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建筑史重点.doc
【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中外建筑史重点.精品文档.中国建筑史1.木构建筑的优点:Ø 取材方便,加工容易Ø 适应性强,适用于不同气候条件的南北地区Ø 抗震性能好Ø 施工速度快Ø 便于修缮、搬迁Ø 木构参与了生物链过程,属生态建筑,不会残留永久性垃圾Ø 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木构建筑的缺点:Ø 木材越来越少Ø 不耐火, 不耐潮湿,不耐腐蚀,不耐虫蛀,不耐久Ø 难以营建大而复杂的空间2.中国木构建筑的结构体系穿斗式木构架穿斗式木构架,成熟于汉,为我国南方诸省所普遍采用,其做法为沿着房屋进深方向立柱,柱距较密,沿进深方向各柱随层顶坡度升高,柱直接承受檩的重量;另用一组称为“穿”的木枋穿过各柱,使之联结为一体,成为一道屋架;各层架之间又用一种称为“斗”(逗)的木枋联系,构成两坡屋顶骨架;檩上架椽优点:(1)尽量以竖向的木柱来取代横向的木梁“横担千,竖担万”(2)尽量以小材来取代大材(3)简化了屋面用料(4)简化屋檐的悬挑构造(5)增加构架的空间整体性(6)增加构架的灵活适应性缺点:(1)密柱导致的小跨度,不能适应大空间的需要(2)小规格用料和简便的构造,难以适应厚重的荷载抬梁式木构架春秋时代已初步完备,后来经过不断提高,产生一套完整的比例和做法。这种木构架是沿着房屋的进深方向在石础上立柱,柱上架梁,再在梁上重迭数层瓜柱和梁,自下而上,逐层缩短,逐层加高,至最上层梁上立脊瓜柱,构成一组木构架;在平行的两组木构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联络柱的上端,并在各层梁头和脊瓜柱上安置若干与构架成直角的檩,当柱上采用斗拱时,则梁头搁置在斗拱上;这样由两组木构架形成的空间称为“间”特点:可以取得较大的空间跨度,但是对材料要求比较高井干式木构架汉代以前多用,商墓中用,如今很少用天然圆木或方形、矩形、六角形断面的木材,层层累叠,构成房屋的壁体干阑式 干阑式多用于我国南方多雨地区和云南贵州等少数民族地区,一般采用底层架空,它具有通风、防潮、防兽等优点,对于气候炎热、潮湿多雨的中国西南部亚热带地区非常适用.这类民居规模不大,一般三至五间,无院落,日常生活及生产活动皆在一幢房子内解决,对于平坎少,地形复杂的地区,尤能显露出其优越性。 应用干阑民居的有傣族、壮族、侗族、苗族、黎族、景颇族、德昂族、布依族等民族。 密梁平顶式 室内的木柱和墙承檩,檩承椽,以檩代梁构成平顶式建筑,这种形式的建筑现存的数量相对要少,规格也低。 主要流行于新疆、西藏、内蒙古等地区3.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1)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创造出独特的木结构形式,以此为骨架,既达到实际功能要求,又创造出优美的建筑形体以及相应的建筑风格 2)保持构架制原则。以立柱和纵横梁枋组合成各种形式的梁架,使建筑物上部荷载经由梁架、立柱传递至基础。墙壁只起围护、分隔的作用、不承受荷载。 3)创造斗栱结构形式。用纵横相叠的短木和斗形方木相叠而成的向外挑悬的斗栱,本是立柱和横梁间的过渡构件,还逐渐发展成为上下层柱网之间或柱网与屋顶梁架之间的整体构造层,这是中国古代木结构构造的巧妙形式。 4)实行单体建筑标准化(外观分三段) 屋顶、墙柱、台基5)重视建筑组群平面布局 。其原则是内向含蓄,多层次,力求均衡对称。 6)灵活安排空间布局。室内间隔采用槅扇、门、罩、屏等便于安装、拆卸的活动构筑物,能任意划分,随时改变。庭院是与室内空间相互为用的统一体,又为建筑创造小自然环境准备条件,可栽培树木花卉,可叠山辟池,可搭凉棚花架,有的还建有走廊,作为室内和室外空间过渡,以增添生活情趣。 7)运用色彩装饰手段。结构建筑的梁柱框架,需要在木材表面施加油漆等防腐措施,由此发展成中国特有的建筑油饰、彩画。常用青、绿、朱等矿物颜料绘成色彩绚丽的图案,增加建筑物的美感。 4斗拱的相关知识什么是斗拱我国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拱。斗栱的作用1.增加挤压面的作用 2.支承挑檐檩 3.联结柱网 4.减少净跨,减小弯矩、剪力5.抗震 6.装饰作用 7.等级标志 8.模数作用斗拱的类别(根据部位)柱头科柱头铺作清代平身科补间铺作宋代角科转角铺作5.斗拱中的模数 宋代的材分制 清代的斗口制6.中国庭院式组群布局构成机制廊院式:以回廊围合成院,院子中间设主体殿堂合院式:由若干栋单体建筑和墙、廊围合而成7.彩画和玺彩画 旋子彩画 苏式彩画8.举架与步架举架中国传统建筑确定屋顶曲面曲度的方法。这种建筑在梁架层叠加高时,用举架方法使屋顶的坡度越往上越陡,从而呈凹曲面,以利于屋面排水和檐下采光,这样形成中国古代建筑独有的风貌。步架古建筑木构架中,相邻两檩中心线的水平投影距离,也简称步;9乌头门两门柱上架一横木,设双开门,门扇上部安直棂,可透视门内外。横木上常安日月板。此门用于官邸之前。10辽西牛河梁女神庙遗址是国内至今发现的最早的祭祀建筑11.坛的型制雏形:内蒙古大青山原始祭坛遗址12最早的宫殿遗址河南偃师西南的二里头遗址13.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最早的四合院14高台建筑的特点1) 以土台为核心,其外包上木构建筑2) 木构本身并不大,结构也简单,但外观效果感觉很大3) 夯土工作量很大4) 形体很大,但空间不大5) 上下层的结构没有关系6) 层层落地,每层都可走到室外15.兆域图是已知我国最早的一幅用正投影法绘制的工程图16.汉代主要的建筑成就汉代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第一个高峰。此时高台建筑减少,多层楼阁大量增加,庭院式的布局已基本定型,并和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法、礼制等制度密切结合,奠定了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基础。1.木构架建筑日趋成熟。Ø 出现了抬梁式(北方及四川等地)和穿斗式(南方)两种主要木结构类型。Ø 关于画像石汉画像石是汉代人雕刻在墓室、祠堂四壁的装饰石刻壁画。它在内容上包括神话传说、典章制度、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在艺术形式上它上承战国绘画古朴之风,下开魏晋风度艺术之先河,奠定了中国画的基本法规和规范。汉画像石同商周的青铜器、南北朝的石窟艺术、唐诗、宋词一样,各领风骚数百年,成为我国文化艺术中的杰出代表和文化艺术瑰宝。Ø 多层重楼兴起和盛行,标志着木构架整体性取得重大进展,原来盛行于春秋的高台建筑被独立的、大型多层木构楼阁取代Ø 斗拱的普遍使用且种类繁多, 但尚无定型化Ø 出现了庑殿、歇山、悬山和攒尖4种屋顶形式。 2.建筑组群已达到庞大规模汉代建筑组群多为廊院试布局,常以门、回廊衬托最后主体建筑的庄严重要,或以低小的次要房屋,纵横参差的屋顶,以及门窗上的雨塔,衬托中央主要部份,使整个组群呈现有主有从,富于变化的轮廓。 3.制砖和拱券技术取得了巨大进步,石阙独具特色Ø 砖应用广泛,且形式多样。Ø 拱券结构发展,出现砖砌筒拱顶和砖砌穹窿顶Ø 石建筑的迅速发展(陵墓,阙)地下石建筑石墓包括岩墓(崖墓)、石材砌筑梁板式墓或拱券式墓(主体);地面石建筑主要是贵族、官僚的墓阙、墓祠、墓表以及石兽、石碑等。17阙:是我国古代在城门、宫殿、祠庙、陵墓前用以记官爵、功绩的建筑物,用木或石雕砌而成。一般是两旁各一,称“双阙”;也有在一大阙旁再建一小阙的,称“子母阙”。古时“缺”字和“阙”字通用,两阙之间空缺作为道路。阙的用途表示大门,城阙还可以登临瞭望,因此也有把“阙”称为“观”的。现存的汉阙皆为墓阙 18“塔刹”指佛塔顶部的装饰,塔刹位于塔的最高处,是“观表全塔”和塔上最为显著的标记。各种式样的塔都有塔刹,所谓是“无塔不刹”。从结构上说,它本身就是一座完整的古塔。它由刹座、刹身、刹顶和刹杆组成。这种塔上塔的造型,使塔显得更加高插云天,雄伟挺拔。 19分为密檐式塔(砖石)、楼阁式木塔、亭阁单层式 塔。20石窟寺类型:塔院型,在印度称支提窟,即以塔为窟的中心(将窟中支撑窟顶的中心柱刻成佛塔形象);佛殿型,窟中以佛像为主要内容,相当于一般寺庙中的佛殿,这类石窟较普遍;僧院型,在印度称毗诃罗,主要供僧众打坐修行之用,其布置为窟中置佛像,周围凿小窟若干;每小窟供一僧打坐。21.新疆拜城克孜尔千佛洞 中国最早的石窟,22.我国最早的地面石建筑 山东肥城孝堂山墓祠23.我国四大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 山西大同市云冈石窟 洛阳龙门石窟 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24河北赵县安济桥成为世界上最早的敞肩拱桥。25.大明宫:布局特点:全宫自南端丹凤门起,北达宫内太液池蓬莱山,为长达约1600余米的中轴线,轴线上排列全宫的主要建筑: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轴线两侧采取大体对称的布局。如不计入内苑部分,从丹凤门到紫宸殿也约1200米,这个长度略大于从北京故宫天安门到保和殿的距离。含元殿利用的突起的高地(龙首原)作为殿基,加上两侧双阁的陪衬和轴线上空间的变化,造成朝廷所需的威严气氛。26.最大的殿堂 大明宫麟德殿27佛光寺大殿【平面】:总面积 677M2, 由内外两圈柱组成的“金厢斗府槽”,分内、外二槽,内槽五间佛龛正对正面五门,外槽供人活动,三面围墙,山墙后侧开直棂窗。【剖面】:内、外槽四排柱子的斗栱上安设着平闇天花,天花以上是草架,天花以下是露明架;草架可用粗木, 无需斤斧细琢,承受屋面重量,再传力于柱;露明架只承受天花的重力,做工精细。【空间艺术】:在简单的矩形平面上,创造出了丰富多变的空间,这就是佛光寺大殿的空间特点。用列柱与柱上阑额,构成内外两圈柱列,再用柱上的斗栱、明乳袱、明袱,将这两圈柱列连起来,支撑内外槽天花,形成大小不同的两个空间;外槽进深只一间,高为深的1.7倍,形成狭而高的空间; 【立面】:座东朝西,立于13M高的台地上,大殿台基低矮,七开间,中部五间开板门,每间板门成方形, 两尽间设直棂窗;柱有生起及侧脚,柱上有卷杀; 斗栱与柱高比:1:2 ,补间铺作每间一朵,柱头铺座出四跳七铺座,双抄双下昂,一、三挑偷心造,批竹昂尾直抵草乳伏下。出檐近4,单檐四阿顶,坡度平缓为1:2。正脊长三间,鸱尾落在左、右第二逢梁架上;正脊和檐口都有升起曲线,透视中看不到屋面,更感到斗栱高大,是唐代建筑的稳健雄丽风格;尽间减窄。佛光寺大殿立面图绘制要点:七开间、方板门、直棂窗、庑殿顶、正脊长三间、台基低矮、斗拱占檐下的1/3高度,补间铺作与柱头铺作有明显区别,上出檐大于下出檐;徒手绘图能力。28.木构佛殿山西五台县南禅寺大殿唐建中三年29. 唐建筑特点1) 规模宏大,规划严整;长安城面积84.1km2。2) 建筑群处理成熟:宇文恺设计明堂,用1/100的图及模型送宫廷审查;大明宫的主体建筑在中轴线上;以及利用地形建造乾陵等。3) 木构建筑群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问题,并已定型化。如大明宫麟德殿5000m2,面宽11间深17间;含元殿柱距达10m。4) 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出现了专门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技术人员 “都料”5) 砖石建筑有了进一步发展,砖石枋木,砖石加工精细了。6) 楼阁式西安大雁塔7) 密檐式西安小雁塔8) 单层塔单层塔多作为僧人墓塔,规模小,数量多,如河南登封会善寺净藏禅师、山西平顺海会院明惠大师塔。9) 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建筑结构与建筑艺术的统一;力与美的统一。斗栱的结构职能极其鲜明;构件尺度采用小尺度、创造大空间。30.山西应县木塔是我国唯一现存的木塔31普遍使用垂足坐具的时期是宋代 32.宋陵皇陵集中建于同一地区,始于宋,对明清两朝影响很大。宋陵建于河南巩县,分布于西村、芝田镇、孝义镇、回郭镇;七帝八陵,300多座陪葬墓。n 北宋帝、后陵墓,从宋太祖(赵匡胤)的父亲永安陵起,至宋哲宗(赵煦)的永泰陵止,共计八座陵墓,称为“七帝八陵”,集中于河南巩义市周围十公里的范围内。从此之后,中国帝王陵开始了集中设陵的型制特点。宋陵特点: 集中设陵 帝、后合葬 东南高西北低33宋代建筑特色1.城市革命,城市结构与布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使得城市建设、消防、交通、商店、桥梁都有了新的发展。2.木构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延续于整个封建社会时期的建筑中,利于建筑技术的发展。3.建筑群与建筑空间的组合,层次深厚,主题建筑突出;屋顶的组合多变,总平面的空间更加丰富、更趋复杂。 4.建筑装修与色彩大有发展,源于手工技术的提高和对生活享受的追求。一改唐代的直棂窗和板门,而多用格子窗、格子门,增强了装饰效果;一改唐以前朱白两色为主的做法,出现了“五彩遍装”、“碾玉装”、“青绿迭晕棱间装”、“解绿装”和“丹粉刷”等多种彩画;并开始大量使用琉璃瓦。5.砖石建筑有了新的发展,河北定县开元寺料敌塔高84m,开封佑国寺塔是最早的琉璃饰面建筑,泉州开元寺双石塔,仿木精细。北宋时所建的泉州万安桥长达540m1,331个船形桥墩,最大的石梁长达11m。1中国美术全集载桥长2070m,辞海载桥长2500m;2中国名胜词典说是长834m,宽7m6.园林兴盛,出现了大量的皇家园林,与江南私家园林。34.故宫建设成功之点: (1) 中轴对称:主体对称,实则灵活;次轴线与主轴线平行; (2) 院落空间: 大清门到乾清宫,形成八个院落,三个高潮; (3) 建筑尺度: 大典用处,高大宽阔;起居场所,尺度宜人; (4) 房屋等级:重檐庑殿、重檐歇山、重檐钻尖,单檐庑殿、单檐歇山、单檐钻尖,悬山、硬山、卷棚等; (5) 装修色彩:尊者金、黄,次则赤、绿、青、兰、黑、灰; (6) 技术设施:金水河,(防卫,排水,防火用),八十口井,火道地面,自天安门始地面铺砖57层;紫铜下水管;屋面的锡箔苫背等。 35天坛的环境艺术设计(1) 为衬托天坛祈年殿高耸近天之势,殿周全组建筑建于4m高的大平台上,平台四周遍植4m高的常青松柏等;(2) 天坛庭院及丹陛桥,皆高出地面4m,行如步云;(3) 附屋建筑,皆掩没于林海之下;(4) 皇乾殿隐于祈年殿之后;(5) 祈年殿两侧配殿,皆半途而止,不入视野,以全祈年殿之孤傲突兀之势;(6) 环丘四周以矮墙环护,反衬丘坛近天之势;(7) 附属建筑全隐蔽于树林之下。 36明朝的建筑成就第一:砖已普遍用于民居砌墙。砖墙的普及为硬山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佛寺建筑上出现一种拱券式的砖结构殿堂,通称为“无梁殿” ; 第二:琉璃面砖、琉璃瓦的质量提高,色彩丰富且应用面更加广泛; 第三:木结构方面,经过元代的简化,到明代形成了新的定型的木构架:斗拱的结构作用减少,梁柱构架的整体性加强,构件卷杀简化;第四:建筑群的布置更为成熟。南京明孝陵和北京十三陵是善于利用地形和环境来形成陵墓肃穆气氛的杰出实例;第五:官僚地主私园发达。尤其江南一带为盛;第六:官式建筑的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其它:明代的家具闻名于世,风水术达到极盛期。37清代的建筑成就第一:供统治者享乐的园林达到了极盛期。第二:藏传佛教建筑兴盛。这些佛寺造型多样,打破了我国佛寺传统单一的程式化处理,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建筑形式,是清代建筑中难得的上品。 第三:住宅建筑百花齐放,丰富多彩。 第四:简化单体设计,提高群体与装修设计水平。工程做法 第五:建筑技艺仍有所创新。如水湿压弯法加工木料技术,玻璃的引进使用及砖石建筑的进步等。38窑洞的分类靠山窑:豫西地区丘陵起伏,地形变化极大,在平原上突然低下去四五米,又出现一块台地,壁面如削,沿这陡壁即可开凿靠山窑。每间窑的尺度为3.5×6M左右。正面以砖护面。 地坑(天井)窑:从平地往下挖,深5m以上,宽达20m;一户一个天井,天井四壁皆可开窑,天井当中有渗水井。在洞口部位用砖砌筑护坡墙;地坑院的入口,可在旁侧开挖一斜坡隧道进入天井院内。 混合窑:将靠山窑与地面建筑组成一个院落,可夏居窑洞,冬住土房39.“一颗印住宅”主要分布地:云南昆明高原地区 。含义:云南昆明一带的传统住宅,由正房、厢房(耳房)、倒座组成,瓦顶、土墙,平面和外观呈方形,方方正正好似一颗印章,故称为“一颗印”。特点:1、正房、耳房毗连,正房多为三开间,两边的耳房,有左右各一间的,称“三间两耳”;有左右各两间的,称“三间四耳”。2、正房、耳房均高两层,占地很小,适合当地人口稠密、用地紧张的需要。3、大门居中,门内设倒座或门廊,倒座深八尺。4、天井狭小,正房、耳房面向天井均挑出腰檐,正房腰檐称“大厦”,耳房腰檐和门廊腰檐称“小厦”。大小厦交错连通,便于雨天穿行。5、正房较高,用双坡屋顶,耳房与倒座均为内长外短的双坡顶。6、建筑为穿斗式构架,外包土墙或土坯墙。7、“一颗印住宅”,独门独户,高墙小窗,空间紧凑,体量不大,小巧灵便,无固定朝向,可随山坡走向形成无规则的散点布置。40.四合院含义 四合院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居住形式,这类建筑以院落(或天井)为核心,依外实内虚的原则和中轴对称的布局手法布置各种用房。正房(北房)、倒座(南房)、东厢房和西厢房四面围合,构成正方形或长方形的规整庭院,称为四合院。41.四合院的布局1.前院 前院较浅,以倒座为主,主要用作门房、客房、客厅,大门在倒座东南隅,靠近大门的一间多用于门房或男仆居室,大门以东的小院为塾,倒座西部小院内设厕所。前院属对外接待区,非请不得入内。2.内院 家庭的主要活动场所。内院正北是正房,也称上房、北房或主房,是全宅地位和规模最大者,为长辈起居处,内院两侧为东、西厢房,为晚辈起居处,正房两侧低矮的房屋叫耳房,由耳房、厢房山墙和院墙所组成的窄小空间称为“露地”,常被作为杂物院使用,也可布置假山、花木;连接和包抄垂花门、厢房和正房的为抄手游廊,雨、雪天可方便行走。内庭院面积大,院内栽植花木,陈设鱼缸盆景,家人或纳凉或劳作,为安静舒适的居住环境。 3.后院 后院的主要建筑是后罩房,居宅院的最北部,布置厨、贮藏、仆役住房等;如住宅有后门,后门的位置在后罩房西北角的一间;院内有井。后院是家庭服务用区。42.四合院的门宅门按建筑形制分屋宇式门与墙垣式门,屋宇式门按社会地位分广亮大门、金柱大门、蛮子门与如意门,墙垣式门按外形分随意门、门楼与西洋门。43.内门之垂花门Ø 垂花门又称二门,开在内外院之间的隔墙上,位于院落的中轴线上。垂花门的外檐柱不是从地上立起的,而是悬在中柱的横木上,称为垂柱,垂柱的下端有一垂珠,通常彩绘为花瓣的形式,因此称为垂花门。Ø 垂花门则常位于厅与正房之间。在传统中国住宅中,厅房、倒座一般属外宅建筑,正房、厢房、后罩房侧为内宅建筑,垂花门用以划分内外宅。Ø 垂花门两侧连接抄手游廊,把院落截然分为内外两部分。外宅是接待外来宾客的地方,内宅则供家人起居。Ø 垂花门的门有两道,一道是在中柱位置上,白天开启,夜间关闭;另一道是在内檐柱位置上,平时关闭,起到隔绝内院视线的作用称为屏门。Ø 垂花门作为内宅的宅门,是房主人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重要标志之一。Ø 垂花门的屋顶通常有卷棚式、一殿一卷等形式。44三朝五门之制三朝:外朝(大朝见诸侯 )、治朝(常朝群臣议政 )、燕朝(日朝日常事务处理 )五门:皋门、雉门、库门、应门、路门45.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发展阶段1.茅茨土阶原始阶段Ø 出现年代:夏、商Ø 建筑材料:茅草、土,无瓦Ø 建筑构造:茅草盖顶,夯土筑基Ø 建筑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夏代宫殿遗址、湖北黄陂盘龙城商代中期宫殿遗址、河南安阳殷墟商代晚期宗庙、宫室遗址Ø 建筑成就:河南偃师二里头与殷墟中区都沿轴线作庭院布置,是中国三千余年院落式宫室布局的先驱。我国现知最早的宫殿: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特征:封闭庭院(廊院)夯土台基轴线:大门轴线在主殿轴线偏东2.盛行高台宫室阶段Ø 出现年代:西周、春秋、战国Ø 建筑材料:瓦,夯土台基Ø 建筑构造:高台建筑Ø 建筑遗址:中山王陵园、秦咸阳一号宫殿遗址Ø 建筑成就:摆脱了“茅茨土阶”简陋状态,进入一个辉煌的新时期Ø 周礼考工记周礼考工记中的布局:宫城居王城中央左祖右社朝位于宫室前部宫内有九室以居九嫔三朝五门3.宏伟的前殿与宫苑相结合阶段Ø 出现年代:秦、汉Ø 建筑遗址:秦咸阳宫、汉长安、洛阳宫殿Ø 建筑成就:建筑布局自由,富有园林气息两汉宫室特点:A.数宫并置;B.官署与权贵府第与宫室错落交杂;C.宫室占据城中主要面积,D.宫内主殿体量位置突出,但与次要殿宇之间的关系不规整。4.纵向布置“三朝”阶段Ø 汉、晋、南北朝:正殿两侧设东西厢或东西堂,三者横列。Ø 隋文帝:大兴宫,根据周礼制度,纵向布列“三朝”:广阳门、大兴殿、中华殿。Ø 唐高宗:大明宫,仍沿轴线布置含元、宣政、紫寰三殿为“三朝”。Ø 北宋:汴京宫殿,大庆、垂拱、紫寰三殿为“三朝”,地形限制,三殿前后不在同一轴线上。Ø 元大都:与周礼传统不同-中轴线前后建大明殿与延春阁两组庭院Ø 明南京:仿照“三朝”作三殿,并在殿前作门五重(三朝五门),按周礼“左祖右社”,在宫城之前东西两侧置太庙及社稷坛。魏晋南北朝时的宫殿形制特点1.从多宫并置到只有一宫2.宫省禁三重宫墙3.东西堂制4.骈列制46.朝廷举行最高等级朝会的场所是辟雍47.鱼沼飞梁1) 献殿以西,是连接圣母殿的鱼沼飞梁。全沼为一方形水池,池中立三十四根小八角形石柱,柱顶架斗拱和梁木承托十字形桥面(飞梁)。2) 东西桥面长十九点六米,宽五米,高出地面一点三米,两端分别与献殿和圣母殿相连接;南北桥面长十九点五米,宽三点三米,两端下斜与地面相平。3) 整个造型犹如展翅欲飞的大鸟,故称飞梁。对于研究我国古代桥梁建筑很有价值。48. 圣母殿建设特点与成就建设特点1)殿高约十九米,重檐歇山顶,黄绿色琉璃瓦,面宽七间,进深六间,平面布置几乎成方形。2)殿身四周围廊,前廊进深两间,廊下宽敞。在我国古代建筑中,殿周围廊,此为现存最早的一个实例。3)殿周柱子略向内倾,四根角柱显著升高,使殿前檐曲线弧度很大。4)采用“减柱法”营造,殿内外共减十六根柱子,以廊柱和檐柱承托殿顶屋架(殿内无柱),殿前廊和殿内十分的宽敞。5)斗拱和柱高的比例适当,外貌轻盈富丽,与隋唐的凝重雄健风格相比避免了用料的浪费,在建筑式样上也更富于艺术性。6)殿内共四十三尊泥塑彩绘人像,主像圣母塑像设在大殿正中的神龛内。其余四十二尊侍从像对称地分列于龛外两侧。 建筑成就:1)圣母殿是宋代所留殿宇中最大的一座,殿身5间,立面成为面阔7间的重檐。 2)角柱生起特别高,檐口及正脊弯曲明显, 斗栱已较唐代繁密,外貌显得轻盈富丽,和唐、辽的凝重雄健风格不同。3)殿前汇泉成方形鱼沼,上架十字形桥梁,可起殿前平台的作用,构思别致.49.陵墓建筑的组成(一) 地上陵体1早期墓而不坟,顶是平的,不封不树2春秋战国产生祭祖,出现坟冢、封土坟头,后来演变为三种形式且建筑化:1)方上:秦汉,以人工夯筑的上小下大的方锥体形成的陵2)依山为陵,(唐以后)以正方的神墙围隔,四向辟神门3)明清以后:宝城宝顶,地面建筑走向人工化(二)地下部分墓道、墓室1商西汉:竖穴为主,土圹木椁木枋构成:先做一大棺材,再把装人棺材放进去。黄肠题凑:黄肠柏木心,题头,凑聚。墓道:四出羡道,“亚”字形平面;安阳商王墓; 二出羡道,“中”字形平面; 一墓道,“甲”字形平面。 (商周陵墓,地下以木椁室为主,其东、南、西、北四向有斜坡道由地面通至椁室,称“羡道”,天子级用四出“羡道”,诸侯只可用两出(南北两向)。 2.东汉明清,横穴为主,或砖石发券,或“凿山为穴”3.明清:墓室以中间3进为主,石作拱券结构,形成豪华的地下宫殿,且更讲究棺椁的密封与防腐措施。50.黄肠提凑所谓“黄肠”指堆垒在棺椁外的黄心柏木枋;“题凑”指木枋的头一律向内排列。“黄肠题凑”指西汉帝王陵寝椁室四周用柏木枋堆垒成的框形结构。51.四大佛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52.寺庙建筑的布局演变早期佛教建筑保存下来的极少:砖塔河南登封县嵩岳寺塔 北魏正光四年(523)木构佛殿山西五台县南禅寺大殿唐建中三年(782) (1)早期 “依天竺旧状”以佛塔为中心 东汉洛阳白马寺 魏书释老志“自洛中构白马寺,盛饰佛国,画迹甚妙,为四方式,凡宫塔制度,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 2)中国化 “舍宅为寺”向以佛殿为中心过渡 南北朝:“前塔后殿(堂)”,“舍宅为寺”,讲堂与佛殿-北魏洛阳永宁寺; 唐代寺塔并存设置别院;塔的地位进一步降低,以佛殿为中心,佛塔分置两侧甚至别院;出现新的建筑类型:佛阁,钟楼与藏经楼; 到明清定型为基本模式53.佛寺的类型以佛塔为主的佛寺: 形制:在我国出现的最早,是西域僧人来华所引进的“天竺”制式。 建筑特征:以高大居中的佛塔为主体,周围环绕方形广庭和回廊、门殿(洛阳白马寺、徐州的浮屠祠、建于北魏洛阳的永宁寺) 制式成因:这种佛寺形制的产生与形成,出于古印度佛教徒绕塔膜拜的仪礼需要。 演变:我国的冬季寒冷,户外仪式多有不便,因此在佛寺中出现金堂,法堂,并逐渐成为寺中取代佛塔的主体建筑。此时佛塔已不是主要 的膜拜对象其位置也从寺内中心移至侧后,甚至后来成为寺中可有可无的建筑。以佛殿为主的佛寺形制:最早源于南北朝时期王公贵胄的 “舍宅为寺”。建筑特征:多为“前殿后堂”的多进庭院式布局形式。优点:弥补了以佛塔为主体的佛寺在实用上的不足,符合人们日常生活的习惯与观念,并且在建造时所消耗的物资与时间可大大减少,隋唐以后佛寺普遍使用。 大佛寺在中轴线侧另建庭院,多达数十处,并依所供奉对象或行使职能而命名,如观音院、祖师院、方丈院等。 有的寺院则因宗派教义或规模大小的不同,分别建有戒坛、罗汉堂、藏经楼、钟楼、鼓楼、放生池等多种建、构筑物,它们的平、立面各有特点,并为寺院增色良多。典例山西五台佛光寺大殿、天津蓟县独乐寺、西藏拉萨布达拉宫54.塔的基本组成地宫、塔座、塔身、塔刹55.塔按功能分佛塔、经塔、舍利塔、墓塔、风水塔 外国建筑史1.金字塔的演变· 早期的陵墓玛斯塔巴埃及皇家或私家陵墓建筑群,上部为结实的长方形平面,以泥砖或石头砌成,四侧位倾坡状,墓室位于地下,周围有小室环绕。特点:地下墓室,地上用砖造祭祀的厅堂,像有收分的长方形台子· 美乃特陵墓祭祀厅堂模拟木柱、芦苇束陵墓建筑风格结合上下埃及的建筑文化,长方形的祭祀厅堂全用砖造,在外墙砌出垂直棱线,模拟木柱和芦苇束· 过渡时期的陵墓昭塞尔金字塔第一座石头金字塔,也是世界现存最早的大形石制墓构建筑群 建造过程:由玛斯塔巴经过扩大,最终形成了多层阶梯状基地平面为矩形,东西长126米,南北长106米,高约60米,分为六层。墓葬室7m×7m,位于金字塔垂直的下方,竖井深28m,在周围有地下廊道、竖井和密室,构成十分复杂。成就:把墓室留在地下,而祭祀厅堂从高台基顶上移到塔前,把多层的台基向下耸起,成为陵墓外观的主体;塔本身排除了仿木构的痕迹,在形式和风格上同长方台式贵族坟墓一致局限:祭祀厅、围墙和其他附属建筑物没有摆脱传统的束缚,仍模拟用木材和芦苇造的宫殿· 最成熟时期的代表吉萨(gisa)金字塔古埃及金字塔最成熟的代表,建于第四王朝(公元前三千纪中叶),第四王朝法老胡夫最早建了其中的“大金字塔”,另外两个国王又在旁边的高地上建了两个。这三个金字塔共同称为吉萨(Giza)金字塔群,是世界上最壮观的纪念性建筑组群之一和希腊人所列的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中唯一尚存的一组。体量是精确的正方锥体,胡夫金字塔四边的尺寸均为230米,最短边与最长边的误差仅20厘米,四角几近精确直角,反映了古埃及人在测量学和几何学上的伟大成就。最高大:胡夫金字塔高146.6米,底边长230.35米;哈弗拉金字塔高143.5米,底边长215.25米;门卡乌拉金字塔高66.4米,底边长108.04米。建于公元前2585年,146米高,边长230米,占地49.2 公顷,世界七大奇迹。其外部原先覆盖着光洁的石灰石板,内部有三个墓室,最上部一个是法老的花岗岩墓室,内置石棺,其南北墙壁上开有通道,向上导向外部的天空。在墓室的上方有一个减压室,由几块重40吨的花岗岩架叠而成,用来降低金字塔上部队墓室的巨大压力。中墓室为王后墓室,南北也开有“灵魂通道”。下墓室是一处石室,向地下挖入30M深。三个墓室由通道相连ü 塔周围的附属建筑和祭祀厅堂的体量相对来说较小,使塔的形体不受任何阻碍的显现出来。ü 周围附属建筑不再模仿木材与植物的建筑形象,而是采取了适应石材的简洁的几何形体,与金字塔的风格完全统一起来,艺术形式与材料、技术之间的矛盾同时克服,石建筑有了适应自身的形式和风格。ü 建筑技术更加高超:对大型石块的采集、加工、运输技术已经很成熟;石块之间无粘结物。ü 空间处理中的对比手法运用得更加娴熟,昭塞尔金字塔中的入口处理在这里大大发展了。 狮身人面像斯芬克斯浑圆的头颅与躯体与远处方锥体的金字塔的对比;这种写实性与金字塔抽象性之间的对比,使整个金字塔群更有变化,也更完整了。 建筑艺术处理手法 用当时最坚固的材料石材表现永恒 用当时最稳定的形体正方锥形表现永恒 建在最广阔的背景下沙漠表现永恒 古埃及人的原始拜物教高山、大漠、长河是神圣的 特征:宏大、单纯、稳定把这种原始直觉的艺术思维赋予了体现法老宗教性与神秘的纪念物金字塔 纪念性建筑的风格单纯、稳定的形体 建筑材料和结构方式的变化能引起建筑风格的更迭,但每个时代必然有与之最适应的建筑风格占据主导,成为这一时代风格的主要代表 2.金字塔建筑形制石棺 角锥 弯弓 阶梯 3.方尖碑方尖碑是古埃及的另一件杰作,也是除金字塔以外,古埃及文明最富有特色的象征。方尖碑外形呈尖顶方柱状,由下而上逐渐缩小,顶端形似金字塔尖。以金、铜或金银合金包裹,当旭日东升照到碑尖时,它象耀眼的太阳一样闪闪发光。4. 西亚早期房屋建筑特点u 墙厚,开间狭窄,室内空间成长条形u 房子下面一般有几层土台u 宫殿和庙宇等重要建筑物的外墙间隔着造凸堡,一对凸堡夹着大门道u 多种表面装饰技术5土坯建筑装饰面材料的变化发展圆锥形陶钉 4000BC,在重要建筑物的重要部位碶入长约12cm的圆锥形陶钉沥青保护面外贴石材和贝壳 3000BC石板墙裙(上有浮雕)或模压型砖 土坯墙下部容易损坏处,以石板贴面,做成墙裙琉璃砖 防水性能好,无需全靠在自然界采集,且琉璃砖饰面上有浮雕6.山岳台1)当地居民的天体崇拜与山体崇拜结合而成的宗教建筑物。2)体现了纪念性建筑的集中式高耸构图的建筑处理手法;一般为7层,逐层缩小,有坡道或阶梯通达每层;最上面有神堂(庙宇)3)与两河流域下游平原地区的广大背景相适应4)古埃及的金字塔与其有渊源关系5) 对伊斯兰建筑有深远影响7.克诺索斯的米诺王宫特点:ü 依山而建,从功能出发有机构图ü 多层建筑(多为三、四层)ü 外形活泼,宜人、生动ü 庭院较多,室内外流通,建筑风格开敞,体量和外部空间有组织ü 柱子上粗下细,多为黑红色装饰,起到一定的构图作用ü 壁画、彩色装饰8.什么是柱式指欧洲古代石制梁柱结构的集中规范化的艺术形式,由圆柱和柱上楣组成的一个完整结构,成熟的柱式从整体构图,以及各个构件本身的处理,直到线脚、凹槽、雕饰等的细部处理,都有比较定型的做法,各部分比例大致稳定,特点鲜明,并且决定了建筑物的风格。9.柱式风格成熟三要素Ø 独特性:易于识别,与众不同Ø 一贯性:特色贯穿整体和局部,直至细枝末节,很少有芜杂与格格不入的部分Ø 稳定性:特色不仅表现在及格建筑物上,且表现在同一时期一批建筑物上10. 柱式体系(1)多立克柱式起始于意大利、西西里一带,后在希腊各地庙宇中使用。特点是浑厚沉重,通常无柱础,直接放在基座上;柱高为柱径的4-6倍,柱身明显向上收缩,稍有微肿;柱身开有20个棱角凹槽,凹槽之间的交接处十分锐利;柱头简单,无花纹,由四分之一圆凸线脚(fillet)和其上的方形柱顶板(abacus)组成;在圆凸线脚下有三圈束带线脚,形成柱颈;柱上楣反映了早期木结构房屋的结构特征;额枋正面无装饰,檐壁(frieze)由一系列相互交替的三垄板(triglyph)与刻有浮雕绘画的陇间壁(metope)组成;壁口由泪石(corona)和托檐石(mutule)组成,而在山墙部分、斜檐口下部就没有托檐口;该柱式雄伟、粗壮,象征着男性粗犷、刚毅、率直的性格造型粗壮,柱高为柱子底径的46倍。柱身有凹园槽,槽背呈尖形,没有柱础,直接立在三级台阶上。檐部高度约为柱高的14,柱距约为柱径的1.21.5倍。(2)爱奥尼柱式产生于小亚细亚地区,特点是其比例较细长,轻巧、雅致,象征女性,柱身24道凹槽,柱高约为柱径的8-9倍;柱身收分不太明显,始于基座向上1/3柱高处。柱础放在方形垫石上,由被凹圆曲线脚所分开的两个圆形线脚组成。该柱式柱头的特征是卷涡(volute),柱顶是带有混枭线脚(cyma reversal)的方板垫石。两卷涡之间为1/4圆线脚形状的爱欣线脚,其下部有饰以忍冬叶的柱头顶,柱子和柱头显得更加优美典雅;爱奥尼柱式额枋大大低于多立克柱式,常有两个或三个长条石组成,自下而上一个比一个跳出。檐壁上没有三垄板,仅饰以花草、人物,檐口上的划分层次也较细巧丰富(3)科林斯柱式公元前五世纪由建筑师卡利漫裘斯Callimachus发明于科林斯Corinth,此亦为其名称之由来。比爱奥尼柱式更加纤巧,比例更加细长,细长比例为1:10-12,柱身刻有24道凹槽,用一个饰有美丽毛茛叶的倒钟形成花篮代替了柱顶的卷涡或许是因为科林斯柱式太过于虚饰,或许是因为希腊人太过于保守,以致于科林斯柱式在希腊并没有多大的影响力,反而到了罗马时期,被罗马人加以大大的利用。罗马人将希腊多利克柱式改良,去掉凹槽,加上柱基,成为托斯坎那柱式,同时又采取爱奥尼亚柱式的涡卷与科林斯柱式的芼茛叶,结合而成为复合式柱式。柱身由一段段的石鼓组成,此为石鼓的连接。11.雅典卫城布局特点ü 选址:位于雅典城中心的相对独立的山岗上,高于地面70m,视觉及景观上都能控制全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