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公路路基路面排水设计的认识(共5页).doc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对公路路基路面排水设计的认识对公路路基路面排水设计的认识 摘要:公路的建设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进行公路建设的时候,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从而影响到公路建设存在质量问题。公路路基路面排水设计是在进行公路建设的时候应该重视的一个问题,本文就公路路基路面排水设计进行阐述,提出解决公路路基路面排水设备的设置。 关键词:公路;路基路面;排水设计 中图分类号: U21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在我国的交通建设中,公路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加强对公路的设计施工等尤为重要,关系到公路的使用安全以及使用寿命。公路路基路面排水设计是公路建设中重要的环节,需要引起企业的重视。 1、路基路面排水的目的 1.1 影响路基路面的水的类型 影响路基路面的水的形式主要有地面水和地下水,地面水包括大气降水以及河、海、湖、水渠、水库水等,地下水包括土层滞留水、潜水及层间水等。 1.2 水对路基路面的影响 当路基内出现温度差异时,在温差作用下水还会以液态或气态的方式从热处向冷处移动和积聚。从而改变路基的湿度状态。水浸湿路基可引起强度和稳定性的下降使路基失稳,引起塌方、滑坡等病害。路基沉陷、冲刷、坍塌、翻浆,沥青路面松散、剥落、龟裂等病害,都不同程度地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侵蚀有关。水对路面的危害可以表现为:降低路面材料的强度,在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接缝和路肩处造成唧泥;移动荷载作用下引起的唧泥和高压水冲刷,造成路面基层承载能力下降;在冻胀地区,融冻季节水会引起路面承载能力的普遍下降。 1.3 排水的目的 路基路面排水的目的主要有三个:一是把降落在路界范围内的表面水有效的汇集并迅速排除出路界;二是把路界外可能流向路基的地表水拦截在路界范围以外以减小对路基路面的危害;三是隔断、疏干和降低影响路基稳定性的地下水,并将其引导到路基范围以外。 2、路基排水设计的一般原则 2.1 在冬季或者多雨的季节,常会有雨水或者融化的雪水降落到路面上,这就需要设置路面横坡使得水向两侧排流,最大程度的避免行车道内有积水的发生。 2.2 一般来讲,路线是纵坡平缓的设计,就不会聚集很多的水,在路堤较低的地方,如果边坡的坡面不会收到冲刷的危害,可以采用横向漫流的方式进行路面积水的排放。 2.3 如果遇到路堤较多而且边坡没有防护措施,很可能就会遭受到路面表面的水流冲刷的路段,或者坡面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是还是会受到冲刷,那么就要在路面的边缘部分设置拦水带了,这样可以将路面的水汇集起来,然后统一通过泄水口或者急流槽排离路堤。关于拦水带的设置也有一定的规定,一般而言,在高速公路或者一级公路上不能有漫过右车道外边缘的现象,而在二级或者三级公路上最多不能漫过右侧车道的中心线。 3、路基路面排水设备 3.1地表排水设备 常用的路基路面地表排水设备,包括边沟、截水沟、排水沟、跌水与急流槽、蒸发法、倒虹吸与渡水槽。这些排水设备,分别设在路基的不同部位,各自的排水功能,布置要求或构造形式,均有所差异。 (1)边沟 边沟的排水量不大,一般不需要进行水文、水力计算,依据沿线具体条件,选用标准横断面形式。边沟设置在挖方路基的路肩外侧或低路堤的坡脚外侧,多与路中线平行,用以汇集和排除路基范围内和流向路基的少量地面水。边沟断面形式及尺寸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边坡高度及汇水面积等确定,不宜过长。其纵坡(出水口附近除外)一般与路线纵坡一致,并不宜小于0.3。困难情况下,可减小至0.1。 (2)截水沟 截水沟又称天沟,一般设置在挖方路基边坡坡顶以外,或山坡路堤上方的适当地点,用以拦截并排除路基上方流向路基的地面径流,减轻边沟的水流负担。 (3)排水沟 排水沟的主要用途在于引水,将路基范围内各种水源的水流,引至桥涵或路基范围以外的指定地点。排水沟的横断面,一般采用梯形,尺寸大小应经过水力水文计算选定。但是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包括排水沟在内的土质沟渠在有可能受到冲刷和渗漏时必须进行防护和防渗处理。 (4)跌水与急流槽 跌水与急流槽是路基地面排水沟渠的特殊形式,用于陡坡地段,由于纵坡陡、水流速度快、冲涮力大,要求跌水与急流槽的结构必需稳固耐久,应采用浆砌块石或水泥混凝土预制块砌筑,并具有相应的防护加固措施。 (5)倒虹吸与渡水槽 当水流需要横跨路基,同时受到设计标高的限制,可以采用管道或沟槽,从路基底部或上部架空跨越,前者称倒虹吸,后者为渡水槽,分别相当于涵洞和渡水桥,两者属于路基地面排水的特殊结构物,并且多半是配合农田水利所需而采用。 (6)蒸发池 蒸发池是在气候干燥地区的排水困难地段,于公路两侧每隔一定的距离,为汇集边沟流水,任其蒸发所设置的积水池。 3.2 地下排水设备 当地下水影响路基、路面强度或边坡稳定时,应设置地下排水设施。常用的地下排水设备有:盲沟、渗沟和渗井,其特点是排水量不大,主要是以渗流方式汇集水坑,并就近排出路基范围以外。 (1)暗沟 暗沟是设置在地面以下引导水流的沟渠,无渗水和汇水作用。用于将泉水和地下集中水流排除出路基范围以外。当路基范围内遇有个别泉眼,泉水外涌,路线不能绕避时,为将泉水引至填方坡脚以外或挖方边沟,加以排除,可在泉眼与出口之间开挖沟槽,修建暗沟。暗沟造价一般高于明沟,同时,如果一旦淤塞,疏通费事,甚至需开挖重建。因此,设计时必须与修建明沟方案进行经济比较,择优选用。 (2)渗沟 采用渗透方式将地下水汇集于沟内,并通过沟底通道将水排至指定地点,此种地下排水设备统称为渗沟。渗沟用于降低地下水位或拦截地下水。主要盲沟式渗沟、洞式渗沟和管式渗沟三种形式。 (3)渗井 渗井属于水平方向的地下排水设备,当地下存在多层含水层,其中影响路基的上部含水层较薄,排水量不大,且平式渗沟难以布置,采用立式(竖向)排水,设置渗井,穿过不透水层,将路基范围内的上层地下水,引入更深的含水层中去,以降低上层的地下水位或全部予以排除。 渗井的平面布置,以及孔径与渗水量,按水力计算而定,一般为直径1.01.5 的圆柱形。亦可是边长为1.01.5 的方形。井深视地层构造情况而定,井内由中心向四周按层次,分别填入由粗而细的砂石材料,粗料渗水,细料反滤。填充料要求筛分冲洗,施工时需用铁皮套筒分隔填入不同粒径的材料,要求层次分明,不得粗细材料混杂,以保证渗井达到预期排水效果。 3.3 路面表面排水 (1)路表水的排除 路面表面排水的主要任务是迅速把降落在路面和路肩表面的降水排走,以免造成路面积水而影响行车安全。两种排除路面表面水的方式:其一,横向漫坡:汇水量不大,路堤不高,纵坡不同,坡面耐冲刷能力强,优先选择。拦水带:其二,水流量大,有可能冲刷路堤边坡,采用拦水带汇集,通过泄水口和急流槽集中排放。 (2)中央分隔带排水 中央分隔带排水是高速公路、一级公路路面排水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根据分隔带宽度、绿化和交通安全设施形式、分隔带表面的处理方式等因素,选择不同的排水方式。当中央分隔带宽度小于3时,一般采用带有铺面的横断面形式,中央分隔带(在无超高路段)采用双向横坡,将雨水流向两侧路面,并入路面排水系统。中央分隔带宽度大于3,且未采用铺面封闭时,可设置内倾的横向坡度,使表面水流向分隔带中央低凹处,通过纵坡排流到泄水口并横向排离路基。为排除渗入分隔带内的表面水,可设置纵向排水渗沟,并隔一定间距通过横向排水管将渗沟内的水排引出路界。 结束语 公路路基路面排水设计是否合理对于公路的整体质量来说具有非常重要影响,因此在进行公路建设的时候,需要将其放在重点,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最大限度上保证公路质量,促进我国公路建设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谢孟华. 公路路基路面排水设计 J . 交通世界, 2008( 9) :113- 114. 2 关颖雯. 对高等级公路路基路面排水工程设计的探讨 J .山西建筑, 2008, 34( 7) : 284- 285. 3吴为民, 刘生海. 江沙高速公路路基路面排水设计 J . 北方交通, 2006(5) : 52- 54.-最新【精品】范文 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