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m3h合成氨原料气脱碳工艺设计毕业.doc
【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万m3h合成氨原料气脱碳工艺设计毕业.精品文档.5万m3/h合成氨原料气脱碳工艺设计引 言在合成氨生产过程中,交换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可高达30%以上,微量的二氧化碳就会致氨合成催化剂中毒而丧失活性,大量的二氧化碳更是白白占据气体的体积,从而增加压缩和其他压力设备的费用。且其能耗约占氨厂总能耗的10%左右,因此脱除二氧化碳工艺的能耗高低,对氨厂总能耗影响很大,国外一些较为先进的合成氨工艺流程,均选用了低能耗脱碳工艺。我国合成氨工艺能耗较高,脱碳工艺技术也显得比较落后。因此,结合具体情况,推广应用低能耗脱除二氧化碳工艺,非常有必要。碳酸丙烯酯(PC)法脱除二氧化碳有一定的适用范围,适合于气体中二氧化碳分压0.5MPa,温度较低的条件下,同时对气体净化度要求不高(出口二氧化碳1%),只有在此条件下使用碳酸丙烯酯法才是经济的。碳酸丙烯酯法脱碳工艺自60年代开发以来,由于能同时脱除二氧化碳、硫化氢及有机硫化物,加之再生能耗等优点,在国外的天然气、合成气和制氢工业上,已广泛应用。在国内,最先是在小型合成氨装置中用以代替加压水洗,对老合成氨厂水洗工艺进行改造,使脱碳能耗降低。近几年来,在我国年产4万吨小尿素、小纯碱装置的合成氨配套工程中,用碳酸丙烯酯法脱出变换气中二氧化碳,得到了良好的效果:工程投资省、工艺流程简单、运行可靠、溶剂无毒害、浓溶剂对碳钢无腐蚀、再生不耗热、回收的二氧化碳浓度高,回收率可以满足尿素及纯碱生产的需要等优点,因而得到推广。第1章 概述1.1 合成氨的相关介绍合成氨指由氮和氢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存在下直接合成的氨。别名:氨气。分子式NH3英文名:synthetic ammonia。世界上的氨除少量从焦炉气中回收副产外,绝大部分是合成的氨。氨是重要的无机化工产品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除液氨可直接作为肥料外,农业上使用的氮肥,例如尿素、硝酸铵、磷酸铵、氯化铵以及各种含氮复合肥,都是以氨为原料的。合成氨是大宗化工产品之一,世界每年合成氨产量已达到1亿吨以上,其中约有80%的氨用来生产化学肥料,20%作为其它化工产品的原料1。生产合成氨的主要原料有天然气、石脑油、重质油和煤(或焦炭)等。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合成氨技术趋于成熟,形成了一大批各有特色的工艺流程,但都是由三个基本部分组成,即原料气制备过程、净化过程以及氨合成过程。(1)原料气制备将煤和天然气等原料制成含氢和氮的粗原料气。对于固体原料煤和焦炭,通常采用气化的方法制取合成气;渣油可采用非催化部分氧化的方法获得合成气;对气态烃类和石脑油,工业中利用二段蒸汽转化法制取合成气。 (2)净化对粗原料气进行净化处理,除去氢气和氮气以外的杂质,主要包括变换过程、脱硫脱碳过程以及气体精制过程。(3)氨合成将纯净的氢、氮混合气压缩到高压,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合成氨。氨的合成是提供液氨产品的工序,是整个合成氨生产过程的核心部分。氨合成反应在较高压力和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进行,由于反应后气体中氨含量不高,一般只有10%20%,故采用未反应氢氮气循环的流程。氨合成反应式如下: N2+3H22NH3(g)=-92.4kJ/mol 合成氨的催化机理在热力学计算表明下,低温、高压对合成氨反应是有利的,但无催化剂时,反应的活化能很高,反应几乎不发生。当采用铁催化剂时,由于改变了反应历程,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使反应以显著的速率进行。目前认为,合成氨反应的一种可能机理,首先是氮分子在铁催化剂表面上进行化学吸附,使氮原子间的化学键减弱。接着是化学吸附的氢原子不断地跟表面上的氮分子作用,在催化剂表面上逐步生成NH、NH2和NH3,最后氨分子在表面上脱吸而生成气态的氨2。在无催化剂时,氨的合成反应的活化能很高,大约335kJ/mol。加入铁催化剂后,反应以生成氮化物和氮氢化物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的反应活化能为126kJ/mol167kJ/mol,第二阶段的反应活化能为13kJ/mol。由于反应途径的改变(生成不稳定的中间化合物),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 因而反应速率加快了2。1.2 脱碳的相关方法合成氨中脱除二氧化碳的方法很多,目前在工业上应用广泛,技术先进,投资省,能耗低的方法主要有:物理吸收法,化学吸收法,物理化学吸收法。 物理吸收法 最早采用加压水脱除二氧化碳,经过减压将水再生。此法设备简单,但脱除二氧化碳净化度差,出口二氧化碳一般在2(体积)以下,动力消耗也高。近20年来开发有甲醇洗涤法、碳酸丙烯酯法、聚乙二醇二甲醚法等,与加压水脱碳法相比,它们具有净化度高、能耗低、回收二氧化碳纯度高等优点,而且还可选择性地脱除硫化氢,是工业上广泛采用的脱碳方法。化学吸收法 具有吸收效果好、再生容易,同时还能脱硫化氢等优点。主要方法有乙醇胺法和催化热钾碱法。后者脱碳反应式为:为提高二氧化碳的吸收和再生速度,可在碳酸钾溶液中添加某些无机或有机物作活化剂,并加入缓蚀剂以降低溶液对设备的腐蚀。此外,还有氨水吸收法。在碳酸化法合成氨流程中,采用氨水脱除变换气中的二氧化碳,同时又将氨水加工成碳酸氢铵。 物理化学吸收法 以乙醇胺和二氧化四氢噻吩(又称环丁砜)的混合溶液作吸收剂,称环丁砜法。因乙醇胺是化学吸收剂,二氧化四氢噻吩是物理吸收剂,故此法为物理与化学效果相结合的脱碳方法。1.3 设计任务 设计题目:5万m3/h合成氨原料气的脱二氧化碳工艺设计;表1.1 变换气组成成分CO2COH2N2CH4合计%27.503.6850.0018.100.72100m313750184025000905036050000kmol507.6821.43935.36303.2118.041785.71脱碳方法:碳酸丙烯酯法; 碳酸丙烯酯的摩尔质量:102.09kg/mol; 假设出塔液及溶解气的温度:37; 操作温度为:34;操作压力为:1.9MPa;纯碳酸丙烯酯溶液吸收;设计目标:出塔二氧化碳浓度不高于1.1%。第2章 生产流程的确定及说明2.1 生产流程的确定工业上脱除二氧化碳的方法主要有物理吸收法,化学吸收法,物理化学吸收法。本次设计是小合成氨厂原料气中二氧化碳的脱除,化学吸收法对工人素质要求较高,因此采用物理吸收法。物理吸收法适合于CO2分压较高,净化度要求低的情况,再生时不用加热,只需降压或汽提,总能耗比化学吸收法低,但CO2分离回收率低,在脱CO2前需将硫化物去除。物理吸收是利用原料气中的溶质(CO2)在吸收剂中的溶解度较大而除去的方法。一般吸收采用高压及低温,解吸时采用减压或升温,减压解吸所需再生能量相当少。此法的关键是选择优良的吸收剂。所选的吸收剂必须对CO2的溶解度大、选择性好、沸点高、无腐蚀、无毒性、性能稳定。典型的物理吸收法有加压水洗法、N2甲基吡咯烷酮法、低温甲醇法、碳酸丙烯酯法(Flour法)等2。早期的合成氨厂中的脱碳多采用加压水洗法。加压水洗脱碳常在填料塔或筛板塔中进行,此法设备简单,但CO2的净化度差,且水洗的喷淋密度大,动力消耗高,因此近年来合成氨厂的新建脱碳工艺已被其他方法所取代。以N2甲基吡咯烷酮为吸收剂的方法称为吡咯烷酮法。吡咯烷酮具有对CO2溶解度高、黏度较小、沸点较高、蒸汽压较低等优点。此法特别适应气体压力大于7 MPa的场合,但由于N2甲基吡咯烷酮较贵,因此应用受到限制。以聚乙二醇二甲醚为吸收剂的脱碳过程称为Selexol法。聚乙二醇二甲醚是一种淡黄色透明的有机液体,无毒、无特殊气味、冰点低、沸点高、化学性质稳定、腐蚀性低,是理想的物理溶剂。但由于聚乙二醇二甲醚价格昂贵,投资及操作费用均较高,因此,此法在国内实际应用较少。低温甲醇法是由德国林德和鲁奇公司联合开发的,吸收剂是甲醇,在1-2MPa,温度为-75-0范围内可同时脱除CO2和H2S。CO2可脱至体积分数(1-2)×10-5,H2S可脱至体积分数1×10-7。此法的特点是不会加湿原料气,并且再生能耗低。此法在国内外均有较广泛的应用。碳酸丙烯酯法是碳酸丙烯酯为吸收剂的脱碳方法。碳酸丙烯酯对CO2、H2S的溶解度较大,具有溶解热低、黏度小、蒸汽压低、无毒、化学性质稳定、无腐蚀等优点。此法CO2的分离回收率较高,能耗低已得到小合成氨厂的广泛应用,经过各种方法的比较,最后选择用碳酸丙烯酯法吸收二氧化碳。2.2 生产流程说明碳酸丙烯酯脱碳工艺流程一般由吸收、闪蒸、汽提(即溶剂再生)和气相中带出的溶剂回收等部分组成。图2.1 碳酸丙烯酯法脱二氧化碳工艺流程图吸收过程:由氮氢压缩工段来的约1.9MPa的变换气,经油分离器再次分离气体中的油沫后,从脱碳塔底部进入,变换气与塔中喷淋的碳酸丙烯酯液逆流接触,变换气中大部分的二氧化碳被碳酸丙烯酯溶液吸收,出脱碳塔的净化气中含CO2<1.1%。再经碳酸丙烯酯回收器、碳酸丙烯酯分离器除去气体中夹带的碳酸丙烯酯雾沫后送出工段去氮氢气压缩工段。吸收了CO2后的碳酸丙烯酯富液从脱碳塔底引出并减压进入闪蒸槽,闪蒸出溶解于富液中的H2、N2、CO及部分CO2气体。闪蒸气经碳酸丙烯酯捕集器除去气体中夹带的碳酸丙烯酯雾沫后送往氮氢气压缩工段予以回收,闪蒸后的碳酸丙烯酯富液进入常解再生塔上段常解塔进行二氧化碳解吸。出塔常解气含CO2>98%由汽提鼓风机补入防腐空气后常解气含CO2>95.7%(干基CO2气体含氧量为0.50.6%),再经罗茨鼓风机加压后,送至洗涤塔上洗去气体中夹带的碳酸丙烯酯雾沫后送往尿素装置的CO2压缩工段。常解后的碳酸丙烯酯溶液溢流进入常解再生塔塔顶部与汽提鼓风机送入塔内的空气逆流接触,进一步气提出残留于富液的二氧化碳。汽提气经洗涤塔除去气体中的碳酸丙烯酯雾沫后放空。出常解再生塔的碳酸丙烯酯贫液至中间贮槽再经脱碳泵加压到约2.1MPa,经溶剂冷却器冷至35送入脱碳循环使用。闪蒸是在低于吸收操作压力下使溶于溶剂中的气体解吸出来的过程。是物理溶剂再生方法中最常用的方法。闪蒸的另一目的是为了回收溶于溶剂中的某些气体组分,如:氢气、甲烷等。由于各种气体组分在碳酸丙烯酯中具有不同的溶解度和平衡规律,因此可以通过控制闪蒸压力来控制闪蒸气中各组分的比例及各组分的解吸量。一般情况下,难溶气体易于闪蒸解吸。根据这个原理,可通过一至几级不同压力等级的减压,使溶于溶剂中的不同气体组分在解吸时得到相对是分离和提纯,这样,工业上就可以按要求分别回收到各种气体组分。闪蒸级数的确定往往与回收气体的种类、数量和纯度有关,每一级的闪蒸压力都不同。从吸收塔富液的第一级闪蒸到压力递减到常压。各级闪蒸压力在确定后,如果溶剂在该闪蒸气中有充足的停留时间,那么溶于该溶剂中的各种气体组分将充分解吸,直接趋近于这些气体在该温度、该组分气相分压时的平衡溶解度。如在合成氨变换气的脱碳工艺上,往往设置二级至三级减压闪蒸。第一级减压闪蒸(如0.5MPa)是为了回收溶于溶剂中的氢气和氮气,第二级减压闪蒸(如常压)是为了回收二氧化碳,同时使溶剂中的酸气(二氧化碳)等浓度降低,以达到再生溶剂的目的。当原料气中二氧化碳分压为0.5MPa左右时,经溶剂吸收,再通过减压闪蒸(包括常压闪蒸),一般可将二氧化碳吸收量的75%左右解吸出去,剩余的25%左右将从汽提塔中吹出。如生产上需要多回收一些高纯度的二氧化碳气体。可在常压闪蒸后再增设真空闪蒸5。吸收过程和溶剂再生过程是碳酸丙烯酯脱碳脱硫工艺中最基本的两个环节。碳酸丙烯酯溶液的再生原理:当二氧化碳分压在2.0MPa以下时,碳酸丙烯酯吸收二氧化碳基本上符合亨利定律:,提高吸收压力,平衡溶解度增加,对原料气净化有利。与吸收过程相反,降低压力可使溶解在碳酸丙烯酯中的二氧化碳气体解吸出来,溶解在碳酸丙烯酯中的二氧化碳等气体的解吸过程即称为碳酸丙烯酯富液的再生。在低于吸收操作压力下时溶于溶剂中的气体解吸出来时物理溶剂再生中最常用的方法。再生度是指碳酸丙烯酯富液经再生后,残留在溶剂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含量越低,则再生度越高。常压闪蒸后的溶剂再经过汽提的再生工艺,是目前碳酸丙烯酯脱碳工艺中采用最普遍的一种。我国合成氨厂配尿素、纯碱的脱碳工艺基本上如此。汽提所用的惰性气体为空气。为了保证吸收工序后净化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在2%左右。所以溶剂的再生度要求较高。脱碳过程中的能量回收:在碳酸丙烯酯脱碳过程中,有汽液料的升压和降压过程,为了合理采用工艺本身的能量再流程图上,应考虑相应的能量回收装置。真空再生:常压解吸空气汽提碳酸丙烯酯溶剂再生工艺存在着一些缺点,由于碳酸丙烯酯富液中残留的二氧化碳等气体靠大量空气汽提赶走,因而给生产过程带来许多副作用:采用常解压空气汽提再生工艺,二氧化碳的回收率不高,一般为70%左右;空气汽提的气量一般为碳酸丙烯酯富液的610倍,大量空气带走碳酸丙烯酯雾沫,造成溶剂的讯号增加、损耗增加,其损耗量约占整个碳酸丙烯酯溶液损耗的一半,从而增加了运行费用;由于采用空气汽提,碳酸丙烯酯贫液中溶解的氧使吸收后的净化气中氧含量增加,经分析为0.1%0.2%,影响了后工序铜洗操作,使铜比下降,铜液循环量比生产碳铵时增加近20%;小合成氨厂变换气中硫化氢的含量一般在80150mg/m3(标),在脱碳时这些硫化氢也被吸收,经空气汽提时,便以单质硫析出,造成堵塞管道和填料,影响工艺操作的正常进行,严重时不得不停车进行清理。另外,由于空气中含有水分,尤其是相对湿度较大的地区,容易造成系统中水不平衡,使碳酸丙烯酯浓度降低,吸收能力下降,由于溶剂中水分含量增加,还易造成对设备的腐蚀等。针对以上情况,为提高脱碳装置二氧化碳回收率,减少碳酸丙烯酯损失,防止因空气吹入而带来了硫化氢氧化副反应的发生,减少腐蚀、堵塞、降解等不良作用,以常压真空解吸的碳酸丙烯酯再生方法代替解吸空气汽提再生方法使必要的。真空再生主要设备为真空再生塔。再生塔内的真空度由外接真空装置调节。当溶剂温度一定时,真空度越大,从溶剂中解吸出来的二氧化碳等气体量也越多,溶剂再生越完全。此时解吸出来的二氧化碳气量可近似地按二氧化碳在碳酸丙烯酯中相平衡式进行计算。再生塔是溶解气体从溶剂中解吸出来的装置,根据工艺流程的需要,选择不同的塔型,在采用常解压汽提再生流程时,再生塔常解部分采用淋降板式塔,汽提部分采用填料塔,而真空再生流程则全部为淋降板式塔型,采用淋降板式结构优点在于增加解吸表面积,利于溶剂中溶解气体解析完全。液体从上一层塔盘的中心降液管下来,由边缘降液管流下,再下一层塔盘上,再转为中心管降液,液体在各层塔盘上依次做离心或向心的径向运动。塔盘设有不同高度的溢流堰,以减少每段行程长度,降低每段行程的液面落差6。汽提塔的作用是,以惰性气体吹洗溶剂,使溶剂中残留二氧化碳、硫化氢等酸性气体的含量得到进一步降低。汽提过程实际上是吸收的逆过程。因此,可在一只气液逆流接触的塔式设备内进行。工业上大多采用填料塔。与吸收塔的气液物料浓、稀端正好相反,在汽提塔的操作过程中,气液浓端均在塔上部,而气液物料的稀端都在塔下部7。随工艺气体带出的溶剂出了以雾沫(气体中的雾沫一般是指直径在50以上的液滴,它可以通过网除雾器等简单的装置将这些液滴从气体中捕集下来)形式带出以外,另一种形式是溶剂蒸汽。这部分溶剂蒸汽在通过丝网除雾器时并不能捕集回收下来。因此需要在工艺上另行考虑回收装置。目前,工业上回收气流中溶剂蒸汽的方法,主要采用水洗涤法,该法使含有溶剂蒸汽的气体通过水洗涤塔,使溶剂蒸汽溶解于水中成为稀的碳酸丙烯酯水溶液,生产上俗称为稀液。该法因基于水和碳酸丙烯酯的部分互溶性。因此只有在互溶范围内,溶剂蒸汽才能有效溶于水中。循环洗涤法是指水中溶剂浓度在控制指标以下时,用泵输送到回收塔中连续循环,使气体中的溶剂蒸汽不断溶于循环稀液内,直到稀液中溶剂浓度达到控制指标时才注入循环溶剂中回收常解气、汽提气中碳酸丙烯酯雾沫的稀液,当在洗涤塔中循环浓度达12%时,即加入至中间贮槽中回收作碳酸丙烯酯补充使用。当碳酸丙烯酯溶液中有杂物时,设计中设有碳酸丙烯酯过滤器,将杂物滤出,以保证生产正常进行。对填料塔而言,加大气液两相的接触面积可以提高吸收饱和度,加大气液接触面积的措施一般可通过增大填料容量或选择比表面积较大的填料来实现。提高R值后虽然可降低溶剂循环量,但也必须考虑R值增加后,相应的塔高也将增加,这样,在工程设计中,应针对具体工况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后再选取合理的R值,工业上,吸收饱和度R值一般取7080%之间8。第3章 工艺计算3.1 入塔原料气有关数据表3.1 变换气组成(其他组分被忽略)成分CO2COH2N2CH4合计%27.503.6850.0018.100.72100m313750184025000905036050000kmol507.6821.43935.36303.2118.041785.71要求出塔净化气中CO2的浓度不超过1.1%;纯的碳酸丙烯酯吸收;气液两相的入塔温度均为34;假设出塔液及溶解气的温度:37;操作压强为1.9MPa;吸收剂选为:碳酸丙烯酯(以下简称PC),PC的摩尔质量为102.09kg/kmol。表3.2 碳酸丙烯酯水溶液的部分性质(34)PC在水中的浓度mol%溶液焓J/mol密度g/cm3粘度mPas0.00253.61.00000.91140.020039.71.01831.02780.030770.71.02891.0922 表3.3 碳酸丙烯酯在不同温度下的粘度温度,运动粘度mm2/s温度运动粘度mm2/s温度运动粘度mm2/s-50-4041.7821.41-8-64.714.5225302.081.90-3010.96-34.12401.61-207.0003.76451.43-155.93112.80501.36-105.06202.30601.213.2 有关参数计算 变换气量 50000m3/h表3.4 变换气的组成及分压成分CO2COH2N2CH4合计体积百分数(%)27.50003.680050.000018.10000.7200100.0000组分分压(MPa)0.52250.06990.95000.34390.01371.9000(kg/cm2)5.33200.20419.69403.81530.139619.1850(atm)5.15670.69019.37583.39400.135018.7516 PC的密度与温度的关系 = 1.22330.001032t 查文献13知34时: L2 = 1182.12kg/m3 CO2在PC中的溶解度关系因为是高浓度气体吸收,故吸收塔内CO2的溶解热应考虑,当二氧化碳分压为0.5 MPa左右,吸收饱和度为80%时溶解热一般升高23.假设出塔气、入塔液的温度相同,都为:tV2=34,出塔液的温度:tL1=37吸收饱和度:80%用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验证上述假设温度查文献3知碳酸丙烯酯在34时的溶解度X: lg X = lgP + 4.112 lg X = lg5.3320 + 4.112 lg X = -1.2866 X= 0.05157kmol/kmolPC = 11.376m3/m3PC式中: 1182.12出塔溶液的密度(近似取纯PC34时的密度) 34时PC蒸汽压P=1.638410-12(t+48.636)5.794=28Pa与操作总压(1.9MPa)及CO2的气相分压(0.5225MPa)相比很小,故可认为PC不挥发。 PC的粘度:查文献13知34时:L= -0.882 + = -0.882+ = 0.3155 所以 L= 2.0997mPas=7.447 查文献3知37时:L= -0.882 += -0.882+= 0.3 所以 L=1.991 mPas动力粘度与运动粘度之间可用下式换算式中动力粘度 运动粘度 密度 3.3 物料衡算3.3.1 各组分在PC中的溶解量查文献3知:在操作总压力为1.9MPa、操作温度为34下各组分在PC中的溶解度,并取相对吸收饱和度均为80%,如下表:表3.5 组分溶解度与溶解气体组成的体积百分数成分CO2CON2H2CH4合计组分分压(MPa)0.52250.06920.34390.95000.013681.9000溶解度(m3/m3PC)13.37600.03700.19000.21000.025013.8380溶解量(m3/m3PC)10.70080.02960.15200.16800.020011.0704溶解气组成的体积百分数(%)96.66000.26701.37301.56000.1806100.0000因溶解气中的CO2占到96.66%,其他气体在PC中的溶解度很小,可将多组分的吸收简化为单组分的吸收。查文献16知当汽液达到平衡时:进塔气相摩尔比: Y1=0.3793出塔气相摩尔比: Y2=Y1(1-)=0.3793(1-0.9666)=0.01267进塔惰性气体流量: =1439.078kmol/h对于纯溶剂吸收X2=0由 VB(Y1-Y2)=L(X1-X2)得: X1=0.03578设PC溶剂中CO2残量为0.3Nm3/m3PC PC对CO2的实际溶解能力为:10.70080.310.4008 Nm3/m3PC3.3.2 溶剂夹带量以0.2 Nm3/m3PC计,各组分被夹带的量如下3.3.3 溶液带出的气量3.3.4 出脱碳塔净化气量V1进塔总气量 V2出塔总气量 V3溶液带出的总气量 y1、y2、y3分别表示CO2相应的体积分率查文献16知对CO2作物料衡算有: V1=V2+V3 V1y1= V2y2+ V3y3联立得:3.3.5 计算PC循环量因每1m3PC带出的CO2为10.7558Nm3/h,有:3.3.6 带出气体的质量流量夹带气量:夹带气的平均摩尔质量: =44×0.2750+28×0.0368+2×0.5000+28×0.1810+16×0.0072 =19.3136kg/kmol夹带气的质量流量:溶解气量:溶解气的平均摩尔质量: =44×0.9666+28×0.0026.0987+2×0.01560+28×0.01373+16×0.0018066 =43.05 kg/kmol溶解气的质量流量:带出气体的总质量流量:214.098+26416.40=26630.500kg/h3.3.7 验算净化气中CO2含量吸收液中CO2残量为0.3Nm3/m3PC时,净化气中CO2的含量:取脱碳塔阻力降为0.3kgf/cm2,则塔顶压强为,此时,CO2的分压为: 。查文献13知:与此分压呈平衡的CO2液相浓度为:式中:1182.12吸收液在塔顶34时的密度(近取纯PC液体的密度)。计算结果表明,要使出塔净化气中的CO2浓度不超过1.1%,则入塔吸收液中CO2的极限浓度可达0.521Nm3/m3PC,本设计取值在其所需求的范围之内,故选值满足要求。3.3.8 出塔气体的组成出塔气体的体积流量应为入塔气体的体积流量与PC带走气体的体积流量之差: CO2:50000×0.2750-1241.56×10.7558=396.029Nm3/h 1.099CO:50000×0.0368-1241.56×0.03696=1794.119Nm3/h 4.983H2:50000×0.5000-1241.56×0.2680=24667.726Nm3/h 68.507N2:50000×0.1800-1241.56×0.1882=8816.328Nm3/h 24.486CH4:50000×0.0072-1241.56×0.02140=333.431Nm3/h 0.9260 36007.763Nm3/h 100.00出塔气的平均摩尔质量: 244×0.0109928×0.049832×0.6850728×0.2448616×0.00926 10.253kg/kmol出塔气的质量流量:LV2=36007.763÷22.4×10.253=16481.590kg/h3.4 热量衡算 在物料衡算中假设出塔液相的温度为37,出塔气相的温度为34,现通过热量衡算对假设的温度进行校核。3.4.1 混合气体的定压比热容CPV 真实气体的定压比热容难以查到,气体的压力并不很高,所以借助理想气体的定压比热容公式近似计算,查文献13知计算公式为:CPi=ai+biT+ciT2+diT3,其温度系数如下表:CP的单位为(kcal/kmol)/(KJ/ kmol)表3.6 各气体组分定压比热容公式中的温度系数组分温度系数定压比热容abcdCP1(37)CP2(34)CO23.2591.356×10-31.502×10-5-2.374×10-94.5138084.4986CO3.9123.913×10-31.182×10-5-1.302×10-93.494653.493776H22.88333.6807×10-3-0.772×10-50.6915×10-93.46893.4670N23.5385-0.2611×10-30.0074×10-50.1574×10-93.50213.5024CH44.568-8.975×10-33.361×10-5-3.407×10-94.36194.3467CPV1=4.4986×0.2750+3.493776×0.0368+3.467×0.5000+3.5021×0.1810+14.3467×0.0072 =3.7644J/molKCPV2=4.513808×0.01099+3.49465×0.04983+3.4689×0.5000+3.5024×0.24486+4.3619×0.00926 =3.498J/molK3.4.2 液体的比热容CPL 实际溶解的CO2为10.4008 Nm3/hPC。查文献13知溶解气体占溶液的质量分率: =0.0169式中:1182.1234纯PC的密度由计算知其量很少,因此可用纯PC的密度代替溶液的密度。查文献13知:纯PC的定压比热容与温度的关系式:CPL=1.39+0.00181(t-10)算得: 34时:CPL1=1.433 kJ/kg37时:CPL2=1.439kJ/kg CO2的溶解热QS查文献13知:=14654kg/kmol =1.97kg/m3CO2在PC中的溶解量为:10.4008×1241.56=12913.217Nm3/h=576.483 kmol/h故QS=14654×576.483=8447780.605kJ/h。3.4.3 出塔溶液的温度TL1全塔物料衡算带入的热量(Qv1+ Q2)+溶解热量(QS)=带出的热量(Qv2+ QL1+ QV夹)原料气带入量Qv1=V1CPV1(TV1-T0)=50000÷22.4×3.7644×307.15=2580882.723kJ/h溶剂带入量溶剂中CO2残余量:0.3×1241.56×1.97=733.762kg/h QL2=L2×CPL2(TL2-T0)=(1467672.907+733.762)×1.433×34 =71543709.73 kJ/h溶解热:QS=8447780.605kJ/h净化气带出热:Qv2=V2×CPV2(TV2-T0)=36007.763÷22.4×3.498×307.15 =1727103.833kJ/h富液带出热:QL1= L1×CPL1(TL1-T0) L1=1467672.907+733.762+26416.400=1494823.069 kg/h所以,QL1=1494823.069×1.439 TL1=2151050.396TL1 kJ/h夹带热:QV夹=214.10×1.439×(TL1-T0)=308.090TL1kJ/h热量平衡: Qv1+ Qv2 +QS=Qv2+ QL1+ QV夹 得:tL1=37.58 所以,QV夹=11578.022kJ/hQL1=2151050.396×37.58=80836473.88kJ/h求得温度与假设相近,可以接受。3.5 最终衡算结果输入项:入塔气及其组成(34)V1=50000Nm3/h=50000/22.4×19.314=43111.607kg/hQv1=2580882.723 kJ/h =19.314kg/kmol表3.7 入塔气的气量与体积分数CO2COH2N2CH4Nm3/h137501840.0025000.009050.00360.005000027.50%3.68%50.00%18.10%0.72%100%入塔液及其组成(34)L2=1467672.907+733.762=1468406.669kg/hQL2=71543709.73kg/hCO2的溶解热VCO2=14654Nm3/h=28784.643kg/hQS=8447780.605kJ/hGi=V1+L2=1511518.276kg/h Qi= Qv1+QL2+QS=82572373.060kJ/h输出项:出塔气及其组成(34)V2=35647.26Nm3/h=15796.192kg/hQv2=1705657.616kJ/h =9.926kg/kmol表3.8 出塔气的气量与体积分数CO2COH2N2CH4Nm3/h396.0291794.11924667.7268816.338333.43136007.7631.0994.98368.50724.4860.9260100%出塔液及溶解气组成(37) L1=1494823.069kg/hQL1=80836473.88kJ/h =43.05kg/kmol表3.9 出塔液中气体气量与体积分数CO2COH2N2CH4Nm3/h13451.1937.156211.189191.066625.14113915.99296.66%0.267%1.5176%1.373%0.18066%100%出塔液夹带气组成(37)V夹=248,312Nm3/h=214,100kg/hQV夹=11578.022kJ/h =19.314kg/kmol表3.10 出塔液夹带气的气量与体积分数CO2COH2N2CH4Nm3/h68.2869.138124.15644.9441.788248.31227.503.6850.0018.100.72100%G0=V2+L1=1548801.486 kg/h Q0=QV2+QL1+QV夹=82575155.74kJ/h3.6 小结通过对脱碳填料塔的物热衡算知,碳酸丙烯酯脱碳为高浓度、多组分、非等温的物理吸收过程,PC除了要吸收CO2外,对其他气体都有不同程度的溶解吸收作用,因CO、H2、N2、CH4等气体在PC中的溶解度比CO2小得多(其总量不超过5%)故可以将多组分吸收的问题简化为单组分吸收的计算,所致误差工程上可以接受。CO2在PC中的溶解热不能被忽略,因此,在吸收塔内存在一个温度分布,在塔的各个截面上,其相平衡常数各不相同,塔内的温度分布可通过物热衡算算出。在衡算过程中,虽然有些简化假设,但衡算结果与生产实际基本相符,所以可作为吸收塔设计的计算依据。第4章 主设备计算工业上使用填料塔较普遍,本工艺计算方法按填料塔计算。经比较,选DG25mm聚丙烯阶梯环(米字筋),查文献16知:A=0.022干填料因子=172m-1, 比表面积at=223m2/m3。已知条件:进塔变换气量50000Nm3/h;碳酸丙烯酯循环量1241.56m3/h;脱碳塔操作压力1.9MPa。塔设备,是石油、化工、轻工生产中广泛使用的重要生产设备。在石油、化工、轻工等生产过程中,塔设备主要用于气、液两相直接接触进行传质传热的过程。碳酸丙烯酯脱除二氧化碳工艺设计采用填料塔吸收效果较好,本次填料塔的工艺设计主要包括脱碳塔泛点速度计算,脱碳塔塔径计算,填料层高度计算,塔附属高度计算及填料层压降计算等。 4.1 物性数据查文献15混合气体的密度: 式中混合气体的密度,kg/m3T0标准状态下温度,273.15KT混合气体温度,KP混合气体压力,atmZn压缩系数,Zn =1Mi混合气体中i气体分子量,kg/molYii气体在混合气体中的,m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