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章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教学设计.doc
【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章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教学设计.精品文档.一、教材分析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课包含心脏的结构及其功能、血液循环的途径两大部分。由于内容比较多,可由2个课时来完成。本节设计为第1课时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的教学设计。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本课时也可以分成两个重要的部分:心脏的结构和心脏的泵的功能。心脏的结构这一部分,教材安排了一个“观察与思考”,让学生先观察教师提供的心脏实物或者模型、图片,甚至还可以让学生动手摸一摸心脏壁的厚薄,然后回答有关的讨论问题,以此来激发了学生对心脏结构的思考。在观察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提示学生注意一些结构,并引导学生去思考其功能。解决本“观察与思考”的讨论题很重要,有助于学生对心脏结构的认识和理解,为讲解心脏的功能作铺垫。第二部分是心脏的功能。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应的。教材先提出心脏像泵一样能够将血液泵至全身,接着引导出心脏其实是由两个泵同时工作的。那么到底是如何工作的呢?教材采用图文解释的,并且图示出心脏工作过程中瓣膜的开和闭情况。心脏泵的功能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教师还可以借助动画演示或模具演示加以解释。二、学生分析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是初中生物学中知识点多且生理过程复杂的课题。尽管学生对心脏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初步的感性认识,但学生所具有的知识和经验仅仅是感性的,有些是零碎、片面的,甚至是不科学的。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将充分挖掘学生自身的知识、直接经验等重要的课程资源,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创设问题情景,设置系列思考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活学生进一步探究所需要的经验和知识,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以分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在主动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自主构建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等有关知识。三、设计思路本节教学依据新课程所倡导的基本理念,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完成教材中的“观察与思考”的讨论题,目的在于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对重难点知识进行突破,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来进一步认识心脏的结构,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来推测它的功能;对于心脏是如何工作的这一内容还可以进一步利用动画演示去辅助教学,生动形象、直观的演示效果,有利于营造愉悦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去理解、巩固强化知识,并引导学生在此过程中注意发现规律、总结规律,并交流汇报。新课程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学生收集和交流心脏病的预防和保健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形成关注健康、珍爱生命的情感。并让学生也成为知识的传播者,将这方面内容传给自己的亲人、朋友,使每个人都能有一个健康的体魄,也使我们的学习由课堂拓展到课外,为更多的人服务。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描述心脏的结构特征,说出各结构是否相通、与何种血管相连;理解和描述心脏泵的功能,说出心脏各室收缩或者舒张时辨膜的并闭情况和血液的流向。2、能力目标:利用模型和实物、多媒体演示认识心脏的结构及功能,重在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探究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认同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这一生物学观点;再有进一步认识心脏的重要性,加强健康教育。五、教学重难点:重点:心脏的结构及与其相连的血管难点:心肌壁的厚薄与功能相适应;心脏瓣膜的开闭与血流方向的关系。六、教学方法在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教学过程中,要准备充足的新鲜的猪心以及人的心脏模型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主动获得有关心脏结构的知识并推测它们的功能,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教师在课前把猪心解剖好,尽量露出四个腔,以利于学生观察和用手触摸心房和心室壁。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根据心房和心室壁的厚薄以及有关瓣膜等的结构特点来推测各自的功能。关于把心脏比喻成“泵”,教师可以用发动机或抽水机等进行类比,进而说明心脏作为“泵”的作用。七、教学准备1、准备心脏结构模型及图片2、准备解剖好的新鲜猪心脏3、准备多媒体课件4、准备相应课后练习八、课时安排 第1课时九、教学过程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类比分析导入新课主动探究获取新知心脏的位 置心脏的形态、大小和方位的区分利用多媒体展示爬坡的汽车、抽水的水泵和倒立的人体图片。学生观察图片,分析比较,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达成共识:心脏是人体内输送血液的泵。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使学生联想到发动机、水泵和心脏具有相似的功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明确教学目标。“心脏为什么是人体内输送血液的泵?”,自然萌生的问题,引发了学生探究心脏奥妙的好奇心。 组织学生用手感觉心脏的跳动,并说出心脏在人体中的具体位置,最后多媒体出示“人体体腔解剖图”。通过切身体验,表述自己的心脏的位置。学生观察“人体体腔解剖图”,进一步确认心脏在人体中的准确位置。学生对“心脏在人体中的位置”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却很难用生物学学术语言准确表达。现场做运动,能够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体验学习和表达交流,自主构建“心脏在人体中的准确位置”知识。出示人体体腔解剖图,更加直观、清晰,有效地强化了学生对心脏位置的认识。引导学生分组观察新鲜的猪的心脏实物标本:描述心脏的形态,猜测人的心脏大小,鼓励学生想办法摆出心脏在人体中的准确位置,最后利用多媒体出示“人体心脏的外部形态”图强化学生的认识。 小组观察猪的心脏实物标本:(1)述说自己对心脏形态的看法。(2)猜测人的心脏的大小,了解自己的心脏大小。(3)学会区分心脏的前后、上下和左右的方法。(4)观察“人体心脏的外部形态图”,进一步明确心脏的形态和方位。 学生第一次观察心脏实物标本,兴致非常高,标本的直观性能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构建“心脏的形态、大小”知识。学生在尝试着摆出心脏在人体中的位置时,发现必须先区分心脏的各个方位,于是学生主动进行“区分心脏方位”的学习,充分体现了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在操作过程中,学生能发现问题并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不同程度地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心脏的工作过程诱导提问。布置阅读、思考。展示课件“心脏是怎样工作的?”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发挥想象,提出问题。阅读与思考课本69页第二段。然后每组派代表陈述观点。认真观看。组织学生进行陈述,将抽象知识变为生动有趣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标训练 学生板演、互相批改总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板书设计输送血液的泵心脏一、心脏的形状、大小、位置二、心脏的结构三、心脏泵十、小结和反思本节课教师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巧妙地设计教学环节,激活了学生头脑中原有的知识,引导学生新旧知识和经验相互作用,进而引发认知结构的重组,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科学探究构建生物学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使学生的学习过程真正成为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教材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进。例如,增设了心脏的位置、形态、方位的区分;引导学生观察猪的新鲜心脏,突破难点。这些教学环节,从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满足了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愿望。教师在本节课中恰当地将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进行整合,多次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攻破重点和难点,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整节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观察、倾听和交流中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参与者,整节课课堂气氛活跃、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