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沉降监测方案.doc
【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基坑沉降监测方案.精品文档.基坑沉降监测方案 篇一:基坑沉降监测方案(2495字)一、监测意义:在基坑开挖期间,随着取土的深入,支护结构由于受到土压力和道路动载的作用,会产生比较明显的变形,如果超过一定范围,甚至会出现失稳情况,引起周围道路和建筑物的破坏。因此,应配备高精度的施工监测队伍,及时提供变形数据,指导施工的顺利进行,保证施工的安全。二、监测内容:几何变形监测部分:1)周围管线位移监测2)支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3)支护桩桩体位移(倾斜)监测 应力监测部分:4)支护桩桩体应力监测5)人字梁(3-3、4-4、4-4剖面)应力监测6)水平支撑5-5剖面轴力监测地下水位监测部分:7)水位监测三、监测实施方案:1)周围管线位移监测:在基坑北侧的蒸汽凝水管和蒸汽管上,每隔约12米布设一个监测点,进行水平位移和沉降(竖向位移)监测。自基坑开挖时起,每隔12天监测一次,在挖土高峰期,若位移速率变化异常或位移量过大可适当加密周期,增加监测次数。当大规模取土期过后且位移基本稳定,则监测周期可视位移速率的大小合理安排,直至主体施工至±0为止,监测约20次。沉降监测采用二等精密水准测量,其基本思想为:在施工区域外建立基准点,基准点必须牢固稳定,基准点布设以三个点为宜,且构成一个基准网,通过对基准网的定期检测可得知各基准点的稳定情况,从而对不稳定的基准点剔除或进行修正。每次监测时,通过精密水准测量将基准点的高程采用闭合水准测量引测到各监测点上,从而得到各监测点的绝对高程,根据监测点两次所测得高程之差即可得知监测点在这两次期间的沉降量。监测过程中的限差要求、测量步骤、手簿记录和计算均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规范的规定进行。在基坑开挖前布设监测点并进行首次监测,挖土期每隔12天监测一次,若沉降速率变化异常或沉降量过大可适当加密周期,增加监测次数。当大规模取土期过后且沉降基本稳定,则监测周期可视沉降速率的大小合理安排,直至主体施工至±0为止,监测约20次。2)支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在支护结构的顶部(帽梁和拱形支护结构搅拌桩顶部)每隔1215米布设一个监测点。根据通视情况和基坑形状的不同可采用基准线法或坐标法。基准线法:沿基坑边沿建立基准线,基准线两端点(即基准点)必须牢固稳定,不受施工的影响,并在支护结构的顶部布设水平位移监测点,每次监测时,在基准线的一端安置全站仪,照准基准线的另一端,然后将基准线投射到各监测点的旁边,量取各监测点离开基准线的水平偏距,并从两次监测所得水平偏距之差即可得知这两次期间监测点的水平位移量。坐标法:在远离基坑设立三个基准点,构成了一个三角形网,由于离基坑较远,这些基准点可以认为是稳定的,是不受基坑开挖影响。在对其中的一点的坐标和一条边方位角假定的前提下进行联测,获得了另外两点在同一坐标系下的坐标(如果其中一点在施工中被破坏,可由其中的另外两点来恢复)。每次监测时,可根据工地通视情况将仪器架设在其中的任一个基准点上,测得各监测点在上述坐标系统中的平面直角坐标,通过两次观测所得各监测点坐标之差即可得知这两次期间监测点的水平位移量。自基坑开挖时起,每隔12天监测一次,在挖土高峰期,若位移速率变化异常或位移量过大可适当加密周期,增加监测次数。当大规模取土期过后且位移基本稳定,则监测周期可视位移速率的大小合理安排,直至主体施工至±0为止,监测约40次。3)支护桩桩体位移(倾斜)监测根据设计要求,在一对双排灌注桩的每个桩体内和一个拱形支护结构的灌注桩体内,各埋设1个测斜管,每个埋深约15米,在支护桩施工时,将测斜管绑扎于钢筋笼上,并保证其中一对导槽与基坑走向垂直。综合误差为:每15m深度测量误差不超过±4mm,相当于0.015。达到规范对设备精度的要求。本次监测使用的测斜管材料为PVC管,内径60mm,外经70mm,弹性模量E8100kg/cm2,刚度不均匀度4.4。自基坑开挖时起,每隔23天监测一次,在挖土高峰期,若位移速率变化异常或位移量过大可适当加密周期,增加监测次数。当大规模取土期过后且位移基本稳定,则监测周期可视位移速率的大小合理安排,直至主体施工至±0为止,监测约20次。4)支护桩桩体应力监测:桩体应力监测采用应力计,根据设计要求,双排桩选择2个断面(4根桩),拱形支护灌注桩选择两根桩,每根桩内外侧各埋设计5个应力计,共计埋设60个应力计。传感器安装要求:传感器的安装必须和支护桩纵筋布置同步进行。由于传感器造价高,测试使用量大,需要留出较长的时间进行定货、制造,同时传感器到货后需要作二次处理和标定工作,因此在传感器安装前需留出12周时间。传感器的安装需要现场焊接,因此需要施工单位加以配合。传感器和信号线属于精密器件,需要施工单位配合进行保护。监测周期:在桩体达到规定强度后,进行归零测量。然后自基坑开挖时起,每隔12天进行一次测量,在挖土施工的高峰期,若墙体受力变化快速或出现异常,则加密测试频率。当大规模挖土施工期过后且受力变化稳定,则监测频率降低,主体施工至±0时监测结束,监测约30次。5)人字梁(3-3、4-4、4-4剖面)应力监测:人字梁应力监测采用应力计,根据设计要求,在上述选择的2个断面双排桩位置的人字梁(3-3、4-4、4-4剖面)上埋设,每个剖面埋设4个应力计,共计埋设24个应力计。监测周期:在梁体达到规定强度后,进行归零测量。然后自基坑开挖时起,每隔12天进行一次测量,在挖土施工的高峰期,若梁体受力变化快速或出现异常,则加密测试频率。当大规模挖土施工期过后且受力变化稳定,则监测频率降低,直至梁体拆除时监测结束,监测约30次。6)水平支撑5-5剖面轴力监测根据设计要求选择2个水平支撑,在每个支撑剖面上埋设4个应力计进行监测,共计埋设8个钢筋应力计。自基坑开挖时起,每隔12天进行一次测量,在挖土施工的高峰期,若支撑受力变化快速或出现异常,则加密测试频率。当大规模挖土施工期过后且受力变化稳定,则监测频率降低,直至支撑拆除时监测结束。7)水位监测:选择几个典型位置的基坑内外侧的大口井和观测井进行水位监测,具体位置现场确定,采用电子水位计进行监测。篇二:商务大厦基坑沉降观测方案(4663字)1、工程概况XXX商务大厦工程位于XX市XX区XX路XXXX中学东侧,北东邻XX小区,西邻XX路,南邻XX小区。主要由主楼两侧的2栋高层写字楼及高层建筑之间的裙房及外围地下部分组成,±0.00=179.70m,基坑挖深约为-11.00m。基坑支护结构采用支护桩+预应力锚索、桩间喷射混凝土面板的支护行式。2、监测依据全部观测按照以下标准执行2-1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8-97)2-2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 5049720XX)2-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4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XX)2-5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3、监测目的建筑物前期施工期间,基坑在回填之前由于卸除地基土自重或降水等因素而引起的基坑外影响范围内的建筑物及道路的结构应力也在缓慢调整。变形观测的目的就是:通过测量基坑周围预设的工作点和其周围建筑物特征部位之间的不对称变异量,对基坑在回填前及回填过程中的整体稳固趋势作出评估,为建筑质量评价和最后验收 提供参考依据。一般情况下建筑物的变形观测内容为:基坑周围建筑物和道路的水平位移、垂直位移及裂缝观测。4、监测项目根据业主提供的地质勘查报告、设计支护方案及现场实际情况,具体监测内容为:(1)基坑坡顶位移监测:包括坡顶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的监测;排桩顶部水平位移的监测。(2)高边坡位移观测:观测频率及次数跟东北面基坑监测一样。(3)周边建筑物变形监测:基坑边缘外2倍的开挖深度范围内的建筑物作为监测对象,监测点设置在建筑物四角、中点及拐点处,主要对周边建筑物进行沉降及变形监测。(4)周边地表开裂状态的监测。(5)周边设施(住宅楼、道路、管线等)的监测。(6)主体沉降观测。5、测点布置5-1、监测平面控制点的布设根据经验知道,基坑施工对环境的影响范围为坑深的34倍,因此,沉降观测所选的控制点应选在施工的影响范围之外;控制点不应少于3点。通过对现场的踏勘,将控制点布设在农行小区内比较有利于保护和观测。5-2、水准点的设立按照规范要求,各水准基点的间距应在20-40米范围以内;水准基点与被测建筑物的间距不应大于100米,且不小于30米,现根据场地条件、场地使用性质、地下埋藏物的情况、长期保存条件等,水准基点不应设置在高层建筑附近,本工程考虑设在基坑的东侧。5-3、监测点布设本次观测的监测点布设由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设计,水平位移点12个,沉降点12个,周边建筑变形点15个,既有道路变形点7个,共计为46个监测点。设计方案依据:(1)基坑边坡基坑边坡顶部的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监测点应沿基坑周边布置,基坑周边中部、阳角处应布置监测点。监测点间距不宜大于20m,每边监测点数目不应少于3个。监测点宜设置在基坑边坡坡顶上。(2)围护墙顶部的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监测点应沿围护墙的周边布置,围护墙周边中部、阳角处应布置监测点。监测点间距不宜大于20m,每边监测点数目不应少于3个。监测点宜设置在冠梁上。(3)深层水平位移监测孔宜布置在基坑边坡、围护墙周边的中心处及代表性的部位,数量和间距视具体情况而定。(4)围护墙内力监测点应布置在受力、变形较大且有代表性的部位,监测点数量和横向间距视具体情况而定,但每边至少应设1处监测点。竖直方向监测点应布置在弯矩较大处,监测点间距宜为35m。(5)锚杆的拉力监测点应选择在受力较大且有代表性的位置,基坑每边跨中部位和地质条件复杂的区域宜布置监测点。每层锚杆的拉力监测点数量应为该层锚杆总数的13%,并不应少于3根。每层监测点在竖向上的位置宜保持一致。每根杆体上的测试点应设置在锚头附近位置。(6)建(构)筑物四角、沿外墙每1015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且每边不少于3个监测点;不同地基或基础的分界处;变形缝、抗震缝或严重开裂处的两侧。(7)监测点宜布置在建(构)筑物角点、变形缝或抗震缝两侧的承重柱或墙上。 监测点应沿主体顶部、底部对应布设,上、下监测点应布置在同一竖直线上。(8)建(构)筑物的裂缝监测点应选择有代表性的裂缝进行布置,在基坑施工期间当发现新裂缝或原有裂缝有增大趋势时,应及时增设监测点。每一条裂缝的测点至少设2组,裂缝的最宽处及裂缝末端宜设置测点。(9)地下管线监测点的布置应根据管线年份、类型、材料、尺寸及现状等情况,确定监测点设置。 监测点宜布置在管线的节点、转角点和变形曲率较大的部位,监测点平面间距宜为1525m,并宜延伸至基坑以外20m。(10)基坑周边地表竖向沉降监测点的布置范围宜为基坑深度的13倍,监测剖面宜设在坑边中部或其他有代表性的部位,并与坑边垂直,监测剖面数量视具体情况确定。每个监测剖面上的监测点数量不宜少于5个。5-4、保护:观测基点埋设后,在基点处砌井、加井盖进行保护,并清理现场,然后移交建设单位监护,要求不得在其上堆放物品,以保证水准基点随时正常使用。6、监测方法和精度要求(1) 沉降监沉降监测采用精密水准测量,其基本思想为:在施工影响区域外布设3个基准点,基准点必须牢固稳定, 且构成一个基准网,通过对基准网定期进行一等水准连测,可得知各基准点的稳定情况,从而对不稳定的基准点剔除或进行修正。每次监测作业时,通过精密水准测 量将基准点的高程采用闭合水准测量引测到各监测点上,从而得到各监测点的绝对高程,根据监测点两次所测得高程之差即可得知监测点在这两次期间的沉降量。 监测点监测过程中的限差要求、测量步骤、手簿记录和计算均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规范的规定进行。测回校差应小 于±lmm.地下管线、地下设施、地面建筑都应在基坑开工前测取初始值。在开工期间,应根据设计要求不断测取数据。从几天观测一次到一天观测几次;每次的观测值与初始值比较即为累计量,与前次的观测数据相比较即为日变量。根据公认的数据,日变量大于3mm,累计变量大于20mm即应向有关方面报警。(2) 位移监测位移监测点的观测一般最常用的方法是偏角法。同样,测站点应选在基坑的施工影响范围之外。外方向的选用应不少于3点,每次观测都必须定向,为防止测站点 被破坏,应在安全地段再设一点作为保护点,以便在必要时作恢复测站点之用。初次观测时,须同时测取测站至各测点的距离,有了距离就可算出各测点的秒差,以后各次的观测只要测出每个测点的角度变化就可推算出各测点的位移量。观测次数和报警值与沉降监测相同。当然也可用坐标法来测取位移量。(3)观测条件:1)、应在标尺分划线呈像清晰和稳定的条件下进行观测。不得在日出或日出前约半小时、太阳中天前后、风力大于四级、气温突变时以及标尺化纤的呈像跳动而难以照准时进行观测。晴天观测时,应用测伞为仪器遮蔽阳光。2)、作业中应经常对水准仪及水准标尺的水准器和角进行检查。当发现观测成果出现异常情况并认为与仪器有关时,应及时进行检验与校正。3)、每测段往测与返测的测站数均应为偶数,否则应加入标尺零点差改正。由往测转向返测时,两标尺应互换位置,并应重新整置仪器。在同一测站上观测时,不得两次调焦。转动仪器的倾斜螺旋和测微鼓时,其最后旋转方向,均应为旋进。(4)监测精度基坑围护墙(坡)顶水平位移监测精度要求(mm)设计控制值(mm) 30 3060 60监测点坐标中误差 1.5 3.0 6.0注:监测点坐标中误差,系指监测点相对测站点(如工作基 点等)的坐标中误差,为点位中误差的2 1 。地下管线的水平位移监测精度宜不低于1.5mm。基坑围护墙(坡)顶、墙后地表及立柱的竖向位移监测精度(mm)竖向位移报警值 20(35) 2040(3560) 40(60)测站高差中误差 0.3 0.5 1.5注:1. 监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系指相应精度与视距的几何水准测量单程一测站的高差中误差;2. 括号内数值对应于墙后地表及立柱的竖向位移报警值。 地下管线的竖向位移监测精度宜不低于0.5mm。7、监测人员及主要仪器设备本次监测参与人员分两组,监测组/巡查组。监测组:测绘工程师1人,测绘技术员2 人。巡查组:测绘高级工程师1人,测绘工程师1 人。主要信器设备:华测高精度双频GNSS接收机3台,日本尼康全站仪一台,苏一光S05级水准仪一套。8、监测频率基坑工程监测频率应以能系统反映监测对象所测项目的重要变化过程,而又不遗漏其变化时刻为原则。监测项目的监测频率应考虑基坑工程等级、基坑及地下工程的不同施工阶段以及周边环境、自然条件的变化。当监测值相对稳定时,可适当降低监测频率。对于应测项目,在无数据异常和事故征兆的情况下,开挖后仪器监测频率的确定可参照下表。监测频率表基坑开挖深度(m) 5 510 10监测频率 1次/2天 1次/1天 2次/1天底板浇筑后时间(d) 7 714 1428监测频率 2次/1天 1次/1天 1次/2天注1:观测时机及次数视施工现场观测条件和使用期间发生的特殊情况可做适当调整。2: 根据规范要求,首次观测应观测2遍,取其中数为起始标高。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加强监测,提高监测频率,并及时向委托方及相关单位报告监测结果:1. 监测数据达到报警值;2. 监测数据变化量较大或者速率加快;3. 存在勘察中未发现的不良地质条件;4. 超深、超长开挖或未及时加撑等未按设计施工;5. 基坑及周边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雨、市政管道出现泄漏;6. 基坑附近地面荷载突然增大或超过设计限值;7. 支护结构出现开裂;8周边地面出现突然较大沉降或严重开裂;9. 邻近的建(构)筑物出现突然较大沉降、不均匀沉降或严重开裂;10基坑底部、坡体或支护结构出现管涌、渗漏或流砂等现象;11基坑工程发生事故后重新组织施工;12出现其他影响基坑及周边环境安全的异常情况。9、监测报警值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必须立即报警;若情况比较严重,应立及停止施工,并对基坑支护结构和周边的保护对像采取应急措施。(1)当监测项目的变化速率达到监测报警值设定表中规定值或连续3d超过该值的70;(2)基坑支护结构或周边土体的位移出现异常情况或基坑出现渗漏、流砂、管涌、隆起或陷落等;(3)基坑支护结构的支撑或锚杆体系出现过大变形、压屈、断裂、松弛或拔出的迹象;(4)周边建(构)筑物的结构部分、周边地面出现可能发展的变形裂缝或较严重的突发裂缝;(5)周边管线变形突然明显增长或出现裂缝、泄露等;(6)根据当地工程经验判断,出现其他必须报警的情况。10、监测数据的记录制度和处理方法(1) 现场测试人员应对监测数据的真实性负责,监测分析人员应对监测报告的可靠性负责,监测单位应对整个项目监测质量负责。监测记录、监测当日报表、阶段性报告和监测总结报告提供的数据、图表应客观、真实、准确、及时。(2) 外业观测值和记事项目,必须在现场直接记录于观测记录表中。任何原始记录不得涂改、伪造和转抄,并有测试、记录人员签字。(3) 现场的监测资料应符合下列要求:1) 使用正式的监测记录表格;2) 监测记录应有相应的工况描述;3) 监测数据应及时整理;4) 对监测数据的变化及发展情况应及时分析和评述。(4) 观测数据出现异常,应及时分析原因,必要时进行重测。(5) 进行监测项目数据分析时,应结合其他相关项目的监测数据和自然环境、施工工况等情况以及以往数据,考量其发展趋势,并做出预报。(6) 监测成果包括当日报表、阶段性报告、总结报告。报表应按时报送。报表中监测成果宜用表格和变化曲线或图形反映。篇三:建筑基坑位移监测方案(2901字)一、工程概况聊城阿尔卡迪亚会所基坑,位于聊城阿尔卡迪亚小区内,北侧为B区,南侧为A区,西侧为规划路。基坑南北长约34.30米,东西宽约101.40米。基坑开挖深度约为4-7米。基坑侧壁安全等级为二级。二、基坑周边环境:基坑北侧为学校、东侧为平房,均需布设观测点。基坑南侧、西侧为道路。三、监测目的及监测内容:在基坑开挖的施工过程中,基坑内外的土体将由原来的静止土压力状态向被动和主动土压力状态转变,应力状态的改变引起土体的变形,即使采取了支护措施,一定数量的变形总是难以避免的。这些变形包括:基坑坑内土体的隆起;基坑支护结构以及周围土体的沉降和侧向位移。无论那种位移的量超出了一定容许的范围,都将对基坑支护结构造成危害。因此,在基坑施工过程中,只有对基坑支护结构进行系统的监测,才能对工程情况有全面的了解,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为了解施工期间基坑位移、沉降变形的变化情况,保证基坑自身稳定和安全,同时给设计、施工部门提出准确的、可靠的、科学的数据,必须进行基坑围护结构沉降、基坑位移观测。本次基坑位移监测主要有以下内容:、支护体水平位移监测,支护体竖向位移监测;2、坡顶水平位移监测,坡顶竖向位移监测;3.基坑坡顶建(构)筑物的位移。另外,在基坑工程施工和使用期内,还应对基坑进行巡视检查,其主要内容有:支护结构成型质量;基坑周边有无明显的沉降裂缝;基准点、观测点完好状况等。本次监测,平面坐标系统使用任意坐标系;高程系统使用为假定高程。四、 编制及测量执行规范1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 50497-20XX)2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XX);3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XX);4国家二、三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8-91);5本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工程图纸;五、 基准点和监测点的布设基准点是计算监测点位移量的依据,是位移观测数据准确性的保证,应选埋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使用时,应作稳定性检查或检验。基坑根据拟建建筑的布局特点和现场的环境条件,拟在隐蔽性好且通视良好、确保安全的地方设置3个位移基准点,并应能使其中的两个点相互通视,便于使用和检测。3个基准点形成一个闭合的水准线路,测出其之间的相对高差,作为沉降观测闭合水准路线的起算依据。在沉降观测实施过程中定期检测它们之间的高差,判定它们是否相对稳定,以确保观测数据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根据现场情况布设便于观测的工作基点,与基准点形成闭合环。为了能够准确反映出工程施工以及使用过程中的位移情况,观测点埋设在最能反映变形特征且便于观测的位置。一般来说设置的观测点应在内力及变形关键特征点上,并应满足监控要求。观测点应沿基坑周边布置,周边中部、阳角处应布置监测点。监测点水平间距2030米,每边监测点数目不少于3个。水平和竖向位移监测点为共用点,监测点宜设置在围护墙顶或基坑坡顶上。结合本基坑工程特点,以及基坑设计要求,沿基坑边按大约30米间距布设监测点,共布设了10个监测点,(详见附图),现场实际布点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参照该布点示意图执行。观测点标志使用长70公分、直径为14螺纹钢筋,镶入土体内50公分,地上约留20公分,以便于置尺测量和安放棱镜。此外,埋设的观测点也考虑到了应符合各施工阶段的观测要求。本次基坑监测共布设3个水准基准点和3个位移基准点,10个观测点,水平位移观测采用极坐标法, 3个基准点布设成单独的闭合水准路线,将观测点和基准点也布设成闭合水准路线,按三级水准测量的要求进行精确测量。为提高观测成果可靠性及精度,观测基准点线路设成环形闭合线路,观测点的观测采取固定的闭合水准线路观测。六、 位移监测精度及方法1、竖向位移对竖向位移观测拟采用三等水准测量的规范要求进行施测,其主要技术指标为:等级附合或环线闭合差视距长度前后视较差前后视累积差基辅分划读数较差基辅分划测高差较差三等3.0n mm75m5m8m1mm1.5mm监测方法:1.基准点之间、监测点之间、基准点和监测点之间都设置成偶数站;2.奇偶站观测顺序为:奇数站:后前前后偶数站:前后后前;3.设置三角架时,使其中两只脚与水准线路平行,第三只脚轮流置于路线的左侧和右侧;4.尺垫不能安置在沟边来增加标尺读数;5.在观测过程中,若出现仪器、脚架、尺垫绊倒,应重测;6.严格按照规范和仪器使用说明书的要求操作。2、水平位移水平位移观测采用极坐标法施,监测点坐标中误差1.5mm,全站仪对中误差不宜大于0.5mm。七. 沉降观测的周期基坑工程监测工作贯穿于基坑工程和地下工程施工全过程。定于基坑开挖前进行首次观测,观测数据为原始初始值。基坑开挖过程中,变形观测每天1次,基础底板施工完毕后,7天内两天一次,8-14天内4天一次,15-28天内5天一次,28天后10天一次。在观测过程中,如有基础附近地面荷载突然增减、基础四周大面积积水、长时间连续降雨等情况,均应及时增加观测次数;当建筑物突然发生大量沉降、不均匀沉降或严重裂缝时,应立即进行逐日或几天1次的连续观测。为减少观测误差的不定性,使所观测的沉降量更真实可靠,位移观测自始至终遵循“五定”原则:基准点和监测点固定,所用仪器、设备固定,观测人员固定,观测时的环境条件基本固定,观测路线、立尺位、程序和方法固定。八、 监测报警值由于基坑已经部分开挖,并且有坍塌现象发生,故把报警值降低使用。1、水平位移累计值30mm或变化速率3mm/d;2、垂直位移累计值30mm或变化速率3mm/d;九、 内业数据处理外业完成后,将观测数据导入计算机进行处理,用专业平差软件对外业进行精度评定,并计算每个监测点本周期相对于前一周期监测的相对位移量和相对于第一周期的总位移量,绘制时间沉降曲线图和荷载沉降曲线图,作出每一期的技术分析总结,在发现较大或异常的位移量后,分析其原因并及时反馈给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十、 成果整理1 每周期观测完成后,整理归档该期的观测成果资料,包括该期监测点数据、监测点相对位移量、监测点总位移量等;2全部周期观测完成后,整理归档技术总结报告,包括水平、垂直位移量成果表、荷载时间沉降量曲线图、变形分析报告、全部沉降观测技术总结等。十一、 人员配备为做好本次基坑工程监测工作,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我们成立了专门的位移观测小组,具体组成为:项目负责人,工程师;技术负责人,工程师;观测人员,助理工程师两人;另外,配备四名专职立尺人员。十二、 仪器配备1水准仪:美国天宝DiNi03电子水准仪;每公里往返水准观测精度达0.3mm,最小显示0.01mm,测距范围1.5100m,精度20mm,15内自动补偿。水准尺:2.0m铟钢精密条码水准尺。、沉降观测数据处理软件及电脑。2全站仪本水平位移观测使用徕卡TS06全站仪,本仪器已按时检定,在有效期范围内使用。十三. 安全措施1 所有测量人员在施工现场都必须佩戴安全帽进场;2 观测时积极与相关单位沟通,请他们予以配合协作;3 测站上专人负责仪器安全;4 每次外业结束对所有仪器设备详细清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