政府实验室与社会实验室、企业实验室的合作。健全与全区产业相适应,布局合理的国家、省级检验检测中心、重点实验室、评价实验室,提升融合技术研发、分析试验、标准研制、培训咨询功能的质量管理、计量测试、标准化、认证认可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推进跨部门、跨行业公共检验检测机构和企业检验检测中心、重点实验室、评价实验室的改革和整合,改进服务模式,延伸服务链条,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形成具有业务申报系统、信息服务系统、检验检测业务数据库、检验检测业务监督管理系统、软硬件及网络平台组成的检验检测服务体系,加快建设检验检测产业,打造广安检验检测品牌。(六)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增强企业质量意识,落实企业主要负责人的质量职责。将宣传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实施先进质量管理标准作为“十三五”期间质量工作的重要内容。鼓励企业采用卓越绩效模式、精益管理、六西格玛管理等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提高产品质量和可靠性、提高顾客满意度、降低成本、节能降耗、改进经营绩效。三、加强质量监督管理(一)持续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建立企业质量安全关键岗位责任制,落实质量首负责任制,实行质量安全一票否决制度;推行企业首席质量官制度;推行产品“三包”、缺陷产品强制召回制度;建立企业产品质量和服务标准自我申明公开与社会监督制度;落实企业质量担保责任,积极探索实施质量问题先行赔偿、质量责任保险、多元救济、质量安全约谈制度。在消费品生产企业中,探索建立产品和服务安全事故强制报告制度。(二)加强质量安全监管。根据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等级和重要程度,将涉及质量安全的产品纳入我区重点监管产品目录,实施产品质量安全分类监管。加强对关系国计民生、健康安全、节能环保的重点产品、重大设备、重点工程、重点服务项目以及食品、药品、农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查,完善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和责任追究体系。强化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市场等重点区域以及生产、流通、进出口环节质量安全监管。(三)实施质量安全风险管理。建立重点产品、重点行业、重点区域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和分析评估制度,实行重大质量事故报告和产品伤害监测制度。搭建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收集网络,建立产品质量安全信息舆情监控系统及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有害生物防御体系、进出口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和进出口工业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保障进出口农产品、食品和工业品质量安全。完善质量安全风险管理工作机制,制定质量安全风险应急预案,加强风险信息资源共享,提升质量安全风险评估预警水平和防范处置能力,切实做到质量安全风险早发现、早研判、早预警、早处置。(四)推进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加快以质量信用记录为主要内容的企业征信体系的建立和运行,搭建以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实名制为基础的企业质量信用档案和以物品编码系统为溯源手段的质量信用信息平台,开展企业质量信用建设,实现银行、商务、税务、工商、质监、经济和信息化、农业、保险、统计等多部门质量信用信息互通与共享。建立企业质量信用分级监管及质量失信“黑名单”制度,加大对质量失信企业的惩戒力度。鼓励发展质量信用服务机构,促进质量信用产品的推广使用,培育质量信用服务市场,督促企业落实质量主体责任。(五)建立宏观质量统计分析制度。建立和完善质量统计制度和质量状况分析报告制度,定期评估分析质量状况及质量竞争力水平,为宏观经济决策提供依据。建立健全以产品质量合格率、出口商品质量合格率、顾客满意度指数以及质量损失率等为主要内容的质量指标评价体系。(六)严厉打击质量违法行为。深入开展重点产品、重点工程、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和重点市场质量执法,严厉打击危害公共安全、侵犯知识产权、危及人身健康和生命安全等质量违法行为。建立健全处置重大质量违法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机制和执法联动机制,推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有效衔接,对重大质量安全案件实行联合挂牌督办。(七)建立质量安全社会救济机制。探索实施符合市场经济规则,有利于消费者维权的产品质量安全多元救济机制。建立健全产品侵权责任、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保险等制度,确保质量安全事故受害者得到合理、及时的补偿。引导企业、行业协会、保险公司以及评估机构加强合作,降低质量安全风险,切实维护企业和消费者合法权益。四、加强质量文化建设(一)建立质量文化。打造“以人为本、诚实守信、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为核心的质量文化。深入开展全国“质量月”、“安全生产月”、“5·20世界计量日”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群众性质量活动,大力宣传普及质量基础知识、质量工作法律法规以及质量文化建设先进典型。牢固树立质量是企业生命的理念,努力将质量文化的精神内涵转化为社会、广大企业及企业员工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树立我区企业、产品、品牌的良好形象。(二)营造良好市场环境。采取多种形式,大力普及质量法律知识和安全消费常识,倡导科学理性、品质优先、节能环保的消费理念,营造良好的消费市场环境。引导各类媒体客观发布质量信息,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加大对质量违法案件的曝光力度,震慑质量违法行为。把优质安全作为扩大市场需求的积极要素,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促进社会资源向优质产品、优秀品牌和优势企业聚集。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打击垄断经营和不正当竞争,维护市场秩序。(三)完善质量投诉和消费维权机制。健全质量投诉处理机构,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完善质量投诉信息平台,充分发挥12365、12315、12319、12331、12369等服务平台的作用,畅通质量投诉和消费维权渠道。积极推进质量仲裁检验和质量鉴定工作,有效调解和处理质量纠纷,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支持和鼓励消费者依法开展质量维权活动。(四)充分发挥社会中介服务作用。进一步加快质量管理、合格评定等质量服务中介组织市场化进程,促进质量服务机构规模化、网络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积极引导行业协会、学会、商会等中介机构为质量发展提供各类市场要素和优质服务。加强对质量服务市场的监管和指导,建立中介服务机构行业自律机制,规范服务行为。(五)推进质量信息化建设。依托现代网络资源,加快质量信息化建设。运用物联网等信息化手段,依托物品编码和组织机构代码等国家基础信息资源,加强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信息的采用、追踪、分析和处理,建立质量信息的监测、共享、发布体系,提升质量安全动态监管、质量风险预警、突发事件应对、质量信用管理的效能。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提高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六)创新质量发展激励机制。落实质量奖励制度,对质量管理先进、成绩显著的组织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树立先进典型,激励广大企业和全社会重质量、讲诚信、树品牌。通过国家、省、市、区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中小企业产品研发、质量攻关和开展品牌创建等活动。鼓励企业积极开展争创质量管理先进班组和质量标兵活动,鼓励质量工作者争创“五一”劳动奖。第四章 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质量安全责任体系,构建“政府监管、市场调节、企业主体、行业自律、社会参与”的质量工作格局。强化政府对质量发展工作的统筹规划和组织领导,加大政府质量综合管理和质量安全保障能力投入,合理配置资源,强化质量工作基础建设。强化区质量强区战略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定期组织召开领导小组会议,研究制定落实本规划的年度行动计划,解决和协调处理重大质量问题,督促检查本规划贯彻实施。二、完善配套政策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区级相关部门要按照多规协同的原则,加强本规划与全区“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其他相关专业规划的衔接,切实加大对质量工作的投入,创新机制,制定质量发展专项资金等配套政策及措施,确保本规划目标任务得以实现。优化质量发展奖励机制,完善质量工作奖励政策,鼓励协会、学会等社会组织设立质量奖项和质量奖励基金。三、强化法治建设运用法治思维统领质量发展,依法行政,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切实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完善质量法制监督机制,从严规范、治理执法行为,廉洁自律,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四、强化检查考核建立规划实施目标管理督查机制,加大规划实施目标的考核力度,区质量强区战略工作领导小组将定期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和跟踪分析,注重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增强规划的导向性和约束性指导,确保规划所确定的各项目标顺利完成。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