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pdf

    • 资源ID:17378086       资源大小:2.14MB        全文页数:31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9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pdf

    最新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及答案最新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及答案一、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一、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太平州新学记王安石太平新学在子城东南,治平三年,司农少卿建安李侯定仲求所作。侯之为州也,宽以有制,静以有谋,故不大罚戮而州既治。于是大姓相劝出钱,造侯之庭,愿兴学以称侯意。侯为相地迁之,为屋百间,为防环之,以待水患。而为田二十顷,以食学者。自门徂堂,闳壮丽密,而所以祭养之器具。盖往来之人,皆莫知其经始,而特见其成。既成矣,而侯罢去,州人善侯无穷也,乃来求文以识其时功。嗟乎!学之不可以已也久矣。世之为吏者,或不足以知此,而李侯知以为先,又能不费财伤民,而使其自劝以成之,岂不贤哉!然世之为士者,知学矣,而或不知所以学,故余于其求文,而因以告_。盖继道莫如善,守善莫如仁。仁之施,自父子始。积善而充之,以至于圣而不可知之谓神。推仁而上之,以至于圣人之于天道,此学者之所当以为事也。昔之造书者实告之矣。有闻于上,无闻于下,有见于初,无见于终,此道之所以散,百家之所以盛,学者之所以讼也。学乎学,将以一天下之学者至于无讼而止。游于斯,餔于斯,而余说之不知,则是美食逸居而已者也。李侯之为是也,岂为士之美食逸居而已者哉?治平四年九月四日,临川王某记。注:太平州:宋代设置,州治设今安徽当涂姑孰城。 子城:姑孰城的内城,在姑孰城北面。餔:吃饭。(1)可填入第段横线处的虚词是()A.也B.者C.焉D.耳(2)第段从“为吏者”写到“为士者”,分析其用意。(3)下列对第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就这是圣人之道流传、百家之说形成、读书人彼此称颂的原因。B.就这是用来流传圣人之道、兴盛百家之说、让读书人争辩的方法。C.就这是圣人之道离散、百家之说兴盛、读书人争辩不止的原因。D.就这是散播圣人之道、形成百家之说、使读书人互相颂扬的方法。(4)对第段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立州学目的在于统一士人思想,最终目标是没有思想争辩分歧。B.作者认为学者要通过积累善才能继承圣人之道,进而才能行仁义于天下。C.作者认为读书人不能只听君主意见不了解百姓民情,否则会曲解圣人之道。D.李侯建立州学为读书人提供了可口之食、安逸之居,因而值得为世人称道。(5)请结合全文,分析本文的写作目的。【答案】 (1)C(2)先写“为吏者”反衬出李侯知道兴学且不费财伤民之贤,再写“为士者”知学却不知所以学,引出下文阐释“学的目的”,强调写作本文的用意。(3)C(4)D(5)为了酬答州人感念李侯功劳,并让更多人铭记李侯的请求;为了给当官之人和士人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内容、方法;通过积累仁善来继承圣人之道,最终统一士人思想。【解析】【分析】(1)依据第二段“故余于其求文,而因以告_”,所以我想借该州来人请我做记的机会讲讲这个问题,可知,此处需要一个代词,代指事情和问题。A项,“也”,用于句末时,是语气助词,可表判断、疑问或反问、表感叹、表祈使、表示陈述或解释。 B 项,“者”用于句末时,用在某些比况、描写的词语后面,相当于“的样子”。也可用在疑问句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呢”。C 项,“焉”,用于句末时,可作代词,相当于“之”,可译作“它”、“他”等;可作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也可作助词,表示陈述、疑问、反问语气,相当于“呢”D 项,“耳”,用于句末时,表肯定,助词。只有“焉”可以充当句末代词,故选C。(2)依据第二段“世之为吏者,或不足以知此,而李侯知以为先,又能不费财伤民,而使其自劝以成之,岂不贤哉!”“然世之为士者,知学矣,而或不知所以学”可知,作者写“为吏者”不懂的学校的重要性,反衬出李侯知道兴学且不费财伤民,进而赞美了李侯的贤能;接着感叹“为士者”懂得学习却不知学习内容和方法,进而引出下文“故余于其求文,而因以告焉”,阐述自己写本文的目的是要“告焉”,即讲述学习的问题。(3)承接前文的“有闻于上,无闻于下,有见于初,无见于终”,一切听从君上的旨意,不去听闻下面百姓的声音,初学之时有些心得,却不能将大道贯穿起来理解。由此可知,这里在探讨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引出后文的感叹,故“之所以”应为“的原因”,故排除 BD;“盛”应为“盛行”,故排除 A。故选 C。(4)D 项,“李侯建立州学为读书人提供了可口之食、安逸之居,因而值得为世人称道”错误,依据第三段“游于斯,餔于斯,而余说之不知,则是美食逸居而已者也。李侯之为是也,岂为士之美食逸居而已者哉?”可知,李侯建州学的目的并不仅是给士子可口之食、安逸之居,故“值得为世人称道”的原因也不仅仅是“为读书人提供了可口之食、安逸之居 ”。故选 D。(5)依据第一段“州人善侯无穷也,乃来求文以识其时功”,于是前来请求王某写一篇记述文字以便后人了解李侯当时所付出的功劳。可知,写作此文是为了酬答州人感念李侯功劳,并让更多人铭记李侯的请求;依据第二段“学之不可以已也久矣。世之为吏者,或不足以知此”“世之为士者,知学矣,而或不知所以学,故余于其求文,而因以告焉”可知,写作此文是为了给当官之人和士人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内容、方法等。依据第三段“推仁而上之,以至于圣人之于天道,此学者之所当以为事也 ”“学乎学,将以一天下之学者至于无讼而止”可知,写作此文的目的是希望大家通过积累仁善来继承圣人之道,最终到没有争辩为止,即统一士人的思想。故答案为:C;先写“为吏者”反衬出李侯知道兴学且不费财伤民之贤,再写“为士者”知学却不知所以学,引出下文阐释“学的目的”,强调写作本文的用意。C;D;为了酬答州人感念李侯功劳,并让更多人铭记李侯的请求;为了给当官之人和士人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内容、方法;通过积累仁善来继承圣人之道,最终统一士人思想。【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辨析,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 18 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2)本题考查对文中内容安排的写作意图理解,抓住关键句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从“世之为吏者,或不足以知此,而李侯知以为先”可见,写为吏者不知道学校的重要性,是为了突出李侯的明智;而写“为士者,知学矣,而或不知所以学”是为了引出“故余于其求文,而因以告”,也就是说自己作这片文章的原因还是为了告诉士怎么学习。(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句的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将几个选项中的句子放在原文中理解,根据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翻译句子首先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做这类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此类题目选择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5)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和筛选文本信息并概括内容,考生要注意抓住文本中描写相关事件人物的语句,然后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参考译文】太平州新建的学校在子城东南,治平三年,由司农少卿建安人李侯仲卿主持修建。李侯担任知州,政令宽简却很有章法,安静不扰却心有安排,所以没有大肆责罚杀戮,而州中的治安非常好。于是豪门大族彼此相劝勉拿出钱财,来到李侯的厅堂,表示原意捐钱兴建学校以完成李侯的心愿。李侯为此亲自划拨土地将旧学迁到新址,修建了房屋若干间,其形制如同一个圆环,以这种方式防备水灾。又划出田地二十顷,以满足求学者的口粮之需。从大门直到正堂,雄丽壮观而又紧凑,用来祭祀先圣和养育弟子的一应设施都已具备。南来北往的人都不知道这项工程何时开始,而只见到它的落成。学校刚刚建成,李侯就任满离开了,全州百姓都对李侯的善举有着不尽的怀念,于是前来请求王某写一篇记述文字以便后人了解李侯当时所付出的功劳。啊,学校不能让它停止的这种认识由来已久了。世上那些当官的人有的还不懂的学校的重要性,而李侯却深知学校教育为先,又能做到不费民财不伤害百姓,而是使他们自己劝勉自觉出力来建成此学,难道不是贤明之举吗?然而当今世上的士子虽然都明白应该学习,但有人还不懂得学什么、怎么学,所以我想借该州来人请我做记的机会讲讲这个问题。继承圣道没有比守善更重要的,恪守善心没有比仁义更重要的。仁义所施要从父慈子孝的伦理开始。积蓄善心并不断地丰富它,从而达到圣人的境界而不可自知那就可以称之为神了。推行仁义并使之及于天下社稷,从而达到圣人对天道的理解高度,这才是学者应该终生孜孜以求的事业,早在圣贤造字的时候就已经实实在在地告诉了人们这些道理。一切听从君上的旨意,不去听闻下面百姓的声音,初学之时有些心得,却不能将大道贯穿起来理解,这是圣人之道发生歧义、百家之说能够盛行、学者之间有所争论的原因。学习所以称为学习,最终是要使天下的学者达到思想认识的高度统一,而不再有什么可以争论的问题才停止。游学在那里,饮食在那里,而却不知道我上面所说的那些内容,那还仅仅是享受可口之食、安逸之居而已。李侯之所以这样,难道仅仅是给士子可口之食、安逸之居就算达到目的了吗?治平四年九月四日,临川王某写。2阅读下文,完成各题。定州阅古堂记(北宋)韩琦庆历八年,天子以河朔地大兵雄而节制不专,非择帅分治而并抚其民不可,始诏魏、瀛、镇、定四路,悉用儒帅。而定以不肖辱其选。既让不获命,至则竭愚修职,尚惧不能称上所以付与之意,退而思迹古名臣之轨躅以自策励, 患其汩于多务而志之弗虔。会郡圃有坏亭,岁久不葺,于是广之为堂。既成,乃摭前代良守将之事实,可载诸图而为人法者,凡六十条,绘于堂之左右壁,而以“阅古”为堂名。夫古犹今也,古之人能成异政、立奇功,而今或不能者,何也?盖其待己也,必贤而足;其报也,必利而安,持是以望政成而功立,不其难哉?如曰,古人能之,予反不能之,日夜以勉焉,又安有不至者耶?今予之所为也,诚以己之道未充,而君之禄殊厚,任重途远,惟仆踣之是虞。故在燕处之间,必将监古以自勉。其未至也,则虽纷肴觞,竞笳吹,四时之景交见于前 , 予方仰而愧,俯而忧,孰知夫乐之为乐哉!其少进也,则虽吏文之扰怀,边责之在己,予固得其道而处之,至于幅巾坐啸,恬然终日,予之所乐,恶有既乎?若其宾客之于斯,僚属之于斯,不离几席,如阅旧史,俾人人知为治者莫先于教化,用兵者莫贵于权谋,而俱本之于忠义。功名一立,不独身享富贵,而庆流家宗,其余风遗烈,可以传于简策,邈千万世而凛然如存,咸有耸慕之意,不以酣歌优笑之为乐,而以是为乐。而予也岂徒己之为益,是将有益于人。知我者,其以我为喜爽垲,遂娱赏而已乎?后来之贤,与我同志,必爱尚而增葺之,宜免夫毁圮污墁之患矣。(1)可填入第段方框处的虚词是()。A.因B.则C.以D.且(2)下列对第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今人已经不能像古人一样成异政、立奇功了。B.我接受朝廷的俸禄就必须担起重任不断前行。C.我担心自己在进取的道路上跌倒不前而停滞。D.在公务之余闲居之时我也借鉴古人勉励自己。(3)第段画线的“纷肴觞,竞笳吹,四时之景交见于前 ”一语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4)文章第段围绕“乐”展开,层层推进,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答案】 (1)D(2)A(3)“纷”和“竞”生动地描摹了食品的丰富,音乐的悦耳,突出了酒宴的热闹; “交现”写出景物以主动的姿态交错呈现于赏景人的目前,强调堂中景色之美;长短句结合,错落有致,与歌宴之酣、景致之乐交相呼应,富有感染力;与下文作者的“愧”“忧”之情形成反差;强化出如此耳目声色之娱也并非作者之乐所在。(4)第段先写到在“道”未至时,即使是宴乐美景作者也是“愧忧”而不知其乐;再写到稍稍有所“进”之时,即使是公务繁忙,作者在此处仍也能感受到恬然之乐;接着写在此宴请宾客和僚属,以使人人慕先贤,知忠义,立功名,不仅仅以酣歌优笑为乐,这才是作者的真乐。从“己之益”到“有益于人”,三层“乐”,层层推进,与上文照应,写出了修建阅古堂的真正目的,显示了作者监古以自策,励忠诚进取之心。【解析】【分析】(1)作者害怕自己辜负皇上对自己的信任,所以他 “退而思迹古名臣之轨躅以自策励,且患其汩于多务而志之弗虔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闲居时我就思考名臣的事迹来鞭策鼓励自己,并且担心自己被众多事物扰乱而学习古人之事不够虔诚 ”,“退而思迹古名臣之轨躅以自策励”是说自己以古人勉励自己,“患其汩于多务而志之弗虔”,是说自己怕学习古人之事不够恭敬,两个句子都是表明作者向古人学习的态度,是递进关系,所以第段方框处的虚词是“且”。故选 D。(2)A 项,文中说,“而今或不能者”,意思是今人或许不能像古人一样成异政、立奇功了,而不是“已经不能”成异政、立奇功了。故选A。(3)作者说在道还未至时,那么即使有佳肴美酒,悦耳的管弦,有四季的美景交替出现在自己面前,自己也是感到羞愧的。所以文中用 “纷肴觞,竞笳吹,四时之景交见于前 ”来反衬自己对古人之道的追求。 “肴觞”,佳肴和美酒,前面一个“纷”字,就把佳肴美酒的丰盛表现了出来;“笳吹”,乐器在吹奏,前面一个“竞”字,把管弦丝竹的繁盛热闹写了出来,“交现”写出景物以主动的姿态交错呈现于赏景人的目前,强调堂中景色之美。另外,在这几句话中,“纷肴觞,竞笳吹”是短句,“四时之景交见于前”是长句,长短句结合,错落有致,与歌宴之酣、景致之乐交相呼应,富有感染力;作者用这样的美酒佳肴、丝竹管弦、四时美景来强化如此耳目声色之娱也并非自己之乐所在。(4)文章第段围绕“乐”展开,写了三层“乐”,层层推进,表现自己监古以自策,励忠诚进取之心。第一层“乐”是作者在“道”未至时,即使“纷肴觞,竞笳吹,四时之景交见于前”,自己仍然感到“愧忧”而不知其乐。第二层“乐”是作者在“道”稍稍有所“进”之时,“吏文之扰怀,边责之在己”,即使是公务繁忙,作者在此处仍也能感受到恬然之乐;第三层“乐”是作者最想表达的快乐,也是作者在阅古堂宴请宾客和僚属的目的,作者说,“俾人人知为治者莫先于教化,用兵者莫贵于权谋,而俱本之于忠义。功名一立,不独身享富贵,而庆流家宗”,大家在阅古堂看到先贤事迹,从而知忠义,立功名,这才是作者的真乐。从“己之益”到“有益于人”,三层“乐”,层层推进,与上文照应,写出了修建阅古堂的真正目的。故答案为:DA;“纷”和“竞”生动地描摹了食品的丰富,音乐的悦耳,突出了酒宴的热闹;“交现”写出景物以主动的姿态交错呈现于赏景人的目前,强调堂中景色之美;长短句结合,错落有致,与歌宴之酣、景致之乐交相呼应,富有感染力;与下文作者的 “愧”“忧”之情形成反差;强化出如此耳目声色之娱也并非作者之乐所在。第段先写到在“道”未至时,即使是宴乐美景作者也是“愧忧”而不知其乐;再写到稍稍有所“进”之时,即使是公务繁忙,作者在此处仍也能感受到恬然之乐;接着写在此宴请宾客和僚属,以使人人慕先贤,知忠义,立功名,不仅仅以酣歌优笑为乐,这才是作者的真乐。从“己之益”到“有益于人”,三层“乐”,层层推进,与上文照应,写出了修建阅古堂的真正目的,显示了作者监古以自策,励忠诚进取之心。【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与辨析能力。这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重识记,积累,掌握文言 18 个虚词的常规用法;当然也可以借助语境或利用教材所学作迁移联想等来推断词义。(2)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 “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4)此题考查把握文章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一要注意从原文中寻找对应信息,二要认真比较,不漏过任何字眼。命题者往往在转述中变换一些信息对答题者进行干扰,故解答这类题重在细心。【参考译文】庆历八年,皇上认为河北地区士卒雄壮然而管制不专,非要选拔主帅(对那里进行)分别治理并安抚那里的百姓不可,皇帝开始下诏魏、瀛、镇、定四个地区,全部任用文人作为主帅。而我不才却被任命为去定州的人选。推让之后没有获得准许,到了定州之后我就竭尽愚见做好职责,(这样)还害怕辜负皇上交付给我重任的心意,闲居时我就思考名臣的事迹来鞭策鼓励自己,并且担心自己被众多事物扰乱而学习古人之事不够虔诚。正好郡中园子里有一个坏掉的亭子,年久失修,于是我把它扩建成一座堂。堂建成之后,于是选取前代优良守将的事迹,可以画入图中供人们效法学习的,一共有六十条,画在堂的左右墙壁上,并以“阅古”二字作为堂的名字。古人和今人是一样的啊,古代的人能做成异政、立下奇功,而今人或许就不能做到,为什么呢?大概是今人对待自己,一定是自己感觉贤能就满足了;今人对于朝廷所给的俸禄,一定是得到俸禄后就感觉心安了,拿这样的想法来希望自己政成并且功立,难道不是很难吗?如果说,古人能做到的事,我反而不能做到,于是日夜勉励自己,又怎么有到不了古人成功的地步呢?现在我做事情,实在因为我的道还没有到达,而皇上给的俸禄又特别丰厚,任重途远,只担心自己在进取的道路上跌倒不前而停滞。因此我在闲居时,必将借鉴古人的事迹来勉励自己。道还未至时,那么即使有佳肴美酒,悦耳的管弦,有四季的美景交替出现在我面前,我也是感到羞愧的,谁知道什么乐才是真正的乐呢!等到道稍稍有所进,那么即使公文扰怀,边地的重任还在自己身上,我因为得到了道再去做这些事(就会感到快乐),至于裹好巾帻闲坐吟啸,恬然终日,我的快乐,哪里说的尽呢?我的宾客来到这里,我的同僚属下也来到这里,大家围桌而坐(欣赏阅古堂墙壁上的图画)如同阅读旧史,(它们)使人人都知道治理之道没有比教化更重要的了,用兵之道没有比权谋更重要的了,因而古人做事都把忠义做为根本。功名一立,不独自身可以享受富贵,福泽也可以流传给家人和宗族,这些前人遗留的业迹,可以记载在书册之中,即使远隔千万世到现在赫然如存,后人们看到他们的事迹后脸上都有羡慕之意,现在我不以酣歌优笑作为快乐,而是把这当成真正的快乐。难道只是我受到好处,这将对所有人都有好处。了解我的人,他们认为我喜欢痛快率直,就尽情地赏玩这些画吧?后世贤能的人,如果与我志同道合,一定会喜爱崇尚并修葺它,让它免去坍塌毁坏被污染之祸患。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孙志康墓铭(宋)苏过熙宁初,先君通守钱塘,孙君介夫使其子志康贽所业以见,愿留授经于门下,时年未弱冠也。先君嘉之,使与余长兄游。既卒业归,自是走四方,为文章士。以宣和二年九月十二日卒终于淮宁之私第。其子虬泣血以告曰:“虬先人寡所合,仕才至尚书郎,自少至老,受国士知者莫如东坡公,不得公铭其墓,得公子铭之,亦庶几矣。敢以外祖黄才叔所状行事来请。”过惟志康父子于余家为世契,自龆龀辱与之游,曩又同宦于并门,知之最详,其敢以辞力不能为解?乃为泣而书之。公讳勰,志康其字也,世为虔州感化人。曾大父长孺,故任太子中舍,知浔州,祖父师房,故不仕;父立节即介夫也,终于桂州节度判官,赠朝散郎。公赐进士第,授奉宁军节度推官,历冀州幕、郓州州学教授,用荐者改宣德郎,知舒州太和县;八宝恩及,累迁至朝散郎,赐五品服。自湖外官满,从辟高阳、太原两路安抚司机宜文字,除知岳州,请宫祠,除提点崇福宫,归于陈。公有田在陈,遂为终焉计。明年乞骸骨,又明年乃以疾不起,享年七十。公以文章名世,而循循然加不出诸口,未尝恃己以陵物。贤愚少长,待之如一,称其善而掩其过。在边之久,虽武夫悍卒,皆心服其诚而为之尽最。后守岳阳,政亦可观。岳阳尝经火灾,谯门两砚鞠为灰烬。公至之数月,登城叹曰:“昔岳阳楼观以伟丽闻天下,今乃没于丘墟草棘间,不能复前人之迹,守臣罪也。”父老闻之,欣然有请曰: “岳人怀此久矣,非我贤守,谁当任之?有无惟所命。”公得朝廷所赐度牒,与虞人所献山林巨植,聚集工匠而鼎新之,不逾年,壮峙如昔。州人扶老携幼来观,有自数百里至者,皆叹曰:“孙公不扰吾民,不鞭一人而所立如斯,召父之甘棠不在是耶?”故去郡之日,人挽留之不得出郊,又维其舟,使不得去者累日。平生无嗜好,老不废书,如饥渴然。善作古篆,秦汉而下不取也。娶黄氏。公晚得痹疾,黄夫人躬治药石,相其饮食卧起,经纪家事,不以毫发累其胸中者二年。公没,安葬之事,皆夫人自任之,有古烈妇之风。公文集若干卷传于世。鸣呼,风俗之不振也久矣!自义不胜利天下之士以容悦为工端方为拙有终身为县吏妻子至于寒饿而天下指以为叹又私相以为戒。风俗安得不薄乎?而士气安得不卑也?此贤人君子所甚惧者。先君尝作刚说一篇,为介夫而发,叹天下无其人也。介夫流落不遇,至死不悔;志康又不偶于世,抱才无所施,介夫真有子哉!以某年月日葬于某地,子一人,曰虬,事亲有立,能克其家。(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使与余长兄游游:交往B. 敢以外祖黄才叔所状行事来请状:描绘C. 相其饮食卧起相:互相,一起D. 志康又不偶于世偶:迎合,投合(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以宣和二年九月十二日卒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B. 遂为终焉计有鱼焉 , 其广数千里C. 今乃没于丘墟草棘间衡乃诡对而出D. 风俗之不振也久矣及其所之既倦(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文中“龆龀”是孩童垂髫换齿之时,“弱冠”则指 20 岁,王勃有“等终军之弱冠”,化用汉代终军请缨报国的典故。B. 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为“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近义词还有“致仕”,指交还官职,即退休。C. 文中提及的岳阳楼,为古代名胜,文人墨客多有登岳阳楼的佳作,如杜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D. 文中说孙志康 “善作古篆”,“古篆”是汉字的一种书体,包括大篆、小篆,秦统一六国后,大篆成为通行全国的文字,西汉则通行小篆。(4)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 自义不胜利/天下之士以容悦为工/端方为拙/有终身为县吏/妻子至于寒饿/天下指以为叹/又私相以为戒B. 自义不胜/利天下之士/以容悦为工/端方为拙/有终身为县吏妻子/至于寒饿/而天下指以为叹/又私相以为戒C. 自义不胜利/天下之士以容悦/为工端方/为拙有终/身为县吏/妻子至于寒饿而天下指/以为叹又私相/以为戒D. 自义不胜/利天下之士/以容悦/为工端方/为拙有终/身为县吏妻子/至于寒饿而天下指/以为叹又私相/以为戒(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首先交待了为孙志康写墓志铭的缘起,因为孙志康是苏轼的学生,世代与苏家交好,所以作者为其写墓志也是义不容辞的。B. 墓铭中涉及孙志康的生平政绩,特别是重新修缮岳阳的环境,深得民心,百姓将其比作古之先贤。C. 文中除介绍孙志康的生平外,还写到了他的父亲孙介夫,介夫为人受到苏轼赞许,又写到志康的妻子黄氏,为人贤惠。D. 在墓志后半部分,作者指出孙介夫孙志康父子由于正直贤明,使当时的风俗为之一振,成为天下士人的表率(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贤愚少长,待之如一,称其善而掩其过。岳人怀此久矣,非我贤守,谁当任之?又维其舟,使不得去者累日。【答案】 (1)C(2)B(3)D(4)A(5)D(6)无论贤明的还是愚笨的,年少的还是年长的,他都平等对待,称赞别人的优点而掩饰别人的过错岳人有这种想法已经很久了,除了我们贤明的太守,谁还能担当这个任务呢?百姓们又系住他的船,使他好几天都不能离去。【解析】【分析】(1)C 项,“相:互相,一起”错误,依据“公晚得痹疾,黄夫人躬治药石,相其饮食卧起”可知,指黄夫人照顾孙志康饮食起居,故“相”意为:帮助、照顾。故选C。(2)A 项,以:介词,在/介词,因为;B 项,焉:语气词,可不译/语气词,可不译;C项,乃:副词,竟然,居然/连词,于是、就;D 项,之: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无实义/动词,达到。故选 B。(3)D 项,“大篆成为通行全国的文字”错误,秦统一六国后通行全国的文字是小篆。故选D。(4)对应前句的“风俗之不振也久矣”,“义”不胜(战胜)的对象是“利(利益)”,故“义不胜利”应该断在一句,故排除 BD;接着写当时“天下之士”的特点,抓住“以”和“为”的固定搭配,容易发现此处句式相同,故断句为“以容悦为工”“端方为拙”,故排除 CD。故选 A。(5)D 项,“使当时的风俗为之一振,成为天下士人的表率”错误,依据第四段“妻子至于寒饿,天下指以为叹,又私相以为戒”“风俗安得不薄乎?而士气安得不卑也?”可知,父子两的正直贤明没有改变社会风气,人们反而以他们为戒,追求利益。故选D。(6)贤愚少长:无论贤明的还是愚笨的,年少的还是年长的;待之如一:状语后置句,平等对待他们;称:称赞;掩:掩饰;过:过错。怀此:想这样;非:要不是、除了;任:担任。维:系、捆住;使:省略了宾语,让(他);去:离开;累日:几日、多日。故答案为:C;B;D;A;D;无论贤明的还是愚笨的,年少的还是年长的,他都平等对待,称赞别人的优点而掩饰别人的过错 岳人有这种想法已经很久了,除了我们贤明的太守,谁还能担当这个任务呢?百姓们又系住他的船,使他好几天都不能离去。【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推断文言实词可以运用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这些实词全部出自已学过的内容,在平时加强记忆即可。(2)此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根据语境判断在选项中的含义。(3)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式的辨析能力。解答本题,可结合着常见的文言文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固定句式等)分析判断。(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6)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 “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参考译文】熙宁初年,先父在钱塘任通守,孙介夫让他的儿子孙志康拿着所操持的作为礼物所业来见,希望留下来在先父的门下学习经书,孙志康当时年龄还没到二十岁。先父嘉许他,让他跟我的兄长交往。完成学业之后,从此走四方,做了写文章的人。在宣和二年九月十二日死在淮宁的私宅里。他的儿子孙虬泣血痛哭着告诉我说:“虬的先人很少有相合的人,做官只做到尚书郎,从年少到年老,知道的受国士没有比得上东坡公的,没得到东坡公为父亲的墓碑作铭文,得到公子你给他的铭文,也差不多啊。冒昧地用外祖黄才叔所描绘的行事方式来请你。”过去只志康父子与我家是世交,自孩童时就和他游玩,先前又在并门一同当官,最了解他,怎么敢以文辞的功力不足来推脱呢??于是为他悲戚并写下这篇文章。孙志康讳名是勰,志康是他的字,世代是虔州感化的人。曾祖父是德高望重的孺士,曾经任太子中舍,浔州知府,祖父师房,没有当官;父亲孙立节就是孙介夫也,做官做到桂州节度判官,赠朝散郎。孙志康被赐进士第,授予奉宁军节度推官,历任冀州幕、郓州州学教授,因为被推荐者改任宣德郎,舒州太和县知县;八宝恩及,多次升迁到朝散郎,被赐五品服。自从湖外官任期满,接着被任命担任高阳、太原两路安抚司的机宜文字一职,被授职岳州知府,请宫祠,担任提点崇福宫,回到陈地。公在陈地有田地,于是为终身打算。第二年上书请求退职还乡,第三段因为疾病卧床不起,享年七十岁。志康公凭借文章闻名于世,但是嘴巴不能很有次序地表达,从来没有依仗才学而看不起他人。无论贤明的还是愚笨的,年少的还是年长的,他都平等对待,称赞别人的优点而掩饰别人的过错。在他身边久了,即使武夫悍兵,都对他的赤诚而心悦诚服心服其诚并为他尽力效力。后把守岳阳,政绩也非常好。岳阳楼曾经遭遇火灾,谯门两砚被稍微灰烬。公到那里几个月,登城感叹说:“曾经岳阳楼观因为伟丽闻名于天下,今竟然埋没在丘墟草棘之间,不能恢复前人之痕迹,这是守臣我的罪过啊。 ”父老相亲听闻,高兴地请求说:“岳阳的人们有这种想法已经很久了,除了我们贤明的太守,谁还能担当这个任务呢?一切听从你的命令”。公得到朝廷所赐于的度牒,和虞人献的山林大树,聚集工匠来新建,不到一年,岳阳楼像以前一样壮丽耸峙了。州人带着老人孩子来观看,有从几百里远来的,都感叹说:“孙公不劳扰我们百姓,不劳累一民而所建的像这样好,历史上召父的甘棠不在这里在哪里?”所以志康公离开郡的日子,人们挽留他,是他不能出郊,百姓们又系住他的船,使他好几天都不能离去。平生没有嗜好,老了不放下书,如饥似渴的样子。善于作古篆,古篆自秦汉以后就不被用了的。娶了黄氏。志康公晚年得痹疾,黄夫人亲自治药石,照顾他饮食起居,料理家事,不用任何事情来让志康公心中劳累。二年。公死,安葬的事,都是夫人亲自办理的,有古烈妇的遗风。公有若干卷文集传世。哎呀,风俗不振已经很久了!自然正义无法战胜利益。天下的士人善于曲意逢迎,取悦讨好,认为品行端正端方是愚拙。有县吏有终身为官,而妻子孩子却受寒挨饿。但是天下的人指着这些事叹息,然后又私下相互引以为戒。风俗怎么会不浅薄呢?士气怎么会不低落呢?这是贤人君子非常惧怕的啊。先父曾经写刚说一篇,是介夫所感叹的,感叹天下没有坚持品格的人啊。介夫流离落魄怀才不遇,至死都不后悔;志康又不迎合时俗,怀抱才能却无处施展,介夫真有这样的好儿子啊!在某年月日葬在某地,有儿子一人,叫孙虬,侍奉亲人有所树立,能胜任家事。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令狐熙,字长熙,敦煌人也,代为西州豪右。熙性严重,有雅量,虽在私室,终日俨然。不妄通宾客,凡所交结,必一时名士。博览群书,尤明三礼;善骑射,颇知音律。起家以通经为吏部上士,寻授帅都督,转夏官府都上士,俱有能名。以母忧去职,殆不胜丧。其父戒之曰:“大孝在于安亲,义不绝嗣。何得过尔毁顿,贻吾忧也! ”熙自是稍加饭粥。及武帝平齐,以留守功,增邑六百户。进位仪同,历司勋、吏部二曹中大夫,甚有当时之誉。高祖受禅之际,熙以本官行纳言事。寻除司徒左长史,进爵河南郡公。时吐谷浑 寇边,以行军长史从元帅元谐讨之,以功进位上开府,后拜沧州刺史。时山东承齐之弊,户口簿籍类不以实。熙乃晓谕之,令自归首,至者一万户。在职数年,风教大洽。开皇四年上幸洛阳熙来朝沧州吏民恐其迁易悲泣于道及熙复还百姓出境迎谒欢叫盈路及上祠太山还,次汴州,恶其殷盛而多有奸侠,于是以熙为汴州刺史。下车禁游食,抑工商,民有向街开门者杜之,船客停于郭外星居者,勒为聚落,侨人逐令归本,其有滞狱,并决遣之,令行禁止,称为良政。上闻而嘉之。其年来朝,考绩为天下之最,赐帛三百匹,颁告天下。上以岭南夷、越数为反乱,征拜桂州,总管十七州诸军事,许以便宜从事,刺史以下官得承制补授。熙至部,大弘恩信,其溪洞渠帅 更相谓曰:“前时总管皆以兵威相胁,今者乃以手教相谕,我辈其可违乎?”于是相率归附。先是,州县生梗,长吏多不得之官,寄政于总管府。熙悉遣之,为建城邑,开设学校,华夷感敬,称为大化。(选自隋书令狐熙传,有删改)【注释】吐谷浑:也称吐浑,中国古代西北民族及其所建国名。 渠帅:武装反抗者的首领或部落酋长。总管府:朝廷设置的区域性军事管理机构。(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开皇四年上幸洛阳熙来朝沧州吏民恐其迁易悲泣于道及熙复还百姓出境迎谒欢叫盈路B.开皇四年上幸洛阳熙来朝沧州吏民恐其迁易悲泣于道及熙复还百姓出境迎谒欢叫盈路C.开皇四年上幸洛阳熙来朝沧州吏民恐其迁易悲泣于道及熙复还百姓出境迎谒欢叫盈路D.开皇四年上幸洛阳熙来朝沧州吏民恐其迁易悲泣于道及熙复还百姓出境迎谒欢叫盈路(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人的表字。古代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B.吏部,隋唐到明清中央行政机构之一,掌吏治,负责文职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等事务,最高长官是吏部尚书。C.下车,动词,意为官吏初到任,在文中指令狐熙初到汴州任职。另外,古代用作殉葬的粗陋之车,也称下车。D.华夷,文中 “华”泛指中原地区的汉族,夷,古代称我国南方的少数民族为“夷”,而文中则指除汉族外的各少数民族。(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令狐熙不随意结交朋友,所结交的都是当时的名士。他博览群书,文武兼备,又很懂音律。做官时以才能出众闻名。B.母亲去世,令狐熙非常悲伤。父亲劝诫他大孝在于让父母安心,让家族延续后代,不能过度伤心委顿。他听从了父亲的劝告。C.皇上对汴州因商贸富庶繁盛而不法之徒众多非常厌恶,派令狐熙前去治理。令狐熙治理效果显著。当年政绩考核天下第一。D.岭南一带反叛的部落首领经常以武力威胁官府。令狐熙在管理此地军事时,广施恩德,使部落首领深受感动,率众归顺朝廷。(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熙性严重,有雅量,虽在私室,终日俨然。侨人逐令归本,其有滞狱,并决遣之,令行禁止,称为良政。【答案】 (1)C(2)D(3)D(4)令狐熙性情严谨持重(或:严肃稳重),有宽宏的度量(或:大的气度),即使在家里(或:私人房间、私人之家),整日也很庄重。令狐熙驱赶外乡百姓让他们回乡务农,如有积压的案子,都判决发落,有令即行,有禁必止,百姓称赞这是善政。【解析】【分析】(1) “沧州”修饰“吏民”,意思为“沧州的官吏百姓”,中间不能断开,所以“沧州”前断句,排除选项 AB,“其迁易”做“恐”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所以 “易”后断句,“迎谒”做“百姓”的谓语,中间不能断开,所以“谒”后断句,排除选项 D。故选 C。句子翻译:开皇四年( 584 年),皇上来到洛阳,令狐熙前往朝见,沧州的官吏百姓怕他被调走,在路边悲痛饮泣。到令狐熙又返回沧州时,百姓出境迎接,欢呼叫喊声充满整条道路。(2)D 项,“文中 华泛指中原地区的汉族”错误,文中“华”指汉族人。“夷,古代称我国南方的少数民族为夷”错误,古代称东方少数民族为“夷”。D 错误。故选 D。(3)D 项,“叛贼首领经常以武力威胁官府”错误,由原文“熙至部,大弘恩信,其溪洞渠帅更相谓曰:前时总管皆以兵威相胁,今者乃以手教相谕,我辈其可违乎 ”可知,应是以前的总管总以武力威胁反叛者。D 错误。故选 D。(4)此题赋分点:严重:严肃稳重。雅量:大的气度。虽:即使。私室:私人房间。终日:整日。俨然:庄重。省略主语“令狐熙”,需补充主语。侨人:寄居异乡的人,外乡人,非本地人。逐:赶走,驱赶,驱逐。令:命令,让。归:回去,回乡。本:农业。其:译为“如果”“那些”均可。滞:滞留、积压。狱:案件、诉讼案件。决:判决。遣之:处理案件。良政:善政、好的政策、治理得好。故答案为:C;D;D 令狐熙性情严谨持重(或:严肃稳重),有宽宏的度量(或:大的气度),即使在家里(或:私人房间、私人之家),整日也很庄重。令狐熙驱赶外乡百姓让他们回乡务农,如有积压的案子,都判决发落,有令即行,有禁必止,百姓称赞这是善政。【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 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放回原文,

    注意事项

    本文(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pdf)为本站会员(知****量)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