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古诗词赏析复习.doc
-
资源ID:16967196
资源大小:31.50KB
全文页数:2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精品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古诗词赏析复习.doc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古诗词赏析复习期末即将到来了,查字典语文课后练习频道为您搜集了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古诗词赏析复习,希望可以给您提供参考帮助!闻雁韦应物,唐代诗人,长安人,以山水田园诗著称。因曾出任过苏州刺史,退职后定居苏州永定寺,故世称 韦苏州 。首句以设问起。 故园 指诗人的家乡京兆长安, 渺 ,渺茫,因遥远而模糊不清。全句的意思是:家乡遥远,模糊不清,不知在何处?思乡之情不言自明。第二句 归思方悠哉 ,诗人直抒胸臆,发出感叹,这漫漫长夜,绵绵秋雨,更使这归思无穷不已,悠然不尽了。这一句表达了诗人无限低徊怅惘之情。 方 字透出归思正浓,为第三、四句高斋闻雁蓄势。第三句 淮南秋雨夜 ,点明地点和季节。 淮南 指今安徽淮河以南地区。当时诗人被贬为滁州刺史。身处异地,又值寂寥的秋雨之夜, 归思 之情更盛。第四句 高斋闻雁来 ,诗人独坐高斋,听到了自远而近的雁叫声。归雁在古诗文中,因来是思乡思亲之物。在凄清秋雨之夜,雁叫声更使诗人思乡情切,夜不能寐,浮想联翩,思绪万端。诗到此戛然而止,对 闻雁 而后的感触不写一字,留下了广阔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想像和思考。诗人主要生活于安史之乱后的动乱年代里,在宦海浮沉中,看到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但又无力抗争,感到彷徨苦闷,因而在诗中流露了孤寂和低沉的情绪。我们透过渗透在全诗中的萧瑟凄清情调,不难看到在 归思 闻雁 的背后,隐现着时代的面影,蕴涵着诗人对时代的感受。所以,这首诗的中心意思应归纳为:诗人通过 归思 闻雁 的描写,抒发了远宦思乡之情,也蕴涵着诗人对动乱时代的苦闷感受。池鹤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这首七律共有八句组成。首联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 ,写高高的竹笼里没有伴侣,意思是说,鹤是养在池里的,不是养在竹笼中的,在竹笼中没有鹤的 伴侣 。这突出了鹤的生活环境与众不同,它的品格、风度也不是 群鸡 能比的。颔联 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 ,是写丹顶鹤的外形特征。 丹砂 又名朱砂,一种红色矿物,可以入药。这里诗人以 丹砂 来比喻丹顶鹤头顶上的朱红色的皮肤。丹顶鹤的飞羽黑色,两翼折叠时覆于白色短尾上,当它展翅时,白色短尾就看不见了,所以诗人说 晒翅常疑白雪消 , 白雪 比喻 白色短尾 。这一联是写池鹤的色彩美。 恐 和 疑 是人格化的描写。颈联 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 ,这一联采用反衬手法,写池鹤不仅风姿超凡,而且不会 语声娇 ,去讨好别人。诗人把丹顶鹤与鸬鹚相比,意在突出丹顶鹤的风姿和不事权贵的品格。 语声娇 ,声音娇媚,以讨好主人,暗喻邀宠献媚。 苦嫌 ,诗人痕恨这种邀宠献媚的行为。尾联 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 ,写池鹤的鸣叫声美,表现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无奈。池鹤鸣叫时声音洪亮,诗经 鹤鸣中有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 句,就是鹤鸣洪亮的声音的。 临风一唳思何事 是个设问句, 怅望青田云水遥 的答句。 怅 ,惆怅,不如意。 青田云水遥 ,自已向往归隐田园的宁静生活,但是可望而不可即。一个 怅 字表现出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说明他追求闲适的田园生活。其实,他厌恶仕途生活,追求 青田云水 生活,只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而已。这首诗用群鸡、鹦鹉等禽鸟映衬丹顶鹤孤高的品格、超凡的风姿,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表现了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无奈,从而表现出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迎燕葛天民,字无怀,号补翁,南宋人。初为僧,后还俗,居西湖上,所交皆名士。题目 迎燕 ,此前未见。 咫尺春三月 ,点明时令。咫,八寸。用咫尺状春三月,见季节短暂,稍纵即逝,珍惜之情自不待言。接着,将刘禹锡乌衣巷 飞入寻常百姓家 句删去首二字,组入本诗首联。虽属借用,但恰到好处。 寻常百姓 ,表明主人身份:非富贵人家,其住宅非雕梁画栋式建筑。那么燕能不迎 入 呢?主人毫不怀疑。因为 惟有旧巢燕,主人贫亦归 。燕不嫌贫爱富、趋炎附势。基于对燕这一品质的了解,主人抓紧咫尺光阴,忙着做 迎 的准备。在各项准备中,诗人选择了其中一件: 不下旧帘遮 。 帘 会妨碍燕的出入,故 不下 帘 惟其 旧 ,才是 新燕 识别而 入 的标志; 帘 之所以 旧 ,还具体表明主人是 寻常百姓 ,无财力换上新 帘 。 为迎 句,直抒胸臆,是因; 不下 句,点明做法,是果。用词前呼后应,属对一虚一实,章法错落有致。这位 寻常百姓 ,终于迎 入 新燕。颈联暂撇下主人不写,着力刻画 新燕 : 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 二句宛若 微雨飞燕 图:暮春三月,杂花似锦,细雨霏霏,燕衔香泥,穿梭来往。 泥香 是 微雨 落花所致; 翅湿 是雨中飞行的结果。燕筑巢、生育,为追求幸福生活而辛勤忙碌,虽 翅湿 在所不辞,神情跃然纸上。尾联,以饱含赞赏之情作结。新巢已成,雏燕长大,呢喃起舞,幸福地 相伴过年华 。全诗写了人与燕的关系。燕的自由自在,正是诗人隐居生活的反映;燕之乐,亦足见诗人之乐。前人谓: 咏物诗不待分明说尽,只仿佛形容便见妙处。 此诗堪称一例。这首诗不仅生动描绘燕子的生活习性,而且表达了燕子与老百姓的深厚情谊。写法上,善于捕捉具有特征性细节,以点概面,以静显动,视觉美与嗅觉美交织;似画,而又为画面所不可企及,显示了诗之为艺的特殊表现功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诗人李白才高志远,但他的一生却很不得意。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由道士吴筠推荐,应诏入京,供奉翰林院。但由于权贵排挤,不到两年便被玄宗 赐金还山 。理想和现实的尖锐矛盾,使他长期陷于苦闷之中。这首诗抒写的就是作者因怀才不遇而引发的无尽烦忧。从题目看,这是一首饯别诗。但诗中并无惜别之语。开头即以两个散文式的句子直抒心中的郁结。既说 弃我去 ,又说 不可留 既言 乱我心 ,又称 多烦忧 。表现出他的忧愤之烈、心绪之乱,以及一触即发、发则不可抑止的感情状态。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两句借景抒情。目接风送秋雁之景,精神为之一振,烦忧为之一扫,感到心与境合的舒畅,酣饮高楼的豪情油然而生。 秋 字点明饯别的季节, 酣高楼 点明饯别的地点和方式。蓬莱文章 以下四句自成一段,写登楼引发的感慨,也是李白与族叔李去酒酣耳热之后谈话的中心。 蓬莱 ,海中神山。后汉书 窦章传: 是时学者称东观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 周代的藏室、汉代的东观、唐代的秘书省,都是国家的藏书机构。李云是秘书省校书郎,所以诗中用 蓬莱文章 借指李云的文章。东汉末年建安时期以曹操父子为首的作家,文风刚健,辞情慷慨,后世的文学评论家把这一时期的文学风格称为 建安风骨 ,本篇则以 建安骨 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 中间 这里指南朝,南朝在汉魏与唐朝之间。李白非常推崇南朝诗人谢眺,这次又是在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的楼上饮酒,因此,自比小谢,就显得非常自然,也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主客双方谈古论今,雄心勃发,连天上的明月也想摘下来。诗人神驰宇宙的豪情,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在 欲上青天揽明月 这一诗句中十分形象地表现出来。然而,这不过是诗人酒酣兴发时的豪语而已。当他从幻想回到现实里,就会更加强烈地感到理想与现实难以统一的苦闷。抽刀断水 以下四句写壮志难酬的悲慨。诗人从高楼上远远望去,溪水如带绕城而过,不尽的流水与无穷的烦忧之间极易产生联想,因而很自然地由排遣烦忧的强烈愿望中引发出抽刀断水的意念。 抽刀断水水更流 是生活中的现象,用来比喻内心的苦闷无法排解,显得奇特而富有创造性。由于这一比喻源于眼前景,合乎心中情,因此读来感到自然天成。李白一生借酒消愁,自想解脱,但就此 举杯销愁愁更愁 一句,道出了他不能解脱,只能愁上加愁的不得志的苦闷心情。 一句诗中三个 愁 字,足见愁思之多,与开头 多烦忧 相响应。李白长期陷于 不称意 的苦闷之中,不得不寻求另一种超脱,即 散发弄扁舟 。逃避现实虽然不是他的本愿,便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他的不愿同流合污的清高放纵的性格,都使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最后这两句是诗人对现实不满的激愤之词。李白的诗,语言朴素,感情激荡,韵味深长,形成独特的 纵逸 风格一。这首饯别诗如歌如诉,情感跌宕起伏,充分体现了诗人豪放坦率的性格和怀才不遇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态。结构上的大跨度跳跃与诗人的情感变化相一致。渔家傲这是一首描写北宋西北边边境军旅生活的词。范仲淹作此词时,任陕西经略副使,抗南西复的侵扰。词中描绘边地奇异的秋景,表现作者慨叹功业未立和戍边将士思念家乡的复杂心情。写乡思离愁的作品,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这首词也是如此。但这首词所描绘的秋景的确与寻常所见的不同。 塞下秋来风景异 ,开头一句先交代所写景象的地域、季节,用一 异 字概括总的感受。如果作者是当地人,就不会觉得眼中的景象有何异处;而范仲淹是苏州吴县人,来到西北边地,自然会感到这里的风光非常奇特。他是否喜欢这里的风光?词中没有明说,但 衡阳雁去无留意 一句,却表达了他的情感:连南飞的大雁都毫无留恋之意,何况是离乡戍边的将士?傍晚时分,四面传来北疆特有的声响,与军中的号角声交织在一起;词人笔下的西北边境的秋景,多么悲凉奇异;而从 孤城闭 字中,也隐隐透出当时军事态势的严重。下片由写景转入抒情。起句 浊酒一杯家万里 紧承 孤城闭 而来。词人身在荒僻的过境孤城,夜晚难免会起乡关之思,于是借酒消愁。但一杯浊酒哪能消得了浓重的愁思!何时才能返回家乡? 燕然未勒归无计 ,尚未破敌立功,还乡之计无从谈起。 羌管悠悠霜满地 是个写景句,时间上是 长烟落日 的延续,词义中见出将士们寒夜戍守的艰辛,以及因 归无计 而 人不寐 的哀伤。这里的 人 指谁?既指身为经略副使的词人自己,也包括广大的戍边士卒。结句 将军白发征夫泪 最能引发读者的同情和思考:将军为什么深夜不寐、愁白了头发?显然是 燕然未勒归无计 造成的;征夫为什么落泪?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爱国的情怀,思乡的苦闷,构成了守边将士复杂的心态。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本是词中常见的结构方式。这一首也是如此。写景围绕 异 字着笔,勾勒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塞下秋景;抒情重在揭示孤城将士内心的苦闷,那种壮志难酬、有家难归的抑郁情怀、写景与抒情的完美结合,表现出一种苍凉悲壮的艺术风格。天净沙 秋思这首写景小令选取秋天几个富有特征性的景物,巧妙地组合起来,创造出一种萧瑟凄凉的意境,用以衬托天涯游子孤寂凄楚的心情。前三句写景的方法很特别:每句都是三个名词性的短语排在一起,短语之间、句子之间,没有任何关联词语,让读者根据前后连贯的几个画面意会 秋思 的主题。 枯藤老树昏鸦 ,显然是深秋傍晚的景物。树是老的,藤是枯的,显得毫无生气;而傍晓时栖息树上的乌鸦却能引起旅人思归之念。 小桥流水人家 ,本来是恬静明丽的景物,在境界上似乎与上下句所描写的景象截然异趣,其实不然。因为旅人在荒郊野外见此安适的人家,只会引起 日暮乡关何处是 的愁绪。第三句 古道西风瘦马 更给人以苍凉之感。一个 古 字唤起人们对古往今来多少过客的不尽联想; 西风 即秋风,既点明季节,又增添悲凉气氛;而旅途劳顿的 瘦马 ,使整个画面带有令人沮丧的感情色彩。末两句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不仅写景,而且写人。于暮色苍茫中,烘托出一个骑着瘦马,远离家乡、羁旅漂泊的人来。前面一系列景物的渲染,为末句 断肠人在天涯 作了铺垫。这支曲子只有28个字,却能以巧妙的构思,给我们摹画出一幅秋郊夕照图,创造出一种萧瑟、苍凉的意境。不仅写景,而且写人;不仅用景物点染 秋 ,而且用景物来表现 思 ,把 秋思 写得非常凄恻。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称誉这首小令为 秋思之祖 。近代王国维元剧之文章说: (马致远)天净沙小令,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 的确是中肯的评论。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从诗的标题看,这是刘禹锡写给白居易的回赠之作。两位诗友阔虽多年后在扬州初次相逢,白于筵席上赋诗相赠,刘乃作此酬答。诗中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的心情。诗的开关回首往事,抒发感慨。 巴山楚水 指贬居之地。永贞元年,顺宗任用王叔文改革弊政,刘禹锡时任屯田员外郎,为革新之核心人物。不久革新失败,王叔文被杀害,刘禹锡被贬郎州司马。宪宗元和十年曾被召回长安,因游玄都观看桃花作戏赠看花诸君子诗讽刺权贵,又被贬为连州刺史,后又转任夔州、和州刺史。回想二十多年来两度遭贬,一直在远离京城的荒僻之地为官,心中感慨万端。 弃置身 三字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被朝廷长期冷落的一满。三、四句用两个典故表达回归之后的感受。 闻笛赋 指晋人向秀所作思旧赋。诗人在外地二十多年,如今召回京城,许多旧友已经去世,只能徒然地呤诵 闻笛赋 表达怀念而已。 烂柯人 指传说中的人物王质。相传王质进山打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观看。棋到终局,王质发现手里的斧柄已烂掉。回到村里才知道已经过去了一百年。诗人以王质自比,说明自己贬谪时间太久,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时光景了。五、六句以 沉舟 病树 自比,固然感到忧伤,却又相当达观。刘禹锡当初参与政治革新活动时只有三十四岁,不幸被贬二十三年,如今已是垂暮之年。但展望未来,沉舟的旁边千帆过往,病树前面万木向荣。诗人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沉浮,表现出豁达的胸怀。末两句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 歌一曲 指白居易在席上赋诗相赠。 长精神 ,即增长精神,振作精神。诗人在朋友的关怀下,表达要振作精神,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这首诗的精华在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两句。此联所展示的艺术形象明朗清新,意境沉郁又有豪迈之气,客观上被人认为包含着一种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其引申意义已远溢于本义之外。后人常引用此两句来说明:没落的事物,就由它没落吧;新生的事物,依然要按着自己的规律发展下去。无题这首诗以 无题 为题,等于没有题目。这就增加了我们理解的难度。诗人为什么不给这首诗定一个与诗意有关的题目?可能是有他的苦衷,不便明说吧。不过从首句 相见时难别亦难 来看,当是一首伤别的诗。为谁伤别呢?是挚友,还是恋人?还是另有寓意?学者的看法并不致。但从描写的内容来看,似是一首伤感离别的爱情诗。首联写暮春时与自己所爱的女子别离的伤感情景。 相见时难 的 难 ,指困难, 别亦难 的 难 指难受,两个 难 字意思不同。见面本来已很困难,所以分别时也令人难受。 东风无力百花残 ,渲染了当时别离的气氛,情景交融。 东风 即春风, 残 字使人有凄楚的感觉。颔联写别后相思,以两个生动的比喻表白自己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 方 始 ,都是 才 的意思。春蚕直到死的时候才停止吐丝,蜡烛燃尽时才停止流烛泪。这里的 丝 与思念的 思 谐音,蚕丝和蜡泪象征爱情;而 死 啊 泪 的,则暗示爱情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也有人认为这里可能是诗人借以抒发政治上屡遭挫折后的苦闷心情。颈联设想对方伤感久别的种种情景。古人说 女为悦已者容。 故诗人转写对方即从晓妆对镜落笔。 但愁去鬓改 ,是对青春年华逝去表达忧虑。一个 改 字,见出别离之久,相思之苦。当诗人夜晚独对荧荧烛泪之时,所爱的人也许正在凄清的月光下踯躅苦吟吧? 应觉月光寒 ,忖度对方的处境和感受,可谓一往深情。尾联表达诗人的愿望:有人为他们传递信息。将对方住处比做 蓬山 ,含有可望不可即之意。为什么见面这般难?其间必有难以逾越的障碍。甚至连打探一下她的音讯也不容易,只有请神话传说中的青鸟帮忙了。 青鸟殷勤为探看 ,只是诗人苦苦相思时的一种愿望而已。 为探看 即为我探探看,口气中充满期待之意。因为律诗押平声韵,所以这里的 看 字要读平声。全诗把别后相思写得缠绵悱恻,诗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令人动容。古人说 别易会难 ,而本篇开头却说 相见时难别亦难 ,将古语加以变化运用,在含意上翻进一层,由此可见诗人对离愁别恨的体会之深。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一联,以象征手法描写至死不渝的爱情,语言巧妙多姿,最为精彩感人,因而古今传诵。夜雨寄北诗题中的 寄北 ,有的选本作 寄内 。内即内人,妻子。从诗的内容看,按 寄内 解释很适合,解为寄给信在北方的友人也可以。李商隐曾宦游梓州,其妻王氏留在长安。这首诗大约是其收到妻子来信后所作。首句 君问归期未有期 像是一问一答: 你问我何时能回家?我很难确定一个准确的日期。 夫妻之间的关怀、惦念,宦游人的乡愁、歉意,都在这看似平淡的诗句中表现出来。次句 巴山夜雨涨秋池 借凄凉的秋夜雨景抒写客愁旅况。巴山,巴地的山,指诗人旅居之地。梓州古代属于巴国,巴地多山。从首句的叙述变为次句的写景,有点出人意料。初看似无联系,细想才感到语意相通;诗人因归期难料、秋夜听雨,倍感孤寂凄凉。第三、四句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从眼前遥想异日重逢,西窗剪烛,重话巴山夜雨情景,使诗境于回环映照中更增深永情韵,融凄清与温煦、黯然与神往、寂寥与慰藉为一体。何焯用 水精如意玉连环 形容此诗风格,颇为形象。这首诗的构思极富特色,先写妻子思念远游巴山的丈夫,丈夫思念留在北方的妻子;后写想像中他日两人同在长安共话巴山夜雨时的情景。既写出了空间的殊异,又写出了时间的变迁,还从空间、时间的相关变化中写出了人的悲欢离合,丰富地展示了今日彼此相思之意。夜雨寄北从时间、空间的相关变化中写出了人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今日彼此相思之意。1、 问 写出了夫妻之间的关怀、惦念; 话 照应了 问 ,写出了宦游人的乡愁和歉意。2、 次句借凄凉的秋景抒写诗人孤寂凄凉的心情。3、 次句中的 巴山夜雨 是现实中的,是凄凉的;尾句中的 巴山夜雨 是现象的,是温馨的。论诗清人赵翼这首论诗的诗,由于观点新颖,提倡创新精神,符合时代潮流,因而流传很广,经常被人引用。前两句从评论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的诗入手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我们知道,李白和杜甫在诗歌创作上都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对我国诗歌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著名文学家韩愈在调张籍一诗开头便说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这两句已成为对这两位伟大诗人的千古定评。也曾有人企图贬抑李、杜的成就,但韩愈认为这不过是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可如今赵翼却说李、杜的诗不新鲜了,真是石破天惊之论!他是不是在故意贬损李、杜?不是。这里所谓 不新鲜 ,是从读者的审美感受的角度说的。尽管李、杜的诗篇万口传诵,人们仍然需要欣赏新的作品。后两句提出作者对文学创作的见解: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江山,这里指祖国的山河。古人认为人才出现跟江山秀气的熏陶有关,因此有 人杰地灵 的说法,才人,有才华的诗人、文学家。风骚,指诗经中的国风、屈原的离骚,后来泛称文学。赵翼认为,各个历史时代都会出现杰出的诗人,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作品。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李、杜之后,白居易、李贺、杜牧、李商隐,宋代的王安石、苏轼、陆游等著名诗人,都以富有创造性的诗篇,开一代新诗风。此诗的重点在后两句,前两句只是为提出下面的见解略作铺垫而已。赵翼论诗的着眼点在于创新。他的另两首诗可以参看: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词客争新角短长,迭开风气递登场。自身已有初中晚,安得千秋尚汉唐?论诗提倡创新精神1、 不新鲜 并不是贬低李杜,而是从读者的审美感受的角度说的,读者需要创新,需要符合时代发展的作品。2、一、二两句为三、四两句的议论作铺垫。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作者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人。金朝文学家。金兴定三年进士,官做得很大,金亡以后没有出来做官。由于他生活在金元交替的年代,诗中有不少伤时感事之作。他关心民生疾苦,暴露金末社会的黑暗,形成沉挚而苍劲的诗风,对当时诗坛影响较大。有遗山集等。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题中的 儿辈 指作者的子女,元好问有三子三女; 赋未开海棠 ,意即做一首吟咏未开海棠的诗。诗中所写的海棠应为贴梗海棠,它3-4月间开花,花开时绚丽多彩,鲜艳耀眼,是人们喜爱的观赏花卉,由于花丛生于枝干之间,又贴近花梗,所以称为 贴梗海棠 。第一、二句写数点海棠花蕾嵌于枝间重重新绿之中。为了突出 数点红 ,作者先从 重重新绿 写起。俗话说 红花虽好,还要绿叶扶持 ,红绿相映衬,会使双方的色彩都得到加强。在此处,作者的用意显然是为了海棠花蕾的明丽醒目,妖艳动人。仅此两句,诗人就已写足了海棠的美丽。第三、四句作者笔锋一转由海棠引出桃李。桃李在海棠之前开花,一个 闹 字显然是从宋祁玉楼春词 红杏枝头春意闹 句中得来,然而此处却语含讽意,桃李盛开,是为了抢得春光,哗众取宠;而诗人喜爱的海棠不仅美丽不在桃李之下,其格调品位之高,更是桃李所不及的。诗人诚意劝其 爱惜芳心,莫要轻吐 。联系诗题来看,诗人的这一劝诫,表面上是对海棠而言,其深层意思当是寄语儿辈。读这首诗,我们应悟到这层含意。新课标第一网题红叶这首诗相传为唐宣宗时宫女韩氏所写。从诗的内容看,它写的是一个失去自由、失去幸福的人对自由、对幸福的向往。诗的前两句 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 ,妙在通过责问流水太急,诉说深宫太闲,并不明写怨情,而怨情自见。一个少女长期被幽禁在深宫之中,有时会有流年似水、光阴易逝、青春虚度、红颜暗老之恨,有时也会 有深宫无事、岁月难遣、闲愁似海、度日如年之苦。这两句诗,以流水之急与深宫之闲形成对比,不着痕迹、若即若离地托出了这种看似矛盾而又交织为一的双重苦恨。诗的后两句 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运笔更委婉含蓄。它的妙在曲折传意,托物寄情,不从正面写自己的处境和心情,不直说自己久与人间和渴望回到人间,而用折射手法,从侧面下笔,只对一片随波而去的红叶致以殷勤的祝告。这里,题诗人对身受幽办的愤懑、对自由生活的憧憬以及她的冲破樊笼的强烈意愿,尽在不言之中,可以不言而喻了。山中作者王勃,字子安。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并称 初唐四杰 。这是一首抒写旅愁归思的诗,大概作于王勃被废斥后在巴蜀作客期间。诗的前半首是一联对句。诗人以 万里 对 长江 ,是从地理概念上写远在异乡、归路迢迢的处境;以 将归 对 已滞 ,是从时间概念上写客旅久滞、思归未归的状况。两句中的 悲 和 念 二字,则是用来点出因上述境况而产生的感慨和意愿。诗的后半首,即景点染,用眼前 高风晚 黄叶飞 的深秋景色,进一步烘托出这个 悲 和 念 的心情。首句 长江悲已滞 ,应解释为因长期滞留在长江边而悲叹。这首诗的题目是山中,也可能是诗人在山上望到长江而起兴,是以日夜滚滚东流的江水来对照自己长期滞留的旅况而产生悲思。次句 万里念将归 ,句中的 念 字应解释为思归之念,即身处万里之外的诗人思恋家乡将欲归去。三、四句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写诗人在山中望见的实景,而又有以景喻情的成分。这里,秋风萧瑟、黄叶飘零的景象,既用来衬托旅思乡愁,也可以说是用来比拟诗人的萧瑟心境、飘零旅况。这首诗,前半抒情,后半写景。诗中的情与景互相作用,彼此渗透,融合为一。前半首的久客思归的心情,正因为深秋景色的点染而加浓了它的悲怆色彩;后半首的风吹落叶之景,也因旅思乡情的注入而加强了它的感染力量。城东早春作者杨巨源,字景山,河中人,贞元进士。这首诗写诗人对早春景色的热爱。据诗的第三句,题中的 城 当指唐代京城长安,此诗约为作者在京任职期间所作。首句是诗人对在城东游赏时所见早春景色的赞美。意思是说,为诗家所喜爱的清新景色,正在这早春之中;也就是说,这清新的早春景色,最能激发诗家的诗情。 新春 就是早春。 诗家 是诗人的统称,并不仅指作者自己。一个 清 字很值得玩味,这里既指早春景色本身的清新可喜,也兼指这种景色刚刚开始显露出来,还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所以环境也很清幽。第二句紧承首句,是对早春景色的具体描写。早春时,柳叶新萌,其色嫩黄,称为 柳眼 。 才 字、 半 字,都是暗示 早 。诗人抓住 半未匀 的景象,使人仿佛见到枝条上刚刚露出几颗嫩黄的柳眼,是那么清新悦人。这不仅突出了 早 字,而且把早春之柳的风姿写得十分逼真。早春时节,天气寒冷,百花尚未绽开,惟柳枝新叶,冲寒而出,最早为人们带来春的消息。写新柳,正是抓住了早春景色的特征。第三、四句用 若待 两字一转,改从对面着笔,用芳春清丽的景色,来反衬早春的 清景 。上林,即上林苑,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建于秦代,汉武帝时加以扩充,为汉宫苑。诗中用来代指京城长安。繁花似锦,写景色的浓艳已极;游人如云,写环境之喧嚷若市。然而这种景色人人尽知,已无新鲜之感。第三、四句与第一、二句正好形成鲜明的对照,反衬出作者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新课标第一网诗篇特从 诗家 的眼光来写,又寓有理趣,也可以把它看做一种创作见解;即诗人必须感觉敏锐,努力发现新的东西,写出新的境界,不能人云亦云,总是重复那已经陈旧的老套。第 24 页 共 2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