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黄疸85例疗效观察.doc
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黄疸85例疗效观察首席医学网 2009年05月18日 14:48:51 Monday · 临床医师杂志· 普通外科学文献· 全国帕金森病会 · 期刊网站运营专家· 医学核心期刊 · 全国抗菌药物会 · 国际病毒性肝炎 · 腔镜泌尿外科· 五届世界癌症会 · 神经科技大会 · 全用药学术会议 · 国际药师论坛 · 基因组活动周 · 第四届抗体大会 · 亚太临床微生物 作者:曹建华 卓彩凤 作者单位:272202山东金乡县马庙中心卫生院272000山东济宁市中医院儿科 加入收藏夹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中华医学会主办,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航空航天医药在线征稿先天性唇裂儿护理编辑达人办公省事e族·新形势下传染病专科医院保卫现状及其对策·逐瘀化痰汤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疗效观察·泪道激光联合眼膏治泪道阻塞性疾病护理·30岁以下年轻教工高血压者干预效果评价·超声诊断睾丸微小结石 护理考试在线助手中华疾病控制杂志征稿综合医学期刊-成都医学院学报医学会议·写作技巧 | 护理论文中论题的来源 ·医学会快讯 | 中国保健营养征稿 【摘要】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方法:入院当日即采静脉血测定胆红素值,对照组常规给予西药及给予蓝光照射。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退黄中草药。药物组成:茵陈5g,栀子3g,柴胡3g,丹参2g,甘草1g。水煎服,日服1剂,共46剂。两组病例均在治疗72小时采静脉血测定胆红素值、记录肉眼观察皮肤黄疸消退时间。结果:两组血清胆红素水平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组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72小时血清胆红素水平经统计学处理P0.05。对照组皮肤黄疸消退(血胆红素值<85mol/L)时间8.15±1.68天,治疗组5.87±1.75天,治疗组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黄疸较单纯西药治疗血清胆红素水平下降速度快,皮肤黄疸消退时间短,可缩短病程。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 新生儿黄疸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症状,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特点,约有50%足月儿和80%早产儿肉眼可见黄疸1,如不及时救治(尤其是生后1周内的新生儿,血脑屏障功能发育不完善),胆红素可能沉积于大脑形成胆红素脑病,轻则留下神经系统严重后遗症,重则导致新生儿死亡。笔者2005年1月2008年10月应用退黄中草药结合西药治疗新生儿黄疸85例,取得满意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2005年1月2008年10月我院及济宁市中医院收治的新生儿黄疸170例,诊断符合实用新生儿学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诊断标准2,且排除颅内出血、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缺氧缺血性脑病、先天性胆管阻塞等。其中男98例,女72例;年龄228天,平均9.5±3.6天;出生体重20003200g,平均3000±450g;胎龄2942周,平均37.2±4.3周;诊为新生儿肝炎综合症35例,新生儿肺炎42例,新生儿败血症38例,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性溶血23例,母乳性黄疸3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85例,两组年龄、性别、出生体重、胎龄、原发病及黄疸严重程度均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入院当日即采静脉血,采用东芝708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胆红素值,对照组给予苯巴比妥5mg/(kg·日),分23次口服; 5%碳酸氢钠针23ml/kg加等量10%葡萄糖注射液静滴,连用3日;人血白蛋白1g/kg加等量10%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静滴;败血症加用有效抗生素;溶血病加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母乳性黄疸停母乳喂养35日;婴儿肝炎综合征加用抗病毒及保肝药物;胎粪延迟给予灌肠通便;根据光疗指征2给予蓝光照射,每日光疗时间812小时,连用35日。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退黄中草药。药物组成:茵陈5g,栀子3g,柴胡3g,丹参2g,甘草1g。水煎服,每剂药浓缩至50ml,日服1剂,哺乳前服用共46剂。每日3次口服。两组病例均在治疗72小时采静脉血测定胆红素值、记录肉眼观察皮肤黄疸消退(血胆红素值<85mol/L)时间,并停止治疗。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软件统计,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结果 两组血清胆红素水平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血清胆红素水平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72小时血清胆红素水平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皮肤黄疸消退(血胆红素值<85mol/L)时间8.15±1.68天,治疗组5.87±1.75天,t=8.77,P0.01,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表1 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比较(略)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新生儿黄疸是因胆红素(大部分为未结合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而引起,其原因复杂,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部分病理性可致中枢性神经系统受损,产生胆红素脑病,胆红素脑病是婴儿致死及致残的重要原因3。新生儿黄疸是由于胆红素产生过多,细胞对胆红素摄取、结合、转运、胆汁排泄受阻,以及肝内、外胆道阻塞引起的胆红素代谢异常而发生黄疸。根据黄疸发生机制,可分为肝前性、肝细胞性和肝后性,治疗以减少胆红素生成、促进代谢、增加分解及排泄为原则。西医在减少胆红素生成、增加分解方面方法较多,如苯巴比妥诱导肝细胞微粒体改善肝酶活性;白蛋白可与血清中未结合的游离胆红素形成结合体,5%碳酸氢钠碱化血液,增强白蛋白可与血清中未结合的游离胆红素的结合,强化血脑屏障的防御功能,从而减少未结合的游离胆红素与脑细胞结合的机会,降低核黄疸的发生;丙种球蛋白保护致敏红细胞免受破坏;蓝光照射可以使未结合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的异构体而经肾脏排出。但西医在改善肝功能、促进胆红素排泄方面无特效药物,从而影响了某些黄疸的治疗效果;并且西医光疗可产生皮疹、腹泻、体温升高,损害眼部视网膜,可见光照射后可出现多种基因(p53、p21、Bcl、Ki67等)突变,光疗时会出现血小板的改变,出现氧化和抗氧化应激状态的改变,姐妹染色体交换改变等不良反应4。 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新生儿黄疸显示出较强的优势,采用中药内服是常用的防治新生儿黄疸的方法。新生儿黄疸属中医学“胎黄”范畴,临床以出生后全身皮肤、巩膜发黄为主要症状,其基本发病机理是由胎儿时期感受湿热或瘀热内阻。孕母感受湿热传入胎儿,或婴儿于胎产之时、出生之后,感受湿热邪毒,因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脾运不健,感受湿热之邪未能输化,透发于外,而皮肤面目发黄;或小儿禀赋虚弱,湿热内阻,气机不畅,肝胆疏泄失常,以致气机郁滞,脉络瘀积而发黄。基于此,笔者选用中草药退黄,方中茵陈清热化湿、利胆退黄,为治疗黄疸的首选药物;栀子苦寒而质轻、清三焦利小便,茵陈、栀子配用可使泻热从小便排出;柴胡和解退热、疏肝解郁、调和肝脾、行气止痛,其所含柴胡皂苷具有解热、抗炎、镇痛、镇静、抗肝损伤等作用;丹参活血祛瘀、凉血消痈;甘草味甘,性平,气和性缓,具有益气补中,泻火解毒,调和药性的功效。诸药合用以达到清热利湿、疏肝利胆、利尿退黄、活血化瘀、散结消、滋阴潜阳的功效,促使黄疸消退。本文资料显示加用退黄中药组两组血清胆红素水平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72小时血清胆红素水平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皮肤黄疸消退(血胆红素值<85mol/L)时间8.15±1.68天,治疗组5.87±1.75天,治疗组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黄疸较单纯西药治疗血清胆红素水平下降速度快,皮肤黄疸消退时间短,可缩短病程。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治疗。【参考文献】 1 黄德珉.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防治.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4,19(6):526-528.2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69,305.3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39-441.4 刘义.新生儿高非结合胆红素血症的诊治进展.新生儿科杂志,2004,19(4):187-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