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科普课文教学的重心.doc
【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低年级科普课文教学的重心.精品文档.小学语文论文 把握“语言学习”之舵低年级科普课文教学的重心【内容摘要】在人教版低年级语文教材中,科普课文占了将近20%的比例,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课堂转型最为核心的一句话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来组织教学”。这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潮流所向,它要求课堂教学重心要从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低年级科普课文教学要以学生的“语言学习”为重心,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关 键 词】 科普课文 语言学习 学法习得 科普课文不仅要承担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等任务,更重要的是承担其语言文字训练的功能。教师要在特定目标指引下,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挖掘、开发其语言表情达意的特点,使其成为学生语言学习的有效凭借,并通过适当的语言文字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一、设定正确目标,引导教学航向布卢姆说得好:“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教师的目标意识不强,必然导致课堂教学的“耗时低效”。许多教师平常备课,不看教材,也不分析学情,打开现成的教案,按照教学环节拼凑一个课件;更有甚者,直接拿来一个课件就匆匆站上讲台。没有确定教学目标,而且被他人的教学设计和课件牵着鼻子走,教师极容易在教学中失主主张,不知进退,这样的教学是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是可恼、可怕的。那么,低年级科普课文教学如何设定正确的目标呢?首先,教师要把学生的语言学习摆在首位,而适当弱化文本中可能隐含的科学普及价值、社会生活认知价值、思想品德养成价值、生活能力指导价值等。面对科普课文,有的老师担心学生不理解科学知识,于是在这方面花费了很多精力,却忽视了最基础的识字、学词和朗读训练,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学跑之前要先练好走,没有扎实的识字写字朗读基础,语言能力的提高只能是纸上谈兵。”其次,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学习水平和潜在学习能力的基础上来设定教学目标。学情是有可知性和规律性的,教师要了解低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习惯等,也要走到学生中间倾听、观察、了解学生对特定学习内容的盲点和兴趣点在哪儿,这样设定的教学目标才能精准、实在、可行。设定正确的教学目标,以此为原点,以此为归宿,并以此来支配教学的全过程,才能让学生学有所得。二、 依托语言学习,理解科学知识受到儿童认知水平的限制,科普课文中所涉及的一些科学知识往往难以被学生理解。有的教师执着地想把科学知识教通、教透,于是讲解分析过多,图片狂轰滥炸,科学知识喧宾夺主,把本应是重点的语言学习的时间都挤占了,使得教学效率低下,事倍功半。反之,如果科普课文里的知识都如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该了解的不了解,该掌握的没掌握,势必会形成教学“瓶颈”,使得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难以提高。那么教师可以选择哪些科学知识来教学呢?首先,一些科学知识适合学生学习的需要,能够给学生的学习提供较大的帮助,就一定要教。如在棉花姑娘的教学中,可以说大部分学生都没有见过蚜虫,对蚜虫的了解也无从谈起。可是如果不了解蚜虫对植物的危害,学生就不能理解蚜虫的“可恶”,更没办法理解棉花姑娘得病时焦急的心情。所以教学时必须要让学生了解蚜虫的危害。教师可以一边展示蚜虫的图片,一边告诉学生:蚜虫专门吸取植物枝叶里的水分和营养。看,蚜虫密密麻麻地爬满了枝叶,多可怕呀!植物要是长了蚜虫,就像我们人生了大病一样,难受极了。学生们看了图片,听了教师的声情并茂的话语,很容易就体会到蚜虫是害虫,十分可恶,进而才能读出棉花姑娘请求他人给自己治病时焦急的语气。再者,一些科学知识原本学生不懂,却能用语文的方法学懂的,一定要教,而且要花大力气教。如活化石一课的教学,其中“为什么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被称为活化石”学生最难理解,但是通过朗读句子、体会重点词语的方法来理解就能顺理成章。朗读课文的第一句话“在博物馆里,我们观看一块块化石,就能看到亿万年前的动物、植物”,学生通过“亿万年前”这个词体会到从化石中看到的动物、植物是非常非常古老的。接着,请学生读读课文的2-4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为什么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可以被称为活化石,并请学生在这三个自然段里找到相关的依据。学生通过找出并朗读相关的三个句子,体会重点词语理解了一些古老的动物植物经历了重重磨难,一代一代地生活到现在,科学家就称他们为“活化石”。可见,低年级科普课文教学中,科学知识的理解必须以语言学习为依托。如果只是借助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只能停留在表象;如果只凭教师的讲解分析,也只会使学生陷入越听越糊涂的怪圈;只有让学生用语文的方法来学懂才能提高学生阅读科普课文的能力。三、 立根文本特点,学习语言表达低年级小学生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对科普课文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他们极容易忽视文本语言表情达意的特点和方法,而这恰恰是语文教学最核心的内容。学习一篇课文是如何表达的,其重要性远胜于它表达了什么,对低年级小朋友来说也是如此。首先,低年级科普课文的语言都具有准确、简明、平实、生动等特点。科普课文的语言如同富有营养的食物,却没有诱人的包装,没有浓重的的口味,学生只会浅尝辄止,甚至熟视无睹;只有让他们细细咀嚼,才能品出滋味,消化吸收,汲取其中有益的营养。如恐龙的灭绝的第一句话“我们人类只有三四百万年的历史,恐龙却在地球上生活了大约两亿年。”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大约”这个重点词语,来体会作者讲述的客观性及用词的准确性。教师可这样引导: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你能给“大约”换个意思相近的词吗?如果去掉这个词,意思会改变吗?你能用大约说句话吗?通过上述引导,学生就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大约”这个词了。对低年级小学生来说,理解词语是非常重要的。他们只有对词语实实在在地理解了,才能实现有效的积累,真正丰富自己的语言库,转化为现实的语言表达能力。再者,低年级科普类课文大部分属于科普小品文。这些科普课文借助特定的文学写作手法,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出来,有科学童话地球爷爷的手、要下雨了、小蝌蚪找妈妈,有诗歌雪地里的小画家、植物妈妈有办法、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有自述式的我是什么,还有对话式的最大的“书”等等。这些科普课文短小精悍,形式生动活泼。教师要深入解读文本,找出在语言表达上具有某种规律性的、可迁移的、可概括类化的语言现象,让学生学习运用,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如小壁虎借尾巴一课,课文3-5自然段,讲了小壁虎很有礼貌地向小鱼姐姐、老牛伯伯和燕子阿姨借尾巴,可是他们的尾巴都各有用处,不能借给小壁虎。这三个自然段结构相同,人物的语言相似,是学生学习的典范。教师可以请学生学着课文里的样子说一说:小壁虎还会去问谁借尾巴呢?他能借到尾巴吗?学生结合已有的动物尾巴的作用的知识,就能娓娓道来了:小壁虎爬呀爬,爬到沼泽边。他看见鳄鱼摆动着尾巴,慢慢地爬着。小壁虎说:“鳄鱼叔叔,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鳄鱼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攻击敌人呢。”小壁虎爬呀爬,爬到芭蕉树下。他看见一只孔雀展开美丽的尾巴,就像睁开了许多大大的眼睛。小壁虎说:“孔雀哥哥,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孔雀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吸引异性,还要用它吓跑敌人呢。” 又如在学习我是什么的第二小节之后,笔者提问:水还能变成什么呢?这时,学生还只能用极简单的语言来回答。接着,笔者随机出示相应的图片,请学生学着课文里的句子说一说。然后,笔者出示了两段话,请学生用上恰当的动词说完整。有时候,我变成极小极小的水滴 在半空中,让人们连近处的景物也看不清了,人们管我叫“雾”。早晨,我又变成亮晶晶的水珠 在小叶片上,人们就管我叫“露珠”。夏天,雷阵雨过后,我像一座七彩的桥 在天空,人们管我叫“虹”。到了冬天,气温非常低,我 成一块块透明的“玻璃”,人们管我叫“冰”。 寒冷的冬夜,我变成无数小冰晶 在叶片上,人们又就管我叫“霜”。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科学知识,而且提升了学生口语表达的质量,更重要的是引起学生对课文表达形式的关注。这样的语言训练越频繁,学生对课文表达方式的关注就会日渐趋于自觉 。可见,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其最有效的方法无疑是结合课文阅读,设计语言表达的话题,让学生在表达过程中关注课文的表达形式,使理解、积累和表达获得多赢。 注重思考过程,习得学习方法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过:“称职的教师要求学生去学的东西首先就是学本身,而非旁的东西。”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以“学生的学”为主体的思想,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经历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由不熟练到熟练、由不喜欢到喜欢、由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的发展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习得学习方法。曾听一位教师执教火车的故事。课文第五自然段中“海拔”、“世界屋脊”和“创举”这三个词语学生很难理解,这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在教“世界屋脊”时,直接呈现出一组蓝天下映衬着雪域高原的精美的幻灯片,引得学生哇唔一片,最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八个大字赫然入目,教师解说,我国的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地区,被称作“世界屋脊”。那什么是海拔呢?我们再来看看图示。创举是什么意思呢?教师就这样自问自答,一直唱着独角戏。与此同时,学生出现的好奇、困惑、期望、需要以及潜在的能力,在学习中根本得不到体现,原本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的学生在教师权威的强势引导下,丧失了探究的兴趣,也丧失了质疑的勇气,成为了被无视的存在。这样的教学让学生成为了接受知识的容器,而不是学习的主人。我们不妨换个角度去教学:“老师,世界屋脊是什么意思呢?”当学生提出疑问时,教师不要马上呈现幻灯片给学生标准的解释,而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你们能认真读一读课文的第5自然段,想一想这个词的意思吗?“世界屋脊就是青藏高原。”“李娜唱过青藏高原,这首歌很难唱的。”有个别学生已经把课文和已知、经验结合起来,说得振振有词。这时候教师出示图片,肯定学生的说法,并呈现“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八个字,继续催发学生的思考:“你们看,青藏高原有许多雪山,气候比较寒冷,因为那里”“海拔很高。”“青藏高原的海拔只是一般般高,对吗?”“不对不对,书里说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因为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地区,所以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现在,我国拥有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以前有吗?”“没有。”“以前我们国家没有能力在青藏高原上建造铁路,现在有能力造了,而且已经“造好了。”“你们看,这就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青藏铁路。以前没人能造,现我们中国的工程师和铁路工人把它造好了。看着它,你想说什么?”“修建青藏铁路可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啊!” 至此,学生不仅已经了解了这些词的意思,而且体会到了为祖国的火车事业飞速发展而产生的自豪之情。可以说,教师构建了富有思维含量的对话,变繁琐的提问为恰到的追问,变解释为探究,顺学而导,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学生经历了由不懂到懂的思考过程,能够通过文本语境感悟理解词语,又一次运用了新课标低段阅读要求明确指出的“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学习方法。这样的教学会多花一点功夫,但这工夫花得是值得的。因为只有让学生习得学习方法,才能实现学生语言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正如叶圣陶先生在谈到学习语文时反复强调的两点:“第一,必须讲求方法”;“第二,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终身以之的习惯”。 打开故事“频道”,激活语言生命叶圣陶先生说:“国文课的目的,说起来很多,可是最重要的只有两个,就是阅读的学习和写作的学习。”科普课文的随文习作从何入手,起点不在别处,就在每一个儿童自己。儿童的精神是诗意的、游戏的、梦想的,是好奇的、探索的,每一个儿童都是鲜活的生命体,每一个儿童的成长都伴随着鲜活的故事。搜寻到属于儿童语言和精神的独特“频道”,就能打开一扇通往儿童语言生命的大门。故事就是最理想的“频道”。首先,故事要依据课文内容生成,体现出课文所蕴含的人文价值。比如小松鼠找花生,课文结尾给学生留下了一个悬念:“是谁把花生摘走了呢?”在了解花生的果实长在土里这个知识以后,笔者创设情境:小朋友很聪明,知道了花生的果实长在土里,那可爱的小松鼠最后知道了这个秘密吗?他是怎么知道这个秘密的?小松鼠怎样做才能安心地享用美味的花生呢?有的说小松鼠应该找人问个究竟,可以问问小鸟,问问蚯蚓;有的说小松鼠可以问问这片花生的主人鼹鼠,也许鼹鼠会送给小松鼠一些花生;有的说小松鼠可以跟鼹鼠要一些花生的种子,明年自己亲手种花生。 其次,故事允许学生虚构,有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感受力、丰富的想象力和非凡的创造力。如在教学我是什么之后,教师创设情境:水能变出很多种样子来。小小的露珠最可爱了。你知道露珠是怎样形成的吗?在他身上会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你能把自己当成露珠,展开想象说一说吗?这小小的话题就像一束光,一下子照亮了学生的心灵,让整个课堂变得温暖起来;这小小的话题就像一粒种子,被儿童温柔的心灵浸润,立即就蓬勃生长起来。学生都纷纷唤醒了自己的故事和大家一起分享,现撷取学生习作两篇,如下:露珠清晨,我和朋友们在艳丽的花瓣上睡觉。“嗡嗡嗡”,一只蜜蜂飞来,落在了我的身旁。“这一定是花儿的眼泪吧?我昨天采走了花儿的蜜,她一定伤心极了。我得把蜜还给她。”说完,蜜蜂就急匆匆地飞回蜂巢去拿花蜜。蜜蜂刚飞走,太阳公公就出来了,他给我们穿上了亮晶晶的衣服。不一会儿,我和伙伴们都消失了。蜜蜂带着蜜飞回到花儿面前。他奇怪地问:“花儿的眼泪呢?”露珠(外一篇)清晨,我在翠绿的叶子上召集我的伙伴。我说:“我们一起玩耍吧!”大家都响亮地回答:“好!”我在叶子上高兴地滚来滚去,我滚累了,就不活动了。忽然,太阳出来了,我身上变得亮晶晶的。我知道太阳的照射让我变得轻盈,我快要消失了。我对伙伴们说:“再见!”“待会儿见!”我的伙伴们齐声说。这些短小的习作以科学知识作为依据,又完全符合学生的生活真实,赋予了小小的露珠孩子般的灵性。可见,事物是极寻常的,儿童却能赋予它故事的色彩;故事是虚构的,却是儿童自身的真实写照。故事性习作,激发了儿童语言的生命力,擦亮了儿童心灵诗性的轨迹,它在一篇科普课文的学习终结处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又将儿童引向了更广阔更自由的语言天地。低年级科普课文的教学,要紧紧把握“语言学习”之舵,识字学词是基础,积累表达是过程,学法习得是提升,故事性习作是突破。科普课文教学,请在儿童语言学习的航线上推波助澜!【参考文献】1、训练:语文教学的立身之本 吴忠豪 小学语文教师 2008年第11期2、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与教学内容的选择 王小毅 语文教学通讯 2012年第1期3、语文教学对话论 王尚文主编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4年2月版4、叶圣陶教育文集 叶圣陶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