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说明第三版.doc

    • 资源ID:17193813       资源大小:454.50KB        全文页数:5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说明第三版.doc

    【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说明第三版第一章 概论第十一章 工业、仓储用地规划第二章 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的背景第十二章 城市公共设施布局规划第三章 兰州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第十三章 城市基础设施规划第四章 兰州经济与产业结构发展方向第十四章 城市绿化规划第五章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第十五章 城市环境保护及环卫规划第六章 规划期限和城市规划区范围第十六章 城市防灾规划第七章 城市性质第十七章 城市风貌与景观建设规划第八章 城市发展规模的确定第十八章 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第九章 城市功能分区与发展方向第十九章 兰州市远景展望第十章 城市居住用地规划第二十章 实施总体规划的措施第一章  概   论第一节  历史简述 兰州,历史悠久,早在距今五千年前后的新石器时期,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沿黄河两岸依山而筑,临水而居,从事采集和狩猎劳作,留得遗址、遗迹和遗物无数,创造了灿烂的马家窑、半山、马厂和齐家文化。兰州古属禹贡雍州地方,西周为羌、戎之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在今东岗镇地区设榆中县,属陇西郡,为兰州最早之行政建置。汉昭帝始元年间(公元前8681年)先后设置金城县、金城郡,兰州始有金城之古称。十六国时期(314年)前凉张实在今兰州西固地区开始围垣筑城。东晋太元十年(385年)鲜卑族乞伏氏建西秦国都于兰州。随文帝开皇元年(581年)置兰州总管府,遂有“兰州”之名沿用于今。自汉至宋凡千余年间,兰州城以“屏障中原、联络西域、襟带万里”之势成丝路重镇,为兵家必争。明建文元年(1399年)肃王(朱瑛)府迁兰,扩城池,兴建宫殿,辟筑园林,兰州始呈藩都之兴旺。清康熙五年(1666年)陕甘分治,移甘肃巡抚于兰州,始为省会。左宗棠督甘期间,扩城廓、办洋务、兴文教、利经济,创办了兰州第一批工业,盛甘肃之都会,显封建之回光,促进了兰州古城发展。中华民国三十年(1941年)始设兰州市,并勘定了市界,然终民国之世,国民党统治日愈腐败,竟致城市殊破,经济凋敝,人民困苦,至解放前夕,兰州还只是一个面积16平方公里、人口19.5万人的消费小城市。1949年8月26日兰州获得解放,从此兰州进入崭新时代。第二节  自然条件及工程地质一、自然条件兰州市位于我国西北部黄河上中游的黄土高原地带,市区海拔l520米,与皋兰山最高峰相对高差约600米。黄河水系自西向东纵贯城区,形成了兰州市两山夹一川沿河带状组团式的地形特征。兰州属于典型的大陆性干旱气候,雨量少而集中,年变化率大,年均降雨量仅324.85毫米左右,年蒸发量却达1486毫米,为降雨量的4.5倍,干旱现象突出。兰州年均气温93,绝对最高温度399OC,绝对最低温度-23.1,年平均日照时数2446.6小时,无霜期180天。兰州市区沿河谷分布展开,常年多偏东风,但风速小,静风天数达50以上,导致逆温层天数多,冬季尤为严重,最高逆温层天数达280天/年,造成烟尘废气不易扩散,紫外线辐射减少70,对大气环境质量有一定的影响。二、工程地质兰州市大地结构属秦祁中间隆起带的一部分,兰州盆地的地质构造判定是由几次大的造山运动和小曲挠作用造成的。海西宁运动造成了榆中兰州永登的凹陷带,堆积成白垩系内陆盆地积地层,其层厚超过172米;造山运动又使上述内陆积地层发生褶皱,形成了白塔山南麓大断层,并在桑园峡附近有岗岩侵入体;第三系末期的陇山运动,又使第三系红色地层发生轻度褶皱和曲挠,在此基础上堆积了第四系地层;上新晚期随着黄河的发育相继形成了兰州地区水系,奠定了兰州市地质地貌的基本骨架。兰州市区最古老的地层为太古代皋兰的变质岩、片岩、石英岩;次为白垩系砂页岩及第三系红色地层构成的各区基岩,其上部为第四系地层,在市区内分布广泛。此类地层一般底部为砂砾石层,上部为风化黄土盖层,且此盖层又多系钙质硬性土,其土粒极细而呈竖劈开状,故易被水灌入而具有黄土湿陷性能,除沿河滩地及河心滩等低洼地段湿陷量较小或不具湿陷性外,二级阶地湿陷等级一般为III级,高级地段为IIIII级,甚至超过III级。市区四周的黄土梁峁和各级阶地还由于黄河的摆移和人类活动等因素而产生的滑坡、泥石流、黄土喀斯特、掏沙井、人工杂填土及淤泥层等不利的地层地质结构,对城市道路、建筑物、农田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一定的影响和隐患,本次规划应十分重视。兰州市区工程地质依据岩(土)体的稳定性差异划分为稳定性好、中等和稳定性差的I、II、III级分区和按工程地质特征及施工条件的差别划分为条件好、较好和条件差的I1、I2、I3; = 2 * ROMAN II1、 = 2 * ROMAN II2、II3和III1、III2、III3等三级种亚区。岩(土)体稳定性好和较好的I、II类分区及施工、地质条件好和较好的I1、I2和II1、II2类亚区地段,适宜安排城市各类建设用地,而对其余III类分区及I3、 = 2 * ROMAN II3等稳定性差的地区在安排建设项目时应采取积极有效的地质处理措施,以安排中、低层及抗震结构建筑为宜,并严禁在构造带上修筑建筑物。同时要特别注意处理好市区范围内的滑坡、泥石流、黄土喀斯特、掏沙井、淤泥层及人工杂填土层等不利的地质因素,杜绝各种隐患发生,确保城市安全。第三节  行政区划兰州地处甘肃中部,位于东径102°36104°34,北纬35°3437°07。东部和南部与定西地区接壤,西南与临夏回族自治州毗连,西与青海省为邻,北与白银市和武威地区相通。兰州市现辖五区(城关区、七里河区、西固区、安宁区、红古区),三县(永登县、榆中县、皋兰县),十七镇,七十四个乡。兰州市域总面积13086平方公里。第二章 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的背景 第一节 原总体规划实施概况 一、 l954年国家批准实施的兰州市总体规划,是在原苏联专家参与下编制的,规划成果在苏联展出后,曾受到国内外好评。该规划原则确定了兰州的城市性质、规模、用地布局和产业结构发展方向,为兰州市自“一五”以后二十年内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打下了基础。 二、 1979年国家批准实施的第二版兰州市总体规划,是一版比较切合兰州实际的城市总休规划,主要体现是: 1功能分区明确,用地布局合理。原规划比较准确地体现了兰州市地形和用地条件的基本特征,紧密结合市区用地实践,采取带状分区组团式的用地布局结构形式,形成了明确的城市功能区划和合理的用地布局结构,为城市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对城市基础设施,如对外交通、城市道路桥梁、公共交通、给水、排水、供电、通讯、防洪等都进行了充分的论证分析和研究,其规划方案是基本可行的。 3自80年代以后又相继制定了兰州市各区的分区规划、重点地段的控详规划、近期开发小区详细规划和12项城市专业工程规划,进一步完善和深化了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因而,近十多年来对兰州市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原规划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4但是,鉴于原总体规划形成于国家计划经济体制下的70年代末,曾经起到了不可磨灭的积极作用,但对于80年代以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无法做出充分的估计和科学的预测,以致规划尚有不足之处。主要是城市的人口、用地规模确定过低;对兰州市经济发展的宏观区域背景研究不够,就小兰州规划兰州,不能充分发挥大兰州区域中心城市的优势;缺乏环境治理和保护措施,生态环境建设力度不够,没有重点突出兰州高原山水城市的特色风貌。为适应新形势下西部大开发的大环境需要,对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再次进行修订,是时代赋予的使命。 第二节 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的背景 任何城市的总体规划,都是为实施一定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而服务的,规划不能一成不变,必须紧紧跟随经济发展和社会前进的步伐,不失时机地不断进行修改补充和发展完善,才不至于失去规划本身的意义。 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和对外开放新形势的发展,客观要求加快兰州市的发展。目前,随着国际局势缓和,欧亚大陆桥的贯通以及我国对外实行多层次、全方位开放格局 (特别是加快对西部周边国家的开放)形势的出现,加快西北地区的开发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兰州市作为西北地区重要区位点的区域中心城市,必须进一步发挥和加强兰州中心城市的综合功能作用。特别是90年代末,国家明确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兰州的经济战略地位、城市发展形态和总体布局结构早已不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要求。为此,对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进行再次修编已是势在必行。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经济体制的变革需求,城市总体规划必须随之变动以适应发展要求。鉴于兰州市原城市总体规划均形成于计划经济时期,虽起到了历史性的积极作用,但对于 80年代以后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变革的形势无法进行充分的估计,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给城市发展带来的一系列新问题也不可能做出科学的预测,(目前城市的用地和人口规模已突破了原规划控制指标),这就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在新的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原来由计划经济项目导向的城市发展格局,已由市场经济项目导向的格局所取代,这就需要城市的总体规划从思想观念上必须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在指导思想上必须以市场经济、开放竞争为出发点,增强动态应变和综合超前的意识;在规划内容和深度上更要有所创新和发展,使城市总体规划在战略上对城市发展起到宏观调控作用,在战术上则更具备适应滚动发展的伸缩性和便于操作实施的灵活性。所以,在继承和发扬原规划优点的基础上,切实做好跨世纪新兰州的总体规划修编,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 三、国家、省、市政府对兰州市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客观需要尽快修编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兰州是我国西北地区最早也是最大的石化、炼油综合工业基地。近年来,新疆油田开采取得重大进展,青海天然气资源的发现,特别是通过兰州的中亚至我国西部输油管道的铺设及新亚欧大陆桥贯通等均为兰州的石化工业基地的再度振兴带来了机遇,创造了条件。另外国家、省、市政府对兰州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制定了新计划。早在 1987年国家计委编制上报的全国国土规划纲要(草案)中,就将以兰州为中心的黄河上游地区列为全国l9个近期国土综合开发的重点地区之一,并将兰州市定为全国7个跨省区作用的中心城市。按照1995年建设部在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上布置“九五”城市规划工作时指出:“要做好跨世纪总体规划的修订,再用三年左右的时问基本完成此项工作。要从区域的角度研究城市的发展方向、城镇的相互关系、完成城镇体系的结构和布局,依托中心城市,带动区域发展;要按照城市规划法的规定,坚决贯彻合理用地、节约用地原则”的要求,修编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也是形势所迫。根据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部署和兰州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基本思路的安排,高标准、高质量地做好兰州市第三版城市总体规划是本规划最根本的宗旨。 第三节 规划的指导思想、原则和依据 一、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1坚持国家实施两部大开发战略和兰州市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基本思路,以强市富民为根本目标,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生态环境建设为根本,经济结构调整为关键,改革开放为动力,坚持实施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经济,超常规促进兰州大发展。 2继承和发扬原规划的优点和特色,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积极探索当代城市发展的新动向和新特征,切实做好既体现兰州山水城市特色风貌,又代表时代发展新水平的城市总体规划。 3坚持合理用地、节约用地原则。加速城市经济发展与保护耕地、可持续发展的结合,紧紧围绕经济发展主轴线,突出强市富民根本目标,切实安排和协调好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关系,达到三者效益最佳组合和统一的效果。 4充分利用现有条件,逐步改善和优化用地结构,切实安排好各类建设用地,创建良好的生态和人类生存空间环境。 5优化市域城镇体系布局结构,完善城市综合功能和加强辐射能力,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协调发展,逐步向城乡一体化过渡,加快城市化发展进程。 二、本次修编规划的主要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 4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5兰州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0年长期发展规划 第三章 兰州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从新世纪开始,兰州市将在顺利实现现代化建设前两步战略目标的基础上,开始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宏观经济背景下,按照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和到 2010年长期规划与兰州市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基本思路的原则,拟定规划期内兰州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意义重大。 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九五”以来,兰州市的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九五”计划所确定的大部分指标基本可以完成,预计 200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可突破30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万元以上。“九五”期间的年均增长速度在8.5以上,接近原定的9速度。其中第一产业预计年均增长5,可完成计划目标;第二产业预计年均增长8.5,低于“九五”计划确定的9的目标;第三产业预计年均增长97左右,可完成计划目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预计可完成600多亿元,超过了原定450亿元的目标;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预计2000年为5538元/人、可完成原定4600元的目标;农民人均收入预计为2038元/人,剔除物价因素,可完成预期目标。1999年兰州市国内生产总值为275.2亿元,三大产业调整为5.7:51.7:42.6; 财政收入为 26.77亿元;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乡镇企业已占全市经济的1/10强;形成了以石油 化工 、有色冶金、机械电子、建筑建材四大支柱为主导的工业体系;商贸流通和市场建设蓬勃发展,全市已有各类市场 323个,其中年成交额过亿元的33个,3个已进入全国同类市场50强。市内8个商业繁华区和10个区域商品批发市场吸纳辐射达20多个省、市、自治区;城市供水、排水、供气、供热、供电、道路交通、住宅、通讯、环保大为改善,基本形成了以铁路、公路、民航为支撑的立体交通网络;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开放有了较大进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二、总体发展思路和战略目标 一战略方针 兰州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是:以人为本,生态起步;深化改革,调整结构;开发带动,再创优势;完善功能,全面发展。 二指导思想 牢牢抓紧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统揽全局,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调整结构为主线,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强市富民为根本出发点,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断增强城市综合经济实力;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生态环境建设为切入点,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为基本任务,按照“二、三、一”的产业序列,保持经济适度增长和劳动就业逐步扩大;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经济结构调整为主轴线,坚持实施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推进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实现经济与社会、资源、环境、人口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兰州市在西部大开发中区域中心的支撑辐射作用,大力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进程,努力使综合经济实力、人民生活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三战略目标 到 2010年,把兰州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科技发达、环境优美、文明富裕、功能完善和富有山水城市特色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交通通信枢纽和科技、信息、商贸、金融中心。 今后十年,兰州市将紧紧围绕城市总体发展目标,实施科教兴市、可持续发展和开放带动三大战略,突出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经济结构调整、商贸中心建设、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等五个重点,努力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形成与区域中心城市地位相适应的经济规模和综合实力。 规划期内,从“十五”到 2010年的经济按年均9的速度增长,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465亿元,2010年将达到715亿元,2010年以后力争以年均l0的速度稳步增长。三次产业的比例从2000年的5.7:51.7:42.6调整为2005年的4.3:50.7:45和20l0年的3.3:50:46.7。三次产业的产值,第一产业2000年为17.1亿元,2005年将达到20亿元,2010年达到23.6亿元;第二产业2000年为l55.1亿元,2005年达到2357亿元,2010年达到357.5亿元:第三产业2000年为127.8亿元,2005年达到209.25亿元,2010年达到333.9亿元。兰州市域总人口2000年为290万人,2005年达到308万人,“十五”期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20lO年达到322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6。市域城市化水平2000年为68.7l,2005年达到72.45,2010年达到76.77。 2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程。一、二、三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三产业比重达到45以上,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达到30以上,城乡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3形成开放型、现代化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和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 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达到新的水平,城市布局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加强,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规划期内,建成以兰州市为中心,以铁路为骨架、高等级公路为主脉络,包括航空运输、管道运输和黄河水路运输在内的综合立体运输网络,强化兰州市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沟通与西北腹地和西南地区的经济联系。加速完善市内交通、通讯设施和公用设施系统,加快县乡道路、农村电网、广播、电视、电话网络建设。 4形成人与自然较为和谐的生态环境。 重点抓好南北两山绿化、退耕还林还草和荒山绿化的大绿化工程,森林覆盖率达到 l5以上,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25左右,城市大气环境质量达到三级、地面水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5形成以高新技术为先导、优势产业为核心的产业创新体系。依靠科技进步、选择最佳项目,争取在生物工程、新医药、新材料、精细化工、电子信息等重点领域取得突破,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群,把高新技术开发区建成发展高科技的“窗口”。采用先进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使兰炼具有1000万吨炼油能力,大力发展石化装备制造业、机电工业和基础材料等高加工度工业。利用省内和西北农畜产品资源,突出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形成特色经济。轻工、纺织、服装、日化、食品和农用机械、运输机械等消费品生产和生产资料生产在开拓区际交换市场的同时,更加注意开发西北市场。 6形成立足西北、沟通国内外资金流、商品流,人才流、技术流、信息流的大市场体系。人才、技术市场要成为仅次于西安的各类人才、技术交流集聚地,争取国家在兰州市设立股份制开发银行,吸引外资金融保险机构或办事处3至5家。 7形成面向国内外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兰州市应以大开放促大开发、大开发促大发展为指导思想,争取国家支持,率先开放金融、保险、旅游、娱乐、教育、商品零售业等服务领域,吸引海内外客商来兰参与开发,争取吸引5l0家世界500强企业进入兰州,使兰州市成为国内外投资者参与西部大开发的优选地和重要空间节点。 8形成比较完备的城镇体系结构。城市化水平达到76左右,扩大城市规模。加快永登、中川、连海等二级市和卫星城以及省列12个综合试点镇建设,合理配备中心城区和卫星城镇服务功能及产业布局。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一一二级卫星城市(镇)为纽带一一区域中心镇为扩散点组成的“多中心、多次层、组团式”的市域城镇体系结构。 9形成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社会发展体系。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关注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实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和人口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协调统一,形成完善的社会服务网络。 四战略步骤和阶段目标 第一阶段,从 2001年到2005年,主要任务是全力进行结构调整,为今后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65亿元,年均增长9。第三产业比重达到45左右,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市GDP比重达到30左右:对外开放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国家政策支持下,金融、保险、旅游、教育、商品零售等服务贸易业率先对外开放;国有企业基本走出困境,石化、有色冶金、机电等重大技术改造项目陆续实施,中小企业通过联合、兼并、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进行重组,以优势企业为核心集中发展高加工度工业;城乡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有相应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得到较快发展,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打通市区对外交通主要出口,建成中川国际机场,通信、水利、环保、城乡电网等基础设施有较大改善;生态环境恶化得到有效遏制,森林覆盖率达到l5左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20.5,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控制在四级以内;小城镇建设有较快发展,基本建成5-8个外围小城镇;农村实现稳定脱贫,并整体向小康迈进,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居民人均收入高于西北省会城市平均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不再拉大。 第二阶段,到 2010年,初步建成西北区域性的现代化科工贸中心城市。充分发挥兰州市在黄河上游沿岸干流地区经济增长集聚、扩散、服务、创新效应,促进整个区域发展总体水平迈上新台阶。全市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15亿元,年均增长9,国内生产总值在全国27个省会的位次有所提高,传统产业全面实现优化升级,特色经济初步形成,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达到25以上,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达到40左右,第三产业比重达到50以上;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有较大发展,城市人均受教育达到13年以上,科技开发和创新体系比较完善,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左右;打通兰州与周边城市及省内各地市的主要通道,形成立体交通、现代通信和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生态环境有所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20左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25左右,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控制在三级以内;市域城镇体系初步形成,农村四分之一的人口向小城镇转移;农村全面实现小康,有40的农村人口达到宽裕型小康水平,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二、发展重点 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塑造城市新形象 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加快铁路、公路、机场、天然气和输油管道干线的建设与改造,开发黄河航运,开通环城过境公路,拓宽市区主次干道。实现铁路复线化、公路高速化、航空国际化,形成铁路、公路、民航、水运、管道、城市道路相配套的立体型、现代化综合运输体系,打通兰州连接周边、通江达海的运输通道,为促进兰州市经济快速发展创造条件。 加快交通运输干线建设。铁路开工建设兰渝铁路,争取建成兰武、包兰复线,缓解兰新线、陇海线的瓶颈制约,进一步沟通与西北腹地和西南地区的经济联系。加快兰州铁路客货运枢纽的改造扩容,扩大集装箱转运规模,提高吞吐能力;公路加快建设兰州天水、临洮、海石湾、永登、榆中、皋兰高速公路和兰州古浪高等级公路,打通城市主要对外通道,建成兰州公路客运中心;远期建设兰州一一西安、银川、九寨沟、嘉峪关、文县等高速公路,延伸运输通道;加紧县乡道路建设和改造,全部达到三级以上标准,实现乡乡通公路、村村通汽车;民航中川机场扩建后续工程建设,增加国内航线,开通若干条国际航线,建成兰州中川国际航空港。 加快邮政通信设施建设。抓好国家干线光缆和省区光缆、移动通信扩容、第二电信枢纽、邮政枢纽二期扩建等重点工程建设,建成航空转运站和汽车邮运中心,加速实现专用网、数据网和通信网“三网合一”。加快农村通信设施建设,2005年全面实现村村通电话。 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建成南山过境路、南北滨河路,新建盐雁、小西湖等黄河大桥,建设轻轨交通,拓建改造市区主次干道,打通市区主要出口通道,改善市区和过境交通条件,提高城市供水、排水、供气、供热、供电的能力。把黄河市区段40公里旅游线上的桥梁道路建设、河堤修砌加固、绿化美化、风情旅游园区景点开发、河道疏浚及航运开发融为一体,建成兰州山水城市独具特色的标志性工程。 加快电力设施建设。充分利用水利和天然气资源,新建乌金峡、小峡、柴家峡水电站;完成现有火电厂的改造、扩能,实行水、火、气调剂、补偿运行,调节丰枯差,不断增强电力供给能力;抓好城市和农村电网改造,合理布局变电站,相应建设高低压输电网络,改善城乡供电条件,农村全面实现村村通电。 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对水土流失和城市大气污染的治理,大力推动生态环境建设。 加快林草植被建设和水土流失治理。“十五”期间重点实施南北两山新增造林220平方公里、到2010年达到400平方公里,退耕还林还草667平方公里、荒山绿化1334平方公里的绿化工程和引大灌区生态防护林、东南部二阴地区的公益林、天然林保护等工程建设;加快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还草步伐。全面进行黄河干流、支流和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减少洪涝灾害,提高防洪能力。实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不断提高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林草资源利用率。 加快水利设施建设。新建和改造南北两山绿化上水工程,为种草种树创造条件;搞好引大灌溉配套和节水工程、古山电灌工程建设,发展节水灌溉687平方公里;抓好中小型水利设施改造挖潜,继续实施“l2l”集雨灌溉工程;加强城市供水、污水处理系统和防洪体系建设,高度重视节约用水,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水资源。 加大城市大气污染治理力度。实施以“绿化、气化、热化、阳光”为主要内容的“蓝天工程”和治理城市大气污染工程,加强环境保护,不断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三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 1加快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以发展城郊型经济为方向,以农业产业化为龙头,以满足城乡人民生活需要和提高农民收入为目标,切实把农业结构调整同生态环境建设、脱贫奔小康结合起来,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节水农业、生态和高效农业,改变农业粗放的增长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提高农业的产出水平和效益,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促进农村社会的转型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加速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按照“稳粮、扩经、促牧和突出农副产品加工”的思路,积极发展优质林果业和良种畜牧业,加快农业结构的优化和城郊型“两高一优”农业的发展。着力培育蔬菜、林果、畜牧、农副产品加工四大支柱产业,抓好百合、生物农药、玫瑰、牛羊肉、洋芋淀粉加工等重点产业化项目。 推动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坚持以改革、调整、提高为重点,加大乡镇企业转换机制的力度,引导乡镇企业开发西部农业资源,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副产品加工业。 加快农村脱贫致富奔向小康步伐。在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同时,积极探索退耕还林还牧条件下脱贫致富奔向小康的新路子,重点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实行产业化经营、承包种树种草,扩大以粮代赈、搞活农产品流通和从事第三产业等多种途径,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加快城镇体系建设,推进城市化进程。 2实施“焊接”工程促进工业结构调整 通过“十五”时期调整,使轻重工业比重由目前的 21:79力争达到30:70。全市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8,到2005年达到17l亿元,70骨干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达到九十年代中期的国际水平,一般企业达到国际九十年代初期水平;技术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左右。实现“工业强市”的战略目标。 实施焊接工程,突破体制障碍造成经济发展的分割局面,从产业关联上建立市属企业和中央省属企业一体化的发展机制。 实施“保一块、退一块、扶一块、放一块”的对策,通过企业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推进工业结构升级。 突出调整重点,增量调整与存量调整有机结合,以存量调整为主。 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带动重化工改造的引擎,成为调整产业结构的催化剂。“十五”期间重点发展石化和精细化工、有色金属和非金属制品业(主要是建材工业)、生物工程和制药、新材料、电子信息产业。 引导骨干企业,尽可能精干主业,推进企业内部的资产整合。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20l0年公有经济与非公有经济的比重由8:2转变为6:4。 3以特色旅游业为重点,加快发展新兴第三产业 加快发展新兴第三产业。“十五”期间使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达到 45左右。 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努力开拓兰州及周边地区的民族风情、辽阔草原、浩瀚大漠、黄河景观等极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及“丝绸之路”黄金旅游线。开发完善兰州 敦煌丝绸之路线,开辟兰州夏河民俗风景线,兰州会宁平凉革命遗迹古迹等旅游专线。 完成黄河兰州段 40公里的航道疏浚工程,建成兰州黄河段风情旅游线。开辟兰州通往天水麦积山、夏河拉卜楞寺、九寨沟自然风景区、张掖马蹄寺等旅游专线,带动相关产业共同发展,使旅游业成为兰州新的经济增长极。 (四)发挥丝绸之路优势,加快商贸中心建设 商贸中心建设。到 2005年,实现10年见大效目标,形成商贸中心基本框架,初步建立起开放型、多层次、规范化的市场体系,形成比较合理的产业结构和比较发达的商品生产体系,到20lO年,全面完成商贸中心建设任务。 (五)优先发展科技教育,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社会事业发展的总任务是:围绕开发人力、人才资源,全面提高人的素质这一总体目标,优先发展科技教育,大力发展文化、卫生、体育、广播电视事业,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严格控制市区的人口增长,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公民的生存、发展提供尽可能完善的条件,每年力争创造 2.5万3万个就业机会,提高收入水平。到2010年,建立起现代化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和社会保障体系,使兰州成为黄河上游地区重要的科技教育中心、文化中心、医疗卫生中心。 1科技事业 充分发挥兰州的科技和人才优势,促进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加速科技进步和高科技产业化。 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围绕培育优势产业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农业科技革命,加快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推广应用农业技术,加大科技兴农力度,加强新产品开发,重视关键技术和重大技术研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技术跨越。 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机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以科研机构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和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提高产业整体水平和市场竞争力。2005年,50以上的工业企业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建成全市技术创新工程中心;20lO年实现创新体系网络化。 2教育事业 未来 10年,我市教育事业发展的总目标是:确保一个重点,构建两大体系,实现三个优化,形成四个机制。即确保“两基”的巩固与提高;构建起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体系;加快发展高等教育,优化学校布局和专业结构,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机制、师资管理运行机制、素质教育运行机制和教育发展运行机制。 加强基础教育。继续加大投入,巩固“两基”成果,提高“两基”水平,开展标准化小学晋等升级,启动标准化初中建设,加快城市薄弱中学建设,在“普九”的基础上积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到2005年,在中心城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基础上,四区城乡初中毕业生升学比例达90以上。发展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到2005年,适龄幼儿入园比例,市区达到90以上,农村达到50以上,全市盲、聋、弱智龄儿童、少年初等教育入学率达到80以上。 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好一批有特色的骨干学校,到2005年,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总规模达到2万人。 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在非义务教育领域发展教育产业,充分发挥中央部属和省属在兰高等院校的作用,挖掘现有教学潜力,扩大招生规模。到2005年高校在校生达到18万人,成人高等教育规模达到16万人,争取部分学科进入国家二期“21l”工程全国重点学科行列。争取到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达到国内同类院校先进水平,部分重点学科、专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加快教育体制改革。改革办学体制,形成以政府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机制,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鼓励民主党派、社会团体、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办学,发展私立学校。采取特殊政策,积极吸引海内外著名院校与我市合作或独资办学,探索国际合作办学路子。 3发展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事业 文化艺术。鼓励创作具有黄河文化、西部高原文化艺术魅力的文化产品。支持和引导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的普及与提高。逐步形成与兰州现代化大都市地位相称的艺术创作演出网络、群众文化网络、公共图书网络、文物保护网络和文化市场。争取建设与国内外进行文化艺术交流的音乐厅、美术馆、博物馆等都市标志性建筑。 新闻出版。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增强新闻报道的广度和深度,提高新闻媒体从业人员素质和采编、播报水平。扶持报业、出版和图书发行集团。 4卫生事业 改造现有医院,完善配套设施,提高使用效率。加强农村乡镇卫生院改造,加强妇幼儿保健、卫生检疫和重大疾病的监测与防治,取缔无证行医。到 2005年,全市医院病床数6张/千人,医生数4人/千人。 5体育事业 坚持体育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为增强人民体质和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基本方针,推动全市体育事业全面发展,建成兰州体育中心。 6社会保障和劳动就业 加快建立全地区各类职工养老保险体系,形成多层次、多类型、各种保险机构并存的格局,扩大失业保险覆盖面,逐步提高失业保险救济金水平,为建立以失业保险为前提、企业自主用工、劳动者自主择业的竞争机制创造条件。结合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工伤、医疗保险,逐步建立起医疗费用由国家、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三方共同筹资适量分摊,社会化程度较高的健康保障体系。到 2005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积极引导劳动就业人口向第三产业和小城镇转移,改进户籍管理办法,为劳动就业人口合理向卫星城市、小城镇流动创造良好的条件。第四章 兰州经济与产业结构发展方向 兰州市本世纪经济发展的总趋势为:依托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加快兰州工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从目前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初加工工业逐步过渡到以能源、原材料加工工业并重,最终向精、深加工工业为主的方向转化创造条件;逐步调整轻重工业比重,改善轻重工业极不平衡、相互脱节的状况:按照“二、三、一”的顺序加速发展第三、第一产业薄弱环节,特别是高新技术、商贸、旅游、通讯需要重点加强,促进兰州经济全面发展。 一、以石油化工、有色冶金、建筑材料、机械电子、轻工纺织为主的第二产业。经过五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工业经济在全市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000 年全市工业完成增加值 l08 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 39.3 ,工业上交利税占全市财政收入的 70 以上。而石油化工等五大行业的产值又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 81.36 ,固定资产净值占 75.19 ;产业工人占 70.24 ,可见五大行业在全市工业中居于重要地位。 兰州市未来产业发展按照“突出工业、提高农业、搞活第三产业”的道路,逐步实现产业高度优化。 兰州市工业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目标是: 工业化目标:“十五”期间保持工业经济较高增长速度,全市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为 8,到2005年达到171亿元,其中在工业增长中,利用现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的比重不低于70,利用科技因素新增长比重不低于30。 产业关联目标:轻重工业比例关系由“九五”时期的 2l:79调整为30:70。在重工业中,加工工业比重由“九五”的40提高到50;轻工业中,利用非农产品的加工业比重由45提高到55。 企业规模目标:到 2005年形成销售收入在50亿元左右的企业2家,30亿元左右的企业5家,l0亿元左右的企业1O家。名牌目标:到2005年形成120个左右在国内有竞争力、具有一定规模

    注意事项

    本文(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说明第三版.doc)为本站会员(豆****)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