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知识点.doc
【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变态心理学知识点.精品文档.第四章 变态心理学历年考试章节分数分布时间级别一节二节三节四节五节六节七节八节合计2009.11三级2131119二级212311102010.5三级21312211二级312172010.11三级22311211二级23272011.5三级43111212二级61182011.11三级2611二级12252012.5三级231118二级3142012.11三级21212210二级231172013.5三级1121139二级1141182013.11三级二级第一节 变态心理学概述1.人的心理活动存在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即使心理异常的人,他们的心理活动也并不全是异常的。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之间,有互相转化的可能性。2.精神病性也只用于描述存在下述症状的情况:幻觉;妄想;显著的兴奋和活动过多;并非由于抑郁或焦虑引起的严重而持久的社会性退缩;显著的精神运动性迟滞;紧张症性行为。 第一单元 变态心理学的对象1. 变态心理学是一门以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分支学科。侧重研究和说明心理异常的基本性质与特点。精神病学作为医学的分支,着重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转归、预防与康复。第二单元 学科简史一、对心理异常现象的早期关注1.公元前400年古希腊医生希波克里特提出体液说,在这种推论中,已经包含了现代心理学“心理是脑的功能”这一判断的雏形。2.5世纪到16世纪,宗教扼杀了古代自然哲学的思想。3.17世纪中叶人们对神经系统及其功能的问题有了新的认识。1861年法国医生布洛卡发现,大脑额下回萎缩后,人们的语言运动功能就会完全丧失;帕斯德对身体疾病提出“细菌理论”。这些医学科学的进步,促使人们更倾向用唯物主义的思想对待心理异常问题。二、对心理异常现象的现代说明1.精神分析理论解释异常心理现象时的两个基本命题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性的冲动是神经症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2.弗洛伊德推演出的判断:(1)人类的生物本能是心理活动的动力,这一动力换名为“力比多“。(2)“力比多“在幼年时期驱动人的性心理发展,自出生起到发展的结束,有三个发展阶段:口欲期、肛欲期和生殖器期。(3)人的心理活动存在于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中;与此相对应的人格则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4)”本我”是按”快乐原则”活动,”自我”是按”现实原则”活动,”超我”是按道德原则”活动。(5)人具有防止焦虑的能力,叫做“防御机制”。3.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的异常心理是由下列缘由造成的:(1)“固着”。 合理地度过“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是未来心理健康的充分和必要条件;(2)焦虑。由于“自我”必须随时随地的学习外部世界,以便理性地处理“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所以我们体验着焦虑。(3)压抑。为防止、抵御和消除焦虑,必须控制、压抑非理性冲动。若压抑力不足,就产生异常心理和行为。4.行为主义的的解释:巴甫洛夫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来说明异常心理现象。他说过“神经症与精神病的区别是在神经活动障碍的复杂性上或精细特征上的区别。”他认为:引起机能性神经障碍的两个条件,一时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艰难相遇,即这两个过程的冲突;另一个是强有力的、异乎寻常的刺激。5.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解释: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了“潜能”的概念,并同时赋予它具有趋向完善的性质和特点,认为心理异常就是由于“潜能”趋于完善的特征受到了阻碍,是“自我”无法实现的结果。马斯洛认为心理异常最基本的表现是“存在焦虑”就是“存在和责任的冲突”。由于人的根本意义是“存在”所以“责任“便成为”存在“得以实现的阻碍因素。 第二节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 第一单元 正常心理活动的功能正常的心理活动具有如下功能:第一,保障人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第二,保障人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在家庭、社会团体、机构中正常地肩负责任,使社会组织正常运行。第三,保障人正常地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性。 第二单元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一、 标准化区分:李心天对区分正常与异常心理提出的四类判别标准。1、医学标准:在这种标准下,精神障碍是躯体疾病,如果一个人的某种心理或行为被疑为有病,就必须找到它的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根据,在此基础上认定此人有精神障碍;其心理或行为表现,则被视为疾病的症状,其产生原因被归结为脑功能失调。2、统计学标准:普通人的心理特征在统计学上服从正态分布,这样,一个人的心理正常或异常,就可根据其偏离平均值的程度来决定的。以统计数据为依据,确定正常与异常的界限。这种判定方法多以心理测验法为工具。3. 内省经验标准:内省经验涵盖两个方面:一是病人的内省经验,如病人自己觉得有焦虑、抑郁或说不出明显原因的不舒适感,自己觉得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等等;二是观察者的内省经验,如观察者把被观察的行为与自己以往经验相比较,从而对被观察者做出心理正常还是异常的判断。这种判断具有很大的主观性。4、社会适应标准: 正常情况下,人能够维持生理和心理活动的稳定状态,能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即正常人的行为是一种社会适应性行为。如果由于器质的或功能的缺陷,使得某个人的社会行为能力受损,不能按照社会认可的方式行事,就认为此人有精神障碍。二、 心理学的区分原则(重点,必须会)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在精神科临床上,常把有无“自知力“作为判断精神障碍的指标;还把有无”现实检验“能力作为鉴别心理正常与异常的指标。2、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第三节 常见心理异常的症状 第一单元 认知障碍一、 感知障碍(一)感觉障碍:1、感觉过敏:由于感觉阈限降低而对外界低强度刺激的过强反应。多见于神经症或感染后虚弱状态患者。2、感觉减退:由于感觉阈限增高而对外界刺激的感受迟钝,多见于抑郁状态、木僵状态和意识障碍患者。3、内感性不适:躯体内部性质不明确、部位不具体的不舒适感,或难以忍受的异常感觉。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抑郁状态、神经症和脑外伤后综合征。(二)知觉障碍:1、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带有闺女更倾向的、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病理性错觉不能接受现实检验,在意识障碍的谵妄状态时,错觉常带有恐怖性质。2、幻觉:无对象性的知觉。感知到的形象不是由客观事物引起,并且对此坚信不疑。是一种很重要的精神病性症状。(1)根据感受器官不同,幻觉可分为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和内脏性幻觉等。临床上最为常见的是幻听,幻视次之,其他种类的幻觉较少出现。(2)按体验的来源,有真性幻觉和假性幻觉。(3)按产生的特殊条件,幻觉又有功能性幻觉、思维鸣响、心因性幻觉等。(三)感知综合障碍视物变形症:患者感知事客观物的个别属性,如大小、长短、远近时产生变形。分”视物显大症”和”视物显小症”;非真实感:患者觉得周围事物像布景,人物像是油画中的肖像,没有生机。见于抑郁症、神经症和精神分裂症;窥镜症:认为自己面孔或体形改变了形状,而在一日之内多次窥镜。见于精神分裂症和脑器质性精神障碍。二、 思维障碍、(一)思维形式障碍:1、思维奔逸:是一种兴奋性的思维联想障碍,主要指思维活动量的增加和思维联想速度加快。多见于躁狂状态或情感性精神障碍躁狂发作。2、思维迟缓:是一种抑制性的思维联想障碍,以思维活动显著缓慢,联想困难,思考问题吃力,反应迟钝为主要临床表现。多见于抑郁状态或情感性精神障碍抑郁发作。3、思维贫乏:思想内容空虚,概念和词汇贫乏,对一般性的询问往往无明确的应答性反应或回答非常简单。但回答时语速并不减慢,这是思维贫乏和思维迟缓神经症状鉴别的要点之一。4、思维松弛或思维散漫;5、破裂性思维;6、思维不连贯;7、思维中断;8、思维插入和思维被夺;9、思维云集:又称强制性思维;10、病理性赘述;11、病理性象征性思维;12、语词新作;13、逻辑倒错性思维。(二)思维内容障碍:1妄想是一种脱离现实的病理性思维。特点:以毫无根据的设想为前提进行推理,违背思维逻辑,得出不符合实际的结论;对荒唐的结论坚信不移,不能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进行知识教育以及自己的亲身经历来纠正这种荒唐结论。具有自我卷入性,以自己为参照系。按妄想的主要内容,常见的种类如下:关系妄想;被害妄想;特殊意义妄想;物理影响妄想;夸大妄想;自罪妄想;疑病妄想;嫉妒妄想;钟情妄想;内心被揭露感。根据妄想内容的不同,还可以分出很多其他种类的妄想,如被窃妄想、变兽妄想、非血统妄想等。按照妄想的起源以及妄想与其他精神症状的关系,可以分为原发妄想和继发妄想两大类。2.强迫观念:又称强迫性思维,指某一种观念或概念,反复地出现在患者的脑海中。患者自知这种想法是不必要,甚至是荒谬的,并力图摆脱,但事实上常常是违背患者的意愿,想摆脱又摆脱不了,患者为此而苦恼。强迫观念可以表现为强迫性回忆、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性计数、强迫性怀疑、强迫性对立观念。强迫观念常伴有强迫动作。强迫性思维多见于强迫症(强制性思维多见于精神分裂症)。3.超价观念:是一种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错误观念。它的发生虽然常常有一定的事实基础,但患者的这种观念是片面的,与实际情况有出入。只是由于患者的这种观念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因而患者才坚持这种观念而不能自拔,并且明显地影响到患者的行为。多见于人格障碍和心因性精神障碍患者。三、 注意障碍、记忆障碍与智能障碍(一)注意障碍:临床上常见的注意障碍有注意减弱和注意狭窄。(二)记忆障碍:1.记忆增强:病理性的,表现为病前不能够并且不重要的事情都回忆起来。见于情感性精神障碍躁狂发作或抑郁发作,也可见于偏执状态;2.记忆减退:临床上较多见,可以表现为远记忆力和近记忆力的减退。主要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3.遗忘:对局限于某一事件或某一时期内的经历不能回忆。有顺行性遗忘和逆行性遗忘。心因性遗忘;4.错构:记忆的错误,对过去曾经历过的事情,在发生的时间、地点、情节上出现错误的回忆,并坚信不移。多见于脑器质性疾病。5.虚构:患者在回忆中将过去事实上从未发生过的事情,说成是确有其事。(三)智能障碍:1.精神发育迟滞;2.痴呆。(四)自知力障碍 第二单元 情绪障碍一、以程度变化为主的情绪障碍:(一)情绪高涨;(二)情绪低落;(三)焦虑:在缺乏充分的事实根据和客观因素的情况下,对其自身健康或其他问题感到忧虑不安,紧张恐惧,顾虑重重,犹如大祸临头,惶惶不可终日,即使多方解劝也不能消除。严重的急性焦虑发作称惊恐发作。多见于焦虑症、惊恐障碍。弗洛伊德将焦虑分为三类:1.客体性焦虑。客体性焦虑又分为两种:(1)原发的客体焦虑;(2)继发的客体焦虑:不是客体的出现或再现所引起,而是它出现的可能性引起的焦虑。2.神经性焦虑:是意识不到的焦虑,是阻抑于无意识里的焦虑,造成焦虑的威胁来自本能冲动;3.道德性焦虑。道德性焦虑的患者认为危险来 超我,被体验为耻感和罪感。焦虑症状包括如下三个方面:1.与处境不相称的痛苦情绪体验,典型形式为没有确定的客观对象和具体而固定的观念内容的提心吊胆,常称为漂浮焦虑或无名焦虑;2.精神运动不安;3.伴有身体不适感的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四)恐怖:遇到特定的境遇或某一特定事物,随即产生一种与处境不符合的紧张、害怕的心情,患者明知没有必要,却无法摆脱。脱离特定的环境或事物时,紧张害怕的体验随即消失。多见于恐惧神经症。二、以性质改变为主的情绪障碍:(一)情绪迟钝;(二)情绪淡漠;(三)情绪倒错三、脑器质性损害的情绪障碍(没考点) 第三单元 意志行为障碍一、意志增强:意志活动的增多,不同的精神障碍表现不尽相同。躁狂状态情感高涨时,患者终日不知疲倦地忙忙碌碌,但常常是“虎头蛇尾”,结果是一事无成。有被害妄想的患者受妄想的支配,不断地调查了解,寻找所谓的证据或到处控告等。 二、意志缺乏:表现为患者缺乏应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行为被动,生活极端懒散,个人及居室卫生极差。严重时患者甚至连自卫、摄食及性的本能都丧失。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精神衰退时,也可见于痴呆患者。 三、意志减退:患者的意志活动减少。一种是抑郁状态患者,因为情绪低落而至意志消沉,患者能意识到自身的变化,自知力可能部分存在。一种是意志减退,即程度较轻的意志缺乏,即意志低下患者。四、精神运动性兴奋五、精神运动性抑制:(一)木僵:患者不言不语、不吃不喝、不动,言语活动和动作行为处于完全的抑制状态,大小便潴留。唾液顺着口角外流。可分为紧张性、抑郁性、心因性木僵、器质性木僵。(二)违拗:对于别人要求的动作,不但不执行,反而做出与要求完全相反的动作,称作主动性违拗。如果只是对别人的要求不做出任何行为反应,称作被动性违拗。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三)蜡样屈曲:不仅表现为木僵状态,并且肢体任人摆布,即使被放在一个很不舒服的姿势,也可在较长时间内像蜡塑一样维持不动。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四)缄默;(五)被动性服从(六)刻板动作;(七)模仿动作;(八)意向倒错;(九)作态;(十)强迫动作第四节 常见精神障碍 第一单元 精神分裂症及其他妄想性障碍一、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常见精神疾病,具有感知、思维、情感、意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精神活动的不协调或脱离现实为特征。通常能维持清晰意识和基本智力,某些认知功能会出现障碍。多起病于青壮年,常缓慢起病,病程迁延,部分患者可发展为精神活动的衰退,发作期自知力基本丧失。二、妄想性障碍 三、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 第二单元 心境障碍 心境障碍,旧称 情感性精神障碍,是以明显而持久的情绪高涨或情绪低落为主的一组精神障碍。严重者可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大多有反复发作倾向,每次发病常常与应激事件或处境有关。一、躁狂发作:特点主要是情绪高涨、思维奔逸、精神运动性兴奋。发作形式主要有:轻型躁狂、无精神病性症状躁狂、有精神障碍症状躁狂和复发性躁狂症。二、抑郁发作:特点主要是:情绪低落、思维缓慢、语言动作减少和迟缓。发作形式主要有:轻型抑郁症,无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有精神病症状抑郁症,复发 性抑郁症。三、双向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高涨与情绪低落交错发作。四、持续性心境障碍:特点主要有:持续性并常有起伏的心境障碍,每次发作极少严重到轻躁狂、轻度抑郁。可以持续多年,有时甚至占据生命的大部分时间,因而造成痛苦和功能缺陷。主要形式有:环性心境障碍、恶劣心境。 第三单元 神经症一、定义:神经症是一种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持久的心理冲突,病人觉察到或体验到这种冲突并因之而深感痛苦且妨碍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但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病理基础。二、特点:1.意识的心理冲突;2.精神痛苦;3、持久性;4.神经症妨碍着病人的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5、没有任何器质性病变作为基础。三、心理冲突:1、常形有两个特点:一是它与现实处境直接相联系,涉及大家公认的重要生活事件。二是它有明显的道德性质。2、表白性也有相应的两个特点:一是它与现实处境没有什么关系,二是它不带明显的道德色彩。四、神经症的临床评定方法:第一,病程。不到3个月为短程,评分1;3个月到一年为中程,评分2;1年以上为长程,评3分。第二,痛苦的程度。轻度者病人自己可以主动设法摆脱,评分1;中度者病人自己摆脱不了,需借别人的帮助或处境的改变才能摆脱,评2分;重度者病人几乎完全无法摆脱,评3分。第三,社会功能。轻度者能照常工作、学习以及人际交往只有轻微妨碍者,评1分;中度者效率显著下降,评2分;重度者完全不能工作,学习,或完全回避某些必要的社会交往,评3分。如果总分为3,还不能诊断为神经症,4到5分为可疑病例,如果总分不小于6,神经症的诊断是可以成立的。 第四单元 应激相关障碍应激相关障碍,又称反应性精神障碍或心因性精神障碍,是指一组主要由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引起的异常心理反应而导致的精神障碍。一、急性应激障碍:患者在遭受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刺激后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发病,病程为数小时至数天。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意识范围狭隘,定向障碍,言语缺乏条理,对周围事物感知迟钝;可出现人格解体,有强烈恐惧,精神运动性兴奋或精神运动性抑制。二、创伤后应激障碍:又称延迟性心因性反应,指在遭受强烈的或灾难性精神创伤事件之后,延迟出现、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从创伤到发病间的潜伏期可从数周到数月不等。主要表现为:第一,创伤性体验反复重现。第二,对创伤性经历的选择性遗忘。第三,与他人疏远,对周围环境漠无反应,回避易联想起创伤经历的活动和情境。第四,常有植物神经过度兴奋,伴有过度警觉、失眠。第五、焦虑和抑郁与上述表现相伴随,可有自杀观念。三、适应障碍:通常在遭遇生活事件1个月内起病,病程一般不超过6个月。个人素质或易感性在发病的危险度和适应障碍的表现形式方面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为:第一,抑郁心境、焦虑、烦恼,或这些情绪的混合。第二,无力应付的感觉,无从计划或难以维持现状。第三,一定程度的处理日常事物能力受损。第四,可伴随品行障碍,尤其是青少年。 第五单元 人格障碍1,偏执性人格障碍:以猜疑和偏执为特点。2,分裂样人格障碍:以观念、行为、外貌装饰奇特;情感冷漠、人际关系明显缺陷为特点。3,反社会性人格障碍: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具有经常违法乱纪,对人冷酷无情为特点。4,冲动性人格障碍:以阵发性情感爆发,伴明显冲动性行为为特征,又称攻击性人格障碍。 5,表演性人格障碍:又称为癔症性人格障碍,以过分感情用事或夸张言行以吸引他人注意为特点。 6,强迫性人格障碍:以过分要求严格与完美无缺为特征。7,焦虑性人格障碍:是一贯感到紧张、提心吊胆、不安全和自卑,总是需要被人喜欢和接纳,对拒绝和批评过分敏感,因习惯性地夸 大日常处境中的潜在危险,所以有回避某些活动的倾向。 8,依赖性人格障碍:特征是依赖、不能独立解决问题,怕被人遗弃,常感到自己无助。无能和缺乏精力。 第六单元 生理心理障碍(无考点) 第七单元 癔症一,分离障碍(又称癔症性精神障碍);二,转换障碍(一)运动障碍(二)感觉障碍;三,癔症的特殊表现形式流行性癔症或称癔症的集体发作。第五节 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 第一单元 关于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各类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第二单元 评估心理健康的标准许又新1988年提出心理健康可以用三类标准(或从三个维度)去衡量:一,体验标准是指以个人的主观体验和内心世界的状况,主要包括,是否有良好的心情和恰当的自我评价等。二,操作标准是指通过观察、实验和测验等方法考察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效应,其核心是效率,主要包括个人心理活动的效率和个人的社会效率或社会功能。如工作及学习效率高低,人际关系和谐与否等。三,发展标准着重对人的个体心理发展状况进行纵向考察与分析。衡量心理健康是要把这三种标准联系起来综合考察。 第三单元 相关概念的区分与内涵健康心理的内涵:从静态的角度看,健康心理是一种心理状态,它在某一时段内展现着自身的正常功能。而从动态的角度看,健康心理是在常规条件下,个体为应付千变万化的内、外环境,围绕某一群体心理健康常模,在一定(两个标准差)范围内不断上下波动相对平衡过程。它涵盖着一切有利与个体生存发展和稳定生活质量的心理活动。第六节 心理不健康的状态的分类 第一单元 概述 心理健康咨询的主要工作对象,是心理不健康 的各类状态,而不是各类异常心理状态。一,用途(没考点) 二,效度,可使用如下三项指标:(一)症状学效度;(二)预测效度(三)结构效度:1.人口学因素;2.个性心理特征;3.心理健康水平;4.社会变迁. 第二单元 心理不健康的分类一一般心理问:(一)有因:现实因素激发(二)有时:不间断持续1个月,间断地持续2个月;(三)有度:1、情绪反应在理智控制之下;2、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3、不泛化。二.严重心理问题:(一)有因:现实的刺激; 1、强烈;2、对个体威胁较大;(二)有时:间断或不间断, 2个月,6个月 (三)有度: 1、痛苦难以自行解脱;2、社会功能受到一定影响;3、泛化;三,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可疑神经症):接近神经症或神经症的早期 第七节 关于健康心理学 第一单元 概述目前的工作领域:1、躯体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如某癌症患者。2、促进和维护健康的的心理学问题;3、疾病防御和治疗中的心理学问题。4、疾病患者的心理学问题;5、促进健康服务和健康服务政策的制定第二单元 常见的躯体疾病患者的心理问题一、躯体疾病患者的一般心理特点:(一)对客观世界和自身价值的态度发生改变(好像已经或将要被人抛弃);(二)患者把注意力从外界转移到自身的体验和感觉上 (对外界的关注减少对自己的关注增加);(三)情绪低落;(四)时间感觉发生变化 (时间太快或太慢,回忆增多);(五)精神偏离日常状态(兴趣、爱好、思维方式都发生改变)。 第八节 压力与健康第一单元 从心理学角度看压力一、压力的定义:压力是外部事件引发的一种体验。是压力源和压力反应共同构成的一种认知和行为体验过程。二、压力源的种类:1、生物性压力源:直接阻碍和破坏个体生存与种族延续的事件。包括躯体创伤、疾病、饥饿、性剥夺、睡眠剥夺、噪音等。2、精神性压力源:直接阻碍和破坏个体、正常精神需求的内在和外在的事件。包括错误的认知结构、个体不良经验、道德冲突及不良个性特点(易受暗示、多疑、嫉妒等)。3、社会环境压力源:直接阻碍和破坏个体、社会需求的事件。社会环境性的压力源分两大类:(1)纯社会性的;如重大的社会变革、重要人际关系破裂(失恋、离婚),家庭长期冲突、战争、被监禁等。(2)由自身状况(如个人心理障碍、传染病等)造成的人际适应问题(如社会交往不良)等等。三、压力源的测评 (一)社会再适应量表(SRRS): 为测量重大生活事件而设计的(Holmes),得分高的人较容易患心脏病、骨折、糖尿病、白血病及感冒;(二)日常生活中小困扰的测量:结果显示:被测试人的健康状况与小困扰出现的频率和强度有关,而与生活事件的数目和严重性比较无关。(三)知觉压力的测评。压力的内省经验:(一)压力的条件:压力源、个体的生理状态、心理背景和社会生存环境,但并不构成压力。我们经历和体验到的压力、实际上是另一种心理历程,那就是人的内心冲突。从上述意义上说、心理学中所说的压力,乃是人的内心冲突和与其相伴随的强烈情绪体验。(二)勒温(Lewin)和米勒(Miller)将内心冲突分为四大类型;1、双趋冲突:两件都吸引,又不相容,“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夹带感情色彩,更痛苦)如两女一男;2、趋避冲突:目标吸引,极大风险。 如:炒股能获利,但又必须冒然很大风险。是进入还是不进入。3、双避冲突:面临两种不利的情景时。4、双重趋避冲突:由两种可能的选择引起。如:一个工作机会工资较高,但工作性质却没有发展前途。另一个工作工资不高、但有前途。 第二单元 压力的适应 一压力的种类 :按强度分为三类:1、一般单一性生活压力:在某一段时间,经历着某一种事件并努力适应;如、入学考试、恋爱、婚姻、就业、失业等。2、叠加性压力:(1)同时性叠加压力。如“四面楚歌” ;(2)继时性叠加压力。如“祸不单行” ;3、破坏性压力:又称极端压力,如战争、空难、地震、被绑架、被强暴等。PTSD与“灾难症候群”三个阶段:(1)惊吓期:丧失知觉的“失魂落魄”状态,不能回忆。(2)恢复期:在此期中才出现焦虑、紧张、失眠等。“后怕”。祥林嫂。(3)康复期:心理重新达到平衡。二、压力的适应:三个阶段(塞利)“ 一般适应征候群 ”:1、警觉阶段:交感神经兴奋等;2、搏斗阶段:被控制状态 消耗资源 敏感;3、衰竭阶段:能量耗尽。在第三阶段,如压力源消失,个体适应形成,可康复。否则,疾病和死亡可能发生。第三单元 压力的临床后果和中介系统一、压力如何造成临床症状个体可以适应一般生活压力、这种适应虽然也要消耗个体的生理与心理能量,但这种消耗不会导致身心崩溃。但叠加性的压力和破坏性的压力,强度大,持续久,超过个体适应能力的压力之后、健康状态会被严重破坏,从而产生某些疾病。对压力引发疾病的机制,有两种解释:体质、压力论,和器官敏感论。二、从压力源到临床相的逻辑过程 ,又称逻辑流程,大致分三个阶段:(一)对压力的响应阶段:客观上发生的事件,只有被个体引起响应的事件才对个体构成压力。(二)中介系统的增益或消解过程:压力作用于个体后,并不直接表现为临床症状,而是进入中介系统、经过中介系统的增益或消解。使事件的相对强度和性质发生改变。中介系统的三个子系统:认知系统 ;社会支持系统 ;生物调节系统(1)认知系统的具体作用:A、认知、评估作用;B、调节控制作用。对局面的控制有如下三类三类:第一、行为的自我控制;第二、认知的控制;第三、环境的控制;C、人格的影响作用:外控型人格:认为个人生活中的主导力量是外 力,个人无能为力。(听天由命)(2)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具体地支持当事人,给钱物等。精神支持,共情、理解、支持等。(3)生物调节系统的作用:包括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 。它们的功能状态好,可以防止或降低应激后果的躯体化症状。(三)临床相阶段:临床症状分类:及时型症状和滞后型症状。及时性的症状是响应压力后,经过中介系统的处理,迅速表现出的临床症状。滞后型的临床相是压力在中介系统中进行处理时,由于中介系统的子系统认知系统对事件的性质和意义评估比较模糊,于是作为潜在的模糊观念积存起来;当后来的类似事件出现时,积存的模糊观念又被激活并赋予新的意义。获得新意义的模糊观念明朗化,于是再次发生效用。一旦表现在临床上,便形成滞后型的临床相。