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金专题(2):中国农村金融体系.ppt
中国农村金融体系专题,张乐柱 备稿2017.2,专题讲义(2),1.农村金融体系构成与特征,1.1农村金融体系及层次有效率的农村金融体系应是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并存的、普惠的竞争性金融体系:(1)有利于克服信息对称;(2)有利于克服缺乏抵押品所导致的农户和微小企业融资困境;(3)增加农户对金融资源“可得性”;(4)以市场化模式来增进金融效率。,包括三个层次 :,能够在竞争的基础上也能为农户和微小企业提供零售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体系。保障竞争良性运转的制度基础。包括完善金融机构评级体系、审计监督机制、支付体系、流动性保障机制、信息披露机制,以及这些零售金融机构进入国内外货币和资本市场的机制,存款保险制度,农业保险和农村保障机制等。良好政策环境和恰当发挥政府作用。金融体系实现其功能的前提是通过市场化的贷款利率配置资金;独立完善监管手段和监管机制,良好金融生态环境。,普惠金融体系的构成,2.2农村金融机构体系构成,农业政策性金融、农村合作金融、农村商业金融,2.中国农村金融体系变迁历程,2.1改革开放前大一统的农村金融体系 (1949-1979)1951年5月,中国农业银行,几经撤并和恢复 (三落四起);农村信用社2.2农村金融体系的自我完善(存量)改革(1980-2007)1979-1993:农村金融市场组织的多元化。 1979年恢复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名义上合作金融。1994-1996:“三驾马车”体系框架的构建 1994年成立农业发展银行,基本完成县联社组建,1995年大量组建农村合作银行,1996年行社分家。,1997-2007:农信社为主的农村金融改革 农行等收缩县及以下机构,1999年清理农村信用合作基金会,重点改革农村信用社(2001-2003-2005-2006)。2.3 增量改革提上日程(2007-) 2007年第三次金融会议,加快发展新型金融机构、放松管制等。,2.4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基本框架,3.中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3.1发展滞后,难以满足 “三农”需求 (1) 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机构网点不足 四大商行市场化中的网点撤并。2007年末,全国县域金融机构网点数为12.4万个,比2004年减少9811个;四大商行网点数为2.6万个,比2004年减少6743个;,其他县域金融机构网点减少。2007年末,农信社县域网点数为5.2万个,分别比2004、2005和2006年减少9087、4351和487个。2004-2006年,除四家大型商业银行以外的县域金融机构网点数年均下降3.7%,其中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县域金融机构网点数年均下降9.29%。,县域金融覆盖水平较低。截至2007年末,全国有2868个乡(镇)没有任何金融机构,约占全国乡镇总数的7%。广东省乳源县:农行和建行只在县城保留网点,但基本不涉足农业贷款;农村信用社在全县9个镇的7个镇上设立,2个镇没有任何金融机构。,(2)供给与需求脱节,农业产业化与农村金融服务专业化发展的步调不一致;农产品市场与农村金融市场发展不对称;农村金融需求的多样性与农村金融工具的单一性不相适应;农村社会服务体系与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匹配。,3.2 引导金融机构支农的激励机制不健全,目前城乡资金呈现双向流动特征流入渠道:农民进城务工收入汇回农村;央行对农信社和农发行的再贷款,对农信社改革的资金支持;农发行等政策性银行筹集社会资金支持“三农”。流出渠道:主要是农村金融机构购买债券、拆借和上存。 问题在于流出远远大于流入解决主要靠改善农村信用环境,为金融机构服务农村创造商业可持续的激励机制。,例证:,金融渠道流出:1979-2000年,通过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机构的资金净流出量为10334亿元,其中农信社净流出8722亿元,邮储净流出1612亿元;2004年,邮政储蓄新增存款及其他各类资金1807.54亿元,其中50%以上来源于县及县以下地区;资金运用方面,98.63%用于同业存放和证券投资。,统购统销政策流出:在1952-1990年,农民为工业化建设贡献资金的绝对额为11594.14亿元,平均每年大约300亿元,其中有13.2%来自于农业税,75.1%来自于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11.7%来自于银行储蓄。国有商业银行渠道的流出。,3.3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经营能力差,资产质量较差,不良贷款比例较高,存在较大的支付风险。2002年末,全国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达5147亿元,占贷款总额的37%。2007年末,全部县域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平均占比13.4%(四家大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8.4%)。原因:自身经营管理不够完善治理结构存在问题乡村债务消化进程缓慢农业保险、信贷抵押担保等发展滞后,3.4农业风险经济补偿机制不健全,中国每年约有0.3亿公顷农作物受灾,占全国农作物播种面积的l/4,成灾面积占受灾面积之比40%以上。农业灾害损失两种救助方式:由民政部门实施的政府农业灾害救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和新疆兵团财产保险公司开办的农业保险。,然而,农业保险、信贷抵押担保不能满足需求:农业保险:推动农村金融市场深化的重要工具, 2007年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仅51.8亿元,承保农作物2.31亿亩,大小牲畜5771.39万头(只),家禽3.25亿羽(只),仅能为农业生产提供1126亿元风险保障。信贷抵押担保:缺乏抵押担保物品是农民贷款难的重要原因之一。,3.5农村金融机构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农村信用社省联社及派出机构与县联社之间的权责关系不够明确,行政性的上下级关系,限制了县联社的法人自主权,股东大会、监事会等形同虚设。部分农户股金变成了定期存款。农业银行目前正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农业发展银行的定位和有效经营模式、政策性支农机制仍在探索之中。,3.6农村金融市场缺乏竞争,中国农村金融市场虽然存在着多种形式的金融组织,但没有形成有效竞争机制。农业银行:市场定位变化,从农村转向城市,从农业转向工商业;各种形式民间借贷属非正规金融部门,具有较高金融交易成本,缺乏规范和保护,也容易引发问题:第一,民间借贷风险大,容易引发债务纠纷;第二,民间借贷利率较高;第三,影响国家利率政策的实施。,农信社几乎成了农村金融市场上唯一的正规金融组织,2001年农信社农业贷款占金融机构农业贷款比重的77.7%;农信社间缺乏竞争的空间和条件。地域限制,其经营绩效也主要取决于区位优势。,3.7管理和监督机制不完善,(l)农村金融秩序混乱 一是高息揽存; 二是贷款管理混乱; 三是存贷款期限不匹配,隐含流动性风险(2)行政干预严重 一是地方政府涉政贷款 二是社会执法监督检查比较混乱 三是乡村行政领导担任农村合作基金会领导现象导致行政干预(3)国家对农村金融的政策支持不够 优惠不足,且享有优惠落实不到位,3.8农村金融立法滞后,(l)农业保险立法进程缓慢,法律保障体系薄弱 2002年修正后的保险法第155条:国家支持发展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保险事业,农业保险由法律、行政法规另行规定;农业法第31条:“国家鼓励和扶持对农业保险事业的发展” 。,(2)农村合作金融立法滞后一是中国学术界、理论界关于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性质、社会职责、体系角色等的认识尚未达成共识二是农村信用社监管长期比照商业银行法执行三是农村信用社权益常遭侵害,维权难。(3)农业政策性金融立法滞后农业政策性银行立法一直没有出台,制度性缺陷:市场定位不明确,业务经营欠规范;合法权益无保障;激励约束不力;监管和考核无标准。,4构建需求导向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4.1农村金融体系构建的目标模式与实施重点4.1.1目标模式:需求导向、多元适度竞争、小型化的区域性农村金融体系,并基于需求开发适宜的农村金融产品,创新信贷模式。(1)我国农村金融构建必须以需求为导向 一是现代服务业, 二是长期以来农村金融实践忽视需求 三是意愿的差异性 四是我国当前的农村金融主要表现为供给型金融抑制,需求型金融抑制是从属现象,(2)满足需求的金融服务必然是适度微型化和小型化的,中国并不缺少大银行,但缺少贴近基层的中小金融机构,特别缺少根植于农村的微型金融组织。相对来说,贴近农户、符合农村基本需要的“小法人”更适合服务当地。一是农村金融服务的适度小型化是与需求的小规模相对应的。二是新型农村内生金融规模必然是小型化的大型国有或股份制商行金融服务提供的有效性也必然是能够与微型需求对接的微小型窗口。,(3)基于市场机制才具备可持续性,首先,让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主渠道,用价格调配金融资源的投向和投量。农村资金市场价格利率的适度性应当与借款人收益和效用的满足程度相比较,而不是与现行限定利率水平相比较,高利率不等于高利贷。例证:在各种民间借贷活动中,年利率水平在16%以上的,所占比重已经很小,放开央行基准利率的四倍基本能够覆盖风险;山西、贵州等五省区小额信贷试验的最高利率23.4%。其次,基于市场机制的金融资源配置才是具有效率的,而具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才是可持续的。,(4)多元适度竞争的才具有效率和偿还性,一是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多样化需求决定了农村金融服务供给应当是多元化的;二是应建立适度竞争性的农村金融格局,这既是增进效率的必然要求,也是农村金融组织多元化后的必然趋势;信贷市场会在竞争中达到自我均衡,各利益主体通过多次博弈,寻求适合于自己的服务定位和细分市场,在竞争中实现互补,而不能以互补替代竞争。竞争是利益导向的必然状态,而互补是多元格局下竞争的结果。,县域遏制农村资金流失,确保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三农”和新农村建设的前提。,(5)区域性是农村金融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前提,4.1.2实施重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重构农村金融体系,通过体系的完善和覆盖面的扩大提高农村金融的服务半径和服务能力;二是创新适宜农村经济特点的信贷模式,与农村金融服务方式;三是构建农村金融市场的风险分担机制,,4.2需求导向的多元竞争性社区农村金融体系构建的路径选择,4.2.1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建设(1)深化农村正规金融机构改革,提高其服务农村的深度和广度解决农村正规金融机构服务农村问题 强化农业银行为农服务职能,稳定和发展农村服务网络;拓展农业发展银行支农领域,尤其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信贷支持;扩大邮政储蓄银行涉农业务范围;在保持县(市)社法人地位稳定的基础上深化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发挥为农民服务主力军作用。 加大对农村金融政策支持力度 基于农村多样化需求开发多元产品,(2)催生农村民有金融组织,多年没有破解农村金融体制困局的关键就在于没有引导和扶持农村民有金融组织的发展。民间金融与正规金融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替代和挤出效应,博弈的最优解便是寻求诱致性和强制性的衔接点,国家与市场主体利益的结合点,民间与正规金融的妥协点。,一是在农村弱势群体微小资金的自助性联合基础上培育发展真正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二是大力发展民间资本组建的小型或微型农村商业性小额信贷组织,允许其从金融机构融入资金,鼓励发展适合农村特点和需要的各种微型金融服务;三是对于一定规模且规范化发展的民有金融组织,可以规范化为民营银行;四是根据农村经济发展需求,适时探索农村民间金融的直接形式:基金、债券与区域性资本融资市场。,4.2.2探讨多元化供需对接的农村金融信贷模式,基于需求、关注供给、破解信贷条件约束、实现二者对接的模式:小额信贷实践模式:NGO型、国际资助型、商业性、农户小额信贷、农户联保贷款等;农民组织化基础上的贷款模式。龙头企业带动型的利益一体化贷款模式、基于农民合作化的互助担保贷款模式风险分担下的贷款模式:贷款保险和信用担保保障制度下释放农民担保品的抵押贷款模式社区合作金融组织模式,4.2.3农村金融支持和风险分散机制:优化信用生态环境,(1)通过政府的公共品倾斜性投入,改善农村投融资环境,缩小城乡之间投资利润率差距,提高农村的投资收益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金融的法律法规建设以教育培训等提高农民参与市场的能力和获取发展机会加强信用工程和信用体系建设,(2)构建农村信贷市场的风险分担机制构建以政策性担保为主体,互助性担保为辅助,商业性担保积极参与,能够有效控制、分散和化解风险的多元化信用担保体系。构建以政策性和合作性为主体的多元化农业保险体系,并建立农业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Page 37,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