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用非中文专业《古代汉语》文稿.ppt
古 代 汉 语 殷国光 xxx 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导 论教学内容: 1、初步介绍课程性质、教学目的、研究对象、 学习方法等。 2、介绍本课程的教材体例及讲授方式、结业方 式。教学重点:非中文专业古代汉语的学习目的及需掌握的教学内容。深入了解这门课程的工具性质。教学时数:2课时。 一、古代汉语的界定及课程性质、目的和一、古代汉语的界定及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要求 何谓古汉语?古汉语将要学习什么? 古代汉族人民群众使用的语言叫古代汉语。这是与现代汉语性对的名称,有广义、狭义两种含义。广义的古汉语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通常以“五四”时期为分界线。五四以后的是现代汉语,五四以前历代汉族人民群众使用的语言,早自周秦西汉,甚至殷商的甲骨卜辞,晚至林纾、严复翻译的西方小说、哲学著作,以及各种弹词、戏曲,无论口头还是书面的都属于古代汉语范畴。 狭义的古汉语除了时代因素之外,还有文体因素,它指的是在先秦西汉口语基础上形成的,而后为唐宋以后的古文家所摸仿和学习的书面语,即一般所说的文言。其实自古代六朝以来就已经在民间口语基础上产生了白话文,如佛教的偈语、理学家的语录,唐五代的变文,宋元话本,明清的白话小说等,它们是现代汉语(白话文)的直接祖先,我们称之为“古白话”。此为狭义古汉语的两个系统。 古代汉语书面语分期:殷商时期为远古汉语;周秦两汉为上古汉语,魏晋南北朝隋唐宋为中古汉语,元明清近古汉语。 古代汉语课学习的内容古代汉语课学习的内容 由于古白话和文言文是两种相差很大的文体,而古白话应用范围不广,普遍意义不大,浩如烟海的我国古籍基本上是用文言文写成的,因此,我们首先要集中精力学好具有普遍意义的古文言,而将古白话放在较高阶段去研究。因为古白话相对于文言文来说,在词汇、语音、语法等方面都与现代汉语十分相近。 如:郑伯克段于鄢:“初,鄭武公娶于申,曰武薑。生莊公及公叔段。莊公寤生,驚薑氏,遂惡之。愛公叔段,欲立之,亟請于武公。公弗許。”金瓶梅第四回:“話說王婆拿銀子出門,便向婦人滿臉堆下笑來,說道:老身去那街上取瓶酒來,有勞娘子相待官人坐一坐。壺裏有酒。沒,便再篩兩盞兒,且和大官人吃著。老身直去縣東街,那裏有好酒買瓶來,有好一歇儿耽擱。” 显而易见,两段大为不同,第一段是距今较远的文言文,不经讲解,就很难读懂。第二段是接近现代汉语的古白话,比较容易理解。所以,古代汉语课的学习内容主要是文言文。 古汉语内容主要包括:殷商典籍(包括甲骨文、金文)、周秦两汉典籍,唐宋时代及以后仿古作家的作 品,魏晋以后兴起的“骈体文”,历代诗歌词曲。 (一)课程性质: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一门工具课,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专业课打基础。作为一名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生,需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获得相应的古代汉语基础知识,培养阅读和欣赏文言文的能力,以便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 “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工具课。开设这门课的主要目的有两个: a.培养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为与古代中国相关的学科研究创造条件; b.熟悉古代的语言材料和各种语言规律,为汉语言文字学的研究定基础。 1、是一门语言基础课。作为基础课,我们固然要学习一点文字、音韵、训诂、词汇、语法等知识,但不 能把它当做一门理论课,不能在理论上多纠缠,而应把主要精力放在阅读实践上,解决阅读中的实践问题;另一方面对待教材中出现的文选,要注意从语言角度而不是从文学角度去学习,即把更多注意力放在作品语言本身,对文选学习,要做到字、词、句三落实,切实弄懂文章中的字义、词义、句意。真正做到咬文嚼字,不轻易放过阅读中的难点、疑点,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不满足于大概如此。 2、是一门工具课 工具课就是学习其他知识的工具,而本身并非学习的目的。学习古汉语目的是为了学习古代文献,看懂古书,为各方面服务。因此,这一性质決定了对教材中文选的学习不能停留在学一篇懂一篇的基础上,而要能举一反三,具备阅读其他古书的能力。 文选有限,要读的古书千千万万,怎样解决这一矛盾,这势必要求我们在学习文选时不能满足于随文释 义,不能满足于能够串讲的程度,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古汉语知识的系统化,条理化达到执简驭繁的目的,教材中的古汉语常识即为此而设。我们要从这一角度去理解掌握教材中的古汉语常识,而不能看作是纯理论上的要求。特別应该注意词义的归纳、整理,因词汇没有语法那样的高度概括性,懂得古汉语常识上讲的一些词汇方面的理论是一回事,而运用这些理解去掌握具体的一个个词汇系统是另一回事,这需要长期的积累,重要的并不在于背出一些常用词各有哪些义项,而在于通过学习掌握分析词义的方法,并学会运用这些方法去分析教材中没有安排的字词。故应学会在学习过程中随时归纳随时整理,如此才能达到学习古汉语的目的。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 1、了解传统文化,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学习古代汉语。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下片:“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讨论: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2、提高理解与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必须学习古代汉语。如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近人李叔同的握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3、欣赏与研究古代文学作品,必须学习古代汉语。如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夜归人,许多注者解释为“在夜间回家的人”。其实,“归”除了回归之外,还有“投宿、投奔”的意思。 4、掌握与提高中学语文的教学辅导能力,必须学习古代汉语。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1)理解古书注解的基本方法与注解体例,常用的注解术语; (2)掌握汉字的构造、形体演变、古今字、异体字和繁简字等知识,学会分析一定数量常用汉字的基本构造和本义; (3)掌握古汉语词汇知识以及古今词义的异同,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4)掌握古汉语常用工具书的性质、编排方法和使用方法; (5)掌握古代汉语语法(句法和词法)知识及其特点,了解古代汉语常用的修辞格。 (6)学会给古书标点断句和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培养阅读和理解一般文言文的能力; (7)理解古代汉语语音知识及语音发展演变的主要规律,能够运用所学的古汉语音韵学知识解释古代有关的语言现象; 除此之外,学习古代汉语,还应了解一定古代诗歌尤其是近体诗的特点,培养欣赏阅读古诗文的兴趣和分析浅近诗歌格律的能力。怎样学习古汉语? 1、传统的方法识记 古人学习文言语言的方式方法就是“死记硬背”。他们要经历十年寒窗之苦,硬背下大量的文言文,方能熟悉文言语言,运用文言语言写作。 讨论:如何评价古人“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 对于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我们不能一言否定之,要对其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死记硬背的合理性: 符合青少年儿童的智力特点:记忆力强,理解力弱。 符合青少年儿童学习的规律:先记忆,再理解。 死记硬背的劣根性: 易疲劳。效率低。易遗忘 2、现代的方法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现代人学习古代汉语的方法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所谓的感性认识就是要阅读文言作品,感受文言语言;所谓的理性认识就是学习古汉语的文字、词汇、语法等各种知识与理论,用这些知识与理论来深化对古代语言的理解。 要有死记硬背的识记精神。要有联系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时间安排: 计划学时36课时,每周2学时。 讲授方法: 教学思路:以文选为纲,穿插通论。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 讲练结合。辅之以多媒体课件教学。三、结业方式: 平时学习成绩与结业考试成绩相结合,分别占总成绩的30%和70%。 教材和参考书教材和参考书(一)指定教材古代汉语(殷国光 赵彤 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二)文选、常识、常用词三结合古代汉语教材的内容由文选、常识及常用词三部分组成。文选古代汉语的语言材料常识学习古代汉语的知识和理论常用词古代词义材料以上三方面的内容,学习时不可偏废。阅读文选时,要掌握词的用法和特点,学习常识理论,要结合文选,常用词的学习应当贯穿始终。(三)参考书目 古代汉语 王力 中华书局 2002 古代汉语 郭锡良 商务印书馆 1999 文字学概要 裘锡圭 商务印书馆 1998 中国文字学史 胡朴安 商务印书馆 1998 说文解字 许慎 中华书局 1999 同源字典 王力 商务印书馆 1999 中国文字学 唐兰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汉语史稿 王力 中华书局 2000 古汉语虚词 杨伯峻 中华书局 2000 汉语语法史 王力 商务印书馆 2002 马氏文通 马建忠 商务印书馆 2000 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 杨伯峻 语文出版社 2001 音韵学教程 唐作藩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中国音韵学史 张世禄 商务印书馆 1998 诗词格律 王力 中华书局 2000 中国训诂学史 胡朴安 商务印书馆 1998 训诂学 洪诚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4 古文标点例析 语文出版社 1998 古代汉语教程 张世禄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 古代汉语通论 王宁等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古汉语词汇纲要 蒋绍愚 商务印书馆 2005 联绵字典 符定一 中华书局 1946 古汉语词义分析 洪成玉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5 古代汉语词义通论 高守纲 语文出版社 1994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王力等 商务印书馆 2005 中国文字之原始及其构造 将善国 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0 说文解字通论 陆宗达 北京出版社 1981 上古音手册 唐作藩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2 参考期刊: 中国语文古汉语研究语言教育与研究修辞学习方言修辞学习语文研究语言文字应用汉语学习语言研究 世界汉语教学 当代语言学 语文建设 第一单元 古书的注解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古书注解的种类、体例、内容及常见的术语。论语、礼记选讲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1、理解古书注解的基本方法与注解体例,常用的注解术语; 2、结合文本熟悉古注,并适当掌握古汉语常用词语及语法现象。 学习课时学习课时:4 课时通论一 古书的注解 一、古注的产生 时有古今,地有南北,人有雅俗,因而造成了语言文字上的隔阂。有了隔阂,就需要疏通,注释由此而兴起。古书注解萌芽于先秦,兴盛于汉代。 二、古注的种类(萌芽于先秦,兴盛于西汉) 1、传:作为一种古注,最初主要是论述本事,或阐述经义。后来,传则重于对经文字句的解释,与“注”同。 2、笺:是标识(zh)的意思。其特点是对前人注释的阐明、补充、订正。以郑玄为毛诗作笺为代表。 3、章句:即离章辨句。特点是侧重句、章的串讲,阐发文意。以汉代王逸的楚辞章句、赵岐孟子章句为代表。 4、疏、正义 汉代的古注,后人又读不懂了,于是从六朝开始,古人又给注作注,这就是“疏”或“正义”。其特点是不仅注释经文,还要注解古注,因此往往是旁征博引,文字繁琐冗杂。如细分,“疏”属于私人注释,如唐代贾公彦的周礼疏;“正义”属于官修,如唐孔颖达的毛诗正义。 5、集解:即汇集众说而解之。如魏时何晏的论 语集解。“集注”、“集释”等与“集解”性质相同。按:晋代杜预的春秋经传集解另有含义,是“集”经、传为一书而为之作“解”的意思,虽名“集解”,实为杜氏一家之言。6、音义:是兼释字音和字义的一种古注,以注音为主。其代表为唐代陆德明的毛诗音义、周易音义、尚书音义等(合称经典释文)。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中,除孟子外,其余十二部书的注音均采自经典释文。 三、古注的体例 古注的体例比较复杂。就毛诗正义而言,其中涉及到四种古注,即毛传、郑笺、孔疏和陆氏音义,总的编排原则是以历史先后为序。 古注的惯例,凡相同的字句,只在首次出现时出注。 古注体例不一,侧重亦不同,有的侧重指出用典出处,如唐李善注文选;有的侧重考核史实,增补史料,如南朝裴松之为三国志作的注;有的侧重阐明哲学思想,如晋郭象注、唐成玄英疏的庄子;清仇兆鳌注杜诗,除注明出典之外,并划分段落,诠释大意,侧重分析鉴赏,等等。 无论读古书还是今天的书,我们都要切实关注书前的序言或凡例、叙例一类的文字,借以了解书的编排体例。 四、古注的内容 古注的内容十分丰富,与今人注释多以解释字词为主不同。充分利用古注,对我们阅读古书大有帮助。古注一般涉及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解释词义 2、串讲文意 3、分析句读 4、说明修辞表达方式 5、诠释典故成语 6、考证名物 7、校勘文字 8、说明语法 9、标注字音 五、古注中常见的术语:古注术语很多,则其要者简介如下: 1、曰、为、谓之:常置于被释词语之前,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叫做”。除了一般释义外,这些术语有时还用来分辨同义词。例如: 论语先进:“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朱熹注:“谷不熟曰饥,菜不熟曰馑。”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乎?”郑玄注:“大司徒云:同师曰朋,同志曰友。”(孔颖达论语正义) 楚辞离骚:“各兴心而嫉妒。”王逸注:“害贤为嫉,害色为妒。” 2、谓:常放在被释词语之前,意为“说的是”、“指的是”等。如: 荀子天论:“强本而节用。”杨倞(ling,求索,求; jng:强)注:“本 谓农桑。”楚辞离骚:“恐美人之迟暮。”王逸注:“美人谓怀王也。” 3、犹:表示用近义词作注,或者是用引申义训释本义。意为“如同”、“等于说”。如: 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朱熹注:“直,犹但也。” 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杜预注:“间,犹与也。” 4、貌、之貌:表示性质或状态的术语,意为“的样子”。如: 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冷然善也。”郭象注:“冷然,轻妙之貌。” 楚辞九江涉江:“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王逸注:“崔嵬,高貌也。” 5、浑言、析言、统言、通言、散言、对言、散文、对文 6、辞(词):古人把虚词叫做 “辞”或“词”,在注解中使用这个术语,就是指明虚词。如:诗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毛传:“思,辞也。” 7、之言、之为言:声训术语。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进行训释,表示被训释词和训释词语源相同,意义相通,旨在探求事物得名的由来,这就是所谓的“声训”。如: 尔雅释训:“鬼之言归也。” 说文:“祓,除恶祭也。徐锴曰:按,祓,之为言拂也。” 说文:“禳,磔(zh古代的一种酷刑,把肢体分解;汉字的笔画,即捺n)禳祀厉殃也。徐锴曰:禳之为言攘也。” 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 所,而众星拱之。”朱熹注:“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为言得也,得於心而不失也。”按:声训也可以不用专业术语,例如:释名:“日,实也。”“月,阙也。”“冬,终也。”“土,吐也,能吐生万物也。”“山,产也,产生物也。” 三国志魏书文帝纪:“夫葬者也,藏也,欲人之不得见也。” 8、读为、读曰:说明通假字的术语。如: 庄子逍遥游:“而御六气之辩。”郭庆藩注:“辩读为变。” 汉书贾谊传:“天下无倍畔之心。”颜师古注:“倍读若背。” 9、读若、读如:表示注音的术语。如: 说文:“宄读若轨。” 吕氏春秋重己:“其为饮食酏(y)醴也,足以适味充虚而已矣。”高诱注:“酏读如诗虵虵硕言之虵。” 按:“读若”、“读如”这两个术语有时也用来表示通假字。 10、如字:用于注释多音多义字,依本音读叫作“如字”。 “本文”解释多义字时所用术语。 11、衍文、脱文:校勘术语。衍文也叫“衍字”,简称“衍”,指古籍中因传抄、刻印而误加的文字。 脱文也叫“夺字”,简称“脱”,指古籍因传抄刻印而脱落的字。 六、古注的局限性 1、古人的注释不可避免地要打上封建社会的烙印。 2、古人对语言现象缺乏科学的理解,以至望文生训,牵强附会。 3、旁征博引,繁琐冗杂。 只有了解了古注的局限性,才能在使用古注时注意弃其糟粕,取其精华,才能使古注更好地为我们阅读古书服务。 论语礼记选讲 学习重点学习重点: 1、了解古注的体例、常用术语以及古注的内容特点。 2、掌握“习、说、三省、文献、乡、与、城、池、知、丧”等詞在文中的意義。 掌握相应的中国文化常识名字。 3、了解介词“为”、语气助词“也”、“矣” 在古汉语中的用法。 掌握“之”、“志”的常见用法。 名词活用为动词的基本规律。 4、学会给古文作标点,并熟练地翻译语段。 5、背诵一定的论语章节。 学习难点学习难点:词的本意与引申义;介词、语气助词在古汉语中的使用。 学习时数学习时数:3课时。曾子曰:“吾日三(cn)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按:学而是篇名。论语本来没有篇名,后人摘取每篇第一句的两个字作为篇名。 1、曾子:名参。字子舆,孔子的弟子。中国文化常识:古人的名与字,其意义往往相应,如屈原离骚说:“皇览揆余初度兮,肇赐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屈原名平字原,正则即公正而有法则,隐括“平”字之义。灵:美,善。均:公平,隐括“原”字之义。 “参”与“輿”意义应有一定的联系。曾参之“参”盖“驂”之借字,“驂”为拉车之马,其义与“輿”有关。教材注音为shn,实际应读为cn。王引之经 义述闻春秋名字解诂:“鲁曾参字子輿,参读驂。名参字子輿者,驾马所以引车也。”故曾参之“参”,其音当读为“驂”。孟轲字子輿,可证“轲”与“輿”与车相关。 2、日:每天。 三省,邢昺疏云:“吾每日三自省察己身。”此以“三”为“三次”之意。朱熹孟子集注注云:“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此以“三”为下文“为人谋而不忠”等三者。杨伯峻孟子译注则以“三”为“多次”之意。其实这里的“三”当通“参(cn)”,即检验,省(xng) :检查。“参省”当为复语。 按,省:“视也,从眉省,从屮(ch)”本义视,视察,察看。礼记月令:“命有司省囹圄。”引申为看望父母,探望尊長。礼记曲礼上:“皆定而晨省。”(皆定:伺侯父母安睡),归省,则专指探望父母。引检查,反省。本文。 3、为(wi):介词。谋:策划,考虑,这里指考虑事情。四书集注:“尽己之谓忠,以实之谓信。” 语法知识:古代汉语中,介词的位置基本上是固定的,如:由、从、因、与、为等只出现在述谓中心语之前;在、乎等只出现在述谓中心语之后;只有少数介词,如以、于、於、自等,既可出现在述谓中心语之前,也可出现在述谓中心语之后。 4、传(chun):“谓受之于师。” 习:“谓熟之于已。”习:说文:“数飞也。从羽,从白(z)。凡习之属皆从习。”(鸟儿频频试飞)本义,鸟反复地飞,频繁地飞。礼记月令:“鹰乃学习。”引申反复练习,专研。本文。引熟悉,通晓。齐策四:“问门下诸客,谁习会计,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习惯。阳货:“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人在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不同变化和影响,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八佾八佾一则一则子曰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之矣。” 子: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杞,春秋时国名,国人为夏的后裔。征:证明。 宋,春秋时国名,国人为商的后裔。 郑玄注:“献,贤也。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 文文献:有关典章制度的文字资料和见闻广、熟悉掌故的人。宋朱熹论语集注:“杞,夏之后。宋,殷之后。征,证也。文,典籍也。献,贤也。言二代之礼,我能言之,而二国不足取以为证,以其文献不足故也。文献若足,则我能取之,以证吾言也。” 语法知识: 语气词 “也”的用法 古今汉语,凡句子,都要表达某种语气。语气词就是表达句子语气的一类虚词。“也”是表示静态的的语气词,常见用法如下: 1、通常出现在判断句句尾,表达确认、肯定的判断语气。这是也的基本用法。如“晋,无仇敌也。”(左传昭公五年) 本文“文献不足故也。” 2、也可用在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句尾。(p258)本文前两个“也”字即在陈述句中使用的案例。3、少数出现在句中无疑问句代词的是非问句句尾。如:宣王曰:“子,静郭君之所爱听也?”(吕氏 春秋知士)这类例句需要通过特定的上下文的语境来确定,否则和一般的陈述句没有什么区别。 4、“也”还可以出现在句中,表示顿宕,兼有舒缓语气的作用。如“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论语先进)雍也一则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簞(dn):古时盛饭时用的一种圆形竹器。 2、饮:用如名词。据事理推测,当即指“水”,王力古代汉语注“饮料”似太宽泛。述而:“饭疏食,饮水。”此与本句相印证。成公二年:“如华泉取饮。”此“饮”用为“水”之例证。 3、陋巷:简陋狭小的巷子。 4、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一般人都忍受不了这种困苦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学乐善)的快乐。不堪:忍受不了。(也:表判断;语中助词。)述而两则其一: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1、饭,旧读上声,动词,吃。疏食(s):粗粮。水:当指冷水。直接取之于自然未经加工的、最普通的水。俗称喝凉水。2、曲:弯曲,使动用法。肱(gng),手臂自肘到腕的部分。泛指手臂。3、枕(zhn):动词,当枕头用。“不义如浮云”句:用不义的手段得到了富与贵,对于我来说,(那些富贵)如同(天上的)浮云。矣:语气助词。是表示动态的语气词,通常出现在叙述句句尾,表达陈述语气。有时“矣”出现在描写句句尾,其作用与叙述句句尾的“矣”相同。如本句。而:A.名词,鳞属颊侧下垂的毛。本义。 B.连词。表并列,相当于“并且”,如“妇拍而呜之。”(口技)表示顺承关系,相当于“就”,如“先度其足而置之其坐。”(郑人买履)表示递进关系,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如“骨已尽矣,而两狼并驱如故。”(狼)表示修饰关系,如“久而不去”(卖油翁)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如“诸君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如“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病梅馆记) C.助词: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着”、“地”,“佣者笑而应曰”(陈涉世家)“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表示语气,相当于“耳”,如“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 D.代词,你,如“余之而无罪也”(左传)你 的,如“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其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 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三人:等于说几个人,并非特指“三个”。 行:走路。 焉:指示代词兼语气词,这里指代“三人”。 2、“善”在此解为“赞同”、“喜好”、“认为合理”。礼记: 檀弓上:孔子之卫,遇旧馆人之丧,入而哭之哀。出,使子贡说骖而赙之。子贡曰:“于门人之丧,未有所说骖,说骖于旧馆,无乃已重乎?”夫子曰:“予乡者入而哭之,遇于一哀而出涕。予恶夫涕之无从也,小子行之。”(P27) 1、之:动词,到,往。 2、遇:动词。相遇,指不期而会。下文的“遇”指“投合、契合”。馆人:掌管馆舍的官吏。按,此馆人曾奉君命接待过孔 子,故称之为“旧馆人”。 3、丧:丧失,失去。说文:“丧,亡也。从哭,从亡会意,亡亦声。”段注:“亡部曰:亡,逃也。亡非死之谓”。子路:“一言而丧邦,有诸?”死亡。归去来辞序:“寻程氏妹丧于武昌。”灭亡,失败。六国论:“不赂(l)者以赂者丧。”沮丧。商君书更法:“狂夫之乐,贤者丧焉。” 4、说:通“脱”,解下。骖:辕马旁边拉边套的马。赙(f):赠送财物助人办理丧事。 5、无乃:岂不是。反问语气。按:教材译作“恐怕”,语气略显生硬。无:副词。乃,作副词时,有“竟、却”的意思,如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已:太。程度副词。 6、乡(xing)者:刚才,有“过去的”词义意会而来。 按:乡(郷)读xing时,作名词,古代民户编制。一万二千五百户为一乡。汉书:“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处所,地方。荀子:“天地易位,四时易乡。”乡读xing时,作名词,回声,通“响”。汉书:“犹景(影)之象形,乡之应声。”动词,享受。通“享”、“飨”。汉书:“专乡独美其福。”乡读xing时,通“向”。动词,趋向。史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介词,朝向,面对。左传:“秦伯素服郊次,乡师(军队)而哭。”汉书:“有一人乡隅而悲泣。”形容词。过去的。过秦论:“非不及乡时之士也。”副词。往日。论语:“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 7、“遇于一哀”教材串讲为:遇见主人向我致哀甚为专一,而使我不由得为他流泪。其实就是有感而发,被人家的哀戚情形所感动,触动了自己的真情实感。语法知识:“之”:动词,到,去;代词;结构助词 8、恶(w):何,怎么。夫:语助词。涕:名词活用为动词,为动用法,“为之涕”。 按:一般代词前面的名词用如动词。 从:动词,跟随。这里引申为出资相助,即今天所说的“随礼”。这句意思诚然是教材所说:“我怎么能只为他流泪,而没有相应的财物相助呢?” 按:此处不应理解为“礼物相赠”,这样与当时的语境不符,译文、串讲需要考虑到“信、达、雅”的因素。文选:大 同(礼记礼运) 第一段: 1、“与于蜡宾,事毕,”按:当读为“宾事毕。”(分析句读)宾,傧(古代称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者。)也,孔子执傧相事。与:参与。伪孔子家语礼运:“孔子为鲁司寇,与于蜡,既,宾事毕,乃出遊于观之上。”可以印证这一断句法。 蜡,郑玄注:“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素饗之,亦祭宗庙。”陸德明释义:“夏曰清祀,殷曰嘉平,周曰蜡,秦曰蜡。”可知“蜡”与宮之奇谏假道“虞不蜡矣”之“蜡”是一回事。 按:教材注“宾;指陪祭者。”似乎不够准确、恰当。 观:宗庙门外两边的高台。即“阙。” 2、言偃:孔子弟子,字子游。 侧:旁边:说文:“侧,旁也。”“其下平旷,有泉侧出。”本文。水边,岸边。“置之河之侧兮。”倾斜。史记张丞相列传:“呂后侧耳于东厢听。”翻转,翻覆。口技:“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侧臣,左右近臣。A.旁出。B.妻婢所生。侧室:A.支子,庶子。B.妾。 3、道:制度,准则。行:实行。 4、三代:指夏、商、周。英:杰出的人物。 逮(di):赶上。及,至。尔雅释言:“逮,及也。”贾谊陈政事疏:“材之不逮至远也。”捕,逮捕。史记五宗世家:“请逮勃所与奸诸证左。”趁著。定公四年:“逮吴之未定”。逮逮(d):安和的樣子。 5、而有志焉:按:此“志”当解为“史籍”义。郑玄注:“志,谓识,古文。”孔颖达疏:“云志 ,谓识,古文者,志是识记之名,古文是古代之文籍。故周礼云掌四方之志。春秋云善其志。皆志记之书也。”逍遙遊:“齐谐者,志怪者也。”周礼春官小史:“掌邦国之志。”郑玄注:“志,谓记也。春秋传所谓周志,国语所谓郑书之属是也。”此皆“志”用为“史籍”义例证。孔子虽未生于五帝三王之时,然因有史籍,故下文能述及大同及小康的大体情況。 第二段: 6、天下为公:按:此“为”当训“属于”。“属于”与“成为”有別。战国策齐策一:“代、上党,不战而已为秦矣。”姚宏注:“为,犹属 也。”汉书项籍传:“割荥阳以西为汉。”皆是“为”用为“属于”义的例证。 7、与:这里通“举”。(从王引之经义释文之说)与前之“选”对应成文。 脩睦:调整相互间的关系,使之和睦。 8、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此“亲”与“子”本为动词,具体语境中,其含义读者可以体味出来。用“名词意动用法”套解,会影响原文句意表达。“亲其亲”即“爱戴自己的父母”。第一个“亲”可直训为“爱、敬”义。 9、矜寡孤独: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有所养:有供养他们的措施。 10、分:职分。归:出嫁。女有归:女子有好的夫家。郑玄注:“皆得良奥之家。” 11、货恶其弃于地:按“恶(w)”不宜译为“憎恨”,而应译为“不愿意”。“恨”比“不愿意”程度重得多,不切合此文意。 按:货:常用义:财物,物资。如本文。引申:出卖。钴鉧潭西小丘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货”在中古以前没有商品之义。 12、谋:指欺诈。兴:产生。乱:叛乱,造反。 贼:动词,指害人。作:发生。 13、外户而不闭:按:从释例看,“外”非动词,而是名词作状语,表示“从外面”义。此“户”为动词,“合上门扇”义。 同:和,平。 第三段: 14、大人世及以为礼:大人,指诸侯。世:父子相 传。及:兄弟相传。礼:制度。此句意为以权位世袭作为礼。 按:孔颖达疏:“以大人世及而为礼。”可见被提前的宾语不是“世及”,而是“大人世及”。 15、城:名词。说文:“以盛民也,从土从成, 成亦声”(用来盛受容纳臣民)。按:本义是围绕都邑的防御高墙,即城墙,內称城,外称郭,许说实指都邑,乃其本义的引申。如本文。 动词,指构筑城墙。昭公二十三年:“今吴是惧而城于郢”。(现在害怕吴国而在郢都修筑城墙)。 由城墙引申出“城镇,城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愿以十五城请易壁”。(壁:和氏璧) 池:今义水塘,池塘。此义古汉语也有:“数罟不入洿(w,,低洼的地方)池”。 护城河,如本文。 按:“池塘”连用初是两个词,属偏正片语,“池”是池塘,“塘”是“堤。 固:使牢固。义即:把城郭沟池作为维护统治的手段。 16、礼仪:礼:礼制,古代等级制度以及相应的规定。义:古代社会道德行为的规范。纪:准则。 17、笃:深厚。使动用法。 18、田里:指土地户籍制度。孔颖达疏:“田,种谷稼之所;里,居宅之地。”立田里,是指建立关于土地的制度。按:乡(郷)读xing,作名词,古代民户编制。一万二千五百户为一乡。汉书:“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 州,五州为乡。”处所,地方。荀子:“天地易位,四时易乡。” 19、以贤勇知:贤,意动用法,以为贤,尊崇。知:后来写作“智”。 按:“勇”、“知”指气质才能而言, “贤”指德行而言,不可能把有勇有智者当作贤人。孔颖达疏:“贤,犹崇重也。既盗贼并作,故须勇也;更相欺妄,故须知也。所以勇知之士皆被崇重也。”孔氏对“贤”的理解合乎文理事理,“以贤勇知”即“根据崇重的规定而尊崇、器重勇者和智者。”不能理解为“根据礼的规定而把有勇有谋的人当作贤人”。(P30) 20、以功为己:按:孔颖达疏:“以功为己者,立功起事不为他人也。”从辞例看,“以功为己”即“以礼功为己”,翻译为:“(统治者)根据礼法立功为自己”,如此理解不合文意。“以功为己”似当解为“(统治者)根据礼法褒奖为自己效力的人”。“功”于此是动词“赏”义。(教材所解可商榷)尚书大禹谟:“罪疑惟轻,功疑惟重。”(判罪时有疑问就从轻量刑,赏功时有疑问就从重奖赏。)“以贤勇知,以功为己”即“根据崇重勇知者,据礼褒奖为己者”。 21、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因而奸诈之心由此产生,战乱也由此兴起。用:由。 22、由此其选也:按:“其”,据孔颖达疏:“用此礼仪教化,其为三王中之英选也。”孔氏当读“其”为“成为”义,注文中的“其为”是临时构成的复语,“为”即为“其”而设。裴学海古书虚字集 释认为“其”可训为“为”,引例有史记龟策列传:“乃能成其帝王。”“成其帝王”只能解为“成为帝王”順妥。此可资参考。 按:“选”词义即“杰出人物”,不宜牵涉到“选拔”,三代六王自是英杰,不是被什么人选拔出来的。孔颖达疏:“用此礼仪教化,其为三王中之英选也。”“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郑玄注:“英,俊选之尤者。”孔氏用“英选”,郑氏用“俊选”,皆是用复语转述原文中的单字。汉书苏武传:“皆有功德,知名当世,是以表而扬之,以此知其选也。”此“选”用为“英杰”之例证。“由此其选”即“因此成为英杰”。 23、谨:严格。 24、以著其义,以考其信:按:句中两个“其”字似非指“民”,从辞例看,当指禹、汤等所谓“六君 子”。著:明显,显著。使动用法。“以著其义”意即“(六君子)利用礼的规范(向人们)宣明自己的义”。“考”解为“验证”、“证明”。“ 以考其信”意即“(六君子)利用礼的规范(向人们)证明自己的信”。 25、刑:法则,用作动词,将定为法则。 26、示民有常:用典法教示百姓。“有”介词“以”义;“常”解为“常规典法”义。例略。 27、由此:由,依照,遵循。 28、埶(sh):权势,后来写作“勢”(势)。去:罢免。 29、殃:祸害。该句似乎应该理解为:大家都把他当做祸害。 二、二、难句翻译难句翻译 “故人不独”句: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又 三、三、作业作业 1、掌握文中词语“观、逮、讲、修、分、归、货、乱、贼、笃、考、刑、大同、小康”的词义。 2、辨识文中通假字,古今字。 3、分析文中词类活用的现象。 4、找出文中有: (1)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的句子; (2)介词“以”的宾语前置的句子; (3)介词“以”后省略宾語的句子。 5、阅读文选古注中的学记(善学者师逸而功倍)章,自学所选白文。文 字 知 识 汉字的形体是其构形、笔道形态和书写体势三个方面的综合体现。所谓演变,就是演化和变革。演化,是指汉字形体的细微渐变,是量的积累;变革,是演化的阶段性总结,是汉字形体的部分质变。 汉字形体的演变,是人们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不断对它进行改造、改进而约定俗成的结果。其中有一脉相承、变化轨迹较为清晰的一面(主要方面),也有中途断裂、分合繁杂的一面,涉及的问题很多。第一节第一节 汉字的结构与许慎汉字的结构与许慎“六书六书”说说 要了解中国汉字,首先要从了解汉字的结构入手。 1、汉字的性质(教材P49) 汉字基本上属于表意体系文字。(为什么这么说?)就汉字的构成来说,只有表意和形声两大类。 汉字作为成熟的文字体系从殷商的甲骨文算起,已有3400多年的历史。但作为汉字早期形态的甲骨文,具有着诸多的不稳定性,这也是造成汉字用字形态多样的根本原因之一。第一,甲骨文依然保持着很强的图画性: 甲骨文是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记录了大量上古汉语的、比较早期的汉字。它虽然已成体系,但字形还多不规范,因而具有不同于成熟阶段汉字的特点:象形、会意字多,形声字只占很小一部分。这些象形、会意字虽然对所象之物都经过了高度的抽象,与图画已有本质的区别,但也还有不少字依然保留着很强的图画性,比如: (采) 第二,字无定格,异构特多。 第三,异字同形。 汉字记录语言的方式,大致说来有三种: 一是纯表意字,即通过字的形体来体现词的含义,通常所说的象形、指事、会意当属此类。(p50)如日、月、牛、羊等; 二是表音字,即借用同音字来记录语言中的某个词。如连词“而”(本义为“胡须”)、代词“其”(本义为“簸箕”)、人称代词“我”(本义为一种兵器); 三是形声字,即半表意半表音文字,如“湖”、“诛”等。 就形声字而言,表音字是借用现成的字,或借用表意字,或借用形声字,因此,与文字本身的构造无关。所以,就汉字的构成来说,只有表意和形声两大类。形声字虽然带有表音成分,但其音符有时又兼有表意作用。如珥,音符“耳”兼表意,又如以“戋”为音符的字,大都有“小,微”之义。所以,汉字基本上属于表意体系文字。 三是形声字,即半表意半表音文字,如“湖”、“诛”等。 就形声字而言,表音字是借用现成的字,或借用表意字,或借用形声字,因此,与文字本身的构造无关。所以,就汉字的构成来说,只有表意和形声两大类。形声字虽然带有表音成分,但其音符有时又兼有表意作用。如珥,音符“耳”兼表意,又如以“戋”为音符大的字,大都有“小,微”之义。所以,汉字基本上属于表意体系文字。 2、许慎说文解字与传统“六书” “六书”的来源 中国文字学从春秋战国时期萌芽以来,到东汉发生了一次质的飞跃,这个飞跃的标志就是许慎巨著“说文解字”的诞生及其“六书说”理论的提出。许慎在说文中探索了文字学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其中贡献最大的便是有关汉字结构原则的“六书说”。 六书”的说法最初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至于“六书”的细目,到汉代才有记载。汉代记述“六书”细目的有三家,三家的说法有异: 许慎: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班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郑众: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 现在一般采用班固的顺序,许慎的名称。 ( 1)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诘诎,即弯曲)意思是说,象形字就是字形画成字义所表示事物的形状,随着物体的外形而曲折字的笔画,“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