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产业集群与科技创新研究.doc
【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厦门产业集群与科技创新研究.精品文档.摘 要产业集群是某一特定领域相互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企业和机构的集合,它们之间由于共性或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厦门的科技资源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也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产业集群与科技创新的良性互动方面仍较薄弱,产业集群的蓬勃发展缺少科技创新的有力支撑,后劲不足,产业集群的自身发展带来的技术革新也乏善可陈。本论文在大量查阅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丰富翔实可靠的数据为立足点,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结合分析,探究厦门产业集群和科技创新能力的互动不足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关键词:科技创新;产业集群;互动;厦门AbstractIndustry cluster is a particular area of inter-linked, in the geographical concentration of enterprises and institutions of the collection, among them as a result of common or complementary and linked. Xiamen'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sources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recent decades there has been a foundation, but the industrial clusters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an the healthy interaction is weak,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clusters lack of strong support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lack of stamina, industry set group brought about by the development of their ow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have little to write home about. In this paper,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related to the large number of inspec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theory in order to enrich for informative and reliable data based,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combined with analysis of industrial clusters into Xiamen and interactiv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apacity and the reasons for the shortage of appropriate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Industry Cluster;Interactive;xiamen目 录引言1一、厦门市科技创新能力现状3(一)高校科研院所创新研发能力3(二)企业研发能力6(三)自主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拥有情况12(四)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现状13二、厦门产业集群现状17(一)三大支柱产业发展情况17(二)新兴产业兴起情况19(三)高新技术产业22(四)产业园区的建设情况24三、影响厦门产业集群与科技创新互动发展的原因27(一)产业集群的战略布局前瞻性不足27(二)产业集群创新的环境问题28(三)产业集群创新能力不足31(四)产学研结合机制不完善34四、促进厦门产业集群与科技创新良性互动的建议36(一)明晰战略规划36(二)优化创新环境37(三)提升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39(四)完善产学研结合机制41结语44参考文献45ContentsPreface1.Xiamen City, the status quo i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3. University R & D capacity of research institutes3. R & D capability of Enterprise6. Independent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ownership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12. Personnel of the basic status quo13. Xiamen Industrial Cluster status17.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ree pillars of industry17. The rise of new industries19. High-tech industries22. Construction of industrial park24.The impact of Xiamen industry cluster development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the reasons for interaction27. Industrial clusters less than the strategic layout of the forward-looking27. Innovative industrial cluster environment28. Lack of innovative industrial clusters31. Imperfect combination mechanism34. Xiamen to promote industrial clusters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the proposed positive interaction36. Clear strategic planning36. Optimize the environment for innovation37. Industrial clusters to enhance the innovation capability39. Perfect combination mechanism41Conclusion44References45引言目前,厦门市的城市发展定位是以工业立市,带动旅游、金融、会展等第三产业的发展。现代工业的发展离不开产业集群这一模式。产业集群是某一特定领域相互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企业和机构的集合,它们之间由于共性或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Porter1998)。在产业集群内部大量企业激烈竞争下,加速了显性和隐性知识技术的转移扩散,进一步降低了企业创新的成本,促使集群内部企业保持创新的动力和活力。目前,厦门市已形成大小不一的17个产业集群,其中以机械、电子和化工为代表的支柱产业总产值已超过2000亿,厦门的科技资源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也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产业集群与科技创新的良性互动方面仍较薄弱,产业集群的蓬勃发展缺少科技创新的有力支撑,后劲不足,产业集群的自身发展带来的技术革新也乏善可陈。厦门市在通过整合产业集群促进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方面任重而道远。近年来,国外关于产业集群的研究成果颇丰,例如Feldman提出的“缄默知识论” 认为产业集群有利于非编码化知识的传播和扩散从而促进技术创新,欧洲创新环境研究小组提出的“创新环境论”认为企业的创新和发展依赖于其所在的区域内结成的网络,相应的,学者们提出了一系列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的分析模型,较著名的有波特的“钻石模型”产业集群通过3种方式展开竞争,一是通过提高立足该领域公司的竞争力来施加影响,二是通过加快创新的步伐,为未来生产力的增长奠定坚实的基础,三是通过鼓励新企业的形成,过大并增强产业集群本身的竞争力;帕德莫尔(Padmore1998)的“GEM模型”、库克(Cooke2002)的“二次系统模型”以及拉多塞维克(Radosevic2002)的“四要素模型”。大体上,国外产业集群的研究有以下三个特点:1.从研究层面看,主要有以产业集群自身发展、产业集群的外部关联、产业集群内部企业等三个方面。2.从研究视角看,主要是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学科角度来研究产业集群。3.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和典型产业集群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国外的研究更多是以最根本的理论为着眼点,研究产业集群是如何促进技术创新,或者产业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对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较少。国内学者也开展了许多相关研究,学者王缉慈认为,创新网络是“有组织的市场”,企业间以经济交流为基础,进行包括文化、技术、制度、政治各方面的交流,使交易费用大大降;王大洲认为,创新网络是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围绕企业形成的各种正式与非正式合作关系的总体结构;李勇刚(2005)认为创新环境和创新网络是有区别的,创新环境指的是集群促进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的特有的环境因素,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侧重表现为软环境。更多的国内学者则是利用国外的理论基础,结合本地实际开展研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钱平凡开展的“基于产业集群的我国科技创新战略研究”认为我国科技创新战略应以产业集群为基础,建立有效的科技创新平台,通过对产业集群中共性技术的大力支持,提高产业集群的科技创新能力。国务院研究室工贸司司长唐元认为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进一步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是加快城镇化进程、解决“三农”问题、保障社会就业、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国内学者的研究多是从国家层面较为宏观的分析全国整体情况,具体到地方,特别是厦门的研究微乎其微。本论文在大量查阅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丰富翔实可靠的数据为立足点,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结合分析,探究厦门产业集群和科技创新能力的互动不足的原因。全文主要框架大体如下,一是主要从科研院所和企业两方面描述厦门创新能力现状,分析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二是从描述厦门产业集群以及作为产业集群载体的开发区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三是分析二者互动不足的深层次原因;最后是提出相应对策。一、厦门市科技创新能力现状一个城市的创新能力如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城市的经济发展后劲,也决定该城市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地位。理论上讲,城市创新能力是城市创新体系中所有要素和行为主体有机组合的总体能力。笔者认为,城市的创新能力主要可以从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创新能力以及拥有的知识产权数量和人才数量等方面加以阐述。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它的研发能力更多地反映在企业R&D投入,企业研发机构数量和实力等方面。(一)高校科研院所创新研发能力1、厦门大学。厦门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具有多学科的综合优势和较强科研能力,是我省科研人才队伍和科研实力最强的高校。学校拥有5个一级学科和9 本节所引数据均来自各单位网站公报。个二级学科的国家级重点学科,15个博士后流动站,9个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共有两院院士20人(其中双聘院士11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7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2人等;设有130多个研究机构,其中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工程实验室、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在化学、海洋和生物研究领域居于国内领先水平,近年来取得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前沿科研成果。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10亿元。厦门大学在2007年度科技创新方面取得诸多新进展,科研经费达2.6亿元,比2006年增长23.8%;有2篇论文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累计5篇),“二十四面体铂纳米晶体催化剂”成果入选2007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组织申报醇醚酯化工清洁生产国家工程实验室,有望在近期内获得批准;与国家部委、特大型企业进行战略合作,其中包括与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联合构建“先进特种材料研究中心”,与微软共建“微软院校ERP实验室”,与信息产业部CSIP中心进行合作设立“国家软件与集成电路公共服务平台厦门大学研究中心”等机构,为厦门大学的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创造更好的条件。2、集美大学。集美大学拥有水产养殖和轮机工程两个省级重点学科,轮机工程专业还被确定为国家级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形成了全省领先的航海、水产两个优势学科。近两年科研工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6年科研经费突破2000万元,2007年突破3000万元,比1999年合并时的240万元增长了十倍以上。已建立了水产科学技术与食品安全重点实验室、柔性制造研究中心、射频识别(电子标签)研究中心、现代物流研究中心等一批科研机构,成为转化科技成果、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重要平台;部分研究设施的建设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2.6亿元。集美大学正在加强与厦门企业的合作,努力发挥学科建设和创新研发优势,服务于地方的经济建设。3、厦门理工学院。厦门理工学院正在加速从高等职业学校向理工科技大学的转型,采取许多有力措施引进高水平的理工科教学研究人才,立足厦门实际进行理工类专业学科调整和布局,实行面向企业面向社会的开门办学理念。学院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新设了空间信息技术研究所、机械与汽车工程应用技术研究所、工程学科集约研发平台等一批重要科研机构,还建立了50多个可对外开放的专业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使用面积达5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1.2亿元。可以预期,经过一个时期的强化建设,厦门理工学院将逐步成为我市的重要研发力量。此外,我市成功引进华侨大学在厦门建立分校,其中华侨大学厦门校区占地面积1919亩,总规划建筑面积61万平方米,总投资16亿元,今年已有七个学院(占全校的三分之一)搬迁至厦门,至2010年全日制普通教育在校生将达到1.5万人。随着华侨大学厦门校区逐步建成和投入使用,大批优势学科的教学和科研人员将汇聚我市工作,显著壮大我市高校创新研发实力。目前已经出现了一些校企合作的可喜事例,产学研结合势头良好。4、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三所是一所国家级公益类综合型的海洋科学研究所,在海洋高新技术研发方面已有雄厚的基础,在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学研究、深海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海洋药物、海洋环保生物技术、无公害养殖技术的研究开发上取得了令国内外同行瞩目的成绩,处于国内先进水平。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正高级科技人员44人、副高级科技人员53人,建有人事部批准设立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现有科研实验与办公用房2.7万平方米,占地面积6.3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价值约1.5亿多元。设有“国家海洋局海洋生物遗传资源重点实验室”等9个应用基础研究部门以及面向社会经济建设服务为主的“厦门海洋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该所2007年的研究开发经费已超1.5亿元,发表科学论文165篇,其中SCI收录52篇。5、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城环所是中国科学院和厦门市共同建设的国家级研究所,于2006年动工建设,中国科学院和厦门市分别投入建设经费1亿和2亿元,占地200余亩,首期建筑面积6万多平方米,预计今年8月份开始部分运行,建成后科研人员规模将达到760人。该所中长期目标是成为亚洲一流、国际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环境科研机构,将重点开展现代城市生态学前瞻性战略技术研究、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环境治理新技术与循环经济支撑技术应用研究、环境治理工程技术系统集成研究、环保产业技术及装备研究等。建设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对我市的意义不仅在于新增了一个高水平的研究机构,更在于搭建了一个重要的合作桥梁,使我市可以借用整个中国科学院系统的雄厚的科研实力和丰富的科研成果,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6、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厦门分部。该所拥有海洋腐蚀与防护国防科技(舰船涂料)重点实验室以及3个国家涂料试验认可检测站等,具备中国船级社、国家实验室认可委员会、海军等检测资质。在翔安区建设的“厦门船舶级海洋工程防腐材料产业化基地”已建成产能达2万吨的现代化防腐涂料生产线,2007年实现销售收入7000万元,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超过1.2亿元,目前正在进行改制上市工作。同时,原国防科工委已经安排在厦门建设一个投资7000万元的科研平台项目。由于历史原因,驻厦的高校、科研院所的数量和实力不强,尽管经过近几年的大力发展,取得很大进步,但与兄弟发达城市相比,差距是明显的。厦门大学作为唯一一所重点高校,其优势学科仍在文理方面,与同本地企业的产学研结合有限。而集美大学、理工学院等高校或由于观念、体制问题,或由于实力问题,在推动产业集群技术进步,予其智力支持方面尚有很大空间。(二)企业研发能力目前,厦门市基本实现“五个80以上 “五个80以上”数据引自2007年厦门市科技发展报告”,即80以上的研发机构在企业、80以上的研发人员在企业,80以上的研发投入在企业,80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在企业,80以上的财政科技投入企业,企业正逐渐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1. 厦门市企业研发机构的现状2007年厦门市企业设有包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在内的研发机构的150余家,其中14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表1:2003年2007年厦门市企业研发机构情况表 单位:个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企业研发机构总数628082112150(约)资料来源:厦门市科技局:2008年厦门市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 企业研发投入情况2007年,厦门市规模以上企业 规模以上企业是指:企业年产品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的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52.11亿元,内部支出49.26亿元,占全部支出的94.5,R&D支出19.82亿元,新产品开发费36.57亿元,开发科技项目2086项。 表2:2003年2007年厦门市规模以上企业科技开发投入 单位:万元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科技经费筹集总额226080245833355003490478537445其中企业自筹174076203718309519433927466908贷款4091633925361834589939490政府部门资助9306807685391007714628科技经费支出总额227050271104374541504232521166其中内部支出197326247922348947477805492601外部支出2972423182255942642728565R&D经费内部支出100301130356157233202632198197新产品开发费用支出107491115070230467319569365705科技开发项目数(项)2061641122115692086图1:2003年-2007年厦门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分析单位:万元 资料来源:厦门市科技局:厦门市科技术局手册20082007年,厦门市R&D活动经费支出仅占地区生产总值1.72%,与同类计划单列市相比,显然偏低。2007年,深圳R&D经费220.5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3.26%。表3:2007年五个计划单列市R&D投入及占GDP比重对比表厦门深圳大连宁波青岛R&D投入(万元)2369002205500626200440700829400R&D投入及占GDP比重1.723.2621.282.19数据来源:各市统计公告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但是我市大多数企业追求以扩大规模换效益、以购买技术拼市场,尚未把工作重心转移到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来提高效益、提高竞争力。长期以来,大多数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徘徊在1%左右,低于一般认为的保持企业竞争力所必须的投入水平:一般企业1.5%,大中型企业3%,高新企业5%以上的比例,更是低于主要发达国家制造业3%-5%的比例。3.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情况第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依托在行业或技术领域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研发实力的骨干企业、高校或科研机构等非贸易实体组建的财务独立核算或具独立法人地位的研发机构。2008年,厦门市工程中心44家。本节数据引自厦门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展报告2008。的建设步伐,依托具有较强科研实力和人才队伍,较好的分析和测试手段的行业骨干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组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截至2007年底,全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33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4家。表4:厦门市的国家、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一览表序号中心名称依托单位级别1钨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厦门钨业股份有限公司国家级2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国家级3福建省医学分子病毒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省级4厦门大学集成电路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厦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省级5福建省混凝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厦门建筑科学研究院省级6福建省海洋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省级7厦门市现代设计与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集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市级8厦门市MEMS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厦门大学市级9厦门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厦门北大之路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市级10厦门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三达膜科技(厦门)有限公司市级11厦门市城市空间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厦门信息港建设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市级12厦门市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厦门大学市级13厦门市生物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厦门大学市级14厦门高级建材五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路达(厦门)工业有限公司市级15厦门海盛模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厦门海盛模具有限公司市级16厦门现代科学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厦门欧达科仪发展有限公司市级17厦门市信息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厦门市美亚柏科资讯科技有限公司市级18厦门市混凝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厦门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市级19厦门市海洋微生物新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厦门大学市级20厦门市FPC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厦门弘信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市级21厦门海洋防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厦门双瑞船舶涂料中船重工725研究所厦门分部市级22厦门食品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集美大学市级23厦门肉类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厦门银祥集团有限公司市级24厦门市LED封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厦门市光莆电子有限公司市级25厦门市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厦门大学市级26厦门林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厦门涌泉集团、涌泉科技有限公司市级27厦门建设领域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厦门海迈科技有限公司市级28厦门市宇电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厦门宇电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市级29厦门市卫生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达科技软件系统集团有限公司市级30厦门市车辆远程信息服务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厦门雅迅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市级31厦门市能源开发与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集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市级32厦门市射频识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集美大学轮机/信息工程学院市级33厦门市客车车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厦门金龙汽车车身有限公司市级资料来源:厦门市科技局:2008年厦门市科技发展研究报告其中,27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人数1672人,平均每家62人;高级职称人数146,平均5.4个;固定资产37148万元,平均每家1375.85万元;流动资产11873.3万元,平均每家439.75万元办公;科研场所面积约121724平方米,平均每家4508平方米。27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6、2007两年中心收入124315万元,平均每家4604万元;政府拨款共5413万元,平均每家200.5万元;技术性收入共95927.4万元,占全部收入的77%,平均每家3553万元;承担科研项目收入8664.3万元,平均每家317万元;其他收入14420万元。第二,企业技术中心:2006年,厦门市共批准组建44家企业技术中心 企业技术中心是指企业设立的具有较高层次和水平的研究开发机构,是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是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的主要技术依托。2007年,全市企业技术中心51家,其中国家级8家。本节数据引自厦门市科技发展报告2007及2007年厦门市科技年鉴。所在企业共开展科技活动2368项,平均每个企业54项。其中研发新产品新技术1894项,平均每个企业43项;科技活动经费总支出28.02亿元,比增25%,占产品销售总额的4.06%。其中研发经费支出21.95亿元,比增27.1%,占产品销售总额的3.18%。企业技术中心成为企业自主创新的人才高地。2006年44家企业技术中心所在企业的科技人员总数14515人,比增58.7%,占企业职工总数的16.4%。其中专职研发人员9153人,比增41.5%;高级职称人数1172人,比增58.6%;博士102人,比增35.4%。此外,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办开发机构45个,比增16家;企业在海外设立开发机构19个,比增7家。所在企业专利申请数369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数76件,约占全市专利申请数2968件、发明专利申请数477件的12.4%、15.9%;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75件(比增127件),其中国际发明专利100件。表5:国家、省市企业技术中心一览表序号中心名称级别1厦门厦工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国家级2厦门华侨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国家级3厦门涌泉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国家级4厦门翔鹭化纤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国家级5夏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国家级6厦门钨业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国家级7厦门宏发电声有限公司技术中心省级8厦门法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省级9厦门通士达照明有限公司技术中心省级10厦门华联电子有限公司技术中心省级11厦门灿坤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省级12厦门特宝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省级13麦克奥迪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省级14厦门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省级15厦门虹鹭钨钼工业有限公司技术中心省级16厦门惠尔康食品有限公司技术中心省级17联想移动通信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中心省级18厦门三安电子有限公司技术中心省级19厦门金龙旅行车有限公司技术中心省级20厦门星鲨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省级21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技术中心省级22厦门银鹭食品有限公司技术中心省级23厦门金鹭特种合金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市级24厦门绿泉实业总公司技术中心市级25厦门卷烟厂技术中心市级26厦门鱼肝油厂技术中心市级27厦门中药厂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市级28厦门威迪亚建材工业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市级29厦门星鲨制药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市级30厦门金达威维生素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市级31路达(厦门)工业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市级32厦门市恒信网元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市级33厦门歌乐电子企业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市级34厦门东南融通系统工程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市级35厦门三圈日化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市级36厦门宏美电子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市级37腾龙特种树脂(厦门)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市级38厦门TDK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市级39厦门ABB低压电器设备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市级40厦门正新橡胶工业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市级41厦门多威电子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市级42英科新创(厦门)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市级43厦门市巨龙软件工程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市级44厦门高特高新材料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市级资料来源:厦门市经发局网站公报(三)自主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拥有情况1.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情况2007年,厦门市国内专利申请受理量3050件,同比增长2.83%,其中发明635件,同比增长33%;国内专利授权量2402件,同比增长20.7%,其中发明专利133件,同比增长5%。 表6:厦门市2003年2008年11月专利一览表 单位:件国内专利申请受理数国内专利授权数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合计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合计2003年25787083019572946971412122004年289715106620705267169614192005年4201164127528598861280715072006年47710521439296812693493219922007年6351226118930501331134113524022008年(111月)7401345906299120211487482098资料来源:厦门市科技年鉴(20042008年)以及厦门市知识产权局2008年总结2007年全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3050件和2402件,而深圳为35808件和15552件;每十万人专利授权数,厦门为98.85件,而深圳为180.51件;每十万人发明专利授权数,厦门为5.47件,深圳26.2件;反映了厦门企业拥有的核心技术从绝对量和相对量来看,与深圳都存在很大差距。 表7:2007年厦门与其他城市的专利情况的比较 单位:件厦门深圳大连宁波青岛专利授权量240215552295788453595每十万人专利授权量98.85180.5148.63156.7247.43每十万人发明专利授权量5.4726.27.075.194.31数据来源:国家知识产权局公报2.科技成果登记情况2008年全年科技成果 厦门市科技成果登记主要来源鉴定的科技成果,2008年厦门市鉴定的科技成果较上年减少22.3,这是成果登记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登记数为109项,其中企业完成60项;国际先进以上的有30项,国内领先的21项;一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成果获厦门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1项成果获得二等奖,30项成果获三等奖。108项科技成果中,应用技术成果96项,其中70多项成果已产生较好经济效益,有45项已实现上千万的产业规模,实现产值55.1亿元,利润8.03亿元。图2:2001-2008年厦门市科技成果登记情况 单位:项资料来源:厦门市科技年鉴(20042008年)以及科技成果与技术市场第十九期(四)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现状截止2007年底,厦门市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达43.39 本节数据引自厦门市人事局厦门人事。万人,每万人中人才数为1744人(2007年底厦门市常驻人口为243万人)。按学历分,研究生1.86万人占43.39万人的4.29%,(博士1920人占43.39万人的0.44%、硕士10181人占43.39万人的2.35%);专业技术人才25.93万人,占人才总量的59.76%;其中:高级职称23771人,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9.17%。目前,全市有两院院士10人,文科资深教授4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7人,省级优秀专家41人,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47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00余人,国家批准设立14个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目前在站博士后39人,留学回国人员超过3000人。表8:2001年2007年人事系统引进(调入)各类人才情况 单位:人年度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合计引进、调入人才255219542503308524363297201717844其中海外引进留学人数6201693022662432932792172柔性引进103375847245高级职称2772212912581047博士2438585169582硕士12312793623332205接收非师范毕业生779198011531019656214932201896069其中中博士174223397硕士184720783925本科生150851723832323资料来源:厦门市人事局网站公报表9:2003年2007年厦门市科技人力资源情况表单位:人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从事科技活动人员19500224002851331723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127341480618269科研机构和高校337435844047规模以上企业科技人员数1058912644151022005722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