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语文教材延展的三条途径.doc
【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低年级语文教材延展的三条途径.精品文档.小学语文论文低年级语文教材延展的三条途径摘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四大理念之一,这也是语文教学的回归。以教材为载体又不拘泥于教材,创设综合开放的学习语文的环境,引领学生从课文走进祖国灿烂的文化, 让学生沐浴在大语文的海洋里。本文通过链接课外、挖掘“空白点”、依托实际等途径来实现拓展、添补、修改教材,从而激活学生的学习潜能,真正培养学生扎实的语言功底和创新精神,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关键词: 低段语文 教材延展 学生发展新课标下的语文教材,致力于构建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工作等奠定语文方面的基础。叶圣陶先生指出:“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创新的语文教学一定要结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的局面,要从封闭走向开放,开放语文的教材,开放学生的课堂,让学生沐浴在大语文的海洋里。低段语文教材的每一个部分都不是封闭的,而是用各种形式通向丰富多彩的社会、自然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因此,语文教材就要联系学生实际,努力把学生引向课外,引向生活,引向自然,引向信息。引导学生在自然、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从而拓宽语文教学,使小课堂连着大世界。在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材再也不是学生的圣经,而是学生对其理解、欣赏、质疑、批评的对象,是可以平等交流的朋友。我们教师应带领学生学会质疑教材,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迷信教材,敢于向权威挑战,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和个性的张扬奠定坚实的基础。一、链接课外,拓展教材(一)识字拓展新课程标准对各个年段的学生规定了相应的阅读识字量,为了让学生达到规定的识字量,并尽可能地识更多的字,不光让学生掌握教材中所要求的生字新词,还应引导学生在课外积极实践,主动识字。因此我们得在课堂上教给学生多种识字方法,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为拓宽学生多种识字渠道,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构建一个识字教学的多元化系统,可以让学生通过在生活中识字、在活动中识字,以及在游戏中识字等。在学校里,认一认同学作业本上的名字和校园里贴的标语;走在大街上时,认一认商店及各处牌匾上的字;走进自选商场,可以认一认商品标签上的物品名称;还可以收集一些商场海报来认字,把家里一些用品包装盒上的字剪下来贴起来认一认,读一读。为了达到资源共享,让小朋友把自己搜集到的识字材料在班级中展示并互指互认,激发小朋友识字的兴趣,并逐渐养成自主识字的习惯,从而在轻松愉快中不知不觉大大地增加了识字量。 (二)段落拓展教材中有好多童话选自大师的经典型之作,但往住由于篇幅的限制以及读者对象为儿童等局限性,编写教材者不得不对教材进行修改。在阅读过童话大师们的原著之后,觉得改编后的童话虽然还沿用了原著的故事框架,但是语言风格改编颇多,有的甚至失却了原著本身的童真童趣,失去原著上的一些意蕴和精彩。在教学中,我们不能把教材看成对教学内容的规定,更不能把教材看成是对教学内容的限定,为了弥补改编后的童话课文的缺憾,我们可以引入原著,引导学生回归原著真正的审美价值,让学生快乐地徜徉在童话经典的语言氛围中。如在教学丑小鸭一文的结尾时,我们可以引入原著的一段话:“花园里来了几个小孩子,同时大家都说:这新来的一只最美!那么年轻,那么好看!那些老天鹅不禁在他面前低下头来他感到太幸福了,但他一点也不骄傲,因为一颗好的心是永远不会骄傲的。他想他曾经怎样被人迫害和讥笑过,而他现在却听到大家说他是美丽的鸟中最美丽的一只鸟儿他扇动翅膀,伸直细长的颈项,从内心里发出一个快乐的声音:当我还是一只丑小鸭的时候,我做梦也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多的幸福!”立足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不作过多的分析讲解,而在课堂教学中拓展文本,引入原著,从而让学生接近原著,欣赏原著。这样,从学生的发展角度来处理 提升教材,让学生对丑小鸭的认识更全面,懂得怎样面对挫折,享受成功,进一步提高了认知水平,完善对人对事的看法,取得生命的审美价值。 (三)篇章拓展为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及时适度、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外信息链接,可以一篇课文为中心,通过各种渠道寻找与之相关的阅读资料来阅读,从而让学生增加知识面。每教完一篇文章后可以让学生读相关的文章三至五篇,这些文章可以是同步阅读教材中的内容,可以从别的书中或网上搜集,也可以让小朋友自己根据课文主题去搜集。除了每课必读外,还可以根据单元的主题去读整本课外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外阅读安排课文题目同步阅读文章拓展阅读翠鸟鸟情、百灵之家、布拉格的鸟、放飞翠鸟追踪小绿人(金波)又见小绿人(金波)燕子专列看松鼠做巢、海豚领航、燕子搬家、覆巢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失踪的森林王国、救救地球、地球只有一个路旁的橡树长童话的森林、人类的“母亲”、马克·吐温保护树木通过每月一次的班级读书会进行交流课外阅读的学习心得体会,让学生的观点相互碰撞,个性得以展露,智慧得以闪现。这样既能让学生快乐地进行阅读,也能让教材中的单元主题得到进一步升华,久而久之,又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二、挖掘“空白点”,添补教材语文课堂教学是师生依托文本,不断交往的过程。文本,作为师生共同研究的对象,作为交往的载体,对课堂交往能否很好地进行,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课文中写的有些事物已时过境迁,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教师可以根据时代特点作些补充,以唤起学生的某种情感。有些教材中匿藏着许许多多的“空白”,就因为有了空白,才有多种填充的可能,不同的学生不同经验填出不同的世界,不同的学生呈现不同的发展空间,各种情感体验能在一起碰撞交流,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感悟。教师要对教材巧作处理,善挖文本空白点,有效地利用文本的空白点,引导学生自觉完成空白处的塑造,落实训练,为文本、学生、教师提供了融会贯通的平台,同时也让师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和展现。 (一)挖“空白点”,促想象教材中有许多用简单的一句话或几句话描写一个场景,只要我们善于捕捉,通过对场面细节的还原、想象、思考,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而且也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充满活力。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课文的第三自然时,由于学生们没有看见过挖井,更不能体会到当时的艰难和辛苦。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挖井的工具说起,想象当时人们开始挖井的隆重场面,并指导说话:“乡亲们有的拿( ),有的拿( ),还有的拿( )。随后,想象毛主席是怎样带领大家挖井的,通过白描的手法,让学生走进毛主席:看,毛主席面带微笑他累得满头大汗,也不愿( );手上磨出了水泡,他( );不小心,割伤了手,他( );再脏再累的活,他( );乡亲们给他水喝,他( );战士们劝他休息,他( )因为他此时只有一个念头,( )!”在这样的情境中,在学生填补空白中,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了毛主席的高贵品质,更让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身临其境般地走进了文本,感悟了文本。(二)挖“空白点”,悟情感教师要对教材空白点的挖掘,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书,让学生悄然地走进文本,抓住人物情感的空白,真正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去补充人物形象,人物形象会在学生的脑海中更鲜明,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在教学三年级上册掌声这篇课文时,笔者曾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是英子的同学,你想用这热烈而持久的掌声告诉她什么呢?”,学生们很快打开了思维的闸门:“英子,加油!”“英子,你一定能行,我们支持你!”“英子,你的故事讲得太感人了。”角色决定着人的思维、情感和语言,学生以主人公的身份去触摸课文精彩的内蕴,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得到深刻的理解,情不自禁地去感受,去体验,去表白。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感情和经验模式介入,参与到对文本的解读中去,学会了通过人物的外在表现来揣摩人物的心理,从而提高了语文能力。(三)挖“空白点”,揭寓意寓言是借一个简短故事寄托一个深刻道理的文学,故事虽简单短小,道理却深奥难懂,加之低段学生年纪小,生活阅历浅,寓言的寓意比较难懂,这也是教学寓言的一个难点。假如让学生给故事来个续写,那这篇寓言的寓意就会在学生续写中自然地感悟。在教学二年级上册坐井观天这一则寓言故事时,笔者没有直接揭示寓意,也没有让学生说说读了这则寓言懂得了什么道理?而是根据课文的最后小鸟说的话“不信,你跳出井口看一看吧。”,让学生续写故事“青蛙跳出井口以后”。给学生的提示是青蛙跳出井口以后看到什么,会想些什么?大部分学生都写出了小青蛙跳出进口后看到了一个精彩的世界,从而觉得小鸟说得没错,天确实是无边无际的。还有一个小朋友是这样写的:小青蛙跳出进口后看到一只小蜜蜂在花丛里采蜜,小青蛙就问小蜜蜂为什么要采蜜,当旁边的小白兔告诉他时,他羞愧地红着脸悄悄地走了,边走边想:以后不再做井底之蛙了,要学习更多的知识。就这样,无需教师更多的语言,就让学生给寓言的结尾处补白,那寓言深刻的含义就在小朋友给文章结尾的补白中自然揭示。三、依托实际,修改教材组织学生与语文教材的编者、文本的作者展开对话,对原作进行改编进行评判,以此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建构新知的能力。小学生往往对教材有着一种近乎迷信的崇拜情结,在他们看来,教材就是千真万确的权威。这种保守的不开放的教材观不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敢于怀疑、勇于创新的独立的人格素养,也不利于他们挖掘教材文本的意蕴和对它的正确评价。在以往的语文学习中,学生就一味地捧着一本语文教材阅读、学习。当然,教材在特定情境下是有一定权威性的,我们自然尊重它。但实际上,我们的教材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有些是课文内容的信息滞后,有些是课文插图与文本内容不相一致,有些是课文提供的信息与实际有出入等等。因此我们应该组织学生与教材文本对话,与作者展开平等的对话。我们不仅要给学生足够的话语权,还要鼓励学生对教材文本进行“说三道四”“评头品足”,要引导学生对教材文本进行“变脸”“加工”,甚至对她“动手术”。(一)质疑教材文本错误之处一年级上册小熊住山洞这篇课文讲的是住在山洞里的小熊一家想造一间木房子,可一年四季走进森林,他们始终舍不得砍树。多少年过去了,他们仍然住着山洞。森林里的动物们很感激小熊一家,给他们送来一束束美丽的鲜花。正当我们在讨论小熊一家一年四季走进森林为什么不砍下树造房子时,有个小朋友站起来,指着书(见图一)提出:“小熊冬天要在洞里冬眠,怎么还会到森林里去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纷纷地说“对呀,小熊是要冬眠的。”“那一定是编书的叔叔阿姨没想的。”当时,笔者就肯定了这位小朋友会思考,还大力地表扬了他。然后就把这球抛还给学生,说:“孩子们,这确实是一个问题,有机会我们得向编辑部的叔叔阿姨提提意见,那我们现在怎么办呢?”在大家的提议下,就让小朋友拿起笔把课文的第五小节删掉。当时学生就觉得很自豪,因为他们都可以去修改教材了。此后,小朋友常常提出要(图一)把课文中的标点符号、课文题目等进行修改,只要是他们言之有理,笔者都会给他们以肯定和表扬。 (二)质疑教材图文不配之处 (图二)在低段的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中几乎都有一到两幅精美的插图。这些精心设计的插图十分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能用这些形象、具体、直观且透着趣味的图画,图文并茂,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然而细心的小朋友常会发现有些课文的插图与课文的内容描写不一致,如一年级下册手捧空花盆的孩子这篇课文中有一句话是这样描述的:国王听了,高兴地拉着他的手说:“你就是我的继承人。”而与这一句话相对应的图(见图二)。很明显,这图文不相符,有些学生说图画错了,有些学生说课文中的句子写错了。那到底是什么错了呢?我们展开了大讨论,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文章中的句子写错了,因为雄日手里捧着花盆,如果有一只手被国王拉起来了,他手中的花盆会掉在地上打破了。于是又一次让小朋友在教材中修改文本,孩子们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就不言而喻了。 多么有灵气的孩子呀,这些课文教师教了好几度都没发现的错误,竟然被他们给捕捉到了。大胆地质疑教材培养的不仅是学生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能力,更主要的一种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三)质疑教材文本表述不明确之处 二年级下册卡罗尔和她的小猫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一则广告:“我们非常需要一只小猫,我们会给它安排一个舒适的家,会很好的照顾它。请问您有多余的小猫吗?”大部分学生从这个广告中读出了卡罗尔对小猫的喜爱之情,知道了他会给小猫安排一个舒适的家,并会很好地照顾它。然而有个学生却提出了质疑,他觉得这个广告没写出地址和需要小猫的人,别人是无法将小猫送给他的。这个细节笔者没想到,也许作者也没有想到,可咱们的学生多细心呀!于是笔者毫不含糊地给予肯定,立刻大加赞扬学生的这种敢于向书本挑战的精神,然后再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学生们纷纷提出了见解。有的说得写上家庭住址;有的说留个电话号码也行。于是便让学生在书本上加上自己的建议,学生们兴奋不已。“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导火线,思以疑为起点,有疑才有思,无思就不能释疑。肯定学生的质疑,让学生感觉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教材的奴役者。当学生敢于质疑的情感被激发,学习兴趣之潮便随之而来,这样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批判精神的形成,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从而造就创新型的人才。 只有密切联系新课标、低段语文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开放教材,拓宽语文学习渠道,创设综合的学习环境,才能使语文学科成为让学生心之向往的乐园;只有增加实践活动机会,打破语文教学时空和教学内容的封闭,才能在教师、学生、教材之间架起一座畅通自如,绚丽多姿的彩虹桥;只有解放学生的手脚,让学生的思维和个性不再受到禁锢,才能让孩子蹦跳着走进教材,潜心地解读教材,深刻地感悟教材,创新性地超越教材。总之,只有教师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用自己的个性和灵性让教材这个“例子”充盈着鲜活的知识气息、跃动着蓬勃的生命活力,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参与学习的热情,舒展他们个体生命的灵性,从而分激活学生的学习潜能, 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参考文献:1 付宜红.创造性使用教材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人民教育.2003.6.2 梅汝丽.多元智能与教学策略.开明出版社.2003.8.3 林姗姗.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小学语文教学.2003.104 王 丹.用活新教材,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动起来.中国语文网.5 巢宗祺.雷实.陆志平.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5.6 .林 丽.巧用教材 异彩纷呈.小学教学设计.2009.1.7 郭初阳.蔡朝阳.吕栋等.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2010.98 崔红. 浅谈小学语文与各学科的有效整合. 中小学教育.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