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1《职业教育心理学》复习题(共10页).doc
-
资源ID:17095414
资源大小:55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14-2015-1《职业教育心理学》复习题(共10页).doc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职业教育心理学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 心理学家( )于1879年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从而使心理学成 为了一门独立的科学。 A 艾宾浩斯(Ebbinghaus)B 缪勒(G.E.Muller)C 费希纳(Fechner) D 冯特(W.Wundt)2. 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指( )。A 工程心理学 B 普通心理学 C 工程心理学 D 社会心理学3.( )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A 学习心理学 B 教育学 C 职业教育心理学 D 教育心理学4.( )是研究职业院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一门应用科学。A 学习心理学 B 教育学 C 职业教育心理学 D 教育心理学5. 在教育过程中,直接观察并记录个体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或行为变化,从而对学生心理进行了解的 研究的方法叫做( )。A 个案研究法 B 观察法 C 调查法 D 实验法6. 在实验室条件下,创设并控制一定的条件,并对其引起的某种心理及行为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叫做()。A 观察法 B 自然实验法 C 实验室实验法D 个案研究法7. 通过和学生谈话、家访等方法了解学生基本情况的方法叫做( )。A 个案研究法 B 观察法 C 调查法 D 实验法8. 在日常自然条件下,研究者适当地创设或改变一些条件,从而引起和记录被试者的某些心理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叫做()。A 观察法 B 自然实验法 C 实验室实验法 D 个案研究法9. 通过对被试者的活动产品的分析,来研究其心理特点的方法叫做( )。 A 问卷法 B 测验法 C 活动产品分析法 D 个案法10. 用具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的标准化量表(或问卷)对人的心理特征进行测量和评定的方法叫做( )。 A 问卷法 B 测验法 C 个案法 D 活动产品分析法11. 通过被试者对已拟定的问题的回答,来研究其心理活动的方法叫做( )。 A 问卷法 B 测验法 C 个案法 D 活动产品分析法12. 直接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动力和直接原因是( )。 A 需要 B 动机 C 兴趣 D 态度13.( )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A 需要 B 动机 C 兴趣 D 态度14.( )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失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A 需要 B 动机 C 兴趣 D 态度15.( )个体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表现为个体对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A 需要 B 动机 C 兴趣 D 态度16.( )指对活动过程本身的兴趣。例如,对解几何题的兴趣,对开汽车的兴趣。A 直接兴趣 B 间接兴趣 C 物质兴趣 D 精神兴趣17.( )指对活动的结果的兴趣。如对通过学习考取大学的兴趣,对工作后取得报酬的兴趣。A 直接兴趣 B 间接兴趣 C 物质兴趣 D 精神兴趣18. 心理学家凯尔曼认为,态度形成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顺从-认同-( )。A 同化 B 内化 C 服从 D 外化19. 一般地说,态度的三种成分是协调一致的。在它们不协调时,起重要作用的是( )。A 认知成分 B 行为倾向成分 C 情感成分 D 情感成分与行为倾向成分20. 个体获得对某种事物的态度,就好像找到一个应付新情境的向导。这里指的是态度的( )功能。A 工具性 B 价值表现 C 自我防御 D 认知21. 态度认知成分的核心是( )个体对某一对象的态度,就其认知成分来说,评价是中心环节。评价即确定价值,就是确定态度对象对个体的社会意义。A 情感 B 意志 C 人格 D 价值 22. “我认为,习近平书记能够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是一种( )。A 态度 B 价值观 C 理想信念 D 生活信念23.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一种( )。A 态度 B 价值观 C 职业理想 D 生活信念24. “掌握真才实学要比只获得一张大学文凭重要得多。”是一种( )。A 态度 B 价值观 C 职业理想 D 生活信念25. “作为人民教师,我要为实现科教兴国目标而努力奋斗。”是一种( )。A 态度 B 价值观 C 职业理想 D 生活信念26. 有个小孩打碎了邻居家的玻璃,他父亲扣了他两一个月的零花钱,并让其子用些钱去赔偿损失。这种做法叫( )。A 正强化 B 负强化 C 阳性强化 D 阴性强化27. 学校给品学兼优的同学发放了奖学金。这种做法叫( )。A 正强化 B 负强化 C 阳性强化 D 阴性强化28. 个体通过对他人行为与强化结果的观察而获得新的行为的过程称为( )。A 观察学习 B 联想学习 C 经典条件反射 D 操作条件反射29. 社会学习理论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派别,它强调( )的作用。A 文化对个体社会行为的影响 B 人们之间的互动是物质与非物质的一种交换C 直接强化、间接强化与自我强化 D 事物意义及符号对个体行为的作用30.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自尊是一种( )需要。A 基本 B 普遍 C 高级 D 选择31. 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称为( )。A 归因 B 互动 C 知觉 D 整饰32. 心理学是( )学科。 A 社会 B 自然 C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D 人文33. 幼儿园中,老师用贴小红花的方式,激励孩子行为,这是利用( )的驱动。A 亲和动机 B 社会赞许动机 C 社交动机 D 权力动机34. 我将来会成为体育明星。这是( )。A 生理自我 B 心理自我 C 理想自我 D 反思自我35. 一位同学失恋后没有自暴自弃,反而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了考研上,最终考上了某名牌大学的研究生。这属于挫折防卫中的哪一种?( ) A 补偿作用 B 代替作用 C 压抑作用 D 投射作用36. 有位作弊的同学认为,同学们都作弊了。这属于挫折防卫中的哪一种?( ) A 补偿作用 B 代替作用 C 压抑作用 D 投射作用37. 马斯洛把人类的需要分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 )需要。A 自我实现 B 成功 C 成就 D 潜能38.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和( )。A 演绎法 B 判断法 C 个案法 D 分析法39. 学习是( )的建立。A 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反射 B 无条件反射 C 条件反射 D 理性条件反射40.( )是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A 正迁移 B 负迁移 C 横向迁移 D 纵向迁移41.( )是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阻碍作用。A 正迁移 B 负迁移 C 横向迁移 D 纵向迁移42.( )是指处于同一抽象概括层次的学习间的相互影响。A 正迁移 B 负迁移 C 横向迁移 D 纵向迁移43.( )是指处于不同抽象概括层次的各种学习间的相互影响。A 正迁移 B 负迁移 C 横向迁移 D 纵向迁移44.( )是指先前学习中所获得的经验对后继学习的影响。例如,“举一反三”。A 顺向迁移 B 逆向迁移 C 特殊迁移 D 普遍迁移45.( )是指后继的学习对先前学习发生的影响,即后继学习引起先前学习中所形成的认知结构的变化。例如,初二学习的语法增进了对初一语法的理解和掌握。A 顺向迁移 B 逆向迁移 C 特殊迁移 D 普遍迁移46. 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 )。A 弗洛伊德(FreuDS.) B 华生(BWatson) C 奈瑟尔(U.Neisser) D 马斯洛(M.Aslow A)47. 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A 弗洛伊德(FreuDS.) B 华生(BWatson) C 奈瑟尔(U.Neisser) D 马斯洛(M.Aslow A)48. 人本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A 弗洛伊德(FreuDS.) B 华生(BWatson) C 奈瑟尔(U.Neisser) D 马斯洛(M.Aslow A)49. 认知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A 弗洛伊德(FreuDS.) B 华生(BWatson) C 奈瑟尔(U.Neisser) D 马斯洛(M.Aslow A)50. 需要层次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 )提出的。A 费希纳(Fechner) B 冯特(W.Wundt) C 奈瑟尔(U.Neisser) D 马斯洛(M.Aslow A)51. 根据兴趣的内容,可以把它们分为( )。A 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 B 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C 短暂兴趣和稳定兴趣 D 志趣和情趣52 ( )学派(理论)认为,心理学应研究人的行为而不是人的意识,强调环境的重要作用,用刺激-反应来解释行为。 A 行为主义 B 精神分析 C 人本主义 D 认知学派53. 重视动机和潜意识现象的研究,强调本能对人格和行为的影响,具有夸大潜意识作用倾向的学派(理论)是( )。 A 行为主义 B 精神分析 C 人本主义 D 认知学派54. 强调人的整体性,认为人的价值、尊严以及自我实现才是心理学研究的终极目的学派(理论)是( )。 A 行为主义 B 精神分析 C 人本主义 D 认知学派55. 注重研究人的认识过程,既注意、感知、记忆、思维等复杂的心理活动,提出了一种研究人的认知过程内部心理机制的新模式的学派(理论)是( )。 A 行为主义 B 精神分析 C 人本主义 D 认知学派56. 人的各种心理疾病和躯体症状也都是通过系统原则而学习获得的,或者说是由于不适当的学习所造成的,因此,只要改变强化模式,所有异常行为都能得到纠正。此观点出自( )。A 行为主义学派 B 精神分析学派 C 人本主义学派 D 认知学派57. 心理变态的原因是由于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的冲突所造成的。健康人格的核心就是要达到自我不再受本我的冲击和超我的压抑而成为一种协调的综合力量。此观点出自( )。A 行为主义学派 B 精神分析学派 C 人本主义学派 D 认知学派58. 真正的心理健康者应该是其内心世界极其丰富、精神生活无比充实、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人生价值能够完全体现的人,既“自我实现者”。此观点出自( )。A 行为主义学派 B 精神分析学派 C 人本主义学派 D 认知学派59. 人们之间的行为差异大多来自人们建构世界的方式的不同。对健康人来说,新的建构不断的产生,并取代旧的不适当的建构。心理障碍是观念系统的异常,你的感觉很大程度上跟你的想法相关,如果你能改变想法,你也就可以改变感觉。此观点出自( )。A 行为主义学派 B 精神分析学派 C 人本主义学派 D 认知学派60.( )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A 教学成效 B 自我效能感 C自我控制感 D自我统一感61.( )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A 教学反思 B 教学监控 C 教学计划 D教学设计二、 名词解释1. 实验法:实验法是创设并控制一定的条件,并对其引起的某种心理及行为现象进行研究的 方法。2. 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是对少数人或个别人进行深入细微的研究,从中寻求教育规律的研究方法。3. 观察法:观察法是在教育过程中直接观察并记录个体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或行为变化,从而对学生心理进行了解。4. 教育经验总结法:教育经验总结法是教育工作者根据平时自己工作实践的经验,通过分析综合作出总结,使它们上升到教育理论的程度。5. 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间具有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只是要有高效率,也不只有满足之感,或是愉快的地接受生活的规范,而是需要三者俱备。6. 教师心理素质: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7. 职业院校教师心理素质:指职业教育所要求的、与职业院校学生身心发展密切关联的教师心理品质的总和。8. 学习:把学习定义为机体通过与其所处环境相互作用导致知识、态度、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稳定变化的过程。9. 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10. 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学习活动的推动力,有称学习的动力。11. 归因理论:学生获得成功时,进行内部归因,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能力: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三、简答题第1章 绪论1.简述职业教育心理学研究内容。(1) 职业教育教学情境。(2)职业教育教学情境中互动系统。(3)职业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心理现象及其规律。2. 简述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1)客观性原则:研究者要尊重客观事实,按照事物本来的面目准确地反映事物的实质。(2)教育性原则:研究者所选择的研究手段,方法,措施及内容都要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利,有教育意义。(3)整体性原则:要求研究者在课题设计,资料分析,观点确立中,从全面发展联系的角度出发,防止片面、静止、孤立的分析问题。(4)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育心理学的课题来自教育实践,它的研究结果要付诸教育实践,所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工作者必须和教育实践密切结合。 3. 简述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在教育过程中直接观察并记录个体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或行为变化,从而对学生心理进行了解。(2)调查法:通过和学生谈话、家访等方法了解学生基本情况的方法。(3)实验法:创设并控制一定的条件,并对其引起的某种心理及行为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4)个案研究法:对少数人或个别人进行深入细微的研究,从中寻求教育规律的研究方法。(5)教育经验总结法:教育工作者根据平时自己工作实践的经验,通过分析综合做出结论,使它们上升到教育理论的程度。第2章 职业院校学生心理1. 简述职业院校学生存在的情感心理问题。(1)情绪不稳定,情绪自控力较弱。(2)社会性情感表现冷漠。(3)挫折容忍力弱。(4)情绪体验消极。2. 简述职业院校学生存在的人际心理问题。(1)社会性交往萎缩。(2)异性交往的行为偏差。(3)师生间交往缺乏信任感。(4)代际交往的隔阂明显。(5)网络交往失度。3. 简述职业院校学生存在的择业心理问题。(1)依赖退缩心理。(2)紧张焦虑心理。(3)思维定势心理。4. 简述心理健康标准。(1)正视现实。(2)正确的自我评价。(3)和谐的人际关系。(4)情绪健康。(5)人格完整和谐。(6)智力发育正常。(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8)顽强的意志。(9)适应能力强。7. 简述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原则。(1) 面向全体学生原则(2) 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3) 学生主体性原则(4) 整体性发展原则8. 简述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途径。(1)营造良好的学校心理环境。(2)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宣传力度。(3)把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4)进行专门的面向全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5)进行必要的个别心理辅导与咨询。(6)建立有效的家校合作机制。10. 简述学生学习动机(目标)教育的内容。(1)正确学习动机的获得离不开学习目标的确定。(2)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竞争。(3)帮助学生正确归因。(4)增强学习的责任感和义务感。第3章 职业教育中的教师心理1. 简述职业院校教师心理素质对学生的影响。(1)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2)影响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3)影响学生积极、乐观情绪的建立。(4)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2. 简述职业院校教师心理素质的结构要素。(1)文化心理素质。(2)社会心理素质。(3)专业心理素质。(4)人格心理素质。3. 简述新型教师角色内容。(1)民主型的组织者。(2)学生个性发展的促进者。(3)学生学习的协作者。(4)教育教学发展中的反思者和研究者。第4章 职业教育学习心理1. 简述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的策略。(1)复述策略。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多次反复识记的过程。(2)精加工策略。对要记忆的材料补充细节、举例、推理或联想,以达到长期保持的目的。(3)组织策略。发现部分、整体之间的层次关系,使之带上某种结构以达到有效保持的目的。2. 简述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的方法。(培养职业院校学生陈述性知识学习的兴趣)(1) 树立知识有用的观念,有些陈述性知识对个体的一生都是有用的(2) 陈述性知识有助于学习其他知识(3) 陈述性知识是思维的工具3. 简述职业院校学生技能的培养方法。 (1)陈述性知识学习阶段。主要认识“是什么”和“为什么”。 (2)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阶段。在认识“是什么”、“为什么”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怎么办”和“怎么做”。 (3)形成技能阶段。内化有关知识、熟练掌握操作和应用方法,形成职业技术能力。4. 简述迁移的分类。(1)根据迁移的影响效果,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外一种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影响作用。负迁移:一种学习对另外一种学习产生干扰影响作用。(2)根据迁移的影响顺序,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3)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向,分为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4)根据迁移的内容,分为特殊迁移和普遍迁移。5. 简述促进职业教育迁移的教学方法。 (1)精选教材内容,促进普遍迁移。 (2)注重理解,促进知识的保持。 (3)创造与应用情景相似的情境。 (4)创设氛围,激发学生的迁移动机。 (5)教授学习策略,提高学习能力。 (6)依据学习迁移,合理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效。6.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教育措施 p90(1) 重视“教”到重视“学”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使教学的评价扩展到了对学生行为的研究,从注重“教学刺激物”的设计,发展到对“学”的强调。(2) 从含糊的目标到具体的行为目标 用可观察的行为动词描述教学目标,这样的描述指明了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并明确了主体要达到的目标状态,且这个目标状态是可观察的。(3) 从常模参照性评价到标准参照评价 标准参照评价适于个别化学习的评价,可提供个人学习进步的情况,可使教师了解所设计教材的优缺点,并进行及时调整。7.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教育措施 p82(1) 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价值,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头脑去学习,充分肯定了学习者的自觉能动性。(2) 强调认知、意义理解、独立思考等意识活动在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使知识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3) 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准备状态。(4) 重视强化的功能(5) 主张人的学习的创造性第5章 职业院校学生学习动机1.职业院校学生内部动机的激发与维持 p110(1) 设置具体、可操作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指学生在学习中所追求的预期效果,它通过对自身行为的控制调节,从而使活动维持稳定的方向并指向目标的实现。设置适当的学习目标,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节其学习积极性。(2) 进行归因指导与归因训练 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正确归因的指导,特别是对哪些成绩不良且自甘失败的学生。同时,教师要教给学生各种学习技能,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3) 激发学生的成功体验根据学习动机的理论,在引发学习动机的过程中,学习需要时源泉,成功体验是手段。因此,教师要尽可能的帮助学生获得成功。(4) 发挥期待效应教师期待是指教师对学生目前或将来的表现及他们的学习成绩的期望或推断。对学生来讲,教师作为“重要他人”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5) 提高学生自我意识能力自我意识能力是自己对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意识。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改善其学习行为,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是其中的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6) 培养学生对成就的需要和成就感培养学生求成需要和成就感主要是针对那些学习不好,被人看不起、甚至自暴自弃的学生。教师应该找出其闪观点并加以发扬,从而激发与培养他们的成就感。第9章 职业心理与职业指导1. 简述职业选择的心理障碍。(1)自我认知失调。(2)焦虑与恐惧心理。(3)悲观怯懦。(4)消极冷漠与自卑。(5)依赖心理。(6)从众心理。7. 简述自我心理调适技巧。(1)自我反省。面度择业,除了客观分析就业环境外,应当明确自己适当的定位,自己的兴趣、性格、气质、能力适合什么样的工作,自己的劣势。(2)正视社会现实。(3)挑战自我,主动出击。(4)转变观念,合理定位。(5)正确对待求职过程中的挫折。(6)自我安慰。(7)情绪转移。(8)适度宣泄。8. 简述促进职业心理健康的策略。(1)指导学生了解自我。帮助学生认识兴趣是可以培养的、性格是可以完善的、能力是可以提高的、潜能是可以挖掘的理念。(2)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帮助毕业生做好定向、定点、定位、定心的工作。(3)提供心理咨询指导。开展就业技巧指导,心理辅导需要做到职业指导与思想教育、家庭教育相结合。(4)加强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9. 简述试用期心理调试技巧。(1)学会应对压力。第一,努力享受压力。第二,为自己做好职场压力管理。第三,学会合理使用减压法。(2)妥善处理人际关系。(3)调整就业心态。具体调整行动的心态、给予的心态、学习的心态、包容的心态。(4)正确定位自己。(5)勇于承担责任。四、扩展复习题1试述新行为主义学派的基本观点和学习理论的健康观。答:基本观点。新行为主义诞生于1930年,其代表人物斯金纳等人修正了华生的极端观点。他们指出在个体所受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存在着中间变量,这个中间变量是指个体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它们是行为的实际决定因子,它们包括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需求变量本质上就是动机,它们包括性、饥饿以及面临危险时对安全的要求。认知变量就是能力,它们包括对象知觉、运动技能等等。公式表达:S(刺激)O(个体)R(反应)。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健康观。人的各种心理疾病和躯体症状都是通过系统原则而学习获得的,或者说是由于不适当的学习所造成的,因此,只要改变强化模式,所有异常行为都能得到纠正。2. 试述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结构理论及其健康观。答:精神分析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人格分为三部分。 本我(Id):位于无意识中的本能、冲动与欲望构成本我,是人格的生物面,遵循“快乐原则” 。 自我(Ego):介于本我与外部世界之间,是人格的心理面。自我的作用,一方面,自我能使个体意识到其认识能力。另一方面,自我使个体为了适应现实而对本我加以约束和压抑,遵循的是“现实原则”。 超我(Superego):是人格的社会面,是“道德化的自我”由“良心”和“自我理想”组成,超我的力量是指导自我、限制本我,遵循“理想原则”。弗洛伊德认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不是静止的,而是始终处于冲突-协调的矛盾运动之中。本我在于寻求自身的生存,寻求本能欲望的满足,是必要的原动力。超我在监督、控制自我接受社会道德准则行事,以保证正常的人际关系。而自我既要反映本我的欲望,并找到途径满足本我欲望又要接受超我的监督,还有反映客观现实,分析现实的条件和自我的处境,以促使人格内部协调并保证与外界交往活动顺利进行,不平衡时则会产生心理异常。自我只有处理好与本我、现实、超我之间的关系,心理才不会发生异常。精神分析学派的健康观。心理变态的原因是由于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的冲突所造成的。健康人格的核心就是要达到自我不再受本我的冲击和超我的压抑而成为一种协调的综合力量。3. 简述人本主义学派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及其健康观。!答:马斯洛把人类的需要分成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需要,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 他在晚年把人类的需要分层7类: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认知、审美和自我实现需要。马斯洛认为,已经满足的需求,不再是激励因素。人们总是在力图满足某种需求,一旦一种需求得到满足,就会有另一种需要取而代之。人的行为是由其优势需要决定的。大多数人的需要结构很复杂,无论何时都有许多需求影响行为。一般来说,只有在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较高层次的需求才会有足够的活力驱动行为。满足较高层次需求的途径多于满足较低层次需求的途径。人本主义学派的健康观。真正的心理健康者应该是其内心世界极其丰富,精神生活无比充实,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人生价值能够完全体现的人,既“自我实现者”。4. 简述认知心理学情绪ABC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健康观。答:情绪ABC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就是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错误信念也称为非理性信念。认知理论的健康观。人们之间的行为差异大多来自人们建构世界的方式的不同。对健康人来说,新的建构不断的产生,并取代旧的不适当的建构。心理障碍是观念系统的异常,你的感觉很大程度上跟你的想法相关,如果你能改变想法,你也就可以改变感觉。5. 一位老人在一个小乡村里休养,但附近却住着一些十分顽皮的孩子,他们天天互相追逐打闹,喧哗的吵闹声使老人无法好好休息,在屡禁不止的情况下,老人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把孩子们都叫到一起,告诉他们谁叫的声音越大,谁得到的报酬就越多,他每次都根据孩子们吵闹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奖励。到孩子们已经习惯于获取奖励的时候,老人开始逐渐减少所给的奖励,最后无论孩子们怎么吵,老人一分钱也不给。结果,孩子们认为受到的待遇越来越不公正,认为“不给钱了谁还给你叫”,再也不到老人所住的房子附近大声吵闹。!(1)这个故事反映了何种社会效应?(2)试分析该效应产生的原因。(3)简述学习该效应所获得的启示。答:(1)过度(外部)理由效应。(2)原因。每个人都力图使自己和别人的行为看起来合理,因而总是为行为寻找原因,一旦找到足够的原因,人们就很少再继续找下去,而且,在寻找原因时,总是先找那些显而易见的外在原因,因此,如果外部原因足以对行为做出解释时,人们一般就不再去寻找内部的原因了。当一方把源于某种行为或关系所得到的另一方的奖励或关心变成理所当然的事时,这个奖励或关心就会成为其行为成因,这时过度(外部)理由效应就产生了。(3)教师要认清工作或学习本身给个人带来的意义和价值,在工作或学习中,要积极主动地避免过度理由效应的产生。6. 有一位英语老师因经常批评一位学生作业马虎,而遭致这位学生的不满。有一次。这位老师无意间在语法上出了一点小错,当场被那名学生发现,那位学生好不容易逮着了这次报复机会,马上站起来作了毫不客气地指正。面对这种尴尬的局面,这位英语老师以非常温和的神色说道:“嗯,你说得真是对极了,可是其他同学刚才是怎么回事,为何没有发觉到,是不是上课在打瞌睡? ” 受到老师的表扬,那位同学的对立情绪消失了。这时,这位英语老师又不失时机的说:“像这样的错误很容易犯,同学们一定要像他那样小心才是。”接着,老师便继续讲解其它内容。!(1)这个案例反映了人际互动中的何种技巧? (2)试分析这种技巧的在解决人际关系问题中的意义。(3)请你依据生活或学习经验,编写一个使用该技巧的案例。答:(1)技巧:顺水推舟技巧。(2)意义:可以有效地和解对立不满的不良情绪;人际关系可以得到进一步改善;这是一种较为合理的人际互动中认知模式,掌握了它有利于解决各类人际关系问题。(3)(请学生自己组织案例)。7. 简述行为改变的层次理论。 行为改变的层次主要包括:知识的改变;态度的改变;个体行为的改变;群体行为的改变。 知识的改变。知识的改变,一般比较容易做到,它可以通过读书、学习、听报告、个人进修或信息交流等途径来实现。个人知识结构的改变,可使人认识到改变行为的必要性。 态度的改变。态度是人们对事物的评价倾向,与人们的认识密不可分。态度往往带有强烈的情感成分,并非理智所能随意驾驭。另外,态度的改变还常常受到各种人际关系的影响,因此,要比知识的改变更困难一些。 个体行为的改变。人的行为不仅是由人的动机决定的,同时还包含着态度的意向成分。态度的意向成分决定着个人对态度对象的行为倾向,对行为起着准备作用。态度和行为虽然不是一对一的关系,但是态度对行为的影响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行为的改变,还要受人们习惯的影响,而习惯是一种常年化的行为结果,它是构成一个人性格的重要成分。所以,行为的改变一般要更困难一些。 群体行为的改变。相对个人行为的改变,群体行为的改变更加困难。因为群体本身就是一个强化单位,群体的意识、规范、道德、传统、风俗、习惯等等,制约着每个群体成员的行为。群体行为的改变,必须首先针对整个群体,而不是针对个人,这样,才能使每个群体成员在心理上减轻压力,使得群体行为的改变变得容易接受。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