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摄影与视觉传播ppt课件(完整版).pptx
第一章 摄影与视觉传播ppt课件(完整版)新闻摄影新闻摄影教程教程(第五版)盛希贵 主编新编21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第一部分 新闻摄影理论第一章 摄影与视觉传播本章要点 1.学习和研究观看方式 观看对象与“摄影式观看”,理解摄影传播的特点和规律 2.了解符号学原理中的四对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是学习视觉传播研究的基础 3.认知心理学中的相关视觉原理也是学习新闻摄影传播的基础知识 4.了解媒介发展与视觉教养理论对于学习新闻摄影具有重要意义目录 第一节 摄影是一种观看方式 第二节 符号学基本原理与视知觉理论 第三节 视觉教养与媒介发展 第四节 新闻摄影与受众的视觉需求第一节摄影是一种观看方式摄影是一种观看方式一 “自觉地观看”是一种视觉素养二 观看与观看对象三 摄影式观看从视觉传播学的角度来看,“观看”则是有目的的“观察”,一般是指“特意地观看”或者凝视,有明确的目标或目的,在视点 视野 视角等方面都经过认真的思考和精心的选择,而不是随意地 随机地 漫无目的地扫视 浮光掠影或走马观花 视觉传播学重点研究的正是“自觉地观看”视觉传播研究,既要研究视觉的科学原理(视觉生理学),又要研究视觉心理学和人类的视觉传播语言,以及传播媒介的发展一 “自觉地观看”是一种视觉素养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求知欲 好奇心是人永恒的不可变的特性 ”虽然人类观看的目的千差万别,但都是出于“人性”的驱使,而人是有理性的,又是有感情的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需要通过观看获得信息,有的人是为了学习知识;有时候,观看是为了满足好奇心,有时则是为了满足个人的趣味(志趣 兴趣 情趣 风趣和闲趣等)当然,正如人们一般所认为的那样,人类的观看最重要的目的是满足安全和生存的需要,但往往也少不了审美情趣和心理需求的满足从视觉传播研究的角度来看,可以将“观看”再做细分一 “自觉地观看”是一种视觉素养观看的细分(一)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人们观看的对象可以被简单地分为两类:一类是现实世界中具体的景观和物品,比如自然界的日月水火 山石土木 风雨雷电等自然景观和自然现象,还有道路 各类建筑物等人文景观,以及各类构造物(如家具 日常生活用品)等;另一类则是人类创造的虚拟世界或符号世界,主要有文字 图画 摄影影像 虚拟现实等 毫无疑问,这几种符号都是新闻信息传播的最重要的手段,也是新闻传播学必须研究的视觉符号或视觉对象二 观看与观看对象(一)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第一种是通过文字描述的虚拟世界,比如用各种不同文字所写的非虚构(nonfiction)的新闻报道或纪实文学作品,还有新闻评论,以及虚构(fiction)的小说等“视觉化写作”第二种是标记 符号 标识(signs, symbols, logos)和图画(graphics),包括图示 漫画绘画(illustration, cartoon, painting)等,以及图标(icon)与信息(资讯)图表(infographics)第三种是摄影影像(photographic image) 当然,这三者之间互有交叉,而影像毫无疑问是最为综合的“符号集成”照片或摄影影像中常常包含了各种不同类型的视觉符号 在摄影影像的基础上,结合电影和电视技术,综合运用蒙太奇 配音(音频)等,又逐渐形成了更加人性化的视听结合的综合性影像传播新形态二 观看与观看对象(一)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最早的可考的视觉符号可能是早期人类创造的岩崖石刻和古代岩画,后来,又由此衍生出绘画和象形文字,包括甲骨文 金文(钟鼎文),以及其他象形文字等 其实最初的符号都是各种象形的表意或表情符号 现如今人们习以为常的运算符号 标点符号是在文字和印刷术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系统的视觉符号 当下,网络传播中常用的各种表情包等是视觉符号的新形式毫无疑问,在摄影术(photography)发明之后,通过摄影图片(photograph)呈现的影像(photographic image)成为最为独特的 具象的影像化视觉符号,在报刊 电视 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上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当然也普遍被用于人际传播 组织传播 群体传播进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时代,门户网站 微博 微信 公众号等新媒体 自媒体,都十分重视对摄影影像包括摄影图片和视频的充分利用可以断言,无论是摄影影像(photographic image)还是视频(video)都必将成为“融媒体时代”最重要的视觉化呈现和影像传播形式,影像和视频也将是虚拟现实和物联网时代的核心内容二 观看与观看对象(二)观看与看见眼睛是人类用于感知和接收信息的最重要器官 当然,观看和看见 看到并不相同,眼睛也真的看不到眼前的“一切”,“视若无睹”和“视而不见”都是常态因为视觉是具有选择性的,每个人的知识与文化背景 信仰和需求决定其所见,或者说“我思故我见”人类肉眼“观看”的对象可以分为喜欢看见与想要看见的对象和不愿看见与看不见的对象两大类 人们不愿看见的是具有以下特点的对象:模糊 杂乱 失衡 粗糙 肮脏 血腥 恐怖 惨烈 呆板 老调重弹 生硬的模仿 无意义的重复 抄袭或剽窃等等光线 间隔物遮挡 距离过远或过近都影响观看,甚至会使眼睛看不清或看不见对象 但是,现代影像科学技术例如红外线摄影 X光摄影 超声波技术 三维技术 数字处理与图像传递技术等正在让人类所见越来越多,越来越远 另外,对经常看见或熟悉的对象,人们常常会视若无睹或视而不见二 观看与观看对象(二)观看与看见广义而言,视觉传播研究的是人类的眼睛和视觉,包括观看的基本原理 观看方式 观看的生理与心理过程以及观看的对象和结果,重点研究的是人们有必要看见 愿意看见和喜欢看见的对象具体来讲,每个人的“看见”都受到其所处的时代背景 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的制约,当然也受到价值观 思想观念与态度,以及个性 兴趣 爱好的直接影响 从视觉传播工作者的角度来看,要想创作出令受众感兴趣的“看得见”或“想要看”的视觉报道或视觉艺术作品,还需要结合上述影响因素,明确创作思路,触发灵感并找到独特且有意趣的创意,然后再在具体主题的确定和视觉表现方法方面着力,同时充分尊重传播接受者的需求与不同传播媒介的特性,从而创作出令受众喜爱 能通过适当的媒介或展示方式广泛传播的视觉报道作品,或传世的经典视觉艺术品二 观看与观看对象(三)引人注目的观看对象及其要素构成在眼见为实:视觉传播导论 一书中,阿瑟A.伯杰将视觉传播要素概括为:点(dot) 线(line) 形状(shape) 体积(volume) 规模与比例(scale) 空间(spatiality) 平衡(balance) 方向(direction) 光线(lighting) 色彩(color) 透视(perspective) 画面分割(proportion)等人们在观看实物 图画或影像时,比较关注或注重的视觉对象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源于大自然的视觉对象或自然现象,比如河流山川 大海沙滩 森林草原 花草树木 风雨雷电,当然还有野生动物世界;大到宇宙 外太空 日月星空与浩瀚银河,小到微观世界或微生物世界等第二类是有关人类社会生活的视觉对象,包括人自身(如人体绘画或摄影) 人际关系 社会关系与社会活动等二 观看与观看对象(三)引人注目的观看对象及其要素构成第三类是人类生产 制作的实物,大到建筑物 交通系统 各种景观,小到生活用品类实物,还包括实物类视觉艺术品和工艺品等第四类是虚拟的视觉对象,包括通过各种书写与描绘工具 不同技术手段与视觉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字符 图画描绘 平面或三维立体设计或通过计算机生成的图画和影像等总体而言,人们观看事物的方式,受文化 教育,以及“见识”知识和经验的影响和制约观看的基本特性之一是其选择性生活中的每一样事物,并非尽收眼底 通常情况下,人类只能看到目力所及的范围,并且将想要看到或引起注意的对象置入自己熟悉的框架之中 因此,尽管新闻摄影力求真实,却无法“客观”二 观看与观看对象(三)引人注目的观看对象及其要素构成新闻摄影记者不可避免地具有不同的媒介立场 文化背景 道德观念 个性特征与趣味爱好,在采访拍摄和编辑过程中,必然带有主观立场和个人态度 面对纷繁多样的日常生活,每一位记者却只能选择将镜头对准某些特定的题材或对象;面对同一个新闻事件和相同的新闻现场,摄影记者从无数个可以挑选的角度 位置中选择不同的景别,抓取不同的瞬间或记录不同的时间段 这些都具体体现了每一位记者独特的观看方式同理,读者 受众或用户的“观看”与“看见”也是千差万别的,取决于他们各自的价值观 知识背景 人生阅历 视觉经验和趣味爱好,因此,对同一则摄影报道所呈现和陈述的信息,不同的受众必然会有不同的理解 评价和解读二 观看与观看对象视觉传播的要素细分摄影是一种独特的观看方式 摄影史学家约翰萨考夫斯基曾将摄影比作“镜子”和 “窗口” 从照片的外观形式和其内容构成来看,有的照片的确像是一面镜子一样直接呈现了现实世界之一隅;有的照片又像是一个供人们观看世界的熟悉的窗口具有四条边框的“框架结构”,就像是要造成透过窗口观看的效果 但是,每一幅摄影图片都不是像镜子一样被动地呈现现实世界的“窗口”,而是一个有选择 有目的 有重点的“时间之窗”简而言之,“摄影式观看”就是“取景式观看”,是由拍摄者及影像制作者 编辑人员 发布者和观看者或受众共同完成的“选择性观看” 在观看者或受众看到摄影作品或摄影报道之前,取景 拍摄 剪裁与图像处理以及图片编辑(可视为前述取景的延续,或“再取景”)与发布等,构成了摄影影像或摄影作品的“前期选择”,而“后期选择”则是当摄影影像呈现在受众面前时的“被观看”,这同样是一个“选择性观看”的过程三 摄影式观看(一)取景拍摄范围和拍摄对象的选择摄影被称为“取景的艺术”,也叫作“减法的艺术”,因为拍摄者总是要面对千姿百态的大自然 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与光怪陆离的人生百态,通过拍摄点 拍摄距离 拍摄角度和不同景别的选择来记录呈现在镜头前的景物 每一个被照相机记录下来的画面,都经过了拍摄者精心的构思和巧妙的选取从拍摄者和拍摄过程的角度来看,拍摄者选择的立足点或拍摄点就是摄影师的视点,它决定了拍摄者的视角和视野,也决定了拍摄者和被拍摄对象之间的关系 拍摄点和被拍摄对象之间的水平距离和高度变化,会形成不同的景别,以及俯视 仰视或平视关系,这些变化和相互关系的选择或调整,不仅是技术选择,更是通过取景表达立场 态度和观点的具体措施三 摄影式观看(一)取景拍摄范围和拍摄对象的选择例如,在拍摄风景或大场面时,拍摄者站在制高点俯拍或航拍,是为了获得全景式的大场面和俯瞰的独特视觉效果;在拍摄人物时,俯拍则可能是为了通过视角的变化来表达拍摄者对被拍摄对象的藐视或鄙视 又如在拍摄人物时,拍摄者和被拍摄对象之间的不同距离是不同关系的表现,一般来讲,只有靠近被拍摄对象,才能看清其动作与表情的变化,从而有利于表现人物的情感 但是,能否靠近被拍摄对象,则取决于拍摄者和被拍摄对象之间的不同关系 拍摄自己熟悉的人和亲人,靠近不是问题,可是,如果拍摄陌生人 大型球类比赛或战争状态下的敌人,就必须保持距离或利用长焦距镜头进行拍摄从照相机的角度来讲,摄影画面的取舍是通过取景器的边框 镜头焦距的变换和聚焦点的选择来实现的 取景器的四条边框,框住了想要的画面,去除了不需要的部分;镜头焦距的变化,形成了远景全景 中景 近景和特写等不同的景别,从而使画面中的主体和背景之间呈现出不同的关系;聚焦点的选择,形成了影像画面中虚与实的对比,一般情况下,焦点前后最清晰的部分,就是拍摄者想要的部分,而虚化的部分则被舍弃,当然偶尔也会有相反的情形三 摄影式观看(二)拍摄从瞬间的抓取到短视频的拍摄1.1.静止摄影与瞬间的捕捉静止摄影与瞬间的捕捉从时间特性的角度来看,静止摄影是通过“捕捉瞬间”或“抓取瞬间”的方式来记录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 变化过程中的时间片段的,而摄影图片就像是能将人类的记忆带回到过去的“时间机器”摄影术通过快门和光敏物质,转瞬之间将人眼难以分辨的万事万物在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外观形象记录下来,无论那个时间片段是几十秒 几十分之一秒 百分之一秒 千分之一秒还是万分之一秒,它都是一个瞬间 关于摄影瞬间的研究,在摄影圈内最著名和最具有影响力的是亨利卡蒂埃 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的理论” 他在决定性瞬间的序言中指出:“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事件里,都有一个决定性时刻 这个时刻来临,环境中的诸多因素会排列成最具意义的几何形态 这个形态也最能显示这桩事件的完整面貌 有时候,这种形态瞬间即逝 因此,当正在进行的事件中的所有因素都是平衡状态时,摄影家必须抓住这一时刻 ”三 摄影式观看(二)拍摄从瞬间的抓取到短视频的拍摄当然,从摄影发展的历史来看,“决定性瞬间”的理论并未“一统天下”,也一直受到许多著名摄影家的挑战 例如同是法国摄影家,与卡蒂埃 布列松同时代的布拉塞(Brassai,18991984)就一直坚持拍摄边缘题材和“非决定性瞬间” 在他的眼睛里和镜头下,“城市是个巨大的博物馆,我们可以在一个街道的角落,一棵植物,一个人物,甚至在一片建筑物的阴影当中读取到一些时代的信息”在著名纪实摄影家罗伯特弗兰克(Robert Frank) 看来,世界总在飞快地转动,并不存在完美的或典型的“决定性的瞬间” 他拍摄的美国人“改变了美国摄影和世界摄影的方向”,原因之一就在于他颠覆了传统摄影的“理论”,他不在乎题材重大与否,也不在乎瞬间是否动人,他就是要拍摄那些传统摄影师们认为不适合拍摄的内容,而且采用反传统的表现方式 他不拍摄完美的美国国旗,而是拍摄“美国国旗上的补丁”,而这些影像正是被坚守“决定性瞬间”理论的摄影者们忽视了的三 摄影式观看(二)拍摄从瞬间的抓取到短视频的拍摄反对者认为,“非决定性瞬间”或所有的瞬间都有其独特的视觉表现力 大约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一些摄影家就开始独辟蹊径,有意地拍摄“非决定性瞬间”他们不关注瞬间的典型性,随意地拍摄平凡生活中一些特定的情景,以看上去更像是“信手拈来”的,以“不经意的一瞥”的方式记录镜头前的世界 当然,其中也不可避免地融入了摄影家对社会与人生的独特见解,而不是自然主义地“瞎拍”三 摄影式观看(二)拍摄从瞬间的抓取到短视频的拍摄瞬间性是摄影术的基本特性之一,从不同门类的摄影来看,新闻摄影更加注重对瞬间性的充分发挥和利用 新闻摄影图片就是对新闻事件的典型瞬间形象的记录,是在新闻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进行的瞬间选择 虽然它截取的只是新闻事件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或几个横断面,但这些典型性瞬间形象足以说明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和趋向,或者呈现了新闻事件的状态及其意义 许多经典的新闻摄影报道之所以传世久远,令人看后终生难忘,就是因为摄影者对瞬间把握得准确,抓拍得及时,通过典型瞬间形象全面 深刻地呈现新闻事件的本质特征三 摄影式观看(二)拍摄从瞬间的抓取到短视频的拍摄2.视频时代持续 反复观看的“影像流”时代从记录历史和传播信息的角度看,“决定性瞬间”的理论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 “决定性瞬间”过分强调“选择”,毫无疑问,所有的选择都是主观的决定 在传统媒体的传播过程中,选择的程序很多 选择次数越多,就意味着主观性越强,主观性强则意味着离影像现实和事实更加遥远,其真实性或可靠性也就越低 按照“决定性瞬间”理论记录的极少数时间片段来反映历史,那就只能写成古代史官所写的“正史”,必然“为尊者讳” 为当权者讳,遗漏许多有趣的真实历史景象,并且忽视广大的民众和广泛的社会现实,很难避免片面性和历史空白三 摄影式观看(二)拍摄从瞬间的抓取到短视频的拍摄其实,人们一直在追求看得更远 更多 更全 更好 更快 除了能带来“凝视的震撼”的静止影像,人们还想要持续观看或反复观看一些故事或片段 怎样才能满足这种“人性的需求”呢?打破瞬间的局限,拍摄视频!然而,以往拍电影和拍电视片都是十分复杂的事情,只有专业机构的专业人员才能拍摄出专业的影片或电视片 可随着数字摄影技术的迅猛发展,转眼之间,人们已然来到了“短视频时代”眼下,快手 抖音等短视频社区正风靡全国,特别是在社交媒体上盛行,可以连续观看 反复观看的视觉心理需求得到满足了带来这一根本性改变的是数字摄影技术,它诞生20世纪80年代初,以电荷耦合器件CCD(charge coupled device)为技术基础的数字摄影技术推动了摄影传播的全方位发展,也给摄影影像存储和传播方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除了即拍即显 剪裁便捷 便于网络传播之外,像素质量也越来越高;还有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就是数字照相机普遍具有了拍摄短视频的功能三 摄影式观看(二)拍摄从瞬间的抓取到短视频的拍摄20世纪末,数字照相机拍摄短视频的功能开始出现,发展十分迅猛,并很快推广到手机摄影及其传播应用之中1998年,日本的佳能公司推出了PowerShotPro70数字照相机,最高像素达到了168万,还可以拍摄每秒4帧最长5秒的动态影像,它被认为是前沿 经典且具有划时代历史意义的一款机型 此后,数字照相机拍摄视频的功能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数字照相机都具有了拍摄1080p画质短视频的功能,专业级数字照相机拍摄的视频画质完全可以媲美摄像机拍摄的画面,而且镜头的焦距变化和选择比摄像机更加丰富 目前,佳能数字照相机拍摄1020p画质单个视频的文件最大可达4G,时长可达十分钟以上数字照相机和手机拍摄视频的功能打破了“决定性瞬间”的局限;借助于越来越强大且便捷的移动互联网,数字摄影及影像传播功能日益强大,致使拍摄视频影像的人群剧增;宽带容量和网速的提高,提升了传递影像的速度 质量和容量 在4G时代,影像传播已经形成无时无处不在的“影像流”三 摄影式观看(二)拍摄从瞬间的抓取到短视频的拍摄“影像流”具有如下特点:()摄影图片以图文故事或专题的形式呈现,数量无限,并结合多媒体技术或整合音频 视频形式,实现多媒体传播()视频影像成为“影像流”的主体,短视频特别是移动短视频爆发式增长()用于静止摄影影像和视频拍摄与传播的App越来越先进 便利,随拍随发,即时更新 越来越多的人拍摄 发布图片和视频()网络发布应用平台聚合速度越来越快,并与图片库(影像库) 云存储技术 云计算 推送技术等融合()通过移动终端,可以随时随地搜索 下载 观看,或者储存 回放 反复播放各类影像三 摄影式观看(二)拍摄从瞬间的抓取到短视频的拍摄就一则报道或一个视频而言,绝非“多多益善”或“越长越好”,而应当适度 比如,对于一个摄影专题或图文故事,图片的具体数量应当有限度,多媒体或视频的时间长短也应适度控制当然,“影像流”也有“小水珠”和“大气流”之分,而且或多或少地夹带着可造成污染的“有毒有害气体和悬浮颗粒”,比如导向错误 低俗 恶俗恶搞 格调低下 渲染暴力色情 刻意展示低级趣味 造谣造假等的内容,只有明确规定视频内容生产标准,同时有关部门加强立法 严肃执法,依法对网络发布平台进行治理和监管,通过“自律”和“他律”等严格的 “过滤过程”,才能确保“影像流”的传播质量目标应该是环境好 杂质少,以“绿色环保影像”为主流;也要提防“毒气扩散”和“视觉污染”,避免导向不正 低俗恶搞等有害节目的传播;还要控制总体流量,防止“影像流”泛滥成灾三 摄影式观看(三)图像处理 剪裁与编辑数字摄影(digital photography)出现之前,读者要想通过大众传播媒介看到一张照片或一则摄影报道,需要经过以下过程:()摄影记者或其他摄影者拍摄()冲洗底片或正片()负片要经过选择,然后印相或放大才能成为照片,供直接观看;正片要选片装框,再用幻灯机观赏编辑环节的图像处理 经过编辑,根据媒体需要加以选择后,通讯社发布稿件通过图像传递(最早是邮寄或派人送稿;后来有了传真机,发传真稿件;数字影像技术诞生后,早期可对底片进行扫描 剪裁 影像调整等数字化处理,再通过电话线发稿;现在一般都是数字影像直接网络传递),报纸 杂志等媒体要经过图片编辑 版面编辑和版式设计才能完成图片刊印三 摄影式观看胶片时代摄影工作流程第二节符号学基本原理与视知觉理论符号学基本原理与视知觉理论一 符号学基本原理二 认知心理学中的相关视觉原理人们究竟是怎样识别 解读 理解 看懂一个符号(如“”) 一个象形字符(如“木”)一幅画像 一张照片或一段视频的呢?或者说,人类发明的那些符号和符号系统的基本原理究竟是什么?这似乎是一个不值得一问的问题,但却是个难以说清楚的问题符号学的研究成果对于解答上述问题多有启发,“它研究事物符号的本质 符号的发展变化规律 符号的各种意义以及符号与人类多种活动之间的关系”一百多年前,语言学家索绪尔建议建立一个叫作“符号学”的新学科将“研究符号作为社会生活一部分的作用的科学”,来试图解释上面的问题 如今,许多摄影人虽然没有专门研究过“符号学”,但是也都在自发或自觉地运用着符号学的基本原理一 符号学基本原理广义上的符号学(Semiotics或Semiology)是研究符号如何传达意义的人文科学,涵盖了文字符 讯号符 密码 古文明记号 手语 图画 摄影影像及视频传播等 现代符号学的研究在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欧洲,以法国和意大利最为兴盛,当时的研究重点是各种文化现象及其特征,内容包括民谣学 人类学 叙事学 言谈分析 神话分析 艺术符号学 电影符号学 建筑符号学等现代符号学方法基于这样的前提:所有的文化客体都传达意义,所有的文化实践都依赖意义,所以它们必须利用各种符号;在其活动范围内,它们的运作必须经得起某种分析的检验 这种分析的理论依据是以索绪尔语言学理论中的概念为基础的一 符号学基本原理根据诉诸人类感觉器官的不同,符号又分为听觉符号 视觉符号和视听符号 视觉有其自身的“语言系统”或“符号体系” “摄影语言”属于视觉符号它是摄影构图 造型艺术教科书里常见的名词,也有范围更大的“视觉语言”的提法,这在各种摄影论文及评论中屡见不鲜 但是,这些本应是将符号学应用于摄影理论研究和摄影批评的核心概念,至今并没有在摄影界形成共识 “语言”和摄影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它在视觉传播中如何发挥作用并被体现出来?了解符号学的一些基本概念有助于大家思考有关问题索绪尔提出的符号学的四对基本概念是:语言与言语 能指与所指 组合与系统 内涵与外延一 符号学基本原理(一)语言与言语索绪尔将语言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共享的语法规则和信码,称为“语言系统”(langue),这个部分具有共性;第二部分是个人化的词句结构习惯,是由使用语言的人产生的,称为“言语”(parole) “这两个术语当然只有在互相联系的辩证过程中,才能实现它们各自完整的界说:没有不带言语的语言,也没有在语言之外的言语 ” 索绪尔的贡献在于,让我们关注作为一个社会事实的语言,关注语言实际运作的方式,以及它在意义生产中扮演的角色 在这里,表征(representation)是一种实践现代符号学的另一位创始人查尔斯桑德斯皮尔士的理论核心则是“符号媒介”(representament, 亦称“代表项”) “指称对象”(object,亦称“符号指向”)和“符号意义”(interpretant,亦称“符号解释”)这三者的组合一 符号学基本原理(一)语言与言语皮尔士说:“符号或符号媒介在某种程度上指某个人代表了某样东西,它是针对这个人而言的,也就是说,它在这个人的头脑里激起了一个相应的符号,或者说一个更加发达的符号 我把这个后产生的符号称作第一个符号的意义 符号代表某样东西,即它的指称对象 它不是在所有方面都代表那个对象,而是通过某种概念来完成的 ”皮尔士根据符号与指称对象之间的关系,把符号分为图像符号(icon,亦译作“类象符号”“肖似记号”) 指示符号(index,亦译作“标志符号”“索引符号”)和抽象符号(symbol,亦译作“象征符号”“规约符号”) 摄影影像应属于图像符号我国摄影理论在探讨中运用到的符号学原理,多取意于罗兰巴特的基本观点,即“符号学只是广义语言学的一部分”的“元语言学”理论,它是在索绪尔影响下的扩大意义上的语言学 罗兰巴特将符号系统划分为物质 语言 实用三个层面 他还针对“语言 言语”提出了“符码(code) 讯息(message)”这对概念一 符号学基本原理(二)能指与所指在有声语言传播中,我们所听到的声音就是能指(signifier),它们表示或代表的概念和意义就是所指(signified) 这一概念用于视觉传播,人们所能见的任何有形自然物 物质形式或载体,就是能指,也就是符号的形象,它们通过实体 被描绘 被拍摄或被制作等方式生成和表现出来;与这些形象相关联的含义,或者通过观看 描绘等方式进入人们大脑的概念或思想,就是所指在摄影传播中,同一个影像(能指),会生成若干不同的解读(所指) 图像被作者阐释得越多,形成不同解读的可能性就会越小 在新闻摄影报道中,摄影记者通过各种选择和编辑手段来阐释图像的意义,比如图片在版面上的位置 大小,与之同时出现的标题(headline) 图片说明(caption)等 与艺术摄影 创意摄影等摄影门类相比,新闻摄影报道要追求真实性和信息量的最大化和准确传递,就要千方百计消除影像的多义性 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从而使影像信息准确 清晰,与事实相符,这是由新闻报道追求真实和信息准确的本质要求所决定的一 符号学基本原理(二)能指与所指反之,如果拍摄者想要拍摄出具有多义性 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等艺术性的照片,以便增加它的用途或被重复使用,就要采用减少对解读进行限制的技术方法和处理方法 商业图片库所需要的摄影图片,为了满足用户需求的多样性和扩展图片的多种不同用途,就要具有开放性 多义性和可变性,一般只需要提供五个W作为新闻要素,甚至只需要一个标题,以方便不同的图片编辑(解读者)在选用图片时根据实际需要对其进行不同意义的阐释(所指)罗兰巴特把能指与所指结合起来的过程称为“意指”,并将其分成两层:第一层是直接意指层,第二层是含蓄意指层一 符号学基本原理(二)能指与所指图片新闻云南鲁甸地震:抢救80岁伤员,画面简单 直接 明了,标题和文字说明补充 完善了相关具体信息,受众在阅读时就不会在对于图片及整个摄影报道的理解方面产生歧义或者误读,其能指和所指就具有达成广泛共识的一致性,符合罗兰巴特所说的“直接意指层”一 符号学基本原理2014年8月6日,云南鲁甸地震重灾区龙头山镇的山路上,志愿者和救援人员用担架将正在输液的80岁地震伤员丁昌美抬向运送伤员的车辆 (刘关关摄)(二)能指与所指而要通过下图的剪影来体会这则报道的意义,则需要解读者在阅读图像和相关文字的同时,调动大脑中与之相关的背景知识和符号知识,甚至是观念 比如一直以来和中国食品安全相关的新闻事件国际评论 光影在造型上表达的意义等 对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持不同立场的人,或者对光影造型理解不同的人 新闻摄影价值理念不同的人,会对这则摄影报道得出各自不同的解读和评价 能指和所指的关系复杂多变,掺和了社会价值观 审美价值判断等综合因素,所指和文化 知识 历史的关系密切,即罗兰巴特所说的“含蓄意指层”一 符号学基本原理拍摄于中国北京,2007年11月26日,周一 欧盟贸易专员彼得曼德森说,中国要完全恢复消费者对其产品的信任,就必须加强食品安全和打击赝品 (美联社/OdedBalilty摄)(三)组合与聚合这是罗兰巴特对应索绪尔的“组合 联想”而提出的一对概念,是为了解决符号链的结构问题 摄影批评中出现的一对符号学概念“隐喻 转喻”,则来自另一位符号学者罗曼雅各布森,这也是与“组合 联想”相对应的概念简单来讲,组合(syntagmatic structure)就是符号按一定规则形成功能性的线性排列,是横向的;聚合(paradigmatic structure),就是同一性质的符号和符号之间的替换关系,是纵向的 任何存在于结构中的符号,一定是某个组合横轴和聚合纵轴的交叉点 在罗兰巴特看来,组合是由“可加以切分的实体”构成的,而系统则是一种聚合关系 罗兰巴特把横向组合关系和纵向聚合关系拉入广阔的社会空间和日常生活之中,“符码 信息”就存在组合和聚合的关系从结构关系看,影像图片的编辑都沿着组合和聚合的方向产生 横向组合产生逻辑意义,纵向聚合产生更为深刻的联想 隐喻 象征等意义 找到影像在结构中的交叉点,便能够清晰地把握其功能和意义一 符号学基本原理(四)外延与内涵“外延(extension)和内涵(connotation)是对意义的两个不同类型或层面的称谓”,“外延经常被解释为一幅图像的字面上的意义”,“内涵经常被解释为一个人对一件视觉文化作品的认知的思想 感情和联想”在摄影作品中,传统教科书一般都把呈现在画面上的内容如形状 线条 色彩 光线 质感等,作为外延性符号来分析 实际上,外延和内涵之间并没有截然的划分 在观看视觉作品的时候,不存在不受内涵影响的感知,外延也要有一些文化上的特定知识才能被理解,理解不同层面的意义也需要不同类型的知识 当然,在摄影和编辑图片的时候也是一样的一 符号学基本原理(四)外延与内涵望长城内外是中国青年报原摄影记者郑鸣于1987年拍摄的英国女王及其丈夫在中国游览长城时的照片 在这幅图片中只有如下外延性的符号:作为背景的长城城墙和两人一左一右截然相反的视线 而对人类历史 世界历史 中国历史 中英交往历史 中国外交事业 中国传统文化象征等等的了解和对文学知识的熟悉程度,决定了受众的理解深度“望长城内外”的标题不仅强化了图片的趣味性,更深刻地影响读者的解读程度一 符号学基本原理面对同一个新闻事件或同一个新闻现场,优秀的摄影记者为什么能够捕捉到令人感动不已或耳目一新的精彩瞬间影像,而大多数摄影记者只能拍到平淡 乏味 老套的图片呢?那些经典的 传世的摄影作品能吸引几代人的眼球,进而感染人 使人目光久久不愿移开,从而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而大多数图片却画面平平 缺乏吸引力甚至令人厌倦,即使人们耐着性子看了也无动于衷,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人的认知能力和解读能力是有差异的 善于观察 思考的解读能力强的人能够看到并深入挖掘视觉表象之下的层层真相,而一般人却对眼前的一切,哪怕是真相也“视而不见”二 认知心理学中的相关视觉原理认知,是人类获得信息 知识或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它包括感觉 知觉 记忆 想象 思维和语言等 认知主义源于格式塔心理学派 作为一门学科,认知心理学的论题非常广泛 从感官分工的角度来看,负责信息接收和知识获取的最重要的器官是人的眼睛,它是最重要的认知器官认知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从人的感知角度,对现代人的视觉思维能力退化做了这样的解释:“我们的经验和概念往往显得通俗而不深刻,当它们深刻的时候,又显得不通俗 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忽视了通过感觉到的经验去理解事物的天赋 我们的概念脱离了知觉,我们的思维只是在抽象的世界中运动,我们的眼睛正在退化为纯粹是度量和辨别的工具 结果,可以用形象来表达的观念就大大减少了,从所见的事物外观中发现意义的能力也丧失了 这样一来,在那些一眼便能看出其意义的事物面前,我们倒显得迟钝了,而不得不去求助于我们更加熟悉的另一种媒介语言 ”二 认知心理学中的相关视觉原理美国艺术教育学家卡络琳M.布鲁墨的著作视觉原理研究如何在艺术作品中理解或运用视觉语言,综合了心理学和艺术理论的成果 她认为,视知觉的过程是组织含义的过程:人通过视网膜将看到的客观外界反映到大脑,由大脑进行素材压缩,将其加工为一种知觉 艺术家的价值在于他们有能力将文化的感觉编制成完善的视觉语言 布鲁墨认为,各个领域的革新者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挑战现有普遍认可的文化结构,开拓或重新构造含义 艺术流派的形成是如此,科学探索与发明也是如此尽管视觉符号始终存在于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之中,并且在当代的作用越来越显著,但是,视觉感观的不同感觉,还没有像书面语言 口头语言那样被当代人作为文化来加以系统总结 训练或深入研究二 认知心理学中的相关视觉原理视觉语法的基本词汇第三节 视觉教养与媒介发展视觉教养与媒介发展一 视觉教养二 视觉教养是媒介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 视觉教养在摄影术被用来创造动态影像前,有人已经对图画(pictures) 影像(visual imagery)和视觉认知方面(visual aspects of cognition)的重要性有所思考 从教育的角度讲,直接操作经验和可视的间接经验对学习的帮助巨大基本是共识本书对视觉教养的内涵做如下概括:视觉教养是指具有视觉感官的正常人自觉培养能够辨别 解释 批判生存环境中的自然或人工的视觉行为 对象或符号,并能够创造性地运用它们进行交流和思考的能力视觉教养研究的发展过程简述一 视觉教养这一理论有以下主要观点:()视觉不应当只是自发式的,而应当是自觉的;视觉能力可以通过教育培训来加强和提高()应当加强对视觉的研究,加深对视觉的认识,从而提高人类的视觉能力()通过视觉教育和视觉能力的训练,人们的视觉认知和解读能力能够得到提高,人们能够看到更多的 更丰富多彩的世界和各种人工构造物 造型设计 图画 美术 平面设计 影像等视觉对象中所表达的更深刻 更全面完整的内涵()视觉自身有独特的认知方式 解读方式和表达方式,是需要加强研究的,也是能够从理论上加以探讨和解释的()现代社会,图像传播和文字传播 语言传播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对于一个现代人而言,其需要接受视觉教育和训练()教育工作者 画家 视觉设计人员 传播工作者 媒体从业人员 摄影工作者 视觉人类学家 社会学家 心理学家 视觉专家等更应当加强自身的视觉教养,并将自身的视觉修养带入工作之中,从而在总体水平上提高全社会乃至全人类的视觉教养水平一 视觉教养视觉教养理论的提出,为传播者和受众双方互利和双赢的沟通提供了依据 人类视觉活动与思维活动有着内在的联系,眼力也是理解和领悟的能力 如果视觉传达所释放的信息可视不可读 似是而非 含混不清,视觉语言言之无物 词不达意,视觉传达就没有最后完成 如果说从“传播者本位”到“受众本位”的转变,是市场导向的结果,那么,认识到视觉教养具有自觉培养性,媒体从业人员的操作理念就摆脱了“受众即市场”的物质产品生产观,在追求高质量的信息产品生产的同时,也在生产具有文化教育意义的精神产品;受众是自觉学习的公众,他们只有对铺天盖地的媒体先有一个视觉认知的判断,进而比较阅读,才能做出报偿率更高的选择二 视觉教养是媒介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媒介教养中心(the Center for Media Literacy, CML) 成立于1989年,旨在帮助公民特别是青少年发展批评性思维 媒介产品生产和媒介生存技能,以应对21世纪的媒体文化,其终极目的是帮助公民更好地选择媒介在影像已经成为主要传播手段的今天,媒介教养为公民提供的平面媒体 视听媒体和多媒体技能技术教育,始终贯穿着视觉教养理论 公众的媒介问询和表达技能,更多是通过视觉手段表现出来的 例如,除了读者来信,报纸的摄影版面上出现了来自各种职业的普通人拍摄的照片,电视台开始在节目中采用观众提供的视频,互联网和移动终端上出现了个人相册 图片博客 个人DV网站与视频博客,以及视频号等等当代认知心理学立足的两种主要取向之一信息加工取向,就是建立在媒介基础上的 与其说它是心理学家们采用的“计算机类比”,不如说是电子媒介成为主流传媒后,人的认知方式发生了转变二 视觉教养是媒介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知心理学家们通常把人类信息加工系统分为几个部分 这种划分的依据是人的一些认知行为和另一些存在明显差异 我们可以看到,系统中的记忆部分可以通过视觉形式得到,比如“情节知识”“世界知识”“模式识别”,而信息加工过程与影像世界更加密不可分,其中视觉媒介是重要的信息来源二 视觉教养是媒介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传播心理实验工作室在2006年10月至2007年1月,用眼动仪观测人眼阅读中文报纸版面的视觉轨迹及相关眼动指标,探索其中规律 这是国内第一次由新闻传播学和心理学联合进行的有关视觉心理方面的定量研究 实验不仅验证了2007年初业内广为流传并提出质疑的一个对成都等四城市读者读报习惯的调查,而且对报纸头版使用色彩对图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实验发现传统上被认为重要的头版报眉,实际上并不受关注 实验结果还表明,人们对大标题文字的关注度高于大图片,人们对大标题的关注度是100%,对图片的关注度平均在93%二 视觉教养是媒介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还发现标题的颜色会对图片关注度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