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商选择与评价指标体系.doc
【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供应商选择与评价指标体系.精品文档.题目名称 供应商选择与评价 指 标 体 系 姓 名 孙 伟 班级 统 本 物 流 1101 班 学 号 117150030131 课 程 采购与供应管理 任课教师 王 鹏 物流贸易学院二一二年十二月物流贸易学院二一二年五月二十四日 供应商选择与评价指标体系摘要:面对经济全球化、用户需求个性化、竞争日益激烈的世界经济新环境,中国的中小型制造企业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在这种新经济环境下,供应商的选择以及评价问题便一直为学术界所关注,MRP、JIT生产、ERP、动态联盟、价值链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先进技术和管理思想的出现,体现着企业间的竞争已转变为供应链的竞争甚至是整条价值链的竞争。供应商作为供应链中的结盟企业和上游企业,是核心企业进行采购活动的对象,直接关系着企业的采购成本和产品开发,供应商评价问题已为学术界和企业界所关注。供应商选择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使企业能够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对供应商作出评价,为企业管理人员制定决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因此,如何选择合适的供应商以降低采购成本,如何对一个供应商作出评价以及其供应商体系建立等问题,也成为了现代企业十分关注的问题。关键词:供应商选择 策略 评估 原则 指标1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供应商选择供应商的选择与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环节。有效的供应商管理,无论对整个供应链来说,还是从单个的企业来看,都至关重要。供应商已成为一种战略筹码,供应商管理也成为造就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谁拥有具有独特优势的供应商,谁就能赢得竞争优势。加强对供应商团队的管理可以缩短交货期,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提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应变能力。搞好供应商的选择与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供应商选择及管理体系,不断优化企业的供应网络,对于提高供应商管理的效益,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有着重大的意义。1.1 供应链、供应商管理及供应商质量管理(1)供应链、供应链管理原材料和零部件采购、运输、加工制造、分销直至最终送到顾客手中的过程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这就是供应链20。供应链是指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23(如前图2-2所示)。供应链的要素主要包括:1)供应链参与者:供应商(原材料供应商、零部件供应商、整机供应商等)、生产商、分销商等。2)供应链活动:原材料采购、运输、加工制造产品销售。3)供应链的三种流:物流、资金流/价值流、信息流/知识流。4)供应链的拓扑结构:网络、链条、网链。供应链管理也叫价值链管理(Value added Chain)和需求链管理(Demand Chain)。对供应链管理的认识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早期的观点认为供应链管理是制造企业中的一个内部过程,它是将采购到的原材料和收到的零部件,通过生产的转换和销售等过程传递到制造企业的用户的一个管理过程;后来由于注意到与其他企业的联系,注意了供应链的外部环境,偏向于定义它为一个通过链中不同企业的制造、组装、分销和零售等过程将原材料转换为产品到最终用户的管理过程。(2)供应商的分类供应链管理的发展使企业对供应商的重视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商业竞争的加剧是各企业越来越意识到供应商的配合程度直接决定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持续的竞争力。这就涉及到供应商的管理问题,要研究供应商的管理,就必须进行供应商的详细分析,制定出供应商细分战略24。按照供应商提供的资源属性,可以将供应商分为:人力资源供应商、资金供应商、原材料供应商、信息技术供应商,本文将以原材料供应商研究为主。根据采购的80/20规则,即80数量的采购物品占采购物品的20价值,而其余20数量的物品占采购物品80的价值,可以将供应商分为重点供应商和普通供应商。相应地,对重点供应商应投入80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管理和改进,对普通供应商只需投入20的时间和精力即可。企业在实际运作中往往首先根据供应商在供应链中的增值作用及其竞争力对供应商做分类研究,分类矩阵见图2-3。其中纵轴代表的是供应商在供应链中的增值作用,对于一个供应商来说,如果不能增值,那么供应链中就不可能存在。横轴代表某个供应商于其它供应商之间的区别。主要是设计能力、特殊工艺能力、柔性、项目管理能力等方面的竞争力区别25。在实际运作中,我们应根据不同的目标选择不同类型的供应商26。对于长期而言,要求供应商能保持较高的竞争力和增值率,因而最好选择战略性供应商;而对于短期或某一短暂市场需求而言,只需选择普通供应商满足需求即可以保证成本最小化;而对于中期而言,可根据竞争力和增值率对供应链的重要程度的不同,选择不同类型的供应商(有影响力的或具有竞争性/技术性的供应商)。图2-3 供应商分类矩阵1)有影响力的供应商。这一类的供应商对于企业来说通常具有较大的增值作用,但其竞争性却比较弱,其特点使供应商数量众多,但其本身的产品具有较高的增值率;或是处于某个行业的垄断地位,具有较高的进入障碍;或处于关键的地理或政治位置。由于此类供应商的产品通常已经建立了质量和技术标准,联盟与伙伴关系价值不大,因此合理的采购方法主要包括根据需求形成采购规模,或者可以签订长期协议。即使和这一类供应商采用了合作关系,通常也是较低层次的协议,重点在降低成本或保证材料的可获得性。2)竞争性/技术性的供应商。这一类供应商的产品和服务属于低价值的产品和服务,在整个采购中所占比重相对较低。但由于其具有某一方面技术的专有性或特殊性,具有较高的难以替代性,因此采购这些产品需要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于此类的供应商,采购方的重点在于使采购这些产品所需的精力和交易尽量标准化和简单化,降低与交易相关的成本等。3)普通供应商。此类供应商不仅对企业来说具有较低的增值率,并且供应商数量多,通常产品的质量和技术标准化程度较高,供应商转换成本低,采购方应该把重点放在价格分析上,根据市场需求判断最有效的产品。比较适宜的采购方法是施加压力和签订短期协议。对于此类供应商,建立伙伴关系无助于有效地利用时间和资源。4)战略性供应商。这一类供应商的产品和服务非常重要,价值较高,这些产品和服务可能对采购方的产品和流程运营产生重大的影响,或者可能影响采购方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同时由于其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产品和服务通常针对具体采购方的需求,实现了高度个性化和独特性,能满足采购方需要的供应商数量相对较少,因此供应商转换成本很高,适宜的采购方法是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从对不同类型供应商的特点的分析可以看出,对企业而言,战略性供应商是对其竞争力影响最大、也是管理复杂程度最高的供应商类型。对这类供应商,企业希望与其建立密切的、协作性的关系管理方式,所以企业非常重视与处于战略象限中的供应商的协作关系。这也就是为什么企业往往倾向于采用一套严格、完整、科学的评估体系对潜在的供应商进行全方位的选择和评估,以期真正的选择到满意的、对企业形成强有力战略支持的战略供应商。1.2供应商选择作为供应链的源头,供应商的管理无疑对整个供应链条的成本控制、过程控制及系统之间的模块衔接起着决定性作用,而供应商的选择无疑是供应商管理的第一步。(1)供应商选择的含义供应商选择,指粗略地对现有的供应商和准备发展的供应商进行大致的选择,把显然不符合标准的供应商排除在外33。狭义的讲,选择供应商是指企业在研究所有的建议书和报价之后,选出一个或几个供应商的过程。广义的选择供应商则包括企业从确定需求到最终确定供应商以及评价供应商的不断循环的过程。(2)供应商选择的原则在大多数的跨国公司中,供应商选择的基本准则是“Q.C.D.S”原则,也就是质量,成本,交付与服务并重的原则。在这四者中,质量因素是最重要的,在质量方面主要看质量控制的能力、质量体系稳定的能力3435。首先要确认供应商是否建立有一套稳定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然后确认供应商是否具有生产所需特定产品的设备和工艺能力。其次是成本与价格,要运用价值工程的方法对所涉及的产品进行成本分析,并通过双赢的价格谈判实现成本节约。在价格方面要看核算能力,看是不是只是简单的“加法”,或者说是不是只停留在比较简单的核算上;另外,就是从供应商的核算能力、稳定能力上看是否有降价的趋势。在交付方面,一个是看准时的供货能力,另一个是看出现意外情况下的紧急供货能力。要确定供应商是否拥有足够的生产能力,人力资源是否充足,有没有扩大产能的潜力。最后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是供应商的售前、售后服务的纪录。在供应商选择的流程中,首先要对特定的分类市场进行竞争分析,要了解谁是市场的领导者,目前市场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各大供应商在市场中的定位是怎样的,从而对潜在供应商有一个大概的了解36。另外,还要看供应商的系统,看供应商日常生产中测量与控制的能力和应急状态下的恢复能力。这里有两个考量:一是供应商各种系统的兼容性,二是系统的安全性。根据这两方面的实际状况,就可以知道供应商各种简化和优化的能力,即企业所推行的精益生产、价格控制等的准确性。(3)供应商选择的一般步骤在对供应商的各方面指标进行考核之后,就要进行供应商的选择了。供应商选择的一般过程如图3-5所示。图3-5 供应商选择的一般过程2、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在供应链管理的环境下,为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建立一套合理、完善的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能够有效地指导供应商的选择和管理等工作。供应商评价的指标体系是企业对供应商进行评价的依据和标准,是反映企业本身和环境所构成的复杂系统。将不同属性的指标,按隶属关系、层次结构有序集合,建立供应商评价标准是非常必要的。2.1 供应商评估的策略2.1.1 供应商评估原则(1)系统全面性原则:建立和使用全面的评价体系,涵盖影响供求双方“双赢”机制的备方面,以保持准时化采购支撑下的合作性客户关系,达到供应链效益的最大化。(2)简明科学性原则:指标体系在建立时考虑各指标的可测性、具备一定的可比性以及合理性。供应商评价的步骤、过程做到透明化、制度化和科学化。(3)及时更新原则:根据客户要求和供应商企业的产品特点,不断地更新修正评价体系。(4)可操作性原则:不同种类材料的供应商应根据其自身的特点采取相对应的评价指标、评价方法,保持一定的灵活性。(5)供应链战略原则:从供需双方战略合作角度出发,使得客户与供应商之间形成相互信任、互惠互利、风险分担、协同工作的关系,由传统的买卖关系转变成为长期协作,最终达到共同发展、共同盈利。2.1.2 供应商评价流程供应商的综合评价一般按照以下几个步骤依次进行:(1)分析企业内外环境。企业是社会大系统的一部分,必然受到各种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和市场的因素影响。作为企业的决策者在评价供应商时,建立基于信任、合作和开放的供应链长期合作关系,必须首先分析其内部与外部环境。企业的内在环境主要包括企业文化、企业的发展阶段、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的管理方式和企业的组织架构。企业的技术特性、企业生产的产品的市场状况及企业的决策制度和程序等。企业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政府的有关政策、传统文化、技术的更新变化、经济全球化、市场的开放程度、产业竞争行为和竞争程度等。对企业所处的内外环境的分析主要是确认建立供应链合作关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从而了解供应商评价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同时分析现有供应商和潜在供应商的现状,分析和总结企业存在的问题。(2)建立供应商评价目标。供应商评价是程序化的,因此根据供应商评价程序进行评价时,必须从战略高度建立供应商的评价目标。综合考虑供应链管理的总目标和制造商个性需求,全面规划确定供应商的评价目标。通常情况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供应速度等是具有共性的评价目标,在此之外可以结合企业发展阶段的不同需求增加其它评价目标。这些目标必须要与企业的长期目标、规划和战略相适应,要为企业提高核心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服务。企业在制定规划时不仅要确立目标的原则性问题,还要包括确定供应商评价的时机、方法和具体实施细则。(3)建立供应商评价标准。供应商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是企业对供应商进行综合评价的依据和标准,是反映企业本身和环境所构成的复杂系统不同属性的指标,按隶属关系、层次结构有序组成的集合。根据系统全面性、简明科学性、稳定可比性、灵活可操作性原则,建立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供应商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不同行业、企业、产品需求、不同环境下的供应商评价应是不一样的。但不外乎都涉及到供应商的业绩、设备管理、人力资源开发、质量控制、成本控制、技术开发、用户满意度、交货协议等方面可能影响供应链合作关系的方面。(4)组建评价小组。供应商评价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决策,不仅仅是采购部门可以单独完成的简单决策,而是一项跨部门、跨职能的复杂决策。因而,企业必须建立一个专门的评价小组来认真实施和完成供应商的评价。该评价小组以合作性和时效性为基础,组员以来自采购、质量、生产、工程等与供应链合作关系密切的部门为主,必要时可以引入市场调研、咨询等外部公司和组织。小组成员必须有团队合作精神、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另外,评价小组必须同时得到企业最高领导层的支持。一旦企业决定实施供应商评价,评价小组必须与初步选定的供应商取得联系,以确认它们是否愿意与企业建立供应链合作关系,是否有获得更高业绩水平的愿望。企业应尽可能早地让供应商参与到评价的设计过程中来。由于企业的力量和资源有限,参与的供应商应尽量少些。图3-1 供应商评估和选择流程(5)综合评价供应商。评价供应商的一个主要工作是调查、收集有关供应商的生产运作等全方面的信息。在收集供应商信息的基础上,就可以利用一定的工具和技术方法进行供应商的评价了。如果选择成功,则可开始实施供应链合作关系,如果没有合适供应商可选,则返回重新开始评价选择。(6)确定供应商合作关系。在实施供应链合作关系的过程中,市场需求将不断变化,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及时修改供应商评价标准,或重新开始供应商评价选择。在重新选择供应商的时候,应给予旧供应商以足够的时间适应变化。供应商评价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工作,它是监督控制供应链管理达到最优绩效和健康发展的主要手段。持续的供应商评价与选择的过程应该包括多个步骤,并且循环进行。根据上面供应商的一般评价步骤总结出供应商评估和选择的流程,如前图3-1所示。该过程从分析市场竞争环境开始,然后再确定供应商评价指标,最后以这些指标为基础识别和筛选出客户想要的供应商。供应商评选过程还应该注意的以下四个问题。(1)实际工作中,应该在评价前为不同的采购项目设定不同的评价指标权重。(2)评价工作完成后,客户还要对供应商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分析,以预测可以从每一个供应商处得到的服务。不能满足于通过评价模型得到的最终量化结果,任何模型部只是为决策提供参考,并不能代替决策本身。客户在评选过程中,应该根据每个供应商的优劣比较,也就是量化结果产生的原因进行决策,而不是根据最终的量化评价结果进行决策。(3)必须将评价结果存入供应商数据库内,并进行持续评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每个供应商的情况都随时可能发生变化。客户应该注意识别并规避供应方面的风险,必须对供应商进行持续评价。(4)应该与供应商分享评价结果,以便确定必要时可以采取何种措施帮助供应商提高供应服务能力。客户最终选择的供应商有自身的劣势和不足,客户应加强与供应商的沟通和合作,建立供应商奖励机制和标杆机制,以实现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高度协作和持续发展。这不仅足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思想,也是供应商评价的最终目标。2.1.3 建立指标体系的原则指标体系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一是变量选择问题,应选择对企业有重大影响变量,把次要的变量归入大变量中,忽略对企业影响不大且发生概率小的因素;二是指标容量问题,指标数量要适中,数量过少不能反映情况,数量过多又使指标体系庞大造成分析困难:三是指标质量的界定和评分比较困难,只能通过实际观察或其他手段解决。由于存在以上问题,本套指标体系的建立应依据以下原则:(1)综合性原则。指标体系应全面完整,并且在选择指标时注意其概括性、科学和综合性。(2)敏感性原则。指标要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供应商的微小变化都能在指标中反出来,从而指导企业对供应商的选择。(3)可操作性原则。各个指标要在实际中能够测量,能反映具体因素的作用,评要有精确的数值,能够计量。(4)互补性原则。指标体系内的各个指标能互相联系、互相补充。山西省煤运公司办公室主任培训讲义 一、企业档案与档案工作 二、企业档案工作的原则 三、文书处理工作与档案工作 四、档案工作的制度建设 五、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 一、企业档案与档案工作 1、什么是企业档案?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企业为了从事各类产品的生产和流通,既要进行繁杂的物流管理工作,也要进行细密的信息流管理活动,同时也离不开劳动力要素人流,此三者密切结合,人流、物流、信息流缺一不可,既同步进行,又相互促进。 企业档案是企业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所有的信息中占有极大的比例。它除了具有信息的共有特征即:可识别性、可传递性、可存储性、可共享性、可处理性、可转换性外,还具有独有的原始性、凭证性、可靠性、本源性、回溯性等特点。 企业档案是指企业在各项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对国家、社会和企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要素) 企业档案是企业有机活动的整体的综合反映,是企业各种档案的总合,而不是专指企业某种职能活动所产生的档案。它综合反映和说明企业的基本面貌和全部活动。 企业档案是直接记录企业活动的一种信息材料。第一手材料,是原始依据和凭证,也就是说企业档案与企业活动是伴生关系。 企业档案是企业直接形成的信息中有保存价值的部分。它是为企业生存和发展提供服务的,是维护企业历史真实面貌和合法权益的依据和凭证。同时是由企业活动中形成的企业文件材料有条件地转化而来的。 企业档案是各种文献载体形式的记录。 2、企业档案的特点 企业档案除具有档案的一般特点外,还具有以下特点: 综合性。 现实性。 企业性。 本源性。 多样性。 3、企业档案工作及其功能: 狭义的档案工作:指档案业务工作,即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管理档案,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服务的工作。它的基本内容包括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提供利用等工作。 四大功能:(维护历史功能;保持企业正常运转;维护企业合法权益;著录企业资产;) 1、企业档案工作是守护企业记忆的一项工作。它真实而全面地记录企业的历史,反映了企业的发展历程,是维护企业历史真实面貌的一项工作,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是维系企业正常运转的一项工作。企业的正常运转是通过人流、物流和信息流这三种要素的动态组合来维系的。其中信息流具有独特的维系功能。企业的信息流好比血液对人体,血液向人体的细胞提供氧气,企业的信息系统则向企业组织内的各个单位提供信息,细胞离开氧气其主要功能就会失常以致死亡,而缺少必要的信息,企业组织内各个单位的功能也要发生故障。 3、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的一项工作。现代社会活动是一个相互协作、共同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激烈竞争的过程。企业在其生存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由于协作或竞争而产生的矛盾和纠纷。由于企业档案保存了大量与企业权益相关的法律性文件,所以,当企业权益受到威胁时,企业档案便可发挥保护企业合法权益的功能。企业档案的法律证据性是任何一个国家的法律均予以认可的。企业档案所拥有的保护企业合法权益的功能是企业在竞争中占据主动并获得不断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 4、企业档案是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资产的评估依据。企业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可用货币计量,能为企业获得效益的经济资源,包括有形实物资产和无形知识、权利资产等两大类。而且,企业档案与企业资产之间存在着一个基本的关系,即所有的企业资产都能够也必须著录在企业档案之中,企业档案是企业资产评估的必要媒介。企业档案这种著录企业资产的功能是其他任何企业资源所不能代替的。 此外,企业档案是企业继承和积累劳动经验和成果的最主要的途径。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前人的工作经验和教训,尤其是一些历史悠久的老企业,它是企业的一笔巨大的财富。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应该忽视和丢弃档案工作。不重视做好档案工作是一种极不负责的行为。反映出一个单位内部的管理水平和企业领导和员工的整体素质。 企业档案工作是一项有法律依据的、受法律监控和保护的规范性工作,是企业所应尽的法定义务。 因此我们说:企业档案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我们必须要站在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的角度做好此项工作,同时档案工作是一项日积月累、细水长流的工作,要求我们必须采取认真细致的态度、高度负责的精神。 4、企业档案管理的性质 企业档案工作是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组成部分,是维护企业经济利益、合法权益和历史真实面貌的一项工作。这就指明了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具有管理性、专业性和服务性的工作。 管理性。企业档案工作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管理性质。这种“管理”不是简单地把企业的档案保管起来。它是通过一定的原则和方法使企业档案系统化、有序化、科学化并实现信息共享的一项工作。企业档案工作是企业管理活动的一部分,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之一,是其他管理工作所不能取代的。 专业性。企业档案工作的专业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企业档案工作有自己独立的工作对象。 第二,企业档案工作具有特定的工作内容和专业技术方法。 服务性。企业档案工作从属于和服务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各项管理工作,具有服务性质。 5、企业档案管理的任务 企业必须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其他有关法规的规定,建立、健全企业档案管理工作。 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是:认真贯彻档案法和有关企业档案工作的政策、法规和标准,按照一定的原则和要求,科学地管理企业档案,积极地开发企业档案信息资源,及时、准确地提供企业档案为企业的现实工作服务,为企业的现实工作和长远发展服务,为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服务。 为完成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企业要就要建立、健全符合实际情况和行之有效的企业档案的企业档案管理体制;设置与企业档案工作相适应的机构,配备一定数量的档案管理人员;制定一整套企业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标准和规范;配备比较完善的库房和设备;切实抓好企业档案的各项业务建设工作。 6、企业档案管理的工作内容 企业档案管理的工作内容,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企业档案行政管理工作内容,二是企业档案业务管理工作内容。 企业档案行政管理工作内容:一般是指对企业档案工作实行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统一制度,监督指导等。国家和地方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企业本身都负有开展企业档案行政管理工作的责任,这就是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研究制定企业档案工作的方针、政策、行政法规性文件、规章制度、工作计划和规划,并组织实施,以及进行监督指导等。以企业档案部门的人、财、物为主要对象。带有政策性、宏观性的特点。 企业档案业务管理工作内容:一般是指对企业文件材料形成、积累、整理和归档和开发利用的管理、监督和指导。以库藏档案为主要对象。带有业务性、微观性的特点。 因此,档案工作机构的职责具体应包括: 贯彻执行档案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制订本单位文件材料归档和档案保管、利用、鉴定、销毁、移交等有关规章制度; 统筹规划并负责本单位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鉴定、统计和提供利用工作; 监督、指导本系统、本单位各部门及所属单位的档案工作; 参与技术项目(产品定型)、建设项目、科研项目和重要设备档案的验收工作。 二、企业档案工作的原则 1、企业档案工作的原则 集中统一管理原则:档案法5条规定:“我国档案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便于社会各方面的利用。”企业档案实行上述原则,便于对企业档案工作进行管理和控制,能够更充分地开发和利用企业档案资源,有利于管理成本的降低,促使企业档案工作更好地为企业的各项活动服务,保证党和国家工作任务的需要。 其核内容是:“企业档案工作要坚持集中统一的管理原则”。它早在国营企业档案管理暂行规定中就明确规定。 企业档案基本原则的内容:“档案工作要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便于企业和社会对企业档案的有效利用”。 1、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是企业档案工作的组织原则,它决定了企业档案工作的具体组织管理形式。 2、维护企业档案的完整与安全是企业档案工作的基本要求,它反映了企业档案管理的质量标准。 3、便于企业和社会对企业档案的有效利用是企业档案工作的根本目标,它体现了企业档案工作的服务性质。 企业档案工作基本原则的内容贯穿一个核心,就是“集中统一管理”的思想,所以,简而言之,企业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就是指集中统一管理的原则。这一点,在有关企业档案工作的法规文件中已多次确认和肯定。 其实质内容包括:要对本单位的档案工作实行统一领导,统一制度,统一分类,统一保管。 企业档案工作中实施和贯彻集中统一管理原则意义: 1、有利于企业档案工作的有效管理和宏观调控; 2、有利于企业档案质量的提高; 3、有利于企业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和更充分、全面的开发利用; 4、有利于管理效率的提高和管理成本的降低; 5、有利于系统地为企业的各项工作服务,满足党和国家各项工作需要。 与此同时,企业还要遵循以下工作原则: 1)协调原则 概括起来讲就是调节和理顺企业档案工作与国家的经济建设和企业其他工作的关系,努力促进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更好地为企业和社会的各种需要服务。 在宏观上,企业档案管理贯彻执行协调原则,就是遵循党和国家有关企业档案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法律和法规文件,按照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专业主管机关的统一部署开展工作,与国家的国民经济建设和企业的生产经营、科研试验以及各项管理工作同步发展,不断满足企业和社会对企业档案的利用需要。 从微观上,企业档案管理体现协调原则企业档案管理的上下级部门之间,要建立起正常的、通畅的工作关系。企业档案部门与本企业内的各职能部门之间,要建立起顺畅、和谐的工作关系。企业档案部门内各种门类的档案和各项业务管理环节之间,要建立起协调配合的密切关系。 2)有序原则 企业档案管理的有序原则有两重含义:其一,是指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有序化;其二,是指企业档案的有序化。有序化是企业档案管理效率原理的基本要求之一。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无序和企业档案无序,均会导致企业档案管理总目标的落空。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有序化,是企业档案有序化的前提和保障;而企业档案的有序化,是企业档案工作有序化的目的。 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有序化。 企业档案的有序化。 3)标准化原则 标准化是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搞好企业管理,发展产品品种和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竞争能力,以及企业创造经济效益的基本措施。标准化已经渗透到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成为企业管理的必要条件。企业档案管理也必须推行标准化,作为其基本的管理原则之一。标准化原则在企业档案管理中体现在如下方面: 基础管理的标准化。包括:档案专业名词术语标准化:企业文件材料标准化;专业符号标准化;案卷规格和质量标准化;管理设施和条件标准化等。 管理技术方法的标准化。包括:各项业务环节要求标准化,如归档、整理、鉴定、保管、统计和开发利用等都要有标准;应用现代化技术标准化,例如制定自动化管理标准、缩微标准等。 4)效益原则 效率原理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企业档案管理目的的实现,给企业和社会带来效益。企业档案工作不产生效益就无效率可言,其本身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因此,效益原则是企业档案管理的基本原则,企业档案管理必须以为企业和社会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基本宗旨。 企业档案管理的效益原则,要求企业档案部门和企业档案管理人员,在认识上有全面的理解,即企业档案主要是在当前为企业和社会的现实工作服务,产生现实的、直接的效益;同时,也为今后长远的查考研究服务,产生历史的间接的效益。企业档案的利用,既能创造经济效益,也能创造社会效益。 企业档案管理的效益原则,要求企业档案部门和企业档案管理人员,通过对企业档案的管理和开发,为企业的各项活动提供可靠、有效的信息支持,使企业和社会最大程度地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企业档案工作的管理体制 企业档案工作的管理体制:是指广义上的企业档案工作的机构设置及隶属关系、行政职权的划分及运行等各种相关制度的总称。可以划分为宏观和微观两方面: 就宏观而讲:指国家对企业档案工作进行管理的行政体制,包括:管理国家企业档案事物的行政机构的设置、职能分工、运行方式等方面的内容。它是整个国家行政体制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包括有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地方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专业主管机关内的档案部门。 就微观而讲:是指企业对其本身的档案工作进行管理的内部体制,包括企业档案工作的领导关系、企业档案工作机构的设置及其职责、企业档案工作人员的配备等方面的内容。 档案法第五条规定:我国“档案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维护档案完整与安全,便于社会各方面的利用。”这是我国档案工作在长期实践,逐步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充实和发展,逐步形成和确定的一条基本原则。我国企业的档案工作也必须贯彻执行这一基本原则。我国企业档案工作也必须贯彻执行这一基本原则,并依据这个原则,建立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企业档案工作管理体制。 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企业档案工作严格履行政府的管理职能,加强对企业档案工作的宏观管理,强化监督、指导职能,搞好统筹。协调、服务工作,制定和完善有关企业档案工作的法规、制度、标准,采取有力措施加强企业档案工作,使企业档案工作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企业档案管理规定第四条规定:企业档案工作接受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和指导。 企业对其本身档案工作的管理体制,其内容包括三层:企业档案工作领导、企业档案工作机构和管理人员。 企业档案工作应由一位副厂长(副经理)分工领导,要建立企业档案管理机构,集中统一管理企业档案工作,企业要配备适应档案工作需要的档案管理人员,对企业档案进行综合管理。 企业档案部门是企业档案资料的贮存基地和利用中心,负责统筹、协调、组织和管理企业档案资料工作。因此,企业档案工作领导的认识和决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一些直接制约企业档案工作正常开展的关键因素,如机构、人员、制度、库房、设备、资金等,都只有靠企业负责人才能解决。企业负责人的重视和支持,已成为做好档案工作的一个关键环节。分管企业档案工作的企业负责人,应当不断强化档案意识,切实担负起领导的职责,定期听取汇报,认真检查企业档案工作的情况,及时研究和解决档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成为企业档案工作者的坚强后盾。 作为企业的档案部门和档案人员,应当加强对企业档案工作的宣传,用事实说明企业档案和企业档案工作的重要作用,以争取企业领导的支持。 4、企业档案管理网络 企业档案管理网络:指的是企业档案机构与企业内各业务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及各层次、各部门档案工作之间的关系。 健全的企业档案管理网络,应是横向协调、纵向统一的网络系统。横向协调,指的是企业档案部门与其他各业务部门是平行关系,在档案业务方面对其有监督与指导职能;纵向统一,指的是企业档案工作要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一要求。 这个网络自上而下分四个层次:是分管领导(一般由企业技术负责人担任);是负责全企业宏观管理的档案机构(档案处、馆);是各二级单位的档案机构或档案机构人员各车间的专、兼职档案员。分管领导主要从宏观上对本企业的档案工作提出规划目标;企业档案机构(档案处、馆)是这个网络的中心,起着枢纽的作用,一个企业的宏观决策,以及档案人员的劳动成果都集中在档案机构得到体现;基层档案机构是档案处、馆职能的延伸;各职能部门、生产单位的专、兼职档案人员起着档案文件积累交接点的作用。 企业档案管理网络的作用,主要是从文件材料的形成抓起,为企业档案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从根本上保证企业档案的完整、准确、系统。同时,又能及时有效地反馈档案管理和提供利用的各种信息,提高企业档案工作整体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三、文书处理工作与档案工作 1、文书工作对档案工作的影响:文件是档案的前身,档案是文件的归宿,因此文书处理工作质量的好坏决定了档案工作的质量。 2、为什么要推行文书处理部门档案的前期整理。 1)法律、法规的规定; 法规依据:a、1956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档案工作的决定第二条规定:全面推行文书处理部门立卷,以建立统一的归档制度。B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第三十八条 公文办理完毕后,应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其他有关规定,及时整理(立卷),归档.个人不得保存应当归档的公文;等 2)推行文书部门和业务部门立卷的现实意义: 由于文书处理人员和有关业务人员熟悉本部门的业务,了解每份文件材料在实际工作中的效用和价值,以便更好地保持文件之间的历史联系,区分不同不保存价值,有利于提高立卷工作的效率和案卷质量。比如,关于同一事情与某单位的来往文件,时间跨度长,形成文件材料教多,如果放到非承办人员手里进行立卷,就不可能较好地保证这些文件材料的有机联系,给日后的提供利用带来不便。 本身是科技人员,既懂得专业技术,又懂得一些档案知识,他们是知识结构较合理的新型基层档案管理人员,是企业档案形成者、利用者与专职档案管理人员的中间人,对本单位产生的文件材料了如指掌,能有力地促进文件材料的积累、归档和开发利用,能保证归档的文件材料完整、准确、系统。 四、档案工作的制度建设 1、企业档案管理制度概述 企业规章制度,是用文字形式对企业内各项劳动操作和管理工作的要求所作的规定,是企业职工行动的规范和准则。企业要组织好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活动,就必须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企业档案规章制度:是用文字形式对企业内部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所做的规定,是企业档案工作行为的规范和准则。 企业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是企业规章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档案管理行为的准则和企业档案管理机构行使职能的依据和手段,企业建立、健全并认真贯彻、实施企业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是企业加强基础管理,全面提高企业素质的需要,也是搞好整个企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