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学习PPT教案.pptx
第第1010章章 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是指由于食用了或饮用了被致病菌或其毒素污染的食物或饮料引起的一类疾病 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每年5-10月份最为多见,发病率较高而病死率较低 已成为世界上最广泛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发病机制 细菌通过3种机制引起食源性疾病:预先产生毒素、摄入后产生毒素、直接损伤机体 食入含有毒素的食物后一般引起急性发病(6-12小时以内),主要为上消化道症状,如金葡、肉毒梭菌 食入摄入后产生毒素的微生物污染的食物后,发生临床症状时间较长(24小时或更久)。这些毒素引起的腹泻多呈水样(如产毒性大肠杆菌),或血性(如志贺菌) 直接损伤机体的微生物可以破坏上皮细胞,引起广发的临床症状,从水样腹泻到炎症性腹泻以及系统性疾病(如李斯特菌)临床表现 胃肠型食源性疾病 恶心、呕吐、发热、腹痛、腹泻等胃肠炎症状,病程较短,一般1-3日可恢复 神经型食源性疾病 起病突然,早期恶心、呕吐、全身乏力、头痛、头晕等,继而出现视力减弱及模糊、瞳孔散大,甚至出现吞咽困难、耳鸣、耳聋、呼吸困难等症状第一节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 一、病原学 耶尔森菌属,为革兰氏阴性小杆菌,有毒菌株多呈球杆状,无毒株以杆状多见。 电镜照片电镜照片革兰氏染色革兰氏染色 培养的最适宜温度为28,最适pH值为78 ,要求较高的水活度 生化反应表现特征与培养温度有关,一般在30 以下比在35-37 呈现出更多的特征性 本菌具有“嗜冷性”,在水中和低温下(4)能生长,为肠道中能在4生长繁殖的少数细菌之一,故容易污染冷藏食品二、流行病学 1、季节性:一年四季均有发生,每年寒冷季节(冬春季)多发 2、传染源:人类、所有温血的野生或家养动物 (包括猪、狗、牛、羊等家畜;熊、狐、鼠等野生动物;家禽和野生鸟类等。)带菌动物大多为健康带菌 3、传播途径:污染的食物和水;与感染者的日常接触;接触感染动物或其排泄物 4、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但感染后,以14岁、1029岁年龄段发病为多,2/3发病者见于婴儿和儿童 三、临床表现 发热,急性肠炎(腹痛、腹泻、呕吐) 关节炎、败血症、阑尾炎 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引起的腹痛是先有发热后有腹痛,并且多为数人或数十人同时患病 四、防控措施 (一)传染源管理 1、管理动物传染源 因为几乎所有家畜都曾发现该菌的自然感染,所以应圈养猪、牛、羊等,并妥善处理其排泄物(无害化处理);如发现病畜时,应积极治疗或宰杀;屠宰场、废弃物要妥善处理,。 2、病人做好疫区消毒、病人隔离以及传染病报告,患者排泄物及时消毒处理。患者 调离饮食、护理、幼托工作。 (二)切断传播途径 做好“三管一灭”工作,加强环境卫生,保护水源,防止病原污染。 食品制作加工过程应严格按食品卫生要求操作 冰箱冷藏食品应充分加热或用其它灭活方法处理后进食。 密切接触者须勤洗手,日常生活中避免与感染动物接触。 (三)保护易感人群 体质差、免疫功能低下者易发生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感染,故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有助于预防本病。第二节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 国际上公认的李斯特菌共有七个菌株: 1、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L.monocytogenes) 2、绵羊李斯特菌 (L.iuanuii) 3、英诺克李斯特菌 (L.innocua) 4、威尔斯李斯特菌 (L.innocua) 5、西尔李斯特菌 (L.seeligeri) 6、格氏李斯特菌 (L.grayi) 7、默氏李斯特菌 (L.murrayi) 能引起人类疾病的仅有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单增李斯特菌) 16个血清型 幼年为革兰氏阳性小杆菌 陈旧培养物为革兰氏阴性 无芽孢,20-25形成鞭毛,37 无鞭毛一 病原学 在5-45C均可生长, 5C低温生长是该菌的特点,该菌嗜冷不嗜热,耐碱不耐酸 是一种常见的土壤细菌,在土壤中它是一种腐生菌,以死亡的和正在腐烂的有机物为食 是某些食物(主要是奶及奶制品)中的一种污染物,能引起严重食物中毒二、流行病学 1季节性:夏秋季节 2传染源:病人、带菌者、带菌动物 3传播途径:(1)食品:牛奶和奶制品;肉类(特别是牛肉)、水产品、蔬菜、沙拉、冰淇淋、冰箱冷藏的熟食(2)接触:破损皮肤、黏膜;胎盘;性接触 4易感人群:儿童、孕妇、40岁以上成年人、免疫功能缺陷者三临床症状 细胞内寄生菌,所致疾病分为腹泻型和侵袭型 腹泻型:8-24小时内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侵袭型:3-70天出现症状。起初为胃肠炎症状,随后出现败血症、脑膜炎、心内膜炎、孕妇流产等 死亡率高达20-30% 美国香瓜遭李斯特菌污染疫情已造成28人死亡 2011年10月26日 来源: 中国新闻网 李斯特菌在加拿大连夺15命2008年09月12日 来源:新浪网四 预防控制 食品(特别是奶制品的管理) 冷藏食品的充分加热单增李斯特氏菌在一般热加工处理中能存活,热处理已杀灭了竞争性细菌群,使单增李斯特氏菌在没有竞争的环境条件下易于存活,所以在食品加工中,中心温度必须达到7070持续2 2分钟以上单增李斯特氏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所以即使产品已经过热加工处理充分灭活了单增李斯特氏菌,但有可能造成产品的二次污染,因此蒸煮后防止二次污染是极为重要的 2005年6月下旬以来,四川省资阳、内江两地相继发生了一种“怪病”,病人急性起病、皮肤出血点、瘀点、瘀斑,血压下降,高热,重者出现中毒性休克、脑膜炎等。第三节 溶血性链球菌 7 7月2323日,四川省各家报纸及全国各大网站、媒体纷纷开始对四川资阳的不明原因疾病死亡进行大量追踪报道。此前卫生部已经接到疫情报告,派出联合专家组赴四川协助开展医疗救治、流行病学调查以及疫情控制处理工作。u7 7月月2525日,卫生部新闻办公室、农业部办公厅日,卫生部新闻办公室、农业部办公厅新闻处联合通报,根据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实新闻处联合通报,根据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有关专家初步认定,疫情系由验室检测结果,有关专家初步认定,疫情系由猪链球菌感染引起的人猪链球菌感染引起的人- -猪链球菌感染。猪链球菌感染。u7 7月月2727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控制所, ,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人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人员与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业人员合作,员与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业人员合作,完成了对四川省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的病原毒力完成了对四川省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的病原毒力基因测序工作。基因测序工作。u结论为:从九名患者和五只病猪标本中分离到结论为:从九名患者和五只病猪标本中分离到猪链球菌为高致病性强毒株,基因测序结果与猪链球菌为高致病性强毒株,基因测序结果与国外已发表的完全一致。猪和人的菌株序列完国外已发表的完全一致。猪和人的菌株序列完全相同,菌株病人与病畜之间病原菌传播途径全相同,菌株病人与病畜之间病原菌传播途径清晰。清晰。 截至7 7月2828日1212时,四川省累计报告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病例152152例,其中实验室确诊1313例,临床诊断9393例,疑似4646例。这些病例中,治愈出院7 7例,病危2727例,死亡3131例。 19681968年荷兰ArendsArends等首次报道了人体感染猪链球菌致脑膜炎病例。在3030例脑膜炎病例中, ,分离出3030株猪链球菌, ,其中2828株为猪链球菌2 2型。这3030例患者中2525例从事猪肉业。在新西兰、德国等地也有过类似报道。 19981998年盛夏, ,江苏省南通地区发生了猪链球菌疫情。2525人发病,14,14例死亡。病、死猪1424614246头, ,为往年同期的1010余倍。病人在发病前2 2日内均与病、死猪或来源不明猪肉有直接接触史, ,其中1111例在发病前2 2日内曾屠宰自家病、死猪。历史事件一 病原学 溶血性链球菌为链球菌属,链球菌科 圆形或卵圆形, ,革兰氏阳性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生长时为成对或成链状排列的球菌。分 型 常将链球菌属按溶血能力分为甲型( 型)溶血性链球菌、乙型(型) )溶血性链球菌、丙型(型)溶血性链球菌3 3类 甲型()溶血性链球菌又称草绿色链球菌,菌落周围出现草绿色溶血环,通常寄居在人的口咽腔、呼吸道及肠道中,致病力弱。 丙型()链球菌不溶血,为口腔、鼻咽部及肠道的正常菌群,通常为非致病菌。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产生强烈的溶血毒素,在血琼脂培养基上,可使菌落周围出现宽2 24 4毫米、界限分明、无色透明的溶血环,致病力强,能引起人和动物多种疾病 根据抗原构造不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又分成AVAV(缺I I、J J)2020个群。 每一群中,因表面抗原的不同,又分成若干亚群,对人类有致病性的绝大多数属于A A群。 A群链球菌又称化脓性链球菌人链球菌病主要是指 猩红热(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皮疹和疹退后的明显脱屑) 扁桃腺炎、风湿热 心内膜炎、丹毒、淋巴结炎及局部感染等 病原主要是A A群链球菌。 在家畜和家禽中发生的链球菌感染,主要为B B、C C、D D等群溶血性链球菌 如由B B群引起的牛乳腺炎和猪脓疱症; 由C C群引起的马腺疫以及羊、猪败血型链球菌感染。 国外近二十年报道较多,引起猪病并偶尔感染人,导致人重症感染的,主要是D D群的猪链球菌IIII型,它能引起人和猪的脑膜炎、败血症和关节炎,还可引起人的知觉性耳聋和中毒性休克综合征等。重症链球菌感染 由链球菌感染引起的预后较差的一类疾病的总称,主要指链球菌中毒休克综合征(STSSSTSS)。人和多种动物均可感染链球菌而发病。其中,由猪链球菌IIII型引起的人畜疾病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 二 流行病学1 1、季节性:全年均可发病2 2、传染源u上呼吸道感染者和人畜化脓性感染部位u对于重症链球菌感染,感染猪链球菌的病(死)猪是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的主要源头u目前尚无证据表明人感染猪链球菌病能在人与人间传播3 3、传播途径 人、动物局部化脓部位的接触,污染食品 人感染猪链球菌主要因接触被猪链球菌感染的生猪和未加工的猪肉制品,经皮肤破损的伤口或眼结膜而感染。 可通过消化道传播4 4、人群易感性u人群普遍易感。直接接触感染的病(死)猪或猪肉制品的人群为高危人群,有皮肤破损者极易发病。u国外多数学者认为人感染猪链球菌病是人类一种重要的动物源性职业病。免疫功能缺陷的人群感染猪链球菌,往往病症较重。三 临床症状 人链球菌病:猩红热、扁桃腺炎、风湿热、心内膜炎、丹毒、淋巴结炎及局部感染等 重症链球菌感染:初期畏寒、发热、头痛、头昏、全身不适、乏力、腹痛、腹泻,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 重症病例迅速进展为中毒性休克综合征,出现皮肤出血点、瘀点、瘀斑,血压下降,脉压差缩小。可表现出凝血功能障碍、肾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软组织坏死、筋膜炎等。 部分病例表现为脑膜炎,恶心、呕吐,重者可出现昏迷。四 预防控制措施 防止带菌人员的污染(局部化脓性感染) 防止奶牛乳腺炎的污染 屠宰过程严格执行检疫法规“不宰杀、不加工、不贩运、不销售、不食用病死猪”u免疫接种:在猪病流行高峰前,接种猪链球菌菌苗。要根据当地猪病流行的主要菌株,选择针对性的菌苗,由兽医部门统一接种,确保接种质量和成功率,接种过菌苗的生猪要做好登记和特征性标记。 u目前尚无人用链球菌菌苗。蜡样芽胞杆菌 剩米饭等淀粉类食品 剩菜、凉拌菜 呕吐、腹泻阪崎肠杆菌 尚不清楚阪崎肠杆菌的污染来源,但许多病例报告表明婴儿配方粉是目前发现的主要感染渠道。 引起严重的新生儿脑膜炎、小肠结肠炎和茵血症,死亡率高达50% 以上 学习要求 掌握三种细菌的流行病学特征 知道其预防控制措施 知道链球菌的基本分类 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是指由于食用了或饮用了被致病菌或其毒素污染的食物或饮料引起的一类疾病 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每年5-10月份最为多见,发病率较高而病死率较低 已成为世界上最广泛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二)切断传播途径 做好“三管一灭”工作,加强环境卫生,保护水源,防止病原污染。 食品制作加工过程应严格按食品卫生要求操作 冰箱冷藏食品应充分加热或用其它灭活方法处理后进食。 密切接触者须勤洗手,日常生活中避免与感染动物接触。 (三)保护易感人群 体质差、免疫功能低下者易发生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感染,故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有助于预防本病。 19681968年荷兰ArendsArends等首次报道了人体感染猪链球菌致脑膜炎病例。在3030例脑膜炎病例中, ,分离出3030株猪链球菌, ,其中2828株为猪链球菌2 2型。这3030例患者中2525例从事猪肉业。在新西兰、德国等地也有过类似报道。 19981998年盛夏, ,江苏省南通地区发生了猪链球菌疫情。2525人发病,14,14例死亡。病、死猪1424614246头, ,为往年同期的1010余倍。病人在发病前2 2日内均与病、死猪或来源不明猪肉有直接接触史, ,其中1111例在发病前2 2日内曾屠宰自家病、死猪。历史事件分 型 常将链球菌属按溶血能力分为甲型( 型)溶血性链球菌、乙型(型) )溶血性链球菌、丙型(型)溶血性链球菌3 3类 甲型()溶血性链球菌又称草绿色链球菌,菌落周围出现草绿色溶血环,通常寄居在人的口咽腔、呼吸道及肠道中,致病力弱。 丙型()链球菌不溶血,为口腔、鼻咽部及肠道的正常菌群,通常为非致病菌。人链球菌病主要是指 猩红热(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皮疹和疹退后的明显脱屑) 扁桃腺炎、风湿热 心内膜炎、丹毒、淋巴结炎及局部感染等 病原主要是A A群链球菌。 在家畜和家禽中发生的链球菌感染,主要为B B、C C、D D等群溶血性链球菌 如由B B群引起的牛乳腺炎和猪脓疱症; 由C C群引起的马腺疫以及羊、猪败血型链球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