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海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规划纲要.doc

    • 资源ID:17254649       资源大小:224.51KB        全文页数:7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海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规划纲要.doc

    海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序 言海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根据中共海门市委关于制定海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总体规划。纲要在对全市发展基础、发展形势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二五”期间海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职责,编制和实施专项规划、年度计划及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是我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行动纲领。本纲要经海门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公布实施。第一章 基础环境“十一五”时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展望“十二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战略机遇与风险挑战并存,发展优势和制约因素同在,必须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敢于实践,勇于创新,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一节 发展基础“十一五”时期,面对国际国内宏观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积极贯彻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三先一争”(全面领先苏中,抢先跨过长江、率先实现小康、争当苏中第一强市)的总体要求,着力推进“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大力实施“工业化、国际化、城市化、新农村建设”的“三化一新”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走出了一条具有时代特点、海门特色的科学发展新路,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1、综合实力得到大幅提升。预计2010年全市GDP突破500亿元,实现翻番目标,人均GDP接近8000美元,比全省平均高1000美元;财政总收入达70.51亿元,连上六个十亿台阶,为“十五”末的4.03倍,一般预算收入达31.27亿元,为“十五”末的4.1倍,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上升到14.1%,比“十五”末提高近6个百分点;“十一五”累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000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倍多;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74.3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消费增长18%;“十一五”累计出口32.1亿美元,年均增长17.5%。2007年建成了苏中苏北第一个全面小康达标市,持续蝉联“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四年前移了十个位次,继续名列苏中苏北第一,并成功跻身全省前十强。 2、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实施二三产业“双轮驱动”发展战略,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预计二、三产业占比达92.6%,比“十五”末提高3个百分点。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高效农业规模不断扩大。产学研合作纵深推进,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持续蝉联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成为全国首批实施“知识产权强市工程”的县市。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达37.9%,比“十五”末提高近9个百分点。现代物流、服务外包、总部经济等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叠石桥家纺市场三期工程等项目全面推进,叠石桥物流中心入选全省首批十大交通物流示范中心。节能减排成效显著,万元GDP能耗五年下降了20个百分点。3、改革开放进程明显加快。各项改革有序推进。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政府行政审批制度一进步优化,医药体制改革进展顺利,教育、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上市工作取得突破。中南控股集团成为全省第一家建筑业上市企业,中兴能源装备、通光电子信息、金轮科创、金昵工程织物等4家企业进入上市通道。开放步伐明显加快。“十一五”期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8.6亿美元,是“十五”期间的3.3倍;对外劳务营业额累计8.5亿美元,年均增长15%。民营经济发展迅猛。全市个体工商户发展由2005年的2.5万户发展到5万户,私营企业由1.13万家发展到2.3万家,均实现翻番,位居南通市前列。4、江海开发实现历史突破。滩涂围垦快速推进。实施了沿江、沿海滩涂围垦,围垦土地26.4平方公里,新增沿江深水岸线6公里,沿海深水岸线增至3.76公里。港口码头取得突破。沿海区域两个5万吨级通用码头已开工建设,国家级中心渔港加快推进,沿江区域海新重工舾装码头建成使用。载体平台全速打造。四大园区总体规划全部完成,基础设施基本到位,污水处理、工业水厂等配套设施建成运行。交通网络加快完善。张謇大道、沿江公路等重要干线建成通车。重大项目加速集聚。海新重工、希能重工、海隆重机、联海生物、泰森食品、中船重工、海宝钢结构及磁性材料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集聚沿江沿海区域。5、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城市建设进入新阶段。新城南进和老城改造同步推进,城市中心区要素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发展格局实现了由“背向长江”向“面向长江”的历史性转变。城区面积拓展到3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突破20万人,城市化率超过50%,比“十五”末提高7.2个百分点。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加快。以富民强村、路网通达、水利疏浚、环境整治、新村新居、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等“六大工程”为主抓手的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五年累计投入财政资金近20亿,农村沟河疏浚、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等基本完成,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走向规范化,建成全国首批“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单位”,被评为 “江苏省生态农业县(市)”。6、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居民收入稳步提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05年12203元基础上增长到2010年的22770元,年均增长13.3%;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05年6558元基础上增长到11000元,年均增长10.9%,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名列苏中苏北第一。社会保障更加有力。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7%;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99.4%;城镇养老、医疗、失业三大保险覆盖面均在95%以上。7、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九年制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100%,教育工作评估连续名列南通六县(市)首位,建成区域教育现代化市。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市乡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再度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市称号,并被评为全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基本实现了富有时代特征和海门特色的文化大市目标。卫生事业较快发展。全市社区卫生机构不断健全,农村三级卫生网络基本形成,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生态创建成效明显。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连续五年位居全省第一,顺利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复查,并被确定为首批“全省循环经济试点市”。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保持负增长。广电、体育、老龄等其他社会事业也得到同步推进。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实践证明,过去的五年是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的五年,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是改革开放进程加快、海门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的五年。“十一五”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得益于始终坚持志存高远的奋斗目标,得益于始终坚持以民为本的不懈追求,得益于始终坚持实干为先的结果导向,得益于始终坚持和衷共济的氛围营造,得益于始终坚持党的建设的持续增强。这些经验是全市人民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对“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总体来说,“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各项任务完成情况良好,为“十二五”时期及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发展中也面临着一些矛盾和问题:一是推进经济转型的成效还不够明显,抓转型、促升级的步伐仍需进一步加快;二是重大项目的支撑力和爆发力还不够强,抓项目、强实力的力度仍需进一步加大;三是社会管理呈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还有待深入研究,抓稳定、促和谐的力量仍需进一步加强。上述问题在“十二五”期间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第二节 发展环境 “十二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海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既面临加快发展的全新战略机遇,又面临着重大战略转型任务,还面临着各种严峻挑战和竞争的考验。从国际环境看,“十二五”期间,国际政治形势总体保持稳定,世界经济市场化、全球化趋势没有改变,但全球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深重影响,经济复苏将是一个缓慢曲折的过程,面临着诸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政治经济格局蕴育着重大调整。国际金融危机催生新一轮的科技创新和科技革命,促使各国普遍高度重视培育引领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科技创新和国际竞争更趋激烈。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和气候变化应对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显,能源安全、粮食安全日益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全球经济总体上将进入一个发展增速减缓和结构加速转型的时代,为我国在新的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提供了可能。国际环境的影响和传导,对我市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带来了新的压力,在对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了倒逼态势的同时,也提供了新的机遇。从国内环境看,“十二五”时期,是我国进入中等收入国家,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总体上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仍然存在,没有因为金融危机而逆转,中国经济增速全球最高,回旋余地很大,能够抵御各种风浪、战胜各种考验。为保持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中央已连续出台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国家宏观调控的积极效应将逐步显现。未来几年,国家宏观层面的利好因素将会越来越多。长三角一体化成为国家区域发展的战略重点,泛长三角建设步伐加快,国务院批准的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正在全面实施,形成政策叠加效应,将极大地拓展我市的发展空间。同时,我国在发展中长期积累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步显现,面临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深化体制改革等诸多压力。区域之间、城市之间竞争更趋激烈。国内发展环境的变化,对我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进一步改善民生、激发社会发展活力带来了挑战,也创造了契机。从省内看,国家实施沿海开发战略及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将进一步凸显江苏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经济发展进入平稳增长期,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经济和人口加速聚集,城市承载力、吸引力和辐射力全面提升,经济稳定性明显增强,质量效益进一步提升。经济结构进入加速调整期,产业结构趋向高级化,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占比不断扩大,消费结构快速升级,代表资产和财富的住房、汽车等商品需求快速增长,代表生活享受和品质的文化、旅游等消费将更加旺盛。公共需求进入加速扩张期,社会结构变动加剧,利益主体日益多元,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公平正义、公共安全、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公共产品需求快速增长,层次不断提升。从海门自身看,GDP连续多年保持着两位数增长,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的物质基础更为坚实。“四大增长极”的加速打造,跨江通道的加快构筑,特别是随着江苏沿海开发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两个国家战略的叠加效应,海门的区位优势和载体优势更加凸显。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海门工业化转型、城市化加速、经济国际化提升的条件日趋成熟。综合分析国内外环境和我市基础条件,“十二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既面临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全新机遇,也面临着重大战略转型任务以及各种严峻挑战和竞争的考验。这就要求我们在经济发展上必须更加注重创新驱动、绿色引领;在社会发展上必须更加注重民生优先、共建共享;在区域发展格局上必须立足自身特点,发挥比较优势,提升综合竞争力。要把海门放在国际国内发展的大环境中,树立全球视野,增强战略思维,积极应对挑战,努力实现新跨越。第三节 阶段特征经过“十一五”的发展,海门已经跃上新台阶、站在新起点,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更加协调的良性发展轨道,经济在经过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两个阶段后,开始向创新驱动阶段过渡;从以大规模数量扩张为特征的阶段开始进入以优化经济结构和提高经济质量为主的又快又好发展阶段;海门发展从以经济发展为主开始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转变。从国际、国内的环境和自身条件来看,海门正处于十分关键的时期:一是基本现代化构建期。“十二五”时期,海门在巩固提升全面小康社会成果的基础上,将进一步顺应新型工业化、城乡一体化、经济国际化的发展趋势,突出发展核心优势,全面提高发展水平,实现发展方式转变、消费结构升级、体制机制转型和社会协调发展,力争在苏中苏北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二是城乡一体化加速期。“十二五”时期,海门城市化水平将突破60%,进入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最佳期。一方面让城市的功能向农村延伸,让农民也享受到城市发展的成果;另一方面把农村纳入城市发展的框架,充分利用现有农村在发展空间、人力资源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优势,提高和完善城市的功能,进而实现城市现代化、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用体现海门特色的城乡一体化的道路解决农村发展问题。三是发展方式转型期。“十二五”时期,面对更加严峻的资源环境制约和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海门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发展由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发展、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转变,加速促进经济转型、城乡转型、社会转型,努力破解发展瓶颈难题,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四是江海开发显效期。“十二五”是江苏沿海地区发展的关键时期,海门在滩涂围垦、港口码头、载体平台、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都取得重大进展的基础上,江海开发的成效将进一步显现,有条件和义务担当起全省沿海开发生力军的重任;同时,“十二五”时期也是海门经济社会发展的赶超期,同样迫切需要海门发挥江海联动开发的巨大潜能,实现新的突破,为新的跨越提供支撑。五是社会管理提升期。“十二”时期,面对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于经济发展,社会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和复杂化的形势,保稳定促发展的任务更加繁重。海门必须进一步提升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协调社会和经济同步发展,着力于将经济发展成果用于改善民生,建立比较完善、覆盖城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社会综合治理取得新进展,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六是生态文明形成期。“十二五”时期,面对整个世界正在推进的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海门必须深化生态文明理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加快建立生态产业、生态环境、生态基础设施、生态制度体系,率先从工业文明为主导的发展阶段进入生态文明为主导的高级阶段。第二章 主要目标“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是全面推进发展模式创新、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也是我市巩固提升全面小康社会成果、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决胜时期。必须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第四节 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加速转型、全面跨越”这一主题,紧扣“争先崛起长三角,抢先跨江进八强,率先基本现代化”的“三先”目标,大力实施“江海同兴、城乡同步、民生同享”的“三同”方略,在江海开发中彰显新优势,在发展转型上创造新特色,在城乡一体上打造新亮点,在和谐构建上塑造新品牌,力争在苏中苏北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贯彻上述指导思想,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基本要求:-必须坚持把四大增长极作为第一战场。深入实施江海联动战略,统筹四大园区的产业布局,全力以赴突破大港口,招引大项目,培育大产业,催生大产出,大幅度提高对全市经济的贡献份额,真正把“四大增长极”打造成海门项目建设的主阵地、科技创新的示范区、展示形象的新窗口、助推跨越的强引擎。-必须坚持把经济快转型作为战略抓手。深入实施“5+3”产业发展战略,更加注重自主创新,更加注重做大做强,更加注重现代服务业发展,着力构建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以建筑业为引擎、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一二三产并举的现代产业体系。-必须坚持把城乡一体化作为基本途径。坚定不移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共同繁荣”之路,不断加快城市南进步伐,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有效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全面提高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必须坚持把社会大和谐作为不懈追求。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要求,突出源头治理这一前提、民生保障这一根本、机制创新这一抓手,加快构建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不断提升社会和谐水平。-必须坚持把提升软实力作为有力支撑。更加注重思想道德、文化文明、社会诚信等“软环境”建设,切实加强生态环境、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等“硬环境”打造,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协调发展,全面提升海门软实力。第五节 发展目标综合考虑未来的发展趋势、条件和要求,“十二五”时期总体奋斗目标是:综合实力全面跨越、自主创新能力、区域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人民群众普遍过上更加富裕安康的生活,力争在苏中苏北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1、综合实力全面跨越: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年均增长15%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5万元;应税销售、财政总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三大指标实现翻两番,分别突破1600亿元、280亿元、125亿元;港口货物吞吐量达800万吨;五年累计注册外资实际到帐达25亿美元。综合实力跻身江苏前八强,力争在苏中、苏北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2、经济结构更加优化: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突破41%;高新技术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突破42%;亩产值5000元以上的高效农业比重达40%以上。3、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人力资本投资占GDP的比重达15,人才贡献率达35;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2.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以上;百亿元GDP专利授权数达600件。 4、城乡发展更趋协调:城市化水平达62%;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2%、13%,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0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0000元;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70%;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99.8%;五年累计城镇新增就业5万人;新增保障性住房面积8万平方米;千人拥有病床数达4张;城镇养老、失业、医疗保险覆盖率达98%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99%以上、实际补偿比55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在1以下;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5、生态文明大幅提升:耕地保有量5.65万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5%;森林覆盖率达到23%;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90;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率10%以上。海门市“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表类别序号指标单位2010年预计2015年目标指标属性经济发展7项1地区生产总值亿元5001000预期性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52000105000预期性3工业应税销售收入亿元379.41600预期性4财政总收入亿元70.51280预期性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亿元31.27125预期性6五年累计注册外资实际到账亿美元18.625预期性7港口货物吞吐量万吨200800预期性结构调整4项8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3441预期性9高新技术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37.942预期性10亩产值5000元以上的高效农业占比23.540预期性11城市化水平5062预期性自主创新5项12人力资本投资占GDP比重暂无统计15预期性13人才贡献率暂无统计35预期性14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1.952.5预期性15科技进步贡献率暂无统计60预期性16百亿元GDP专利授权数件700600预期性人民生活5项1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2277040000预期性18农民人均纯收入元1100020000预期性19人口自然增长率-1.321以内约束性20五年累计城镇新增就业数万人3.55预期性21城镇调查失业率2.73以内约束性公共服务7项2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60.1470预期性23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98.599.8预期性24新增保障性住房面积万平方米2.98约束性25千人拥有病床数张2.724预期性26城镇养老、失业、医疗保险覆盖率9698以上约束性27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99.499以上约束性28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际补偿比40.855约束性资源环境6项29耕地保有量万公顷5.655.65约束性30城市绿化覆盖率4045约束性31森林覆盖率2023约束性32环境质量综合指数 9090约束性33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4.317约束性34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率暂无统计10约束性 第六节 发展战略按照上述思路和目标,我市“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要以推进科学发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主要任务,大力实施“江海同兴、城乡同步、民生同享、创新驱动、生态优先”发展战略。1、江海同兴战略。充分利用兼具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与江苏沿海开发两大国家战略叠加的优势,借鉴国际国内沿江、沿海开发的经验,促进沿江产业基地、沿海深水港口的优势互补,实现江海合理分工、联动开发,构建海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新局面。2、城乡同步战略。提高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能力,实现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保障等“五个一体化”和人才、科技、文化、生态、民生等“五个互动”,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和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全面实现城乡互动、一体化发展新格局。3、民生同享战略。坚持民生优先,提高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更加注重群众收入的增长,更加注重科教文卫各项事业的协同发展,更加注重弱势群体的发展,真正让不同群体的对象共享发展成果。4、创新驱动战略。优化科技创新环境,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利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努力使海门成为长三角北翼重要的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地、科技成果集散地、高新技术企业集中地,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5、生态优先战略。以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为抓手,加强环境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建立全社会共建生态文明的制度体系,把海门建设成为生态文明的示范城市。第三章 创新强市深入实施科教与人才强市战略和创新驱动战略,坚持教育和人才优先发展、优先投入,发挥自主创新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加速形成以创新带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格局,率先基本建成省级创新型城市。第七节 强化创新体系建设坚持把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作为建设创新型城市的中心环节,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突出产学研合作,完善政府引导、企业自主、社会参与的创新体系。1、确立企业主体地位。加大政府对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通过财税、金融等政策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积极承担省市重大科技项目,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支持优势企业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加强与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力争建设企业院士工作站3-5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0家以上,形成较为完备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2、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大财政对共性技术研发、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初创型科技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建立与GDP增长相适应的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到“十二五”期末,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达到2.5%以上,市科技三项经费及科学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3%以上,乡镇、园区的财政科技投入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达到2%以上。积极发展科技金融,鼓励发展创业投资,设立创业投资资金,形成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增强基层科普服务能力,推进科技场馆等设施建设。3、推进知识产权战略。全面开展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和保护工作。以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为重点,全面加强标准化工作,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参与国际、国内标准化活动,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标准,掌握产业发展的“话语权”。建立健全品牌培育、发展和保护机制,引导企业实施品牌战略,以品牌建设带动科技创新,把品牌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着力提高发明专利技术的数量和比重,2015年,全市力争发明专利申请数超过2000件,专利授权数量达到6000件。第八节 加快创新载体建设按照“合理布局、有序开发、错位发展”的原则,推进各类创新载体和服务平台建设,实现创新资源共享,促进成果加速转化。1、着力构建科技创新孵化平台。支持四大园区和海门镇建设软件、创意、研发设计、先进制造等科技产业园和科技创业园。加快海门临江生物医药科技创业园、海门科技创业园、神舟创业园、复旦复华科技创业园、江苏智源科技创业园、南通纺都科技创业园等科技产业园和科技孵化器建设,有条件的要积极创建省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到2015年全市科技孵化(含加速器)面积达40万平方米,集聚科技型中小企业200家以上。2、着力构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加快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面向中小企业开展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代理、科技政策咨询和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加快科技信息网络建设,不断完善网络资源共享服务体系、网络协同工作体系和网络运行管理服务体系,构建具有海门特色的网络科技环境服务平台;大力发展各类科技中介体系,以服务重点产业为目标,创新交易模式和运作机制,建立健全信息、咨询、评估、租赁、会计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各类创新创业主体提供“一站式、便捷化”服务。第九节 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牢固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围绕“打造人民满意的教育名市”的总体目标,全面推进教育的优质、均衡、和谐、可持续发展,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1、均衡发展基础教育。高水平、高质量普及15年基础教育,优化调整学校布局,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缩小城乡、校际教育发展差距,解决好特殊群体孩子上学问题。幼儿教育入园率达98%以上,小学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继续保持100%,三类残疾学生入学率98%,初中入学率100%,毕业率99.9%,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9.8%,基本普及高中教育,其中普职比基本达到1:1,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7%以上,高中教育整体水平居南通市前列,部分领域达到南通市一流水平。全面提高育人质量。推进德育评价机制改革,开发和建设符合课改要求的课程资源体系,改革和完善学生素质评价制度。顺应城市南进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的新形势,深入推进教育布局调整,科学制定和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建设和布局调整规划,形成布局合理、结构完善、规模适度、效益更佳的义务教育新格局。撤并村小及办学点6个,撤并乡镇初中4所,新建乡镇中心校2所,在城区新建小学2所,新建初中1所。调整全市高中学校布局,合理分配现有教育资源,撤并薄弱高中,做大优质高中,初步形成以市区高中为主要教学区,以西、中、东片的海门中学、实验学校、冠今中学、证大中学、三厂中学、四甲中学、包场中学为主线的海门高中教育布局调整体系。2、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积极实施职教集中区建设。建成全省一流的中等职业学校,在原有5个省级示范专业、1个省级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再创建1至2个省级示范专业、1个省级实训基地。加快推进南通纺院海门校区、江苏数字技术学院等职校建设。3、落实优先投入机制。按照“三增长一优先”的原则,不断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学生生均公用经费力争逐年增长。完善“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强化政府对发展义务教育的责任,健全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完善非义务教育培养成本分担机制,合理调整非义务教育收费标准。落实国家对从事教育服务的免税政策和鼓励社会对教育事业捐赠的政策,建立和壮大海门教育发展基金会,拓宽教育筹资渠道。4、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围绕打造“名校”、培育“名师”的目标,继续完善教育管理体制,积极稳妥地推进非义务教育阶段办学体制改革,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推进学校文化发展工程,优化教育发展环境。以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核心,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强化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打造具有海门区域特色的“理想课堂”,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依托市中小学教师研修中心的平台,优化教学研究与培训,促进城乡联动,实现城乡学校课改资源和成果的共享,不断提高教育的均衡化水平。第十节 推进人才强市建设全面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视人才工作为强市之基、竞争之本、转型之要,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构、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方针,大力培养、积极引进、合理使用各类人才,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1、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坚持“人才优先、引领发展,以用为本、优化结构,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多元开发、形成合力,优化环境、激发活力”的原则,着力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为主体,以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开发国际国内两种人才资源,不断解放思想、完善体制、创新机制。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突出开发和培养经济社会发展的急需人才,重点实施“东洲英才引进计划”、 “520”名校揽才工程、“550”企业聚才工程、 “312”人才培养工程、公务员能力素质提升工程、技能人才振兴工程、新型农民人才培养工程、“七大”创新创业团队建设工程、引才引智工程、产业人才开发工程等人才重点工程。培养和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实现人才工作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到2015年全市人才总量力争达到18万人。2、优化人才创业环境。加快建立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机制,建立人人能成才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建立公正、公平、竞争、择优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建立主要由市场配置人才资源、人才自由有序流动的机制,建立人才主要由群众评价、市场评价、社会评价的机制,建立奖优惩劣的人才激励机制。3、建立健全奖励制度。完善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具体办法。制定优惠政策,提供一流的生活条件、科研条件、发展环境和创业服务,继续引进学术带头人和国内外高层次专家来海门工作或兼职,吸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发明者和高科技人才来海门发展,吸引海外留学生和各方人才来海门创业。第四章 产业升级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构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制造业与服务业互动并进的现代产业体系。第十一节 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以“调高调优调强”为基本取向,突出转型升级和自主创新,加快实现新兴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品牌化,建设长三角北翼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一)优先发展新兴产业实施新兴产业扩张计划,对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及新医药等新兴产业,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构建创新体系,突破关键技术,实施重点项目,培育骨干企业,打造产业基地,以技术领先占领产业发展制高点,推动新兴产业优先发展、集聚发展。到2015年,新兴产业规模工业产值突破1300亿元,成为海门经济新的重要增长点。-先进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中、高端工程机械装备,高档数控装备,大型冶金、矿山设备,高技术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航空航天装备等产品。鼓励和引导我市具有经济和技术优势的龙头企业,通过“核聚合”方式实施跨国界、跨行业的兼并重组,延伸产业价值链,进入先进装备制造的高端领域,在国际产业分工中抢占制高点。到2015年,先进装备制造业规模工业总产值突破500亿元。-新能源。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风电装备、节能产品制造、核电装备、高科技动力型锂离子燃料电池等新能源核心产业。到2015年,新能源产业规模工业总产值突破200亿元。-新材料。大力发展稀土功能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特种玻璃、功能陶瓷、半导体照明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积极发展高品质特殊钢、新型合金材料、工程塑料等先进结构材料。提升碳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发展水平。到2015年,新材料产业规模工业总产值突破400亿元。-生物技术及新医药。重点发展生物技术药物、医药中间体、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化学药物、现代中药等创新药物大品种,提升生物医药产业水平,努力将我市建成以医药中间体为基础、世界级原料药为主体、新型成品药为重点的研发生产基地。到2015年,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规模工业总产值突破200亿元。(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施传统产业提升计划,以提升档次、打造品牌为重点,运用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改造提升精细化工、家纺服装、建材电子三大传统产业,引导企业优化产品结构,实现提质扩量,提升产品附加值和产业竞争力,形成新的发展优势。到2015年,三大传统产业规模工业产值超过1500亿元。精细化工。按照“一体化、园区化、特色化、绿色化”的原则,构建上下游产业配套、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污染、结构合理的产业格局。重点发展新型合成材料、高端精细化学品、有机化工等产品,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应用环保技术,高效节能技术,将灵甸化工园区和青龙化工园区建设成为高安全、少污染、超一流的省级精细化工产业集聚区。到2015年,化工产业规模工业总产值突破300亿元。-家纺服装。以品牌家纺与高附加值服装为龙头,形成专业化分工程度高、社会化配套能力强、上下游密切关联、区域间相互协调的产业链,加快我市家纺服装产业从传统纺织向现代纺织的转变。到“十二五”末,形成创新能力强、产品结构优、市场占有率高、产业集聚效应显著、拥有核心竞争优势和较完整产业链的家纺服装产业基地。到2015年,家纺服装产业规模工业总产值突破600亿元。-建材电子。重点发展节能、环保、附加值高的新型墙体材料、暖通设备等,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把建材工业发展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按照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方向,积极发展集成电路、通信设备及终端产品、电子铝箔、新型电子元器件等,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加快向产业链高端攀升,向研发和服务延伸。到2015年,建材电子产业规模工业总产值突破600亿元。第十二节 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把发展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大力实施服务产业振兴计划,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2015年,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突破41%。1、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研发设计、金融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依托我市桥港通道、江海岸线优势,加快物流园区建设,完善港口、公路、铁路等多种运输方式相衔接的综合运输网络以及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打造立足苏中、辐射苏北、联接苏南、服务长江流域的长三角北翼区域物流中心。一是加快物流园区建设。根据全市生产力布局特点,重点建设叠石桥国际物流中心、大千物流中心、东洲物流园区、沿江保税物流园区、滨海临港物流园区等五大物流基地。二是加强物流主体培育。着力扶持

    注意事项

    本文(海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规划纲要.doc)为本站会员(豆****)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