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兰州大学自然地理学试卷.doc

    • 资源ID:17497918       资源大小:1,018.50KB        全文页数:12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兰州大学自然地理学试卷.doc

    【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兰州大学自然地理学试卷.精品文档.自然地理学试题(一)(附参考答案要点)一、解释下列名词(25分)1、温室效应大气获得热能后依据本身温度向外辐射,其中一部分热能向下投向地面,称之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的存在使地面实际损失的热量略少于长波辐射放出的热量,地面得以保持一定的温暖程度。这种保温作用,通常称之为“温室效应”。2、基座阶地多分布于河流中下游,是在谷地展宽并发生堆积,后期下切深度超过冲积层而进入基岩的情况下形成的。因此阶地上部是由冲积物组成,下部由基岩组成。3、顶极群落在一定的自然地理区域里,植物群落主要受气候、土壤、地形和动物等因素分别控制,相应地可以形成许多顶极群落,如气候顶极等。发育在显域生境上的,与当地大气候水热条件最相适应的、稳定的植物群落,即是气候顶极。4、灰钙土它是钙积土的一个土类。是荒漠草原区的地带性土类。它是钙积层中具有石灰性反应、有厚淡色表层和变质粘化层、具有薄的腐殖质层的土壤。5、沙漠化沙(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二、说明下列诸现象产生的原因或机制(30分,每小题10分)1、山地可以出现两个极大降水高度带降水随高度先增加,到最大降水高度后递减。这一高度视山地的湿度、温度、方位和季节而异。关于极大降水高度,一般认为对同一个山脉来说只有一个,但也可能出现第二个甚至更多的极大降水高度,其原因有:(1)气流两次爬坡可以形成两个极大降水高度;(2)冰川风与谷风(valley wind)辐合可能造成高山降水极大值带;(3)鲜明的降水季节变化可能造成第二个最大降水高度;测点位置选择不当也可造成两个以至多个最大降水高度。2、城市有热岛效应城市热岛是城市化气候效应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城市化对气候影响的最典型的表现。大量的观测对比和分析研究表明,这是城市气候中最普遍存在的气温分布特征。如果绘制等温线图,则形成等温线呈闭合状态的高温区,人们把这个高温区比喻为立于四周围较低温度的乡村海洋中的孤岛,称为“城市热岛”。大量观测资料证明,在水平方向上,城市高温中心出现在人口密集、建筑密度大,工商业最集中的城区,例如上海热岛中心位于徐家汇到外滩的旧城区,北京热岛中心位于东西长安街的城区南部。城市热岛与城市化程度(城市建筑面积、人口规模、人口密度、工业发展、交通运输)以及城市的几何形状、自然地理环境、人类活动方式等均有密切关系。城市化程度愈高,即城市面积、人口规模、人口密度愈大,其城市热岛强度愈强。3、黄土区无林黄土高原的天然植被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受到人类的严重破坏,大部分地区都已不存在了。只是在一些山地还存在着天然植被,而且大多也都是次生的。这种情况,对黄土高原植被的认识与研究,造成了很大的难度,存在诸多分歧。黄土高原的现代植被,在渭河以北的黄土高原属于草原带的森林草原区。六盘山以东、吕梁山以西、渭河以北、长城以南广大地区的黄土高原上,草地和灌丛(灌木林)分布广泛,占据了黄土原的大部分面积。黄土的透水性强,黄土黏土矿物具有强烈的吸水性,这些因素使植物对水分的利用率大为降低,不能保证林木群体的生长,这是导致黄土高原显域生境植被趋于草原化的重要原因之一。黄土碳酸钙含量高达10%20%,加之土壤pH值高,均会影响乔木生长。因此,在相同气候条件下,如果不是黄土,而是另外的成土母质,植被就会有很大不同。这是某些水热条件相似的地方,黄土区无林而石质山区有林的重要原因。三、简述新月形沙丘的形成过程,并说明沙丘移动的主要影响因素(20分)新月形沙丘主要是在单风向作用下由沙堆演变而成的,状如新月,弧形突向主风向,迎风坡缓而成凸形,坡度1020°,背风坡陡而微凹,坡度为2833°,相当于沙子的最大休止角。新月形沙丘最初形态是一种较小的盾状沙堆。盾状沙堆一经形成,就成为风沙流运行的更大障碍,贴地层气流在沙堆的背风坡会发生分离,形成具有水平轴的涡旋,速度减弱,使气流搬运的沙粒过丘顶后,在背风坡的涡旋区沉积下来。随着沙子不断沉积,盾形沙堆尺寸的增长,北风坡沉积量相对最大位置愈来愈接近顶部,遂使背风坡的坡度不断加陡,当坡度达到沙子的最大休止角(34°)时,沙体发生剪切运动,部分沙粒崩坠,形成小落沙坡,发育为雏形新月形沙丘。此后,随着沙丘的不断堆积增高,气流分离愈来愈厉害,涡流的尺度和强度都不断加大,小落沙坡进一步扩大。在同一发展过程中,沿沙堆两侧绕过的气流,把沙子搬运到两侧的前方堆积(由于两侧较顶部低矮,移动就快),在沙丘的两翼逐渐形成了两个顺着风向前伸的兽角。这样,就形成了典型的新月形沙丘。沙丘移动的主要影响因素有:(1)输沙量,沙丘移动速度与风速的三次方成正比,而输沙量与起沙风速的三次方成反比。(2)沙丘高度,沙丘移动速度与沙丘高度成反比。(3)沙丘移动速度还受植被、沙丘水分及下伏地面因素影响。植被能减小风速,沙粒湿润需要更高的起沙风速,下伏地面粗糙可阻碍沙粒起动四、现代干旱气候大致分布在哪些地区?试分析他们的成因,为什么在地质时代干旱气候的分布与现代不同?试举我国实例加以说明(25分)现代干旱气候大致分布在以下地区:(1)南北半球的副热带地区,诸如北非的撒哈拉沙漠、亚洲西南部的阿拉伯大沙漠、塔尔沙漠、墨西哥和美国西南部的沙漠带、西南非洲的卡拉哈利沙漠、澳大利亚西部和中部沙漠等;(2)纬度10°30°附近的热带大陆西岸地带,如北美加利福尼亚沿岸、南美秘鲁沿岸、北非沿岸、南非沿岸地带;(3)地处内陆,如中亚、中国内蒙古、新疆、甘肃等地,美国内华达、犹他州和加利福尼亚州东南部等;干旱气候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持续宽广的下沉气流。在南北半球的副热带纬度上,终年受副热带高压下沉气流控制,又当信风带的背风海岸,是热带大陆气团的源地,离赤道低压槽和极锋都很远。最大下沉气流的平均纬度在南北半球的33度附近,降水量极少,像北非的阿斯旺经常是连续多年无雨,偶有降水多属爆发性阵雨。(2)缺乏气压扰动。气压的气旋性扰动,它具有产生降水的必要条件湿空气的不断复合上升。著名的地中海气候夏季干旱主要就是由于缺乏这种气压扰动(降水系统)所造成的,尽管空气中的水分并不缺少。热带大陆西岸、冷洋流经过的海滨地带,位于副热带高压下沉气流区,又受冷洋流影响,空气层结稳定,多雾而少雨,多低层云,常出现逆温,少降水天气系统。但在厄尔尼诺现象出现年份,由于赤道暖水流来,空气层结不稳定,有上升气流因此多雨。例如南美秘鲁的卡亚俄常年降水量近30.5mm,但在厄尔尼诺现象中却出现大雨,造成洪涝灾害。(3)缺乏潮湿气流。空气潮湿不一定下雨,但反过来,如果没有潮湿空气,则一定不会下雨。由此可见,潮湿气流可以到达某地区虽不是该地区降水的充分条件,但却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有些内陆距离水的源地十分遥远、或包含水汽的气流长途跋涉、途径干旱地带,或潮湿气流被巨大的山脉所阻挡等等,均是干旱气候的直接原因。(4)局地下沉气流。这种局地下沉气流一般是由山脉或其它特殊地形所诱发的。通常叫做雨影沙漠的干燥气候带存在于山脉的背风侧,地球上的好几个主要沙漠属于这一类型。在南美洲的安第斯山以西、智利北部几乎总是存在着连续不断的下沉气流,它形成了著名的南美洲阿特卡马沙漠。中国是世界上主要干旱国家之一,干旱、半干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二分之一,大部分集中在我国西北地区。不过,以上成因多数还难以解释中国温带干旱气候的形成问题,更不能解释干旱气候何以第四纪中期以来趋于强化。凡此,均说明了亚洲中部干早气候成因的独特性,即青藏高原的热力、动力作用对西北地区干旱气候形成具有重要作用。(1)高原的屏障作用关,它直接阻挡了西南湿润季风气流的北进,切断了主要的水汽来源。平均而言,高原北侧的大气湿度不足南侧的1/3。(2)高原为强大的热源和有组织的上升运动区。在高原及邻近地区多年夏季平均的垂直运动场上,夏半年(4-9月)高原上盛行较强的上升运动,而绕高原西、北和东北侧分布着下沉运动带,三个下沉中心大体分别与中亚、西北和华北三片干早及半干早区对应。高原北侧和西侧这种长时间维持的深厚下沉运动,致使这些地方全年出现少云的干燥天气,形成高原外围少雨带。(3)强迫西风气流分支绕流,形成高原北侧全年盛行的高空脊和反气旋性辐散带。既进一步加强了高原北侧的下沉运动,也使气柱中本来就稀少的水汽易辐散掉,难在当地降雨。上述高原对西北干旱背景及年变化的影响,得到Brocoo1i等(1992)有无青藏高原地形的气候模拟试验结果的验证。还得到青藏高原隆升史上,至高原达3000-3500m临界高度(冰冻圈高度)后,亚洲气候环境才发生重大变化的古地质证据的支持。自然地理学试题(二)(附参考答案要点)一、名词解释(25分,每小题5分)1、溶沟与石芽溶沟一般长数米至数十米,宽0.050.5m,深0.151.5m,其断面呈“V”型或“U”型。石芽顶部多呈平滑的形态。溶沟、石芽构成的棋盘格状地面比较常见,多发育在石灰岩分布区的平缓山麓地带。2、径流系数同一流域面积、同一时段内径流深度(R)与降水量(P)的比值称为径流系数,以小数或百分数计,表示降水量中形成径流的比例,其余部分水量则损耗于植物截留、填洼、入渗和蒸发。3、沙尘暴沙尘暴是由于强风将地面大量尘沙吹起,使空气浑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000m的天气现象。西北地区的人们常根据沙尘暴出现时天色昏暗的程度形象地称之为“黑风”。4、泥漠泥漠是由粘土物质组成的荒漠。它形成于干旱区的低洼地带或封闭盆地的中心,这里是洪流从山区搬来的细粒粘上物质淤积的地方。变干时发生多边形网状裂隙,形成龟裂地。5、地域分异景观作为一种系统除具有整体性,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具有地域性即地域分异的规律性。它是指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整个景观在地表按一定的层次发生分化并按确定的方向发生有规律分布的现象。二、影响丹霞地貌的形成条件有哪些?(25分)丹霞地貌是指发育在中生代至第三纪的水平或缓倾斜的厚层而坚硬的红色粗、中粒碎屑岩系之上,在构造运动及间歇抬升的作用下,受流水侵蚀及崩塌后退等外力作用,形成顶平、坡陡、麓缓的地貌形态。丹霞地貌的形成条件主要包括:(1)红色砂岩是形成丹霞地貌的物质基础,又是最重要的形态特征。主要指发育于中生代至新生代早第三纪的红色、紫红色砂砾岩为主,夹有泥岩、火山碎屑岩等,在流水及重力崩塌作用下形成的丹霞地貌。大约在1亿年前,山地隆起时,下陷地区形成山间盆地。周围山上的泥沙碎石被流水带到盆地内部沉积下来,形成了现在悬崖上可以看到粗细相间的沉积层理及砾岩、砂岩、粉砂岩。由于当时地球上的温度比较高,盆地内部降水较少,形成一种高温、干湿季节分明的气候环境,Fe2O3在沉积物中大量富集,成为赤红色。直到距今约3Ma以前,形成了一套厚度约数千米粗细相间的红色沉积地层,地质学上称为第三系地层。它是一套以河床相为主的洪积、冲积红色碎屑堆积地层(或以湖盆相为主的河湖相红色碎屑堆积地断裂及垂直节理发育。由于近水平岩层间岩性的差异,在陡壁上往往风化或侵蚀形成水平带状突起或凹槽,突起一般是坚硬砾岩、沙砾岩层位,较大的突起往往形成狭长平台,生长条带状植被带(草本、灌木、乔木),这种近水平的植被带在悬崖上有时多层出现。细软的泥岩、粉砂岩等多形成水平凹槽,较大的凹槽即发育成为岩洞。(2)构造运动特别是新构造运动是形成丹霞地貌的构造条件。受区域断裂作用和间歇式的振荡抬升,形成网格状垂直节理。流水沿节理下切并不断扩大,在流水和重力作用下,形成高数十米至数百米的赤壁丹崖,组成不同尺度的方山、岩墙、巷谷、石峰、石柱等地貌形态。(3)气候对丹霞地貌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一些砾石成分为石灰岩、白云岩和大理岩,分选性差,钙质铁质胶结。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由于雨水多,加速流水对岩层裂隙及节理的切割和溶蚀作用,从而形成奇峻秀美的丹霞景观。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多以台地和方山类型为主,而谷地多呈峡谷状。干旱的西北地区,在暴雨作用下,也可形成多种丹霞景观类型,由于风力可在岩壁上形成蜂窝状洞穴。有时在顶层有黄土覆盖,而被称为类丹霞地貌类型。三、简述祁连山东段的垂直带谱(26分)祁连山东段每增高100m,降水量增加28.6mm,年平均气温降低0.33°C左右,由此导致了气候特征、土壤、水分、植被、动物等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并构成了以下4个不同的自然带:(1)冰雪寒冻垫状植被带。出现在海拔3800m以上的高寒地带,降水量>600mm,干燥度<0.49,年平均气温-1以下。植株低矮,覆盖度5%20%。海拔4000m以上的祁连山峰因能拦截东南季风和西风气流两个方向的湿气流,降雨多,形成“冷龙岭降水中心”,年降水量达8001000mm,多以冰雪形态储存。雪线高度在4400m,冰川末端平均高度4259m,冰川面积64.82km2。(2)高寒草甸、灌丛草甸、森林灌丛草甸带。位于海拔26003800m之间的中高山地带。降水量380560mm,干燥度0.491.5,年平均气温-12.6。其中,38003500m为高山草甸植被;35003400m为亚高山灌丛草甸带,34002600m为森林灌丛草甸带。这里是干旱荒漠区的“绿色水库”,为水源涵养区,是河西走廊的“生命线”。(3)山地草原、荒漠草原带。主要是祁连山浅山区的山间盆地、石质低山,剥蚀丘陵地带和山前地带。海拔23002600m为山地草原,20002300m为荒漠草原。年降水量350400mm,干燥度0.83.3,平均气温-1.05.8。(4)山前温带砾质荒漠、半荒漠地带。主要分布在海拔16002000m的低山山地、山前丘陵和冲洪积扇上部的砾质倾斜平原地带。年平均气温5.57.2,年降水量150320mm。河流穿过本区时70%以上渗入巨厚的卵石层中,形成“地下储水库”。沿河人们引水灌溉开垦,形成山前冷凉灌溉农业区。四、分析论述题(24分,每小题12分。要求:观点正确、论据充分、论证过程符合逻辑,综合运用知识)1、 1、分析说明如何进行自然区划对每一个自然地理区域都可以采用向上而下的划分或自下而上的结合这两种自然区划方法。前者是通过对地域分异各种因素的分析,在大的地域单位内从上至下或从大至小揭示其内在的差异,逐级进行划分。后者是通过连续的组合、聚类,把基层的较简单的自然地理区域合并成为比较复杂的较高级的地域。前者通常采用地理相关法和主导标志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后者主要在土地类型制图的基础上,把地域结构上和发生上有空间联系的相毗邻的地域合并起来,成为具有完整地域结构的各个区域。这种方法简称类型组合法。无论采用那种区划方法,首先都必须注意到地域结构的层次性,即存在不同等级的自然地理区域,确定各地域之间的层次关系,并建立区划的等级系统。其次,须重视各层次、各区域单位中的地域结构研究,即注意区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物质和能量运动在空间上的联系性,以及其发生发展上的共同性。最后,根据上述的区域层次关系和结构上相联系性质和特点,确定划区的具体指标和标志,划出各区域的界线。4、举例说明洋流对气候的影响洋流对气候的影响以厄尔尼诺现象最为典型。在南美厄瓜多尔和秘鲁沿岸,海水每年都会出 现季节性增暖现象,因为这种现象发生在圣诞节前后,则被当地渔民称为厄尔尼诺,是“圣婴”(上帝之子)的意思。现在厄尔尼诺一词已被气象和海洋学家用来专门指那些发生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的大范围持续异常增暖现象。这种现象一般27年发生一次,持续时间为半年到一年半。80年代以来,厄尔尼诺发生频数明显增加,强度明显加强,1982/1983年和1997/1998年的事件则是本世纪最强的两次事件。厄尔尼诺对气候的影响:当厄尔尼诺发生时,热带中、东太平洋海温的迅速升高首先直接导致了中、东太平洋及南美太平洋沿岸国家异常多雨,洪涝灾害频繁;同时使得热带西太平洋降水减少,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一带发生严重干旱。它还会通过大气环流的作用,影响到中高纬度地区,甚至给全球气候带来异常。因此,厄尔尼诺还常常引起非洲东南部和巴西东北部的干旱、加拿大西部和美国北部暖冬以及美国南部冬季暖湿多雨;它与日本及我国东北的夏季低温、日本和我国的降水等也有一定的相关性。此外,厄尔尼诺常常抑制西太平洋和北大西洋热带风暴生成,但使得东北太平洋飓风增加。绪论复习思考题1、 如何理解地球科学是一个复杂的科学体系?当代地球科学关注那些前沿领域?2、 试述现代地理学的显著特征和发展趋势。3、地球表层系统中的事件和过程可以区分为哪几种事件尺度?为什么自然地理学注重研究中间尺度的事件和过程?4、自然地理学在地理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它有哪些主要的分科?5、自然地理学解决的主要科学问题是什么?举例说明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所要回答的问题。第一章复习思考题1、太阳系中的九大行星围绕太阳运动有哪些共同特征?简要回答太阳对地球表层系统的影响。2、日食和月食是如何形成的?简述月球对自然地理系统的影响。3、列举出四个关于地球的形状是近似于球体的简明例证,埃拉托色尼是怎样测量地球的圆周长度的?提出地球的形状是个椭球体而不是一个真实的球体的证据什么?4、通过地球两极横切地球所得的剖面是什么样的几何形状?什么叫地球的扁平率?用什么样的分式可近似地来表达这一扁平率?5、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有什么重要的自然地理意义?6、什么叫大圆?怎么可以得到一个大圆?什么叫小圆?列出大圆的六种特征,大圆有何重要的实用意义?7、什么叫经线?地球仪上的经线是怎么组成的?列举出经线的一些特点。8、什么是纬线?纬线是怎样构成的?列举出纬线的一些特征。9、经度的定义是什么?经度通常是怎样表示的?试举例。什么是本初子午线?格林威治子午线是在何处?在赤道上经度是1度的长度是多少?在纬度60度处是多长?在极地处又是多长?10、纬度的定义是什么?怎样表示纬度?试举例。纬度1度的长度是多少?从赤道到两极纬度的长度是变更的吗?变化有多大?为什么?11、什么是地球自转?什么是根据太阳而来的地球自转周期?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什么?12、试描述和解释傅科摆实验。这一实验证明什么?你能否根据傅科摆来测定你所在的纬度?为什么?13、什么是地球公转?有哪两种方法可以计算一年的长度和起点?我们的历法系统是用哪一种方法?这种历法的一年有多少日?为什么这种理发必须定期校正才能与我们现在的历法一致?地球公转的方向是什么?14、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对地球表层系统有哪些重要影响?15、地球的轨道是什么形状?什么是近日点?什么是远日点?它们是在哪一天?在近日点和远日点时,日地间的距离各为多少?这种距离上的差异对季节有什么影响?16、试描述地轴与地球轨道相倾斜的情况。什么是倾角?这种角度全年中是否有变化?17、什么是恒星年、回归年?为什么目前采用回归年计年,而不采用恒星年计年?18、地球内圈分为哪几层?简述各层在结构、物理性质、化学和矿物组成等方面的主要特征。19、简述地球表层系统中六大圈层的基本性质与功能,以河流为例,说明地球表层各圈层的相互作用及其如何形成地球表层系统。20、地球表面海陆分布有什么特点?简述陆地和海底地貌的主要类型及其划分依据。21、试比较地球与火星、金星、水星、月球和外层行星的表面环境。地球的表面环境在哪些方面对生命特别有利?第二章复习思考题1、试描述地球的内部构造。给出每一区域的大约范围。地核是什么材料组成的?地核是什么自然状态?地幔的物质组成是什么?2、大陆地壳是由什么岩层组成的?大洋地壳由什么岩石组成?给出大陆地壳的大约厚度。3、试描述上地幔的软层或软流层圈。为什么在该层中强度低?岩石圈有多厚?什么是岩石圈板块?为什么岩石圈板块能在软流圈上活动?4、大陆在全球面积上占多少百分比?大洋盆地占多少百分比?大洋盆地的底是什么深度?用真实比例尺画一个直径为6.4m的大圆,珠穆朗玛峰看起来有多高?5、地质年代表中应用的时间单位有哪些?什么是前寒武纪时代?前寒武纪时代后的几个代的名称是什么?什么是造山运动?新生代划分为什么单位?6、根据地质年代历史和地质过程,大陆的两个基本部分是什么?在山脉生成中涉及哪些过程?试定义构造运动。7、什么是地震波?为什么地震波传播方向和速度的数据可以作为地球内圈划分的依据?8、什么是地壳均衡原理?如何解释地壳厚度与地势高低的关系和地表负重与释重情况下地壳厚度的变化?9、人们只能直接观测地球表层岩石圈的物质组成,而地下深部的样品目前还没有能力取得,我们怎样推测地球深部的物质组成呢?10、试说明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在成因、分布、物质组成、结构和构造方面的特点。11、试说明岩相变化、地层接触关系与构造运动的关系。12、怎样确定岩层的产状?在野外怎样判断断层的存在?13、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是什么?试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成因。14、什么叫板块?全球岩石圈可划分为哪些板块?简述板块边界基本类型的应力性质及地质、地貌和构造活动特点。15、根据板块构造原理说明大洋盆地和边缘海盆地的形成与演化。16、中国地块在全球板块构造体系中处于什么位置,由此推测中国地震带的可能分布。第三章复习思考题1、大气中二氧化碳成分增加的原因及其可能的后果是什么?2、臭氧的分布特点是什么?大气中的臭氧在气象学和生物生命活动中有什么意义?3、为什么水汽和尘埃是大气的重要成分?4、对流层的主要特点及其成因是什么?5、太阳辐射光谱可分为哪三部分?各占太阳辐射总能量的多少?太阳辐射穿过大气时起了什么变化?6、为什么大气在比较干洁时,天空呈蔚蓝色?而浑浊时天空呈灰白色?并解释早晚的红日。7、到达地面的太阳总辐射由哪两部分组成?试比较二者的不同?8、太阳辐射随太阳高度角,大气透明度,纬度,海拔高度是如何变化的?9、地面有效辐射的大小与地面和大气的哪些性质有关?10、地气系统的辐射差额随纬度如何变化?自然地理学土壤、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自编习题集及答案一、填空题(每空0.5分)1、(2.5分)影响土壤的五种自然因素: 母质 、 生物 、 气候 、 地形 和 时间 ,从各自不同的侧面共同控制着土壤的发育和特性的形成。2、(1.5分)一般来说,经典的发生学分类通常将地球陆地上的土壤划分为三大类别(或三大土纲): 地带性土壤或显域土 、 隐地带性土壤或隐域土 、 非地带性土壤或泛域土 。3、(2.5分)土壤资源的丧失与退化比较严重和突出的问题主要有 土壤侵蚀 、 土地荒漠化 、 土壤退化 、 土壤污染 、 耕地占用 。4、(1.5分)自然地理环境基本规律包括 整体性规律 、 时间演化规律 、 空间分异规律 。5、(1.5分)我国的土地分类研究主要是沿用原苏联的土地分级系统,采用三级系统: 相 、 限区 、 地方 。6、(1分)综合自然区划具体的方法有: 顺序划分法 、 合并法 。7、(2分)目前开展国际性研究的全球环境问题有: 全球气候变暖 、 臭氧层损耗 、 酸雨 、 生物多样性减少 。8、(2分)土壤是个多相分散体系,由 有机质 、 矿物质 、 空气 、 水分 等四种不同物质组成。9、(2.5分)生态系统的组分包括 非生物成分 和 生物有机体 ,生物有机体因获取能量的方式与所起作用不同而划分为的 生产者有机体 、 消费者有机体 和 分解者有机体 三个类群。10、(1.5分)陆地生态系统的“三向地带性”是指 纬度地带性 、 经度地带性 和 垂直地带性 。11、(3分)按热量的地域差异及其对其他成分的影响,我国可以分为 寒温带 、 温带 、 暖温带 、 亚热带 、 热带 、 赤道带 六个热量带(及亚带)。12、(1分)综合自然区划的基本原则法有: 综合性原则 、 主导因素原则 。13、(2.5分)人类活动对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概括起来包括5类: (1) 对于地表状态的改变 ; (2) 对于物质循环的改变 ; (3) 对于热量平衡的改变 ; (4) 对生态平衡的改变 ; (5) 对自然地理过程速率的改变 。14、(2分)世界土壤分类存在多元分类体系,主要有:(1) 以前苏联的土壤分类系统为代表的 发生学分类 ;(2) 以美国系统分类为代表的 土壤诊断学分类 ;(3) 土壤形态学和发生学相结合的 土壤形态发生学分类 ;(4) 其他土壤分类体系 。15、(1.5分)隐地带性土壤按其形成的主导因素可分为三种类型: 水成土壤 、 盐成土壤 和 钙成土壤 。16、(3.5分)按形态,土壤团聚体或结构体一般分为 球状 、 板状(片状) 、 块状 和 柱状 四种基本形态。作为主要土壤胶结剂的胶体物质有三类,他们的重要性顺序是 腐殖质胶体 > 铁的氧化物胶体 > 粘粒胶体 。17、(2.5分)自然地理环境基本规律主要包括 整体性规律 、 时间演化规律 、 空间分异规律 ;其具体应用主要包括 土地类型 和 综合自然区划 。18、(2分)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断面称为 土壤剖面 。土壤剖面中与地表大致平行的层次,是由成土作用而形成的,称为 土壤发生层 ,简称 土层 。由非成土作用形成的层次,称为 土壤层次 。19、(2分)土壤是个多相分散体系,由 有机质 、 矿物质 、 空气 、 水分 等四种不同物质组成。20、(1.5分)根据风化的性质可以把土壤矿物质的风化过程分为 物理风化 、 化学风化 、生物风化 三种类型。21、(4分)土壤水份包括 固态水 、 气态水 、 化合水 、 结晶水 、 吸湿水 、 膜状水 、 毛管水 、 重力水 等类型。22、(1.5分)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土壤分布主要受某个因素的控制,则可以相对地划分相应的 纬度地带性 、 经度地带性 和 垂直地带性 。23、(3.5分)从发生学分类制角度看,我国东部土壤地带分布规律基本上与纬度带相一致,即由南而北依次为 砖红壤 、 砖红壤性红壤 、 红壤 、 黄棕壤 、 棕壤 、 暗棕壤 、 灰化土 。24、(2分)土壤在地理环境中总是处于 大气圈 、水圈 、岩石圈 、生物圈 之间的界面上,而且成为它们相互作用的产物。25、(2分)岩石风化成土壤的过程虽然是一个连续的渐变过程,但根据其代表性矿物可以划分出 碎屑阶段 、 钙淀积阶段 、 酸性硅铝阶段 、 富铝化阶段 等阶段。26、(4分)中国土壤发生学分类首先必须贯彻 发生学 原则,即必须坚持 成土因素 、 成土过程 、和 土壤属性 三结合作为土壤发生学分类的基本依据,但应该以 土壤属性为基础。二是必须贯彻 统一性 原则,即在土壤分类中,必须将 耕种土壤 和 自然土壤 作为统一整体进行土壤类型的划分。27、(1.5分)一般来说,经典的发生学分类通常将地球陆地上的土壤划分为三大类别(或三大土纲): 地带性土壤或显域土 、 隐地带性土壤或隐域土 、 非地带性土壤或泛域土 。28、(2.5分)美国土壤系统分类制的中国土壤分布状况大致为:我国东部由南往北,依次出现 湿润老成土 、 潮湿新成土 、 冷凉软土 ;西北内陆广阔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为 干旱土 ; 四川盆地分布 湿润淋溶土 。29、(2.5分)世界土壤资源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 耕地逐年减少,人地矛盾突出 ; (2) 土壤侵蚀严重,危害巨大 ; (3) 土壤资源退化,肥力下降 ; (4) 土壤盐碱化、砂化加剧 ; (5) 土壤受污染日益严重,农田生态恶化 。30、(2分) 土壤生产力 是土壤资源评价的基础; 土壤的利用方向和土宜 是土壤资源评价的中心; 各种因素的综合分析 是土壤资源评价的重要环节; 坚持当前与长远、养地与用地相结合的原则, 是土壤资源评价的出发点。31、(1分)土壤资源评价的具体方法有 等级法 和 指数法 。32、(2.5分)土壤资源的丧失与退化比较严重和突出的问题主要有 土壤侵蚀 、 土地荒漠化 、 土壤退化 、 土壤污染 、 耕地占用 。33、土壤最大的特点是具有 肥力 ,土壤四个肥力因素是 水 、 肥 、 气 、 热 。34、土壤的 团粒 结构最适合农作物生长;卡庆斯基将土壤质地分为 沙土 、 壤土 、 粘土 三大类,其中 壤土 在农业上是较理想的一种质地。35、土壤结构体及其内部存在许多大小不一的孔隙,通常分为 毛细孔隙 、 非毛细孔隙 两类。36、土壤中的有机质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为 普通有机质 、另一类为 特殊有机质腐殖质 。37、地域分异具有不同的规模或尺度。通常可分为 大尺度分异;中尺度分异 ,如山地中垂直带的分异等;小尺度分异 ,如局部地段中处境引起的分异等三种。38、大尺度地域分异,包括 全球性尺度分异;全大陆、全海洋尺度分异;区域性尺度分异 。39、具体运用地域分异因素和地域分异规律去进行分区时,存在着两个不同的区划原则:综合分析原则 和 主导因素原则 。40、具体进行区划时,对每一个自然地理区域都可以采取 自上而下 的划分或 自下而上 的结合两种方法。41、目前较通用的区划等级系统是 热量带和大自然区 ; 地区、亚地区 ; 地带、亚地带;自然省;自然州;自然地理区 。42、在我国范围内,按非纬度地带性因素和自然环境的综合表现,通常分为 东部季风大区、西北干旱大区、青藏高寒大区 三个大区。43、按热量的地域差异及其对其他成分的影响,我国可以分为 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赤道带 六个热量带(及亚带)。各带的划分以活动积温总和(即年内日平均温度 ³10°C 持续期内的总和)为主要参考指标。44、土地类型的分布常按一定的格局组合而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组合的形式多种多样,归纳起来可以分为 递变型组合 和 重复型组合 两大类。45、农业生产的实质是物质的再生产过程,关系非常复杂,其中主要的关系包括: 供求关系、连锁关系、制约关系 。46、一般来说,土壤的质地可以归纳为三大类型: 砂质土类、粘质土类、壤质土类 。47、土壤结构细分表土壤结构球状(粒状)板状(片状)块状柱状细 分蔬粒状团粒状棱块状团块状棱柱状园柱状47、作为主要胶结剂的胶体物质有三类,他们的重要性顺序是 腐殖质胶体>铁的氧化物胶体>粘粒胶体 。48、根据土壤水分所受吸力的大小,把土壤主要水分分为 吸湿水、毛管水、重力水 三种类型。49、从植物生长的需要来分析,(1) 受土壤吸力 大于15 atm 的那部分水分,包括全部的 吸湿水 和 内层毛管水 ,植物难以吸收,属于 无效水 的范围。(2) 重力水的存在时间短,而且占据空气通道,限制根的呼吸作用,也是植物难以利用的,属于 过剩水 。(3) 处在田间持水量与凋萎点之间的部分毛管水,才是真正对植物有用的 有效水 。50、土壤空气虽然与大气有密切的关系,但在几个方面有其自己的特点:(1) 土壤空气不连续 ,而是存在于 固体隔开 的土壤空隙中。这使得它们的成分在土壤中的各处可能 很不一致 。(2) 土壤空气具有比 较高的含水量 ,在土壤含水量适宜时,土壤空气的相对湿度接近 100% 。(3) 土壤空气中的CO2含量比大气中的 高 ,氧含量较 低 。(4) 土壤空气的含量与土壤水分 互为消长 。51、从植物利用的角度来看,土壤中的养分可以分为 无效态 和 有效态 两种基本形态52、自然土壤的酸度主要受 母岩 和 气候 两种因素控制:母岩和母质主要是通过其 化学组成 对酸度产生影响。气候对土壤酸度的影响主要是 降水 ,降水量多的地区 淋溶强度大,而 盐基离子 是最容易受到淋洗的成分,所以,湿润地区的土壤呈 酸性 ;干旱和少雨地区淋溶弱,盐基离子富集于土壤中,往往是 中性 或 碱性 土壤的分布区。近年来,全球性的 酸雨(acid rain) 危害日益严重,雨水中含有大量的酸性物质,对土壤具有潜在的酸化危害。53、颜色与土壤的 矿物质成分、有机质含量、排水条件、通气状况 密切相关。铁离子 和 有机质 是染色效果特别强的物质。热带和亚热带土壤含有较多的氧化铁而明显地呈现出 红色 。温带或寒冷地区的土壤由于含有大量腐解的有机质,所以表层多呈 暗黑色 。、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土壤内部与盐土的表层出现 偏白 色调,原因是碳酸钙、石膏和可溶性盐的聚集。排水不良的土壤颜色 灰暗 ,通常呈浅灰色、蓝灰色或蓝绿色。原因是变价离子都处于低价还原状态。如果排水情况稍好,在大的空隙中有空气流通,空隙周围的铁受到氧化,就会在蓝灰的底色上出现许多 黄褐色斑点 。54、土壤温度取决于能量的收支。 太阳辐射 是土壤最主要的能量来源。能量的散失则有水分蒸发、长波辐射、对流、传导等多种途径。长期看,土壤的热量得失是 平衡 的。短期看,白天或夏季热量的获得显著地超过损失,因此 土温上升 ;夜晚和冬季遇输入少于输出, 土温出现下降 。土壤水分含量 是影响土温的一个重要因素。潮湿土壤的温度变化比干土要 平稳和缓慢得多 。55、土壤形成的两大基本作用:(1) 风化作用与疏松层的形成过程 ; (2) 生物作用对母质的改造过程 。风化作用主要有 物理风化 和 化学风化 ,风化过程起着两方面的作用:(1) 致密岩石的破坏 ; (2) 营养元素的释放。生物的改造作用也有两个方面:(1) 有机质的加入;(2) 养分元素的富积 。56、地形对土壤的影响可以从 高度、坡度 和 坡向 三个方面来分析。57、土壤是自然环境中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属于 开放系统 。对土壤系统的研究侧重于分析 物质的运动和转化 ,可以概括为四个基本过程: 输入、输出、转移、转化 。输入 和 输出 过程代表的是土壤系统与外界的物质交换; 转移 和 转化 则主要反映的是土体内部的物质位移、变动与重新组合。四种过程是土壤系统分析的理论基础和高度概括。58、 灰化、铁铝化、钙化、粘化 四种成土过程都是与大范围的气候条件相联系的,它们的发生具有地带性的分布规律,因此也称为 地带性成土作用 。地带性土壤的发育都必须满足一个条件:即分布于 排水良好的地形部位 上,以保证在降水后把土壤中过剩的水分全部排走。 隐地带性成土作用 是局部地区排水条件不良而引起的成土过程。包括 潜育化和 盐化 过程。59、非地带性土壤分布范围广,成土环境多种多样, 没有一致的代表性成土背景 。但非地带性土壤的共同特征是:(1) 成土时间短 ;(2) 母质特点突出 ;(3) 有一个或多个 阻碍土壤 向成熟方向发育的因素,使土壤处于 相对年幼的阶段 。60、在美国最初的正式土壤系统分类方案中,共划分出了 新成土、变性土、始成土、灰土、淋溶土、老成土、氧化土、软土、干旱土、有机土 共10大土纲。后来又将 火山灰土 独立为一个土纲。61、土壤资源具有如下基本特点:(1) 具有一定 生产力 和 重复使用性 ;(2)从自然属性说,具有 可更新性 ;从人类生产利用的角度和人类生命的时间尺度来看,土壤可被视为一种 不可再生的资源 。(3) 面积(数量)的有限性 。(4) 土壤资源在空间上具有严格的地域性 ,在时间上具有明显的 季节性 。62、自然地理环境的四个基本地圈是: 对流圈、水圈、沉积岩石圈、生物圈 。63、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由一些 大小不同、等级有别、内部结构复杂程度参差不一 的物质系统,逐级镶嵌组合而成的。自然地理环境的 整体性规律 ,是自然地理最基本的规律,整体性含义包括 统一含义、特殊含义 两方面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规律的实质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 内部联系性 。64、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包括 内在联系的整体性、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非平衡有序系统的整体性 等。65、现代科

    注意事项

    本文(兰州大学自然地理学试卷.doc)为本站会员(豆****)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