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谈小实验在物理学科调节教学中的引用和价值.doc
谈小实验在物理学科调节教学中的引用和价值一、充分发挥小实验的作用,能有效地降低自学释疑环节中学生遇到问题的难度学生在预习和自学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对某些物理概念似懂非懂对某些物理规律将信将疑,有时想不通就产生畏难情绪,影响自学效果。怎么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呢?指导学生做小实验就是好办法。例如小实验“筷子提米”,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确信摩擦力的存在,认识到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小实验可以起到引导、解惑的推动作用,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物理知识,降低学习难度,通过对实验的制作、研究、讨论、改进和提高,帮助学生逐步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效果也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二、充分发挥小实验的作用,更好地发挥学生在训练操作中的主体作用训练操作就是要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操作就是检验能力的关键。小实验从开始到制作,从演示实验到观察现象,从总结规律到运用理论解决实际生活当中遇到的问题,都是学生亲身实践,通过耳听、眼观、脑想、语言表达和动手操作来完成的。例如在学习导体和绝缘体是,学生用导线将电池三节、小灯泡和两个鳄鱼夹组成一个检验物体是否导电的实验组。当鳄鱼夹夹住铅笔芯部分时,小灯泡发光,说明电路连通,碳质导电,说明它是导体;当鳄鱼夹夹住铅笔木质部分时,小灯泡不发光,说明干木材不易导电,是绝缘体;当用各握一个鳄鱼夹时,小灯泡也发光了,说明人体是可以导电,是导体;当松开一只手时,灯泡熄灭,这说明空气不易导电是绝缘体。再比如在讲电路连接部分时,好多学生对于短路和短路的区别搞不清,特别是整体短路和局部短路更是一头雾水。如果我们让学生自己动手去连接电路,再根据自己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来分析原因,我想这么一个大难题就会变得很容易。比起有些老师光讲理论,不重实践的效果要强多少。当然这也不排除不少农村中学因为实验条件有限,导致很多实验没有办法做,但是做为一名物理老师,我们应该尽力去做创造条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实验。通过这些小实验,学生知识在训练中得到巩固,能力在实践中获得提高,思维在操作中也得到相应发展。以下有一下比较简单有趣的小实验,大家不妨借鉴一下。(1)“想不到的结果”。找一个像手掌一样长,像手指一样宽的纸条,剪两个小口或撕两个小口。然后去考考你的同学:如果拿住纸条两头向两侧拉一下,纸条会断成几条呢?一般会认为断成三截。这时候你让同学试一下,试的结果一定会感到迷惑不解:纸条只断成两截。这个小实验可以使你了解在“材料力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2)“水面浮针”。你能把一根缝衣针放在水面上,让它像麦杆似的浮着吗?很多人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因为铁的密度比水的大,水的浮力不能托起铁针。如果你也使这“很多人”中的一个,那么下面的实验可以改变你的看法。取一碗水,拿一根细一点的缝衣针,稍微抹上一层猪油。在水面上放一小张能吸水的纸,再在水面上轻轻的平放一枚缝衣针。等这张纸完全湿透后,轻轻按下纸的四个角,使纸慢慢沉入水中。这时候钢针却漂浮在水面上。放吸水纸的目的是为了减少针对水面的冲击。三、充分发挥小实验的作用,在反馈环节中查缺补漏,完善知识体系调节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反馈矫正。只有在教学中及时接受反馈信息,根据反馈信息调节教学内容、进度,改正教学方法,尽快纠正偏差,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受到来自于生活习惯的“前概念”的干扰,受以学知识中的“负积累”及知识综合难度和抽象思维能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学习新知识会有障碍。充分发挥小实验的作用,抓住反馈及时矫正,学生便容易接受。如在学习八年级物态变化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区分熔化和溶解这两个不同概念,我便让一个学生亲自动手做两个小实验,其他学生当参谋。实验一是把一勺白糖放入盛水的试管中,观察白糖有什么变化?思考试管中有几种物质组成?实验二是把一勺海波放入空试管中,然后用酒精灯均匀加热,观察海波有什么变化?试管里有几种物质组成?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两个实验有什么区别,再用熔化概念去对照分析哪种属于熔化现象,最后让学生讨论。可见,借助小实验可以形象具体直观地说明问题,使学生能够尽快弥补知识和技能的欠缺。四充分发挥小实验的作用,使学生在延伸迁移环节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要培养创造性和逻辑思维能力,将所学知识延伸拓展迁移、进一步深化和升华,就需要借助小实验来开阔学生思路。如小实验“巧找重心”,复习了重心和重力方向等概念,还可以使学生学会吊挂法求不规则物体的重心,从而搞清楚杂技演员“走钢丝” 、“顶碗” 、“蹬杀”等技巧的道理。这样用小实验在物理学科调节教学中的作用,能使教学更加生动、具体,使物理课堂变化更加多样,内容丰富充实,使学生学得更加主动、轻松、灵活。 第 4 页 共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