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论文:再探音乐教学模式优化音乐课堂教学.doc
-
资源ID:17501631
资源大小:150.50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初中音乐论文:再探音乐教学模式优化音乐课堂教学.doc
【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初中音乐论文:再探音乐教学模式,优化音乐课堂教学.精品文档.初中音乐学科再探音乐教学模式 优化音乐课堂教学【内容摘要】随着国家音乐课程标准的推广及实施,音乐学科以审美体验为核心的教学新理念带来了教学领域的许多实质性变化。处于新课改浪潮下的音乐教师作为新课程标准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建设者,能否领会新课程基本理念,开拓思路、创新方法,通过改变教学行为、形成适宜的教学模式并最终达到一个理想的音乐课堂教学境界,就成为这场改革的关键。在这其中,教学模式的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的形成与运用,就首当其冲地成为了音乐教师更好地把握、驾驭音乐课堂,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了。【关键词】创新 音乐 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正文】在2011年教育部重新频布音乐新课程标准后,音乐教师们又将掀起新一轮的对新课程标准下的音乐课堂的思考与实践行动了。比较2011版与2001版新课程标准的异同,让我们不得不再一次反思:当新课程标准落实到实实在在的课堂上,作为教师的我们又该如何应对?音乐教师作为新课程标准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建设者,能否领会新课程基本理念,开拓思路、创新方法并最终达到一个理想的音乐课堂教学境界,就成为这场改革的关键。而教学模式的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的形成与运用,就首当其冲地成为了音乐教师更好地把握、驾驭音乐课堂,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了。为了新课标在课堂中更好地落实,以及审美体验功能在音乐教学中的更有效实现,我们有必要对音乐教学模式的概念进行界定与说明,只有建立起正确而又科学的教学模式观,才能有助于音乐教师更好地成长,也更有利于音乐课堂教学中对学生个性化的音乐体验、审美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一系列目标得以实现,使我们的音乐课堂能成为实践音乐新课程标准的主阵地。一、 音乐教学模式的概念界定在现代学科教学论中,模式是一种探讨研究教学规律的重要研究方法。自美国专家乔伊斯和韦尔教学模式一书出版至今,国内外对教学模式的研究可谓如火如荼。何谓教学模式?叶湘教授曾指出:“它是区别于常规教学方法的一种大方法,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且是从教学原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学过程直至教学组织形式的整体、系统的操作样式。”因此,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加以理论化的教学操作样式,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的产物。而作为音乐教学模式,曹理教授认为:“它是在一定音乐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构建的具体可操作的,比较稳定的教学活动程序的基本框架。”所以它除了具有教学模式的一般特点以外,还应具有特殊的音乐教学模式特点,如:音乐性、动态开放性、多样性等。由此可见:音乐教学模式的运用与推广可以使音乐教师扭转陈旧的教学观念,摆脱了单一、体统、粗放型的教学手段,合理地控制与调节自身的教学行为,并寻找到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教学模式在发挥作用的同时,也容易滋生出严重的模式化教学现象。二、 对当前音乐教学模式观的辩证认识教学模式观是人们对教学模式的特征、作用、价值及发展的根本认识与看法。它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成长。特别是在教学改革的当前,辩证而又科学的教学模式观会对新时期音乐教师产生积极影响,能从根本上提高音乐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促进教师教学实践的发展。反之,偏激、片面的教学模式观则会使音乐教师或盲目走入新的模式化教学误区,或再次陷入无序、粗放的教学境地。纵观“模式化音乐教学”现象产生的原因有三:首先,长期以来音乐教育以“知识为本”“重技能轻感受”的传统学科价值观使音乐教师对传统教学模式掌握运用得可谓是“炉火纯青”,从而使单调、划一、僵化的模式化音乐教学现象始终挥之不去。其次,音乐教师对音乐本体所具有的非语义性、非具象性,表现内容的不确定性等特征及音乐教学的个性化审美体验方式缺乏全面深刻认识,在音乐教学中不能做到还其音乐性的庐山真面目。再次,音乐教师本身在新课程观下缺乏应有的创造性、灵活性及教学想象力,使自己沦为了音乐教育中的“模式瘾君子”,照搬、克隆、滥施滥用教学模式等。每位音乐教师都在新课程、新理念、新模式的探索中得以成长,而这一成长阶段也正是音乐教师不断进行自我更新、自我发展的阶段,同时也是其实践性教学智慧逐渐形成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为防止“教学新模式化”现象出现,我们应充分注意在实践过程中的各种状况,及时提出合理化建议,努力做到“求新、求多、求变”。只有合理、有效的音乐教学模式,才能更好地贯彻音乐教学新理念。三、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模式之新探课堂教学是学校音乐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巴班斯基指出:“课堂教学任务确定之后,老师就应当选择最合理的课堂结构。”可见,探索确定优化的课堂教学结构和方法,对于达成音乐教育目的极为重要。特别是在2011版音乐新课程标准新推出之后,如何在音乐课堂中更好地建立适合本校实际、学生实际的教学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学习新课标解读之后,我也认真地考虑了自己的音乐课堂教学,在参考、借鉴传统的音乐教学思维方式的基础上,对音乐课堂教学模式做了新的探索与尝试。1、 歌唱教学中的新旧模式之对比音乐新课程标准强调音乐实践,强调音乐教育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强调学生的艺术实践,重视学生在音乐活动中的体验、感知与创造,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演唱、演奏、聆听、综合性艺术表演和即兴编创等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而传统的音乐教学则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学习,将学生定位于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与技能的地位,教师则成了绝对占主导的课堂控制者。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所做的只是在一遍又一遍的重复与机械操作之后所获得的“知识”而非自身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图一:新旧模式对比)比如,在歌曲学习中,我们想必都经历过这样的课堂场景:曾经我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模式:先播放音乐,学生们听赏一遍录音。然后再问:“这首歌好听吗?好听;想不想学呀?想学;好!接下来,我们就先来学习这首歌曲的曲谱。”接下来的反应可以想象:先是学生情绪高涨的回答,一听学曲谱,立刻像泄气的皮球,全都有口无心、心口分离地跟着老师唱着一遍遍的曲谱。经过艰难的跋涉与较量,方才到达“学唱歌词”这一步骤。需知,这一过程早已冷却了学生一开始对歌曲的热情,又如何谈得上对作品本身的情感体验。要是中间老师们再对歌曲来个肢解式的结构、情绪分析,还不把作品切割得七零八落的?我们也都曾尝试过新课程实施后的新模式:新课标强调了学生对音乐本身的体验与感受,让我们都忽视了对音乐知识的讲授了。于是乎,我们将课堂里更多的时间都“还”给学生了。在一遍聆听过后,就要求学生跟着音乐或是钢琴的伴奏便演唱歌曲了,然后便是热热闹闹的对作品的“创造”与“表演”。殊不知,这貌似热闹的背后又能令学生留下对作品多少的“体验与感受”呢? 而热闹过后的学生不仅对作品谈不上审美体验,就连最简单的歌曲旋律的视唱也是不着头脑。所以,我在歌唱教学中尝试采用了先听赏歌曲,然后直接学唱词,最后再自学、集体学唱曲谱的方法。而在听赏歌曲的时候,我一般也都会出示曲谱,带着学生边听边看,有时也会直接范唱,这样,有了老师面对面的示范,学生对歌曲的感受也会是直接而全神贯注的。在有些歌曲的教唱时,我也会试着在听赏之后,让学生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旋律先唱,说出理由,并哼唱旋律。而在几次哼唱之后,其他学生也能对这个旋律多少熟悉一些,如果学生水平可以的话,还可以让他唱出曲谱。这样不仅可使这位学生的能力被得到认可,还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歌曲的速度也加快了。这样的教学方法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促进了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积极性。而且用节省下来就可以用来对音乐作品进行反复的体会及表演性的演唱,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演唱技巧。一段时间下来之后,我发现:学生对识谱的反应没有之前那么抵触了,识谱能力也较之前有了进步。这也让我相信:用这种适合学生且能被学生悄然接受的识谱训练还是很有作用的。这就像新课程标准虽然删去了“过于专业化的基本乐理和视唱练耳的技能训练”的要求,但并不等于不要音乐基础知识教学和技能的培养了。也只有在对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进行趣味化的学习与训练了,才能更有助于学生对音乐的审美体验与感知。2、欣赏教学中的“自助式”教学模式的尝试欣赏教学一直是我们在音乐教学中的一大难点,特别是农村学校的音乐课堂。学生没有足够的乐理知识基础,也鲜少有对艺术的审美体验经历。我们常见的音乐欣赏教学就是放完一遍音乐就当是进行过音乐熏陶了,或者干脆在播放音乐过程中学生便已昏昏欲睡,不管播放的是什么音乐全都当成是催眠曲了。面对这样的窘境,也让我不得不对音乐课堂上的欣赏教学来一番彻底的新改变了。音乐课堂中的“自助式”是指: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通过有效的组织,提供给学生音乐作品和获取相关信息的工具,学生根据自我兴趣和需要进行选择,进而体验、研究音乐作品的方式。这包括:(1)教师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欣赏作品,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欣赏曲目。(2)学生选择各种体验、理解这些音乐作品。因此,“自助式”教学模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的一种教学模式。同时,在教师平等地参与并和学生共同探讨下,进一步促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取直接经验提升欣赏水平。我们最初的“自助式”欣赏体验是让学生在课后完成的。要求学生自己选择一首音乐作品来完成一个类似于“听后感”之类的“欣赏小记”,在学生展示作业的时候,就可以请其他学生来评价这样的“听后感”是从哪些方面来对音乐进行鉴赏的。对于完成的较好的欣赏曲目还可以抽出一小段时间用来让全体学生共同赏析,然后在下节课的时候全班学生就可以有一个对同一作品的欣赏体验了,这样的方式不仅让学生得到了对音乐作品的体验、感知,还可以使学生之间达成相互探讨、协作完成的合作体验。当然在学生参与欣赏的过程中,老师也不是完全置身事外,教师在为学生创设这样的学习环境与时间的同时,在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完成的基础上进行引导、启发、归纳、点评,努力让学生经历一个欣赏体验提出问题探索研讨再欣赏再体验直至升华的过程。这样通过学生的自主体验和学习,去发现规律,构建自己的欣赏经验,提高音乐鉴赏能力,激发对音乐本身的兴趣。通过这样的音乐艺术实践,还可以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当然,我们的“自助式”欣赏不仅限于对音乐作品的选择,还可以表现为学生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上。不管是何种形式的“自助式”欣赏教学,教师适时的点拨始终是教学的关键。比如,在欣赏梁祝这一小提琴协奏曲时,我们不是依照传统的先欣赏、后讲解、再欣赏的程序对学生欣赏进行灌注式的说教,而是当他们欣赏完之后,我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乐器的音色在这个作品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然后,又一次将欣赏的权利交还给了学生,让他们进行第二次的聆听。课后,学生的笔记上写出的答案精彩纷呈:“祝是女的,所以用小提琴;梁是男的,声音浑厚,所以用大提琴”、“长笛音乐悠扬明亮,表现春天的景色最合适”、“大管表现阴森恐怖时让人不寒而栗”、“表同封建势力的铜管乐器音量很大、很粗暴,它一出现就注定小提琴的失败命运”而这些答案要是由我们老师直接给出的话就远没有让学生自己体验后再感知来得效果更好。当学生带着自己亲身感知后得出的结论现回到音乐本身再去欣赏的时候,会再次升华对音乐作品更深、更内涵的理解与感悟。3、音乐实践中“协作探索”教学模式的运用“协作探索式”音乐教学模式坚持“以生为本”原则,强调在教师指导下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协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全方位开拓思维空间和实践平台,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丰富、提高、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与学习能力,拓展学习知识的渠道和发展空间,为终身学习和音乐审美素质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协作探索式”模式最大的特点是主动探索的过程、亲身经历的体验,以及情境性问题的解决。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对音乐知识进行“协作探索”建构的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主动探索,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我曾经在学习教材内容民歌、劳动号子一课后,给学生留了个作业了解家乡的地方音乐文化,要求以小组协作的方式共同完成。课堂上学生先是在教师的组织参与下分了组、选择了各自要完成的项目、确定了完成任务的方式、时间安排等,然后要求各自回去课后完成。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以各自的方式作了调查、资料搜集、文字整理等。学生们分别对家乡大奏鼓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资料搜罗,包括乐器、音乐、服饰、舞蹈、动作特点、化妆、以及媒体上对大奏鼓的报导等方面。在学生对这些资料有了一定的掌握与了解之后,我们再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大奏鼓以及舞蹈动作的学习,学生学起来便是热情高涨的了。这不仅是对家乡音乐文化的学习,而且这样的学习是建立在通过自己亲身参与、充分体验的基础上的,那么他们对这一艺术题材也就多了这么一份骄傲与自豪。而这也正是新课标提出的通过音乐作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宽容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感知音乐中的民族风格和情感,热爱中华民族的音乐。(图二:新型师生交互活动模式)其实,在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中,不管是何种教学模式,是传统的抑或是新型的,最重要的是要适合学校实际的、贴近学生实际的。所谓“教无定法”,再怎么样的教学模式最终还是要回归到音乐课堂、服务于课堂教学、回归到音乐本身、服务于学生这个课堂学习的主体。只有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与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就有了;只有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与积极性保持且持续了,学习音乐的能力与也就能提高了;也只有学生的音乐能力提高了,那他们对音乐的鉴赏水平、审美水平才能更好地发展了。这才是音乐本身的无穷魅力所在。我们对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学模式的探索,是为了更好地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效率、是为了让我们的音乐课堂能还学生一个“音乐”的本真而不只是完成一个音乐任务。如果有一天我们的音乐课堂不再拘泥于什么教学模式,或是所谓的“教学模式”都能化无形于音乐课堂教,或者是我们的音乐教学模式能以一种更开放、动态的形式不断发展,能在沟通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完成使命,那我们很有理由相信:音乐课堂教育的春天会在不久的将来在大家的努力下春暖花开!【参考文献】1、 吴立岗主编,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 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7年2、 曹理 何工著,音乐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3、 王成,体验、探索、升华 中国音乐教育 2003年第3期4、 钱宏达,谈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 教育发展研究 2001、25、 王安国 吴斌主编,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6、 全日制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国家教育部 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