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产业结构变迁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及其区域差异——基于Shift-share模型的实证分析.doc

    • 资源ID:17472013       资源大小:265.50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产业结构变迁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及其区域差异——基于Shift-share模型的实证分析.doc

    【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产业结构变迁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及其区域差异基于Shift-share模型的实证分析.精品文档.产业结构变迁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及其区域差异基于Shift-share模型的实证分析成都理工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王丽英,成都理工大学商学院 刘后平 发布时间:2010-10-22摘 要:自国家实施东部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的区域发展战略以来,各地区的产业结构、要素配置效率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本文利用1997-2008年各省区的面板数据,运用Shift-share模型将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变迁从要素生产率中分解出来,度量产业结构变迁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研究发现:近10年中我国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得益于产业内技术效率的提高,但结构变迁对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贡献也不可忽视;西部的产业结构调整是有效的,而东北三省的产业结构调整并不理想;各区域内部劳动力的配置效率呈现分化的趋势。研究表明劳动力要素配置对生产率增长的贡献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产业结构的调整仍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关键词:产业结构,经济增长,要素配置,结构红利,技术效率,结构变迁,劳动生产率,产业结构调整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已经保持了持续30年的高速增长,年均增长速度达到9%,未来能否保持这一增长速度值得深入探讨。在新古典经济学视角下,一个国家的长期经济增长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要素投入的增加,二是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单纯依靠要素投入扩张的经济增长是一种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是以大量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的,从长期来看是不可持续的,只有提高要素生产效率才能保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既然提高要素生产率是经济能否持续快速增长的关键所在,那么如何促进生产率增长就自然成为我们关心的问题。目前的研究揭示,改革开放后生产率的大幅提高主要得益于制度创新、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转换等(李富强,2008;王小鲁,2009;王丽英,2010)。1-3结构变动和生产率增长的关系反映在“结构红利假说”中:由于各部门具有不同的生产率水平和生产率增长率,因此当投入要素从低生产率水平或者低生产率增长的部门向高生产率水平或高生产率增长部门转移时,就会促进由各部门组成的经济体的总体经济生产率增长(Peneder,2003)。4在部门间生产率存在显著差异的情况下,要素结构的调整和资源的再配置是解释经济增长的生产率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郑玉歆(1993)首次对中国制造业1980-1990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和结构变动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发现结构变动对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值为正,但值较小。5其后,吕铁(2002)对中国各地区1980-1997年的制造业结构变动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发现结构变动对各地区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影响也不大。6与郑玉歆以及吕铁的结论相反,王德文等(2004)以辽宁省560家工业企业1999-2001年的调查数据为样本,分析了中国工业结构调整对工业企业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发现随着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部门比重下降和劳动力密集型的轻工业部门迅速增长,结构变动促进了整个工业的生产率增长。7刘伟、张辉(2008)对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进行分解后发现,劳动力在一、二、三产业之间的流动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正在减弱,而技术进步对增长的推动作用正在扩大。20世纪80年代,结构变迁效应的贡献率一直大于50%,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的贡献超过了技术进步的贡献;20世纪90年代初期和中期,产业结构变迁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持平,但1998年后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变得越来越不显著,逐步让位于技术进步。8干春晖、郑若谷(2009)发现劳动力和资本的结构变动度在加快,而产业结构的变化则较为平滑;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来自于产业内部,尤其是第二产业内部,劳动力要素的产业间流动具有“结构红利”现象,资本的产业间转移却并不满足结构红利假说,反而存在“结构负利”。9同样,张军、陈诗一(2009)发现由工业结构改革引致的行业间要素重置显然对改革开放期间中国工业生产率的提高乃至工业增长起到了实际的推动作用,即结构红利是显著存在的,而2001年后要素配置效率的下降也成为同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贡献份额下降的主要原因。10姚战琪(2009)发现劳动要素的结构变化伴随着经济六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增长,但工业的劳动生产率总配置效应为负;工业部门和经济总体的资本生产率再配置效应为负数。11尽管如此,我们认为,要素结构变动对生产率增长推动作用仍不可忽视,尤其是中国正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而目前的研究多是从宏观总体的角度研究结构效应,鲜见对各地区的要素配置对生产率作用的研究。自国家实施东部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计划的区域发展战略以来,各地区的要素配置是否是有效率的呢?本文通过各地区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总体趋势,分析生产率增长结构效应的区域特征。二、要素生产率分解模型及数据的处理1.要素生产率分解模型本文使用Shift-share方法,把结构变迁效应从要素生产率增长中分解出来。最近将这一方法应用于转型经济的结构变迁效应研究的主要有张军(2009)、干春晖(2009)等。假设g表示要素生产率增长率,G表示要素生产率水平,Y为产出,L为要素投入,下标0表示期初,t表示期末,i表示产业,i=l,2,3。Si表示产业i的要素所占份额。t和0时期的总要素生产率分别为:     (1)    则t和0时期的要素生产率之差为: (2)式(2)两边同除以,要素生产率增长可以分解为三部分(Fagerberg,2000;Timmer和 Szirmai,2000;Peneder,2002),则Shift-share的理论模型为:(3)式(3)右边的第一项为各行业的内部增长效应(withingrowth effect),它衡量在不存在结构变动即每个产业维持原来的要素份额的情况下,各产业要素生产率增长对总体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效应。它是由于各个产业内部的技术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等因素导致的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式(3)右边的第二项为行业结构的静态转移效应(static shift effect),它反映了在各行业要素生产率不变的条件下,要素从生产率水平低的产业部门流向生产率水平高的产业部门时所引起的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效应。即由于产业结构变动所带来的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如果最初时期具有较高的要素生产率水平的行业吸收了更多的要素,提高了要素份额,则该项的符号为正,并被称之为结构红利(the structural bonus)。式(3)第三项表示要素的动态转移效应(dynamic shift effect),度量的是要素从增长率较慢的产业流向增长率较快的产业所引起的增长效应,它是产业结构变化和生产率变化的综合作用。如果行业的要素生产率和要素份额同时增长,该项为正;如果具有较高生产率增长的行业的劳动份额减少,或者具有较低生产率增长的行业的劳动份额增加,则该项为负。2.数据的来源及处理以各产业的增加值为产出指标,通过GDP平减指数对名义产出缩减得到,调整为1997年价。本文主要分析劳动力要素的再配置效应 ,因此要素投入以各产业年末从业人员数量来衡量。数据来源于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各省份相应年份的统计年鉴和中经专网,数据处理用Eviews5。三、各地区产业结构变迁对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1.三次产业结构变动自1997年以来,我国各区域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表1提供了我国各区域的1997-2008年的三次产业增加值的变动情况。从表中可以得出:全国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从1997年的18.94:45.11:35.95调整到2008年的9.19:53.89:36.92。产业结构变迁体现了较强的工业化特征,即第一产业的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第三产业的比重也呈上升趋势。从区域上看 ,东部地区的三次产业结构比由1997年的13.93:48.58:37.49调整为2008年的6.23:55.89:37.89,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大幅降低,2008年仅为6.23%,为各区域最低,工业化趋势最为明显。西部和中部产业结构基本相同,经过十年的发展,这两个区域的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均大幅降低,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大幅上升,但在东、中、西、东北四大区域中这两大区域的第一产业的比重仍然是最大的,而第二产业的比重仍然是四个区域中最低的,产业结构调整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而东北的三次产业结构比由1997年的9.79:48.53:34.58调整为2008年的9.79:56.63:33.58,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在所有的区域中比重最大,但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最低,在十一年中第三产业的比重不仅没有上升,反而下降了2个百分点,一方面说明东北第三产业的发展滞后,另一方面也说明东北第三产业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角度看,产业结构的调整应增加生产率水平较高和生产率增长较快的产业的比重,降低生产率水平较低的产业的比重,从而提高产业结构变动产生的资源再配置效应。只有当产业结构的演进使得各产业的劳动生产率都提高至较高的水平时,这样的产业结构演进才有意义。因此,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比例关系的演进,二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表2可以看出:无论是1997年还是2008年全国和各地区的劳动生产率均呈现出第一产业最低,第二产业最高,第三产业次之的态势。劳动生产率增长最快的是第二产业,第一产业次之,第三产业最慢。结合图1可知,全国三次产业的从业人员比由1997年的51.98:22.32:25.70调整到2008年的39.56:27.24:22.32,劳动力由低生产率的第一产业流向生产率相对较高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是沿着提高生产率的方向演进的。从区域来看,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劳动力均从生产率水平相对较低的第一产业流出,流向生产率相对较高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业结构的变迁有利于提高经济总体的生产率。值得注意的是东北区域的劳动力是从生产率水平较高的第二产业流向生产率水平相对较低的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结合表1发现,东北的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在十年中是上升的,由1997年的37.68%上升到2008年的40.41%,但创造出的增加值比重却由1997年的16.89%下降到2008年的9.79%,同时第二产业的从业人员比重不但没有上升反而有所下降,也就是说在东北的工业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第二产业不是吸收更多的劳动力,而是排斥劳动力,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并不是都流向了第三产业,而是有相当的部分流向了第一产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不尽如人意。表1 19972008年各区域三次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构成变化(按1997年价计算) %地区时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全国199718.9445.1135.9520089.1953.8936.92东部199713.9348.5837.4920086.2355.8937.89东北199716.8948.5334.5820089.7956.6333.58中部199726.5939.9333.48200813.5750.9935.44西部199726.0938.8835.03200813.5849.1037.32表2 19972008年各区域劳动生产率变化万元/人劳动生产率全国东部东北中部西部第一产业1997年0.440.580.70.40.312008年 0.811.131.210.720.582008年比1997年增长%192.23183.74221.15183.03185.69第二产业1997 年2.422.982.411.722.012008年6.937.8412.574.775.752008年比1997年增长%186.06163421.23177.63186.36第三产业1997年1.782.41.731.111.192008年3.95.334.522.782.552008年比1997年增长%119.38121.79160.78151.06113.95西部论坛2010年第5期 2.产业结构变迁的增长效应考察根据式(3)计算出我国经济总体和各地区三次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增长效应、静态结构效应和动态结构变迁效应,为便于各地区之间比较,将其转化为百分比形式(见表3)。对各区域劳动生产率增长进行分解后有几个有价值的发现:(1)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得益于产业内技术效率的提高。从表3中可以看出:在1997-2008年间,从全国来看,产业内增长效应对生产率增长的贡献为76.65%,静态效应为8.69%,动态效应为14.66%。增长效应大于结构效应之和,说明在这一期间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主要得益于产业内技术效率的提高和进步,特别是第二产业的技术进步对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贡献最大,达44.15%。但结构变迁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也不可忽视,结构变迁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为23.35%,因劳动力不断地从第一产业中迁移出来,劳动份额呈现负向变化,第一产业的结构变迁是负值(静态为-2.34%,动态为-2.57%);第二、三产业结构效应为正值,说明在1997-2008年期间,劳动力资源由生产率较低的第一产业退出,进入劳动生产率较高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实现了资源配置的优化;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结构变迁效应低于产业内增长效应,说明第二、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产业内技术效率的提高和技术进步,而不是产业间劳动力要素的优化配置。(2)西部省份的产业结构调整卓有成效,东北的产业结构调整对生产率的提高起负向作用。在31个省份中有24个省市区的劳动生产率的结构效应为正,7个省市区的结构效应为负。以结构效应的中位数(23.02%)划分后,起正作用较大(大于中位数)的省份是西藏、云南、重庆、浙江、青海、四川、贵州、福建、安徽、广西、宁夏、山东、江苏、江西,在这14个省区中,有8个西部省份,4个东部省份,2个中部省份,没有一个是东北部省份。结构效应为负的省份有新疆、天津、内蒙古、吉林、北京、辽宁、黑龙江,在这7个省份中2个是西部省份,2个中部省份,东北3个省份的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均为负。因此,总的来说西部大开发的十年中,西部省份的产业结构调整是有效的,总结构效应为27.18%。值得注意的是东北三省的产业结构调整不理想,无论是静态效应还是动态效应均为负,结构的调整不仅没有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反而起负向作用,而且这种负向影响较大,平均为-23.2%。东北地区出现要素反效率配置的原因十分复杂,一方面由于第二产业的资本深化过快,在新增的产出中每个单位的资本只能带动更少的劳动,这直接导致第二产业所能带动的就业份额不断下降,资本正在挤出劳动;另一方面在实际的产业结构调整中,诸如协调三次产业的均衡程度、适应消费需求的变化、解决就业目标等,也常成为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3)东部的劳动力资源流向呈分化状态。北京、天津、上海的劳动力资源配置从第一、二产业流向第三产业,劳动力资源配置效应为负,但这三个地区的第三产业对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贡献均较大。特别是北京,第三产业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为71.18%,产业结构已实现从“二三一”型结构转变为“三二一”型结构;江苏、浙江、福建、山东的结构效应均在27%以上,劳动力资源得到了有效配置,有力地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海南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更多得益于第一产业内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海南第一产业内增长效应为34.32%,第一产业对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贡献为26.94%,这两项指标在所有省区中是最高的。表3 19972008年各区域劳动生产率增长分解表%增长率产业内增长效应静态结构变迁效应动态结构变迁效应总结构效应第一第二第三小计第一第二第三小计第一第二第三小计产业产业产业产业产业 产业产业产业产业全国190.18.5944.1523.9176.65-2.385.235.848.69-2.059.736.9814.6623.35东部183.747.2843.0924.8575.22-2.676.385.989.68-2.5710.397.2815.124.78北京85.591.5885.2729.89116.74-1.98-18.8328.777.96-0.75-36.4712.52-24.7-16.74天津289.331.276.4726.71104.38-0.11-2.152.390.12-0.07-8.924.49-4.5-4.38河北194.979.4245.8830.5685.85-1.464.741.254.53-1.48.672.349.6214.15上海191.170.7161.536.0998.3-0.49-3.816.021.72-0.32-8.678.97-0.021.70江苏212.2610.639.6822.3372.61-3.648.745.4310.54-5.2814.427.7016.8527.39浙江159.1111.829.825.1466.73-4.6417.215.5118.07-6.614.976.8215.1933.26福建156.3611.1134.2124.569.81-4.611.895.8713.16-3.9815.035.9817.0330.19山东220.849.0544.9318.5372.52-2.476.26.169.89-2.7112.797.5117.5927.48广东152.833.6247.0326.3276.98-2.456.55.099.14-1.089.815.1513.8823.02海南135.9134.3234.9723.5992.88-3.22-0.379.085.49-4.16-0.876.671.647.13东北221.155.6292.4425.14123.20.55-6.173.06-2.550.41-25.984.93-20.65-23.2辽宁216.635.4893.8321.93121.230.21-6.184.61-1.360.19-25.815.75-19.87-21.23吉林281.848.475.5828.04112.020.02-3.012.36-0.630.02-16.565.16-11.39-12.02黑龙江191.74.09105.5927.93137.61.61-9.361.65-6.100.73-35.283.05-31.5-37.6中部183.0311.4938.7527.6377.87-2.816.593.547.31-2.2211.75.3414.8222.13山西208.211.6166.5431.1199.26-0.35-1.773.040.92-0.09-5.135.04-0.180.74安徽177.3613.0724.6132.5170.19-4.4312.363.6211.54-3.2715.286.2618.2629.8江西187.416.0633.1525.1374.33-3.99.822.558.47-3.9617.843.3117.225.67河南179.3812.2342.722276.95-2.238.481.978.22-1.9614.112.6814.8323.05湖北181.2113.6940.928.2982.88-4.052.656.975.57-3.745.2410.0411.5417.11湖南181.8212.3338.5129.3380.18-2.624.724.16.20-1.969.036.5513.6319.83西部185.6912.3139.0121.572.82-2.925.457.9710.5-2.5610.159.0916.6827.18内蒙古360.135.797130.35107.13-0.21-1.721.7-0.22-0.15-125.25-6.91-7.13广西173.5115.4121.4733.5770.46-2.9114.551.613.23-2.4516.042.7116.3129.54重庆191.4311.6231.1420.3863.14-4.1511.38.2815.43-4.0916.968.5621.4436.87四川193.215.634.9617.7768.33-3.898.328.5112.94-4.3214.48.6418.7231.66贵州136.6717.941.2210.2569.37-6.743.5622.6619.48-4.885.5910.4511.1530.63云南124.6113.9231.9116.3762.2-2.988.9416.0321.98-2.248.0110.0515.8237.8西藏163.3513.4113.7118.4345.55-6.2215.1519.2228.16-3.6015.5314.3626.2954.45陕西225.67850.7221.3680.09-1.621.987.087.43-1.565.448.612.4819.91甘肃153.379.0160.6229.4999.12-1.4-3.786.441.25-0.81-8.268.7-0.370.88青海171.987.3643.8216.9668.14-3.095.7211.614.22-1.9011.48.1317.6431.86宁夏173.941038.6122.2670.88-2.627.417.1611.95-2.2812.616.8417.1729.12新疆136.7713.9157.5629.88101.35-1.80-5.328.591.48-1.27-11.299.74-2.82-1.34(4)从全国来看各产业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第一产业为4.16%,第二产业为59.11%,第三产业为36.73%,第二产业的效率提升和结构变化对生产率增长的贡献最大,达到一半以上(44.15%+5.23%+9.73%)。从东、中、西、东北四个区域比较来看,东部的第一产业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最低(2.04%),而第三产业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较大(38.11),这主要是东部的经济最为发达,工业化进程较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已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因素;西部的第一产业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在四个区域中最大,达6.83%,但第二产业对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贡献最小,为54.61%,西部仍有必要大力发展第二产业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东北的第二产业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最大,但第三产业对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贡献最低,仅有33.13%,东北仍有必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四、结论我国正处在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进程中,在这样一个转型时期,经济增长不应再过度地依赖资源的投入而更应该强调资源的有效配置,通过提高要素生产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要素的再配置效应理应对生产率的提高做出更大的贡献。本文利用1997-2008年各省区的面板数据,对生产率增长和劳动力要素的再配置效应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发现:近10年中我国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得益于产业内技术效率的提高,产业内增长效应对生产率增长的贡献为76.65%,说明在这一期间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主要得益产业内技术效率的提高和进步,特别是第二产业的技术进步对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贡献最大。但结构变迁对劳动生产率增长提高的贡献也不可忽视,结构变迁对劳动生产率的贡献为23.35%。从各区域来看,近十年西部的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是有效的,结构效应对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贡献平均为27.18%。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东北三省的产业结构调整不理想,无论是静态效应还是动态效应均为负,结构的调整不仅没有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反而起负向作用。我们认为劳动要素配置扭曲的根源,一方面在于第二产业的资本深化过快,资本正在挤出劳动;另一方面在于,诸如协调三次产业的均衡程度、适应消费需求的变化、解决就业目标等因素也对产业结构调整产生影响。东部的北京、天津、上海的第三产业对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贡献均较大;江苏、浙江、福建、山东的结构效应均在27%以上,劳动力资源得到了有效配置;海南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更多得益于第一产业内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各区域内部劳动力的配置效应也呈分化的趋势,表明劳动力要素配置对生产率增长的贡献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产业结构的调整仍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参考文献:1 李富强,董直庆,王林辉.制度主导、要素贡献和我国增长动力的分类检验J.经济研究,2008(4):53-63.2 王小鲁,樊纲,刘鹏.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和增长可持续性J.经济研究,2009(1):4-16.3 王丽英,刘后平.制度内生、政府效率与经济增长的分类检验-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估计与分析J.经济学家,2010(1):20-26.4 Peneder Michael.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Aggregate GrowthJ. 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2003,73:62-78.5 郑玉歆.80年代中国制造业生产率变动及其来源M/郑玉歆,罗斯基.体制转换中的中国工业生产率.北京:社会科学文化出版社,1993:86-96.6 吕铁.制造业结构变化对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研究J.管理世界,2002(2):87-94.7 王德文,王美艳,陈兰.中国工业的结构调整、效率与劳动配置J.经济研究,2004(4):41-48.8 刘伟,张辉. 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变迁和技术进步J.经济研究,2008(11):4-15.9 干春晖,郑若谷.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演进与生产增长研究-对中国1978-2007年“结构红利假说”的检验J.中国工业经济,2009(2):55-65.10 张军,陈诗一,Gay H.Jefferson. 结构改革与工业增长J.经济研究,2009(7):4-19.11 姚战琪. 生产率增长与要素再配置效应:中国的经验研究J.经济研究,2009(11):130-143. 西部论坛2010年第5期

    注意事项

    本文(产业结构变迁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及其区域差异——基于Shift-share模型的实证分析.doc)为本站会员(豆****)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