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案.doc

    • 资源ID:17471107       资源大小:296KB        全文页数:68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案.doc

    【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案.精品文档.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案沈阳药科大学生理教研室2009年2月沈阳药科大学教案人体解剖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形态结构及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的一门科学。 要求学生掌握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基本概念,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及其调节过程。熟悉人体解剖生理学在药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性。了解生理学近年来某些研究进展。此课程适合于2004级药学本学生。 总学时为86学时,其中讲课52学时,自学2学时,每次课2学时,理论课 共26次课。实验32学时。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与板书结合的方式。教学方法:以事例说明生理问题的讲授为主配合问题式、讨论式教学。一般了解的内容让同学自学。教材: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四版),龚茜玲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0年。 参考书:姚泰主编生理学第六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考试采用期末笔试的方式进行。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细胞和基本组织 课时安排:2学时一、教学目的了解人体解剖生理学的概念、解剖学与生理学关系、研究对象和任务。了解人体解剖生理学与现代医药学的关系,熟悉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水平。掌握细胞的概念、细胞的结构。掌握细胞膜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了解嵌入蛋白、表在蛋白的概念;质膜的概念及特性。了解组织的概念和种类,熟悉上皮组织与结缔组织的结构及功能,了解肌组织与神经组织的结构和功能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生理学的概念;生理学研究对象和任务;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水平。细胞的结构;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细胞和组织的概念,上皮和结缔组织的结构及功能。2.教学难点:生理学研究的不同水平间的相互关系;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和特性间的关系;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涵盖的各个内容。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 从生活事例导出结论,启发同学参与讨论 2.教学手段:板书与多媒体配合四、教学内容 人体解剖生理学的概念、解剖学与生理学关系。2、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3、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发展与现代医药学的关系。4、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水平。5、细胞的概念、细胞的结构。细胞膜的基本结构。液态镶嵌模型学说的主要内容,质膜的概念及特性;嵌入蛋白、表在蛋白的概念;细胞膜蛋白的功能。6、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被动转运、主动转运、入胞和出胞。单纯扩散的概念和特点;易化扩散的概念和特点,通道、载体的概念、分类及特点。主动转运与被动转运的区别。泵的种类和特点。7、简述主要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8、组织的概念和种类,上皮组织、结缔组织的概念、主要种类及功能。9、肌组织的种类、结构特点,神经组织的组成和细胞形态。五、课后思考题或作业 1、举例说明生理学研究的细胞水平、器官系统水平和整体水平。 2、生理学研究的实验方法有哪些?3、观察细胞、器官的生理功能,你可以用什么方法?观察儿童的生长发育,你用那些方法合理?4、写出细胞膜的基本结构,思考结构和细胞膜功能特点之间的关系。5、细胞膜蛋白的有哪些功能?6、通道、载体、泵及受体的概念;被动转运、主动转运、单纯扩散、易化扩散的概念7、主动转运与被动转运的有何区别?8、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的概念。9、疏松结缔组织细胞成分有何功能?六、教学参考资料第四章 第一节第二节 课时安排:2学时一、教学目的本次课要求学生掌握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阈值的概念。细胞的跨膜信号传导功能。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兴奋性2.教学难点:兴奋性;刺激三要素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理论和生活事例相结合,由浅入深,让学生得出结论 2.教学手段:板书与教学课件想结合,理论讲述与试验相结合四、教学内容标题1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一)新陈代谢1、概念:新物质不断替代老物质的过程。2、合成代谢:也叫同化作用。3、分解代谢:也叫异化作用。n 物质代谢:代谢过程中的物质转化。n 能量代谢:物质代谢过程中伴随的能量变化。(二)兴奋性1、概念:细胞、组织或机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2、刺激:n 有效刺激应具备的条件:一定的强度,一定的持续时间和一定的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n 阈值的定义、阈值反映组织兴奋性的高低3、反应:刺激作用下,机体作出的应答。包括兴奋和抑制。(三)生殖概念:生物体产生相似子代的过程。标题2 细胞的跨膜信号传导功能(一)由具有感受结构的通道蛋白质完成的跨膜信号传导 1、化学门控通道 2、电压门控通道 3、机械门控通道(二)由膜的特异受体蛋白质、G蛋白和膜的效应器酶组成的跨膜信号传导系统过程:膜外化学物质受体G蛋白酶第二信使改变细胞内的生理过程涉及:G蛋白的概念、G蛋白的三个亚基的活化方式五、课后思考题或作业1、何谓兴奋性?判定兴奋性高低的指标是什么?兴奋性与兴奋有何区别?2、试述细胞膜跨膜信息转运方式有哪些?六、教学参考资料1、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四版),龚茜玲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生理学(第五版),姚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第四章 第三节 神经与肌肉的一般生理 课时安排:2学时一、教学目的本次课要求学生掌握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信息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和细胞间的传递方式与原理。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阈电位,局部兴奋、兴奋传导的原理及特点。2.教学难点:刺激电流方向与膜电位变化关系。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理论和生活事例相结合,由浅入深,让学生得出结论 2.教学手段:板书与教学课件想结合,理论讲述与试验相结合四、教学内容标题1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n 组织细胞在安静或活动时,都有生物电表现。n 采用微电极进行细胞内电位记录方法可对其加以研究。(一)细胞的静息电位1、静息电位现象 n 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n 极化状态:膜内带负电而膜外带正电的状态,简言之即内负外正的状态。2、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1)产生条件: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均匀 细胞膜对离子通透性不同(2)静息电位值K+平衡电位(3)产生机制: K+外流(二)细胞的动作电位1、动作电位现象(1)条件:阈刺激、阈上刺激、多次阈下刺激。(2)概念:活体细胞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接受刺激时,受刺激处细胞膜两侧出现的快速可逆的电位逆转。(3)与动作电位有关的概念:极化、去极化、复极化、反极化、超极化、锋电位、后电位:负后电位、正后电位、阈电位2、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去极相: Na+内流锋值 Na+平衡电位复极相:K+外流之后,钠泵激活:泵钠、摄钾3、动作电位的特征具有“全”或“无”的性质(all or none)4、动作电位期间细胞膜兴奋性的变化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三)细胞的局部兴奋1、产生条件:单次阈下刺激2、局部兴奋的特征:没有“全”或“无”现象、向周围电紧张扩布、可以总合标题2 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一) 兴奋传导的机制:局部电流学说n 无髓鞘神经纤维连续式传导n 有髓鞘神经纤维跳跃式传导(二)兴奋传导的特征n 完整性n 双向性n 绝缘性n 相对不疲劳标题3 兴奋在神经神经间的传递(一)神经神经之间的联系n 神经元之间的联系(主要是突触)n 传导过程:见神经系统生理(二)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A、神经肌接头的结构B、兴奋传递过程神经冲动Ca2+内流(降低粘滞性,中和)囊泡移动,融合释放ACh与终板膜受体结合Na+通道打开Na+内流终板电位(局部兴奋)达到阈电位,引发肌膜动作电位。C、神经肌接头兴奋传递的特征n 化学性兴奋传递n 单向传递n 时间延搁n 易受药物和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n 相对易疲劳五、课后思考题或作业1、以神经细胞或肌细胞为例,简述动作电位的组成及形成机制。2、试说明兴奋在神经肌接头传递的过程。3、简述兴奋在神经纤维或同一细胞膜传导与兴奋在神经肌接头传递有何不同?六、教学参考资料1、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四版),龚茜玲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生理学(第五版),姚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第四章 第三节 神经与肌肉的一般生理 课时安排:2学时一、教学目的本次课要求学生掌握滑行理论的主要内容,肌丝滑行的基本过程,兴奋-收缩耦联, 肌肉收缩的外部表现,前负荷、后负荷和肌肉收缩能力对收缩的影响。生理功能的调节与整合。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肌丝滑行基本过程,兴奋收缩耦联,前负荷、后负荷程肌肉收缩能力对收缩的影响。2.教学难点:等长收缩、等张收缩、强直收缩。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理论和生活事例相结合,由浅入深,让学生得出结论 2.教学手段:板书与教学课件想结合,理论讲述与试验相结合四、教学内容标题1 骨骼肌收缩1、骨骼肌的结构 肌肉肌细胞肌原纤维肌小节粗肌丝(肌凝蛋白)、细肌丝(肌纤蛋白、原肌凝蛋白、肌钙蛋白)。2、骨骼肌的收缩原理 肌丝滑行过程中,Ca 2+与肌钙蛋白的结合和分离是触发和终止肌丝滑行的关键。3、兴奋-收缩耦联n 定义:以膜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与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的中介过程。n 结构基础:横管、纵管(三联管)。标题2 骨骼肌收缩的外在表现n 等张收缩n 等长收缩标题3 骨骼肌收缩的外在表现1、单收缩2、复合收缩:不完全强直收缩、完全强直收缩标题4 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与整合n 调节n 整合调节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一)神经调节n 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刺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n 反射弧:实现反射的结构基础。n 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n 神经调节的特点:迅速、准确、短暂、局限。(二)体液调节n 激素:由内分泌腺或组织分泌的对远靶器官具有调节作用的小分子化学物质。n 方式:通过血液循环。n 特点:缓慢、广泛、持久。(三)自身调节概念:来源于组织局部的自我调节。(四)反馈的概念n 反馈的概念n 正反馈的概念,例子:凝血过程,排尿过程。n 负反馈的概念,例子:减压反射,肺牵张反射,某些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五、课后思考题或作业1、何谓兴奋-收缩耦联?在此过程中Ca2+如何发挥作用?2、简述肌丝滑行的基本过程3、如何解释强直收缩比单收缩产生的力量大。六、教学参考资料1、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四版),龚茜玲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生理学(第五版),姚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第五章 第一节第三节 课时安排:2学时一、教学目的 本次课要求学生掌握血液的组成,血细胞的生成。熟悉血液的理化特性和生理功能。掌握内环境的概念。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内环境与稳态,血液的理化特性,血细胞的分类及生理功能。2.教学难点:渗透压的概念。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理论和生活事例相结合,由浅入深,让学生得出结论 2.教学手段:板书与教学课件想结合,理论讲述与试验相结合四、教学内容标题1 概述体液:机体内的液体成分。细胞内液:细胞内所含的水份。细胞外液:细胞外所含的水份。内环境:即细胞外液,是细胞具体生活的液体环境。细胞外液包括:1、组织液:细胞间的液体部分2、血浆:血液中的液体部分3、脑脊液:脑室和椎管内的液体成分4、关节液:关节内的液体部分5、房水:眼部标题2 血液的组成和特性血浆的成分及功能(一)血浆蛋白 分类: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 功能:维持胶体渗透压(白蛋白) 运输作用 免疫作用(球蛋白) 缓冲作用 参与凝血(纤维蛋白原) 营养作用(二)非蛋白氮包括:氨基酸、尿素、尿酸、肌酐(三)不含氮有机物血脂(甘油三脂,磷脂,胆固醇)血糖(四)无机盐Na+、Cl-、HCO3-、K+标题3 血液的理化性质 (一)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一小时内下降的距离。 男性<3mm,女性<10mm 血沉加快的原因: 红细胞叠连 病人红细胞 正常血浆 血沉不变 正常红细胞 病人血浆 血沉变快 叠连的形成取决于血浆的性质(二)血液的粘滞性相对粘滞性:全血45;血浆1.62.4全血的粘滞性取决于红细胞数量。血浆的粘滞性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三)血浆渗透压渗透压708.9 kPa:晶体渗透压705.6 kPa、胶体渗透压3.3 kPa1、晶体渗透压 来自晶体物质,如NaCl。 血浆=组织液。 主要影响红细胞形态。2、胶体渗透压 主要来自白蛋白。 血浆 > 组织液。 主要影响组织液的生成和回流。3、红细胞的脆性 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发生溶血。 正常人红细胞脆性范围: 0.35% 0.42%。(四)血浆的pH值 7.357.45缓冲对:NaHCO3/H2CO3,Na2HPO4/NaH2PO4,蛋白质钠盐/蛋白质。标题4 血细胞及其功能一、红细胞1、红细胞的形态和数量 男性 500万/微升;女性 420万/微升形态特点2、红细胞的生理功能 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由血红蛋白完成。 缓冲作用3、生成和破坏(1)生成(2)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缺氧 肾脏红细胞生成酶 血浆 促红细胞生成素原 促红细胞生成素骨髓 促进红细胞的发育成熟 红细胞释放增加。 雄激素促进红细胞的生成。二、白细胞(一)白细胞的分类、数量、形态(二)白细胞的功能1、吞噬功能(非特异性免疫) 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2、免疫功能(特异性免疫) 细胞免疫:T细胞介导 体液免疫:B细胞介导(三)白细胞的生成与破坏三、血小板1、血小板的形态,结构,数量2、血小板的功能 参与血液凝固 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3、血小板的生成五、课后思考题或作业1、简述血液的功能?2何谓内环境,何谓内环境稳定?血液在调节内环境稳定中有何意义?3简述血浆蛋白的主要功能?第五章 第四节第五节 课时安排:2学时一、教学目的 本次课要求学生掌握血液凝固与抗凝系统:凝血因子与凝血过程。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溶。血型与输血。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血液凝固过程。血型分类。2.教学难点: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溶。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理论和生活事例相结合,由浅入深,让学生得出结论 2.教学手段:板书与教学课件想结合,理论讲述与试验相结合四、教学内容标题1 血液凝固 凝血因子 血液凝固过程 1、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2、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 3、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标题2 体内的抗凝因素抗凝血酶肝素标题3 体外的抗凝因素1、柠檬酸钠2、EDTA标题4 体外的促凝因素1、粗糙面2、药物标题5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纤溶酶原激活物血液中的激活物组织激活物尿激活物动物毒素标题6 凝血与纤溶的动态平衡标题7 血型(一)ABO血型系统1、ABO血型的定义 凝集原 凝集素 取标准A型血清,标准B型血清 取血各1滴加入二者中 观察凝集情况(二)异型输血五、课后思考题或作业1、简述体内凝血的主要过程。2、简述纤维蛋白溶解的过程3、ABO血型分类的依据是什么?鉴定ABO血型有何临床意义?六、教学参考资料1、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四版),龚茜玲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生理学(第五版),姚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第六章 第一节 课时安排:2学时一、教学目的 本次课要求学生掌握心脏的生物电活动:心肌细胞的分类。心室肌细胞的静息电位及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自律细胞的最大复极电位及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心脏的泵血功能。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心输出量及其影响因素,心脏做功量,泵功能储备。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工作细胞和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左室泵血功能,心指数,异长自身调节。2.教学难点:窦房结细胞4期自动除极机制。体表心电图的形成及意义。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理论和生活事例相结合,由浅入深,让学生得出结论 2.教学手段:板书与教学课件想结合,理论讲述与试验相结合四、教学内容标题1、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1、心肌细胞 一类是普通细胞也叫工作细胞(C):心房肌,心室肌 另一类是自律C,缺乏肌原纤维,具有产生和传导兴奋功能 另外在结区还存在传导系统的非自律C,即无收缩性,也无自律性,只有自发的传导性。2、心肌细胞的静息电位 静息电位现象及其产生机制与骨骼肌一样。 产生机制:K+外流3、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心肌细胞接受刺激时,同样产生快速、可逆的电位逆转,但动作电位的波形与神经肌肉的不同。即使在心肌C也不一样,一类反应快叫快反应C,包括工作细胞和浦肯耶纤维,而其它的自律C叫慢反应C。A、快反应C动作电位 快反应C的动作电位复极时程较慢,故可将其动作电位时程分5个期: 0期、1期、2期、3期、4期各期动作电位形成机制:0期:Na+内流1期:K+外流2期:Ca 2+内流的同时K+外流3期:K+外流,使复极完成。4期:Na+-K+泵启动,将C内Na+泵出,K +摄回来,同时Ca 2+依赖C内Na+浓度而往外排,Na+排出多,Ca2+排出也多。B、慢反应C 和快反应C动作电位相比,慢反应C动作电位有如下特点: a、慢反应C的静息电位低,阈电位也低。 b、0期去除化快:由Ca 2+通道内流引起。 c、复极没有明显的1期和平台期。 d、4期自动除极机制。 标题2 心肌的生理特性1、兴奋性A、决定影响兴奋性的因素B、一次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C、心肌兴奋和收缩的关系决定影响兴奋性的因素:a. 静息电位水平,静息电位高兴奋性高,(静息电位取决于膜内外K+差,和膜对K+的通透性,C外高K+时,K+外流少b. Na+通道开放的阈值,阈值低兴奋性高 一次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a. 绝对不应期 -55mvb. 局部反应期 -55-60mvc. 相对不应期 -60-80mv心肌兴奋和收缩的关系 心肌的有效不应期长,导致收缩不能复合使得心肌收缩的模式是单收缩,在心肌的舒张早期硬刺激时,心肌出现期前收缩,以后出现代偿间歇。2、自动节律性自律性 心脏的自律组织能够有节律的自动产生兴奋,从窦房结到普肯耶纤维自律性依次降低,表现在兴奋的频率窦房结100次/分,房室交界50次/分,蒲氏纤维25次/分。自律性产生的原因是4期K+外流减少和Na+外流使电位缓缓升高,当达到Na+通道的阈值时,Ca2+通道开放产生动作电位意义是使心肌能在不受神经支配下自动跳动完成泵血功能。 影响自律性的因素:a. 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 速度快,达到Ca2+通道阈值快,则兴奋频率高,自律性高。b. 最大复极电位水平 复极的程度小电位高时易兴奋,自律性高。c. 阈电位水平 阈值低易兴奋,自律性高。3. 传导性 传导性是指窦房结的兴奋传布到心肌组织的特性。 传导原理:抢先占领、超速抑制传导速度 普肯耶纤维 4 m/s 心房肌 0.4 m/s 心室肌 1 m/s 结区 0.02 m/s 传导方向:窦房结心房肌房室交界左右束支普肯耶纤维心室肌影响传导性的因素: 心肌纤维直径:粗则传导快 0期去极化速度:去极化速度快,传导快。 0期去极化幅度:大则快 静息电位水平:静息电位低,去极化速度快,则传导加快 4、收缩性 收缩性的定义。 兴奋收缩的关键也是由Ca2+触发。 细胞外液中Ca2+的多少直接影响收缩。 同步收缩实现泵血功能。 不出现强直收缩。标题3 心的泵血功能衡量心脏泵血功能的指标心脏泵血功能的调节 1、心动周期 心一次收缩和舒张,称为一个心动周期。 心率75次/分,1个心动周期为0.8 s。 2、心的泵血过程 血液流动的动力:心室内压力的变化。 血液流动的方向:瓣膜的开放和关闭。3、心动周期中伴随心音的变化 第一心音音调低而长,由心室收缩和房室瓣关闭引起。 第二心音音调高而短,由半月瓣关闭引起。4、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A 搏出量 一次心跳,每次心室射出的血量。 约70ml。B每分输出量 每分钟心脏射血的血量 : A*心率,也叫心输出量 5L/分 心脏能适应机体的需要提高心输出量的能力叫心力储备。C 心指数 以每一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每分心输出量。 心输出量/体表面积:3.03.5L/(min *m2)D 射血分数 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数 5、心脏泵血功能的调节 泵血功能以心输出量为指标。输出量由搏出量和心率两个因素决定: 前负荷:回心血量,心室收缩前的负荷(张力) 后负荷:大动脉压 ,心室收缩后的张力。 搏出量的调节 心率的调节 搏出量的调节 异长调节 等长调节异长调节 定义:心肌收缩之前,因初长度改变引起搏出量的改变。 初长度由前负荷决定。 在一定范围内,回心血量增多,使得心肌的容积增大,心肌纤维的长度加大,使其弹力加大从而收缩有力。 作用:对搏出量进行精细调节。等长调节 定义:由心肌本身收缩活动的强度和速度的改变而引起的搏出量的改变。 心肌收缩力增加,而使搏出量增多。心率的调节 当增加心率可使输出量增加,当心率超过每分钟170180次,心输出量反而下降。标题4 体表心电图目的原理测量方式标II导联各波的意义: P波:左右两心房去极化过程产生的电位变化。 QRS波群:左右两心室去极化过程的电位变化。 T波:左右两心室复极过程的电位变化。五、课后思考题或作业1、简述心室肌动作电位的特点及形成的离子基础。2、试述心肌细胞中快反应细胞与慢反应细胞的区别。3、心肌细胞一次兴奋过程中,兴奋性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可能的机制是什么?4、什么是心动周期?以左心为例,试述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房和心室各经历了哪些周期性活动?六、教学参考资料1、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四版),龚茜玲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生理学(第五版),姚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第六章 第二节 课时安排:2学时一、教学目的 本次课要求学生掌握血管生理。动脉血压的形成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微循环的组成与通路组织液的生成,影响组织液生成和回流的因素。静脉血压,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血管生理、动脉血压的形成和影响因素。微循环的组成与通路组织液的生成。2.教学难点: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理论和生活事例相结合,由浅入深,让学生得出结论 2.教学手段:板书与教学课件想结合,理论讲述与试验相结合四、教学内容标题1 血管的分类1、血管的解剖分类 按结构、走行方式分为动脉、静脉、毛细血管。2、血管按功能分类 弹性贮器血管:大动脉 分配血管:中、小动脉 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小动脉和微动脉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交换血管:真毛细血管 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小静脉 容量血管:静脉 短路血管:动静脉短路标题2 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1、血流量和血流阻力及血压的关系 Q=P/R=PA/R 血流量 血流阻力 血流阻力与血管的长度和血粘度成正比,与血管半径的4次方成反比:R=L/r42、动脉血压的形成和影响因素A、血压的概念血压是血管内的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收缩压:血压的最高值 13.316.0 kPa舒张压:血压的最低值 8.016.0 kPa脉压:收缩压-舒张压 4.05.3 kPa平均动脉压:舒张压+1/3脉压动脉血压的生理意义:保证脏器供血,血压过高心负担加重,血压过低影响供血B、动脉血压的形成和影响因素 血压形成的前提:足够的血容量充盈,平均充盈压0.9kPa 影响因素: a、心脏射血 b、外周阻力 c、大动脉弹性3、脉搏 自学4、静脉血压与血流 静脉血压:头端1520mmHg,末端即中心静脉压为0。 中心静脉压 静脉血回流受心缩力、呼吸、体位、骨骼肌收缩和静脉瓣的影响。标题3 微循环1、微循环的组成微循环包括:微静脉、后微静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动静脉吻合支、通血毛细血管。微循环通路:A. 直捷通路:微A、后微A、通血毛细血管、微V,骨骼肌中较多,加快血液回流。B. A-V短路:皮肤较多,有调节体温的作用。C. 迂回通路:进入真毛细血管,物质交换。2、微循环的调节 酸性代谢产物调节微循环 安静时,20%交替开放 葡萄糖+O2 CO2+H2O ,当O2不充足时生成乳酸3、微循环调节障碍性疾病 休克 感染 中毒 过敏性休克标题4 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1、组织液的生成 组织液在毛细血管A端生成,在V端回流,生成压大于回流压,说明生成多于回流,剩下的部分由淋巴回流。2、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A、局部血压增高或血管通透性增强 如局部炎症,血管扩张,进入局部微循环血量多,血压高,渗透多而水肿,同时血管通透性增高,水分渗出而水肿。B、淋巴循环障碍,影响回流而水肿,如丝虫病。C、血浆胶渗压下降,肝、肾疾病,营养不良,引起水肿。五、课后思考题或作业1、动脉血压的形成条件?2、简述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3、简述微循环的组成及各通路的生理意义。4、简述影响组织液生成、回流的因素。5、简述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六、教学参考资料1、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四版),龚茜玲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生理学(第五版),姚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七、备注无第六章 第三节 课时安排:2学时一、教学目的 本次课要求学生掌握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2.教学难点: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理论和生活事例相结合,由浅入深,让学生得出结论 2.教学手段:板书与教学课件想结合,理论讲述与试验相结合四、教学内容标题1 神经调节1、心血管的神经支配A、心脏的N支配,心交感N和迷走NB、血管的N支配心脏的N支配,心交感N和迷走N 心交感N 迷走N 心脏的两类N功能相反,以迷走N为主,迷走N控制心交感N,从而使心迷走N占优势。 支配心脏的肽能N元。 如N肽,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血管活性肠肽,啊片肽等作用主要是调节静脉血流。血管的N支配 缩血管NF,交感N,末梢释放NE,分布血管壁,与血管壁aR结合血管收缩,与bR结合血管舒张,NE与a结合强于b ,故表现为血管收缩反应。 交感舒血管NF与b结合,使血管舒张,供血充沛。 副交感舒血管NF,副交感N放ACh与mR结合血管舒张。2、心血管中枢A、延髓的心血管中枢切断延髓以上部分,心血管的活动变化不大;切断延髓和脊髓的联系后,血压降至5.3kPa(40mmHg)延髓的心血管运动神经有心迷走神经,控制心交感神经和交感缩血管心肌神经元。 a、缩血管区:引起交感缩血管神经紧张性活动 b、缩血管区:控制缩血管区的活动,兴奋时所血管神经张力下降 c、传入神经接替站:延髓的孤束核接受窦神经、主动脉神经的传入信息,再船只其它下位 d、 心抑制区:心迷走神经控制B、延髓以上的心血管中枢 下丘脑:是调节内脏活动的高级中枢,调节心脏和血压处于最佳水平。 大脑边缘系统:中枢活动,特别是情绪活动,影响下丘脑的心血管调节。3、心血管反射A、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过程:血压升高动脉管壁牵张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兴奋,传入神经冲动增加 窦神经舌咽神经延髓孤束核主动脉神经迷走神经延髓血管运动神经元抑制,心交感紧张性活动减弱传出神经心、血管,使心活动减弱,血管舒张,同时迷走神经张力增加,迷走传向心脏的冲动增加心率减慢,输出量减少,血管舒张,外周阻力减少血压下降意义:是一种负反馈调节,使动脉血压保持稳定。B、颈动脉体、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缺O2、CO2、pH化学感受器兴奋传入神经延髓孤束核延髓心血管活动加强,呼吸中枢活动加强心血管活动加强血压升高正常时比反射时占次要地位,当缺氧、窒息、酸中毒等时发挥作用。C、其他心血管反射,心、肺、感受性反射 心房、心室、肺血管压力升高,血容量增大心、肺血管壁牵拉心肺感受器兴奋传入神经中枢交感张力下降,迷走张力升高血压下降 心房感受血容量变化的感受器叫容量感受器标题2 体液调节1、肾上腺素(E)和去甲肾上腺素(NE) NE和E既是神经递质,又是肾上腺髓质分泌的激素。分泌是E占80%,NE占20%。NE激动受体,E激动、受体。NE对心1受体有一定作用,对血管2受体作用弱。皮肤、内脏、粘膜、内脏血管NE使其收缩,骨骼肌、肝、心、脑2受体占优势,NE作用弱,E使其先收缩后舒张。2、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当血压下降时,肾供血不足,小管液Na+、Cl-含量下降,肾交感神经张力增加通过受体使肾素分泌增加近球C 肾素(碱性蛋白质)血液中AT原ATI(十肽)肺转化酶AT(八肽)一分钟后 血管紧张素酶A分解为AT(七肽)AT、AT通过ATR起作用。AT的作用:a. 使全力微A收缩,微V收缩,阻力大回心血多,BPb. 促进交感N递质释放,使中枢交感张力提高 BP c. 促醛固酮释放,保Na+保水血量多BP d. 产生渴感,引起饮水,PGE,NE高血糖促进肾素 AT是AT的10%20%收缩血管,对醛固酮较强。3、抗利尿激素(ADH) ADH可促进水的回收,增加血量,大量时收缩血管平滑肌外周压力提高,血压升高。4、血管内皮生成的活性物质 血管内皮细胞舒张因子 血管内皮可产生前列环素,使血管舒张,内皮C合成内皮舒张因子使平滑肌 cGmp ,Ca 2+ BP 血管内皮C收缩因子,如内皮素(ET)收缩血管。5、其他A、心钠素:由心房合成的多肽,舒张血管,减少心率及心输出量,作用于肾受体,使水、钠排出,抑制肾素、醛固酮 释放。B、前列腺素E2:强烈舒张血管。C、前列腺素F2:收缩静脉。D、前列环素:舒血管。E、组织胺:舒血管,使毛细血管和微静脉的通透性增高,其它平滑肌收缩。F、-内啡肽:在中枢使交感抑制,迷走张力提高,直接舒张血管。五、课后思考题或作业1、试述心交感神经的生理作用及其作用机制。2、乙酰胆碱对心率、心肌收缩、血管活动有何影响?3、简述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的生理作用。4、简述血管紧张素升压的发生机制。5、说明动脉血压变化时,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减压反射)的调节过程及其生理意义。慢性高血压患者通过此反射为什么不能将血压降至正常?六、教学参考资料1、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四版),龚茜玲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生理学(第五版),姚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第六章 第四节第五节 课时安排:2学时一、教学目的 本次课要求学生掌握血量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器官循环:冠脉循环的血流特点及其调节。肺循环的血流特点及其调节。脑循环的血流特点及其调节。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血量的调节。2.教学难点:冠脉循环。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理论和生活事例相结合,由浅入深,让学生得出结论 2.教学手段:板书与教学课件想结合,理论讲述与试验相结合四、教学内容标题1 血量的调节血量的稳定对于维持循环、脏器供血十分重要。1、压力感受性和化学感受性调节: 血压减少,血量下降,大出血,缺氧,二氧化碳增加,通过上述2的反射使血压升高,增加血量。

    注意事项

    本文(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案.doc)为本站会员(豆****)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