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中国古塔---陕西塔.doc

    • 资源ID:17438414       资源大小:738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国古塔---陕西塔.doc

    【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中国古塔-陕西塔.精品文档. 陕西古塔简介*大雁塔*1、大雁塔建于唐高宗永徽三年,因坐落在慈恩寺,故又名慈恩寺塔。大慈恩寺是唐长安城内最著名、最宏丽的佛寺,它是唐代皇室敕令修建的。唐三藏玄奘,曾在这里主持寺务,领管佛经译场,创立佛教宗派。寺内的大雁塔又是他亲自督造的。所以大慈恩寺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一直受到国内外的重视。 慈恩寺是唐贞观二十二年太子李治为了追念他的母亲文德皇后而建。大雁塔初建时只有五层,武则天时重修,后来又经过多次修整。现在的塔是七层,共64米,呈方形角锥状;塔身为青砖砌成,各层壁面作柱枋、栏额等仿木结构;每层四面都有券砌拱门。这种楼阁式砖塔,造型简洁,气势雄伟,是我国佛教建筑艺术的杰作。大雁塔底层南门两侧,镶嵌着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书写的两块石碑。一块是大唐三藏圣教序;另一块是唐高宗撰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侧蔓草花纹,图案优美,造型生动。这些都是研究唐代书法、绘画、雕刻艺术的重要文物。*中王堡木塔*2、中王堡木塔又称文峰塔。位于陕西省三原县城东南安乐乡中王堡木塔寺内。现寺毁塔存。塔建于明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砖木结构,平面六角形,三层,高22米。立面形状,较为特殊。形似楼阁,但却飞檐挑角,显得庄重雄伟,底部青砖砌成4米高的塔台。此塔设计严谨,别具一格,为陕西省古塔中较少的珍品,又是陕西全省最高的木塔。1980年陕西省文物局拨出专款,将塔整修一新,并被列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3、富县塔位于陕西省富县城西北西山坡上。塔建于唐代(公元618907年)。砖木结构,平面方形,十层,高33米,基底每边长8.55米,直径8.5米。塔身全为砖砌,塔内有方形小室,直通塔顶,原筑有木扶梯,可以攀登。塔面向正东,塔外每层均辟券门,每四层东门两侧还饰有首户。塔下台地上,立有清代重修准提庵碑记一方,上书“俯视山水,豁然在目,啸月吟风,披襟迭胜”塔的四周,确为欣赏山水风光的好地方,故来观赏的游人众多。 *延安宝塔*3、延安宝塔位于陕西省延安市东侧延河岸边嘉岭山的土山上。前临延河,气势雄伟。因塔建于山顶,土山亦称宝塔山,塔也就称为宝塔。塔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清代曾多次修葺,故现塔外檐全为清塔风格。塔地处东山战略要地,周围无庙,极可用于军事防御。塔为平面八角,九层砖砌,通高44米,楼阁式。第一层塔身特别高,开有南、北两门,门额刻有“俯视红尘”和“高超碧落”的题字,以描述此塔的雄姿。塔身顶部以砖砌迭涩挑出短檐。自第二层以上,每层塔身各面交错分布有通光的卷形窗孔,但窗孔不统一,不规则。塔顶为八角攒尖式,塔刹已毁。塔内有盘升蹬道,可登塔俯瞰全城美景。塔旁有一口明崇祯元年铸造的铜钟,高150厘米,直径106厘米,上部有佛教莲花纹饰,下部有道教的八卦纹饰,当时用来报时报警。4、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1937年至1947年,中共中央就设在这里,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延安宝塔也就成为革命圣地的象征。 *普同塔*5、普同塔位于陕西省西安城南郊大兴善寺南侧,为六面七级楼阁式实心砖塔。通高18米,一层呈方形基座,面南开一券门,门额砖雕“普同塔”三字,内有塔室为方形,以上六层均为实心,每层有券龛,龛中塑佛像。砖作斗拱、叠涩出檐,额枋作花纹砖装饰,塔刹为宝珠形。*清凉国师塔*6、清凉国师塔位于陕西省长安县韦曲东南少陵原半坡华严寺内。现寺毁塔存。建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系华严宗四祖清凉国师的墓塔。实心,砖结构,平面六角形,五层,高7米,仿木结构楼阁式。塔的第二层有石刻“大唐清凉国师妙觉之塔”十字。该塔身已向北倾斜,塔前竖有重修华严四祖清凉国师塔记碑,上面记述了清凉国师的生平事迹,碑文为清末宋伯鲁和宋联奎书写。此墓塔历史久远,对古塔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 *法门寺塔*7、法门寺塔位于陕西省扶风县城北10公里的崇正镇。法门寺历史悠久,是隋唐佛教四大圣地之一,始建于东汉,初名阿育王寺。阿育王是古天竺的国王,笃信佛法,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八万四千座塔,而扶风法门寺塔则是其中之一。因塔而修寺,寺和塔屡经兴废,多次重修,至公元625年始称法门寺,塔也称为法门寺塔。法门寺是我国境内珍藏释迦牟尼真身舍利的十九座寺庙之一,佛骨藏于塔下地官。唐代帝王崇尚佛祖,曾先后七次举行迎送佛骨法会,将藏于塔下地宫的佛骨迎入宫中供瞻,然后送回地宫封供。 据记载,法门寺塔原为四层木塔,下有地宫,除藏有佛骨之外,还有唐皇室施舍的大量金银珠宝,法器,锦缎衣饰等供品。公元1569年关中大地震,法门寺塔被震塌,明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神宗赐银数万两建塔,历时三十年建成。新建的塔为砖砌楼阁式,平面八角十三层,高60余米。第一层塔身八面,南面塔门,上有“真身宝塔”四字的石匾。东为“浮图耀日”,北为“美阳重镇”,西为“舍利飞霞”。其余四面为八卦:乾、艮、巽、坤等字样,以记方位。塔身的第一层檐下,用砖刻制出垂爪柱、帐幔和斗拱、椽子等构件。从第二到第八层,檐下均刻出额枋、斗拱,以叠涩出檐。八层以上各层仅作叠涩出檐,而无斗拱和其它构件,可能是后代重修过的。第十三层己残毁,做成了八角形圆盖。塔刹为铜覆钵、宝珠。塔的第二层至第十二层共有佛像龛88个,每龛置铜佛或菩萨造像13尊,共计104尊,大者形同真人,小者只有0.2米左右。塔上的造像庄重肃穆,铸造技术精湛。这些像组成一座佛教艺术的珍贵宝库。1654年关中又发生大地震,法门寺塔开始倾斜,虽然多次整修无效。1976年松藩大地震波及到法门寺塔,1981年又逢大雨,倾斜的塔身终于倒塌。1987年4月有关部门对法门寺塔整理挖掘中,在地宫发现了许多珍贵的文物。有四枚佛指舍利,还有皇宫迎送舍利的大量供品,包括金银器,玻璃器,瓷器,石器,铁器,漆木器,珠宝器,锦续等共计700余件,其中多为稀世之宝。是研究佛教史、工艺史、饮茶史的重要资料。 *千佛铁塔*8、千佛铁塔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之北杜镇。塔身有铭文:“大明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南书房行走太监杜茂铸造”。纯铁铸成,平面方形,十层,高33米,边宽3米,层层有窗,门南向,中空有梯可攀登。四角柱铸成金刚力士像,顶立层楼,各层环周铸铁佛多尊,故名“千佛塔”,佛像间还夹杂奇花异草、珍禽怪兽,更显得工艺超群,精巧绝伦。今塔身保存完好,唯塔刹稍有倾斜。此塔为我国现存铁塔中最高的一座。*鸠摩罗什舍利塔*9、鸠摩罗什舍利塔俗称八宝玉石塔。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西南三十余公里户县的草堂寺内。这是后秦高僧鸠摩罗什的舍利塔。塔建于唐代(公元618907年)。玉石结构,单檐亭阁式,高2.33米。全塔用玉白、砖青、墨黑、乳黄、淡红、浅蓝、赭紫、深灰等八种颜色的玉石雕刻镶嵌而成。所以俗称八宝玉石塔。塔的形制很特殊,虽属于亭阁式塔,但其下部承以山岳波涛,须弥座也为浪花波纹所组成,别具匠心。在以波浪形组成的仰莲盘上,置八角形亭阁塔身,刻出大门和直棂窗,其上覆以四出方形屋顶。屋檐下用阴刻的佛像、飞天,极为生动流畅。塔刹形制也具独特风格,在简洁的刹座上,刻出巨大的似莲瓣形花叶,承托巨大的扁圆宝珠。此塔的造型、雕刻,均极雄健精美。体形虽然不大,却是一件极为精美的唐代建筑雕刻品。1953年至1978年,全面进行修茸,并建立“草堂寺文物保管所。”予以保护。 *刘合仑衣钵塔*10、刘合仑衣钵塔位于陕西省周至县楼观台旁。塔内因埋葬著名道士刘合仑的衣钵而得名。塔的建筑年代无考。砖结构,实心,三层,高约9米,楼阁式。此塔形制特殊,它把佛塔的塔刹形式变更,没有莲座,没有相轮,没有宝盖,用瓜棱做顶。塔身也没有佛教内容的痕迹。塔为道教塔,故不理骨,而埋衣钵作为纪念。刘合仑衣钵塔塔铭尚存,字迹清晰,记事详尽,是珍贵的石刻。11、净业灵塔位于陕西省长安县神禾原西畔香积寺旁,为四面五级空心楼阁式砖塔。高14.7米,每底边长4.5米,塔身置于方形台基之上,台基高1.8米。砖砌叠涩菱角牙子出檐,底层面南辟一券门,二、三、四、五层面南各设一券龛。塔于“唐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甲子之岁六月十五日建”。*西安市长安县韦曲西南香积寺善导塔*12、此塔位于西安市安县韦曲西南神禾原上的香积寺内,也称香积寺塔。塔和寺均建于唐中宗神龙二年()。按善导弟子怀恽的隆阐法师碑中所记,此塔并非善导的墓铭,而是为了纪念他所修的佛塔。相传当大塔完工时,唐高宗还赐了佛舍利千余粒,武则天也来此瞻仰。善导是一位很有造诣的僧人,著有净土宗典籍多种,阐述净土法门的教义;在世纪时传入日本。日本高僧法然依据他的经义,创立了日本的净土宗,广泛在日本传播。至今日本净土宗的信徒,还以香积寺作为他们的祖庭。年月日,中日两国佛教净土宗的同仁,在香积寺举行了善导法师圆寂周年纪念典礼,为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增添了新的篇章。*薄太后塔*13、薄太后塔又名香积寺塔。位于陕西省礼泉县东25公里薄太后村的香积寺内。寺毁塔存。薄太后,汉文帝刘恒之母。塔建于唐代(公元618907年)。砖结构,全用青砖砌筑,砖缝黄胶泥,平面正方形,七层,高约36米,空心楼阁式,占地面积39.5平方米。第一层塔身较高,素面无装饰,正、背两面开拱形券门。自第二层以上,各层塔身四面均砌出砖柱和平座、栏杆。每层塔檐均以叠涩砖挑出,檐下出斗拱。第一层到第四层相错开拱形券门,五层以上则四面开券门。四角攒尖顶。可以看出设计人对防止垂直裂缝的出现,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塔内有楼梯,可登临眺望。此塔造型雄伟,秀丽别致,在我国古塔建筑中独具风格。 *杜顺禅师塔*14、杜顺禅师塔位于陕西省长安县韦曲东南少陵原半坡华严寺内。现寺毁塔存。建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为华严宗初祖杜顺禅师的墓塔。砖结构,平面四方形,七层,高约13米。仿木结构密檐式。每层每面有砖砌的斗栱、方柱,出檐迭涩砖,间以菱角牙子。檐角悬挂铁铃。塔的顶层有石刻“严主”两字;第三层有石刻“无垢净光宝塔”六字。塔的下层有砖筑龛室,原有石刻影像及像赞,今已无存。这是一座比较大型的墓塔,迄今已达1100多年的历史,实属珍贵。15、金龟寺塔位于陕西省礼泉县阡东镇底照关村西门外。塔建于清代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砖结构,平面八角形,十层,高45米,楼阁式。底层每边宽3.85米,塔壁厚3米。每面有长宽各0.57米的石方一块,浮雕仙人一尊,八个仙人之上又有同等的石方,刻一大字,按方位为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南门开一门可进入塔内,门楣上有“金龟寺”三个金字。每层出檐,为单抄三跳斗栱,塔下刻有佛、菩萨像,共26尊。第八、第九、第十层每角尚有铁马一枚。全塔共有窗24孔,呈不规则分布。塔顶为八角攒尖。塔内呈圆柱形,沿柱拾级攀登塔顶,远眺四周景色,一览无遗。*小雁塔*16、小雁塔,又荐福寺塔,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门外友谊西路南侧的荐福寺北端。寺建于唐(武则天)文明元年(公元684年),初名献福寺,是为唐高宗献福建的。塔,原名荐福寺塔,是宫人“率钱而立,为天子祈福”的佛塔,建于唐中宗景龙年间(公元707709年)。距大雁塔3公里,东西相对,如同昆仲,和大雁塔一样有名,也是西安的重要标志。因比大雁塔矮小,建造时间也较晚,故称小雁塔。历经沧桑,它仍保存着唐塔的原貌。从古建筑的角度看,它比大雁塔更有研究的价值。小雁塔为密檐式方形砖塔,初建成时为15级,高约46米。后因多次地震,塔顶震坍,塔身破裂,现存13级,高约43.3米。塔下为方形基座,塔身第一层特别高大,边长为11.83米。每层南北辟门,门框均以青石砌成,门楣上用线划方法,刻出供养天人和蔓草图案。刻工精细,线条流畅,反映了初唐时期的艺术风格。底层壁面简洁,末置倚柱,阑额、斗拱等。第一层塔身上的各层檐子之间距离甚小,仅南北辟小窗,供采光通气。所出密檐均以叠涩方法挑出,下面出菱角牙子,菱角牙子上叠出层层略为加大的挑砖十五层,使塔檐呈现向内曲的弧线。这是唐代密檐塔的特点。塔的外形逐层收小,五层以下收分极为微小,自六层以上,塔身外形急剧收杀,使塔上部呈现圆和流畅的外轮廓线。塔身内部为空筒式结构,塔室方形,设木楼层,有木梯盘旋而上。但塔内空间甚小,光线差,不便向外眺望。小雁塔的造型和结构都堪称早期密檐塔的代表作品。它经受住了地震和战争对它的破坏,虽已破裂,但幸免坍塌,为拯救历史文物,国家拨款维修,1965年修缮告竣,并在塔内实施了结构加固措施,即在二、五、七、九、十一层各暗置一圈钢箍,在塔顶增加了防水设施,安装避雷针,但没恢复到早期15层的原貌,也许这样更显其悠久的历史。现已设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和文物陈列室,成为人民乐于游览观光的好去处。该塔已于1961年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此塔在结构处理上,有不少加固措施。塔建在巨大的夯土基上,夯土基中埋有纵横交错的木架,以加强土基的整体性。塔的每层檐角都埋有上下两层挑檐木,以加固挑檐部分。又如史载,小雁塔有“缠腰”但已毁于公元1231年战火,近年在塔四周还发现有建筑遗迹。小雁塔还有三次离合的奇迹:明成化末年(公元1487年)地震时,塔自顶至底中袭尺许,明澈如窗户,行人见之。但正德末年(公元1521年)地震,将塔的中裂缝却予震合,自行恢复原状。第二次是嘉靖乙卯(公元1551年)地震,又裂为二,癸亥(公元1563年)地震,又复合无痕。第三次是康熙辛未公元(1691年)塔又震裂,辛丑(公元1721年)又复合。小雁塔经过六次地震,三次震裂,三次又复合。其裂合之原因,至今还是一件令人难以解释的奇事。 17、圆测墓塔位于陕西省长安县少陵原畔兴教寺西慈恩塔院内玄奘墓塔东侧。圆测(公元613696年),名文雅,是新罗(朝鲜)一位国王的孙子,自幼出家,十分聪慧,跟随玄奘学习,精通瑜珈教义,深为玄奘器重。圆测死后,葬于洛阳龙门香山寺北谷,弟子慈善、胜庄分得部分遗骨葬在终南山。北宋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龙兴寺僧人广越又由终南山分来遗骨,在现址建塔安葬。砖结构,平面方形,三层,高8米,楼阁式,塔的形制与式样与玄奘塔完全相同。塔上有石刻塔铭,塔内有泥塑坐像。目前保存完好。18、武功塔又名报恩寺塔,位于陕西省武功县城内。塔建筑年代无文字记载。根据形制及建筑手法看,似为北宋期间(公元9601127年)的建筑物。砖结构,用青砖砌筑。平面八角形,七层,高37米,每面宽4.7米,楼阁式。层层迭涩出檐,柱头转角及补间均施以简单的斗栱,各层设置真假相同的券门,券门富于变化。塔内中空,原有木梯可登临其上,俯瞰全城景色,现已毁圮。塔身秀丽挺拔。19、崇文塔,全名为铁佛寺崇文宝塔,位于陕西省泾阳县南永乐店。据塔下碑石记载,明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李世达(号渐庵)主持修建,每年修一层,每层壁上刻有捐资人的姓氏。修至第九层时,李世达亡故。其女继承父志,继续修至十三层,于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峻工。塔用青砖砌筑,平面八角形,十三层,高约83.21米,密檐式。塔下为高1.8米的石砌素平基座。底层每边长9米,南面门楣上刻有“崇文宝塔”四字。每层分别有四窗,外面各有四个佛龛,窗和龛的位置交替而上,以避免门开在一条直线上产生裂缝。龛中置明代石刻佛像,有立有坐,形态各异,生动逼真。二层内铸有金属站立佛像一尊。各层都有砖檐椽头,雕有多种花纹,每角相交为砖砌圆柱,塔内砖梯可通顶部。塔顶结构设计不同一般:顶上有一个宽敞的环绕塔廊,廊外有高而厚的围墙。人们可凭栏观看,虽身凌高空也无危险之感。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三、二十四日为群众登高登塔会期。此塔仅次于河北定州料敌塔,是我国第二高塔。当地还有翠云女乔妆建巨塔的传说,并有四句诗:“天心民心,建塔泾滨。孝女感天,名塔崇文”。1980年10月,在塔顶发现明代鎏金铜卧佛像一尊,现藏泾阳县博物馆内。1988年成立了崇文塔文管所。*大秦寺塔*20、大秦寺塔位于陕西省周至县楼观台旁的大秦寺遗址内大殿的东侧。构成大殿和塔并列的布局方式。塔与殿并列布局的寺院,从我国唐代开始,还流传到日本。日本法隆寺塔和金堂,就是殿与塔并列布局的。 塔的建筑年代已不可知,依其风格判断,这是一座宋末明初(公元12791368年)的塔。砖结构。平面八角形,七层,高约32米。塔的第一层正面辟门,门宽1.38米,每面边长4.3米。第一层塔壁甚厚,达四米左右。塔身二、三、四、五层对开两门,交错而上,到六、七层则前后垂直开门,塔身也急剧收进。塔的外檐出檐甚短,檐下用砖制斗拱,朴实无华。仅在转角部位出方形倚柱,柱头使用阑额一条。此外还有当年施工的脚手架洞眼。 *兴平北塔*21、兴平北塔位于陕西省兴平县城内,为八面七级楼阁式砖塔。塔顶部已毁,残高40米,每底边长4.5米,塔身中空,一、二、四、六、七层塔身南北对开券窗,三、五层作券龛,塔体各层隐出角柱、阑颊,一至三层砌作斗拱,四层以上仅作菱角牙子、叠涩出檐,县志记载:“北塔在县署西北保宁寺,后唐时建塔六角形七级高十三丈”。 22、大慈恩寺塔林位于陕西省西安城南郊大慈恩寺内。有成纯公塔、觉科塔、治宽塔、清悟塔、然通塔、憨月圆禅师塔等8座塔。最高8米,最低4.5米,为砖石结构。塔建于清代。其中憨月圆禅师塔,为八面五层幢式石塔。由石块叠垒而成,通高4.5米,塔体均有残刻及浮雕图案花饰,各层出平檐,塔顶为八角拈尖宝顶。塔身铭文“傅曹洞正宗第三十一世憨月圆禅师塔”。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建。*香积寺善导塔*23、香积寺善导塔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县潏滈两河交汇处的香积村香积寺内。寺为唐代著名的古刹,始建于唐中宗李显神龙二年(公元706年),是佛教净土宗的门徒为纪念第二代祖师善导而修建的。寺名的来历众说纷坛。香积寺依山傍水,昔日殿宇峥嵘,古塔高耸,香烟缭绕,古木参天。唐代诗人王维曾写过香积寺赞道:“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善导塔,平面方形,底层边长9.5米,顶层不足4米,外轮廓成方尖锥体,是唐塔中罕见的方塔。塔为仿木结构密檐式,砖砌十三层,已残裂,现存十一层,通高33米。底层较高,以上各层骤变低矮,但密檐之间的距离比一般密檐塔大,边宽也由下至上递减,每层各面都有四根砖砌凸起的方形倚柱,将每面划分为三间,中间为券门,两侧为假窗,底层东、西、北三面各有券形龛一个,南面辟门,塔身用赤色描绘柱访,斗拱和窗棂的结构。塔门上题有“涅槃盛事”字样,于清乾隆年间重修寺庙时刻。塔内空到底,室为方形,每层用木楼板隔开。19791980年,对善导塔基台座、塔身、塔檐加固维修,并增设塔内楼梯,沿梯而上,可登塔顶,从每层每面的一孔券门窗向外眺望,颇能得到临观之乐、之情、之趣。近看平畴万顷,良田阡陌;远望终南山奇峰巨石,漂渺云烟,着实壮人胸怀。善导(公元613公元680年),也称光明和尚,自幼出家,是佛教净土宗创始人之一。他在光明寺期间,大力宣传净土信仰。相传曾著有弥陀经十万卷,画净土变相三百壁,很受长安僧俗的尊崇,信徒甚多,圆寂后,门徒为他建塔以示纪念。净土宗教义于公元八世纪传人日本后产生很大影响,他们尊祟善导为高祖。中日邦交正常化后,日本各界友好人士和净土宗信徒不断前来善导塔朝拜。1980年5月14日,在善导大师圆寂一千三百周年之际,中日两国佛教界人士在香积寺举行法会活动,以纪念善导大师,从而进一步增进了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仙游寺法王塔*24、仙游寺法王塔,原位于陕西省周至县城南的秦岭黑水峪口仙游寺内。为了解决西安市长期面临的缺水问题,市政府决定引黑河水进西安。仙游寺与法王塔所处的谷地将被淹没。1998年8月,仙游寺和法王塔整体搬迁到距原址2.8公里的金盆村北梁上。在搬迁过程中发现地宫,内有佛舍利和大量珍宝。塔始建于隋文帝仁寿元年(公元601年)。由当时大兴善寺的高僧童贞奉敕令于本年十月送舍利安置修建的。无量寿经载:“佛为法王,尊超众圣,普为一切天人之师,法王塔俗称佛舍利塔。”当代学术界称其为仁寿舍利塔,但确切的称谓应是“隋国立舍利塔”。塔为平面方形,砖结构,七层,高约30米,密檐式。底座8.9米见方,全为砖砌,玲珑秀丽,线条优美。法王塔,经国家文物委员会有关专家考察后,确认为建于隋代。目前,全国隋塔除山东历城四门石质塔外,仙游寺的法王塔为我国现存唯的一座隋代砖塔,极为珍贵。三老并题字留念。单士元题诗云:“周至古郡县,仙游第一丛。隋塔今犹在,终南秀气灵。”郑孝燮作诗曰:“情豪意满入终南,翠迭峰连曲水潺。隋塔云浮皆过眼,白公长恨何绵绵?”罗哲文也题诗云:“吹箫引凤传永年,仙渡长桥几渡仙?最是寺中隋塔好,巍巍七级连云天。”可见此塔之美,深得中外游人的欣赏。 25、玄奘墓塔又称玄奘舍利塔(三藏塔),位于陕西省长安县少陵原畔的兴教寺内。周围青山连绵,林木葱郁,景色幽雅。玄奘高僧是我国唐朝佛教法相宗的创始人。他于公元629年,从长安出发,途经我国甘肃、新疆,取道碎叶、经阿富汗、巴基斯坦、尼泊尔、孟加拉国,遍游南印度,跋涉干山万水,历尽千辛万苦,克服艰难险阻,于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取回657部佛经回到长安,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和唐太宗的敬重。回国后,他以弘福寺、大慈恩寺、玉华寺为译场,同数百名学者和僧人一起虔心从事佛经翻译工作,历时19年,译出经典74部,成为我国第一个从事佛经翻译的人。这些佛经对后来促进中印文化交流起了或将起着重要的作用。唐高宗麟德元年(公元664年),玄奘圆寂于陕西省君县玉华寺。唐高宗遵照玄奘“择山涧僻处安置,勿近宫寺”的遗言,将其火化后的遗骨葬于西安东郊浐水东岸的白鹿原上。唐总章二年(公元664年)迁葬于兴教寺,并修建墓塔,以资纪念。唐太宗大和二年(公元828年)对墓塔大规模重修,即为今塔。玄奘的舍利塔平面方形,砖砌仿木结构楼阁式五层,通高21米。第一层边长5.2米,以上各层逐渐内收,下大上小,十分稳固。塔身下为低矮的台基。第一层塔身南面辟砖砌拱门,内为方室供玄奘台像。底层南面刻唐文宗开成四年(公元830年)篆刻的大遍觉法师塔铭。细述了玄类的生平事迹。以上各层均为实心,不能登临。塔外每层每面用四根八角形倚柱分成三间。檐下用砖隐砌出最简洁的斗拱,在其它建筑物上是少见的。塔檐采用叠涩砖挑出和收进的做法。第一、三层砖用菱角牙子挑出,以上到十一层砖均逐层挑出,然后又逐层收进。挑出的檐砖逐层加大,使叠涩呈现出向内曲的弧形曲线。这是唐代叠涩塔檐的艺术特点。每层挑出较大的叠涩出檐,砖层较多,更显楼阁式塔的意味。塔顶置巨大的方形塔刹,刹座为四瓣仰莲,上面承托覆钵、莲瓣、宝瓶和宝珠等。塔为纪念性墓塔,因埋葬玄奘遗骨而建,虽不很高,但庄严壮观,驰名中外,在建筑艺术上,是我国现存仿木构楼阁式砖塔的典型代表。该塔已于1961年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26、青西村塔位于陕西省西安城北郊汉城乡青西村,为六面七级楼阁式砖塔。通高21米,砖砌菱角牙子、叠涩出檐,第一至第五层檐下均作额枋,第一层塔身面东辟一券门,第三层与第五层每面各设一券龛。塔身砖多块刻有“敦煌砖塔”字样。27、宝庆寺塔,又称花塔。在陕西省西安市南门内书院门街北侧。塔始建于唐文宗太和开成年间(公元827840年),明、清屡经重修。明景泰年间(公元14501456年),将塔从宝庆寺内迁建于今址。因以五色砖砌筑,又称花塔。平面六角形。七层,高约23米,第一层檐下有龙凤等雕饰,第二、第三、第六层砖龛内,多嵌有石刻佛像,都是北魏、隋、唐时期所造。现塔东侧有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重修碑石一通。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宝庆寺塔进行了整修。*窥基塔*28、窥基墓塔位于陕西省长安县少陵原畔兴教寺西慈恩塔院内玄奘墓塔西侧。窥基(公元632682年),是唐代开国功臣尉迟恭的侄子。17岁出家为僧,拜玄奘为师,精通教义,后世称其“百疏论主”。塔建于唐开耀二年(公元682年),砖结构,平面方形,三层,高8米,楼阁式。塔的形制、结构,与玄奘塔相同。塔内塑有窥基坐像和石刻塔铭。此塔与玄奘塔及圆测墓塔合称为“兴教寺三塔”。*唐家坪琉璃塔*29、唐家坪琉璃塔原位于陕西省陕西省延安市甘谷驿镇北唐家坪石畔上。塔建于明崇祯二年(公元1620年),由山西汾州府著名匠人候大阳建造,是陕西现存唯一的琉璃塔。平面八角形,实心,七层,高6.3米。塔面以绿、黄、蓝等色琉璃所饰,艳丽夺目。第一层每面浮雕一佛二力士,背景密布41尊小菩萨;第二层每面浮雕一佛二飞天,密布56尊小菩萨;第三层各面浮雕神态各异的行龙;第四层浮雕牛、马、凤、麒麟等吉祥物;第五层至第七层均雕有佛和菩萨,造型十分生动。塔每层设置层檐斗栱,结构合理恰当。现已迁建在延安清凉山上。*三阳寺塔*30、三阳寺塔位于陕西省高陵县城东南郊昭慧院内(今高陵中学内),昭慧院地处泾阳、咸阳、渭阳、交界处,故而名“三阳寺”,塔因寺名。从此塔的形制和结构分析,应是宋、辽时期(公元9161279年)的建筑。砖结构,平面八角形,十三层,高53米,密檐式。塔身每层东、西、南、北四面有券门,其它四面无门。每层叠涩出檐,用砖和牙子交错砌筑,到第八层砖后作出假飞椽挑檐,即反叠涩内收。各层檐角微微上挑。塔顶为圆形宝瓶式。游人可以登塔远眺,饱览渭北原野风光。此塔结构坚固,历经地震,但塔身毫元倾斜下沉或开裂等现象,至今屹立高耸,气势磅礴。该塔现已被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柏山寺塔*31、柏山寺塔位于陕西省富县城西直罗镇柏山上柏山寺内。塔始建于唐代,宋、明两代重修。砖结构,平面八角形,十一层,高43.3米,每边长3.7米,直径9.1米。塔内第一、第二层,均有边长为2.3米见方的小室。塔身外面每层均有唐宋门窗、斗栱。有的门又作小龛,内置各种人物石雕。石雕多为唐代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作品。此塔由于宋、明两次重修,故留下的时代特征,较为明显。*感经塔*32、感经塔位于陕西省西安城东郊韩森寨,为六角六级楼阁式塔。通高25米,底层每边长3米,一、二层为花纹砖饰及迭涩、菱角牙子出檐,三层以上为菱角牙子迭涩出檐。第三层辟券洞,洞额砖雕“感经塔”三字,塔刹已毁。据记载,塔址原为万寿寺,故亦名万寿寺塔,为明代所建。

    注意事项

    本文(中国古塔---陕西塔.doc)为本站会员(豆****)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