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县重要河流河道采砂管理规划.doc
【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山丹县重要河流河道采砂管理规划.精品文档.山丹县河道采砂管理规划1、概要1.1自然地理概况山丹县位于河西走廊中部,祁连山北麓,阿拉善右台南缘,为古“丝绸之路”咽喉。县境东靠永昌县,西邻张掖市、民乐县,北过龙首山与内蒙古阿拉善右旗接壤,南依祁连山冷龙岭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青海省相连。地理位置东经100°41101°42,北纬37°5039°03,海拔15504441米之间。辖区内南北高山对峙,东西贯通,呈走廊形,东南高西北低,东西宽89公里,南北长148公里,总面积5402.43平方公里,土壤土层深厚,层次分明,颗粒较粗,以沙质土为主,其土壤养分极为丰富,是河西走廊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县域内交通便利,兰新铁路、312国道贯穿全境,县、乡、村三级道路纵横交错。1.2河道概况山丹县地处石羊河水系和黑河水系的分水岭处,是两河水系产流区之一。境内山脉均为东西走向,沟壑多以南北排列,河流为黑河水系支流,发源与祁连山北麓的前山地带和大黄山,为季节性间歇河。全县流域面积100 km2及以上的河流有11条。境内有马营河、霍城河、寺沟河、老军河、山丹河、石沟河等小沟小岔。河道砂石资源主要分布在马营河、黄浩河、川口河,其它河道砂石资源量较少,加上河道断面较小且窄,不宜进行开采砂石。1.2.1马营河:是黑河最东的一条支流,属黑河水系一级支流,也是山丹县境内最大的河流,全长113公里,河流宽度为30-100 m不等。根据区域地理条件和气候特征,分为马营河、山丹河上、下游三部分,白石崖渠尾至李桥水库河段为马营河,海拔高程32002250 m,干流河道长26 km,流域面积1143 km2;李桥水库至祁家店水库为山丹河上游,海拔高程22501600 m,干流河道长45 km,流域面积1157 km2;祁家店水库至甘州区乌江堡、黑河汇合处为山丹河下游,海拔高程16001300 m,干流河道长63 km,流域面积2100 km2。 1.2.2霍城河:发源于祁连山区的白石崖河西部,有后稍沟、大、小香沟、明泉沟及邻沟等组成,全长43公里,积水面积343平方公里。1.2.3寺沟河:发源于大黄山西山坡,全长20公里,流域面积(包括三十六道沟)120平方公里。1.2.4 黄浩河:起源于祁连山北麓,属间歇性河流。上游为小香沟,流经中牧马场三场,上游为石沟河于位奇镇任家寨村分岔之黄浩河,全长28公里,河流宽度为30-100米不等,长年干涸。1.2.5川口河:起源于祁连山北麓,上游为小香沟,流经中牧马场三场,上游为石沟河于位奇镇蒲寨分岔之川口河,从清泉镇南关村汇入山丹河。全长23公里,河流宽度为30-80米不等,长年干涸。1.3河道采砂状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1.3.1河道采砂状况县域内有马营河、霍城河、川口河、黄浩河、寺沟河、老军河、山丹河等河流,大部分采砂点分布在马营河、川口河、黄浩河三条河道。全县规范运行采砂点共有12处。马营河共有采砂场4个,其中:朱湾河段1处,位于李桥水库下游8公里处,规划采砂长度为260米、宽度为60米,开采深度5米,控制开采量3.9万m3、年实际采砂量0.3万m3、预留河道25米为正常行洪河道;东湾河段2处,位于李桥水库下游26公里处,规划采砂长度分别为长840米、宽60米和640米、宽60米,深度均为5米,控制开采量12.6万m3、年实际采砂量1.4万m3、预留河道20米为正常行洪河道;育才中学正南河段1处,规划采砂长度为260米、宽度为60米,开采深度4米,控制开采量3.5万m3、年实际采砂量0.3万m3,预留河道20米为正常行洪河道。黄浩河共有采砂场6个,位于石沟河任家寨分岔口至东乐乡静安沙河段,1号采砂点规划采砂长度为300米、宽度为56米,开采深度4米,控制开采量4.2万m3、年实际采砂量1.0万m3 ;2号采砂点规划采砂长度为250米、宽度为56米,开采深度4米,控制开采量3.5万m3、年实际采砂量0.8万m3 ;3号采砂点规划采砂长度为230米、宽度为56米,开采深度4米,控制开采量3.2万m3、年实际采砂量0.8万m3 ;4号采砂点规划采砂长度为220米、宽度为56米,开采深度4米,控制开采量3.08万m3、年实际采砂量0.6万m3 ;5号采砂点规划采砂长度为220米、宽度为56米,开采深度4米,控制开采量3.08万m3、年实际采砂量0.6万m3 ;6号采砂点规划采砂长度为210米、宽度为56米,开采深度4米,控制开采量2.94万m3、年实际采砂量0.5m3 ,以上各采砂点预留河道20米为正常行洪河道。川口河共有采砂场2个,位于石沟河蒲寨分岔口至清泉镇南关村九社河坝地头处,规划采砂长度为250米、宽度为50米,开采深度4米,控制开采量5万m3、年实际采砂量0.5万m3,预留河道20米为正常行洪河道。1.3.2存在的主要问题砂石是重要的建材资源,随着经济的发展,建筑业的兴旺,对砂石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长期以来,黑河流域中下游各河段砂石资源的开发利用对我县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尤其为我县重点工程建设提供了砂石资源的保证,同时给当地群众提供了一条就业致富门路。尽管水政监察大队逐年按河道采砂规划严格执法,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1、 采砂企业对河道采砂管理法律意识淡薄;2、 多部门管理现象极为严重,导致监督管理不严,执法力度不大,采砂费收缴工作难度较大。1.4采砂规划的原则与任务1.4.1原则1.坚持维护河势稳定,保障防洪、供水和水环境安全的原则;2.坚持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3.坚持全面、协调、统筹兼顾的原则;4.坚持总量控制、分年实施的原则;5.坚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1.4.2任务1.4.2.1本次规划的主要任务是: 一是按照河道砂石资源量,划定河道可采区和禁采区,确定开采期和禁采期,建立健全河道采砂许可制度。二是在河道内采砂的单位或个人,必须向县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供有关材料,按河道采砂管理有关规定进行勘察审批。三是加强对河道采砂许可证的管理和检查验审,河道采砂单位和个人要按照审批和采砂许可证规定要求进行采砂作业,禁止无证采砂和违章作业,影响河道行洪。1.5采砂总量控制及分配规划年度采砂总量控制是采砂管理的一项重要指标,根据我县河道开采断面形态和开采深度,初估河道总的开采量,结合采砂规划的开采年限,确定一个合适的年度采砂控制总量。本次确定的2016年2020年规划期内,划定可开采区3段,可开采总量为1210万立方米。 马营河规划期可开采总量为467万m3黄浩河规划期可开采总量为396万m3川口河规划期可开采总量为347万m31.5.1马营河段:规划期2016年2020年1.5.2黄浩河段:规划期2016年2020年1.5.3川口河段:规划期2016年2020年1.6采砂分区规划1.6.1马营河马营河规划可采区2段,禁采区9段,禁采区河道禁采期均为5年。1.6.1.1可采区: 第一段为暖泉至东湾河段,此河段内无重要的建筑物,符合河道防洪安全,可采区全长13.69公里,宽度平均为40米,深度5米;第二段为六墩至二场护渠队段,可采区全长5公里,宽度平均为40米,深度4米。两段规划可开采量为467万m3。1.6.1.2禁采区:第一段:白石崖渠首至六墩,全长12公里,宽度平均为80米;第二段:二场护渠队至李桥水库,全长21公里,宽度平均为85米;第三段:李桥水库至朱湾段,全长7公里,宽度平均为80米;第四段:位奇镇东湾段为西油(气)东输管道,全长1.24公里,宽度平均为96米;第五段:位奇镇四坝村乡村公路,全长1.2公里,宽度平均为97米;第六段:位奇镇四坝村李家庄乡村公路,全长1公里,宽度平均为42米;第七段:位奇镇永兴乡村公路,全长1.12公里,宽度平均为30米;第八段:陈位乡村路,全长1公里,宽度平均为42米;第九段:位奇镇暖泉村乡村公路,全长1.1公里,宽度平均为32米。1.6.2黄浩河黄浩河规划可采区1段,禁采区1段,保留区1段,禁采区河道禁采期均为5年。1.6.2.1可采区:为石沟河任家寨分岔口至东乐乡静安沙河段,此河段内无重要的建筑物,符合河道防洪安全,可采区全长19公里,宽度平均为52米,深度4米,规划可开采量396万m3。1.6.2.2禁采区:东乐乡大桥寨东南1公里处至山丹河入河口处。禁采区全长5.5公里,宽度平均为4080 m。1.6.2.3保留区:东乐乡静安村段至东乐乡张家庄子西河段作为保留区,保留区全长2公里,可采宽度平均为4060 m。1.6.3川口河川口河规划可采区1段,禁采区1段,保留区1段,禁采区河道禁采期均为5年。1.6.3.1可采区:为石沟河蒲寨分岔口至清泉镇南关村九社河坝地头处,此河段内无重要的建筑物,符合河道防洪安全,可采区全场18公里,宽度平均为48米,深4米,规划可开采量347万m3。1.6.3.2禁采区:清泉镇南关村河坝地头至山丹河入河口处。禁采区全长2.7公里,宽度平均为4060 m。1.6.3.3保留区:清泉镇南关村截引下至南湖养殖场西300米处,保留区全长2.5公里,可采宽度平均为4080 m。1.7采砂影响分析本次规划对我县主要河流可采区、禁采区、保留区的划分,经分析采砂对主要河流的河势直接影响不大。从防洪影响方面看,采砂具有疏通河道,提高行洪能力的作用。本次规划方案对河道采砂进行总量控制,分年度计划开采。并对河道进行了分段审批开采,对采砂活动实施统一、有效的管理,按照批准的作业范围,深度,作业方式,进行合理、有序的开采,结合采砂与疏浚河道相结合,减少河床淤积,理顺河势,控导主流的作用,使规范合理的采砂对河势稳定,水生态环境和防洪安全得到保护,避免产生不利影响。 规划的采砂区均在河道内进行,不占用土地,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主要是采砂会对局部地表植被造成破坏,采砂过程中会产生扬尘、设备噪声、废料(渣)等;通过河道采砂管理措施的加强,促进河道采砂的规范化管理,杜绝在河道内乱挖滥采、随意倾倒废料(渣)、破坏滩涂等行为的发生,维护河道健康生命和沿河两岸植被的自然修复能力,不利影响将逐步消除。由于采砂作业方式的改变,按照规划的实施方案进行合理、有序的开采,不仅有利于河道的河势稳定,防洪安全,还对生态环境无障碍作用。1.8规划实施与管理1.8.1管理机构与管理设施1.8.1.1管理机构山丹县采砂管理权限归属山丹县水政监察大队。水政监察大队负责采砂的申请受理、办理采砂许可证和监督监察工作,国土、环保、安监部门配合水务部门进行河道采砂的监督、检查工作。在垂向管理上,应建立沿河岸各乡镇的梯级联动管理体系;在横向管理上,应建立以县政府牵头,以水务(利)部门为主体,协调公安、交通、国土资源、环境保护等多部门,统一管理,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检查辖区范围内的河道采砂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从组织上保证山丹县河道采砂依法、科学、有序的开展,确保本规划的顺利实施。水政监察大队制定了相关的承诺与规范化建设制度和河道采砂管理的规章制度,使水行政执法人员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制度约束,忠于职守,遵纪守法,依法做好河道及河道采砂的管理工作。1.8.1.2管理设施多年来由于执法装备老化损坏,影响水行政执法取证工作。近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监督指导下,一是硬件设施得到了改善,水政监察大队配备了电脑、档案柜等,基本上满足了执法工作的需要;二是逐渐增强法律意识,强化水行政执法职能,加大了水事案件的打击力度及水规费征收,使水政监察执法工作步入正常化。1.8.1.3明确管理主体水行政主管部门是河道主管机关,要严格按照国家和地方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负责河道采砂管理工作。各灌区管理单位负责辖区内采砂作业的日常管理工作,水政监察大队负责采砂的申请受理、办理采砂许可证和监督监察工作,国土、环保、安监部门配合水务部门进行河道采砂的监督、检查。河道采砂恢复保证金、河道采砂管理费统一由水务部门收取,其它部门不得以任何名义收取。1.8.1.4严格河道采砂许可制度在河道管理范围内要求采砂、采石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向水务部门提出申请,水务部门根据本规划,结合限采区、可采区内相应河段实际情况、控制数量和采砂年度计划,按审批时限要求,审查确定开采范围、深度、作业方式、时段、弃料整平措施及期限,向申请人颁发采砂许可证。1.8.1.5动态监测管理目前,我们对河道采砂的动态监测手段,主要是平常对已批准许可开采的砂场进行巡查,特别是对开采的范围、深度进行检查,对弃碴弃料是否推平回填河床,汛期做好河道采砂停业通知,做好采砂机械设备的转移及弃料的回填处理,确保做到河道行洪安全。对禁采区、保留区河道同时都要进行巡查,了解情况,做到心中有数,避免家底不清,工作被动。今后要进一步加强对河道的动态监测工作经费的投入,使河道采砂的动态监测工作上一个新台阶。1.9结论规划实施后,既促进了河道采砂规范化管理,坚决杜绝了河道内的“三乱”现象的滋生。规划实施后,可以科学合理的进行采砂许可管理,同时更好地利用河道采砂有效的疏浚河道,维护河势稳定,保障防洪安全,进一步保护河道两岸城乡居民驻地和农田项目的稳固。规划实施后,可以有效的保护水土流失,维护河道健康生命及河岸周边植被的自然修复能力,实现砂石资源在保护中合理开发利用,在利用中更好的保护,可以使采砂活动纳入法制化、科学化、制度化。2、规划依据及指导思想2.1规划依据2.1.1法律法规2.1.1.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1.1.2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2.1.1.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1.1.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1.1.5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2.1.1.6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2.1.1.7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1.1.8甘肃省实施河道管理办法2.1.1.9甘肃省水土保持条例2.1.1.10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管理规定2.1.1.11甘肃省河道采砂收费管理实施细则2.1.1.12河道采砂规划编制规程2.1.1.13其它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2.2规划指导思想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和促进人水和谐的理念,正确处理砂石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关系;综合协调上下游、左右岸及相关专业规划之间的关系,尊重河道演变及河势发展的自然规律,通过对采砂分区的合理规划、采砂总量的科学分配和规划实施的有效监管,在保障防洪安全、河势稳定、供水安全和满足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前提下,实现砂石资源的依法管理、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3、基本情况3.1区域社会经济现状及发展规划3.1.1区域社会经济现状3.1.1.1土地资源全县土地总面积810.36万亩,除去军马场使用的250.06万亩,县辖区面积560.3万亩。可耕地面积85.71万亩,其中水地29.9849万亩,山滩旱地55.73万亩,林业用地39.92万亩,林草地10.9万亩,荒地365.83万亩,城镇住宅用地4.26万亩,工矿用地1.5万亩,交通用地3.09万亩,水库渠道占地4.8万亩,沼泽占地8.2万亩,其他用地0.26万亩,荒山、荒滩砾石等占地35.83万亩山丹县辖5镇2乡6个居民委员会,110个村民委员会,共有人口20.79万人,其中城镇4.13万人,农村16.66万人。规划区域内的大马营镇、位奇镇,下辖32行政村,现有人口4.5万人,劳动力2.8万个,粮食总产量6109万kg,经济作物总产量2488万kg。 3.2气象水文3.2.1.1气象山丹县深处内陆腹地,近沙漠,三面环山,一面戈壁荒漠分布,植被稀少,山地、丘陵裸露,属典型的大陆性温寒气候。气候特点是:降雨偏少、日照时数较长、气温低,昼夜温差大,时空分布不均,蒸发强烈,具有高寒、干旱、多风之特征。3.2.1.2气温气温受地形和海拔的影响较大,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全年平均气温5.9,1月最低为零下11.1,极端最低气温零下33.3;7月最最热为20.3,极端最高气温37.8。东乐平均气温6.7,大马营0.2。3.2.1.3降水年平均降水195毫米,最多年274毫米,最少年115毫米,一日最大降水量49.9毫米。每年平均有降水日68天,最长连续降水日10天。连续无降水日67天,干旱指数8.03。降水多集中在6月下旬至9月中旬,冬、春季干旱,降水较少。3.2.1.4湿度一类区年平均为49,一年中12个月最大为58,4.5月为38;三类区年平均为57,8月最大为68,4/5月最小为49.5。3.2.1.5蒸发年总蒸发量一类地区为2246 mm,是年降水量的11倍,5月至7月蒸发量最大为312337 mm;12月、次年1月最小,为3941 mm,三类区为1695 mm,是年降水量的5倍,5、6月蒸发量为最大248258 mm,最小12月、次年1月份,为47 mm。蒸发量的月、日变化较大,在高温季节,日蒸发量最大为33 mm。3.2.2水文山丹县地表径流和地下潜流,绝大部分源于南部祁连山区和中部的大黄山区,北部的龙首山区很少。龙首山北坡的红寺湖和南坡东段的白水泉、青羊口盆地都是封闭型盆地,径流与境内大部分河川径流、地下潜流无关。3.2.2.1河流及水文泥沙特性 我县境内主要河流水源主要是祁连山、大黄山区大气降水,通过降水、融雪和境内高山冰川调节补给。河川径流量的年积变化,主要降水时空分布很不均匀。降水量由北向南随海拔高程的增高而递增。川区降水,除少量暴雨过程产生一些地表径流外,一般降水或入渗补充地下水,或形成土壤蒸发,利用率较低。境内河流一般山内流程较短,径流有限,出山口后几乎无地表径流入河。白石崖河发源于祁连山北麓冷龙岭,源地海拔高4260 m,河流长24.0 km,河床平均坡降44 ,从白舌口出山后,绝大部分水量引入白石崖渠,北行30 km,穿过位于祁连山和大黄山之间的大马营滩,汇合出露的泉水后汇入大马营河。出山口至李桥水库之间植被较少,区间较大的支沟有渠首下游200 m的东岔沟和500 m的西岔沟汇入,两沟为季节性沟道,汛期有正常径流,并常伴有洪水入沟,冬季断流。流域山区降水有明显的垂直分带性,降水在地区上总的分布趋势是上游大于下游,东面大于西面,降水主要集中在汛期,受大黄山暴雨中心的影响,汛期暴雨特点是历时短、强度大、笼罩面积小。河道年径流量0.588亿m3,多年平均水体含沙量0.62kg/ m3,汛期推移质泥沙更大,平均粒径0.5 mm ,中值粒径0.8 mm左右,最大含沙量21kg/ m3 。河流泥沙来源及其运动,由于地质、地形、气候和植物覆盖的差异,同一类河流,其特性略有不同。据现场调查分析情况表明,马营河河道泥砂经多年沉淀,毛砂量较少,砾石的储量占据多数。河道的床砂质:马营河及川口河河道上游及两岸砂石基本裸露,有风化层,砾石层河床,厚度210M不等,砂石均由多年沉淀演变而成,砂质良好;黄浩河,河槽底均属岩石,槽底以上大部是细砂河床,砂粒较均匀,砂层深度约1.54.0M不等。砂质较好,砂石主要是供应建筑市场。3.2.3洪水3.2.3.1洪灾山丹县三面环山。中间低洼,年降水量虽少,但局部区域暴雨和阵雨多,有时夹有冰雹,强度大而集中。每逢暴雨,则山洪倾泻,多成灾。常受山洪侵袭地区主要是龙首山南坡的兰新铁路、国道312线一带和瞭高山北坡、大黄山北坡、西坡等区域。 3.2.3.2历史洪水灾害情况据历史资料记载,汉安帝延光元年(公元122年)大雨,雹如斗,毁坏禾苗。民国三十四年(1943年)秋,山洪暴发,洪水成灾。全县各河渠坝多被摧毁,道路、农田淹没甚多,民房倒塌不少,给人民群众的生活与生产带来了很大灾难,部分村庄的大部分群众沦为乞讨或外流。1964年8月8日暴雨30.5 mm,冲断公路数百米,铁路桥1座,交通中断2天,淹没农田。1965年7月31日,霍城、李桥、老军、等公社冰雹,受灾面积6407亩,8月3日清泉公社的城北、郇庄、拾号和县城南街倒塌房屋26间,淹没农田80亩。1967年5月2日,下暴雨37 mm,清泉公社城北大队淹没苗数百亩,毁坏渠道10余处。 1977年7月21日下暴雨32.3 mm,全县各地受灾,冲毁农田1.29万亩,毁坏房屋865间,淹死1人,猪57头,毁坏道路8公里,建筑物16座,损失粮食81万公斤,油料10.5万公斤。1984年7月3日,霍城乡的东山、刘庄、西坡等地降暴雨1小时左右,起洪成灾,西关村农民吴某卷入洪流丧失.1986年6月30日至7月3日,祁连山区暴雨,后稍沟西岔发洪30秒立方米,霍城河发洪1秒立方米,冲毁渠道5.7公里,建筑物22座,防洪提2.9公里,道路0.15公里,受灾面积3335亩,冲走树木1.723万株。1988年8月29日龙首山暴雨,4小时降水32.9毫米,清泉乡北滩、拾号、和东乐乡的部分地区受灾。冲毁渠道3.2公里,防洪堤1.3公里,淹没农田4000亩,机井1眼,倒围墙1155 m,312线中断停车1.5小时。3.2.4泥砂白石崖河是山丹马营河流域中的最大的一级支流,是马营河的上源。白石崖河发源于祁连山北麓冷龙岭,源地海拔高程4260 m,河流长24.0 km,河床平均坡降44,从白舌口出山后,绝大部分水量引入白石崖渠,北行30 km,穿过位于祁连山和大黄山之间的大马营滩,汇合出露的泉水后汇入大马营河。出山口至李桥水库之间植被较少,区间较大的支沟有渠首下游200 m的东岔沟和500 m的西岔沟汇入,两沟为季节性沟道,汛期有正常径流,并常伴有洪水入沟,冬季断流。流域山区降水有明显的垂直分带性,降水在地区上总的分布趋势是上游大于下游,东面大于西面,降水主要集中在汛期,受大黄山暴雨中心的影响,汛期暴雨特点是历时短、强度大、笼罩面积小。河道年径流量0.588亿m3,多年平均水体含沙量0.62kg/m3,汛期推移质泥沙更大,多年输沙量12万m3。3.3河道地质基本情况河流属构造侵蚀中山区,地貌单元分为构造侵蚀中山区和河谷地貌。中游位于大马营滩,是祁连山山前冲洪积倾斜平原与大黄山山前冲洪积倾斜平原之间构成的马营盆地。盆地内沉积了数米至数百米巨厚的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并自山前向前下颗粒逐渐变细,中、后部地表分布戈壁砾石,其地形平坦开阔。倾斜平原与河道沟谷构成了基本地貌形态。下游属大马营盆地内马营河及下游两岸的低山丘陵地区。地貌单元分为山前洪积扇、河谷地貌及低山丘陵区。地层岩性:上游位于祁吕贺山字型构造体系西翼北祁连褶皱带内,区内仅有第四系和泥盆系中、下统老君山群(D1-2lj)的地层出露。前者为坡、洪、冲洪积成因类型的松散堆积物,不整合覆盖于下伏基岩之上,后者由砂岩组成,构成了工程区河流两岸的中高山。中游主要为第四系上更新统戈壁组(Q3g)。广泛分布于大马营滩,属冲洪积相沉积,下部为砂砾石层,上部为含砂砾的黄土状亚砂土,总厚度230 m,其下则为酒泉组砾石层和玉门砾岩。表层含砂砾的黄土状亚砂土,厚度变化较大,在中上段为0-0.5 m,在下段及末尾附近厚达411 m,部分表层土变为灰褐色腐植质土。其次是第四系全新统(Q4)冲洪积砂卵砾石层,部分为冲洪积砂壤土和残坡积块碎石土,主要分布于前述几个河道内,厚度1-5m左右,冲洪积砂壤土夹于砂砾石层中或呈透镜体展布。下游属两种地层岩性:1、第三系上新统临夏组(N2L):该地层在工程区零星出露,岩性为砂质粘土岩,下部显橙红色,上部显砖红色,在橙红色砂质粘土中含淋虑石膏及盐岩。2、第四系(Q):按成因类型分别如下:、第四系全新统坡积(Q4dl)砂壤土。、第四系全新统洪积(Q4apl)粉质壤土:分布于马营河两岸洪积扇前缘上部。、第四系全新统洪积(Q4dl)块碎石:分布于马营河右岸大黄山南坡洪积扇及左岸低山丘陵山坡及其坡脚,大部被粉质壤土所覆盖。、第四系全新统冲积(Q4apl)砂壤土:分布于马营河两岸阶地表层,灰黄色,砂含量较高,已开垦为耕地,厚12 m。、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Q4apl)砂砾卵石:分布于马营河河床及其两岸阶地砂壤土层之下,砂砾卵石,青灰色,砂15%,砾石35%,卵石50%。、第四系中更新统冲洪积(Q2apl)砂砾卵石:分布于马营河左岸低山丘陵山地上部,青灰色,砂约30%,砾石约55%,卵石约15%;厚度25 m。3.4涉河工程概况3.4.1马营河涉河工程基本情况 涉河工程主要有白石崖引水口、跨河大桥、李桥水库、西油(气)东输管道和永嘉特高压输电线路。3.4.1.1白石崖引水口;位于白石崖出山口,始建于1956年3月,引水流量为5.5m3/s,经1995年改建后,引水流量达到12m3/s。3.4.1.2跨河桥梁;分别是马营桥、新墩桥和花寨桥。均为非等级公路跨河桥。3.4.1.3李桥水库;是马营河上游的一座中型水库,位于山丹县城南31公里处李家桥原址,水库始建于1958年,1980年建成,2006年完成震后修复。总库容1540万m3,兴利库容1416万m3。水库控制着位奇、陈户、李桥、清泉、东乐等乡镇的1.67万hm2耕地,水库的建成,对促进山丹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3.4.1.4西油(气)东输管道;工程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建设的大型管道工程,现共有四道管线从山丹县马营河东湾河段穿河而过。3.4.1.5永嘉特高压输电线路;是永昌到嘉峪关的特高压输电线路,从山丹县位奇镇四坝村李家庄子跨河而过。3.4.2河道治理工程规划 为确保河势稳定、行洪畅通和两岸耕地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进一步推动中小河流治理,加大建设投入,针对全县重点地区洪灾问题突出的河流河段,以防洪保护为主要目标,在马营河上三坝河段治理岸线长度左右岸226公里,防洪标准20年;除险段左岸7.8公里,右岸8.1公里,坍塌段左岸10公里,右岸10公里。砌石护堤段左岸17.8公里,右岸18.1公里。同时还编制了近期规划,提出今后治理的任务和建设方案。 3.4.2.1防洪减灾工程1、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对马营河治理,总投资5454.98万元,“十二五”投资1387万元。2、山洪灾害防治工程,马营河防洪工程规划新建防洪堤9公里,总投资7554.7万元,“十二五”投资2000万元。3.4.2.2水土保持及河湖生态修复工程马营河上游干流水土保持治理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7万亩,修建护岸堤防10公里,护岸7.8公里;营造水土保持林0.4万亩,人工种草0.36万亩;封育治理2.95万亩,封育天然草地1.5万亩,总投资1015万元。3.4.2.3堤防工程山丹县共有堤防总长度30.344公里,其中:4级堤防长度17.028公里,5级堤防长度2.216公里,5级以下堤防长度11.1公里。普查未跨界的规模以上堤防工程9处,总长度19.244公里,达标(已建)长度19.244公里,堤坝形式均为土石混合式,穿堤防建筑物43处,其中:水闸4处,管涵39处。3.5生态环境现状作为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分布带,山丹县近年来立足可持续发展,结合移民安置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及退牧还草工程,加大资源管护和生态恢复建设力度。先后安置了祁连山生态保护区居住的陈户、老军、霍城、大马营等乡镇的移民2465户1万多人,建成黄草坝滩、王城滩、山羊堡滩、丰城堡滩、北滩等8个生态移民基地。投资175万元,在沿山3个乡的18个村开展封山禁牧,对林区牦牛和羊群进行规模舍饲养殖。巩固全县40万亩退耕造林工程成果。为全县60.5万亩沙生植被设置界碑16座,标志牌500个,使北部滩沙生植被综合盖度由上世纪80年代的21%提高到32%,同时建成县城西出口万亩寒旱区设施农业示范园区,312国道山丹过境8公里的高标准道路绿化带。多年不见的黄羊、棕熊,成群结队的马鹿在山丹草原奔跑;獐、鹿、野兔、猫头鹰、百灵鸟更是时常出没大黄山。封山育林后,沙葱、地耳、羊胡子、发菜、野蘑菇也增多了,枸杞子、沙棘果等中药村重现这是一种可喜的现象,标志着山丹生态环境建设逐步改善。3.5.1依法审批河道采砂许可证我县河道砂石资源较为丰富。随着城镇建设速度的加快,公路及农村公路,房地产业开发建设等一大批基础设施紧锣密鼓动工建设,河道砂石资源也随着建筑市场的需求增加,向水行政主管部门申请河道采砂户接连不断,县水务局依照河道采砂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经现场勘测,近年来共审批了12个采砂点,主要分布在马营河、黄浩河、川口河3条河流河道内。3.5.2依法采砂,保持河道生态环境1、对堆积在河道内的弃渣弃石,限期推平回填,确保河床平顺,行洪畅通。2、为了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减轻水、旱、风沙灾害,改善生态环境,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我省不断加大水土流失预防治理力度,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水土保持工作实行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针,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3、定期对辖区内的采砂点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到目前为止,审批的12个采砂点,主要分布在马营河东湾段、黄浩河静安沙河和川口河道内,其它的采砂作业点都责令停止。所以我县的河道采砂对生态环境没有大的影响。3.6水土保持现状“十二五”以来,在山丹县人大、县政府的监督支持下,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生态立县,产业富县、商贸活县、科教兴县”发展理念,按照“举生态旗、走特色路、做水文章”的发展思路,始终坚持生态立县战略,积极实施生态县建设规划,切实做到了生态保护与治理并重,从源头上控制了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对天然荒漠植被、防沙灌木林和马营河、霍城河、寺沟河和山丹河干支流沿岸湿地保护区进行了勘界确认。开展了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等项目,通过治水、节水、活水,实现水资源的有效保护、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强化湿地保护,大力开展退耕还林,加强流域蓄水调节和涵养水源的功能,保护区内流域生物多样性,不断完善绿洲生态系统。3.7编制水土保持方案依法编报水土保持方案是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前期。经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复的水土保持方案不仅是做好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的设计性文件,而且是开展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的法律性文件。在建设过程中落实水土保持方案是防治水土流失的关键,生产建设类项目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生产运行期,应及时落实水土保持方案设计的各项防治措施。积极取得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支持是搞好水土保持工作的保证。3.7.1编制原则1、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造成水土流失、谁负责治理”的原则。在广泛收集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合理确定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2、突出重点与综合防治相结合的原则。通过水土流失预测分析,确定主要水土流失防治区域和重点防治地段,并根据本区气候特点、地形地貌、土壤状况等自然条件,采取合理的防护措施。合理安排水土保持措施实施进度,尽可能减少生产运行过程中对地表的扰动面积。3、坚持生态效益优先的原则。根据项目区的自然特点,以有效防治工程生产运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为主要目的,在坚持生态效益优先的前提下,筛选经济合理的设计方案。4、方案编制要在充分认证厂区已有的水土保持功能的基础上进行,与主体工程生产运行相协调,避免重复设计。3.7.2水土保持方案审批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第二十五条:在山区、丘陵区、风沙区以及水土保持规划确定的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其他区域开办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生产建设项目,生产建设单位应当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并按照经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采取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措施。没有能力编制水土保持方案的应当委托具备相应技术条件的机构编制。 水土保持方案应当包括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的范围、目标、措施和投资等内容。水土保持方案经批准后,生产建设项目的地点、规模发生重大变化的,应当补充或者修改水土保持方案并报原审批机关批准。水土保持方案实施过程中,水土保持措施需要作出重大变更的,应当经原审批机关批准。 4、河道历史、近期演变及趋势与泥沙补给分析 4.1历史河道演变河道按自然地理划分为山区性河道,平原河道和两者之间的过度河道(包括丘陵区的河道),山区性河道又可分为山区段、过渡段、盆地段河道。我县河道受山区地形影响,山地坡度陡峻,因此河床比降较大。境内河道属山区性河道。历史上山区河道属于天然河道,河道顺低凹处形成,蜿延曲折,虽然古代人为了生产、生活的需要,在河道上修建了一些临时或固定堤坝及防护护岸,都是遵照当时的自然规律兴建的,起码不影响河道行洪安全。由于人为活动干扰少,河道上游及两岸植被良好,水土流失相应较少,所以河水清净,基本无阻,自由畅通,且两河堤(土堤或干砌石护岸)稳定,洪水造成的损失也少。4.2近期河道演变及趋势我县地貌形态以山为主,山地坡度陡峻,受暴雨的强烈溅击,植被低的坡面形成的径流,带走了大量的泥土进入河道,产生自然水蚀现象,属自然水土流失,对河流的危害影响不大。但人为因素加剧了水土的流失,其表现是:山区荒坡、河道被开荒。人口的成倍增长,建房用材及生活燃料柴薪也大幅度增加,造成森林大量不合理的砍伐;加剧了山地的面蚀,破坏原有的植被,使土地裸露,失去了保护等等。数十年来,水土大量流失,造成了河道淤积,河床普遍抬高,再加上坡地水土大量流失,河道淤积却越来越严重,河道受阻,水位上升,过水断面窄,河道弯曲段河道的护岸被冲毁,农田冲毁受淹,有的河道段危及村庄安全。这说明河道没有进行综合治理,河道年年都在演变。河道的演变也随着自然演变。如按规划实施,进行综合治理,河道的演变的可能性小,洪灾危害轻,损失小。4.3河道泥沙补给分析从目前的河道泥沙补给来源分析1、河道上游及两岸的水土流失进入河道是泥沙补给的来源。2、河道两岸河堤及农田冲毁后的泥土砂进入河道是泥沙的补给来源。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产生活,生态旅游,都需要有一个良好生态环境。近些年来,国家重视生态示范区建设,大量推进退耕还林,项目建设、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建设、土地整治项目建设,各乡镇村都进行了封山育林,对荒山、荒坡进行了造林等。这些项目的实施,效果显著,起到了保土保水功能,有效遏制了水土流失。但是对河道的泥沙补给也相对减少,从发展前景看,河道内的砂石是永远跟不上建筑市场的需求,今后一个时期的砂来源主要是靠人工砂供应建筑市场。近年来由于周边群众过渡放牧,开垦坡地、湖区、河滩等,使河道中下游原有湖区、沟壑、坡地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降水无法涵养而形成洪水,不断淤积冲刷河床,加之融冻侵害和沟壑的冲刷、切割,马营河中上游河床由上世纪60年代5060 m扩展到现在的120250 m。李桥水库下游由于泄洪流量小,相应河流输砂量很少,行洪对河道几乎没有发生演变及改道,河床相对稳定。5、规划的必要性和紧迫性5.1 规划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制定河道采砂规划是合理开采砂石资源的前提保障,随着市场砂石料的需求量增多,在可观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开采砂石的规模和范围迅速扩大,无序采砂现象严重,不仅人为的破坏了河床自然形态,而且给河势稳定、防洪安全、生态环境及全县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是破坏堤防、护岸等防洪工程和设施,严重影响防洪安全;二是影响交通安全;三是导致污染扩散,恶化生态环境。四是给社会造成不安定因素。为了维护河势稳定,保护水利工程设施,保证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