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企业间债务与宏观经济波动.doc

    • 资源ID:16864886       资源大小:56KB        全文页数:4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企业间债务与宏观经济波动.doc

    企业间债务与宏观经济波动企业间债务与宏观经济波动 中国经济近年来除受企业对银行负债率高的困扰之外(国有企业对银行的负债率平均在79)还受企业之间债务拖欠即所谓企业间“三角债”问题的困扰。1993年下半年以来企业间拖欠问题又呈不断恶化的趋势。全国37万家国有工业企业应收帐款1994年比1993年几乎翻了一番达到6314.21亿元;到1995年5月末达7193亿元又比年初增加877亿元;估计全年将达8000多亿元比上一年又增加2000亿元(见文后表1和表3有关近年来企业间债务的增长情况的统计分析)。许多企业受债务之累已无法正常运行;整个经济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受到了企业间拖欠问题的影响。一些企业界和经济界的人士说企业间债务拖欠是目前中国经济中最严重的问题。 本文的任务就是要对”企业拖欠“这一现象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它对微观经济活动和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在经济波动中所起的作用等问题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分析并对处理三角债问题的基本思路与具体做法进行较深入的探讨。 本文所讨论的对象是以企业财务报表当中的“人欠货款”为数量界限的企业间债务。由于缺乏债务拖欠时间、企业债务中拖欠部分比例的数据调查我们主要通过对企业间债务总量的分析来展开讨论。除中国统计年鉴中的资料之外我们还利用了两个样本数据一个是国家统计局提供的“37万家乡以上工业企业”(以下简称37万家)统计资料另一个是工商银行搜集整理的4000家大中型企业(其中绝大部分是国有企业以下简称4000家)的统计资料。 一、企业间债务的一般原理     11企业间正常信用关系的经济基础:最终产品销售前景     从基本理论层次上说企业之间的债务无论是怎样发生的属于社会总流通手段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现代经济中最经常使用也是最主要的交易手段是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由政府货币当局发放的货币。但交易手段并非必然是由政府发行的信用手段也不仅仅局限于政府信用或国家信用。从历史上看纸币的最初形态是私人之间的信用票据以?;银行券;而另一方面商业票据也就是企业之间的债务凭证至今仍然是中介企业之间交易活动而广泛使用的一种交易手段。在企业之间交易中卖方根据对买方产品销售前景的信任(这是信用的基础)对其实行一定时间内的“赊销”买方则在一定时间之后再支付货款在市场经济下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信用关系。 从个别企业的角度看企业间债务取决于对债务方产品销售前景的预期与信任而从宏观经济的角度看企业间债务的存在取决于对最终产品(投资物品、消费物品以及出口产品)的销售前景的预期。在现实中多数企业之间的交易所涉及的只?;中间物品”;多数企业生产的也并非最终产品或者(如钢材)并不用作最终物品的目的而是中间物品(钢材并非用作投资的目的建设厂房而是用作原材料加工出其他物品);但是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来看只有最终产品的购买能够由货币实现中间产品的价值才能够以货币形式实现;假定最终产品的购买是必须用货币实现的 中间产品的价值也就可以最终由货币来实现支付实现只不过需要一定的时间间隔。因此企业事实上是以最终产品的销售前景为信用保证赊?;中间产品“。 由此可以看出:从整个经济的角度看问题企业之间的正常的信用规模取决于”最终产品“的市场需求规模;一切对总需求(最终产品需求)产生影响的因素都会影响到企业正常信用的规模。这也就意味着企业间债务状况与宏观经济运行的状况是密切相关的。这些基本关系在我们分析企业间债务与宏观经济波动的关系问题时十分重要。 12总交易量与两种不同的交易手段     虽然企业间债务最终一般还是要由货币来进行支付或结算从而完成交易的全过程但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的观测时点上)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存在的未付商业票据的价值总额就是在这一时期内由商业票据为中介的交易活动的总额;企业债务的存在表明在一定时期内已经实现交易的商品有一部分不是由货币中介的而是由企业间商业信用中介的。公式(1)表达这一关系:     (1)PTMVD     式中P代表物价水平T代表交易总量(实物量)M代表货币量(政府信用)V为货币流通速度 D为在本期内发生的未支付的企业间债务(增量)。等式右边的总和表示的是以一定速度流通的交易手段或信用手段的总额。 在有的情况下经济现实中的企业间债务会达到或接近某种最大值虽然还了旧债之后还会再欠新债但总量基本稳定下来不再增长(D0)社会交易总量PT和经济增长规模的变化就主要由货币量M和其流通速度V所决定。这是人们通常忽略商业信用存在而只注意研究货币量变动的作用的原因。 但是相反的情况也会发生即:给定货币量和流通速度企业间债务增加经济活动的规模(PT)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一重要关系是本文特别是在后面几节里所要讨论的主要问题。 13企业间债务总量无限增长的可能性     假定在一个封闭的经济中(没有进出口)也无需向政府交税只有工资(各种个人收入)是必须用货币支付的只有消费品是必须用货币购买的(在假定工资只用于消费的前提下这两个假定是等价的);所有中间物品以及投资物品都可以在支付相当于工资成本的那一数量的货币之后用企业间债务的手段进行交易。我们就有了一个极限性质?;乘数”即工资成本与总销售额的比率的倒数。这一乘数与总贷款额的乘积就是企业间债务的理论极限值。 而且这一极限值并不是债务总量的极限而只是债务增量的极限因为这里的乘数是本期的工资成本与本期总交易量的比率。这就意味着如果企业可以不还旧债的话企业间债务的总量是可以无限地增长下去的每年都可以增加不超过极限值的一部分债务(这也可以构成一?;稳恒态“steadystate)。这时要想使企业间债务增长速度放慢唯一的办法就是增加货币的供给从而使可支付工资和消费品购买力规模下降并因此使整个经济活动的规模缩小。 这一极限值对于任何一个现实经济来说都显得”太大“实际债务增量总会小得多。这其实不说明别的只是说明人们是”还债的“企业间的交易并不是只靠相互欠债企业间信用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在任何情况下接受的信用一个企业也不可能无限地欠债不还再无限地借新债。 因此问题归结为人们为什么要还债和企业之间为什么不会无限地借债?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说这无非是因为欠债和被欠债都是有成本的而及时还债和不过多向外借债是有好处的。     14企业间债务的微观行为分析     现在暂时假定我们将要讨论的企业都是”预算硬约束“的(下一节再放松这一假定)来看一下对于这样的企业来说它借给别人债时和欠别人债时所考虑的各种因素。 (1)债权方。作为债权人进行赊销对他的主要好处是与客户保持长久的交易关系从而保有市场;同时也是为了避免生产过程的波动所带来的成本。在经济不那么景气的时候继续给老顾客们发货并给他们一些信贷也能使生产持续不断的进行避免今天停产、明天再重新组织起来而引起的”生产重组成本“。 当然这样作是有代价的最基本的就是付出隐含的资金利率。一般说来在商定的时间内企业间债务是没有利息的在各国实践中发生债务拖欠时一般也没有利息惩罚(见Alrandari and schaffer1995)。隐含在企业间债务中的利息通常表现为提前支付或直接用现金购买时卖方给予买方的价格折扣。如果发生”拖欠“债权人除了利息损失加大之外还可能发生资金周转的困难影响自己正常的生产经营。因此当一个企业允许另一些企业延长还款时间的时候(明知对方要拖欠还是发货)可以视为一种”让利“行为或”降价“行为是由于产品滞销或市场需求下降的时候企业不得不降价销售降价部分就相当于允许拖欠时额外让出的利息(相反的情况是”抢手货“得先支”预付款“)。一般说来企业不会无限地让不还债的人继续赊购下去。别人长期拖欠不还债债权人却还继续发货这种无法用正常经济原因解释的特殊情况当然只能由特殊的体制因素加以解释(见下一节)。 债权人长期拖欠债务债权人一方还会发生”追债成本“:派人出去追债本身是费时、费力、费钱的而且在对方”耍赖“的情况下有时还得作出的债务减免之类的”让步“;同时债权人积极要债可能使人们认为他自己的财务状况不佳影响自己在市场上的形象与信用。这是所谓”消极债主“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见Begg and Portes1992)。这些成本会从债权人一方阻止债务的无限增长。 (2)债务方。从债务人的角度看他超过付款期拖欠债款的好处当然是多占有了一部分利息更可以在无法获得银行贷款的情况下扩大自己的”灵活性“没钱也能继续投资、继续生产或将自己的资金周转用于别的用途”一块钱当作两块钱用“。但拖欠债务的代价是落下”不讲信用“的名声而使以后再借债发生困难。在商业信用极为重要的经济环境中为了占一点利息的便宜丧失信用是很不值得的。这是市场经济中不到万不得已企业总是尽可能及时还债的基本原因。 15企业间债务的规模与货币量(银行贷款)的相关关系     企业间债务的增长和规模与货币量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 一方面货币越多、越便宜大家越没有必要相互欠债;而当政府采取宏观紧缩政策的时候货币供给量越少企业之间相互拖欠会变得越严重。但是在另一方面根据前面第13小节的分析货币量越多企业以货币为基础所能创造出的企业间信用也会越多。就单个债务人的角度看它越是能够获得较多的货币(银行贷款)它就越是可能更多地欠债别人会因为相信它可以较容易地获得银行贷款而较为放心地借债给它;从债权人的角度看如果他可以较容易地获得贷款他就可能不那么积极地去”要债“因为别人所欠债务虽然多一点他仍可以从银行借到钱维持生产的正常进行。从整个经济的角度看人们都是在一定量的货币基础上”创造“企业间信用货币量越多以此为”准备金“所能创造出的企业间债务的规模就可以越大。 从统计经验上看西方主要市场经济国家中企业间债务与企业贷款规模的比率一般为一比一(Rostowski1994)。我国目前企业间债务与企业贷款的比率总的来说还较低约为67所以债务增长还有”余地“。从个案情况看当企业间债务与贷款比率较低的时候债务仍会增长;当这一比率接近于一或大于一的时候债务增长的速度明显下降企业本身也开始积极清理债务。这是值得引起注意的一个关系。     16债务总量与债务增量     企业债务总量是指到某一时点为止经济中全部未支付的企业间债务的总和(比如我国1995年末存在的8000亿企业间债务)是一个存量概念;企业间债务增量是在一定时期内新增加的债务量(比如1995年一年间我国企业间债务增加了2000亿元)是一个流量概念。 在一定时期中企业会还旧债欠新债。新债是在本期发生的但只要它没有超出还旧债的数量债务总量没有增加就可视为没有发生新增债务因为还旧欠新?;还”的过程使用了货币相当于用货币进行交易没有用新增债务来中介本期的交易。正因如此只有本期新增的债务才与本期的经济活动相关;其他债务存量属于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 但是企业间债务的存量与增量是相关的:就一般趋势而言给定其他各种条件(包括宏观经济政策)企业间债务的增长速度会随着债务总量的增大而发生递减;存量相对于整个经济活动以及货币总量的规模越大增量的相对规模会越小。原因就在于从宏观的角度看企业间已有的债务越多建立在一定货币基础上的信用关系越是脆弱新的信用创造余地越小。就个别企业来说欠债越多再借新债;或者别人欠的账越多自己财务越难以再维持生产进行更多?;赊销“。 因此尽管我们并不知道在现实中企业间债务的实际极限是什么但是由于以上两个小节所分析的种种原因我们可以期待:给定货币供给的增长率(政策)给定经济的增长速度企业间债务的增量随总量的扩大而递减(若货币供给增长率发生较大变化债务增量会突然以较大幅度增长)至少债务与交易总量的比重会发生递减。 企业间债务不会无限地增长这个理论上的结论对于分析现实中债务的增长变动情况也许是有用的。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在宏观政策发生变化、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初期债务增量数额很大(见表1主要工业企业的数据);但在这之后随着债务总量的进一步增大债务增量下降增幅递减而不是每年保持同样的增长幅度。19881989年实行宏观调控后主要企业间债务增量与工业总产值的比率从1987年的0.76猛增至1989年的3.98但随后逐步下降;1993年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形势发生变化之后企业间债务与工业总产值的比率从前一年的0.3一下子猛增至14.63但在1994年这一比率已经下降至10.91债务增量的绝对值也开始下降。      二、中国现阶段企业间债务增长的特殊原因     21经济体制转型时期企业间债务正常的”体制性增长“     国有企业的一个基本体制特征是”预算软约束“。但这并不意味着国有企业就一定相互拖欠债务。在传统的计划体制下企业仅与中央计划当局发生”垂直的“经济联系企业之间并不发生直接的财务往来交易的支付直接通过统一的银行帐户进行划拨所以并不会发生所谓”三角债“现象。只有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当中当集中计划的经济体制已经解体生产经营决策权已经下放到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发生横向财务关系的情况下”三角?;才会发生。这就是说“三角债”是“改革了的国有企业之间发生的债务拖欠”现象。在现实中所有实行体制改革的社会主义经济都发生了“三角债”从无到有、迅速膨胀的问题就可以说明这一问题。 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在转轨时期企业间债务总额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属于经济“货币化”、“信用化”的一种正常现象。我们称这种因体制变化所引起的企业间债务增长为“体制性增长”。我们当然很难确切地在统计上确定已经发生的企业间债务中有多少属于体制转轨时期的“体制性增长”(在本文后面的分析中我们将忽略这个问题但仍请读者注意到这个问题的存在)但我们应该当作“问题”加以对待的只是超出正常的“体制性增长”的突发性“膨胀”或“额外增长”。 22国有企业的特殊问题     国有企业“预算软约束”的体制特征决定着企业间的债务可能会大大超出“预算硬约束”条件下的债务水平。这是对于国有企业间债务过度增长的一个最基本的体制原因。这一基本原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国有企业本身享有“国家信誉”的背景借债较容易。法律上说国有企业是国家作为所有者和债务人的“无限责任公司”只要国家“不破产”企业的“信用等级”就总会好于别的企业。这是人们较容易借钱、借债给国有企业的原因无论它们是否欠债不还。从这个意义上说国有企业债务一定程度上具有与法定货币同样的性质。 第二在历史上国有企业一般不会破产亏损由国家补贴。财务状况不好的企业仍要生存下去债务也就必然不断增加不会因破产清偿而被勾销。不能破产企业欠债就没有了最后的惩罚债务的增长也就会“无所顾忌”不良企业吃整个经济的“大锅饭”占用盈利企业的资金无法实现优胜劣汰和资源的有效配置最终也会将盈利企业拖垮。 第三在历史上企业债务增加后国家银行注入新的偿债资金“清理三角债”(1986年以后国家曾多次为清理三角债注入资金)更增强了人们对国有企业债务有国家作保证的预期。 正是在这种特殊制度背景下国有企业之间的“三角债”很容易膨胀超出企业自身的偿债能力;而且国有企业事实上能够通过扩大企业间债务拖欠扩大其事实上的“购买能力”从而导致总需求的膨胀或减缓总需求缩减的速度。国有企业间“三角债”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企业以国家信用为背景自主先导发行的准货币”也是货币发行“倒逼机制”的一个组成部分(见樊纲19941995)。 假定D为企业间债务总额M为国家银行事后为“清欠”而注入的货币则     式中的m可以定义为“企业间债务引致货币供给的系数”。假如“为清欠三元债务注入一元货币”则m的经验值为3。 国家银行“注资清欠”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对国有企业间债务行为的预期并因此而影响到目前与今后一段时期中企业的行为。国家银行注入的资金越少或者所承诺注入资金减少m的“预期值”(Em)越低。理论上说Em越低“预算约束”越“硬”企业间相互拖欠的数额会越小。所以企业间债务在理论上是“预期货币供给系数”的函数:     (3)DfEm     任何经济中企业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预算软约束。国有企业与其他企业在体制上和行为上的差别就在于Em较高从而拖欠行为会较为严重。但这并不否定同样是在国有经济条件下Em仍会是一个可变的量并且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作为政府的一个政策变量。这一点在理解解决企业间债务拖欠问题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23企业为什么被严重拖欠时还会继续“发货”     中国国有企业在被严重拖欠的情况下还会继续给予其他企业“发货”并继续进行生产除了前面所说过的(A)为了保持与客户的长期关系(B)为了防止生产停顿之后发生“生产重组成本”等一般性的经济原因以及(C)企业“预算软约束”这一基本的体制性原因之外还有以下一些较为具体的经济原因与社会原因。 (1)为了能发放奖金与增加福利。对于国有企业来说现行体制是工资、奖金的发放和利润提留取决企业是否在本期内有“销售额”;而只要产品已经发出就算作发生了“销售”就可以动用企业现有的资金或者有资格向银行借款发工资、发奖金、提福利、提留利润进行各种支出。企业可以不关心自己的实际财务状况被债务人拖垮(在预算软约束条件下债权人对于借出债务的风险考虑也会小得多)但总是会出于管理者和工人的现实利益(不是所有者的利益)而关心是否发得出工资。因此只有当企业间拖欠已经使企业可动用的资金(包括自有资金和银行可能的贷款额度)“用完了”的时候企业即使继续生产也不再能发工资的时候企业才会有较为强烈的动机停止在收不到货款的情况下还继续发货。 由此可见在国有企业的体制条件下企业间债务的增量会更接近上一节所说的“理论极限”只有“工资成本”构成对企业间债务增长的限制。 这一因素并不是在任何时候、任何企业都一直起重要的作用。在高涨期之后、紧缩刚开始的时候许多企业还有利润、也还有现金还能发奖金这一因素的作用就大些;一般地说对于有利润、有现金的好企业这个因素的作用总会大一些而对于其他一些企业当问题已经是没有现金、发不出工资的时候这个因素当然谈不上多大了。 (2)为了获得更多的银行贷款。在现行银行体制下国有银行在分配贷款指标的时候执行一定的产业政策标准其中重要的一个标准就?;企业的产品有市场“。在这种条件下只要能够”发货“无论是否收得到货款企业都似乎更便于证明自己的产品有市场以此作为申请贷款的理由。 (3)为了”社会安定“。作为国有企业不可避免地承担着一些国家的社会职能。别人欠债不还企业到头来会拖欠工人的工资。但据企业管理者和地方政府官员的解释即使这样只要生产还在进行工人每天能有事作(同时企业和政府承诺以后一定补发工资)也比工人无事可作要更有利于社会稳定。这也构成”不付钱也发货“的一个重要原因。 24其他体制缺陷的作用     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市场经济的不完全也是造成企业间债务大量增长的原因。其中包括:金融市场不完全资金的使用与配置缺乏效率缺乏商业票据的贴现与抵押机制缺乏银行对企业财务状况的监督。更重要的是整个经济中尚缺乏对财产权(包括债权)的保护不履行债务合约的行为不能得到应有的法律惩罚结果必然是违约方、债务方得益任意拖欠越拖欠越受益而不会受损而债权方反倒处在被动的地位商业信用无法正常展开反倒形成了不讲信用的”拖欠文化“。这些体制上的缺陷都进一步加剧了企业间债务拖欠的恶性循环。 但应该指出的是中国经济中目前缺乏有效的信用关系是以企业预算软约束为基本体制前提的其他体制缺陷在很大程度上是这一基本体制缺陷的结果而不是它的前提。要想最终解决信用保障的问题首先要解决以企业产权结构为基础的预算软约束问题。  三、企业间债务的”正常增长“与”超常增长“     31企业债务的”实际增长“     通常我们从统计数字中看到的企业间债务的增长包含着通货膨胀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是中间产品(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因素的影响因为企业间相互拖欠主要是由于中间产品的交易引起的。 企业间债务的增长由于扩大了企业的实际购买力增加了经济中交易手段的总额本身可能就是导致物价总水平上涨的因素(有人认为在独联体国家企业间债务的增长是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见Rostowski1994)。特别是经济高增长时期(繁荣时期或”过热“时期)企业间债务的增长会影响到以后物价水平的上涨。但在有些时期企业间债务的增长主要受前期通货膨胀引起的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影响导致同一生产资料的交易款项因价格上涨而较前期增多(我国19931995年期间可以认为在很大程度上属于这种情况)。 人们一般用国民生产总值的平减指数来计算企业间的”实际债务“(Rostowski1994)我们也按照这种办法进行了分析(见表2)。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在体制转轨经济中经济结构一般距均衡点较远不同市场上物价变动幅度相差较远用物价总水平的变化率(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计算并不能准确地说明主要由生产资料(中间产品)交易引起的企业间债务问题。比如在最近的一次周期性波动中19921993年生产资料价格指数(Producerindex)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而消费品价格指数增幅不大;而当开始实行宏观紧缩政策之后生产资料价格开始下跌而消费品价格在1993年下半年以后因成本上涨而大幅度上涨(见表4各种价格指数之间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更详细的分析还应计算以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为平减指数的企业间实际债务从而对企业间债务的实际增长率有一较清楚的认识。例如在1993年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较大以此计算的债务实际增长率就小于用GNP平减指数计算的债务实际增长率;而在1994年由于生产资料价格趋于稳定以此计算的债务实际增长率就高于用GNP平减指数计算的增长率(见表4)。 32企业间债务的”自然增长“     除了物价水平的上涨会引起企业债务增长之外经济的增长、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大本身也会引起企业间债务的”自然增长“生产的东西多了每一笔交易的数量大了企业间相互欠债的规模自然也会加大。当然我们很难确切地知道什么样的实际债务增长率是”自然的“。一个复杂的因素是:经济增长率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可能正是与企业间债务的过分增长相关(见后面的分析)但是为了近似地说明问题我们不妨假定与经济增长率工业总产值(工业企业的总交易量)增长率相等的债务增长为企业间债务的”自然增长率“。 问题的复杂性在于由于宏观经济波动的原因有的年份(比如1994年)企业间债务大规模增加大大超出正常增长的范围导致下一年的债务增量虽然绝对值也很大但与前一年的总量相比增长率却较小甚至出现增长率下降(比如1995年)。处理这个问题的一个办法是:以货币紧缩政策实施以前的债务增量为基数乘以各年的工业总产值的增长率得出一个乘积可视为”企业实际间债务自然增量“;然后研究各年实际债务增量与这一”自然增量“的关系可得出一个债务增长是否正常的概念。 33企业间债务的”超常增长“     我们在现实中直接观察到的是企业间债务的名义增长率用d表示;而要得到需要我们着重研究的”实际债务的过度增长率“(用d表示)需要从d中”减去“以下因素:     通货膨胀率用p表示;经济增长率(工业总产值增长率)用g表示;     即:ddpg     (此外还有在前面第21小节分析过的企业间债务”体制性增长“的因素。由于统计上存在的困难我们在对近年债务增长的分析中对其忽略不计)。 举例来说1994年37万家工业企业间债务的名义增长率(d)约为82.65通货膨胀率(GDP平减指数)为18.6;工业总产值增长率为26.8;我们所能得到的”企业间实际债务过度增长率“(d)约为37.97。这一数字比我们直接观察到的名义增长率要小许多这也许更能说明问题。 34当前企业间债务问题的严重性     尽管我们指出了企业间债务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是正常的或”自然的“但仍然不能否定我国近年来债务问题的严重性。这可以由以下几个指标看出:     连续3年超正常增长。在减去了通货膨胀的因素和经济增长的因素之后我们看到企业间债务从1993年开始连续以较大幅度”超正常“增长1993年为69.61994年为38;1995年初步估计还会达到近20的水平(见表2);     企业间债务与工业增加值(相当于工业GDP)的比重1994年已达到43已超过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平均水平仅低于日本(英国为20美国为17法国为38日本为59);     企业间债务的平?;周转天数”(表明人欠债务与总产值即总交易量的比重的指标)已经达到114天超过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水平(法国为110天)甚至越过了俄罗斯、波兰等国家经济转轨初期(1992)的水平;     企业间债务与银行(工业)贷款的平均比率已提高至67个案调查中发现有些企业该比率已接近于一甚至大于一接近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一般为一左右);考虑到我国企业的银行负债率本身较高从整体看67这个水平也已经很高了。 四、宏观波动与企业间债务行为     从前面的统计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企业间债务自1985年以来一直在增长但经济高涨时期的增长率和经济紧缩时期的增长率是有差异的特别是80年代末以来两次宏观调控的初期企业间债务都出现了突发性的高增长;第二企业债务与工业产值的比率以及企业债务与银行贷款(货币供给)之间的比率在经济波动的不同时间是不同的也出现了较大的波动。 同时在现实中人们对企业间债务问题的严重性的感觉在宏观波动的不同时期也是不同的在紧缩时期企业拖欠的问题变得十分严重而在高涨时期尽管企业间债务也在增长但人们似乎感觉不到也并不引起实际的经济问题。这表明企业债务的相对规模和作用也是受宏观经济影响的。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宏观上对企业债务问题进行分析。 41高涨时期的企业债务     经济高涨时期企业间债务也会增长。从1985年以来国有企业的“应收款”一直呈增长的趋势包括19851988年的经济高涨期和19921993年的经济高涨时期。但是经济高涨期的企业债务变动相对于紧缩时期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增长率相对较低。1985年12月至1988年6月紧缩之前企业名义债务的增长率没有超过35;1992年经济逐步复苏之后名义债务增长率从40以上降至20左右1993年16月则是近10年来企业债务增长率最低的时期最高的月增长率为11.8(1993年6月)最低只有2.6(1993年1月)。 80年代后期企业债务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增长幅度较高其原因之一是经济“信用化”。1985年开始搞企业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改革原有的中央计划体制企业间的横向经济联系扩大企业间债务从无到有开始增加。这首先可以从企业间债务与工业贷款的比率中看出。在19861988年9月的长时间里4000家主要大中型国有企业应收预付货款与工业贷款总额(全部企业)的比率只有79没有超过10;而在1992年底这一比率已达到17。从企业债务与工业总产值的比率来看1985年12月只是31987年12月只有4;而到了1992年底已达到7。总之在经济增长时期企业间债务的增长有一部分属于正常增长。 第二企业债务与工业净产值的比率相对较低。19851988年经济高涨期这一比率在35之间而19891991年的紧缩期达到19.2而在1992年经济高涨期中这一比率基本没有发生变化。 第三企业债务的“平均周转天数”相对较短。总的来说企业债务的周转天数这些年来具有逐步增长的趋势但是1989年以前只有18.78天而1989年实行紧缩后突增到32.68天1990年底进一步增加到44.53天。而在1992年底周转天数回落到26.57天1993年中实行紧缩政策后年底平均拖欠时间增至78.32天1994年底则增至114.43天。 从逻辑上说在经济高涨时期企业间债务的增长是必然的。一方面由于经济高涨大家对未来还款的信心都比较强相互间欠债的发生也就较为容易;另一方面高涨时期的总需求因货币量的增大和货币流通速度的加快而增长较快实际的货币购买力较大企业债务的偿还事实上也较有保证。如果将“经济信用化”的因素剔除在经济高涨时期企业间债务可以因货币量的增长和货币流通速度的加快有很大幅度的增长而且可能在债务增长的同时出现债务贷款比率的下降和债务产值比率的下降。 42紧缩时期的债务增长     企业债务一般来说是随着经济的增长经济信用化程度的提高而增长;在企业预算软约束的特殊体制下企业债务的规模和比重会更大一些。但企业债务的突发性、大幅度的迅速增长主要是宏观经济方面的原因取决于宏观货币政策与宏观经济波动的状况。 8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经历了两次经济波动而企业拖欠债务的两次突发性大幅度增长都发生在经济过热之后的两?;宏观调控“的初期。一次是1988年中期6月份的企业名义债务同比增长率一下子从上月的27增至38.8然后继续攀升12月达到80.2。最近一次在1993年7月中央政府实行宏观调控政策之后8月份的企业债务名义增长率一下子从上月的11.76猛增至104.9然后继续攀升12月底达到214.51994年6月份最高峰达到241.8。 紧缩时期企业间债务猛增的基本原因是货币供给量的突然紧缩而企业的经济活动没有相应的减少。货币量减少导致企业支付手段紧缺;大量原先在高涨时期预期可以还上的债务现在因资金紧张而无法偿还;已经上马的项目还想继续进行下去于是又欠下大量新债。这一基本因果关系表现在:     第一债务周转天数迅速延长比如1989年的债务周转天数从1988年的18.78天猛增至32.68天;1993年的债务周转天数从上一年的26.16天猛增至78.32天。 第二企业欠债总额与贷款(货币供给)的比率迅速攀升。1988年6月(4000家重点企业)的企业债务与全部工业贷款的比率为0.88银根紧缩后迅速上升1989年6月已升至13.76;1993年6月该比率为17宏观紧缩后1993年12月底猛升至36.86。企业债务增量与工业贷款的比率也同样迅速增长。 第三企业债务总额、企业债务增量与净产值的比重也在紧缩初期迅速升高(见表3)。 所有这些都表明从宏观的角度看企业间债务是作为货币(国家法定信用)的替代物在紧缩时期中介着交易活动是在货币量增长速度放慢而企业又要继续按原有速度扩大生产进行投资活动的情况下产生的。 企业间债务的增长有许多体制上的原因这在前段已经分析过了。在一定的体制基础上企业间负债会逐步增长无论在经济高涨时期还是在紧缩期都是这样。这种基于体制原因的债务增长可以说是一种体制(包括所有制关系、法制、信用制度、银行结算制度等等)条件下经济体系中的一个”常数“。而债务增长率?;波动”或者说那部分“额外的”增加却有其宏观经济运动的原因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相联系。因此我们必须将企业间债务突发性的、大幅度的超常增长作为一个宏观经济问题加以对待并由此出发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 43最终需求即“投资项目拖欠”的决定性作用     中国历次经济过热都以固定资产投资的膨胀为起点特别是以国有部门固定资产投资的膨胀为起点。各地方、企业出于各自的利益用各种办法扩大投资规模其中办法之一就是“投资超概算”。据国家计委的统计1983年以来全国投资项目实际投资平均超概算32.6。1990年国有、集体单位投资共3477亿元而资金到位只有2965亿元存在512亿元“缺口”(见周正庆1990);1994年据有关部门统计投资项目的资金到位率也只有70左右。这超出的部分本身造成企业间相互拖欠。并都期待银行多发贷款来“补足”。也正因如此每次“宏观调控”也必然首先从“压缩投资规模”为起点。迄今为止相应的政策措施主要有两个:一是行政措施通过各级政府部门采取相应的手段压缩建设项目包括停建、缓建已上马的项目和停止批准新项目上马;其二就是货币政策压缩贷款规模从支付手段上进行控制减少投资支出。 在传统的行政计划体制下行政手段本身具有较大的权威性能较为有效而迅速地压缩投资规模。在这种情况下宏观紧缩之后由于项目下马不再发生新的购买行为企业债务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大幅度超常增长的时间也不会很长。而在改革开放之后由于行政分权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的自主权扩大导致中央的宏观投资政策的有效性大大减弱;在地方、部门和企业利益的驱使下人们往往会对中央压缩投资规模的政策采取抵制的态度。这一方面使中央政府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依赖于货币政策即对信贷规模的控制另一方面中央整个压缩投资政策的有效性会越来越弱地方和企业会想尽各种办法避开中央宏观政策的影响使自己的投资项目以及地方增长计划继续进行下去。所谓“各种办法”归根到底就是在缺乏货币交易手段的情况下用欠债、赊账、不还旧帐等办法得以继续获得投资物品维持项目进行。正是对投资资金供给的压缩和地方企业继续维持投资规模的各种办法导致了企业间拖欠债务的增加。 不仅如此投资项目和投资物品(主要是建筑材料、机电产品、车辆工具等)货款拖欠造成的企业间债务在中国经济中还是整个企业债务链的“源头”或“牛鼻子”(周正庆1991)。社会总产品可分为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两类;中间产品的需求取决于最终产品的需求;而最终产品的需求又分成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其大小取决于消费品购买力与投资品购买力。在宏观调控初期消费购买力并不发生紧缩相反由于经济过热物价已开始上涨通货膨胀预期加大人们的消费需求会加大。而宏观紧缩政策的主要作用方向就是压缩投资需求。投资品购买力因货币供给的紧缩而下降与此同时投资项目拖欠款增加构成企业债务大量增加的初始点。 投资项目拖欠导致投资品生产者“人欠款”增多流动资金开始紧张本身无力支付购买原材料的款项于是也开始“欠人”即欠中间产品制造厂家的货款;接下去位居生产流程“下游”的中间产品制造厂家因周转不灵开始拖欠“中、上游”中间产品制造者的货款于是企业拖欠一环环扩展开去向整个经济蔓延。 如果我们假定由于企业拖欠使投资活动与其他生产活动的水平(增长速度)保持不变同时工资支出(用现金)与生产保持同步增长那么消费需求也就可以保持不变。这说明理论上完全可以仅仅因为投资项目拖欠而造成整个经济中企业间债务的增加。在现实中1993年以来宏观调控期间消费品需求基本上保持了过去的增长势头消费品生产经过前几年的结构调整供销衔接也基本上处于良好状态;企业债务的增长主要是由于投资项目拖欠和投资品需求缺乏资金保证所引发的。据在东北三省的调查企业欠人款总数的25是投资项目欠款;而这25的欠款又直接引发“上游”产业的欠款加起来能占欠人款总额的75(周正庆1993)。关于湖北钢丝厂的案例研究表明货运汽车这一最终产品(投资品)生产厂家的拖欠引起了“上游”一大片企业拖欠问题的愈演愈烈。这一分析提醒我们充分注意“最终产品需求”这一重要环节。 当然宏观货币紧缩政策一般也会引起企业流动资金的普遍紧张从而在一些中间产品生产环节上加剧企业拖欠的发生。比如1995年山西流动资金贷款规模比上一年少增加2000万元而同期工业生产增长了17.1但是无论如何如果最终产品需求是有资金保证的一切中间产品的购买最终也会有支付手段与其相对应。在宏观经济理论中总需求说到底是对最终产品的需求;我们事实上可以将货币供给量减少引起的购买力(有效需求)的减少全部归结为最终产品购买力的减少。同时还要注意到的一个事实是: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金不足企业通常的一个对策就是“挪用”流动资金这是造成所谓流动资金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最近的二个实例是山西某化学工业集团1995年动用6000万元流动资金投入到因资金不足而不能完工的投资项目上去;山西某液压件厂动用2000万元流动资金投入到投资项目上去流动资金一下子减少20。 总之把握企业间债务的增加与最终需求减少的关系对于理解企业间债务这一现象与宏观经济运行的关系以及解决债务问题的有效手段等问题具有十分关键的意义。 44不同的宏观政策与不同的“债务链”传导过程     虽然从基本经济关系上看企业间债务的突发性大幅度增长可以归结为最终需求的紧缩但债务增长过程中的“传导”过程可以因宏观政策的不同以及操作方式的差别而有所不同。这可以由19891990年和19931994年两次宏观调控过

    注意事项

    本文(企业间债务与宏观经济波动.doc)为本站会员(Wo****Z)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