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经济学同等学力申硕考试真题及答案(共7页).docx
-
资源ID:17111793
资源大小:22.49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15年经济学同等学力申硕考试真题及答案(共7页).docx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2015年经济学同等学力申硕考试真题及答案一、选择题(2*8=16)1.二元经济结构是指以()为主的现代部门与以 ()为主的传统部门并存,传统部门比重大,现代部门发展不足以及城乡明显的经济结构。A 高科技产业、低端制造业 B 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C 城市工业、农村农业 D 先进产业、落后产业答案:C2.若正常品需求曲线向下倾斜,可能导致该商品需求D向右下移动至D 的因素包括:()1)该商品价格下降 2)替代品价格 3)互补品价格 4)消费者收入 5)消费者偏好发生变化A 1)2) B 2) 3) C 3)4)D 4)5)答案:D3.不属于我国社保制度构成的内容A 社会保险 B社会捐赠 C社会福利 D社会救济答案:B 社会福利:国家依法为所有公民普遍提供旨在保证一定生活水平和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的社保制度。社会救济:社会救助,对社会成员提供最低生活保障,扶危济贫。社会捐赠: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社会团体出于爱心,自愿无偿地向公益性社会团体、公益性非赢利单位,某个群体或个人捐赠财产进行救助的活动。4.()不属于国债的功能: 1)弥补政府财政赤字 2)替代私人投资 3)调节经济 4)筹集建设资金 5)公开从事市场业务 A 2)5) B C 1)5) D答案:A5. 米德冲突是指()A 一国如果希望同时达到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之间的目标,则必须同时运用支出调整政策和支出转换政策。B 要实现n个经济目标,必须具备n个政策工具。C 在某些情况下,单独使用支出调整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追求内外均衡将会导致一国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之间的冲突。D 在某些情况下,同时使用支出调整政策,追求内外均衡将会导致一国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之间的冲突。答案:C 米德冲突是指在许多情况下,单独使用支出调整政策或支出转换政策而同时追求内、外均衡两种目标的实现,将会导致一国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之间冲突。6.在确定的未来某一时刻,按照确定的价格买卖(但不在交易所集中交易)一定数量的某种资产的协议是()A远期 B期货 C期权 D互换答案:A7.根据最优货币区,最优货币区理论的条件包括:1)要素市场融合 2)价格与工资弹性 3)商品市场高度融合 4)国际收支顺差 5)宏观经济协调和政策融合 6)金融市场融合A 1)2)4)6) B 1)2)3)4)6) C 1)3)4)6) D 1)2)3)5)6)答案:D8 国际收支表的经常账户包括()1)货物 2)服务 3) 收入 4)经常转移 5)国际收支A 1)2)3) B 1)2)3)4) C 1)2)3)4)5) D 1)2)4)5)答案:C最优货币区条件分析最优货币区理论最初是在关于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优劣的辩论中发展起来的。20世纪50年代,以米尔顿·弗里德曼为代表浮动汇率制的拥护者提出,一个国家如果价格和工资具有很强的刚性,那么保持宏观经济内外均衡的汇率制度应采用浮动汇率安排。固定汇率下,价格和工资的刚性将造成消除国际收支失衡的政策,要么导致通货膨胀,要么加剧失业。如果采用浮动汇率,本币对外汇率的变动将通过贸易条件和实际工资的改变来减轻资源重新配置的成本。由于现实世界中各国的价格和工资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刚性,因此人们大多认为不管经济条件如何,采用浮动汇率制的结果总是正面的,但最优货币区理论认为这是不对的。1.价格与工资弹性。价格和工资缺乏弹性的假定是弗里德曼建立浮动汇率制的立论基础。假设由一组国家或地区组成的区域,如果区域内价格和工资具有充足弹性,即工资和价格可以对市场供给、需求的变化做出及时、充分的反应,那么区域内各地区或国家应该采用固定汇率在彼此的货币间建立起相应的关系。因为价格和工资的完全弹性,即相对价格和工资的调整可使整个区域内的市场随时出清,从而使各地区间收支差额的平衡过程不会引起失业率上升,所以区域内(即地区间或国家间)汇率的浮动是不必要的。而且,通过固定汇率将整个区域联在一起还可以提高货币的有用性。 如果上述区域内价格与工资是完全刚性的,则区域内各地区间收支不平衡的调整过程,将会使一个地区出现失业或另一个地区出现通货膨胀。在这种条件下,各地区间汇率的浮动,可以部分具有真实经济调整过程中工资和价格具有弹性时所起的作用。弗里德曼由现实生活中各国经济都带有不同程度的工资和价格刚性出发,得出了各国应采用浮动汇率制的结论。而蒙代尔等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开创者则提出只要符合一定的条件,即使工资和价格无弹性,采用固定汇率制,也可达到经济的内外均衡。2.要素市场融合。蒙代尔关于最优货币区的定义是:内部要素充分流动(包括地区间和产业间劳动力、资本的流动),对外则生产要素完全不流动的区域。这样的区域可以采用单一货币或固定汇率来组成最优货币区。蒙代尔的论述是,组成货币区的两国在面对需求转移引致的收支失衡时,除了汇率政策外也还有其他的平衡机制,如生产要素的完全流动。若A、B两国组成一个货币区,两国货币比价固定或者采用了单一货币,那么当需求由B国产品转移到A国产品,则A国将出现通货膨胀,B国将出现失业。如果假设价格与工资完全无弹性,但两国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那么B国过剩的劳动力将转移到A国,在A国生产出更多产品,提高A国的供给水平,汇率便无须调整,真实经济的最终均衡可部分由生产要素的流动来实现。由于要素流动的速度一般较慢,它对于缓解长期、永久性需求转移造成的收支失衡将更有效,而对于短期、暂时的经济冲击而造成的收支失衡,如果仅通过生产要素在产业间或地区间的转移进行调节,区域内各地区仍将出现通货膨胀或者失业。3.金融市场融合。国际收支理论告诉我们,除了长期实际收益率的差异引发的资本流动,一般来讲,金融资本的转移不能无限维持结构失衡导致的国际收支赤字。但是,资本流入弥补贸易赤字的做法却可以延长经济结构调整的时间。在长期中,价格和工资的弹性以及货币区内生产要素的流动性会提高。因此,经济调整的成本会因金融交易高度融合而有所减少。资本流动调整经济失衡的另一个渠道是“财富效应”,贸易顺差地区同时也大多是资本流出的地区,即金融资产的净债权持有国,财富增加会提高人们的边际消费倾向,增加开支,这样将会减少本地区(本国)的收支盈余。与之相反,国际收支逆差国,也是净债务国,财富减少会使人们减少开支,从而有助于减少国际收支逆差。由此可见,货币区内金融市场的融合可以减低通过汇率改变贸易条件从而消除区内收支失衡的必要性。另外汇率波动会引起不确定性的增加,加大交易成本,造成国内金融市场和对外金融市场的分割,因此,在区内金融市场完全一体化情况下采用固定汇率(或者单一货币)是一个好的选择。4.商品市场高度融合。美国各州之间收支失衡之所以能够顺利解决,经济学家归之于美国的内部开放性,即各州间商品市场完全一体化。经济学家由此认为,一个成功的货币区应该具有高度的内部开放性,即区内产品的广泛交易。“开放性”一般由几个指标来衡量,如在生产或消费中可贸易商品与非贸易商品的比例;进出口总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或者边际进口倾向(单位收入增量中用于进口的比例)。这几个比例越高,表明经济的开放程度越高。1963年,美国经济学家麦金农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一个高度对外开放的地区,应该采用浮动汇率制还是应该与贸易伙伴国一起组成一个货币区(区内货币汇率固定或者采用单一货币)?首先,假定此地区对外高度开放,即可贸易商品占总产出和总消费中的极大比重。在这种情况下,此地区采用对外币值调整(比如说对外贬值)来纠正对外收支失衡时,会引起进口商品的国内价格上升,从而引起国内价格水平的全面波动。这时,如果要限制非贸易商品国内价格上升,就必然带来需求紧缩和失业。其次,由于开放经济中人们缺少“货币幻觉”,本国货币贬值后,人们会明显地感到消费支出的增加和实际收入的减少,所以人们会要求相应地增加工资。这会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抵消汇率变动对贸易条件的改善。再次,开放经济的消费对进口依赖很大,所以需求弹性较低。这样为纠正某一水平的对外失衡所需汇率变动的幅度也就相对较大。因此麦金农认为,浮动汇率对开放经济来讲,并不是最有利的选择。一些相互间贸易关系密切的开放经济,组成一个相对封闭的货币区,对外实行共同浮动的汇率制,对于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可能更为有利。5.宏观经济协调和政治融合。除上述几个适于组成货币区的标准外,生产多样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对需求转移造成的外部冲击更具抵抗力。因而可对外实行固定汇率制。而生产多样化程度低的国家,则应联合起来,组成货币区,对外实行浮动汇率。哈伯勒和弗莱明则提出,菲利普斯曲线性质类似的国家可以组成单一货币区。他们认为,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在于各国对于通货膨胀和失业的政策选择不一致。具有相同政策态度,即所谓“政策一体化”的地区可以组成单一货币区。二、名称解释(3*4=12)1.提供曲线答案:提供曲线(offer curve)又译作供应条件曲线,也称相互需求曲线,是由马歇尔和艾奇沃斯提出的,它表明一个国家为了进口一定量的商品,必须向其他国家出口一定量的商品,因此提供曲线即对应某一进口量愿意提供的出口量的轨迹。两个国家的提供曲线的交汇点所决定的价格,就是国际商品交换价格(交换比率)。2.流动偏好陷阱西方经济学认为,利息是人们在一定时期内放弃流动偏好 (指人们想以货币形式保持一部分财富的愿望)的报酬。利息率的高低取决于货币的供求,流动偏好代表了货币的需求,货币数量代表了货币的供给。货币数量的多少,由中央银行的政策决定,货币数量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利息率。但是,由于流动偏好的作用,低于某一点的利率,人们就不肯储蓄,而宁肯把货币保留在手中。3.等产量曲线答案:等产量曲线是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一种商品在一定产量下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各种不同组合的轨迹,在这条曲线上的各点代表投入要素的各种组合比例,其中的每一种组合比例所能生产的产量都是相等的。4.国家预算法答案:国家预算管理的法律规范,是组织和管理国家预算的法律依据。主要任务是规定国家立法机关和国家执行机关、中央和地方、总预算和单位预算之间的权责关系和分配关系。三、简答题(8*4=32)1.利息平价理论的基本思想答案:由凯恩斯和爱因齐格提出的远期汇率决定理论。他们认为均衡汇率是通过国际抛补套利所引起的外汇交易形成的。在两国利率存在差异的情况下,资金将从低利率国流向高利率国以谋取利润。但套利者在比较金融资产的收益率时,不仅考虑两种资产利率所提供的收益率,还要考虑两种资产由于汇率变动所产生的收益变动,即外汇风险。套利者往往将套利与掉期业务相结合,以避免汇率风险,保证无亏损之虞。大量掉期外汇交易的结果是,低利率国货币的现汇汇率下浮,期汇汇率上浮;高利率国货币的现汇汇率上浮,期汇汇率下浮。远期差价为期汇汇率与现汇汇率的差额,由此低利率国货币就会出现远期升水,高利率国货币则会出现远期贴水。随着抛补套利的不断进行,远期差价就会不断加大,直到两种资产所提供的收益率完全相等,这时抛补套利活动就会停止,远期差价正好等于两国利差,即利率平价成立。因此我们可以归纳一下利率平价说的基本观点:远期差价是由两国利率差异决定的,并且高利率国货币在期汇市场上必定贴水,低利率国货币在期汇市场上必定升水。2.中国货币供应的内生性答案:货币供给内生性指的是货币供应量是在一个经济体系内部由多种因素和主体共同决定的,中央银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因此,并不能单独决定货币供应量;因此,微观经济主体对现金的需求程度、经济周期状况、商业银行、财政和国际收支等因素均影响货币供应。3.税收负担转嫁的条件答案:一般地说,税负转嫁的存在主要取决于以下两方面条件:1)商品经济的存在税负转嫁是在商品交换中通过商品价格的变动实现的。没有商品交换的存在,就不会有税收负担的转嫁。因此,商品经济是税负转嫁的经济前提。从历史上看,在以自给自足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社会里,产品一般不经过市场交换,直接从生产领域进入消费领域。在这个时期,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主要部门,国家征税主要是课自于土地及土地生产物的税收,这部分税收只能由土地所有者负担,纳税人不能实现税负转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一切商品的价值都通过货币形式表现为价格,商品交换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而大规模地发展起来,为商品和商品流转额的征税开辟了广阔的场所,同时也为商品课税豹转嫁提供了可能,商品课税也迂回地或间接地通过价格助变动实现转嫁。2)自由定价体制的存在税负转嫁是和价格运动直接联系的,一般是通过提高铭货的售价率压低进货的购价来实现的。其中,有些税种的税负可以直接通过价格的变动实现转嫁;有些税种的税负是通过资本投向的改变,影响商品供求关系间接地通过价格的变动实现转嫁。无论采取哪种转嫁形式,都依赖于价格的变动。因此,自由定价制度是税负转嫁存在的基本条件。自由定价制度是指生产经营者或其他市场主体可以根据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自行定价的价格制度。价格制度主要有三种类型:即政府指令性计划价格制度、浮动价格制度和自由价格制度。在政府指令性计划价格制度下,生产经营者或其他市场主体没有自己的定价权,价格直接由政府控制,纳税人不能通过价格变动实现税负转嫁。在浮动价格制度下,政府确定商品的最高限价或最低限价,在浮动幅度范围内,生产经营者和其他市场主体有一定的自由定价权,可以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实现税负转嫁。在自由定价制度下,生产经营者和其他市场主体完全可以根据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自由定价,税负可以实现转嫁。通过对税负转嫁存在条件的分析,必然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国在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下,基本上不存在税负转嫁。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后,客观上存在着税负转嫁。因为:市场经济是一种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在这种体制下,商品的生产经营者和其他市场主体各有独立的物质利益。盈利成为一切生产经营活动的根本动机,实现税负转嫁成为各类纳税人的主观动机和愿望。同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政府对价格大部分放开,企业已有很大的自由定价权,以自由价格为基础的自由定价制度已基本形成,税负转嫁的客现条件已经具备。因此,在商品经济中客观存在的税负转嫁现象,在我国市场经济中也必然客观存在。4.图形解释三元悖论 三元悖论也称三难选择,它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就开放经济下的政策选择问题所提出的,其含义是: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资本的完全流动性不能同时实现,最多只能同时满足两个目标,而放弃另外一个目标。克鲁格曼提出的“三元悖论”原则指出,一国不可能同时实现货币政策独立性、汇率稳定以及资本自由流动三大金融目标,只能同时选择其中的两个。“三元悖论”原则可以用图1来直观表示。“三元悖论”是指图中心位置的灰色三角形,即在资本完全流动情况下,如果实行严格的固定汇率制度,则没有货币政策的完全独立;货币政策的完全独立, 则必须放弃固定汇率制度;如果要使得固定汇率制度和货币政策独立性同时兼得, 则必须实行资本管制。也就是在灰色三角形中,三个角点只能三选二。四、论述题(20*2=40)1、什么是产权?产权明晰化的含义是?产权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产权制度是指制定的产权关系和产权规则结合而成的且能对产权关系实行有效的组合、调节和保护的制度安排。1)产权的排他性2)产权的可分割性或可分离性3)产权的可转让性4)产权的有效保护2、考虑某封闭经济满足以下条件,消费C=40+0.8(Y-T)可以投资I=140-10r r表示利率 政府税收T=50 政府支出G=50 实际货币需求L=0.2Y-5r 名义货币供给M=100,价格水平p,1)问IS曲线,LM曲线 IS曲线:Y=C+I+G 即Y=40+0.8(Y-50)+140-10r+50 0.2Y=190-10r Y=950-50r2)IM曲线 L=M/P 即0.2Y-5r =100/p Y=500/p+25r3)总需求曲线和价格水平p=1时的总产出 1700/3 利用IS-LM曲线消去r,得到总需求曲线:Y=950/3+1000/3p p=1时,Y=650 4)如果政府支出G从50增加到80,政府支出的增加挤占了多少私人投资I5)解释什么叫挤出效应,并说明产出这一效应的原因答: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的增加导致利率上升,进而使私人投资减少,从而使国内生产总值减少的数量。它的产生是需要条件和前提的,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会产生挤出效应,比如1931年时的大萧条时正是政府的大力支出才使得美国走出了经济危机。这个前提是政府的支出大于收入,即财政赤字时。整个经济体的可贷资金的数量取决于国民储蓄,它包括政府储蓄和私人储蓄。政府储蓄就是政府收入减去支出,如果财政盈余,政府支出不会发生挤出效应,因为它使用的是自己的资金,它不会造成私人储蓄的资金被政府占去,这样就私人储蓄不会减少,利率不会上升,私人投资也不会减少,所以GDP增长也不会减少;反之如果财政赤字,政府支出意味着政府要占用私人储蓄的资金,那么私人投资的资金减少,利率就会上升,私人投资减少,所以GDP也会减少。正是因为政府支出挤占了私人投资,所以这被称为挤出效应。总之一国的总储蓄是一定的,政府占用了私人储蓄,私人投资就会减少,GDP自然减少。它的逻辑是这样的:政府储蓄非正政府支出挤占私人资金私人资金减少利率上升私人投资减少GDP减少挤出效应产生。以上分析是挤出效应的经典分析,是封闭经济,即没有外来资金的国内经济。假如一国有大量资本净流入,那就又另当别论。因为外来资金增加了本国可使用的资金,这时政府即使赤字也可增加投资,因为外来资金填补了它占用的私人资金。正如美国,它的财政赤字很多,但是它仍然可以肆无忌惮地增加财政赤字,因为有不断的资金流入美国。总之,当政府支出不挤占私人资金时,就不会发生挤出效应。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